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醫學上 健康狀況分為幾類
醫學上健康狀況分為3類。
1、健康狀態:主要是看個人各主要系統、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無疾病、體質狀況和體力水平等。
2、亞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是健康與疾病之間的臨界狀態,各種儀器及檢驗結果為陰性,但人體有各種各樣的不適感覺。這是新的醫學理論、新概念,也是社會發展、科學與人類生活水平提高的產物,它與現代社會人們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及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不斷增大有直接關系。
3、不健康狀態:人到中年,難免有些毛病,然而很多人發現生病時常常已很重了,有的甚至失去了治癒的機會。其實大部分疾病在發作前都有一些告警信號,依據這些信號對照自己的身體狀況,會對早期發現身體的疾病有一定的益處。
(1)身體健康醫學上用什麼表述擴展閱讀:
健康的評價標准:
從理論上講,盡管分類中有第一度特別健康者和第二度普通健康者,但實際上在體育運動中二者不易明確區分。在日常生活中健康者、病者及虛弱者彼此之間是有區別的,通過體育鍛煉和運動療法健康程度可以提高和恢復。
一、健康水平的評價標准:
1、群體健康的評價標准。對於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的群體健康水平的評價標准,主要是看四項指標:即平均壽命、患病率、就診率及死亡率等綜合情況。
2、個體健康的評價標准。主要是看個人各主要系統、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有無疾病、體質狀況和體力水平等。
二、健康生活方式美國加洲大學公共健康系萊斯特·布萊斯諾博士對約7000名11~75歲的不同階層、不同生活方式的男女居民進行了9年的研究,結果證實,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遠遠超過所有葯物的影響。據此,萊斯特博士和他的合作者研究出一套簡明的、有助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下:
1、每日保持7~8小時睡眠。
2、有規律的早餐。
3、少吃多餐(每日可吃4~6餐)。
4、不吸煙。
5、不飲或飲少量低度酒。
6、控制體重(不低於標准體重10%,不高於20%))。
7、規律的鍛煉(運動量適合本人的身體情況)。
此外,每年至少檢查一次身體。布萊斯諾博士指出,它適用於各種年齡的人,特別適用於身體功能處於下降階段的人。若能遵循上述7種習慣去生活,那麼將會使你終身受益。一般來說,年齡超過55歲的人如果能按上述的6種至7種習慣去生活,將比僅僅遵循三種或更少的習慣生活的人長壽7~10年。
Ⅱ 健康是指什麼
健康是指身體和精神和社會各方面都處於良好和完美狀態。傳統的說沒有病就是健康,現在的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社會道德規范,健康是指身體沒有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型勻稱、人體的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健康是能適應各種環境、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
平時要注意多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免疫力。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玩手機打游戲。飲食上注意清淡、不要吃垃圾食品、吃易消化的食物。多喝白開水,吃些新鮮的蔬菜水果。
Ⅲ 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我要醫學上的定義 不含心理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是:所謂健康,並不僅僅是不得病,還應包括心理健康以及社會交往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說,健康是在精神上、身體上和社會交往上保持健全的狀態。
目前醫學上就是這樣定義的,包含心理和社會才是完整的健康。這是理念上的進步,醫生面對的是病人而不是疾病
Ⅳ 健康是指什麼
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個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況,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
