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健康心理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健康心理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2-08 20:14:51

心理健康內涵的核心

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主要包括以下特徵: 智力正常; 情緒穩定、心情愉快;自我意識良好; 思維與行為協調統一; 人際關系融洽; 適應能力良好。心裡健康內涵的核心是,自尊。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 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2. 有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 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4. 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5. 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6. 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7.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8. 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9. 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10.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 能保持自己的個性, 有個人獨立的意見, 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❷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內容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如下: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動的最根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則社會化的過程難以進展,心理發展必然受到阻礙,難以獨自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未知欲,能發揮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獲取成功。

2、能夠了解並接受自己:

對自有適當的了解和恰當的評價,並且能夠很好地接納自己的現狀,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願意揚長避短開發潛能,不苛求自己,自信樂觀,而不是過於自卑或過於自負。

3、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

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寬容、友善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給予愛和友誼,有穩定的人際關系,擁有可信賴的朋友,社會支持系統強而有力。


4、善於調節與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恐等消極體驗,但能適當發泄、主動調節和控制情緒,不為情緒所控,不因為情緒影響正常生活。常說的情商便是體現這一能力。

5、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的能力和正確處理個人與環境關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環境的良好適應者,他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始終使自己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生活有理想但不脫離現實,能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需要與慾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統一。

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准

1、安全感高,自我價值感高。

2、適度地自我批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與自己友好地相處。

3、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樂觀向上。

4、不是活在虛擬世界中,能夠坦然接受現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

5、有自己的正常需要,並有能力為自己的需要付出努力。

6、清楚自己的動機和目的,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理性客觀地評估。

7、人格相對完整,個人的價值觀適應社會的標准,工作認真負責,精力集中。

8、有積極樂觀適當的生活目標。

9、有從經驗教訓中學習和成長的能力,能適應現實環境的需要。

10、能相對良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不過分在意他人和社會的評價,自我獨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即為心理健康。

❸ 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時健康的.心裡健康的核心是什麼

什麼樣的心理狀態是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愛、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為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為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為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發展。同時,開設「親情聊天室」,為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為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心裡健康的核心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核心問題是自尊。自尊的反面就是自卑,自尊是指我們自己一種積極的、肯定的體驗、評價和態度,在座的同學都有自尊心。心理學家就曾經測定,把自尊作為一個指標,把心理健康又作為另一個指標,兩個指標一測定,兩個數據一結算,獲得的結論是統計學裡面的「高相關」。可見自尊和心理健一致性很高,意味著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

