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視力怎麼恢復
首先能夠進行視力恢復的應該滿足一下幾個條件:
1、首先近視的原因不應該是受傷、先天遺傳和發育不良等情況,一般只有是因為不良的用眼習慣造成的近視才可能得到恢復。
2、近視時間不超過2年;
3、近視度數300度以內;
4、年齡不超過25歲;
近視眼調整恢復視力的小方法:
1、眺望遠方:為了改善眼睛的睫狀小帶的肌肉調節能力,可以通過交替看遠物和近物,通過不斷的練習眼部肌肉的收縮和舒展,以睫狀小帶的活力。
當用眼疲勞時,可以眺望十米以為的遠方一段時間,最好是遠方的綠色植物,綠色植物有助於眼球的放鬆,具體眺望二十秒至一分鍾,可以緩解眼部疲勞,增強睫狀小帶對晶狀體的調節能力,有效的調節視物能力。
2、按摩眼部:學生每天在看書寫字之後,便會做眼保健操來放鬆眼部肌肉,緩解疲勞,有效預防近視。近視眼的患者也可以通過按摩眼部的穴位來緩解眼部疲勞,可以用大拇指按壓太陽穴,食指與中指揉四白穴,可以疏通經絡,緩解疲勞,每天堅持五至十五分鍾,可以有效的調節視力。
在每日睡前用熱毛巾敷眼部,並按摩眼部的肌肉至酸痛,可以加快眼部的血液循環和疏通眼部的經脈。有利於視力的調整和恢復。
3、鍛煉眼睛的聚焦能力: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都已可以鍛煉眼睛的聚焦能力,可以通過數遠處規則的東西,如房屋上的瓦片,或者高樓是的窗戶等,一塊兩塊,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認真看清楚,數清楚。
剛剛開始可能會數著數著就不知道數到哪一個了,這是眼睛沒有聚焦好導致目標丟失的現象,可以重頭再來,多連續幾次就好,一開始我們可以選擇近處能看清的物體來數,後期可以數更遠的。練習一段時間後,可以毫不費力的看清楚遠方微小的物體,視力自然能到提高。
(1)最健康的眼壓是多少擴展閱讀:
近視眼是由於長期的過度疲勞用眼,和不合理的用眼習慣導致的,近視度數過高就會具有遺傳能力,所以為了明亮的雙眼,近視眼人群應該避免過度用眼和減少看電子產品的時間。堅持以上的方法,能夠有效的調整和恢復視力,增強眼睛的視物能力和聚焦能力,甚至有可能摘下眼鏡。
近視之後的視力恢復不是短期內就能搞定的,需要我們倆耐心長期堅持,根據個人情況視力恢復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短則幾月、長期一年幾年也說不定,所以關鍵還是堅持,三天打魚倆天曬網是沒用的。
Ⅱ 高眼壓症的鑒別診斷
高眼壓的發展表現為緩慢而比較良性的過程。通過長期觀察,絕大多數高眼壓者眼壓穩定,甚至還有下降的趨勢,這與開角型青光眼的緩慢進行性加重形成鮮明對比,視盤出血被認為是向開角型青光眼過渡的徵兆,大多位於視盤的上下極,下極更為多見,應對高眼壓者進行密切隨訪和觀察。
高眼壓症的處理最重要的是密切隨訪,主要是監測眼壓、眼底視盤形態和視野的變化。如果眼壓一直處於較高水平(如≥25mmHg),或眼壓在繼續升高,應每6個月檢測1次眼底的視盤形態(最好是有定量分析)和閾值視野。如果伴有高危因素或隨訪過程中出現了明顯的不利因素可酌情給予葯物治療。但一般不主張激光或手術治療,因為後二者帶來的眼部損害將是不可逆轉的。如果給予葯物治療,還要權衡利弊選擇適宜的降眼壓葯物,並盡可能地將眼壓降到正常統計學范圍以內,或將基礎眼壓降低30%最為理想。
Ⅲ 眼壓高!是什麼問題!!會不會是青光眼!!
