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醫五行五臟及養生
我在此整理了中醫五行五臟及養生的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五行是:木 火 土 金 水
按大自然規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人體也是一個小宇宙各臟器之間有著相互的關系,從而形成統一整體,人體五臟,又是五大元素,有著對應關系。
腎屬水,腎主骨,腎是血液循環的過濾器;
肝屬木,肝主免疫,肝是解毒的;
心屬火,心是動力泵,心是推動血液運行的臟器;
脾屬土,脾胃不和。胃是容納,脾是吸收,向全身供水液;
肺屬金,肺是宰相,肺是吸收,呼出廢氣,吸入氧氣
腎是先天之本:腎功能調養好了,滋養肝;肝功能調養好了,滋養心;心功能調養好了,滋養脾;脾功能調養好了,滋養腎。這是相生,也是良性循環。與腎向對應的是膀胱,如有腎虛的朋友小便多;與肝對應的是膽,肝膽相照;與心對應的是小腸,心繫小腸;與脾相對應的是胃,脾胃不和。與肺對應是大腸,這是五俯。
木主仁, 其性直, 其情和, 其味酸, 其色青。木盛的人長得豐姿秀麗, 骨骼修長, 手足細膩, 口尖發美, 面色青白。為人有博愛惻隱之心, 慈祥愷悌之意,清高慷慨, 質朴無偽。木衰之人則個子瘦長, 頭發稀少, 性格偏狹, 嫉妒不仁.木氣死絕之人則眉眼不正, 項長喉結, 肌肉乾燥, 為人鄙下吝嗇。
火主禮, 其性急, 其情恭, 其味苦, 其色赤。火盛之人頭小腳長, 上尖下闊,濃眉小耳, 精神閃爍, 為人謙和恭敬, 純朴急躁。火衰之人則黃瘦尖楞, 語言妄誕, 詭詐妒毒, 做事有始無終。
土主信, 其性重, 其情厚, 其味甘, 其色黃。土盛之人圓腰廓鼻, 眉清目秀,口才聲重。為人忠孝至誠, 度量寬厚, 言必行, 行必果。土氣太過則頭腦僵化,愚拙不明, 內向好靜。不及之人面色憂滯, 面扁鼻低, 為人狠毒乖戾, 不講信用,不通情理。
金主義, 其性剛, 其情烈, 其味辣, 其色白。金盛之人骨肉相稱, 面方白凈,眉高眼深, 體健神清。為人剛毅果斷, 疏財仗義, 深知廉恥。太過則有勇無謀,貪欲不仁。不及則身材瘦小, 為人刻薄內毒, 喜淫好殺, 吝嗇貪婪。
水主智, 其性聰, 其情善, 其味咸, 其色黑。水旺之人面黑有采, 語言清和,為人深思熟慮, 足智多謀, 學識過人。太過則好說是非, 飄盪貪淫。不及則人物短小, 性情無常, 膽小無略, 行事反復。
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泄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就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說明的。
1、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鼻孔為肺氣所主,所以肺開竅於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這里講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里邊,肺熱則鼻孔出氣粗、熱;肺寒則鼻孔冒涼氣。比如當人得肺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喘息鼻張的症狀。
2、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於目,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孩子如果受到驚嚇,鼻樑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這也與肝有關聯。
在中醫的五色和五臟的配屬里,肝主青色。這個青色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見的青草、樹葉的綠色,而是蒼色。肝是從腎水裡面生發出來的,蒼這個顏色是黑色與青色的一個過渡之色。順便談一個問題:如果人在冬季沒有養好身體,到了春天氣機就生發不起來,就會生病。所以,了解顏色和臟腑的對應關系對養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們平時可以通過觀察臉色的變化對身體的狀況作出判斷。
3、口唇為脾之官
脾開竅於口,口唇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會出現唇黃或者嘴唇四周發黃、嘴唇脫皮、流血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為心之官
