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知識要點
培養幼兒心理健康的知識要點
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作為父母應十分重視用正常的心理原則來訓練兒童。那麼,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
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要讓孩子學好第二語言英語,千方百計為孩子營造自然和諧的環境,幫助孩子快樂的學習才是關鍵,也是每一位父母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
在國際交流日益緊密的時代,英語已經成為孩子未來發展的必備工具。因此,不少家長從孩子幼兒階段就非常關注他們的英語啟蒙教育,希望他們能夠早接觸早運用,為將來的正式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英語作為孩子的第二語言,在習得上有著特有的困難。孩子在從掌握發音到識記單詞再到遣詞造句等諸多方面,都必須付出比母語習得更多的努力。
要讓孩子快樂的學習英語,首先要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覺得這種學習不是負擔。
本質來講是將教學內容融入游戲活動中,給孩子設置情景,讓孩子發揮自我的想像力和行動力,置身其中身臨其境的完成活動內容,達到訓練目標。因此充分發揮想像力,為孩子設置游戲場景和情節,非常重要。KindyROO瑞德探知學堂的瑞德小兔(ReaderRabbit)英語課程以多媒體課程為依託,通過圍繞互動白板的電腦游戲活動和豐富的離線游戲活動,設置切實可行的活動和任務目標,充分的把孩子引入課堂活動中,使他們在游戲中自覺發現知識要點,快樂的習得語言知識。孩子們通過在課堂上與外教和助教的交流,在沒有壓力的語言環境中快樂練習並進步,為今後的語言學習建立興趣,打下基礎。這也是瑞德探知學堂自創立以來一直堅持「讓孩子們的歡笑聲洋溢在和諧的校園和家庭中」的信念的原因和動力。
培養兒童的健康心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方法:1、鼓勵法。兒童有一種需要承認、需要鼓勵的心理,他們喜歡成功,喜歡得到大人的認同和贊揚。因此,家長就要經常鼓勵孩子,孩子通過不斷地被鼓勵和。
培養兒童的健康心理,歸納起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1、鼓勵法 。兒童有一種需要承認、需要鼓勵的心理,他們喜歡成功,喜歡得到大人的認同和贊揚。因此,家長就要經常鼓勵孩子,孩子通過不斷地被鼓勵和贊揚,自身的行為才能得到肯定,由肯定產生心理升華。
2、反問法 。語言是溝通兒童心靈的工具,因此,家長和孩子談時要試探、發問、反問,這樣才有利於提高兒童自身的分析和判斷能力,發展創造性思維。
3、出難題法 。給孩子出點難題,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困難,並要讓其自己解決,只有經過風雨見過世面,經受失敗和挫折,才能產生經驗和教訓。
4、講故事法 。兒童都愛聽故事,家長應該抽出時間給孩子講一些健康向上的故事,一個好故事能使孩子進行一次心理上的調適,還能鼓舞孩子上進。
5、興趣引導法 。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氣質和性格去發現其興趣和愛好。
6、反面教育法 。家長利用反面教材讓孩子分清是非,對生活中的反面事物,家長要給予引導,使其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有利於其心理預防。
7、寬嚴結合法 。對孩子過寬過嚴都是不正確的,要培養孩子有一個健康心理狀態和較強的心理素質,既需要嚴教又要寬容,既有組織紀律又有個人的愛好,一旦孩子犯了錯要批評的嚴一些,指出其危害,又要給予愛護和關心。
;㈡ 幼兒園心裡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法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優化育人環境
創設適宜的物質環境,寬松和諧的心理環境。一是為幼兒提供充滿生機、能陶冶幼兒心靈的自然環境,如在園內種植草坪、花卉、栽種果樹、開辟種植園地、修建嬉水池、改建沙地等,讓幼兒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二、重視滲透教育
心理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連續的過程,且有反復的可能。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必須要注意幼兒園全方位的滲透,堅持一貫性、連續性的教育與引導,這是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關鍵。
三、進行針對性教育
針對性教育活動是指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針對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狀況設計的專門活動。活動中,孩子們自然地交往,就連平時性格孤僻的幼兒此時也活躍起來了。
四、開展心理輔導
老師和家長要正確誘導幼兒,用體貼、親近、信任、鼓勵等方法對幼兒進行心理疏導,維護幼兒心理健康。
五、堅持家園同步教育