正常眼壓范圍為10~21mmHg,平均為16mmHg。眼壓超過21mmHg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經長期隨訪,病人不出現視功能損害,這稱為「高眼壓症」,不能認為是青光眼;另一種是早期青光眼,如不治療則可有視力損害。首先,進行視野檢查,如有條件可做電腦視野檢查,因其能發現較小視野缺損,有助於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同時用眼底鏡進行視乳頭C/D值檢查;另用前房角鏡檢查前房角。還可進行色覺檢查、視誘發電位及視網膜電圖檢查。必要時可做青光眼激發試驗,以明確診斷。如上述檢查排除青光眼,則建議按「高眼壓症」進行每半年一次的觀察,如診斷為早期青光眼,則應及時進行治療。
Ⅳ 視力4.6相當於多少像素
首先,人眼的作用更類似於一台視頻攝像機,而非靜態的照相機。人的眼球反復轉動,持續接受外界的光信號,並隨時「更新」大腦內的圖像細節。同時,大腦將雙眼得到的不同信號組合起來,也可增加圖像的解析度。而且,我們經常會轉動眼球或者轉動脖子,以接受更多的信息。因此,眼球和大腦的有機結合,使人眼的解析度不僅僅由虹膜上的光受體決定。
假設前方有一個四方形的視野,比如一扇開著的窗戶。像素值相當於[90(度)×60(弧度/度)×1/0.3]^2=324000000,即3億2400萬像素。但是你其實不會意識到如此多的像素值,僅僅是大腦根據需要,獲取「有用」的細節。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人眼的可視范圍非常寬,幾乎達到180度。如果以此計算,即使僅以120度計算,像素就可達到5億7600萬像素。如此高的像素值,確實不是現有的數碼相機可以相比的。
如果有興趣的話,把下面的文字看完:
引起視覺的外周感受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細胞的視網膜和作為附屬結構的折光系統等部分組成。人眼的適宜刺激是波長370-740nm的電磁波;在這個可見光譜的范圍內,人腦通過接受來自視網膜的傳入信息,可以分辨出視網膜像的不同亮度和色澤,因而可以看清視野內發光物體工反光物質的輪廓、形狀、顏色、大小、遠近和表面細節等情況。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物體以及文字、圖形等形象,通過視覺系統在人腦得到反映。據估計,在人腦獲得的全部信息中,大約有95%以上來自視覺系統,因而眼無疑是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
人眼的基本結構如圖9-2所示。除了控制眼球運動的眼外肌和起保持、營養作用的鞏膜、脈絡膜等結構外,眼內與視覺傳入信息的產生直接有關的功能結構,是位於眼球正中線上的折光系統和位於眼球後部的視網膜。由角膜經房水、晶狀體、玻璃體直至視網膜的前表面,都是一些透明而無血管分布的組織,它們構成了眼內的折光系統,使來自眼外的光線發生折射,最後成像在視網膜上,視網膜具有同神經組織類似的復雜結構,其中包含有對光刺激高度敏感的視桿和視錐細胞,能將外界光刺激所包含的視覺信息轉變成為電信號,並在視網膜內進行初步處理,最後以視神經纖維的動作電位的形式傳向大腦。因此,形容眼的功能首先要研究眼內折光系統的不學特性,搞清楚它們怎樣能把不同遠近的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以及形成清晰物像的限度;其次要闡明視網膜是怎樣對視網膜成像進行換能和編碼的。
