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健康的烹調方法是什麼
健康的烹調方法是什麼?
大多數的食物經過加工,貯存和烹飪會損失一部分營養成分,因此,不但要認真選擇食物,還要科學合理的保存,加工和烹飪食物,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營養素。
如何使食物烹飪後既做到色、香、味、形、質兼美、無害,又做到利於吸收,益人健康,強人體質呢?飲食的健康其實不只是要有豐富的食物種類,高營養的物質,其實有時候食材選好了,在烹飪的時候一個小失誤,就能將美食變毒物。
食品經過烹飪處理,可以殺菌並增進食品的色、香、味,使之味美且容易消化吸收,提高其所含營養素在人體的利用率;
但在加工烹飪過程中食品也會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使某些營養素遭到破壞,因此在烹飪過程中要盡量利用其有利因素提高營養,促進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控制不利因素,盡量減少營養素的損失。
為了更好地吸收營養,如何烹調最健康?
1、麵食的加工與烹飪
麵粉常用的加工方法有蒸、煮、炸、烙、烤等,製作方法不同,營養素損失程度也不同。
一般蒸饅頭、包子、烙餅時營養素損失較少;
煮麵條、餃子等大量的營養素如vitB1(可損失49%)vitB2(可損失57%)和尼克酸(可損失22%)可隨面湯丟棄。所以煮麵條、餃子的湯盡量喝
炸制的麵食如油餅等可使一些維生素幾乎全部被破壞,所以要少吃。
2、米類的烹調
米類加工前的淘洗就可損失較多營養素,根據實驗,大米經一般淘洗vitB1的損失率可達40%-60%,vitB2和尼克酸可損失23%-25%,洗的次數越多,水溫越高,浸泡時間越長,營養素的損失越多。
所以淘米時要根據米的清潔程度適當洗,不要用流水沖洗,不要用熱水燙,更不要用力搓。
米類以蒸煮比較好,吃撈飯丟棄米湯的方法營養素損失最多,除vitB1、vitB2和尼克酸可損失50%—67%—76%外還可失掉部分礦物質。
3、肉類和魚類的烹調
紅燒或清燉維生素損失最多,但可使水溶性維生素和礦物質溶於湯內;蒸或煮對糖類和蛋白質起部分水解作用,也可使水溶性維生素及礦物質溶於水中,因此在食用以上方法烹調的肉類或魚類食物時要連汁帶湯一起吃掉。炒肉及其他動物性食物營養素損失較少。
炸食可嚴重損失維生素,但若在食品表面撲麵糊,避免與油接觸則可以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4、雞蛋的烹調
蒸、煮和炒營養素損失少,炸雞蛋維生素損失較多。
食物在加熱過程中至少發生了哪些變化:
1、分散作用
生的蔬菜類食物,在細胞之間有大量果膠黏,受熱時果膠溶解,細胞質與細胞膜受熱變性,細胞的通透性增加,細胞內的水分與無機鹽外滲,細胞與細胞之連結被破壞,我們可見蔬菜由挺直變萎軟,蔬菜內的水變成湯。澱粉類的食物如馬鈴薯、甘薯等較長時間的加水加熱後,澱粉顆粒將吸水膨脹而出現變軟,甚至糊化現象。
2、水解作用
如將食物與水同時加熱,則食物中的大分子結構將被水分解成小分子結構,小分子結構更易被人類消化道吸收消化。如魚、肉、雞類在水中加熱時,一部分蛋白質將被分解成膘等,再進一步水解成各種氨基酸。肉湯之所以變鮮是由於出現了游離氨基酸的緣故。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鮮味與風味,主要是因為它們分解出不同的氨基酸的結果。
3、凝固作用
任何一種動植物的細胞都是由蛋白質參與組成的,蛋白質加熱即變性而凝固,凝固的蛋白質容易被消化吸收。最顯而易見的例子是煮熟的雞蛋。
4、酯化作用
烹飪動物性脂肪時,當加酒以後很快便能產生一些具有特殊香氣的酯類物質。豬油、牛油、羊油、雞油,具有不同的香氣。加用不同的酒也將產生不同的香氣,這也是形成不同風味的原因之一。
5、氧化還原作用
食物加熱後其色澤迅速改變便是氧化還原反應的表現。例如動物的肌肉組織,生的時候其所含肌紅蛋白呈血紅色,加溫到56℃時,肌紅蛋白變性、凝固,血色素同時被氧化成變性肌紅蛋白而呈淺灰色或灰褐色,烹飪時間越長,變性越明顯,最後被水解而成肉湯。由於游離氨基酸越來越多,故肉湯也越來越鮮。食物中的某些維生素,如維生素C在加熱時易被破壞,尤其在鹽、礆的干預下,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得更快。
相對而言,脂溶性維生素比水溶性維生素損失略少。大多數蔬菜的葉綠素也會因高溫而破壞,因此,食物的加熱時間不宜過長,更不宜放礆,添加調味品也不宜過早,以減少某些維生素的`損失。
6、活性被破壞
一般而言,酶只宜合適的溫度(30℃~40℃)才能發揮其最佳活性,當40℃時活性被抑制,60℃時將引起酶蛋類、醛類等化合物,故可產生一些香氣,其色澤也頗能引起視覺好感。這些碳化的糖在腸道中還可以吸附一些有毒氣體。