家庭是幼兒生活時間最長的場所,父母的言行對幼兒具有重大的影響。所以家庭要和幼兒園一同努力來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㈢ 如何有效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有效進行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3歲~6歲的幼兒期是兒童心理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時的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你給予他良好的心理教育,他會健康成長;如忽視,則反之。幼兒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可塑性與模仿能力,他們的思想是不成熟的,自我意識還處在萌芽狀態,特別容易受周圍環境中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需要教師、家長幫幼兒進行心理調節和疏導。由於幼兒的一日生活處於“幼兒園——家”兩點一線的狀態,因此,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家園密切配合。根據實際工作經驗,我認為,對幼兒進行心理發展輔導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用愛心呵護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的環境因素。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一定要有一顆熱愛孩子的心,用親切、平和、尊重幼兒的態度對待任何一位幼兒,我認為這一點相當重要。由於幼兒心理、思想發展還不夠完善,當教師板著臉用尖刻的語言、聲調對他們說話時,他們會受到驚嚇、感到害怕,心靈就會有創傷。我們應該用微笑和親切的言語與幼兒交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意見與想法是被人贊同的,並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存在。在孩子獲得成功的時候,能及時給予贊揚,說一句:“你真的很不錯”在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能及時給予幫助和鼓勵,說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在孩子心中注滿愛,讓孩子心中充滿愛,從而做一個心中有愛的人。
二、營造良好的環境,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
愉快的心情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幼兒園一日教育活動過程中,我們要為幼兒營造一個溫暖、安全、信任、互助的情感氛圍,為幼兒建立和諧健康的心理環境,做到“師幼如親人,同伴如朋友”,這樣,才能順利開展每一項教育活動,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幼兒的一日活動都是在游戲中開展的,在游戲的過程中,加入心理教育就能將游戲活動發揮到最佳狀態,很好地達到教育目標。例如,在幼兒園將環境布置得多姿多彩、別具一格,使幼兒一進園就有愉快的心情。走廊上布滿幼兒自己製作的畫,牆壁上描繪著各種小動物,哈哈鏡的神奇變化和早上愉快的音樂等。讓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親身感染快樂,保持快樂的情緒,開始一天快樂的生活。同時,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活動時,要注意培養幼兒愉快的心情和對活動的.興趣,讓幼兒接受愉快的情緒體驗,鼓勵幼兒多與同伴、師長交往、交流,懂得尊重、合作、幫助、寬容等良好的交往品質。在交往中培養幼兒對愛的感受能力,以及和同伴一同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讓幼兒在游戲活動中學會與同伴友好相處,增強合作意識,促進幼兒社會化情感的發展。
三、傾聽幼兒的講述,並能給予鼓勵和認可
教師應抽出時間和幼兒進行交流,了解幼兒的心理情況,拉近和幼兒之間的距離,讓幼兒願意向你傾訴。當傾聽幼兒的傾訴時,可以拉著他的手、看著他的眼睛,注意聽他講述。教師應感到榮幸,因為幼兒相信你、喜歡你,才會說給你聽,盡管有些事情在大人看來沒有什麼意義。如果此時教師以一種不理睬的態度,或是聽了幼兒的講述給予嘲笑和挖苦,會使幼兒心理受到打擊,慢慢變得不愛說話。所以,教師不但要注意傾聽,還要對幼兒的講述及時給予鼓勵和認可,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
四、家園同步,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成長
家庭是幼兒認識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的教育功能會影響兒童的健康發展。目前,大多數家長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投資,而不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情感教育。例如,有的家長甚至教孩子“別人打你一下,你就還他兩下”。於是,會有一些孩子,在幼兒園里表現很好,到了家裡卻對父母、長輩發脾氣,蠻不講理。這就要求教師幫助、引導家長關注幼兒的心理健康。首先,通過家長會、半日開放活動、家園共育欄和家長學校講座等,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心理常識,掌握幼兒健康心理教育的方法、途徑,以便採取有利措施,家園配合做好幼兒心理健康的工作。其次,家長要隨時隨地與孩子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對於發現的問題要及時疏導和幫助。再次,家長還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當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使孩子心靈受到傷害,從而向兩個極端發展,一種是懦弱無助、自閉內向型,一種是暴力挑釁、攻擊型。最後,要認真對待孩子的宣洩,這是釋放壓力的最好方式,但要注意向積極的方向引導,從而真正達到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同步進行、相互配合,共同保證幼兒心理健康。
五、針對個性化的幼兒實施個別教育
