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幼兒的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幼兒的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19 12:17:02

『壹』 什麼是兒童心理健康

兒童心理 健康 的評判標准主要包括六大方面:1)求知慾強,興趣廣泛;2)意志力堅強,不怕困難和挫折;3)活潑樂觀,與人交往坦誠、隨和;4)心態平衡,經常保持歡樂愉快的心態,不焦慮不憂郁;5)富於同情心,樂於幫助別人;6)人際關系良好,能與別人和睦相處。

兒童的 情感 十分脆弱,家長一些不科學的教養方式很可能會傷害到孩子。兒童心理 健康 咨詢該怎麼做?專家表示,有意或無意的情緒虐待對孩子的心理 健康 ,以及認知能力、 社會 行為的發展易產生負面作用,需要家長引起重視。因此,在兒童心理 健康 咨詢過程中,尤其要做好曾經受到過情緒虐待的兒童的心理 健康 咨詢工作,專家列出的情緒虐待方式大致包括以下七類:

1)經常對兒童的輕微不端行為進行懲罰;2)經常對兒童的微笑、 游戲 或解決問題等積極行為進行懲罰;3)經常批評、嘲笑、羞辱和威脅兒童;

4)經常拒絕、阻礙兒童的依戀行為,並將他們排除於家庭生活之外;5)經常阻礙兒童發展適當的夥伴關系;6)父母的墮落行為使兒童捲入吸毒、賣淫或偷竊;

7)經常因種族、性別和宗教信仰等不同,而鼓勵兒童對特定人群或家庭成員抱以歧視性仇恨,因此經常表現出惡劣態度。

『貳』 談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准:1.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較良好的觀察、注意、想像、概括、分析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慾,並能認識自己與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
2.能與父母、老師、小朋友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樂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有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懼怕失敗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能主動參與集體性活動,敢於自我表現。
7.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意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9.遇到困難能主動想辦法解決。與大家在一起時比一個人獨處時愉快,能遵守游戲規則和順序,在玩法上服從大家的意見,懂得同伴的感情和需要,不故意找別人的麻煩,肯幫助其他小朋友,能為小朋友取得成績而高興;
·在新環境或不熟悉的人面前 ,不過份的拘束害怕。不向小朋友、客人要東西吃;
·能自己到商店去買一些簡單的生活日用品,能在車輛較多的馬路旁的人行道上獨自行走

『叄』 什麼是幼兒健康

安包健康!!!

『肆』 幼兒心理健康的含義

1.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2.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准具體與客觀。了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3.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伍』 學前教育中的幼兒心理健康指的是什麼

幼兒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孩子合理的需要和願望得到滿足之後情緒和社會化等方面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

『陸』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准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志是什麼?這是家長必須了解的。

對於幼兒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衛生專家共同研究,他們對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認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兒有如下特點:智力發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為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樂群,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具體說來,他們在生活、學習、勞動以及與人相處等方面,應有如下表現:

1.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2.求知慾較強。喜歡提問題並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正常;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同年齡相符,無口吃情況;生活中對力所能及的事,樂於自己做,不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能比較認真地完成別人委託的事。

3.能合群。愛與小同伴交往,對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為,不隨便打人罵人,不妒忌同伴;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導下,願意為集體和所能及的好事。

4.誠實而不說謊。很少說不符合現實的話;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要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對稱贊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歡迎的事,不願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二、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產生沾沾自喜求虛榮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

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三、2~3歲幼兒心理發育的一般特點

2~3歲的孩子天真、幼稚、純潔、活潑,身心在迅速發展,在各方面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實在是最惹人喜愛的.了。2歲的孩子開始用語言與人交往,他那帶著奶氣的語言雖然極為簡單,卻標志著極為重要的掌握人類交際工具的新里程。到了2歲,他能自如地運用言語表示請求、願望、意見等。

幼兒 2~3歲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告訴他什麼事情該怎樣做,他便會順從地接受並記住。他可以遵守簡單的規則和要求。例如,他會根據成人的要求不坐地、不玩土等。到了4歲,他能「習慣於許多生活規則、集體規則,並且能說出簡單的道理。例如,進睡眠室說話就會吵別的小朋友睡覺。」