❹ 我國心理健康基本理論觀點有哪些

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論觀點1、人性是人的三種基本屬性的統一體
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心理學家關於人的本質屬性發表了許多看法,有些甚至是十分對立的。然而,不管各種
觀點導致什麼結論,人具有生物、心理和社會三種屬性已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我們知道,人是包含著多種矛盾的復雜事物。這一復雜事物包含著三組矛盾:第一組矛
盾是人作為生物個體與外界生存條件之間的對立統一;第二組矛盾是人作為組織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個體同社會群體的矛盾;第三組矛盾是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的矛盾。第一組矛盾體現著人的生物屬性,是個體生存的根本;第二組矛盾體現著人的社會屬性,它保證了個體的生存和種族的進化、發展;第三組矛盾體現了人的
精神屬性,它決定了人所具有的認識外部世界並改造外部世界的心理和意識特性。人性主義心理學對人的行為和心理問題的分析就是建立在對人的這三種本質屬性的
認識之上,干預措施也與之相關聯。從這一觀點出發,人性主義心理學認為,人的精神結構由三個要素構成:生物因素、社會因素和經驗系統。
2、精神分析學說的觀點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動力是「力必多」(Libido),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基石。力必多這個概念包括身心兩方面的含義,它既表示生理上
的性沖動,又表示心理上的對性關系的渴求。弗洛伊德對這個概念更強調其心理含義,力必多這一概念進一步泛化而涉及生理性沖動以外的許多心理活動,如自愛、
母愛、宗教情感以及人的各種社會文化活動,他都將其說成是力必多的滿足。在他的後期,弗洛伊德進一步抽象概括,把一切生命的自我保存,種族繁衍和相應的心
理生活都概括到力必多概念中去,提出了「生命本能」或「生本能」這一概念,表示潛存於生物體中具有創造力的一種本能。與此對立的是「死本能」。這種無意識
的生、死本能的對立並存就是人們行為的驅動力。
顯然,弗洛伊德的理論是在生物性范疇內探討人的,其積極意義是把人從神的手中解放出來,但也
難免失之偏頗。他的支持者榮格1911年與弗洛伊德分裂時提出,人的行為動機是幼兒自身的軟弱和對這種軟弱無力的意識之間的沖突;人的內驅力不是性本能,
而是對自身現狀的不滿。阿德勒認為,力必多是一種生命沖動,但不都是性沖動。性本能對人來說不是最重要的,飢餓比性要求更強烈。新弗洛伊德主義對弗洛伊德
學中的力必多採取了徹底否定的態度,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其代表人物霍尼認為,心理發生發展的動力是社會環境。她還認為精神疾病完全是由於社會的不合理因素
造成的。弗洛伊德學派這些觀點與相關學者所處的時代不同有一定的聯系。
3、格式塔學派的觀點
格式塔學派又稱完形心理學,
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知覺的完整性和整體性,代表人物是勒溫。30年代,他們的研究轉向人的個性和行為問題。勒溫認為,行為的發生與人的自身和環境都有關系。
行為是個體狀態和當時環境的函數。人的生理條件可以引起動機狀態,稱之為需要。與需要相伴還有情緒特點,這表現為緊張。人們總要通過行為從這種緊張狀態和
不平衡感中擺脫出來,達到需要的滿足和緊張的消除,行為就是這樣的產生的。由於心理場中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大小的條件,人們精神上往往有沖突。當出現方向
不同而力量相近的條件時,人必須做出選擇,這就會發生沖突。基本的沖突有三種:趨向-趨向沖突,逃避-逃避沖突,最嚴重的分裂性沖突是趨近-逃避性沖突。
二、行為主義關於行為動力的觀點
行為主義者認為,人類行為的原因就是外界刺激。對他們來說,不可能使用「精神動力」一
詞。他們的行為公式是S-R,只承認外在可見的活動和行為。可是,事實上他們又不得不回答「為什麼」,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便提出了「驅力」這一概念。但他
們對此的理解卻是生理學的,而不是心理學的。他們認為,驅力只是一種生理生化變化,這種變化由刺激引起,並與指向目標的行為有關。50年代哈洛對驅力作了
歸納,分為二類:一類是內驅力;飢、渴、性、母性行為;一類是派生驅力,如合群、安全等行為的驅力,是後天習得的。

❺ 大學心理健康理論

我對大學生心裡健康的認識
前面自己補充些 下面就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簡談一下本人的理解:
大學生是從為數眾多的中學生中選拔出來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優越感和自豪感。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則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和挑戰。大學生往往自視甚高,很容易受挫折,並隨之發生一系列心理衛生問題。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不斷變化的思想觀念、社會生活環境等都對大學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大學生必須快速適應緊張的社會生活節奏;就業競爭的加劇所帶來職業選擇的提前以及與之相關的高強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進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那麼,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以上是本人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解,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二十一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高等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

