① 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點
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點
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點,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被社會所重視,每一個問題的出現都在說明孩子成長的不足,解決問題、培養能力,是很多孩子的發展目標,所有家長們一定要把握好時機。下面我分享家長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注意要點。
1、家長要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過分的關心只能會使孩子失去自信,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通常孩子可能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這樣長期的下去就會給孩子培養成一個自高自大的人。
2、無論是任何時間任何事情家長都不要賄賂孩子。如果你賄賂孩子他將失去了理解能力,孩子是不能分辨是非的。家長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然孩子知道如果不盡義務就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整天以孩子為中心,過於太親近孩子。要從小給培養孩子的集體適應能力。家長要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玩耍游戲和生活、學習等。不要給孩子養成孤僻的性格,只有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他自己不能勝任的事情。這樣就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要知道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的,如果家長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一些事情的話,那麼這樣只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5、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因為這種教育方式會使孩子養成一種自卑和膽怯還有逃避等不健康的心理,嚴重的還可能導致反抗、殘暴或是說謊還有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孩子的膽子經不起嚇唬,這樣就會使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對於父母的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給孩子足夠的面子,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因為你的這些行為會造成孩子的懷恨和害羞的心理,這樣就會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無論是做事還是取得了優異成績,你都不要過分的誇獎。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因為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9、還有一個重要之處就是家長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因為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導致孩子情緒不穩或是膽小畏縮。
10、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同時父母要多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只是幫助和引導。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影響孩子健康心理建立的因素與解決辦法
1、家庭生活不和諧,父母經常爭吵
家庭成員之間融洽的關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礎。對於孩子來講,父母就是他的整個世界,是他生活的楷模。如果孩子經常看到父母間的沖突,孩子會感到極大的不安與畏懼。幼小的心靈會埋下陰影。從這個意義上來講,父母能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美好的婚姻,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以及影響社會化、人際關系等諸多方面。
2、母親沒有足夠的安全感,情緒多變
母親是孩子最親密的接觸者,如果母親經常怕這怕那,多愁善感,那麼就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做事與生活態度。只有母親本人的安全感和價值感足夠時,才不會常常產生焦慮。而自信、穩定、成熟、理智的養育態度,既能減少媽媽不必要的內心消耗,同時也會帶給孩子安全而平和的狀態與氣質。
3、孩子的心理營養未得到滿足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沒有得到行動上的自由、獨立與正常情緒的釋放。通常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成人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與願望,孩子只能圍著成人的指揮棒、「晴雨表」來轉,孩子想去的地方、想玩的.東西,經常被嚴令禁止,如:「太臟了」、「太危險了」等等。當成人高興時,拉過孩子不管是否願意,又親又抱。不高興時,又嫌棄孩子話多,不願理睬。有時還會拿「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等話語相威脅,有時還拿「許願」來敷衍孩子。長此以往,就損傷了孩子探索新事物的動力,使孩子失去自我,對成人不信任,自身失去安全感。
因此,家長應尊重孩子,放開孩子的手腳,不要過度干涉和妨礙孩子的自主嘗試。跟著孩子的需要走,孩子想「自己來」,就給他空間,讓他自己做。孩子沒主動要家長幫助,無論孩子做成什麼樣,只要沒有危險家長就不參與。但是在孩子表示需要幫助時,家長也要馬上回應,當孩子覺得不需要的時候再停手讓他自己做。從而,讓孩子與家長建立正常的親子依戀關系。當遇到孩子一些不合理要求時,可以同孩子協商,而不是強令。
例如:媽媽剛剛做好了飯菜端上桌,可是孩子非要吃餃子。針對這種情況,就要同孩子商量一下,如告訴孩子,下一次你如果想吃什麼,提前告訴媽媽。現在飯已經做好了,你如果想「吃餃子」,我們就要重新去買菜、擀皮、包餃子。你還要忍著餓,同媽媽一起來做這些事,你看可以嗎?如果孩子還是堅持,那麼就讓孩子和家長一起去買東西,回到家後,與家長一起摘菜洗菜包餃子……讓孩子學會等待。
4、家庭對獨生子女的溺愛,使孩子畏懼困難
家庭溫柔的陷阱,特別是隔代疼,把孩子保護得太好,為孩子成長的每一步,准備好了「清道夫」、「鋪路石」,剝奪了孩子面對困難的機會,使孩子膽小、畏懼困難,自然自身也失去了安全感。
