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同伴關系
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游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游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和知識。孟母認為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習的,心裡很高興,就不再搬家了。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孟母三遷」的故事。
同樣的,幼兒的模仿能力都很強,所以每個家長都要向孟母一樣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模仿學習環境,而良好的同伴關系是孩子最重要的模仿學習環境。
那麼,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同伴關系,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創設良好的家庭交往環境,家長應該創設寬松、和諧、親密的家庭關系。
我們說「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模式絕對會影響孩子的同伴關系,試想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功利的、獨裁的、沒有情感交流的家庭中,孩子怎麼能做到去尊重他人、去分享自己、去愛別人呢?父母粗暴、冷漠的態度會使孩子產生更多的破壞和攻擊行為,這樣的孩子在交往中往往會碰壁,會被孤立起來。相反的,在自由、民主、和諧友愛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他們往往受到大家的喜歡,因為他們懂得關心、幫助和尊重他人。所以家長可以讓孩子更多的參與到家庭生活事件的決議中來,在讓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學會一些社交技能。
其次,家長應改變對孩子過分保護、溺愛的態度,要為孩子提供更多的交往機會。
現在的社會現狀一般是一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掌中寶」,所以家長擔心孩子在玩耍的時候被其他小朋友欺負,或者孩子間有爭執的時候會吃虧。當你把孩子保護在你的羽翼下的時候,他將失去學習與他人交往、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的機會。所以家長可以經常帶孩子去朋友家或有孩子的親戚家串門,還可以請他們來家裡玩,為孩子提供與夥伴交往的機會,讓孩子在無意識間提高交往能力,獲得良好的夥伴關系。尤其是對於未上幼兒園的孩子,家長提供這樣的機會的必要更大。
最後,家長還應給孩子作示範、做榜樣,培養孩子與人相處的良好心理品質。
孩子一開始通過和父母的相處學習人際交往,再將這種交往模式泛化到與其他人的相處中,通過不斷的順應和同化,學習新的交往原則和方法。因此,父母在對待孩子的時候,要將孩子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相處中要做到尊重,平等,和睦相處。尤其在與周圍同事朋友交往時,必須保持樂觀積極的交往態度,這種態度將會給孩子將來的人際交往帶來很大的影響。同時在平時的教育中,家長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誠實守信、善良真誠、樂於助人等與人際交往密切相關的心理品質。因為只有具有這些品質的孩子,才會在同伴交往中得到夥伴們的喜歡。此外,家長要注意平時多積極鼓勵、關注孩子,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因為自信心是孩子參與同伴活動的基礎。孩子如果怯生,可以先緩解他的緊張感,家長切忌強迫孩子加入同伴的活動中。
總之,家長可以通過多與老師溝通,一起培養孩子的夥伴關系。讓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多一點勇敢,合作,禮貌和樂觀,少一點退卻,霸道,孤立和消極。讓我們孩子在良好的同伴關系中感受自我能力的提升,感受分享的快樂、合作的樂趣,進而使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長。
⑵ 如何幫助兒童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兒童面臨來自陌生的教師、陌生的環境及新的同伴交往等各方面的壓力,因此兒童入園的初期,也很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行為。1國內外研究表明,幼兒期是同伴關系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期。如果在幼兒期沒有形成良好的同伴關系,不能正常地與同伴進行交往,或者說被同伴所拒絕和忽視,那麼幼兒就有可能失去學習社交及學習技能的良好機會。
⑶ 如何讓孩子和同伴友好相處
如何讓孩子和同伴友好相處
和同伴友好相處是孩子成長的一大關鍵,那麼應該怎麼讓孩子和同伴友好相處呢?如何讓孩子和同伴友好相處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教孩子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禮儀
可以在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就教他說-一些與人交往所需的話語,例如“你好”,“謝謝”等。在他 開始與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就可鼓勵他練習說這些話。讓孩子懂得謙讓的禮貌,比如家長可以在孩子們活動的時候鼓勵孩子把好的玩具讓給同伴玩,或是邀 請同伴一起玩好玩的東西,增進孩子們的友誼。
2.家長應改變對孩子嬌寵溺愛的.教育方式
引導他思考“為什麼小朋友不喜歡我’、”為什麼他們不願意理我”,“當我做了什麼,別人會顯得 很高興等問題,父母通過講故事、和孩子共演情景劇的游戲方式,也能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寬容他人、自己想辦法處理與朋友的關系等,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得到 鼓勵,就能逐漸把新的經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學會替別人著想,是提高孩子受歡迎程度的另外一種重要的社交技巧——總是能夠考慮到朋友的 心情,在朋友傷心難過的時候能夠表示關懷,並且能夠讓同齡人更信賴他。
3.讓孩子獨自作客或招待客人
如果想訓練孩子的交際能力,可以讓孩子獨自到鄰居或親戚家去玩耍,這樣,就可以讓孩子用平時學 會的一些交際語言進行練習。之所以讓孩子獨自去,是因為這樣孩子不會有—種依附心理,他必須親自與人打交道,這時的他是作為主要人物上場的,他自己不得不 面對這些問題,這會促使他去思考,促使他學會與人交往,與他人和睦相處。如果是朋友到自己家來作客,可以讓孩子進行接待,從而讓孩子學會如何待人接物。特 別是與孩子年齡差不多的小朋友到家采玩耍時,更要讓孩子親自做一回小主人。
4.教育孩子要善待同學
"溫暖”就是對別人要厚道一點,大方一些,要講點“將心比心”,“與人為善”。同學之間要互相 關心,互相幫助。同學學習上有困難,自己要主動幫助;同學生病了,要主動看望;同學忘了帶學慣用品,要主動借給他用。同學如有缺點,要善意地指出,真誠相 待,不能抓住別人的“小辮子”不放,動不動就“揭老底”,剌傷同學的自尊心。引導孩子從小就不要斤斤計較,不要心地狹窄,對同學要講謙讓。同學之間發生矛 盾,要提倡寬大為懷,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5.家長可以鼓勵孩子多參加群體活動
諸如課外興趣小組,課外活動,除學校之外的少年宮,社區舉辦的敬老活動等,這些活動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此外,和同齡人一起參加群體活動還有利於孩子形成平等觀念,逐漸脫離對家長的依賴,孩子的發展能力和創造能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展。
和同伴的交往必須要在實踐中才能發展起采,與其他硅子之間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要慢慢讓破子學會自己處理。事事包辦代勞,為孩子出頭,是不可能讓孩子學到交往技能的。
6.幫助孩子克服嫉妒心
在同學之間如果遇到別人比自己好,有的孩子不向別人學習,而是嫉妒,有人甚至把別人的文具弄 壞,作業本撕掉。此時家長除了使孩子知道嫉妒的危害性以外,更要引導孩子從嫉妒中解脫出來。教育孩子見到同學的長處,不應嫉妒,應虛心向別人學習,鼓足勁 趕超上去,使自己進步得更快。對待孩子的嫉妒心,做父母的決不能用簡單的訓斥或打罵的方法來對待。另外,克服孩子的嫉妒心,家長的表率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