幼兒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根據幼兒的生理及心理上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實施。面對幼兒,教師要觀察其性格與家庭環境,以及有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的原因,針對這些,有目的地實施教育。有這樣一個案例,男孩浩浩一遇到問題就哭,一聽到批評的話語就亂發脾氣。根據老師的觀察,發現這種現象與家庭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在家裡,無論誰對誰錯,都聽孩子的,沒有及時給予正確的引導;遇到困難,家長全權包辦,不給孩子自己學習與探索的空間;孩子一不高興,就說一大堆好聽話來哄孩子……日日累積,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自信,自我服務能力、自我服務意識缺失。針對這種情況,應該多給孩子空間讓他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增強自信。
幼兒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孩子要健康成長,父母和教師都要需言傳身教,當孩子的好榜樣。為了孩子,家長與教師需共同重視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做到家園配合,重視引導,讓幼兒真正能夠身心健康成長,也只有這樣,才能為祖國培養出積極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㈣ 如何才能讓孩子從小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成長,且不惜一切代價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但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路上往往忽視孩子心靈問題。該如何讓孩子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父母首先要成為心理健康善良的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能給子女的最好教育是言傳身教。父母是鏡子。孩子比較父母的為人,可以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努力改正。首先,多帶孩子去大自然。自然之美無處不在。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多去野外旅行,看祖國的大好河山,帶孩子去爬山、看海、去草原都是不錯的選擇。除了旅行,父母通常周末可以帶孩子們去公園看花草,觀察小昆蟲,還有機會讓孩子們靠近美好的事物。帶著孩子投入自然的懷抱,聆聽,感受自然的魅力,理解,對孩子美麗的認識會更加敏銳,這樣就很容易擁有一顆健康的心靈。
㈤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心理素質與教育水平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與形成起著關鍵的影響。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曾說:「如果父母是張弓,孩子就是搭在弓上的箭。」孩子將來成就如何,射向哪裡,無疑將受父母這張「弓」的影響。因此,作為家長,應重視對孩子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養孩子的親情 愛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應得到別人的愛與關注,同時也應學會愛父母、愛親人、愛朋友。為此,家長應教育孩子學會愛父母和親人。全球首富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長可將每年的三月份定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為父母或親人的生日准備禮物,在外吃飯時點父母愛吃的菜,為父母夾菜等。 二、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樂意幫助別人的,但這種情感需要父母或家人的引導與培養,使其能體驗別人的心情,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煩惱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親人因病住院時領孩子去醫院探視,參加各種愛心捐助活動等。 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但它不是生來就有的,所以,作為家長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間與學慣用品,准備好自己出遊的食品,養好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等。 四、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也許有人會說,小孩子還未成年,有什麼義務呢?其實不然,孩子生活在集體中就有各種各樣的義務。在班級里有打掃教室衛生的義務,在家裡有參與家務勞動的義務。如何培養這種義務感呢?筆者認為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務,給孩子制訂一個家務勞動的計劃,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務勞動,或者將某一特定任務交給孩子去干,只有在這種實踐操作中才能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五、培養孩子的挫折感 現代家庭物質條件優越,一些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現一點小麻煩或困難,往往不能很好地應對。