❻ 健康心理學主要講什麼

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一個基礎學科。主張運用心理學和健康促進的手段,維護和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提高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及改造能力。 健康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探討和解決有關保持或促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學在矯正影響人類健康或導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為,尤其是在預防不良行為與各種疾病發生中所應發揮的特殊功能;探求運用心理學知識改進醫療與護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節省醫療保健費用和減少社會損失的途徑,以及對有關的衛生決策提出建議。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心理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健康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中心任務是探討有關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問題,著力於人類健康的維護,而不是疾病的治療。在這一點上,健康心理學同中國傳統醫學所強調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於未然」的主張有相通之處。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並首先受到預防醫學界的重視。它是在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的形勢下出現的。美國從節約醫療保健經費開支與降低發病率的目的出發,率先開始了對健康心理學的研究。 1976年,美國心理學會討論了心理學在人類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強調心理學在心理衛生中的作用外,還指出心理學應當研究有損人類健康或導致疾患的心理與社會行為因素,探討預防和矯正不良行為以及幫助人們學會應付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隨後,成立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健康研究小組,並在此基礎上,於1978年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學分支,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的第38分支,並創辦了《健康心理學》和《行為醫學雜志》。 由於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及其工作實踐與人類健康的各種問題緊密相聯,甚至直接關繫到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後的短短幾年裡就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如今在歐洲不僅已成立歐洲健康心理學會,比利時、聯邦德國、英國、荷蘭等許多國家也都建立了為數很多的國立健康心理學機構。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和聯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資金開展健康行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國已制定出公眾健康法規。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已制定出有關計劃。 健康心理學是在行為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任務是使心理學在行為醫學和預防醫學中發揮作用。它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行為理論、程序學習、行為健康和條件反射的原理。它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為的矯正、生理功能障礙的康復、意外事故的減少、精神緊張的緩解,以及運動鍛煉與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也對降低許多心身疾病,如對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發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 在預防與心理行為因素關系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方面,健康心理學著重探討行為模式引起冠心病的機制以及矯正的方法。它綜合運用了心理學、醫學、社會學、教育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提出了積極的預防心臟病的措施,例如,提供有關禁煙、戒酒、限制高鹽與高脂飲食的咨詢建議,提倡採用科學方法進行增強體質的鍛煉,主張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養成良好習慣,並強調個人對自己健康的責任心,培養自我保健等等。統計表明,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顯著降低。 實踐表明,健康心理學在與相關學科的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已經並將會越來越顯示出其造福人類的重要作用。在美國,通過健康心理學家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煙者的比率已明顯下降,成人的吸煙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吸煙致病致死的這一尖銳社會問題。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它也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和探討的問題。例如,如何在不同的科學中汲取有益於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方法,手段,並與社會各有關方面進行有成效的合作,以實現為社會培訓「健康人」(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探尋和確定培養健康心理學家的正確途徑與恰當標准;明確健康心理學家的工作內容、研究方向與職責許可權,設置適當的工作機構並建立和健全相應的工作制度等等。 在中國,健康心理學也已日益受到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的重視。 ◆ 教育心理學 * 學習心理 ** 學習理論:聯想反射理論,聯結理論,認知理論,聯結-認知理論,學習的活動理論等。 ** 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 ** 學習模型 ** 學習分類學說 ** 學習准備 ** 學習動機 ** 學習定勢 ** 學習的強化 ** 學習測量與評定 ** 學習遷移:經驗泛化說,分析概括說,相同要素說等。 ** 學習的方式方法:發現學習,接受學習,指導學習,掌握學習,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整體學習和部分學習,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學習競賽,潛伏學習,過度學習等。 ** 學習差異 ** 羅森塔爾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 ** 學習的心理衛生 * 學科教學心理學:語文教學心理學,數學教學心理學,外語教學心理學,自然學科教學心理學,社會學科教學心理學等。 * 教育工藝學:視聽教學,程序教學,機器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自學輔導等。 * 智育心理學:知識掌握,智力技能,操作技能,能力差異等。 * 德育心理學:品德,品德結構,品德形成,品德發展理論,品德差異等。 * 體育心理學 * 美育心理學 * 教師心理 ◆ 醫學心理學 * 意識障礙 * 睡眠障礙 * 夢游症 * 感覺障礙 * 知覺障礙:錯覺,幻覺等。 * 注意障礙 * 記憶障礙:遺忘症,錯構症和虛構症,似曾相識症和舊事如新症等。 * 智力障礙:智力落後,痴獃等。 * 情感障礙:焦慮 * 意志障礙 * 思維障礙:違拗症,妄想等。 * 強迫狀態 * 言語和語言障礙:口吃,緘默症,失語症等。 * 人格障礙:精神病態 * 性行為異常:同性戀 * 心理防禦機制 * 緊張狀態 * 心理治療:暗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格式塔療法,行為療法,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代幣獎勵,生物反饋,催眠療法,氣功療法等。 * 康復心理學 * 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兒童期心理衛生,青年期心理衛生,成年期心理衛生,老年期心理衛生,群體心理衛生等。 * 健康心理學 * 變態心理學 * 病理心理學 * 心理生理醫學 * 心身醫學 * 護理心理學 * 臨床神經心理學 * 針刺鎮痛的心理學研究 * 缺陷心理學:盲人心理學,聾啞心理學等。

