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大學生都已是成年人,具備了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其自身的心理狀態變化有了一定的掌控。但是,由於大學生正處於未完全成熟向成熟過渡階段,完整的思維模式還未建立完善,其心理狀態的波動依然是存在的,這也是近年來全國范圍內大學校園內極端事件頻發的原因所在,所以,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逐漸的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重視。
關於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如果只是靠外界因素給予關注,而大學生本身不去重視,那無疑是隔靴撓癢,效果自然不明顯,其關鍵點在於,大學生本身要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足夠的重視。大學生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加以完善自我:
第一、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利於大學生確定積極的人生目標,積極的人生目標往往能提高大學生承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並使大學生懂得生命存在的意義。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助於大學生科學地認識社會,對人生採取適當的態度和行為,並正確體察和分析客觀事物,做到冷靜而穩妥地處理各種事情。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益與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大學生能敏銳的而客觀地認識世界,在工作中富有創新和開頭精神,敢於並樂於把愛慷慨地獻給他人與社會。
第二、要有健全的自我意識
首先,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對自我有一個全面清晰地認識。一個人只有對自己有了清楚的認知,才能發現自己的優點所在和缺點所在。與此同時也會發現,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其次,要有容我的胸懷。這包括兩方面,一是能容得下自己的優點,即容優。二是能容得下自己的缺點,即容缺。容優,是要以一種謙虛的姿態看待自身的長處。容缺,是要以一種誠實、豁達的心態對待自身的不足。只有多角度的去審慎自我,才不會錯估自己的實力。再次,要有容人的魄力。古人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人若是能有海一樣的氣魄,去為人處世,去容人,日後肯定會有不俗的成績。若反之,也是可以預見其結果的。
第六、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有人說,在一個人的成功中,專業知識佔15%,人際關系佔85%。我不知道這個比例是不是正確,但是它至少可以表明,人際關系對一個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處理好人際關系對於大學生來說也是在校期間必須要做的。然而,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技巧。
B. 青少年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如下:
1、正確地評價自己,安然接受自己的缺點。
2、善於發現自身情緒和行為變化,進而積極的心理暗示,提醒自己應追求快樂。
3、學會與人交往,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家庭環境。
4、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各種不節制行為的養成。
5、多參加體育鍛煉可以調節神經系統,排除體內一些致郁廢物,宣洩壓抑情緒,給人帶來好的心情。
相關資料:
青少年的不良心理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和延續。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起點和重要場所,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必須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才能有效順利地進行。家長對子女的期望要恰如其分,千萬不能"恨鐵不成鋼",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教育,幫助孩子樹立符合實際的奮斗目標。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控孩子心理,做到有張有弛,有緊有松。如對孩子平時要加壓,考試前要減壓;非畢業班要加壓,畢業班要減壓;孩子順利時要吹冷風,碰到困難時要鼓勁等。同時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眭、信任的家庭氣氛,為孩子健康成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C. 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樹立理想目標。有一個明確的理想和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是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前提。有抑鬱或焦慮心理的學生,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標,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標過高,難以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從而產生不良心理。對這樣的大學生就有必要進行理想和目標教育。這樣的教育應忌虛無縹緲、空洞無物的說教式的灌輸,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制定出明確的、分階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奮斗目標,使大學生在做出努力後,經常有達到目標後的成就感和欣慰感,從而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培養起良好的心態。學生也應該給自己樹立合理的理想和目標,積極配合學校在這方面的工作,或者請一個自己信得過的經驗豐富的老師或親戚朋友來幫組自己規劃。