圖9-2 眼球的水平切面(右眼)
一、眼的折光系統及其調節
當光線由 空氣進入另一媒質構成的單球面折光體時,它進入物質的折射情況決定於該物質與空氣界面的曲率半徑R和該物質的折光指數n2;若空氣的折光指數為n1,則關系式為
n2R/(n2-n1)=F2(1)
F2稱為後主焦距或第2焦距(空氣側的焦距為前主焦距或第一焦距),指由折射面到後主焦點的距離,可以表示這一折光的折光能力。表示折光體的折光能力還可用另一種方法,即把主焦距以m(米)作單位來表示,再取該數值的倒數,後者就稱為該折光體的焦度(diopter);如某一透鏡的主焦距為10cm,這相當於0,1m,則該透鏡的折光能力為10焦度(10D)。通常規定凸透鏡的焦度為正值,凹透鏡的焦度為負值。
主焦距是一個折光體最重要的光學參數,由此可算出位於任何位置的物體所形成的折射像的位置。以薄透鏡為例,如果物距α是已知的,像距b可由下式算出:
1/a+1/b=1/F2(2)
由式(2)可以看出,當物距a趨於無限大時,1/a趨近於零,於是1/b接近於1/F2,亦即像距b差不多和F2相等;這就是說,當物體距一個凸透鏡無限遠時,它成像的位置將在後主焦點的位置。同樣不難看出,凡物距小於無限大的物體,它的像距b恆大於F2,即它們將成像在比主焦點更遠的地方。以上兩點結論,對於理解眼的折光成像能力十分重要。
另外,根據光學原理,主焦點的位置是平行光線經過折射後聚焦成一點的位置,這一結論與上面提到的第一點結論相一致。每一物體的表面,都可認為是由無數的發光點或反光點組成,而由每一個點發出的光線都是輻散形的;只有這些點和相應的折射面的距離趨於無限大時,由這些點到達折射面的光線才能接近於平行,於是它們經折射後在主焦點所在的面上聚成一點,整個物質就達個面上形成物像。當然,無限過的概念本身決定了它是一個不可能到達的位置,實際上對人眼和一般光學系統來說,來自6m以外物體的各光點的光線,都可以認為是近於平行的,因而可能在主焦點所在的面上形成物像。
(二)眼的折光系統的光學特性
當用上述光學原理分析眼的折光特性時,首先遇到的一個困難是,眼球並非一個薄透鏡或單球面折光體,而是由一系列由率半徑和折光指數都不相同的折光體所組成的折光系統。顯然,人眼折光系統的後主焦距不能簡單地由式(1)算出,不過它的最主要的折射發生在角膜,而按幾何學原理進行較復雜的計算,還是可以追蹤出光線經眼內多個折光面行進的途徑,並得出由這些組合的透鏡組所決定的後主焦點的所在位置。
計算結果表明,正常成人眼處於安靜而不進行調節的狀態時,它的折光系統的後主焦點的位置,正好是其視風膜所在的位置。這一解剖關系對於理解正常眼的折光成像能力十分重要。它說明,凡是位於眼前方6m以外直至無限遠處的物體,根據式(2)或由於由它們發出或反射出的光線在到達眼的折光系統時已近於平行,因而都可以在視網膜上形成基本清晰的像,這正如放置於照相機主焦點處的底片,可以拍出清晰的遠景一樣。當然,人眼不是無條件的看清任何遠處的特體,例如,人眼可以看清楚月亮(或其他更遠的星體)和它表面較大的陰影,但不能看清楚月球表面更小的物體或特徵。造成後一限制的原因是,如果來自某物體的光線過弱,或它們在空間處女內傳播時被散射或吸收,那麼它們到達視網膜時已減弱到不足以興奮感光細胞的程度,這樣就不可能被感知;另外,如果物體過小或它們離眼的距離過大,則它們在視網膜上形成的大小,將會小到視網膜分辨能力的限度以下,因而也不能感知。
(三)眼的調節