健康是節約,健康是和諧,健康是責任,健康是金子。健康不僅屬於自己,健康還屬於親人、家庭和社會。健康不是一切,失去健康將失去一切。現代人關愛生命、關注健康的意識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但是在如何正確飲食、科學健身、保護身體不受疾病困擾、使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更加健康等方面,大多數人還需要進一步了解。一、健康新概念健康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會良好適應能力的完美結合。不同階段、不同學者對健康提出不同的表述,在中的的表述中最具有權威性與合理性的當屬世界衛生組織(以下簡稱為WHO)提出的概念。1990年,WHO關於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乃是一種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的和道德健康的完美狀態,不僅僅是沒有生病或體質健壯。(一)軀體健康:一般指人的生理健康。(二)心理健康:一般有三個方面的標志1、具有健康心理,人格完整,自我感覺良好,情緒穩定,積極情緒多於消極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愛自信且有自知之明。2、在自己的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維持正常的人際關系,受到別人的歡迎和信任3、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腳踏實地,不斷進取,有理想和事業上的追求。(三)社會適應良好:指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適應當時復雜的環境變化,為他人所理解,被他人所接受。(四)道德健康:不能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美醜、是非的觀念和能力,能按照社會認可的道德行為和規范准則約束、支配自己的思維和行為。二、健康標准(一)WHO根據其健康的定義,提出軀體健康10條標准:1.有足夠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壓力,而不感到過於緊張。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6.體重適當,身材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7.眼睛明亮,反應明銳,眼瞼不易發炎。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感覺輕松。(二)WHO提出心理健康7條標准:1.智力正常。2.善於協調和控制情緒。3.具有較強的意志和品質。4.人際關系和諧。5.能動地適應並改善現實環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三)1999年WHO制定了新的健康標准,即「五快三良」:WHO將健康的標准具體化為「五快三良」。用「五快」來衡量機體各系統的健康狀況,用「三良」來衡量心理的健康狀況。五快:1. 食得快:食慾好,不挑食,但不是狼吞虎咽。2. 便得快:大小便輕松自如,感覺良好。3. 睡得快:入睡迅速,睡眠較深,醒後頭腦清,精神爽,4. 說得快:說話流利,表達正確,合乎邏輯。5. 走得快:步伐輕快,轉體敏捷,行動自如。三良1. 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胸懷坦盪。2. 良好的處事能力::觀察問題客觀現實,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能適應復雜環境。3. 良好的人際關系:待人寬厚,珍惜友情,不吹毛求疵,不過分計較,助人為樂,與人為善。三、定期健康體檢的必要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人身體不舒服了,有病了,才去看醫生,而此時疾病可能已經比較嚴重了。對此,我們建議應該定期進行全面的健康體檢。某些疾病早期雖然沒有症狀,但通過體檢就可以發現,並可及時進行干預、終止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有一些疾病的危險因素,在健康體檢中也可以發現蛛絲馬跡,以便從萌芽狀態中祛除,使之不易發展為疾病。健康與否不能全憑自己的感覺,當今醫學已發展到分子基因研究時代,有很多先進的手段和緊密的檢測儀器,能夠早期發現及預測疾病。