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關注孩子身心健康發展
關注孩子身心健康,需要家長在平時教育孩子時,做到下面幾個方面:
1、不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2、不過分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認為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3、不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贊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4、不對孩子喜怒無常
家長與孩子相處時,要保持情緒上的剋制。千萬不要高興時孩子要星星要月亮也答應,可等到生氣時馬上就對孩子亂喊一通,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5、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6、不要在孩子的同齡人面前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從而導致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㈡ 孩子的健康碼怎麼查看
以在皖事通中查看安康碼為例,可以通過進入到該軟體點擊安康碼。然後在出現的頁面中點擊管理家庭成員,此時即可看到子女的健康碼了。具體的以OPPO手機A5安卓8.1為例,操作方法如下:
1、在手機上點擊皖事通的APP進入。
㈢ 如何判斷孩子當前的心理健康狀態 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標准如何判斷
1、看孩子的行為是否符合該年齡階段大多數兒童的一般的、典型的行為特徵。
一般來說,在某一年齡階段常見的、而且屬於正常的行為,如果到了另一年齡階段依舊存在,孩子的心理可能就有問題了。例如,2歲左右的孩子愛發脾氣,這是這個年齡階段的特徵。如果到了6、7歲,孩子還不能控制自己,經常發脾氣,那就是問題行為了,反映出心理健康欠佳。又如,大部分學前兒童都比較怕動物和陌生人,這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小學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還害怕動物(包括一些惹人喜愛的小白兔、小貓等)和陌生人,則是情緒障礙的表現。
2、問題行為出現的頻率。孩子偶爾出現一些問題行為,不能算是心理有問題。如果孩子的某種問題行為經常出現,家長就要重視,並考慮孩子的心理是否存在問題,及時向專業人員咨詢。例如,大部分兒童都有一兩種害怕的東西,如黑暗、巨大聲響等,這種懼怕不需要特殊幫助,隨著孩子的長大就會自行消失。但是,一個兒童若是有多種懼怕,十分膽怯,甚至不能獨自接觸社會,這種表現就不正常了。又如,小學階段的兒童每月可能發一次或幾次脾氣,這也是正常現象。但是如果孩子每天都發脾氣,那就應該查查原因,並及時給以幫助和教育。
3、問題行為表現的嚴重性。每個孩子幾乎都有一些偏離正常行為的現象,問題輕微的,不能說明孩子的心理有問題,如果問題比較嚴重,很可能心理健康狀況有問題。比如,現在的孩子在家中都受到家長的百般愛護,對於上幼兒園,一般的孩子在心理上都會有一些困難。多數孩子經過父母或老師的誘導和幫助,能夠較快地適應新的環境。但是,也有少數兒童害怕上幼兒園達到了恐怖的程度,一說起上幼兒園,他們的臉部表情呆板或驚恐,出現心跳加快、肌肉緊張、出汗、面色蒼白、嘔吐、腹瀉等各種軀體症狀。這種行為就屬於異常,達到了心理障礙的程度,即患有「恐怖症」。
4、問題行為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在一些情況下,兒童的行為看上去是異常的,但仔細觀察分析,它卻是對不正常環境的正常行為反應。例如,兒童的對抗行為往往是由於父母對孩子提出過多的要求,嘮叨不休,處處限制孩子行動的緣故。兒童的攻擊行為,如喜歡罵人、打架,可能是模仿家長經常與人吵架或經常打罵孩子的後果。也有青少年有偷竊和逃學的不端行為,這與家庭不和、父母對孩子的冷淡或教師的歧視態度有一定關系,因為這些孩子可以從「夥伴」那裡得到家庭或老師不能給予的感情與溫暖。孩子的這類行為不說明孩子的心理發育有什麼障礙,而反映了畸形環境對孩子心理的不良影響。改變這類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主要是改變環境和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