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心理不健康代表什麼意思

心理不健康代表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2022-12-07 16:19:36

① 心理不健康 心理異常

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的關系

1、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是病與非病的關系

心理正常的人不存在心理疾病的問題,即不存在心理疾病,不需要去醫院精神科,可以通過自我心理調適解決,實在自我解決不了可以向專業心理咨詢師求助解決兩條途徑,也只能說是心理不健康。心理異常的人說明已經得了心理疾病,自我心理調適不能解決,必須上醫院精神科就診看病吃葯。

2、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的區分標准

心理異常的標准:心理問題持續時間三個月以上,心理已經形成個體心理沖突,社會交往已經嚴重受損。心理異常疾病分為認知障礙(感知障礙、思維障礙、注意記憶智能障礙、自知力障礙)和精神障礙(精神分裂症與妄想症、躁狂抑鬱等心境障礙、神經症、應激障礙、人格障礙、心理生理障礙如失眠、癔症)。

二、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的關系

1、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都屬於心理正常范疇

心理正常的人由於社會適應問題可能存在心理問題,比如:緊張、焦慮、幻想、猜忌、懷疑等,這一點在當今社會已經非常普遍。有心理問題的人我們就可以認定此人心理不健康,這里所說的心理不健康並不具有社會道德和社會公序良俗的概念,即不與心理齷齪、心理變態等同,而僅僅指的是心理有問題;此處的心理有問題也不等同於日常口語中的心理變態,臨床上的心理變態是一種心理疾病。這里所指的心理不健康等同於心理問題,而心理問題一般分為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症性心理問題(可疑神經症),可疑神經症已經是心理疾病邊緣,若一個人心理自我調適不好又不能得到解決,心理問題繼續發展就進入神經症心理疾病繼而形成心理異常

② 什麼叫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是相對的一對概念,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各類心理活動正常、關系協調、主觀反應的內容和現實刺激一致、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個相對穩定和平衡的狀態。 這種平衡在常規條件下,是通過自身與內外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然而,無論是自身狀態,還是生存環境都處在變化之中。當自身或內外環境發生了劇烈變化的時候,這種平衡就可能被打破,心理活動也就有可能會發生偏離,使心理活動處於一種相對失衡的狀態。當心理活動變得相對失衡,而且對個體的生存發展和穩定生活質量起負面影響的時候,心理活動便處於「心理不健康」狀態。心理不健康狀態也是一個動態失衡的過程,只要及時進行調整,平衡又可以得到恢復。通過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這兩個概念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心理健康狀態,還是心理不健康狀態,心理功能都沒有遭到破壞,沒有出現「精神障礙」的症狀,因此都屬於「正常心理」的范疇,只是「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都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動,即使是心理不健康,也不是心理不正常,只是心理健康的水平低於一般人群。
中科院心理所的郭念鋒教授提出了判定心理健康水平的10個標准,這些標准也是比較好理解的:
1.心理活動的強度。在遭遇精神打擊時,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反應強烈,並容易遺留下後患;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強烈,不會致病。
2.心理活動耐受力。生活工作中長期遇到的慢性精神刺激,可以使耐受力差的人處在痛苦之中,在經歷一段時間後,便會出現心理異常,個性改變,精神不振,甚至產生嚴重軀體疾病;而對耐受力強的人來說,他們雖然也體驗到某種程度的痛苦,但最終不會在精神上出現嚴重問題,甚至還會在逆境中做出更大成績。
3.周期節律性。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太高,但晚上就很有效率,有的人則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經常處在紊亂狀態,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都可以說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4.意識水平。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某種工作,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則要警惕心理健康問題了。
5.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因為一些無關因素而引起情緒波動和思維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不易受暗示的人則相反。
6.康復能力。即指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常態水平的能力。因為在生活工作中,誰也不可避免遭受精神創傷,在精神創傷之後,情緒極大波動,行為暫時改變,甚至某些軀體症狀都是可能出現的。但是由於每個人各自的認識能力、經驗不同,從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康復水平高的人恢復得較快,而且不留什麼嚴重痕跡,而康復水平低的人則需要很長時間。當再次回憶起這次創傷時,他們的情緒表現也不同。
7.心理自控力。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思維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辭令暢通,儀態大方,不過分拘謹,不過分隨便。這就是說,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可以判斷其心理健康的水平。
8.自信心。當一個人面對某種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務時,首先是估計自己的應付能力。有些人可能估計過高,有些人可能估計過低。過高的自我評估,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因掉以輕心而導致失敗,從而產生失落感或抑鬱情緒;過低的自我評價,常會畏首畏尾,因害怕失敗而焦慮不安。一個人是否有恰如其分的自信,是評定其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准。
9.社會交往。一個人能否正常與人交往,也能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當一個人毫無理由地與親友和社會中其他成員斷絕來往,或者變得十分冷漠時,這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與任何素不相識的人也可以「一見如故」,也可能是一種躁狂狀態。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比較多見的是心情抑鬱,人處在抑鬱狀態下,社會交往受阻較為常見。
10.環境適應能力。一個人為了生存和自我發展,就必須適應環境。而環境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有時變動很大,這就需要採取主動或被動的措施,使自身與環境達到新的平衡,這一過程就是適應。有的人面對急劇變化的生活環境時,感到無能為力,只是忍耐、韜晦,而不做出改變;而有的人當生活環境突然變化時,很快地採取各種辦法去適應,並以此保持心理平衡。能否積極適應環境,保持心理平衡往往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③ 心不健康是什麼意思