近20年來,由於生活方式的改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梗塞等心腦血管病發病率逐漸升高,高血壓、高血糖、血脂異常和吸煙又是引起冠心病及腦血管病變的主要危險因素,被稱為無聲殺手。早期不進行體檢,是難以發現的。現在關注健康的但多是老年人。其實健康問題應該從青少年開始注意。像動脈硬化引起的一類疾病,通常被稱為「突發心肌梗死」、 「突發腦卒中」但這種提法不夠准確,因為心肌梗死、腦卒中並不是突發的,動脈硬化根植於青年,發展在中年,發病可能在中老年,是一個漫長的、積累的過程,沒有病程積累發展,就不會有所謂的突發性心肌梗死或突發腦卒中。很多研究已經證明,有些20多歲的青年人已經開始動脈硬化,到30多歲血管已經堵塞一半以上,到50多歲就幾乎完全閉塞了。專家呼籲人們要轉變健康觀念,每個人都有為自己的健康狀況作一個 「定期的總結」。定期體檢,可以及時發現自身的健康是否正常,如果查出處於疾病狀態,能夠得到及時治療;如果是處於亞健康狀態,可以在專業的健康管理機構得到有效的健康提升計劃管理;如果是處於健康狀態,可以在專業的健康管理機構得到科學合理的健康維護計劃管理。定期健康檢查可以全面、系統、實時地掌握自身的健康狀況,還可以為治療提供相關的數據,有利於維護和促進健康、治療疾病。四、亞健康狀態WHO認為,人的身體一般處於三種狀態,即: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狀態。健康是一種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良好的完美狀態,而不只是身體無病。根據這一定義經過嚴格的統計學統計,人群中真正健康人群僅佔5~10%,患病人群佔20%,有70%左右的人群處在健康和患病之間的過度狀態,WHO稱其為「第三狀態」,即國內常說的「亞健康狀態」。五、亞健康的成因(一)高度激烈的競爭、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使人思慮過度,不僅會引起睡眠不良,甚至會影響人體的神經、體液和內分泌調節,進而影響機體個系統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身體主要器官長期處於超負荷狀態。(二)現代人飲食往往熱量過高,營養物質攝入不全,加之食品中人工添加劑過多、人工飼養動物的成熟期短、營養成分偏缺等,造成了人體缺乏很多重要的營養素,這樣會引起肥胖、機體代謝功能紊亂等病症。(三)環境污染的不良影響,高層建築林立,房間封閉,一年四季使用空調。人們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當中,由於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較低,使得血液中的氧濃度降低,組織細胞對氧的利用也隨之降低,影響了組織細胞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住在高樓層的人們要經常到地面走走,在使用空調時,要及時開窗換氣。(四)人體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固有的生命運動規律,即「生物鍾」,它維持著生命運動過程中氣血運行和新陳代謝的規律。逆時而作,就會破壞這種規律,影響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六)用葯不當,這不僅會對機體產生一定的不良反應,而且還會破壞人體腸道的正常菌群,使機體產生耐葯性:稍感疲勞,就大量服用補品,本想補充營養,但實際是在抱薪救火。(七)不良精神、心理因素的刺激,這也是造成心理亞健康和軀體亞健康的重要因素。六、亞健康的表現亞健康人群多為40歲以上的人,在這類人群中較普遍存在著發生疾病傾向的高負荷(體力和心理)、高血壓、高血糖、高血粘度、高血脂以及免疫功能偏低,其表現為「一多三減退」,即疲勞多,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對於亞健康人群來說,需要對影響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與不健康的行為進行糾正,建立良好的生活節奏和健康習慣,從而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七、科學認識亞健康(一)亞健康不同與亞臨床。盡管亞健康與上游的健康狀態和下游的疾病狀態有部分重疊,但區分也是明顯的。亞臨床是有主觀檢查證據而沒有臨床表現,如當前常見的中老年頸動脈硬化,頸動脈超聲檢查發現有明顯的頸動脈內中膜增厚,甚至有斑塊形成,但無臨床表現;而亞健康狀態者具有頭痛、頭暈和胸悶等不適症狀,但血管心臟超聲及心電圖檢查都未發現異常。(二)亞健康不等於慢性疲勞綜合症(CFS)。首先,CFS具有國際統一標准,亞健康至今沒有;其次,CFS在18歲以上成人發生率僅為0.004%,而亞健康則為70%,兩者懸殊甚大;再者,國內描述的亞健康狀態多數通過積極干預可以恢復健康,CFS則僅有30%可以恢復健康狀態。(三)界定亞健康還應注意同臨床功能性疾病、精神心理障礙性疾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早期診斷相區別。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亞健康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判斷標准,中外學者及中西醫對亞健康的理解和界定范圍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和爭議,這些均是今後有待研究解決的問題。你必知的健康常識:
1、常吃宵夜,會得胃癌,因為胃得不到休息。
2、一個星期只能吃四顆蛋,吃太多對身體不好。(每天吃一個雞蛋,對身體是有益的。)
3、雞屁股含有致癌物,不要吃較好。
4、飯後吃水果是錯誤的觀念,應是飯前吃水果。
5、女生月經來時,不要喝綠茶,反正茶類的不要喝就對了,多吃可以補血的東西。
6、喝豆漿時,不要加雞蛋及糖,也不要喝太多。
7、空腹時不要吃蕃茄,最好飯後吃。
8、早上醒來,先喝一杯水,預防結石。
9、睡前三小時不要吃東西,會胖。
10、少喝奶茶,因為高熱量、高油,沒有營養價值可言,長期飲用,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11、剛出爐的麵包不宜馬上食用。
12、遠離充電座,人體應遠離30公分以上,切忌放在床邊。
13、天天喝水八大杯。
14、每天十杯水,膀胱癌不會來。
15、白天多喝水,晚上少喝水。
16、一天不要喝兩杯以上的咖啡,喝太多易導致失眠、胃痛。
17、多油脂的食物少吃,因為得花5~7小時去消化,並使腦中血液集中到腸胃,易昏昏欲睡。
18、下午五點後,大餐少少吃,因為五點後身體不需那麼多能量。
19、10種吃了會快樂的食物:深海魚、香蕉、葡萄柚、全麥麵包、菠菜、大蒜、番茄、低脂牛奶、雞肉、櫻桃。
20、睡眠不足會變笨,一天須八小時睡眠,有午睡習慣較不會老。 適當服用催眠葯有利健康。
21、最佳睡眠時間是在晚上10點~清晨6點。 失眠可適當服用催眠葯。
22、每天喝酒不要超過一杯,因為酒精會抑制製造抗體的B細胞,增加細菌感染的機會。
23、服用膠囊應以冷水吞服(可以第一個吃),睡前30分先服葯,忌立即躺下。
24、酸梅具防止老化作用,青春永駐;肝火有毛病者宜多食用。
25、掉發因素:熬夜、壓力、煙酒、香雞排、麻辣鍋、油膩食物、調味過重的料理。
26、幫助頭發生長:多食用包心菜、蛋、豆類;少吃甜食(尤其是果糖)。
27、每天一杯檸檬汁、柳橙汁,不但可以美白,還可以淡化黑斑。
28、蘋果:機車族、癮君子、家庭主婦的常備良葯;一天一顆,才能讓自己有個乾乾凈凈的肺。
29、抽煙又吃維他命(B胡蘿卜素-A維他命的一種)會致癌,盡早戒煙,才是最健康的做法。
30、女性不宜喝茶的五個時期:月經來時、孕婦、臨產前、生產完後、更年期。
31、抽煙:關系最大的是肺癌、唇癌、舌癌、喉癌、食道癌,也與膀胱癌有關。
32、飲酒導致肝硬化,引發肝癌。
33、吃檳榔會導致口腔纖維化,引發口腔癌。
34、食物過於精細,缺乏纖維,含大量脂肪,尤其是膽固醇,會引發胃癌。
35、食物過於粗糙,營養不足時,導致食道癌、胃癌。
36、食品中的黃曲毒素、亞硝酸類物皆具有致癌性。
37、不抽煙,拒吸二手煙。
38、適量飲酒,不拚酒,不醉酒。
39、減少食用鹽腌、煙熏、燒烤的食物。
40、每天攝取新鮮的蔬菜與水果。
41、每天攝取富含高纖維的五穀類及豆類。
42、每天攝取均衡的飲食,不過量。
43、正確飲食習慣: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Ⅳ 用現代醫學模式闡述健康
1.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健康,因為人一生下來就在損耗身體的部件!所以健康的定義應該是——身理機制有能力對人自身對身體造成的傷害進行修補工作,就可以說是健康。
2.致病的原因就比較復雜,沒有一種病因是單一因素造成的。比如說身理機制的平衡被打破了、免疫系統的戰鬥力不足、戰斗經驗不足、戰斗時的後勤資源不足、經神上或情緒上的不穩定也都可以致病。籠統的說就是人體的維護機制能力不足以對抗傷害和損耗時就會造成生病。
3.人體的生理機制會根據生理狀況對人體系統對進行最佳調整,讓人體處在一種平衡狀態,只要這種機制沒有崩潰,那就是健康的。
4,5. 身心疾病的相互關系和社會心理方的致病原因嚴格的來說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因為環境而引起的。這理所謂的環境指的是人自身給以病或健康的成長因素和條件,因為不管是健康或生病都需要一種能夠適合他們生長的地方。人體若給以自身一片健康的土地,那麼病原的成長就會所到壓制,相同的人體若是給以自身一塊死地,那麼病的種子就得以快速成長。如同生死一樣,健康和疾病同生同源,他們彼此對立卻又相互追隨。健康固然是好的,但生病也未必就是壞事!
==!!不少於1000字?我還是自殺好了!