D. 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校就堅持每學期對學生進行一次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楊雪熱線」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我校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麼,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如何消除心理差距,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對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有以下幾點: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
E. 談談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大學生都已是成年人,具備了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對其自身的心理狀態變化有了一定的掌控。但是,由於大學生正處於未完全成熟向成熟過渡階段,完整的思維模式還未建立完善,其心理狀態的波動依然是存在的。
第一、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
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有利於大學生確定積極的人生目標,積極的人生目標往往能提高大學生承受壓力與挫折的能力,保持積極樂觀的精神,並使大學生懂得生命存在的意義。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有助於大學生科學地認識社會,對人生採取適當的態度和行為,並正確體察和分析客觀事物,做到冷靜而穩妥地處理各種事情。樹立正確人生觀有益與塑造健康的人格。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大學生能敏銳的而客觀地認識世界,在工作中富有創新和開頭精神,敢於並樂於把愛慷慨地獻給他人與社會。
第二、 要有健全的自我意識
首先,要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對自我有一個全面清晰地認識。一個人只有對自己有了清楚的認知,才能發現自己的優點所在和缺點所在。與此同時也會發現,自己適合做什麼,不適合做什麼。其次,要有容我的胸懷。這包括兩方面,一是能容得下自己的優點,即容優。二是能容得下自己的缺點,即容缺。容優,是要以一種謙虛的姿態看待自身的長處。容缺,是要以一種誠實、豁達的心態對待自身的不足。只有多角度的去審慎自我,才不會錯估自己的實力。再次,要有容人的魄力。古人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人若是能有海一樣的氣魄,去為人處世,去容人,日後肯定會有不俗的成績。若反之,也是可以預見其結果的。
第三、 要樹立積極的心態
快樂是一天,不快樂也是一天,你會選擇怎麼度過?當然是要快樂的過了。其實,快樂是積極心態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當一個人快樂時,他的神經處於亢奮狀態,做什麼事都會有激情,而且會把做事情(如工作、學習等)當做一種享受。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事情只有怎會做不好呢!而且我們知道情緒是會傳染的,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去對別人的時候,別人反饋給我們的也是一種積極信號,反之,我們的心情只會更加的低落。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值得我們大學生去深思。
第四、 要正視現實,適應環境
所謂正視現實就是應以較為可觀、全面、公允、不主觀、不偏執的態度對待周圍事物,不脫離實際來談自己的發展。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都是處在某一個具體的環境中。你可以改變環境,但你不可能超越你所處的環境,這一點是首先要明確的,所以,對於所處環境無論好壞,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適應。達爾文在他的《物種起源》中得到一個結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在自然界中,只有足夠頑強的生命體才有資格生存下去,所以,環境是不會因為你的不適應而改變去適應你的,它是不會可憐你的。因此,當我們面對一些特定的環境時,就應該理智、客觀、全面地分析哪些條件是自己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可以利用的,哪些是可以改變的。可以利用和改變的就為己所用,改變不了的就要面對、接受和適應。馬克思有一句話說:在框架的限制中尋找自由。所以,大學生因該把自己放在社會的大環境中來為自己的發展定位,一旦發現自己的需要和願望與社會的需要規則、集體的利益等發生沖突時,就要重新考慮修改自己的計劃,以謀求真正有效的發展。
第五、 要講究學習方法
笛卡爾曾經說過:沒有正確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學者也會向瞎子一樣摸索。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所謂學貴有恆,妙在得法,對當代大學生而言,掌握熟練的學習方法是其學習心理成長的關鍵。大學生的學習方法很多,而且因人而異,在此我想和大學生們分享一下適應大學的最基本的方法論。