因此,應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人不要包辦代替。如:讓孩子適時學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自己的物品,自己解決與小朋友的糾紛等等,嘗試成功,建立自信,只有讓孩子多次獲得成功的心理體驗,才能應對失敗的考驗。
5、家長的怕輸心理和處處都要孩子爭「第一」
家長常常對孩子提出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要求。總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進行比較。當孩子不如別人或出現問題的時候,家長會非常著急,抱怨的話、情緒化的行為就會出現。經常不去考慮孩子的感受與能力。
作為家長應當意識到,讓孩子時時、處處爭「第一」是不現實的,但是可以爭「唯一」。——我就是我,我與眾不同!因為差異就是資源、就是優勢。同樣是「棒」,但「你真棒」和「你最棒」在目標上卻有本質的區別。應該了解分析孩子的特點,給予正確的評價和切實的目標,讓孩子的能力以「山」字形發展。
6、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只能聽得表揚,聽不得一點批評意見
孩子常常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表揚,家長、幼兒園老師天天都是,「你真棒」,「你太聰明了!」等等,使孩子患了「表揚依賴症」,聽不得一點反面意見,這樣的孩子缺少抗挫折的體驗和原動力,常常會很情緒化,缺少安全感。
針對孩子,表揚鼓勵應講究策略:
第一,表揚可間斷無規律,做好了有時表揚,有時馬上提出下一個努力的目標,讓孩子總有前進的方向。
第二,鼓勵應找「准」點,在不同的方面給予鼓勵。如,孩子堅持做完了事情,給與鼓勵,讓孩子學會堅持精神。再如,小朋友之間比賽,孩子雖說輸了,但卻沒有哭,也給與鼓勵,讓孩子學會堅強。
再有,比如孩子一些特殊表現,如:玩具讓給了小朋友、幫助了弟弟妹妹等等,讓孩子學會團結友愛。
孩子的心理問題跟父母育兒方法有很大關系,為了讓孩子養成健康的心理,多給孩子一些鍛煉的機會吧!
② 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十個注意事項
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十個注意事項
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十個注意事項,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想要有一個好的開始,父母首先要重視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以及注意的事項,那麼培養兒童心理健康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不要過分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同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的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樣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贊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
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心理健康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的.目的在於預防心理障礙或行為問題;廣義的心理健康,則是以促進人們心理調節;發展更大的心理效能為目標,使人們在環境中健康生活,保持並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從而更好的適應社會生活,更有效的為社會和人類做出貢獻。
目前在我國幼兒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心理健康問題:
小兒多動症。
社會行為問題。 包括愛發脾氣、好打架、爭吵、說謊、嫉妒、強欺弱、惡作劇、不能和別的兒童友好相處、有破壞行為、偷竊等。
性格和情緒問題。 包括人性、自私、固執、嬌氣、膽卻、易哭泣、懶惰、自卑、過分敏感、過度幻想等。
神經功能障礙。 包括排泄機能障礙、語言障礙、睡眠障礙、強迫行為、神經緊張等。
不良習慣。 包括吸吮手指、咬指甲、眨眼、挖鼻孔、聳肩、咬衣服、玩弄生殖器等。
學習上的問題。 包括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等。
幼兒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 未來需要的是健康、充滿自信、樂觀進取、有愛心和責任感、有獨立思想和創新精神的孩子。只有具備這些優良品質的孩子,才是一個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他們在以後的道路上才能經受挫折,才有勇氣迎接新的挑戰,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要培養這樣一代高素質的人才,我們必須從幼兒期開始注重心理健康的培養。
一、轉變教養觀念,尊重幼兒心理權益,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教育行為上。
理解幼兒、尊重幼兒、解放幼兒是我們轉變教養觀念的有效措施。我們要將幼兒視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來對待。在理解和尊重幼兒的前提下,對幼兒的心理發展加以正確的培養和引導。教師應成為維護兒童心理權益的典範,用親切的微笑驅散幼兒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幼兒的膽卻,用慈愛的撫摸鼓勵孩子的進步,用贊許的話語肯定孩子的成功。如:對待單親或性格內向的孩子,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他們講話要親切和藹,多鼓勵,慎批評,讓他們敞開心扉,在接受愛的同時學會關心他人,幫助他們樹立起做人和學習的自信心。在對待固執、任性的幼兒時,則應對其循循善誘,而不是橫加干涉,或按教育者的願望行事,使其產生逆反心理,使教育結果不如人意。
二、拓寬教養思路,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營造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活動育人是我們根據新的教養思路所採取的教育手段之一。因為幼兒活動的過程,也是個性和品德形成的過程。所以科學的安排幼兒一日生活,精心設計和組織豐富多彩的幼兒活動也很重要。如:在活動室門口設三種不同臉部表情的進園牌,稱「表情牌」分別放在三個小桶里,幼兒每天進園要在自己的名字下面放一個表情牌。如果不高興,就選一沮喪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掛一個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兒心地純真,不會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教師如果發現哪個幼兒連續幾天不高興,就可以與家長一起尋找原因,設法改變幼兒的情緒,讓幼兒心情愉快地生活。這個活動一是在於每天都做,十分自然;二是用適合孩子的方式,讓孩子把真實的心理狀態表達出來;