如果安靜狀態的眼的折光能力正好把6m以外的物體成像在視網膜上,那麼來自較6m為近的物體的光線將是不同程度呈輻射狀的,它們在折射後的成像位置將在主焦點,亦即視網膜的位置之後;由於光線到達視網膜時尚未聚焦,因而物像是模糊的,由此也只能引起一個模糊的視覺形象。但正常眼在看近特時也十分清楚,這是由於眼在看近物時已進行了調節(accommodation),使進入眼內的光線經歷較強的折射,結果也能成像在視網膜上。人眼的調節亦即折光能力的改變,主要是靠晶狀體形狀的改變;這是一個神經反射性活動,其過程如下:當模糊的視覺形象出現在視區皮層時,由此引起的下行沖動經錐體束中的皮層-中腦束到達中腦的正中核,再到達發出動眼神經中副交感節前纖維的有關核團,最後再經睫狀神經節到達眼內睫狀肌,使其中環行肌收縮,引起連接於水晶體囊的懸韌帶放鬆;這樣就促使水晶體由於其自身的彈性而向前方和後方凸出(以前突較為明顯),使眼的總的折光能力較安靜時增大,使較輻射的光線提前聚焦,也能成像在視網膜上。因9-3表示調節前後晶狀體形狀的改變。很明顯,物體距眼球愈近,到達眼的光線輻散程度愈大,因而也需要晶狀體作更大程度的變凸。調節反射進行時,除晶狀體的變化外,同時還出現瞳孔的縮小和兩眼視軸向鼻中線的會聚,前者的意義在於減少進入眼內光線的量(物體移近時將有較強光線到達眼球)和減少折光系統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兩眼會聚的意義在於看近物時物像仍可落在兩眼視網膜的相稱位置。
圖9-3 眼調節前後睫狀體位置和晶狀體形狀的改變
實線為安靜時的情況,虛線為看近物經過調節後的情況,注意晶狀體的前凸比後凸明顯
人眼看近物的能力,亦即晶狀體的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這決定於水晶體變凸的最大限度。隨著年齡的增加,水晶體自身的彈性將下降,因而調節能力也隨年齡的增加而降低。眼的最大調節能力可用它所能看光天化日物體的最近距離來表示,這個距離或限度稱為近點。近點愈近,說明晶狀體的彈性愈好,亦即它的懸韌帶放鬆時可以作較大程度的變凸,因而使距離更近的物體也能成像在視網膜上。例如,8歲左右的兒童的近點平均約8.6cm,20歲左右的成為約為10.4cm,而60歲時可增大到83.3cm。
(四)簡化眼和視敏度
由於眼內有多個折光體,要用一般幾何光學的原理畫出光線在眼內的行進途徑和成像情況時,顯得十分復雜。因此,有人根據眼的實際光學特性,設計一些和正常眼在折光效果上相同、但更為簡單的等效光學系統或模型,稱為簡化眼。簡化眼只是一種假想的人工模型,但它的光學參數和其它特性與正常眼等值,故可用來分析眼的成像情況和進行其他計算。常用的一種簡化眼模型,設想眼球由一個前後徑為20mm的單球面折光體構成,折光指數為1.333;外界光線只在由空氣進進球形界面時折射一次,此球面的曲率半徑為5mm,亦即節點在球形界面後方5mm的位置,後主焦點正相當於此折光體的後極。顯然,這相模型和正常安靜的人眼一樣,正好能使平行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圖9-4)。
圖9-4 簡化眼及其成像情況
n為節點,AnB和anb是兩個相似三角形;如果物距為已知,就可由物體大小算出物像
大小,也可算出兩三角形對頂角(即視角)的大小
利用簡化眼可以方便地計算出不遠近的物體在視網膜上成像的大小。如圖9-4所示,AnB和and是具有對頂角的兩個相似的三角形,因而有:
其中nb固定不變,相當於15mm,那麼根據物體的大小和它距眼的距離,就可算出物像的大小。此外,利用簡化眼可以算出正常人眼所能看清的物體的視網膜像大小的限度。檢查證明,正常人眼即使在光照良好的情況下,如果視網膜小於5μm,一般就不能引起清晰的視覺。這說明,正常人的視力或視敏度(visual acuity)有一個限度;要表示這個限度,只能用人所能看清的最小視網膜的大小,而不能用所能看清的物體大小表示,因為物像有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有關,大致相當於視網膜中央凹處一個視錐細胞的平均直徑(但有些視錐的直徑可小於2μm)。
通常用業檢查視敏度的國際通用的視力表,就是近上述原理設計的。當人眼能看清5m處的一個圓形或E字形上相距1.5mm的缺口的方向時,按簡化眼計算,此缺口在視網膜像中的距離約為5μm(實際計算值為 4.5μm),說明此眼視力正常,定為1.0;由圖9-4也可以算出,當物像為5μm時,由光路形成的兩個三角形的對頂角即視角約相當於1分度(即1');因此,如果受試者在視角為10分分度時才能看清相應增大了視力表上的標准圖形的缺口(相當於國際視力表上最上面一排圖),則視力定為0.1;在表上還列出視力0.2至0.9時的逐步減小的圖形;但國際視力表上對這些相應圖形的大小設計是有缺點的,如相當於0.2視力的圖形比視力0.1的圖形小1/2,而相當於視力1.0的圖形只比視力為0.9時的圖形小了1/9。這種表示視力方法顯然不利於臨床上表示視力的改善程度,例如由原來0.9的視力改善為1.0,或由0.1的視力改善為0.2,雖然視力都增加了0.1,但其真正改善的程度並不一樣,因而不能作為統計處理的數據。為了避免這一缺點,我國有人設計了一種對數視力表(繆天榮,1966),它把國際視力表上記為1.0的正常視力記為5.0,而將視角為10分度時的視力記為4.0,其間相當於視力4.1、4.2直至4.9的圖形,各比上一排形成的視角小=1.259……倍,而log=0.1;這樣,視力表上不論原視力為何值,改善程度的數值都具有同樣的意義。
眼的折光能力和調節能力異常 正常眼的折光系統在無需進行調節的情況下,就可使平行光線聚焦在視網膜上,因而可看清遠處的物體;經過調節的眼,只要物體的距離不小於近點的距離,也能在視網膜上形成清晰的像被看清,此稱為正視眼。若眼的折光能力異常,或眼球的形態異常,使平行光線不能在安靜未調節的眼的視網膜上成像,則稱為非正視眼,其中包括近視、遠視和散光眼。有些眼靜息時折光能力正常,但由於水晶體的彈性減弱或喪失,看遠物時的調節能力減弱,此稱為老視。
近視 多數由於眼球的前後徑過長(軸性近視),致使來自遠方物體的平行光線在視網膜前即已聚焦,此後光線又開始分散,到視網膜時形成擴散開的光點,以致物像模糊。便近視看近物時,因這時聚焦的位置較平行光線時為後,因而眼無需進行調節或進行較小程度的調節,就可在視網膜上成像;這就使近視能看清近物,且遠點比正常眼還要近。糾正近視眼的方法是在眼前增加一個一定焦度的凹透鏡片,使入眼的平行光線適當輻散,以便聚焦位置移後,正好能成像在視網膜上;這樣使遠物可以看清,而近物則像正常眼一樣,依靠眼睛自身的調節能力。近視也可由於眼的折光能力超過正常,使平行光線成像在位置正常的視網膜之前,這種近視特稱為屈光近視。
遠視 由於眼球前後徑過短,以致主焦點的位置實際在視網膜之後,這樣入眼的平行光線在到達視網膜時尚未聚焦,也形成一個模糊的像,引起模糊的視覺。這時,患者在看遠物時就需使自己的調節能力,使平行光線能提前聚焦,成像在位置前的視網膜上。由此可見,遠視眼的特點是在看遠物時即需動用眼的調節能力,因而看近物時晶狀體的凸出差差不多已達到它的最大限度,故近點距離較正常人為大,視近物能力下降,糾正的方法是戴一適當焦度的凸透鏡,使看遠時不需晶狀體的調節亦能在像在視網膜上,於是通過調節能力就可像正視眼一樣用來看近物了。
