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做好心裡健康
心理健康的標准 .保持理智與平衡 .具有自我價值感 .具有愛的能力 .具有建立和維持親密的能力 .能接受現實中的各種可能性和局限性 .對工作的追求與自己的天資和教育背景相適應 .能體驗到某種內在的寧靜與滿足感,讓自己覺得此生沒有虛度。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指的是我們的情感狀態和心智狀態,也就是我們的所感與所思。正如身體健康並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一樣,心理健康也不僅僅是指沒有心理問題或沒有心理病。請你在腦海里想兩組圖像:一邊是朝氣蓬勃的快樂人生的挑戰,滿腔熱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另一邊是那麼遭受著嚴懲心理失調的人,心理障礙扭曲了他們對現實世界的感覺。從這兩幅圖景,你便可體會到心理健康是什麼。情感健康指的是我們洞察外部世界,並對其挑戰做出回應,做出合理人生策略的能力。一個心智健康的人不會隨意誇大也不會任意低估自己的能力,他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望採納。
Ⅱ 關於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心理健康問題是值得家長所關注的一個問題,小學生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對象,家長也應當採取一定的方法,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最後小編想說,不管家庭你是一個孩子還是兩個孩子,家長都應當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是兩個孩子的話,家長也應當多關心一下老大,這樣老大才能夠感覺到父母的愛意。
Ⅲ 大學生心理健康該怎麼做
走出中學的學習和生活環境,進入大學,生活、學習方式方法都發生很大的改變,大多數大學新生在入學時都會出現心理不適的情況。迷茫、彷徨、找不到方向感、抑鬱、焦慮等等心理問題困擾著他們。那麼該如何促進大學生在心理上隨著環境的變化而適應新的環境呢?
大學生心理健康要有理想目標:
有一個明確的理想和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是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前提。有抑鬱或焦慮心理的學生,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標,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標過高,難以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從而產生不良心理。對這樣的大學生就有必要進行理想和目標教育。當然這樣的教育應忌虛無縹緲、空洞無物的說教式的灌輸,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制定出明確的、分階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奮斗目標,使大學生在做出努力後,經常有達到目標後的成就感和欣慰感,從而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培養起良好的心態。
大學生心理健康要有自我意識: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自知、自愛、自尊、自信、自強、自製是良好的自我意識的內涵。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給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是自知;愛惜自己、保護自己、珍惜自己的品德和榮譽,是自愛;遇事不退縮畏懼,不妄自菲薄,是自尊;有強烈的自信心,有積極的進取精神,是自信;凡事要麼不作,要做就力求最好,是自強;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抵禦各種不良的誘惑,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事情,是自製。當然,不可能在短時間里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做到這些,但是應該教育學生注重在這些方面進行自我培養。
大學生心理健康露頭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為滿足生存需要而與環境發生調節作用的能力。在計劃經濟時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組織」決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大小一般不會對人的進退產生多大影響。而在市場經濟時代,任何人都必須接受市場的篩選,競爭的考驗,任何人都必須主動適應市場的需要,否則便會被無情地淘汰。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校門,進入社會,了解社會,並逐漸適應社會。
大學生心理健康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在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由於學生中有相當比例的獨生子女,由於高中階段 「孤軍奮戰」式的學習方法,很多學生不善於和他人相處。在調查中了解到的學生抑鬱和焦慮心理產生的原因,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與同學的關系。因此,要教育學生善意地和他人相處,多一些真誠的贊美和鼓勵,不要輕易 懷疑他人,甚至輕視、厭惡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見解強加於人,既樂於助人,也坦然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實踐證明,有好的人際關系就會有好的心情。因此學校應鼓勵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社團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和社團活動,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大學生心理健康培養多項的興趣愛好
學校要做好培養和發展大學生豐富的興趣愛好的工作。經常組織和鼓勵學生舉辦、參加各種校內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和體育活動,豐富他們的課外生活,加強大學生與人的溝通和交往能力。激發他們熱愛生活、自強、自信的熱情。 這樣可以更好的為大學生減小學習生活中的壓力,為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內環境等等。
Ⅳ 心理健康,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呢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大多數人長時間保持著一種緊張的狀態,長期這樣的話,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輕微的有經常性的情緒低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比較「喪」,對生活,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嚴重的會出現抑鬱症,有的甚至對生活喪失希望,最終選擇自殺。這些年,經常聽到有人因為抑鬱症而選擇自殺。這些症狀其實都是心理不健康所引發的,那麼,心理健康應該包括哪些方面,什麼樣的人才屬於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呢?在我看來,一個人只有符合以下幾點才算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總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最基本的標准就是以上3點。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許多壓力,但是只有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態,才能好好的適應社會。
Ⅳ 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具有正常智力、積極的情緒、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而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主要有調整認知、情緒管理、維持良好人際關系、自我獎勵、積極運動、保證睡眠等。在如今快節奏生活的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存在壓力,因此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尤為重要。
1、調整認知:應對自身抱有正確、客觀的認知,對於非理性、不合理的觀念,應予以糾正;
2、情緒管理:應保持情緒穩定,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心情愉快對健康有一定好處。同時應及時消除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鬱,避免不良情緒對自身造成長期影響;
3、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社交需求屬於人的心理需求之一,應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可以經常吃飯、外出旅遊。與同事、同學間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可獲得安全感,並消除孤獨感;
4、自我獎勵:平時應養成自我稱贊、自我獎勵的習慣,可以在成功完成一件小事後,給予自己正面反饋。可以獎勵自己買一件衣服,有助於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心理健康的維護;
5、積極運動:運動時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對體內多巴胺的分泌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多巴胺對情緒調控有一定的作用,促進其分泌會使人產生開心的情緒,如可以在早上進行慢跑或打羽毛球;
6、保證睡眠:睡眠對心理健康較為重要,睡眠障礙患者可能會伴隨精神、情緒症狀,如焦慮、強迫,所以保證科學、健康的睡眠,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每天保證8小時的睡眠;
7、其它方面:應維護大腦健康,降低慾望,同時善於獨處,平時可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均對心理健康的維護有所幫助。
Ⅵ 關於心理健康,我現在可以了解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
想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通過觀察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是否適應的環境,是否跟社會和大自然都協調在一起,或者通過一些專業的心理測量來了解。其實我覺得心理健康很空泛,我認為只要做到「你好,我好,世界好」,這樣的心境是最健康的。
Ⅶ 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Ⅷ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的標志是:
1、身體、情緒十分協調;
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
生活。
對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做如下定義: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Ⅸ 我們要怎麼保持心理健康
引言:要想健康長壽,不僅僅要保持身體的健康,還要保持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是人生活和工作的前提,那麼怎麼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每個星期都要有戶外運動的時間。戶外有清新的空氣,太陽光可以給人體補充鈣元素和維生素,這些對心理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當人與大自然相處時能夠緩解壓力,釋放負面情緒。如果你感覺心情不好,心理狀態已經處於亞健康了,那你可以選擇去戶外遠行、攀岩、爬山,這些運動無需太多技巧,不僅能讓人身體得到鍛煉,也能讓人在鍛煉中一點一點忘記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