三、是對每個幼兒進行心理「調查」及時掌握每個幼兒的情況,通過掛牌引導幼兒釋放不良情緒,這對幼兒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為給幼兒營造心理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教師應從幼兒上午入園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為他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氣氛。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做到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無條件的愛孩子。只有愛孩子,才能保持親切感,使幼兒與教師保持積極愉快的情緒和合作態度。二是充分接納和尊重幼兒。教師在與幼兒的接觸中,要通過積極的,帶有鼓勵性的語言,對幼兒注視、微笑、點頭、肯定性的手勢給予鼓勵和認可,使幼兒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和被接納的感覺,使他們感覺到沐浴在溫馨和諧的氣氛里。從而引導幼兒主動參與到心理健康活動中來。
③ 兒童心理健康包括哪幾個幾方面
兒童心理健康包括哪幾個幾方面
兒童心理健康包括哪幾個幾方面?心理健康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不容忽視,父母一定要謹慎對待,不要讓不利因素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下面先講講兒童心理健康包括哪幾個幾方面。
1、孩子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大家都知道,在學齡前那個年齡段,是要培養基本的生活習慣的。像飲食習慣、睡眠習慣、運動習慣,包括行為習慣,還有衛生習慣,這些習慣都應該從小就要養成。這個說白了其實也是兒童智力發育的一部分,咱們現在好多家長會片面的認為,會很多英語單詞就是智力高,其實那是非常非常小的一方面,學習好的孩子不一定是健全的孩子,所以我們說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
2、孩子要有個性
現在的生活壓力這么大,將來孩子走到社會以後壓力很大,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很重要,很多有成就的人首先必須有自信,相信社會,相信自己,然後才能成功,還要樂於助人,要樂觀,對生活是充滿陽光的。為什麼好多孩子智力沒有問題,出現反社會的現象,其實與他生活態度是有很大關系的。
3、孩子要有正常的心理素質
正常的心理素質表現在,對什麼東西不過分恐懼,遇到事的時候不焦慮,再一個,對社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
4、孩子要有一定的好奇心和記憶力
我們反復強調,要求孩子學習東西要記得住,要想孩子記得住好奇心很重要,如果沒有好奇心孩子對這個不感興趣,學什麼都記不住,當然這個好奇心需要咱們家長引導他、培養的,這是心理健康的一方面。
5、孩子一定要善於育人交往
與同齡人之間要很好的交往,和諧相處,沒有嚴重的嫉妒心理,沒有欺負小的、欺負弱的心理。
(一)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志
一、智力符合常態。
心理健康的兒童智力是正常的,多數孩子的智商在65~115分之間。他們能夠適應一定的學習生活,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天才兒童的記憶力極強,對事物觀察細致,想像力豐富,才智超群,有獨立的'、獨創的、機敏的、充滿活力的人格特徵。智力低下的兒童社會適應能力差,常常不能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與學習,心理壓力大,需要特殊的教育和護理。
二、情緒穩定而愉快。
心理健康的兒童以積極的情緒表現為主,充滿了喜悅與歡樂,這樣的情緒有助於提高活動的效率,多會受到父母和鄰居的表揚與稱贊,而積極的情緒得到強化,使孩子進入良性循環。兒童也有喜、怒、哀、樂,健康的孩子也會出現短時間的消極情緒,當消極情緒表現的太過分,太頻繁,如焦慮、恐懼、強迫、抑鬱等情緒的反復出現,就難以稱心理健康了。
三、意志健全與行為協調。
心理健康的兒童3歲前就有意志的萌芽表現,能初步藉助言語支配自己的行動,出現獨立行動的願望。3歲後,意志中的自覺性、堅持性和自製力得以發展,但總的來說,發展有限。意志不健全的孩子挫折容忍性差、怕困難、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控力。在行為表現上前後矛盾,思維混亂,行為反應變化無常,為一點小事就要大發脾氣,或是對強烈的刺激反應淡漠。
四、性格與自我意識良好。
性格是人的個性中最本質的表現,而自我意識在性格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兒童性格相對穩定,開朗、熱情、大方、勇敢。在自我意識上,開始正確認識與評價自己,自尊在發展,尋求獨立性,對自己充滿了信心。而心理不健全的兒童性格發展不良,表現出膽怯、冷漠、孤僻、自卑,缺乏自尊心。
五、人際交往和諧。
兒童的人際交往關系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系,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童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孩子樂於與人交往,善於和同伴合作與共享,理解與尊重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別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二)兒童心理健康指哪方面
一、智力發育正常
智力是個體觀察、領悟、想像、思維、推理等多種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智力隨年齡增加而提高。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二、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三、能正確認識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愛、自重,他們既能客觀的評價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把握自己。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的優點、缺點也能充分認識,並能自覺地努力去發揚或克服。對自己感到滿意,並且努力使自己變得更加完善。
四、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他們在別人面前能做到真誠坦率,從而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並建立起融洽的人際關系。