2~3歲的孩子有獨立的要求,喜歡自己脫穿衣服、疊被子,盡管他還不會或不太會,但這種意願很強烈。到了4歲,已完全能獨立地穿、脫衣服,疊小被子,還可以自己洗手絹、洗襪子等。他不但這樣做,而且以「自己長大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引為驕傲。

2~3歲的孩子樂於助人、喜歡勞動。媽媽剛掃地,他就去拿簸箕;爺爺拿起報紙,他會送來眼鏡……到了4歲,他能有意識地幫助成人和同伴。例如,同伴哭了他會幫助他擦眼淚;媽媽擺餐桌時他懂得幫助擺筷子等。而且他懂得幫助人是好事。

2~3歲的孩子有很好的記憶力,他能很快地背會一首兒歌、古詩;跟隨成人到過某個親友家,再路過時他能說出這是誰家。到了4歲,他不僅能記住這些,而且能有意識地記住許多事情,他的理解記憶在迅速提高。

四、幼兒期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

1.要讓孩子擺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家往往把溺愛與珍愛混淆起來,把孩子擺在至高無尚的位置上,以孩子為核心,嬌生慣養、諸事依從。果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缺乏獨立性、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徵。將來一旦結失去家人的保護,就會變得膽小畏縮、人際關系緊張,再加上他們心理承受能力低,勢必要在心理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挫折。

2.讓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溫暖。和諧而又溫暖的氣氛,是有利於幼兒心理衛生的,對形成他終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義。相反,有的家庭不和睦,爭吵不休,常使孩子無所適從,恐懼不安。有人研究證明,這樣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至於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更壞,因為喪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離婚者的子女受人歧視,更有害於心理衛生。

3.正確對待和處理幼兒口吃和遺尿症等疾病。口吃多是因幼兒模仿或精神突然緊張造成的,男孩大約4%、女孩大約有2%患口吃。口吃看起來是「小事」,但對孩子的心理挫傷很嚴重,往往形成孤獨、退縮、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徵。所以,一方面,家長要防止孩子口吃,而患了口吃後不要譏笑他,更不要打他、罵他,要鼓勵他樹立信心,精神放鬆,慢慢糾正。遺尿症患兒大都是由於精神緊張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對孩子溺愛不加訓練造成的。這些兒童遺尿後,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長萬萬不可再施以羞辱或責罵。因為孩子越緊張,遺尿症越難治好。因遺尿而受責打很容易形成孩子焦慮、抑鬱、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徵。

4.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和錯誤。孩子小、知識經驗少、能力不強,許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現過失和犯錯誤都是不奇怪的。對於孩子的過失和錯誤要心平氣和,教育要耐心仔細,尤其要講道理,不要讓孩子心裡感到委屈。打罵孩子,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不利於批評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評教育孩子時,父母口徑要一致。以免使孩子無所適從,不願接受教育。

5.支持孩子多做游戲。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也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要讓孩子多玩自己愛玩的游戲,要支持孩子與他們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與孩子們在一起玩,就是學習,就是交際,而且更能飽賞游戲中的樂趣,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益的。

此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幼兒在心理發展上是個自我中心時期,三歲就可表現出獨立願望。雖然他們本領不大,但往往這要自己來、那要自己干,顯得不太聽話了。其實,這正是孩子心理發展的一個明顯標志,是獨立性開始發展的表現。所以,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因勢利導,切不可違背規律是要治服孩子的「強勁」。

;

『柒』 幼兒的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安全感 我記得看的書上說,我現在也能親身感受一下

『捌』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許多標准,但目前尚無統一測量標准。根據我國青春期兒童的心理活動特點,他們達到心理健康應具備以下心理品質。

1、智力發育正常

智力是個體觀察、領悟、想像、思維、推理等多種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智力隨年齡增加而提高。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2、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3、能正確認識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愛、自重,他們既能客觀的評價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把握自己。

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

5、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環境的長期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對穩定的,協調一致的個性系統。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徵是:相對穩定的情緒狀態,堅韌的毅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自製力。

6、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已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7、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年齡特徵相適應

一定的年齡應有相應的心理活動特點,如兒童青少年應是朝氣蓬勃,而老年人應穩重、老練。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年齡特徵應是相適應的。

『玖』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准

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准

在全國22個城市中,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達12.97%。據上海精神衛生中心對上海市3000名4—5歲的幼兒心理健康調查顯示:8.8%的幼兒有不良習慣,11%的幼兒情緒抑鬱、自卑,5.8%的幼兒焦慮、緊張,20%的幼兒表現多動、坐立不安,25%的幼兒偏食,22%的幼兒性情古怪。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判斷孩子的心理發展是否健康呢?