舌為心之官。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舌卷縮等症狀。口誤,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黃帝內經》上有:心病者,舌卷縮,顴赤。顴赤是說心臟有病的話,顴骨這個部位會發紅。除了顴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要留心印堂,因為心病還會表現在印堂處。印堂位於兩眉之間,此處如果突然地發紅,而且圖案如燈花狀,是心神將散的象,我們尤其要當心,這叫“禍福在旦夕間”,可能會有重病突發。印堂發黑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的角度講,這相當於水氣凌心,就是腎水太多,心火太弱,腎水上來使心火的功能發揮不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印堂顏色的變化加以小心。
5、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里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症狀。
五官通利則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醫認為五官與臟腑器官的關系極為密切,通過了解五官的病變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身體內的五臟的病變,所以我們要時刻留心五官的變化,才能留意到相關聯的五臟的情況。
具體到五官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常閉眼,養神;少說話,養心;平穩呼吸,養肺;多食美味,養口;少惹煩雜,非禮勿聽,養耳。
B. 中醫五行是什麼
《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寫林黛玉每歲至春分、秋分之後,必犯嗽疾。這天她抱病在床,薛寶釵前往探視,談及「食谷者生」時說道:「昨兒我看你那葯方上,人參、肉桂覺得太多了。雖說益氣補神,也不宜太熱。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胃為要,肝火
一平,不能克土,胃氣無病,飲食就可以養人了。」這里,薛寶釵寥寥三語,卻道出了傳統養生中有關五行生剋的真諦。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古人認為,五行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大基本要素。《國語》有雲:「故先王以土、
金、木、水、火相雜,以成百物。」
五行的基本規律是相生與相剋。所謂「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每一生都有「生我」和「我生」的相向關聯。所謂「相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每一克均有「我克」和「克我」的相向關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運行不息。
五行之間,除了正常的生克關系,還常會發生相乘、相侮的異常現象。所謂「相乘」,即按五行相剋次序的剋制太過,有乘虛侵襲的意思;所謂「相侮」,指與相剋次序相反的剋制異常,有恃強凌弱的意思。比如,木氣溢金,金不能制木,那麼,木氣就會去乘土,而反過來還會侮金;反之,木氣不足,則金來乘木,土反侮木。
可見,五行的生克,要求恰如其分,既要防不足,又要防太過,中醫的「辨證,就「辨」在這里。
根據上述理念,古代醫學結合臨床實踐,闡述五行與個體的體內和個體的體外環境之間的關系,指導人們自我保健一目瞭然:
比如,肝屬木,怒傷肝,以悲勝之,以恐解之。因為,怒則氣盛,氣盛則肝舉葉張;悲系於肺而屬金,金能制木;恐系於腎
而屬水,水生木。此系就體內環境而言,余類推。
再就體外環境而言,春天保健之要,在於保肝,嚴防風邪侵襲。所謂「春捂」,道理就在於此。余類推。
行文至此,我們不妨再回頭看薛寶釵的話:「肝氣一平,不能克土。」肝屬木,脾胃屬土,木與土相剋,木生火,肝火太盛要傷及脾土,肝火一平,就不能再克脾胃,就能和順地攝取食物的營養。瞧,說得多形象,又多貼切,叫人不能不心服。
古人認為,五行的相生、相剋及其相乘、相侮,是宇宙萬物的組合、生滅、循環、演變的方式與規律的本始,也是人們養生保健的本始,古醫學家張景岳說得好:「造化之機,不可無生,亦不可無制(克);無生則發育無由,無制(克)則亢而為害。」因此,我們講究養生保健,務必遵循五行規律;遵循五行規律,務必辯證有度。
然而,話說回來,囿於時代的限制,古人的五行理念不可能臻至嚴密的科學體系,而人體的健康則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我們運用五行理念於保健,應切忌形而上學、牽強附會。
C. 五行_中醫的五行指的是什麼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上述五類事物來說明 自然 萬物的起源和多樣性的統一,是 中國哲學 思想基礎之一,而 中醫 的五行具體指什麼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中醫的五行,供大家閱讀!