五、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環境的長期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對穩定的,協調一致的個性系統。個性系統的心理結構 (亦稱人格結構)由個性傾向性 (包括動機、興趣、理想等)、個性心理特徵(包括氣質、能力與性格)和「自我」三部分組成,其中氣質、性格和「自我」是人格的重要部分。人格表現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識,並能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評價,能對自己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徵是:相對穩定的情緒狀態,堅韌的毅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自製力。
六、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己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七、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年齡特徵相適應
一定的年齡應有相應的心理活動特點,如兒童青少年應是朝氣蓬勃,而老年人應穩重、老練。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年齡特徵應是相適應的。
④ 家長如何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採取科學的教育方法,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給予關注;對孩子的期望要適度,家長對孩子應持一種適度的期望,不要對孩子實施過度教育;營造和諧舒適的家庭氛圍,和睦的家庭氣氛對孩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家長如何關注孩子心理健康
1.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採取科學的教育方法,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給予關注,一個健康的孩子,不僅僅是有一個健全的軀體,更主要的是要有一個健康心理,能夠以正確的心態去適應社會。
2.很多家長都期望孩子能成為心中所想的那樣,所以會對孩子施行「過度教育」,如果父母對孩子期望過高,支配過多,會讓孩子變得很脆弱,強烈的壓抑會使孩子產生人格上的扭曲,因此,家長對孩子應持一種適度的期望。
3.營造和諧舒適的家庭氛圍這個相當重要,在和睦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有必要為孩子創設溫馨的、和睦的家庭心理氛圍。
⑤ 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應注意的問題如下:
1、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學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青少年的心理特點是我們開展工作的立足點,心理學原理則是指導我們開展工作的方法論。青少年期是指11、12歲到17、18歲這一時期,大致相當中學階段。
2、要客觀、科學地判別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對學生心理問題判別上,要堅持把科學的心理健康標准和客觀、科學的心理異常判別手段結合起來的原則。
3、要正確認識心理咨詢的教育性。咨詢心理學始終要遵循教育的而不是臨床的、治療的或醫學模式。咨詢對象被認為是在應付日常生活中的壓力和任務方面需要幫助的正常人。
4、建立科學的學生心理檔案。學生心理檔案有一個特點是系統性和連貫性。我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時的需要,而是一個長期系統的工作。
⑥ 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應該從什麼方面著手
⑦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哪些家長該如何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
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最普遍,最明顯的便是憂鬱症,針對少年兒童和青年而言,學習是唯一的每日任務,可是因為有一些小孩成績不太好,一直跟不上,因而精力不集中,導致成績下降。而見到其他小孩,尤其是一些優秀生,成績好,學習培訓快,從而一比照,導致學習培訓跟不上的學員更為消極,沒法承擔精神壓力。因而導致一些學員自甘墮落,乃至消沉悲觀厭世。
有一些小孩不愛說話,不當和人言談舉止,當她們剛邁入學校大門,邁進新領域,沒法與他人開展有效的溝通。與此同時,也有一些住校生,在集體宿舍遭遇著與他人開展彼此融洽,融入生活方式等領域的問題。此外,再加上測試的經常,學業的壓力,導致她們不可以有效的解決這種問題,常常處在焦慮的心態,因而造成的焦慮抑鬱症。
⑧ 幼兒的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幼兒的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幼兒的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很多孩子內心存在著一些不良的心理問題,導致這樣的原因有很多種,家長要多點關注孩子的健康問題,下面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 幼兒的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的相關內容吧!
一、小班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
1、指導家長對幼兒認知培養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兒健康的認識心理表現為他們是以好奇的眼光,快樂的心境去不斷地接觸周圍世界,不斷主動去適應生活的過程。但如果3-4歲幼兒經常表現出沒有明顯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慾,不活潑好動,遇事默然視之,也就是達不到上述的一些認識發展指標,則可認為認識心理不夠健康。
對於這類幼兒,家長應採取一系列措施培養幼兒認識的興趣。
1、護好孩子的感覺生理器官:眼、鼻、耳、手、口等。用豐富多樣的方式訓練器官的感受性,使其靈活敏捷。如:用色彩鮮艷的蠟筆與幼兒玩色;用筷子敲擊各種器皿,讓幼兒聽音辨色;為幼兒自製各種拼圖形的玩具,讓幼兒填拼各種三角形、圓形、方形,從而認識掌握這些圖形;與幼兒一起唱歌,念兒歌做游戲,發展他們的語言能力。
2、正確啟發孩子提問,積極回答孩子的提問,保護其求知慾望。現在許多父母由於工作的繁忙,生活的緊張,有時會懶得回答孩子的問題,父母之間相互推委,但正是由於這方面的疏忽,使孩子剛萌發的求知慾望被扼殺。也有一些孩子語言表達不夠理想,想問卻詞不達意,所以提問也要父母循序漸進地培養。
3、意保護童真,創造條件引起孩子的注意,以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陽台上有三盆植物,成人可以帶孩子瞧瞧問問:「三盆植物的葉子誰最圓,誰最尖?哪種葉子最厚?哪種最薄?哪種葉子最綠?」……生活環境是培養幼兒的大課堂,父母與孩子間應進行口語交流,既能矯正語言上的錯誤,又能傳授知識,啟迪思維保護心理健康,增進感情何樂而不為呢?