在心理學上,心理問題分為4個等級:健康狀態—不良狀態—心理障礙—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狀態 1、本人不覺得痛苦。即在一個時間段中快樂的感覺大於痛苦的感覺。
2、他人不感覺到異常。即心理活動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不出現與周圍環境格格不久的現象。 3、社會功能良好。 即能勝任家庭和社會角色,能在一般社會環境下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利用現有條件(或創造條件)實現自我價值。
二、不良狀態 是界於健康狀態與疾病狀態之間的狀態。是正常人群組中常見的一種亞健康狀態,它是由於個人心理素質(如過於好勝、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壓力大、晉升失敗、被上司批評、婚戀挫折等)、身體不良狀況(如長時間加班勞累、身體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點是: 1、時間短暫。此狀態持續時間較短,一般在一周以內能得到緩解2、損害輕微。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比較小。處於此類狀態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只是感覺到的愉快感小於痛苦感,「很累」、「沒勁」、「不高興」、「應付」是他們常說的詞彙。
3、能自已調整。 此狀態者大部分通過自我調整如休息、聊天、運動、釣魚、旅遊、娛樂等放鬆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狀態得到改善。小部分人若長時間得不到緩解可能形成一種相對固定的狀態。
這小部分人應該去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以盡快得到調整。 三、心理障礙 心理障礙是因為個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狀態的某―方面(或幾方面)發展的超前、停滯、延遲、退縮或偏離。 它的特點是: 1、不協調性。
其心理活動的外在表現與其生理年齡不相稱或反應方式與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現出幼稚狀態(停滯、延遲、退縮);兒童出現成人行為(不均衡的超前發展);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異常(偏離)等等。 2、針對性。
處於此類狀態的人往往對障礙對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環境等)有強烈的心理反應(包括思維、信維及動作行為),而對非障礙對象可能表現很正常。 3、損害較大。此狀態對其社會功能影響較大。
它可能使當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標准完成其某項(或某幾項)社會功。如:社交焦慮考(又名社交恐懼)不能完成社交活動,銳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礙者難以與異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於心理醫生。
此狀態者大部分不能通過自我調整和非專業人員的幫助而解決根本問題。 心理醫生的指導是必須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於個人及外界因素引起個體強烈的心理反應(思維、情感、動作行為、意志)並伴有明顯的軀體不適感。
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外在表現。其特點是: 1、強烈的心理反應。可出現思維判斷上的失誤,思維敏捷性的下降,記憶力下降,頭腦粘滯感、空白感,強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緒低落成憂郁,緊張焦慮,行為失常(如重復動作,動作減少,退縮行為等),意志減退等等。
2、明顯的軀體不適感。由於中樞控制系統功能失調可引起所控制人體各個系統功能失調:如影響消化系統則可出現食慾不振、腹部脹滿、便秘或腹瀉(或便秘-腹瀉交替)等症狀;影響心血管系統則可出現心慌、胸悶、頭暈等症狀;影響到內分泌系統可出現女性月經周期改變、男性性功能障礙……等等。
3、損害大。此狀態之患者不能或勉強完成其社會功能,缺乏輕松、愉快的體驗,痛苦感極為強烈,「哪裡都不舒服」、「活著不如死了好」是他們真實的內心體驗。 4、需心理醫生的治療。
此狀態之患者一般不能通過自身調整和非心理科專業醫生的治療而康復。心理醫生對此類患者的治療一般採用心理治療和葯物治療相結合的綜合治療手段。 在治療早期通過情緒調節葯物快速調整情緒,中後期結合心理治療解除心理障礙並通過心理訓練達到社會功能的恢復並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④ 心理不健康包括什麼