中醫的五行
五行在中 醫學 中的應用稱其為五行學說,為中醫基礎理論之一。用來理解人與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氣於人體五臟、五官、五體、五志、五聲等之間的相互關系。
五行是我國古代哲學理論,屬於古人對物質的屬性及其相互關系的認識范疇。醫學中的五行學說則是古代的樸素唯物,自發辨證的思想方法與醫學實驗的相結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行”是運動。這個學說是以五行的屬性,聯系人體的臟腑器官,並通過五臟為中心,運用“相生”,“相剋”,“相乘”,“相悔”的理論來說明一些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用以總結臨床 經驗 。基本內容:以五行的屬性分別臟腑器官的特徵。如肝、筋、目 屬木 ;心、脈、舌 屬火 ;脾、肉、口 屬土 ;肺、皮毛、鼻 屬金 ;腎、骨、耳 屬水 等。以生克的關系說明臟腑器官相互資生和制約的生理現象,如肝能制約脾(木克土),但脾能資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約肝(金克木)等等,以此來說明臟腑間有著彼此維系,彼此協調生理活動的關系。以乘侮關系闡述病理變化及 治療方法 。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療應採取抑木扶土法;治療肺氣虛弱,採用健脾補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見,五行學說貫串於醫學的各個方面,並包含著古人的一些寶貴臨床經驗,也是中國醫學的基礎理論。它強調事物間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的觀點。對古代醫學的發展起了一定作用。
中醫的五行相生相剋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燒盡,則火會自動熄滅
火生土:因為火燃燒物體後,物體化為灰燼而灰燼便是土;
土生金:因為金蘊藏於泥土石塊之中,經冶煉後才提取黃金
金生水:因為金若被烈火燃燒,便溶為液體,液體屬水;水要依靠鐵器來開導疏通
水生木:因為水灌溉樹木,樹木便能欣欣向榮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眾勝寡,故水勝火也;因為火遇水便熄滅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能溶解金屬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金屬鑄造的割切工具可鋸毀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樹根苗的力量強大,能突破土的障礙
實勝虛,故土勝水也。因為土能防水
五行數理: 金為七, 木為八, 水為六, 火為九, 土為五。
中醫五行所包含的內容
火不生土:火指腎陽,即命門火;土即脾胃。當腎陽虛弱,命門火不足,脾胃得不到這種陽氣的溫煦,影響胃氣腐熟水谷和脾氣運化 營養 精微,運化水濕的功能,出現腎脾陽虛的綜合病症,均屬火不生土。臨床表現為腰酸膝冷,畏寒,飲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腫或天亮前 腹瀉 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與“木火刑金”同義。火指心火或熱邪,心火熾盛可藉傷肺陰,引起喘咳痰血;熱邪熾盛,會傷害於肺,引起熱咳或“痰熱阻肺”,病情嚴重的,可出現高熱,呼及急促,鼻翼煽動,甚則咳血,咯血等症狀,又稱“火熱迫肺”。
火性炎上:用火焰上燃的現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變向上的特點。火有虛實之分;實火多屬外邪陽熱,主升主散,火熱傷肺,則見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則見頭痛、嘔吐、昏迷,譫妄等症。虛火多由精血虧耗,陰虛陽亢而起,症見煩燥、咽痛、聲嘶、齒齦出血, 耳鳴 等。均屬火性炎上的病變。
節氣 :是農歷推算四季氣候的單位。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節氣,故一個節氣又稱為“三候”。節氣表示四季氣候變更的每一階段。一年共有“二十四節氣”,按順序為;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 、 立夏 、 小滿 、 芒種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立秋 、 處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金寒水冷:指肺 腎虛 寒。肺屬金,腎屬水。肺金與腎水在生理上相互資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響。當肺氣虛而累及腎,或腎陽虛而影響肺,都會出現肺腎虛寒的綜合病症。臨床表現有 咳嗽 、吐痰稀白、氣喘、畏寒、腰膝冷、水腫等。