2、指導家長對幼兒情感培養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班幼兒在相應條件下,能夠自然地產生喜怒哀樂這些基本形式的情感,並有了最初的同情感、責任感和道德感這些社會化情感。但小班幼兒的情感發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沖動,情感不穩定易變化,情感外露,控制能力差,這屬於正常的幼兒心理水平。
家庭中可通過適當的方式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情感。
1、為幼兒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活制度,豐富生活內容,使幼兒愉快。因為幼兒生活在活潑多樣化的環境中,不僅有利於幼兒的身體健康,而且還能使幼兒積極、活潑、富有朝氣、情緒歡快,盡量避免單調枯燥的活動,防止幼兒因之產生不愉快和厭惡的情緒。
2、父母在待人接物方面要做表率,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小班幼兒模仿性強,情緒容易感染,父母對待周圍事物的態度,無時不刻不在影響著幼兒,直接影響孩子道德情感的發展。
如何培養幼兒的心理健康呢?
1、創設良好環境
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環境包括實物環境、心理環境、語言環境等多層次、多側面的內容。應按照教育目的為幼兒提供新穎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設備、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調整環境時,也要經常豐富、補充和更替交換,以激發幼兒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幼兒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個幼兒感到安全、歡樂、自尊、自信,從而獲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兒對親近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與之分開時,會有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同時有的幼兒看到別人哭他也哭、別人笑他也笑,情緒不穩定。這時,我們會給孩子們准備一些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比如色彩鮮艷的毛絨玩具等等,或者在教室里貼上幼兒與家長的.照片,開設多個「娃娃家」活動區等,將教室裝扮成家的樣子。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兒,幫幼兒穿好衣物、脫鞋子,拍著幼兒睡覺,以動作、表情等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愛撫,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使幼兒身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這樣孩子就不會哭鬧,反而會喜歡幼兒園的生活。
2、發揮游戲功能
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得到良好發展。
3、積極地正面引導
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及個體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活動內容,並認真做好充分的准備,包括物質材料准備和知識准備。在教育活動中多用鼓勵的方法,因人而異地指導幼兒,使幼兒表現得自信、主動。
教師要廣泛搜集幼兒在幼兒園、家庭中有關的信息,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幼兒,客觀、具體、明確地評價幼兒。如利用入園、離園、家訪、開放活動等時間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表現,及時肯定幼兒的優點。日常活動時經常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進步,對幼兒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引導幼兒少與別人比,多與自己比,既指出他優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兒正確地評價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4、注意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可以通過開展個別輔導的形式,對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系,咨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
⑨ 兒童心理健康知識
兒童心理健康知識4篇
一、關於兒童心理健康的5個主要標志
1.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
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2.求知慾較強。
喜歡提問題並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正常;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同年齡相符,無口吃情況;生活中對力所能及的事,樂於自己做,不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能比較認真地完成別人委託的事。
3.能合群。
愛與小同伴交往,對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為,不隨便打人罵人,不妒忌同伴;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導下,願意為集體和所能及的好事。
4.誠實而不說謊。
很少說不符合現實的話;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要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
對稱贊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歡迎的事,不願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二、兒童心理健康知識
1.減少兒童的心理負擔。