為了避免孩子將來可能遇到難以應付的境況,家長在平時可不時地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讓他們不時地去面對一些小小的挫折,學會自己去應對。 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舉辦的兒童保健會上,有專家指出「經過調查發現,現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這是令人震驚的。」現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條件優越,父母疼愛有加,可為什麼他們感覺不到幸福呢?因為幸福是一種感受,需要家長去引導孩子領悟,啟發孩子去體驗。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是幸福,也可讓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體驗生活的艱苦,從而讓孩子能夠學會珍惜現有的生活。 七、指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與人際關系,以此影響孩子。家長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成員互相尊重、相互幫助、相互關心、講究文明禮貌,家務勞動有分工、也有合作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這種家庭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兒園,為孩子交友提供空間。引導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進行交往,在交往中教會他與夥伴互幫互助,多看別人的優點,學會寬容等。再次,家長與孩子平等相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必須保持一點童心和童趣,使自己與孩子之間有共同的興趣和語言,走進他們的心靈,就他們關心的東西展開交流、探討,在這種親子互動中培養感情,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摘自《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08年第5期
㈥ 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1、組織開展各種游戲活動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通過各種游戲活動來實施,讓孩子在游戲活動中掌握各種知識、技能,積累生活經驗。
孩子在游戲活動中,會學習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如何遵守各種規則,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群體意識、注意力、意志力等,使孩子的情感、社會化和個性化協調發展,身心需要獲得滿足和愉悅。
2、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在每個主題教育活動中,可根據教育主題的內容,結合幼兒認知特點以及發展水平,選擇有利於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教學方式或方法,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3、在一日生活環節中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幼兒的一日生活是幼兒人際交往相對頻繁和心理活動、心理品質自然顯露的時刻,利用生活中的每個環節對幼兒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培養孩子的注意力、意志力、觀察力以及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
㈦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我國教育界現在正大力提倡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使他們從小形成良好的習慣、穩定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優良的個性。而家庭作為對兒童發展起著最重要影響的因素,對兒童心理的影響是巨大的,因而在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須發揮它的作用。但同時很多家長感到自身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識,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一直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與孩子性格的發展
家庭環境尤其是家庭的心理環境對兒童的心理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它對兒童的各種心理品質都有影響。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更易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學會正確的行為方式,其智力也能得到更好的發展。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良好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樣示範作用對孩子性格的形成有重大的影響,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社會環境。