❼ 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素養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師的基本任務和責任之一,全員、全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實處,關鍵在於學校領導的重視,同時,作為教師應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是什麼?內容要哪些?只有知道了原則,掌握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並對每個階段需要對學生加強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耳熟能詳,才能在實踐中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

新修改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綱要》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做了進一步細化。根據綱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和技能。其重點是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應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

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認識班級、學校、日常學習生活環境和基本規則;

2.初步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重點是學習習慣的培養與訓練;

3.培養學生禮貌友好的交往品質,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4.使學生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初步學會自我控制;

5.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和新的學習生活,樹立紀律意識、時間意識和規則意識。

小學中年級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了解自我,認識自我;

2.初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樹立自信,樂於學習;

3.樹立集體意識,善於與同學、老師交往,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4.引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感受解決困難的快樂,學會體驗情緒並表達自己的緒;

5.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角色意識,培養學生對不同社會角色的適應;

6.增強時間管理意識,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學習與興趣、娛樂之間的矛盾。

小學高年級主要包括:

1.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和興趣愛好,在各種活動中悅納自己;

2.著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端正學習動機,調整學習心態,正確對待成績,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

3.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系,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

4.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正確面對厭學等負面情緒,學會恰當地、正確地體驗情緒和表達情緒;

5.積極促進學生的親社會行為,逐步認識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

6.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初中階段學習生活做好准備。

心理健康教育重點二:

1.現在健康理念是一種全人的健康理念,全人的健康是現在生活中實踐活動著的每一個人類成員,在其生命活動的整個發展階段,生命活動的各個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 全人健康是個體生命活動的主系統及其活動環境的全面健康 全人健康是個體生命活動的各個階段的全健康 全人健康是包括人類全體成員在內的全員健康 現在健康理念是一種動態的健康理念 現代健康理念是一種譜系的健康理念 現代健康理念是一種促進的健康理念

2、心理衛生運動三階段

從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主義精神疾病的預防 從關心身體因素的制約到關注社會因素的影響

從努力提高個體的適應能力到力圖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質,挖掘人的心理潛能

3、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基本內容是現實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良性功能關系 心理健康本質特徵是個體主導其生命活動的有效性 心理健康的現實表現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健康

4、心理健康標準的依據

統計學標准、社會規范標准、主觀經驗標准、生活適應標准、心理成熟標准、生理學標准

5、心理健康標准

首先考慮個體生命活動的差異,這種差異典型地表現在個體的年齡發展階段中。其次,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個體的實踐任務雖然有差異,但從整體上看,現實關系三個方面,人與自然的關系,人於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自身的關系

6、心理健康的標准

智力發展正常、情緒穩定樂觀、意志品質健全、行為協調適度、人際關系和諧、人格完整獨立

1、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內涵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現代教育理念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具體的教育活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為主要依託,結合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促進學生實踐智慧生成的教育活動。在最終目標上,培養良好心理素質,開發心理潛能,進而實現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和素質的全面提高

2、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關系 從心理上幫助人,教育人的過程 都是採用相一致的理論方法

注重建立助人者與求助者的良好人際關系,認為這是幫助求助者改變和成長的條件 工作范圍相似

強調幫助來訪者成長和改變方面是相似的

3、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學定位

是全面發展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現代學校教育改革和實踐中產生的一種新型教育理念

與其他教育活動一樣,有著自己特定的教育主體、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是所有這些要素以一定方式相互聯系而形成的完整教育系統從涉及內容來看,主要也是屬於教育學范疇

教育學家看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來源於教育學,是教育學的題中之義

4、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學定位旨在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理學,強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於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心理素質的提高;一切有助於學生心理健康的措施都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關注的。在本質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針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服務

5、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心理預防和心理衛生、心理咨詢、診斷性評價、行為矯正、學習指導、職業指導

6、國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趨勢 教育重點發生轉移 教育形式發生互補 重視加強早期教育 教育力量日整合 教育技術日新月異 教育理論多元融合 逐步開設相關課程 重視教育的績效作用 主義本土特色研究 強化從業人員素質

7、我國發展趨勢

普遍化,重點化,整合化,現代化,本位化,專業化,本土化

8、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國內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順應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需要 改變國內基礎教育現狀的需要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體系