父母們望子成才心切,期望值太高,因而對孩子的要求不切實際,有的家長偏面理解早期教育,忽視兒童特別是保幼兒童的心理衛生特點,進行知識灌輸;有的家長往往只盯住孩子的考分,非要孩子考滿100分,這樣,孩子的神經整天綳的緊緊的,絲毫不得鬆弛,致使他們中的有些人得了一種「學校恐怖」的神經官能症,拒絕上學。有的孩子在低年級時活潑、開朗、大方,但越到高年級性格越怪異。這反映了學校生活也存在不少弊端,所以,要解除孩子沉重的心理負擔,首先要解除家長的心理負擔。
2.要有一個寬松、和諧、安靜的家庭氛圍。
在家庭文化生活中,應當有充足的健康的精神食糧,例如,足夠的書籍等等;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上,反對粗暴專制、實行民主平等;在對待子女的興趣愛好方面,家長應當順其天性,自然發展,而不應當以大人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3.擴大孩子的生活圈,豐富孩子的業餘生活。
孩子孤僻不合群、自私等不良心理的形成,往往與他們的生活圈狹窄有關系。前幾年,美國兒童中有一種「大樓病」,由於高層建築的發展,兒童們放學後獨居一室,缺少正常的交往,因而產生孤僻、恐懼等心理,甚至影響智力的正常發展。兒童心理健康十二忌。
第一,忌嬌慣溺愛。開口不離「好」,出門不離抬,吃飯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會養成兒童任性的性格。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護縱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缺點和錯誤。
第三,忌哄騙。有些家長圖一時安寧,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這樣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養成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第四,忌諷刺。對孩子諷刺挖苦,以為可以「激發」上進,結果適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稍有不順便大加訓斥,使子女無所適從,思想感到壓抑和束縛,時間長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對孩子不加引導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為,不盡家長責任,後果難以預料。
第七,忌打罵體罰。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罵、體罰,結果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產生感情對立。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要讓孩子自己選擇適宜的游戲和運動,培養他們注意力集中,專心地完成一項工作的能力,訓練兒童持之以恆的毅力,做什麼事都要有始有終。而不要反復要求孩子更換活動內容。
第九,忌缺乏適應能力。要訓練兒童適應環境的能力,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是很有益的。
三、肥胖影響兒童心理健康
肥胖對兒童心理造成的損害,正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心理的損害不像身體上的損害那樣容易被發現,但對兒童性格、氣質、個性,以及日後各種能力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肥胖造成的心理損害,主要表現在自我評價低、自卑感明顯、缺乏自信心、壓抑、夥伴關系不良、焦慮情緒較多、有孤獨感等。
肥胖兒童常常為穿不上漂亮合身的衣服而苦惱,因肥胖影響體育而對升學憂心忡忡。有的孩子甚至認為,自己的體形難以被同學接受而對上學失去興趣。有的肥胖兒童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但向他請教的同學卻寥寥無幾。因為胖而被同伴取侮辱性的外號,在肥胖兒童中也十分普遍。胖孩子性格內向者居多,有事情不願意和家長或同學說,而喜歡藏在心理,他們和陌生人交往時往往膽怯,不願在集體活動中表現自己。許多社會因素,如就業時受歧視,受教育程度、婚姻狀況和經濟收入,因肥胖而受影響等,也不同程度地使肥胖兒童產生心理壓力。此外,家長的訓斥、擔憂、焦慮,也是胖孩子產生心理負擔的原因之一。
肥胖兒童存在著許多有別於正常體重兒童的行為特徵,這些行為對肥胖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肥胖不僅損害了兒童的身體健康,而且對兒童的心理也造成了極大的損害,應引起社會的重視。在治療肥胖時,應將心理治療納入其中,矯正與肥胖有關的不良行為,建立健康、科學的生活模式,從根本上治療肥胖,使肥胖兒童的身心恢復正常。
四、兒童心理健康有哪些禁忌
第一、忌憂郁沉默
在生活中,父母要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性格,切勿鬱郁寡歡。
第二、忌缺乏適應能力
父母要訓練孩子適應環境的能力,這樣對他們的發展才有益處。
第三、忌諷刺
父母以為對孩子諷刺挖苦,能「激發」他上進,沒想到最終適得其反。
第四、忌無控制力
在生活中,父母要訓練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包括控制一些他們不合理的要求和願望。
第五、忌放任
父母對孩子不加任何地引導和教育,孩子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放任其自由,不盡家長的責任,後果就難以預料了。
第六、忌哄騙
有些父母經常會為了一時的安寧,而不惜編造謊言來欺騙孩子,在這種耳濡目染的生活中,孩子很容易就效仿了父母,最終養成了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第七、忌袒護縱容
當孩子在大眾面前做錯事時,父母明知這樣是不對的,卻還要以種種不是理由的理由來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定會使孩子不能正確地對待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第八、忌注意力不集中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培養孩子注意力集中,讓他們自己選擇喜歡的游戲和運動,專心地完成每一件事,而且要做到持之以恆、有始有終,不要反復地更換孩子的活動內容。
第九、忌打罵體罰
很多家長都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如果不能以理服人,只是一味地打罵、體罰,結果只會導致起不到任何的教育的目的,反而嚴重地損傷孩子的自尊心,產生情感對立。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犯罪分子年齡趨於低齡化,其實這主要是兒童心理不健康造成的,你們知道哪些兒童心理健康知識呢?兒童心理輔導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是非常多的,家長們平時要注意給兒童做好教育!