金氣肅降:用以說明肺的生理特點。金代表肺,肺主氣的活動,肺氣宣清而下降,氣化活動就順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調;反之,若肺氣不能清肅下降,就會使氣上逆,發生咳嗽,氣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亢害承製:見《素問、六征旨大論》:「亢則害、承乃制。制則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禦解。制,即壓抑或節制。五行學說認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無克,勢必亢盛之極而為害,因此必須抵禦這種亢盛之氣,令其節制,方能維持事物的正常生發。例如實熱內結的病,因內熱熾盛,損耗津液而 便秘 ,又會火氣上沖而 諺語 ,治療就須用承氣湯苦寒瀉下,才能抵禦這種亢盛的熱邪。
母病及子:用五行說明五臟間相生的母子關系中,由於母病累子而稱。例如木生火,肝木為母,心火為子,當肝陽上亢發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母氣:在五行相生關系中“生我”者為母氣。如木生火,則木為火的母氣。
木火刑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過旺,可以耗傷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現乾咳,胸脅疼痛,心煩,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克土:五行中,五種相剋關系之一。按五行學說的觀點,相剋本屬正常范圍內的約制,但近人已習慣於把木克土與木乘土混同,其義與“肝氣犯脾”,“肝氣犯胃”類同。
木喜條達:木是肝的代詞,條達即調和暢達。用樹木生發的現象比喻肝的生理特點。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膽汁,幫助脾胃 消化 ;另一方面,肝膽又有升發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氣機舒暢。因此,肝氣的特點是喜調和暢達,既不能過亢,又不能抑鬱。
木郁化風:五行歸類中,肝主風,屬木,木郁即肝鬱。由於肝鬱導致肝血虧損,或素體血虧而出現肝風症狀,故稱。臨床表現有眩暈、舌麻、震顫、痙厥等。
木郁化火:五行歸類中,肝屬木,木郁即肝鬱。由於肝鬱引起肝陰虧損或素有內熱而出現肝火症狀,故稱。臨床表現有頭痛,眩暈、面赤、嘔血,咳血,甚或發狂等。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初“庚”為末伏。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為序。
勝復:勝復,是指“五運六氣”在一年之中的相勝相制,先勝後復的相互關系。勝即“勝氣”,復即“復氣”。勝是主動的,有強勝的意思;復是被動的,有報復的意思。勝復之氣,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過的勝氣,下半年當有與之相反的復氣。如上半年熱氣偏盛,下半年當有寒氣以報復之。又如木運不及,金氣勝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稱為復。勝復的一般規律是,凡先有勝,後必有所報復,以報其勝。勝復之氣並非每年都有。
勝氣:勝復之氣在時序上被認為是有規律的,上半年如果發生了超常的氣候叫做勝氣。參見“勝復”條。
十二時: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時辰。時辰是古代的計時單位,每一時辰相當於二小時,子時相當於晚上十一時至次日一時,丑時相當於一至三時.其餘按十二時辰序類推。此外,又有把子時稱為“夜半”或“午夜”;丑時稱“雞鳴”;寅時稱“平旦”;卯時稱“日出”;辰時稱“食時”;已時稱“隅中”,午時稱“日中”;未時稱“日昳(音跌)”;申時稱“晡時”,或稱為“日晡所”;酉時稱“日入”;戌時稱“黃昏”;亥時稱“人定”等(《左氏傳》昭公五年注)。這些命名與我國古代人民的生活習慣有關,且較符合黃河流域地區晝夜推移的特點。
時令:指每一季節的主要氣候。指按季節制定的關於農事,醫事等的政令。
水不涵木:涵,滋潤之意。腎屬水,肝屬木。當腎陰虛不能滋養肝木,則肝陰不足,虛風內動,故稱。臨床表現有低熱、眩暈、耳鳴、耳聾、腰酸、遺精、口乾咽燥,手足蠕動,甚則抽掣等。
D. 中醫養生與五行
陰陽五行是中國古人認識世界的方法,中醫正是在古老哲學的知道下,奠定了中醫是在絕對性世界觀和虛無輪回人生觀基礎上綜合考慮後對人類生理、心理、行為的非統一現象進行修正統一的綜合性方法。我在此整理了中醫養生與五行資料,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中醫養生與五行簡介
木、火、土、金、水構成了宇宙萬物,在宇宙中如果五行平衡時,自然界中會風調雨順,萬物生長。所以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果五行不平衡時,自然界就會發生各種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火災,沙塵暴等等。也就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中醫、道教、佛教把人體比做一個小宇宙,人的心、肝、脾、肺、腎、和宇宙中的五行是相同的,肝(膽)屬木,心(小腸)屬火,脾(胃胰)屬土,肺(大腸)屬金,腎(膀胱)屬水,當人體五臟相對平衡時,身體就會很健康,體內腎滋養肝,肝滋養心,心滋養脾,脾滋養肺,肺滋養腎,各臟器之間會產生相生的作用,良性循環。但平衡是相對而言的,不平衡是絕對的。因為100%的健康人是不存在的。現代人生活在空氣嚴重污染的今天,再加上生活節奏的加快,精神壓力及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食物中的農葯、化肥、葯物中的毒素沉積等等,都會導致機能失調。當其中一個臟器有病的時候,如不及早治癒,慢慢的各臟器之間就會惡性循環,產生相剋。假如一個人脾胃不好就會克腎,腎會克心,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也就是“順之生,逆則克”。