1、目標的作用

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的制約作用 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的制約作用 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結果的評價作用

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學生的教育作用

2、構建目標的依據

以我國學校教育目的為依據

以心理學,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為依據

3、構建目標的原則

在價值取向上,堅持社會規范和個人需要相協調 在出發點,堅持現實性與超越性的結合 在言語描述上,堅持抽象性與操作性相兼顧 在邏輯體繫上,堅持整體行與系統性相統一

4、目標結構:認知,情感,意志,個性

5、認知目標:開發自我智能、掌握學習策略、改善學習品質

6、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社會性情感品質和增強情緒調控能力 情緒認知和情緒識別情緒表達和情緒理解 情緒主導和情緒平衡 情緒控制和情緒宣洩 情感發展和情感培養

7、意志目標:幫助學生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良好意志品質:意志的獨立性,意志的果斷性,意志的堅毅性,意志的自製性

8、個性目標:促進社會適應,完善個性品質

9、基礎目標:防治心理疾病,增進心理健康 基本目標:優化心理素質,促進全面健康 最終目標:開發心理智能,達到自我實現 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

1、原則

生活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 主體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 積極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全體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2、生活性原則: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全面性,活動性 主體性原則:要從滿足學生的正確需要入手 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師盡其所能,全面了解學生

尊重學生個人的尊嚴,以平等,民主的態度對待 尊重學生的選擇 對學生一視同仁

積極性原則:堅持發展的觀點看待學生

堅持使心理健康教育走在發展的前面 堅持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早

全體性原則:制訂教育計劃要著眼於全體學生 要注意每個學生機會

注意學生的特殊需求並給予實際幫助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學習心理指導、智力訓練、情感教育、性格教育、耐挫能力培養、人際關系指導、性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意識發展指導、職業指導、休閑指導

2、學習心理指導

必要性:學習心理活動是學生主導的心理活動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 學會如何學習是時代的要求

具體內容:學習方法指導(意義:擴大學習范圍,掌握更多知識;提高學習效率,保證學習效果)

學習動機指導(與學習關系:對學習推動作用,學習對學習動機的反饋作用) 學習興趣指導 學習習慣指導 應試教育指導 3、智力訓練 智力概念:抽象思維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的能力 發展學生的智力是學校智育工作的一項極其重要的核心任務 內容:使學生了解智力發展是一種動態過程

使學生正確認識智商與學業成就之間的關系 使學生正確認識男女智力差異 使學生認識自己的學習潛能 使學生有的放矢地參加智力訓練

具體目標:語言符號能力、數理邏輯能力、視覺空間能力、音樂節奏能力、身體運動能力、人際關系能力、自我認識能力

4、情感教育

必要性:情感教育能促進品德的發展 情感教育能促進認知的發展 情感教育能促進身體健康的成長 內容:培養積極的情感、調控消極情感

5、性格教育

性格是人堆客觀現實的穩固態度以及與之相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心理特徵 與思想品德、性格與知識學習、與身體健康

內容:培養良好的性格特徵,幫助他們矯正不良性格特徵

6、耐挫能力培養

耐挫能力:個體對挫折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 必要性:挫折反應的普遍性使然

挫折所導致行為結果的二重性使然 青少年學生的年齡特點使然 內容:要使學生形成對挫折的正確態度 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

培養學生對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生理因素、生活經歷、思想基礎、個性特徵、期望水平、挫折准備,挫折判斷、防禦機制)

7、人際關系指導

人際關系指導必要性由功能決定:信息獲得功能、自知知人功能、自我表現功能、人及協調功能、社會化功能、身心保健功能

內容:調整認知結構、克服人際偏見、加強個性修養、掌握有關知識、學習交往技能、掌握調試策略

8、性心理健康教育

定義:旨在保持和增進性健康的教育

必要性:由於青春期發育的提前,青少年學生產生了迫切了解性知識的需要

由於性意識的產生,青少年學生一方面對有關性方面的問題產生了強烈的神秘感和好奇心;另一方面開始對異性表現出傾慕和追求 由於缺乏性科學知識和性道德觀念

9、自我意識發展指導

定義:個體對自己本身及與周圍客觀世界關系的意識 作用:自我意識發展可以促進健全人格的形成 自我意識發展可以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內容:提高自我認識、自我體驗和自我調控水平 使學生學會恰當地自我展示 使學生學會自尊和自信 使學生學會追求自我完善