散光 正常眼的折光系統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即在球表面任何一點的曲率半徑都是相等的。如果由於某些原因,折光面(通常見於角膜)在某一方位上曲率半徑變小,而在與之相垂直的方位上曲率半徑變大(相當於在一個硬的桌面上輕壓一個乒乓球時,球面的曲率半徑在垂直的方位上變小,在橫的方位上變大一樣),在這種情況下,通過角膜不同方位的光線在眼內不能同時聚焦,這會造成物像變形和視物不清。這種情況屬於規則散光,可用適當的柱面鏡糾正,後者的特點正是互相垂直方位上具有不同的曲率半徑,當它和角膜的曲率半徑改變大小相抵消時,使角膜的曲率異常得到糾正。
二、瞳孔和瞳孔對光反應
瞳孔指虹膜中間的開孔,是光線進入眼內的門戶;它在亮光處縮小,在暗光處散大。虹膜由多單位平滑肌構成;在瞳孔周圍的是環形肌層,受動眼神經中的副交感神經纖維支配,收縮時使瞳孔縮小,故又稱瞳孔括約肌;虹膜的外周部分是輻散狀肌纖維,受由頸部上行的交感神經纖維支配,收縮時使瞳孔散大,故又稱瞳孔散大肌。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進入眼內的光量。一般人瞳孔的直徑可變動於1.5-8.0mm之間。假定人由光亮處進入暗室時瞳孔直徑可增加5倍,那麼瞳孔的受光面積應增大25倍;可見瞳孔的變化,有保持在不同光照情況下進入眼內的光量較為恆定的作用。但暗室中較強陽光照射的光照強度實際減弱約100萬倍,因而單靠瞳孔大小的改變,遠不足以使進入眼內的光量保持恆定。事實上,人眼在不同的亮度情況下是靠視網膜中不同的感光細胞來接受光刺激的,在暗光處起作用的視桿細胞對光的敏感程度要比在亮光處起作用的視錐細胞大得多,因此在暗處看物,只需進入眼內光量適當增加即可。由此可見,通過改變瞳孔大小以調節進入眼內的光量還是有一定意義的。
瞳孔大小隨光照強度而變化的反應,是一種神經反射,稱為瞳孔對光反射。引起此反射的感受器就是視網膜,傳入纖維在視神經中,但這部分纖維在進入中樞後不到達外側膝狀體,而在在中腦的頂蓋前區換神經元,然後到同側和對側的動眼神經核,傳出纖維主要是動眼神經中的副交感纖維,效應器也主要是瞳孔約肌。
瞳孔對光反應的特點是效應的雙側性,即如果光照的是一側眼睛時,除被照眼出現瞳孔縮小外,同時未受光照拐殊途同歸瞳孔也縮小,後者我為互感性對光反射。臨床上有時可見到瞳孔對光反應消失、瞳孔左右不等、互感性瞳孔反應消失等異常情況,常常是由於與這些反射有關的反射綿弧某一部分受損的結果,因而可以藉瞳孔反應的異常幫助進行神經病變的定位診斷。
房水和眼內壓 房水指充盈於眼的前、後房中的液體,其成分類似血漿,但蛋白質含量較血漿低得多,而HCO3-含量卻超過血漿;因而房水的總滲透壓也較血漿為高。房水的生成部位在睫狀體脈絡膜叢,生成後由後房經瞳孔進入前房,再由鞏膜和角膜結合處的前房角進入鞏膜靜脈竇,最後匯入靜脈系統。房水不斷生成,不斷回收入靜脈,使它在後房和前房之間流動不息。據測定,正常時房水的生成速度每分鍾約為2mm3;由於它的生成和回收之間保持著動態平衡,使得眼內政黨時的房水量保持恆定,又由於眼的前、後房容積也是相對恆定的,於是使其中靜水壓(即眼內壓)也保持相對的穩定。據國內調查資料,我國成年人眼內壓正常值為2.27-3.2kPa(17-24mmHg),平均2.67kPa(17-24mmHg)。