兒童心理健康十項注意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兒童心理健康的7個標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肯動腦筋,想像力豐富,善於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提出各種問題,並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
2、愛父母,愛老師,愛小朋友。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對人有禮貌,會用禮貌用語,有同情心,適度怕羞。
3、跌跤或受點輕傷都不哭,游戲輸了不胡鬧。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
4、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熱愛勞動,愛惜物品。喜歡種花和飼養小動物,喜歡聽音樂、看圖冊、唱歌、跳舞、繪畫和參加各種智力游戲,並能從中感到快樂。
5、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具體、簡單的評價,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服從約束。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6、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能遵守游戲規則和順序,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肯幫助其他小朋友,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7、在新環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不過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買一些簡單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車輛較多的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獨自行走。
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1、放鬆訓練,以便隨時保持輕松的狀態,從而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等。
2、簡易行為矯治——陽性強化法。通過獎勵目標行為,忽視或淡化異常行為,促進目標行為的產生。
3、合理情緒療法。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艾利斯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度、看法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於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
4、系統脫敏法。主要用於恐懼症。
5、沖擊療法。主要用於治療恐懼和其他負性情緒反應。
6、厭惡療法。常用於戒煙、戒酒、戒除網癮,治療強迫症等。
7、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來改變不良認知,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
兒童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1、多動:兒童的心理行為可以表現在兒童的行為上,有些兒童出現「多動症」。主要表現為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情緒波動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等幾個方面。
2、焦慮:指突如其來的沒有明顯身體原因的恐懼狀態。具體表現為缺乏自信、過於敏感、食慾低落、無端哭鬧。這類兒童陌生環境反應敏感,而擔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鬧不停,常常擔心被別人嘲笑,對尚未發生的情況,產生過分的關注,並伴有無根據的煩惱。對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顯得過分焦慮。
3、常年情緒低落:如果孩子常常無緣無故地鬱郁寡歡,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4、恐怖和失眠:恐怖表現在對某些事物或情景產生懼怕和逃離的心情,如怕打雷閃電,極度緊張,抱頭亂竄。兒童對於一些沒有危險或基本沒有危險的東西也感到害怕,而且這種害怕十分突出,兒童由於恐怖而出現迴避、退縮行為。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難,睡中不時驚醒、大聲哭鬧,甚至夢游四方,但白天回憶不起來,只覺得精力不足,情緒不穩。
5、過度怕羞:兒童,特別是女童略有怕羞純屬正常,但如怕羞過度(包括從來不敢面對小朋友唱歌,從來不願拋頭露面,從來不敢接觸生人等等),則可能內心深處隱含有強烈的自卑情緒。
6、攻擊:這類孩子整日東奔西跑,經常搞惡作劇,喜歡諷刺挖苦別人。對美好的物品毫不愛惜,摔打成為癖好,表現出攻擊性。
7、語言表達較差:據專家所作的統計,高佔8成以上的自卑兒童的語言表達較差。他們或表現為口吃,或表述不連貫,或表達時缺乏情感,或詞彙貧乏等等。
8、惡劣的人際關系:兒童的人際關系主要是指他們與父母、教師以及同伴之間的關系,從這些人際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不健康的兒童一般沒有融洽的人際關系,往往由於個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與人產生交流障礙。不能與人合作,對人漠不關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縮現象,不能置身於集體,與人格格不入。
結語: 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家長們最關心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年齡不是過於成熟的孩子來說,大家平時要多多了解這些兒童心理健康常識,這樣可以幫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兒童心理健康小知識
人的心理活動是從嬰幼兒時期就產生了,這個時期是孩子發育成長的關鍵時期,處於思維活動的萌芽期,如果能在這個階段對孩子進行較好的科學的心理健康的指導,可以使孩子受益終身,那麼就因該從嬰幼兒時期做起,這一點就要依賴母親。那麼怎樣在嬰幼兒時期做好心理健康保健工作呢?
