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判斷題:健康與疾病二者之間有明顯界限
判斷題:健康與疾病二者之間有明顯界限。(×)
健康和疾病沒有明顯的界限,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② 如何來認識疾病與健康之間的關系
中醫也提出「病由心生」,即認為疾病的發生與「情志」有關。不同心理情緒可直接影響人的不同臟器,從而影響人的健康狀況。現代心理學研究認為,心理社會因素不僅直接導致精神障礙的發生與發展,還影響到軀體疾病的轉歸,積極樂觀的情緒體驗如幸福、愛慕、愉悅、希望等,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充實且富有意義,機體的抗病能力會增強;消極悲觀的情緒體驗如恐懼、焦慮、憤怒、悲傷等,往往能讓人失去生活的存在感,變得無助失落,機體的抗病能力則削弱。同樣,軀體疾病本身也會對個體的心理活動產生影響。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的惡性腫瘤患者,病程中都會伴隨消極情緒的出現。因此,保持健康的心理,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和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是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條件之一
③ 健康、亞健康和疾病三者的不同點和區別方式
一、性質不同
1、健康: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
2、亞健康:指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
3、疾病: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
二、要求不同
1、健康: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
2、亞健康:心上不適應的感覺所反映出來的種種症狀,如疲勞、虛弱、情緒改變等,其狀況在相當時期內難以明確。
3、疾病:對人體正常形態與功能的偏離。
三、特點不同
1、健康: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
2、亞健康:處於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准,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症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准。
3、疾病:許多情況下,從健康到疾病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④ 什麼是健康健康與疾病有什麼區別
健康是個體能長時期地適應環境的身體
情緒
精神及社交方面的能力
是生理
心理和社會功能三方面的良好和完滿狀態
疾病是以產生症狀或提症的異常生理或心理狀態
二者截然不同
⑤ 如何理解健康和疾
健康就是沒有覺得不舒服,新陳代謝沒有問題,疾病就是身體的某個器官出現了問題,或者是生病了。
⑥ 健康與疾病的定義
(1)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是身體、心理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
健康不單單是指肌體上沒有疾病,完整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四個方面。
(2)疾病:目前沒有一個公認的完整的定義。通過多種疾病的定義共同之處:以細胞病理和基因病理為基礎而提出的。
參考:
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地異常生命活動過程,並引發一系列代謝、功能、結構的變化,表現為症狀、體征和行為的異常。 疾病是機體在一定的條件下,受病因損害作用後,因自穩調節紊亂而發生的異常生命活動過程。 一定的原因造成的生命存在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體的形態和(或)功能發生一定的變化,正常的生命活動受到限制或破壞,或早或遲地表現出可覺察的症狀,這種狀態的結局可以是康復(恢復正常)或長期殘存,甚至導致死亡。
⑦ 如何理解健康和疾病的關系
《論疾病》
佛教以生、老、病、死為四苦。其中,常人最怕的,並非死,而是病——在病中,更容易有生不如死的感受;那些甘願自殺的人,便是明證。
身心的正常狀態,是為健康;身心顯著的異常狀態,是為疾病。而在健康與疾病之間,還有身心非顯著的異常狀態,姑且命作近疾。
顯然,沒有正常,便不會有異常;沒有健康,便不會有疾病。其實,反過來說,也成立:沒有異常,便不會有正常;沒有疾病,便不會有健康。——陰陽相互依存,不同生,便共亡。
所以,對於人生的種種逆境,不必過於憎惡與怨恨。苦於天作孽,那便是命運,怨天非但無益,反而更苦;苦於自作孽,那便是報應,怨不得天,也怪不得旁人。
年邁不便的人,渴望著青春永駐;疾病纏身的人,幻想著健康長存:人們往往不能免於衰老與疾病,而常常希望它們徹底消亡。若果真有上帝,且願意大發慈悲,將橫亘於生死之間的「老」「病」抹去——那麼,人們便如同定了時、卻不知何時爆發的炸彈;而彼時對死亡的恐懼,將比如今對衰老和疾病的厭惡,更為可怕。
疾病還可繼續分類:在身而不在心,是為身疾;在心而不在身,是為心疾;身心皆有累及,是為雙疾。疾病之於人類,可謂不離不棄:在早期,科技欠發達,以身疾為主;在中期,科技相對發達,以雙疾為主;在晚期,科技非常發達,以心疾為主。
須知科技是把雙刃劍,既可治病(身疾),又能致病(心疾)。身疾的醫治,固不容易;心疾的治療,更為艱難。所以,我們歡欣於科技改善身疾的療效時,更要警惕其隱藏的危害——功在當代,便過在未來;過在當代,便功在未來。
生物都有強大的維持自身穩定的能力,人類尤其如此。所以,疾病必定有著明確的病因,且後者的致病力,須強於人體的抵抗力,其才能顯現於外。因而,要想防控疾病,須減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增強人體的抵抗力——顯然,後者更為容易,也更為關鍵。
對抗身疾,須健壯軀體;對抗心疾,須堅強精神;對抗雙疾,須雙管齊下。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軀體健壯的保障;高尚的道德修養,是精神堅強的後盾:生活習慣不好,道德修養不高,卻想著身心無恙,豈不是白日做夢?
古人雲:「青青不伐,將尋斧柯;涓涓不壅,將成江河。」對抗災禍,干預越早,效果越好,損傷越小。所以,「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
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疾愈發普遍,也愈難改善。病在外,旁人尚易使力;如在內,則難以下手。解鈴還須系鈴人:若心疾患者疏於自救,甚至閉心拒醫,便是孔子再世,華佗重生,也無計可施。
《增廣賢文》有雲:「貧無達士將金贈,病有高人說葯方。」對於心疾,除自救外,我再無良方,只有些許建議:返樸歸真。
身越近於自然,心越歸於樸素,疾病便越少、越輕——心疾最是如此。而科技的發展,使得人與自然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利愈顯,則害愈隱;功愈廣,則過愈重。
對人類而言,利顯而害明,功廣而過輕的事,我只想到一條:愛護自然。須知善待自然,便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