1. 相生關系
木生火,木材可做火的燃料。肝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心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火生土,形象地用太陽對地面的照射,經億年以上可化石為土作比喻。心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脾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土生金,金屬從土中而生。脾循環系統好,可以促進肺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金生水,我們在自然界可以看到,有石就有水。石頭結構的山可以長樹,因為岩縫可以使水升達到山頂。所以民間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之說。而土結構的山不能長樹,因為土克水,土阻止了水的上行,所以西北黃土高坡上光禿禿一片。石頭中含有大量金屬元素,古人把這種現象概括為金生水。肺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腎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水生木,樹木生長要靠水。腎循環系統好,可促進肝循環系統正常運行。
2. 相剋關系
水克火,水能滅火。腎循環系統不好,心循環系統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腎性心臟病等。但是,水不克火火會失控。
火克金,火可溶化金。心循環系統不好,肺循環系統就會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心肺衰竭等等。但是,火不克金,則金屬無所用途。
金克木,金屬可傷木。如果肺循環系統不好,則肝循環系統就會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肺陰虛引起的肝陽亢進等。但是金若不克木。木則瘋長無序。
木克土,樹的種子破土而出。如果肝循環系統不好,則脾循環系統就會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肝胃不和等。但是土如果沒有草木的制約,又會沙漠化。
土克水,土能阻擋水運行。如果脾循環系統不好,則腎循環系統就會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脾虛引起的腎病等。但是土如果克不住水,水又會泛濫。
3. 相乘關系
相乘指相剋太過,超出了正常的制約關系。事物相生相剋均勻才能保持平衡,否則會出現連鎖失衡。例如肺(金)克肝(木)太過時肝(木)就會受損失常,或克脾(土),或化為火傷肺(金)。
4. 拒納關系
五臟之間生納相交為正常。如肺(金)生腎(水),腎接納肺氣。五臟之間依次類推可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體。反之臟與臟之間互不接納,即逐漸演化為病態。拒納表現為:木不納水、水不納金、金不納土、土不納火、火不納木。中醫理論稱“子病及母”。
木不納水,可用水土流失現象作比喻。如有些地方砍樹,破壞了植被不能吸納水,便會導致山洪暴發、山體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災害。同樣,如果肝不納腎,腎的循環系統就逐漸進入非正常狀態,例如:肝鬱氣滯引起的腎病等。
水不納金,流水不腐,水滯則臭,久之可以傷金器。肺為腎上之水,腎不納肺,則腎循環系統就會逐漸進入異常狀態,例如哮喘、肺氣腫、肺積水等。
金不納土,土孕育了金屬元素包括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供養植物。如果金屬拒絕接納土的供養,它本身就不存在了,土也成了無用之土。如果肺不納脾,脾的運化功能則失常,例如營養不良等。
土不納火,北方生火爐有一種現象:火爐里抹一層濕泥土,土未乾時煤炭在爐中點燃後容易熄滅,因為此時“土不納火”。待濕泥幹了後,煤炭可燃起很旺的火苗,因為此時已是“土克納火”了。脾胃不好的人會引起心臟病,甚至老年人吃的過飽都可引起心悶、心跳過速,重則心臟供血不足。
火不納木,木經過燃燒才能轉化為能量,如果火熄滅,木轉化能量的運動則受阻。心臟不正常,久之會引起肝膽發病。
5. 反侮關系
前面講了五行相剋,但是有時也會出現反克現象。反克也叫“反侮”,“侮”即侮辱。例如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
木反克金,金能傷木。一般情況下木不能傷金,但是木燃燒時也可以傷害金。肝火過旺時可傷肺金,這叫“木火刑金”。
金反克火,火能傷金。一般情況下金不能克火,但有時又是可以的,如北方的火爐,只要把進氣口的鐵門關上,把鐵煙筒堵死,金即可把火憋死。肺長期不好,可導致心臟衰竭。
火反克水,水能滅火。一般情況下火不能克水,但是火大於水也可把水燒干。心臟長期不好也可傷腎,致腎水枯竭。
水反克土,土能制水。一般情況下水不克土,但是水大了也可沖破土堤。腎長期不好,也可傷脾,使人的脾胃功能下降。
土反克木,木能克土,一般土不克木,但是土層過厚也可把樹種壓住,使其不能破土而死;脾胃長期不好可傷肝膽。