7、其他作用
食物在加熱過程中所起的理化反應是十分復雜的,今天的研究工作常常落後於實際需要,且其中還有很多烹飪加工技術是有害的,必須及時加以改進。
從健康的角度,我們建議在食物未經污染的前提下多選擇生食、涼拌、蒸、燉、煨等烹飪方法,可保證基本的營養吸收,利於提高體質健康。
烹調小竅門
1、煮稀飯:滴幾滴芝麻油,煮沸後把火弄小一點,這樣不外溢,味鮮。另外,待鍋里水燒 到50-60℃時再下米,可防鍋糊。稀飯快好時,放少許自己喜歡吃的蔬菜在裡面,味更鮮,更爽,有營養,易消化。
2、煮水餃:餃子下鍋後如果敞鍋煮,水溫不會太高,能達到100℃左右,隨著水沸騰,餃子會不停地翻滾,餃子皮就煮得均勻,不易破裂。待餃子皮煮熟後再蓋上鍋蓋,水溫上升,餃餡就容易熟透,而且湯清,不粘連,味好。
3、煮麵條:煮水時若在水裡加一湯匙油,面條就不會粘連,而且能防面湯泡沫溢出鍋外。煮掛面時水八成開即下面,放面後攪動幾下,蓋鍋煮沸,再揭蓋加點冷水,蓋鍋煮沸即熱。
4、煮陳米飯:城裡人大多吃陳米,將陳米淘4-6遍,浸泡2小時左右再煮,煮時放入半湯匙食油,旺火燒開後再用文火煮熟,即像新米飯一樣又鮮又香。
5、煮牛奶:煮牛奶若用文火,牛奶中的維生素會受到空氣氧化而被破壞,因此,煮牛奶仍需用旺火燒開,見沸拿開,等10秒鍾左右再放火上燒開,如此煮三四次即可保持牛奶的營養成分,殺死牛奶中的布魯氏桿菌。
6、煮肉妙法:如果要使肉爛得快,可在鍋里放幾片山楂或幾片蘿卜片;如果用熱水煮肉則味美,冷水煮肉則肉香;如果煮牛肉,先塗一層芥末,12小時後加少許醋,或用紗布包一撮茶葉與牛肉同煮,則易熟快爛;如果煮的是鹹肉,則可在鍋里放幾顆鑽有小孔的核桃仁與肉一起煮,就沒有鹹肉的臭味了。
7、煮骨頭湯:水開後加少許醋,使骨頭里的磷、鈣溶解在湯內,便於吸收利用,湯味也更加鮮美。
8、巧除鮮魚腥味:等魚加熱後再放生薑,或放少許醋烹調,或在湯里放幾顆大棗與桔皮,均可去腥增鮮美味。
9、燉雞肉:雞殺後放5-6小時左右,待雞肉表面產生一層光亮的薄膜再下鍋,味更美。先將水燒開再放雞燉的湯更鮮。鹽腌漬過的雞肉,冷水時放進鍋燉好些。雞湯在食用前才放鹽味更鮮。
學會科學地烹調方法,才能健康長壽。
『貳』 減少營養損失的烹調方式有哪些如何烹調才更健康
在肉的烹調過程中,鹽不宜過早加入。鹽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鈉,易使肉(蛋白質食品)的蛋白質凝固,使肉收縮,肉質變硬,且不易燒焦。食用油溫度不宜過高,反復煎炸的油是不能食用的。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分享就到這里了,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麼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評論中告訴我們。
『叄』 怎麼才能把飯菜做的好吃 健康
有人說,味道好的飯菜都不健康,但健康的菜又都不好吃。錯了!健康的菜式,未必不好吃,而是看怎樣調動食材,控制分量是個中關鍵。
步驟/方法:
1 白飯配搭五穀米、糙米、紅米或黑米,能提供多元化的營養,既有多種維他命及礦物質,又高纖,容易產生飽感,有助控制食量。初次嘗試煮五穀米、糙米、紅米或黑米的人,總覺得吃起來不及白米軟熟。皆因用水不夠。煮這類米,事前要讓它們吸收足夠的水——先泡2小時,之後加白米同煮。如不加白米同煮,則毋須先泡,但用水的分量便要增加。平時煮一份白米需加一份水,煮一份五穀米、糙米、紅米或黑米,則要加1.5至2份水才足夠。
2 控制炒菜用的食油分量,先要改掉直接把食油從盛油的瓶子倒進鍋里去的習慣,這樣很大機會多用很多很多的油。陳勁芝指出,每人每餐的食油分量,不應多於兩茶匙。為一家四口炒菜,每餐可運用的食油合計即有8茶匙之多。先用量匙量好這8茶匙油才開始煮菜,可確保不超量。
3 做蛋糕多要用牛油,想減少牛油的用量,同樣有辦法﹕把當中一半的分量,以蘋果蓉、香蕉蓉或西梅蓉代替(把這些水果倒進攪拌機攪碎即成)。不過,製作曲奇則不能用這個方法,否則失去鬆脆的效果。還有,應避免使用硬身植物牛油及起酥油,以避免攝取反式脂肪酸。
4 此外,少糖少鹽少豉油,以至少用各種醬料,都是健康飲食的要訣。順帶一提,外國人嗜甜,參考外國食譜製作出來的蛋糕,實在甜得可以。把糖的分量減少三分之一至一半,一般無損成品的效果,味道也較為人接受。
注意事項
認識以上各項控制分量的原則後,可以試試把現成的食譜改為健康的版本。舉荷葉飯為例,米可以選白米配五穀米,免去炒飯底。肉類可減去臘味分量,加入冬菇、帶子、蝦及瘦雞肉,都能豐富荷葉飯的內涵。記得為每人准備蔬菜,炒一碟薑汁芥蘭,令這頓飯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