使學生學會擺脫自我意識的困擾

10、職業指導

定義:幫助青少年選擇職業、准備職業、安置職業、並在職業上取得成功的過程

帕森斯職業指導三原則:了解自己;了解各種職業成功的必備條件、優缺點、酬勞、機會及發展前途;合理推論上述兩類資料的關系。具體內容:測驗和鑒定、信息服務、咨詢指導

內容:職業意識的指導、了解職業的指導、了解自己的指導、選擇職業的指導

11、休閑指導

內容:確立正確的休閑觀念與態度 學會選擇適宜的休閑活動方式 懂得遵守休閑倫理道德

專門課程

1、定義:著眼於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質優化的和心理潛能開發,以心理指導傳授、心理品質培養和心理問題輔導為內容的一門課程

2、理論必要性:舊的課程體系沒有一個氣統帥作用的總綱

學科課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這個核心、中介和橋梁,導致各科教育處於封閉狀態,學科課程結構缺乏整體性、協同性和人性

心理健康教育沒有貫徹到課外活動中去

沒有專門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課程體系之中,作為其有機組成部分

實踐必要性: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習負擔,有利於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於解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奇缺的矛盾

3、課程設計

明確課程目標、確定課程內容、進行單元設計 4、教學組織

課前准備、組織教學、課程評價 5、課程模式優點

科學性、規范性、可操作性 缺點

容易落入學科課程俗套之中

注重學生心理發展的共性問題,而個性心理問題則難以體現體現出來

局限在心理學為主體的個別學科,忽略了其他學科課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學科滲透

1、定義: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自覺地、有意識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2、優點

以一種自然而然的方式實現教育目標,比專題活動更經濟有效 增強學科的魅力,更易學生接受,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全員性策略,全體教師的共同的參與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發展起來 寓於活動 1、必要性 有利於促進人的心理在個人既有的遺傳素質與社會環境的相互作用發展 有利於培養和發揮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造性 有利於個體潛能的發揮

活動有利於個體進行自我教育

豐富的課外活動為學生走向社會、解除自然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2、活動設計原則

主體性原則、開放性原則、多樣性原則、有效性原則、系統性原則 3、活動的實施

把握時機、激發動機、精心准備、具體進行、總結工作 4、優點

拓展了中小學活動課程的內涵與外延 能較好的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模式的操作以興趣和動機為基礎 較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缺點

對活動要求很高 活動組織較大難度 不同年齡心理特點不同 優化環境

1、環境是人生活在其中並受其影響的一切外部條件的綜合

2、原則

教育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有效性原則、特定性原則、優勢性原則、篩選性原則、主體性原則

3、時空環境、設施環境、自然環境

4、環境優化:信息環境、人際環境、組織環境、情感環境、輿論環境 運用網路

1、必要性

促進網路時代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 完善傳統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完善網路教育體系的需要

2、原則

防治性和發展性相結合的原則 科學性與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 交互性與主體間相結合的原則 助人自助

閱讀全文

與健康心理理論的核心內容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麼是愛情中的分寸 瀏覽:283
騰訊視頻怎麼聊天才算愛情 瀏覽:512
事業單位換算是什麼意思 瀏覽:250
舒茶哪個區的美女 瀏覽:359
詠嘆調你可知道什麼叫愛情 瀏覽:550
半途婚姻適合做什麼 瀏覽:606
食神重疊婚姻如何 瀏覽:86
什麼是白月光的故事 瀏覽:333
美女什麼味道 瀏覽:993
95豬雙魚男的事業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910
什麼煙健康適合長期口糧 瀏覽:329
怎麼區分同事間的關心和愛情 瀏覽:620
82年男狗和84女年鼠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209
夭生一對幸福家指什麼肖 瀏覽:194
搜集民間故事是什麼意思 瀏覽:618
退出婚姻怎麼寫為什麼老公叫我寫 瀏覽:840
火山講故事怎麼賺錢 瀏覽:259
父母愛情姑姑鎖門是多少集 瀏覽:12
什麼叫事業改為企業 瀏覽:108
什麼是實體經濟推廣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