縱觀上述相生、相剋、相乘、拒納、反侮關系,可以看出,人體五臟各種關系的變化既有規律又是變化的,一定要辯證施治、以簡制繁。辯證的方法是:抓一個中心,觀察四方面。
自然的五行平衡會風調雨順,人體的五臟平衡會身心健康。
主要的中醫理論
(一)陰陽與人體解剖部位的關系:人體上部為陽、下部為陰;體表為陽、 體內為陰;背部為陽、胸部為陰;四肢外側為陽、內側為陰;皮膚為陽、筋骨為陰;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六腑屬陽,肝、心、脾、肺、腎五臟屬陰。
(二)陰陽與人體生理的關系:人體的健康與否,決定於陰陽的是否調和。如《內經》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人體攝取飲食後,經過脾、胃的腐熟運化,將營養物質運送至全身各處,使肉體增長強壯、使生命活動力旺盛。食物消化後有形的廢料,由前後二陰排出。人體之陰陽若是保持在平衡的情況下,人體就健康。
(三)陰陽與人體氣血關系:人體之中氣為陽、血為陰。這里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它流行於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有,推動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這里的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中醫及養生保健學說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行血、攝血,氣和血密不可分。
(四)陰陽與人體病理的關系:人體陰陽失去平衡後,就會表現出各種不適和病症,而古人對症狀的分類,也是用陰陽來代表和說明的。陽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發熱、口渴、脈數(快)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熱(即陽)證。陰證,一般表現的症狀是:不發熱,口不渴、手足冷、脈遲(慢)等,這類症狀,古人又稱為寒(即陰)證。這就是《內經》所說的: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E. 中醫、針灸、康復、理療、養生五行屬什麼
中醫理療五行屬什麼 五行既有金又有火
中醫理療的項目很多,包括有經絡穴位推拿、針灸療法、天然牛角刮痧療法、艾灸培補元陽療法、可拔竹罐、拔火罐療法、中醫針灸淋巴排毒療法、中醫針灸卵巢保養療法。就項目來看中醫理療的五行既有包含金屬性,也包含有火屬性。
五行屬金的行業:與金屬之工具或材料有關之行業,堅硬的事業,決斷事業,主導別人的事業,皆屬金。「金曰從革」。「從革」,有順從和變革兩個方面的涵義。「順從」即金的「剛強」特性的體現,「變革」是金的「柔和」之性的表達。引申為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五行屬火的行業:帶光,帶熱,含爆發性,加工性,勞力性,易燃性,皆屬火。「火曰炎上」。所謂「炎上」,是說火在燃燒時,能發光放熱,火焰飄浮於上,光熱四散於外,故火有發熱、溫暖、光明、向上的特性。進而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升騰、溫通、昌盛、繁茂等作用的事物和現象,均可歸屬於火。
F. 中醫的五行包括什麼呀
中醫中的五行指木火土金水,對應的臟器是:肝歸屬於木,心歸屬於火,脾歸屬於土,肺歸屬於金,腎歸屬於水再詳細些就是:木—肝、膽、
目、(怒、
)
酸,筋
火—心、小腸、舌、(喜、
)
苦、脈
土—脾、胃、
口、(思、
)
甘、肉
金—肺、大腸、鼻、(悲、憂、)辛、皮
水—腎、膀胱、耳、(恐、驚、)咸、骨
六腑中的三焦為孤腑所以不入五行
G. 中醫養生五行屬什麼
五行養生主要值得是我們中國古時候的人堆認識世界的說法,而中醫養生則是在古老哲學的養生方法之下,進一步的奠定了中醫的養生方法。
在古代的時候有一種說法,如果一個人生病了,就極有可能是這個人的五行缺了什麼,例如說這個人五行卻金木水等等說法,而在古時候,具體的五行則是提現在金木水火土上面。
如果在古代的時候你被人說是五行缺火,那你可能會容易患有心血管病,冠心病和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等疾病,在老年的時候還可能會發生腦出血。
如果在古代的時候被人說是五行缺木,那你可能會容易患有肝膽方面的疾病,而且容易患有高血壓和中風等過敏性的疾病,五行缺木的人還很容易在老年的時候患有精神系統失調的年痴呆症等。
如果在古代的時候被人說是五行缺土的話,那這個人可能會容易經常的腹痛,腹瀉,偶爾該發生一兩個水腫,在時候比較濕潤的時候還會氣虛等等。
而如果是五行缺金的話,這個人就可能會患有燥熱性疾病,例如會經常咳嗽,和慢性支氣管炎等等,並且還會經常的發生便秘等等。
但如果是五行缺水的話,那就可能會患有水腫,腰痛和不孕症等關於腎的疾病,因為五行缺水的人經常會陽氣不足,所以還會患有命火不足的疾病等等。
而現在的中醫養生只是將它更進一步,並且將說法說的更加通俗易懂罷了,但是在治療的手段上面會比古代的治療手段更加的先進,雖然他們各有不同,但卻都有養生健體的功效,雖然中醫講究的是有「有諸內者,必行諸外」。
H. 中醫「五臟六腑」五行屬性
五臟六腑的五行屬性
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五行與五臟的關系