Ⅵ 怎麼用醫學術語來描述一個人很健康
神清,精神可,自主體位,發育正常,營養良好,步態正常。。。
Ⅶ 身體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標准: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壓力而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巨細不挑剔,工作有效率。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環境的各種變化。
(5)具有抗病能力,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得當,身材均勻,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空洞,無齲齒,無痛感;齒齦顏色正常,不出血。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有力。
然而,健康標准對不同年齡、不同性別的人則有不同的要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年齡分期是:44歲以前的人被列為青年;45~59歲的人被列為中年;60~74歲的人為較老年(漸近老年);75~89歲的人為老年;90歲以上為長壽者。
Ⅷ 中醫對健康是如何下定義的
對於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認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還要完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體對健康的認識不再停留在傳統意義上,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現代社會認為,必須把人作為整體來認識,人是生物、心理和社會的統一體,軀體、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任何障礙都屬於不健康的范圍。
中醫對健康的定義:吃飯快、走路快、上廁所快、入睡快、煩惱忘記得快。
Ⅸ 衡量身體是否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化,這里提供了檢驗身體狀況的6個指標,大家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來判斷身體狀況如何。
指標一:血壓。
高血壓本身是一種疾病,也是諸多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建議日常生活中要積極改變生活方式,比如限鹽、減重、戒煙、運動等,以預防高血壓;35歲以上的人要定期測量血壓,一旦超過140/90毫米汞柱,就要去正規醫院就醫,尤其有高血壓家族史的人更應注意;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一定要堅持治療和監測血壓,將其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切忌盲目自行停葯或減量。
指標二:體溫。
體溫反映新陳代謝的強弱。正常人腋下溫度為36℃~37℃,一天中略有波動,早晨略低,下午略高,一般相差不超過1℃。體溫還與年齡有關,一般兒童體溫較高,新生兒和老年人較低。運動、進食後,女性月經前或妊娠期體溫稍高,情緒激動、精神緊張等對體溫也有影響。建議,每個家庭都要有一個體溫表,及時監測體溫,一旦出現發熱要及時就醫。老年人對體溫變化的敏感性大不如前,很多時候感覺不到自己發燒了。因此,當精神不濟、沒有食慾、反應能力變差時,最好先量量體溫。
指標三:呼吸速率。
相對來說,呼吸越快、越短促,說明心肺功能越差;呼吸越慢、越深長,則心肺功能越好。一個人每天大約呼吸1.7萬次,每分鍾進入肺部的空氣約為0.946升,但真正進入肺部的空氣遠低於這個數字。人的壽命與心肺功能關系密切。深呼吸時吸入氧氣更多,器官利用率更高,甚至能讓人多活幾年。要想減緩呼吸速率,一方面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加肺活量;另一方面可以練習深呼吸。可採取「吸-停(屏氣10~20秒鍾)-呼」的方式,吸氣時盡量用鼻子均勻緩慢地深吸,呼氣時要用力往外吐,最大限度排出廢氣。每次深呼吸練習3~10分鍾,每天2~3次。
指標四:心率。
一般來說,正常人的心率在每分鍾60~100次。多項研究發現,心率越快預期壽命越短,心率每分鍾小於90次的人不易得心臟病。冠心病患者心率越快,出現心血管事件的幾率越大,死亡風險也越高,把心率控制在每分鍾60~74次,生命最安全。生活中應加強運動,改掉抽煙、酗酒、熬夜等壞習慣,同時保證充足睡眠、保持好心態、避免發怒,有助於穩定心率。運動對心臟的益處是長期且效果最好的,堅持運動能讓心率慢慢降下來。冠心病患者更要將心率減慢,除了適當運動,還可藉助葯物控制。需要注意的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的老年人,心率容易因活動量的增加而變快,最好選擇中等強度的緩和運動。
指標五:疼痛感。
疼痛是身體不適時發出的最直接信號,是一種自我保護機能。在醫學界,疼痛被認為是重要的生命體征之一。很多人對疼痛見怪不怪,主要應對手段以「忍」為主,殊不知疼痛不僅是一些疾病表現出的症狀,本身也是一種病。嚴重慢性疼痛會導致各系統功能失調,甚至危及生命。建議一旦出現疼痛要立即去醫院診治,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葯物,不要亂吃止痛葯,以免掩蓋原有疾病症狀。
指標六:走路速度。
走路速度是提示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志,算得上檢測老年人身體機能下降情況的一盞「指示燈」,普通人的走路速度是0.9米/秒,低於0.6米/秒的人死亡風險增加,超過1米/秒的人壽命較長。生活中應注意觀察家中老人的走路速度,如果突然減緩,應去醫院做相關檢查。如果老人的常規步速小於0.8米/秒,也就是5秒內走不到4米,說明肌肉力量萎縮較嚴重,有可能發生了肌肉減少症。要想保證走路速度,增加日常鍛煉必不可少,快步走就是不錯的選擇。建議快步走每次持續40~60分鍾,剛開始鍛煉的人可以從快走半小時起,然後逐漸延長時間。快走時,一般應使心率維持在每分鍾120~140次,身體微微出汗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