眼內壓的相對穩定,對保持眼球特別是角膜的正常開頭和折光能力有重要的意義。當眼球被刺穿時,可能導致房水流失,眼內壓下降,引起眼球變形,角膜也不能保持正常的曲度。人眼的總折光能力與眼內折光體都有一定關系,但最主要的折射發生在空氣與角膜接觸的界面上。這約占總折光能力的80%。因此,角膜的曲度和形狀的改變將顯著地影響眼的折光能力,嚴重地影響視力。房水也對它所接觸的無血管組織如角膜和晶狀體起著營養的作用。房水循環障礙時會造成眼內壓過高,臨床上稱為青光眼,可導致角膜、晶狀體以及虹膜等結構的代謝障礙,嚴重時造成角膜混濁、視力喪失。
房水生成的機制目前尚不完全明了。通常認為,除了在睫狀體脈絡膜叢處的毛細血管靠被動濾過(類似在一般毛細血管的動脈端生成組織液,見第四章),使血漿中的水分和鹽類透出血管壁生成房水外,還有主動過程的參與,否則就難於解釋房水何以有較血漿中濃度高的HCO3-等鹽類離子。用組織化學的方法證明,睫狀體上皮細胞含有較多的碳酸酐酶,此酶的作用是使細胞代謝過程中產生的CO2和H2O,迅速生成H2CO3,並解離出HCO3-,後者經膜上的主動轉運過程進入房水,造成它的房水中的高濃度,這個高濃度造成的負電位和高滲透壓還能進一步促使血漿中的Na+和水分子進入房水。臨床上可以使用碳酸酐酶抑制劑(如乙醯唑胺)減少房水生成,降低眼內壓,其作用機制與上述的房水生成機制有關。
三、視網膜的結構和兩種感光換能系統
來自外界物體的光線,通過眼內的折光系統在視網膜上形成物像,是視網膜內的感光細胞被刺激的前提條件。視網膜像還有一個物理范疇內的內像,用幾何光學的原理可以較容易地對它加以說明,和外界物體通過照相機的中的透鏡組在底片上形成的物像並無原則上的區別;但視覺系統最後在主觀意識上形成的「像」,則是屬於意識或心理范疇的主觀印象,它由來自視網膜的神經信息最終在大腦皮層等中樞結構內形成。作為感受器生理,重點是視網膜怎樣把物理像轉換成視神經纖維上的神經信號,以及在這些信號的序列和組合中怎樣包括了視網膜像、亦即外界物體所提供的信息內容。應該提出,視覺研究的進展雖然較快,但也只是初步的。
(一)視網膜的結構特點
視網膜的厚度只有0.1-0.5mm,但結構十分復雜。它的主要部分在個體發生上來自前腦泡,故屬於神經性結構,其中細胞通過突觸相互聯系。經典組織學將視網膜分為十層,但按主要的細胞層次簡化為四層業描述,如圖9-5所示。從靠近脈絡膜的一側算起,視網膜最外層是色素細胞層;這一層的來源不屬神經組織,血液供應也來自脈絡膜一側,與視網膜其他層接受來自視網膜內表面的血液供應有所不同;臨床上見到的視網膜剝離,就發生在此層與其它層次之間。色素細胞層對視覺的引起並非無關重要,它含在黑色素顆粒和維生素A,對同它相鄰接的感光細胞起著營養和保護作用。保護作用是除了色素層可以遮繼來自鞏膜側的散射光線外,色素細胞在強光照射視網膜時可以伸出偽足樣突起,包被視桿細胞外段,使其相互隔離,少受其他來源的光刺激;只有在暗光條件下,視桿外段才被暴露;色素上皮的這種活動受膜上的多巴胺受體控制。此層內側為感光細胞層。在人類和大多數哺乳動作動物,感光細胞分視桿和視錐細胞兩種,它們都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是真正的光感受器細胞。視桿和視錐細胞在形態上都可分為四部分,由外向內依次稱為外段、內段、胞體和終足(圖9-6);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在感光換能中起重要作用。視桿和視錐細胞在形成上的區別,也主要在外段它們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視桿細胞外段呈長桿狀,視錐細胞外段呈圓錐狀。