幼兒的身心正處於迅速發展的階段。他們心理健康的特徵是與其身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表現為整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徵的相對穩定,相互協調,充分發展,並與客觀環境相統一和適應。一般地說,幼兒心理健康主要有以下幾個標志:

1、動作發展正常

動作發展與腦的形態及功能的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幼兒軀體大動作和手指精細動作的發展水平處於正常范圍是幼兒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2、認知發展正常

認知發展正常是幼兒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因為正常的認知水平是兒童生活與學習以及與周圍環境取得平衡和協調的基本心理條件。幼兒期是認知發展極為迅速的時期,應盡量避免腦損傷或不適宜的環境刺激,防止幼兒不健康的心理。

3、情緒健康,情緒反應適度

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既是一種心理過程,又是心理活動賴以進行的背景。良好的情緒狀態反映了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協調性,亦表示個體的身心處於良好的平衡狀態。

幼兒的情緒具有很大的沖動性和易變性,也比較外露。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對情緒過程的自我調節有所加強,表現為情緒的沖動性日益減少,穩定性逐漸提高,內隱性增強。心理健康的兒童對待環境中的各種刺激能表現出適度的反應,並能合理地疏泄消極的情緒。

4、樂於與人交往,人際關系融洽

一般地說心理健康的兒童樂於與人交往,善於理解別人,接受別人,也容易被人別人理解和接受;善於與別人合作和共享,尊重別人的意見,以慷慨和寬容的態度待人。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兒童或對人斤斤計較,不能寬容;或對人漠不關心,無同情心;或沉默寡言,性情孤僻;或不能與人合作,甚至侵犯別人等等。

5、行為統一和協調

心理學家認為:健全的人格就是統一的人格。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思維逐漸變得條理化,有意注意的時間逐漸增加,情緒情感的表達方式日趨合理,對客觀事物的態度漸趨穩定。心理健康的兒童,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能基本處於和諧的統一之中;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兒童,注意力不能集中,興趣時常轉移,思維混亂,語言支離破碎,行為經常出現前後矛盾的現象,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能力很差。

6、性格特徵良好

性格是個性最核心,最本質的.表現,它反映在對客觀現實的穩定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之中。幼兒的性格是在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心理健康的兒童,一般具有熱情,勇敢,自信,主動,謙虛,慷慨,合作和誠實等性格特徵,對自己,對別人和對現實環境的態度和行為方式比較符合社會規范;相反,心理不健康的兒童與別人和現實環境會經常處於不協調的狀態,表現為冷漠,自卑,懶惰,孤僻,膽怯,執拗,依賴和吝嗇等不良的性格特徵。

7、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

幼兒心理的不健康往往是以各種行為方式表現出來的,如吮吸手指、遺尿、口吃、多動等。心理健康的幼兒應沒有嚴重的或復雜的心理衛生問題。

;
閱讀全文

與幼兒的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幸福里經紀人版怎麼樣 瀏覽:596
宜興市為什麼每年都招事業編 瀏覽:266
德陽經濟最好是哪個縣市 瀏覽:782
愛情是不會死的是出自哪裡 瀏覽:35
品牌故事多少錢 瀏覽:562
生活要怎麼過才能開心幸福 瀏覽:982
傑瑞鼠與鼠女婚姻如何 瀏覽:242
哪些是衛生健康的事 瀏覽:231
美女忘帶鑰匙是什麼電視劇 瀏覽:943
愛情運怎麼算 瀏覽:399
2008年還有哪些故事 瀏覽:389
美女韓語版怎麼說 瀏覽:525
什麼是上升式婚姻 瀏覽:168
不主動的人怎麼可能有故事 瀏覽:754
如何自救婚姻的星座女 瀏覽:521
質量問題是社會經濟的什麼 瀏覽:933
廈門人的幸福是什麼 瀏覽:597
婚姻生育證在哪裡辦理 瀏覽:164
事業單位言語一般多少分 瀏覽:31
福建寧德和湖北襄陽哪個經濟強 瀏覽: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