因此,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情感環境,對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家庭成員應當是十分和睦的,彼此民主平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家庭成員能和諧地交流思想,討論工作和學習,談論社會新聞、電影、小說之類內容時應該是正面的、健康的。家庭中的重大事情,都能在共同商量的基礎上決定,如:購置貴重物品,怎樣度過節日,如何為家庭中某一成員准備有意義的生日禮物等等。家庭成員能一起勞動又能互相體諒照顧,大家經常在茶餘飯後、節假日一起談笑、娛樂,成員之間相互尊重,不打人、罵人,不說粗話和臟字。孩子在家庭中是普通的一員,但又是受父母關心、愛護的成員。孩子在童年期需要有父母的愛,愛的需求是否能得到滿足,對孩子心理發展有重要影響。要教育孩子尊重父母的勞動,從小養成不打斷長輩的談話,不幹擾成人的工作,允許孩子在應該說話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肯定其合理的部分,對不合理的或暫時不能做到的要求,要堅決糾正或說服,絕不因孩子打滾哭鬧就遷就。父母不向孩子隨便許願,一旦向孩子許了願,就一定要做到,不讓孩子感到到失望和不信任成人。
有的父母是想把孩子教育好,但辦法簡單,態度粗暴,孩子出一點毛病,輕則吹鬍子瞪眼,重則吊起來、捆起來打,驅趕出門,平時則對孩子不過問。父母認為好孩子是打出來的。可結果使孩子變成“父母面前是綿羊,離開父母似豺狼。”有的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不是採取正當的教育、批評,而是採取不讓吃飯,不許回家,或冷眼相待,歧視嫌棄。結果孩子不但改正不了錯誤,反而感到家中無溫暖,一遇到壞人引誘、教唆,很容易墮入泥坑。體罰不僅摧殘肉體,還摧殘精神,每打一次,孩子就對挨打的感覺麻木一次,天長日久,孩子就會失去自尊和自信,成為一個無動於衷、滿不在乎的人,易形成冷漠、殘酷的性格。總之,家庭要造成一個尊重孩子、愛護孩子的良好環境。父母要把孩子當成“平等的朋友”,有的家長出差學習在外,都不忘給孩子寫封信,逢孩子生日,還從外地寄來熱烈的祝願。孩子在這種良好的情感環境中生活、長大,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有責任感。他們不會撒嬌,也不會懼怕父母,性情活潑,喜歡思考,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同情心,肯關心人,有主見、有自製力。這樣的環境最能養成孩子的良好性格,也為教育孩子創設了最好的條件。那些品學兼優的好孩子,就生活在這樣家庭情感環境之中。
1、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
主要指家庭中各成員之間的親密程度及交往方式。對於孩子來說,最有利於其心理健康的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和睦融洽、互敬互愛,這種關系形成的防衛有安全感,情緒反應積極,易於形成開放的個性。與此相反,家庭成員如果關系不好,彼此間充滿矛盾、爭斗和敵對,則會直接損害兒童的心理健康,使兒童產生無助、孤獨、猜疑、退縮、脆弱或攻擊、敵對等心理。如有的家庭父母之間經常吵架,使兒童幼小的心靈過早蒙上了生活的陰影,承受著巨大的痛苦,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這類家庭的兒童在內心深處過多地積淀下了各種消極的東西,使其形成封閉、冷漠、逃避現實、悲觀厭世的不良個性。所以,即使僅僅為了孩子,家長也有責任協調好家庭關系,給孩子提供一個溫暖和美的家庭環境。
同時,還應注意家庭成員之間的交往方式,應更多地選擇那些帶有感情色彩的、富有情趣的交往方式。每個成員在交往中都應積極主動,家人之間要多交流、多溝通,善於表達對其他成員的關愛。這樣不僅促進了兒童心理健康,而且也會使兒童學會任何更好地與他人交往。
2、父母親的生活態度及生活方式。
許多父母因生活中的波折或工作問題而變得消極,他們看問題往往只看到其不好的一面,在孩子面前或悶聲不響,或牢騷滿腹,生活中不在有追求,經常打牌、賭博等。這樣的生活方式與生活態度肯定對兒童的健康是不利的。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堅強、上進,家長必須先選擇積極的生活方式,改變不良的生活態度。
3、父母親的心理狀態。
父母親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則會直接影響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如有的父母親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發火,子女往往會有這樣的可能:要麼畏懼膽小,要麼粗暴易怒,甚至兩種特徵兼而有之。亦有的家長長期苦悶抑鬱,在家不願講話,更沒有笑臉,這當然也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壓力。為此,家長也需學會心理調適的方法,改變自己的心態,改善不良個性,保證自己心理的健康。
二、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孩子的心理健康
許多研究都證實了父母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子女成就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家庭因素。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的生活適應、學習行為、各項能力的心理發展是直接影響。
根據中科院王極盛教授的調查,把家長的教育方式分為四類:
A、過分保護型:過分保護就是父母都代勞了,父母就像保姆一樣幹家務,幫助孩子解決一切問題,其實質就是溺愛。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積極的自由發展的個性,結果培養出的孩子懦弱,依賴與無能。這種個性心理特徵熄滅了孩子的創造慾望。處處需要別人指點與幫助,智力發展受到限制。