兩種感光細胞都通過終足和雙極細胞層內的雙極細胞發生突觸聯系,雙極細胞一般再和節細胞層中的神經節細胞聯系。視網膜中除了這種縱向的細胞間聯系外,還存在橫向的聯系,如在感光細胞層和雙極細胞層之間有水平細胞,大雙極細胞層和節細胞層之間有無長突細胞;這些細胞的突起在兩層細胞之間橫向伸展,可以在水平方向傳遞信息,使視網膜在不同區域之間有可能相互影響;這些無長突細胞還可直接向節細胞傳遞信號。近年來發現,在視網膜還存在一種網間細胞,它的細胞體位於雙極細胞層和節細胞層之間,但突起卻伸到感光細胞層和雙極細胞層。如果把感光細胞經過雙極細胞到神經節細胞的途徑,看作是視覺信息的初始階段。近年來還發現,視網膜中除了有通常的化學性突觸外,還有大量電突觸存在。由此可見,視網膜也和神經組織一樣,各級細胞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聯系,視覺信息最初在感光細胞層換能變成電信號後,將在視網膜復雜的神經元網路中經歷某種處理和改變,當視神經纖維的動作電位序列作為視網膜的最終輸出信號傳向中樞時,它們已經是經過初步加工和處理的信息了。
盲點 由節細胞層發出的神經軸突,先在視網膜表面聚合成一整束,然後它透視網膜,在眼的後極出眼球,這就在視網膜表面形成視神經乳頭。在乳頭的范圍內,實際上沒有視網膜特有的細胞結構,因而落於該處的光線或視網膜像的組成部分,將不可能被感知,故稱為盲點。兩側視神經乳頭在視網膜內黃斑或中央凹中心的鼻側約3mm處。但正常時由於用兩眼看物,一側盲點可以被對側視覺補償,人們並不覺察自己的視野中有一處無視覺感受的區域。盲點的存在可用專門設計的方法來證明。
圖9-5 視網膜的主要細胞層次及其聯系模式圖
圖9-6 哺乳動物光感受器細胞模式圖
(二)視網膜的兩種感光換能系統
根據對視網膜結構和功能的研究,目前認為在人和大多數脊椎動物的視網膜中存在著兩種感光換能系統。一種由視桿細胞和與它們相聯系的雙極細胞和神經節細胞等成分組成,它們對光的敏感度較高,能在昏暗的環境中感受光刺激而引起視覺,但視物無色覺而只能區別明暗;且視物時只能有較粗略的輪廓,精確性差,這稱為視桿系統或晚光覺系統;另一種由視錐細胞和與它們有關的傳遞細胞等成分組成,它們對光的敏感性較差,只有在類似白晝的強光條例下才能被刺激,但視物時可辨別顏色,且對物體表面的細節和輪廓境界都能看得很清楚,有高分辨能力,這稱為視錐系統或晝光覺系統(前述視敏度的測定實際是視錐系統視力的測定)。
證明這兩種相對獨立的感光-換能系統存在的主要依據是:①人視網膜中視桿和視錐細胞在空間上的分布是不均勻的,愈近視網膜周邊部,視桿細胞愈多而視錐細胞愈少;愈近視網膜中心部,視桿細胞愈少而視錐細胞愈多;在黃斑中心的中央凹處,感光細胞全部是視錐而無視桿細胞;與上述細胞分布相對應,人眼視覺的特點正是中央凹在亮光處有最高的視敏度和色覺,在暗外則中央視力較差;相反地,視網膜周邊部則能感受弱光的刺激,但這時無色覺而清晰度較差。②兩種感光細胞和雙極細胞以及節細胞形成信息傳遞通路時,逐級之間都有一定程度的會聚現象(參看第十章),但這種會聚在視錐系統程度較小,在中央凹處甚至可以看到一個視錐細胞只同一個雙極細胞聯系,而這個雙極細胞也只同一個神經節細胞聯系的情況,這種低程度會聚或無會聚現象的「單線聯系」,顯然是視錐系統有較高的精細分辨能力的結構基礎;與此相對照,在視桿系統則普遍存在多個感光細胞同一個雙極細胞聯系,而多個雙極細胞再同一個神經節細胞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