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影響兒童認知的特殊家庭形態有哪些
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
1、影響兒童認知的特殊家庭形態有單親家庭,單親家庭是比較特殊的家庭。
2、重組家庭也會影響兒童認知。
B. 小學生心理教育檔案怎麼寫
需要了解學生的基本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血型、民族、年級、住址、生理缺陷、愛好特長等)、並且在檔案中最好加入家庭情況、人格特徵、能力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學習心理分析及教育建議等內容。
學生心理檔案系統提供心理測評、心理檔案、心理咨詢、心理預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可以在學校區域網或網際網路上跨校區使用,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工作,建立有效的保障機制,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因材施教提供先進的軟體平台,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教育規范化和迅速發展。
作用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從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入手,通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不僅可以掌握每個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還可以動態的監測學生心理變化情況,對有心理危機的學生還能早發現。
早干預,防止極端情況發生,有效的做到預防、預警和干預;學生家長也能通過網路隨時隨地查看到孩子的心理檔案,有利於學校、社會、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C. 幼兒園心理健康檔案記錄表怎麼填
1、基本情況,姓名班級性別出生年月,民族籍貫學習情況健康狀況,家庭住址,寄住住址,興趣與特長。
2、家庭情況,稱謂姓名年齡學歷職業愛好與特長個性。
3、學習經歷,起止時間在何校學習擔任職務對當時所處集體喜歡程度。
D. 談談學前兒童心理健康的標准有哪些
羅列以下,供您參考: 1.能關心周圍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有較良好的觀察、注意、想像、概括、分析能力、有較強的求知慾,並能認識自己與周圍世界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關系。 2.能與父母、老師、小朋友表達、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樂意尋求新的生活體驗,有良好的適應新環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懼怕失敗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6.能主動參與集體性活動,敢於自我表現。 7.和小朋友友好相處、平等合作、樂意關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 9.遇到困難能主動想辦法解決。 10.能接受教師和家長的勸導,不任性。
E. 十二情感的十二種家庭形態
研究表明,當今社會有十二種家庭形態:空巢家庭、拼客家庭、核心家庭、丁克家庭、陪讀家庭、留守家庭、傳統家庭、單身家庭、再婚家庭、主幹家庭、單親家庭、殘缺家庭。
1、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後從父母的家庭中相繼分離出去,子女全部在外工作和生活,長期不能與老人團聚,家中只留下一對老夫妻或一個老人獨自生活的家庭組合形式。空巢家庭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同時老人的寂寞孤單也成為社會家庭情感的一大問題。
2、拼客家庭:這是現代城市中出現的一種似家非家的家庭形式,家庭成員其實只有一個人,但卻有其他非親非故的家庭成員與之共同一起居住和生活的家庭形式。
3、核心家庭:一對親生父母和大齡兒女共同在一起生活的家庭組合形式。
4、丁克家庭:這是現代城市白領青年夫婦中常見的一種現象,是指一對有生育能力的青年夫妻堅持不生育,並且從主觀上認為自己是丁克夫婦的家庭形式。雖然丁克家庭已成為當今社會中的一種生活方式,但無論是在夫妻生活中還是在社會認知程度上,都會產生無法避免的情感問題。
5、陪讀家庭:為了孩子某種學習或生活的需要,由父母或直系親屬陪伴,來到城市學習或生活的家庭形式。
6、留守家庭:是指父母長期在外工作,家中只留下年邁的老人陪伴未成年的孩子學習和生活,或根本沒有大人陪伴,只留下未成年的孩子獨自學習和生活的家庭形式。調查表明,當今我國的農村和城市中的「留守兒童」為數不少。這些兒童的父母常年工作在外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將兒童留在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屬身邊。「留守兒童」因為缺乏必要的母愛父愛而使這些兒童不能健康成長,從而會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7、傳統家庭:也叫聯合家庭,這個大家庭幾輩人共同的生活在一起,常常以四世同堂為榮,這是中國傳統的家庭組合形式。
8、單身家庭:這種家庭形態在現代城市的年輕人中佔有一定的比例,一個男人或女人獨自的生活而形成的家庭形式。
9、再婚家庭:一個離異的家庭與另一個離異的家庭重新組合起來,共同一起生活的家庭組合形式。
10、主幹家庭:一對父母和已經結婚的兒女,兩個家庭共同在一起生活的家庭形式。
11、單親家庭:一個離異的父親或母親獨自帶著一個或幾個未成年的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庭形式。
12、殘缺家庭:一個完整的家庭因某種意外原因失去了父親或母親,由剩下的父親或母親帶著一個或幾個孩子生活的家庭組合形式。
F. 小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表怎麼填
小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表的填寫:遵從客觀事實規律,通過對孩子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觀察進行填寫。特別要注意小學生身心發展的以下幾個特徵:
1、敏感
青少年自我意識強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當他們意識到某種威脅自尊的因素存在時,就會產生強烈不安、焦慮和恐懼,當自尊心受到傷害時,就會生氣、憤怒,常常神經過敏,多疑。
2、叛逆
由於小學生正處於成長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家長和老師的監護,反對成人把自己當成小孩子,同時,為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易對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態度。
3、嫉妒
這是對他人的優勢地位在心中產生不愉快的情感。當別人比自己強(如學習、相貌、人緣等),表現出不悅、自殘、怨恨、憤怒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負面感情。
4、失落
小學生抱有許多的幻想,希望將其變為現實,他們會付出種種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當這種需求持續得不到滿足或部分滿足,就產生了挫折,多表現在學習、吃穿、玩高檔的玩具等方面。這容易給中小學生帶來緊張、恐懼、憂郁和失望。
5、自卑
它是一種印過多的自我否定而產生的自慚形穢的情緒體驗。對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覺。在人際交往中對自己的能力過低評價,心理承受能力脆弱。謹小慎微,行為萎縮,瞻前顧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