告別遺尿症
5歲以後的孩子還常常不能自立地排尿,稱之為遺尿症。精神因素是幼兒出現遺尿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家長應消除引起孩子情緒緊張的各種不利因素,有針對性地進行排尿訓練。作為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克服不俍習慣的信心,不要對孩子橫加指責,造成自卑心理。
消除口吃
矯正口吃的辦法需要家長注意兩點。首先,不要過分地注意或議論孩子的口吃,更不要模仿、嘲笑或嚴厲地強迫他矯正,盡量減少和消除引起孩子精神緊張的因素。另外,家長可耐心地採取一些具體的言語矯正法來幫助孩子,如設計特種練習,分散孩子害怕口吃的注意力等等。
戒掉吮指癖
對待有吮指癖的孩子不能用嚇唬、在手指上塗葯水等強制方法,這些方法會使孩子產生緊張、害怕、恐懼的心理。家長應採取更為關愛孩子的方法,對年齡較大的孩子可以給他講道理,加以引導;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可以用他喜愛的事物來分散他的注意力,逐步幫助其改掉吮手指的不俍習慣。
糾正兒童多動症
兒童多動症需要接受正規治療,如葯物治療、包含治療、行為治療等。行為治療被認為效果較好,主要是通過糾正兒童偏常行為,培養兒童俍好行為,增進其學習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方法。行為治療主要採用合適的認知活動來改善患兒的注意力,克服分心,並通過合適的訓練程序,減少患兒的過多活動和不俍行為。
兒童心理健康的7個標准
1、能按成人的要求去觀察事物,記得快、記得住、記得對。能就具體直觀的事物進行概括。肯動腦筋,想像力豐富,善於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提出各種問題,並能解決一些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簡單問題。
2、愛父母,愛老師,愛小朋友。能恰當地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對人有禮貌,會用禮貌用語,有同情心,適度怕羞。
3、跌跤或受點輕傷都不哭,游戲輸了不胡鬧。不懼怕黑暗和某些形象怪異的小動物。
4、不以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提出過分的要求。熱愛勞動,愛惜物品。喜歡種花和飼養小動物,喜歡聽音樂、看圖冊、唱歌、跳舞、繪畫和參加各種智力游戲,並能從中感到快樂。
5、能對自己的行為作具體、簡單的評價,能分清自己的和他人的東西。服從約束。接受別人的批評和建議。
6、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能遵守游戲規則和順序,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肯幫助其他小朋友,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7、在新環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過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能自己到商店去買一些簡單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車輛較多的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獨自行走。
一、認識到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了解了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臨床調查結果,那一個個數字背後就是一個個有心理問題的兒童,我們每一名幼教工作者有義務有責任盡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幫助兒童解決心理問題,因為這項工作直接牽扯到孩子一生的身心發展,更決定著我們國家、社會的未來發展水平。
二、解了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准確洞悉了兒童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
兒童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認知障礙、性格和情緒障礙、行為障礙,性格和情緒障礙又分為焦慮症、恐怖症、抑鬱症、強迫症以及孤獨症,行為障礙又分為注意力障礙(兒童多動症)及抽動症。以前對兒童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只是一些支離破碎的知識,學習之後,清晰地進行了區分,為以後准確進行判斷提供了理論依據。
還明晰了遺傳、腦損傷及環境是形成兒童心理問題的原因,為在今後實際工作中進行兒童心理問題原因探究指明了方向,避免了多走彎路。
三、基本掌握了進行心理問題的干預技術
了解了面向全體幼兒的養成性教育模式及面向有心理問題幼兒的`補償性輔導模式。基本掌握了行為療法及繪畫療法的干預技術。
四、初步形成了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思路
學習了兒童心理問題的表現成因及干預,將通過復習歸納在腦海中建立起一個有關兒童心理問題的知識體系空間,下一步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實施兒童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對全體教師進行二次培訓,使每一名教師都能掌握有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二要結合教學計劃與幼兒年齡特點,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三要園長、教師做有心人,及時發現存在心理問題的兒童,與家長及時溝通,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四要鼓勵教師寫教育個案,進一步豐富拓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兒童心理健康的培養原則
被愛與價值感。孩子需要父母的愛,被愛使孩子有安全感與價值感。父母對子女示愛時,除了使孩子體驗到被愛的滿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愛,從而學到是非觀念。
安全感。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是無法信任別人的,對他人不信任則無法和人建立友誼,可能會使其成為剛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會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圍環境,學習新的事物,他的情緒和智能發展也會受到不良影響。
規則。規則對孩子來說就像是一棟房子的牆壁,它給生活一個界限及廣度。只有當孩子知道什麼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會覺得舒適自在。所以規則是安全感的來源,規則的建立可以給孩子提供自由成長的順序感。
新的學習經驗。現代兒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是成長中的個體,其心智能力的發展是其生理學方面的成熟加上後天學習經驗而形成的。從出生起,兒童必須有切合其能力的學習機會以學習新的經驗,才能發展出正常的智能、語言、人際關系技巧、情緒感受、表達能力和人格。
兒童健康心理的培養禁忌
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產生沾沾自喜求虛榮的不良心理。
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討,需要學習,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
人的心理發展有順序性,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孩子成長的依戀期。人在成年時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長期與父母隔離已造成無數悲劇??這甚至可以說是很多孩子殺人、自殺的根本原因!相當多數乃至絕大多數的人生悲劇背後,都有一個不正常的家庭背景??人所有的不幸和悲劇,基本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時期的家庭影響。如果家長能夠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他所需要的是對父母的依賴,對所熟悉環境和好朋友的的依
第二、家長要懂得孩子的內心需求。
家長往往習慣於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裡話的地方,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當孩子說話時,家長應認真傾聽,走進孩子的內心。
第三、寬容與約束都重要。
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並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分寬或過分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過分寬容則陷於溺愛,過分嚴格則寡愛。家長要明白這樣的道理,孩子的快樂性格不會是在訓斥聲中養成,家長的適時表揚比其他物質獎勵更能幫助孩子養成好品性,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第四、要重視孩子習慣的培養。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過「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個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所以,從小就注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顯得非常重要。小學階段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各種習慣養成的最佳時期。著名教育家葉聖陶曾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