人們很容易把心理正常與心理健康相混淆,其實心理健康與心理不健康都包含在心理正常范圍內。心理不健康則包括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和邊緣性心理問題。至於一般心理問題和嚴重心理問題有什麼樣的表現、都包括什麼以及如何區分以後再慢慢討論。
那麼,心理正常與心理不正常又如何區分呢?
(一)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統一性原則。
因為心理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動和行為,必須就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誰,也不管是在怎樣的社會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個人說他看到或聽到了什麼,而客觀世界中當時並不存在引起他這種感覺的刺激物,那麼,我們必須肯定,這個人的精神活動不正常了,他產生了幻覺。另外,一個人的思維內容脫離現實,或思維邏輯背離客觀事物的規定性時便形成了妄想。這些都是我們觀察和評價人的精神與行為的關鍵,我們稱它為統一性(或同一性)標准。人的精神或行為只要與外界環境失去同一,必然不能被人理解。
(二)心理活動的內在一致性原則。
人類的精神活動雖然可以被分為知、情、意等部分,但它自身確乎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具有協調一致的關系,這種協調一致性保證人在反映客觀世界過程中的高度准確和有效。比如一個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會產生愉快的情緒,手舞足蹈,歡快的向別人訴說自己內心的體驗。這樣,我們就可以說他有正常的精神與行為。如果相反,用低沉的語調向別人述說令人愉快的事,或者對痛苦的事做出快樂的反映,我們就可以說他的心理過程失去了協調一致性,稱為異常狀態。
(三)人格的相對穩定性原則。
每個人在自己長期的生活道路上都會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心理特徵。這種人格特徵形成之後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在沒有重大外界變革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易改變的。它總是以自己的相對的穩定性,在沒有重大外界變革的情況下,一般是不易改變的。它總是以自己的相對穩定性來區別一個人與其他人的不同。如果在沒有明顯外部原因的情況,這種個性的相對穩定性出現問題,我們也要懷疑一個人的心理活動是否出現異常。這就是說,我們可以把人格的相對穩定性作為區分心理活動正常與異常的標准之一。比如,一個用錢很仔細的人突然揮金如土,或者一個待人接物很熱情的人突然變得很冷淡,如果我們在他的生活環境中找不到足以促使他發生如此改變的原因時,我們就可以說他的精神活動已經偏離了正常軌道。

初次接觸心理學的有些專業名詞,剛開始可能不太懂,多看幾遍就會明白了。

閱讀全文

與心理不健康代表什麼意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2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298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17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58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48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84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2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04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08
灰太狼和葉太郎哪個更幸福一點 瀏覽:384
巨力神有哪些故事 瀏覽:211
拼多多16萬步等於多少健康金 瀏覽:823
煤田局所屬有哪些事業單位 瀏覽:133
兩位吃蝙蝠的美女現在怎麼樣 瀏覽:580
報考食葯監事業單位怎麼准備 瀏覽:724
銀川婚姻中介有哪些 瀏覽:317
美女問我怎麼沒睡好該怎麼回復 瀏覽:567
優質戀愛和婚姻需要的前提是什麼 瀏覽:295
什麼詞語代表婚姻美好 瀏覽:49
爺爺的婚姻我該怎麼選擇 瀏覽: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