B、過分干涉型:過分干涉型家長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畫框框、定調子。孩子按父母的認識和意願去活動,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維的批判性,做事沒主意,人雲亦雲,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認識,局限了孩子的思維,使孩子很少有發散性思維,思想被禁錮,沒靈氣,也會影響孩子將來的創造力。
C、嚴厲懲罰型:盡管不普遍,但還是存在。即教育孩子態度生硬,對子女缺乏感情,言語粗魯、方法簡單、強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與認識,孩子壓而不服,嘴上接受,心裡不接受,常挖苦責備,甚至打罵孩子,損傷孩子的自尊心。這種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壓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諾諾,缺乏獨立的能力,影響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同時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樣粗魯、冷酷,沒有教養。
D、溫暖理解民主式:這類家長能理性地指導孩子成長,對孩子在學習上要求不怎麼多,但在做人要求孩子做一個正直的人,有用的人,不要求孩子考多少分,不施加壓力,只要盡力即可。給孩子創造好的學習環境,為此有的家長自己不看電視、少說話,父母對孩子從小到大沒有打罵。
家庭父母的價值觀、期望值、教養方式與孩子的心理和行為發展密切相關。家庭關系和諧,父母關愛,孩子長期在愉快心理氛圍中生活,個性開朗、活潑、聰明、大方能幹。相反家庭中缺乏關愛,孩子不被父母按納,長期在壓抑、恐懼中成長,個性往往孤僻、膽小、自卑、冷漠。這說明人的心理活動能否處於積極健康的狀態是決定孩子心理品質的重要因素。
三、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非智力能力
人的成就大小或學生成績的優劣主要依賴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聰明才智或學習能力的強弱;二是學習中是否具備了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學習熱情、堅強的學習毅力以及完美的個性。心理學上將前者稱之為智力因素,將後者稱之為非智力因素。家庭教育應該把著力點放在非智力因素的優化上。
1.動機的激發和控制
人在兒童時期就有各種各樣成就動機的出現,到青少年時期,這種動機已經很強烈了,但會帶有不少浪漫色彩,常出現好高騖遠的現象。因此家長一定要對孩子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予以具體指導,使孩子的成就動機建立在切合自身實際的基礎上。動機正確且強度適中,學習效果就比較好,對孩子的動機錯誤或積極性偏低需要糾正或激發,而對過強的成就動機一定要進行調適。
2.興趣的催生和引導
有關調查表明,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成績與家長的學習態度、學習興趣相關極大。優等生的家長一方面自己好學,另一方面也支持子女勤學,有的家長盡管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但對子女學習予以很大關心,同樣取得了好的效果;而學業不良學生家長則大多對學習無興趣。家長對孩子的期望要明確而切合實際,對其好的成績要予以恰如其分的表揚,對其不理想的成績要進行正確的歸因,以增強孩子的信心。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往往因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因個性差異而不同。家長要隨時發現孩子的變化趨勢,適時採取新措施來培養孩子的興趣。
3.情緒、情感的培育和調適
家長要滿足孩子對愛的需要。如果沒有滿足孩子對愛的需求,他將會經常產生孤僻、焦慮、緊張、冷漠等不良情緒,這對其性格的完善十分不利。和孩子溝通情感,聆聽他們的要求和願望,比給他們買昂貴的玩具、衣物更有益。家長應教會孩子愛,首先是學會愛家長,進而產生對祖國、人民、社會、自然和科學文化知識的愛。青少年產生了愛,就會產生責任心和義務感。父母應隨時隨地密切注視孩子的情緒變化,注意調適孩子不良的情緒和情感,要教育孩子懂得諒解和寬容,保持謙虛誠懇的人際態度,扼制虛榮、高傲、妒嫉等不良心理品質。
4.意志的磨煉和強化
意志力宜自早期培養。幼兒階段的孩子可塑性很強,是意志培養的難得良機。如果在此階段忽視了兒童的意志培養,所造成的損失恐怕日後再花成倍的力氣也難以彌補。家長要抓住孩子獨立性的萌動期,積極引導孩子體驗勞動的愉快和成功的歡樂,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創造條件為孩子提供發展獨立能力的機會。挫折和失敗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人生境遇,要學會做人首先得經得起挫折和磨難。因此,家長不能溺愛和放任孩子,必須給孩子提供一些“苦”的情緒體驗,採取適度的責與罰,使青少年具備一定的抗挫折能力,這將對他的終生有利。
5.性格、個性的完善和優化
性格是影響一個人成長的重要因素,而責任心、事業心、勤奮、勇敢、獨立性、自信心和謙遜、寬厚等性格與成才的關系則尤為密切。氣氛民主平等、和睦愉快、樂觀向上的家庭是造就孩子優良性格的適宜土壤。父母對孩子的教養要動之以情,對孩子不能過分照顧或強行干涉;父母遇到挫折不要在孩子身上宣洩;家長與孩子要經常平等對話、談心。孩子完善的性格和個性就來自於這種完美的家庭教育和環境。
總之,家長在維護兒童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的責任。為了孩子的未來,我們應該創造有利於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環境,以培養兒童良好的心理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