一、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條達,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陽熱的特性,故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萬物的特性,故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金」清肅、收斂的特性,故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潤下的特性,故以腎屬「水」。
二、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系。如腎(水)之精以養肝,肝(木)藏血以濟心,心(火)之熱以溫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這就是五臟相互資生的關系。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這就是五臟相互制約的關系。
三人體與外界環境四時五氣以及飲食五味等的關系。總之,五行學說應用於生理,就在於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系的統一性。
I. 中醫的五行指的是什麼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這是古人觀察自然所得出來的一個樸素的唯物概念,認為木火土金水,是構成宇宙萬物的五類基礎物質。後來又發展了這種認識。
五行說的基本精神包含著一切事物「相生」、「相剋」互相聯系的兩個方面,也就是五行說在倫理上的特點。在「生」與「克」的基礎上,又以制化、相秉、相侮來進一步說明事物的復雜變化。
(1)相生規律:「生」是含有資生、助長的意義。五行之中,都具有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這種關系,就稱做「相生」。
五行相生的規律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如此循環生生化化,無有終時。它的彼此間的關系,可理解為一種推動發展的作用。
在五行相生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兩個方面的聯系,也就是母子關系。以水為例,生我者「金」,則金為水之母;我生者「木」,則木為水之子,其他四行以此類推。
(2)相剋規律:「克」是含有制、勝的意思。五行中,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克服的關系,這種關系稱做「相剋」。
五行相剋的規律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此互相制約,循環不已無有終時。在正常情況下相剋,也是一種維持平衡的力量。如五行相剋太過,則會起反作用,產生異常變化。
在五行相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的聯系,也就是「所勝」、「所不勝」的關系。以木為例,克我者為「金」,我克者為「土」,那麼,土就是木之「所勝」,金就是木之「所不勝」。其他四行,以此類推。
相生、相剋是互相聯系的,互相制約的,這樣才能保持相互間正常的平衡狀態。
(3)「相秉」和「相侮」的關系,則屬於事物發展變化的反常現象。「秉」是秉虛侵襲的意思;「侮」是欺侮的意思,也就是恃強凌弱。相秉,就是過度的相剋,它的規律和相剋是一致的。例如,木氣太旺,便要去秉土,使土氣虛弱。相侮又叫反克,即原來是自己可以克勝的一方,卻反而被它克勝,它的次序和相剋正好相反。例如,正常的相剋關系是木克土,如木氣不足、土氣很旺上就會反過來侮木。
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應用在祖國醫學中,作為一種說理的工具,應用十分廣泛,而且起著一定的指導作用。它主要運用於以下兩個方面:
(1)運用五行的各種個別的特性,以木、火、土、金、水為中心,把自然界各種現象和人體的臟腑組織,按照它們的個別特性、形態、功能及表現等各方面,和五行中某一行的特性相類似,就把它歸納於那一行中,分成了五大類,按類作系統的歸納,這樣就把各種五花八門、千差萬別的復雜現象,理出了一個頭緒來,從而可以說明人體內臟之間的聯系、體表與臟腑之間的聯系和人體與自然界之間的聯系。例如肝臟性喜舒展條達柔和,故把肝比做木;心陽能溫煦全身,故把心比做火;脾能化生精微,故把脾比做土;肺氣清肅下降,故把肺比做金;腎藏精主水,故把腎比做水。
J. 中醫五行是是什麼
中醫五行,是中國傳統五行學說在中醫方面的運用。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類物質的運動。它是用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廣泛的涵義,並非僅指五種具體物質本身。五行學說是以五種物質的功能屬性來歸納事物或現象的屬性,並以五者之間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來論述和推演事物或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運動變化規律。
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木;
具有溫熱、升騰作用或性質的事物,均歸屬於火;
具有承載、生化、受納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土;
具有清潔、肅降、收斂等作用的事物,均歸屬於金;
具有寒涼、滋潤、向下運行的事物,均歸屬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