第六、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有人說,在一個人的成功中,專業知識佔15%,人際關系佔85%。我不知道這個比例是不是正確,但是它至少可以表明,人際關系對一個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處理好人際關系對於大學生來說也是在校期間必須要做的。然而,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要想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和技巧。
F. 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大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
對於大學生來說,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還應學會一些具體的心理調節方法和藝術,提高自我心理調節能力。
1、提高挫折適應能力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哀嘆自己為什麼那麼倒霉,總要遇到不如意或是失敗,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只是有大有小而已。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就是說,做任何事情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得付出代價,而遇到挫折和失敗是所付出的代價的一部分。遇到失敗或是挫折並不可怕,關鍵的是你如何對待挫折,不能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首先,正確認識挫折。挫折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挫折對人的影響與其說取決於挫折本身,不如說取決於對挫折的評價和態度。所以,面對同樣的挫折,有的人焦慮不安、怨天尤人、悲觀失望,有的人卻心平氣和、冷靜應付、樂觀進取。因此,要正確認識挫折,才能戰勝挫折。應視挫折為正常,有正確的挫折認知方式,不能以以偏概全、誇大後果,還要看到挫折的積極效應。
其次,增強耐挫力。耐挫力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又稱容忍力、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對挫折可忍耐、可承受的程度。耐挫力較強者,對挫折的反應往往較小、感受挫折的時間較短、挫折對他造成的消極影響小;而耐挫力較弱者,則容易受挫折的不良影響,容易因挫折而一蹶不振。一個人耐挫力的大小,往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生活經歷、思想基礎、個性特徵、認知方式、期望水平和心理防禦機制等。
再次,提高挫折調節力。耐挫力只是一種比較被動的挫折抵抗力,它主要起緩解壓力、等待時機、保持心理行為正常狀態的作用。而更積極、更有效的方式,則是對挫折直接進行調整、改變和排除,這種能力就是挫折調節力。其主要特徵在於對挫折情境積極主動地適應,對心理矛盾自覺有效地調節,不斷地協調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使其有利於個體的發展和提高。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方法,它決定著一個人能否很好的把握環境、轉危為安、反敗為勝、化解困境、奪取最後勝利。這是一個人心理健康、個性成熟、人格健全與否的重要標志。永恆網www.yh31.com
2、建立科學的心理防禦機制
所謂心理防禦機制,是一種擺脫精神緊張狀態的心理適應機制,通過調整自身的價值系統,從而改變自己對挫折的認知和情緒反應,以減少精神痛苦,維護自尊心,求得內心平衡。心理防禦機制有積極和消極兩種。積極機制如升華、補償在緩沖心理挫折的同時,常常表現出一種自信、愉快、進取的傾向,可以使人暫時解除痛苦和不安,有助於個體積極戰勝挫折。消極機制(文飾、潛抑、否定、幻想、抵消等)只是一種自欺欺人,因為現實問題並未解決,只能使人逃避現實,或陷入更大的挫折或沖突情境中,過分使用還可能引起心理疾患。心理防禦機制在現實生活中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現象,它本身不是病態的,但若運用不當或過分,會影響個人對周圍社會環境的適應,成為變態的表現。而一個人對心理防禦機制的運用恰當與否,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和心理健康水平。(如阿Q「兒子打老子」的防禦機制。)對於大學生來說,學習和善於運用積極的心理防禦機制來應付可能面臨的嚴重挫折情境,以求得心理平衡和自我完善,是大學生健康人格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但從本質上講,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是被動的、暫時的,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它是在既定的挫折情境下,力圖緩解心理沖突,減少焦慮情緒,使人更好的接受挫折,而不是力圖去改變引起心理沖突與焦慮的情境,從而戰勝挫折,去奪取成功。因此,運用心理防禦機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充分認識挫折對人生的意義,同時增進心理健康。
3、養成快樂習慣,做個樂觀者
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如果自己健康、有成就、大家都喜歡你,自己就會快樂,其實,只有你保持快樂,才會更成功、更健康、更受人喜愛。不快樂的人總在等待快樂的到來,然而這種快樂多半會落空。我們並不是在解決某個問題、獲得某種成功時才快樂,而應保持一種快樂的心境,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如果你不快樂,並不是你沒有快樂的理由,而是你沒養成快樂的習慣。我們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快樂、感受快樂的心。
4、發掘自身潛能
【案例】最大的寶藏
沙特有一個位25歲的姑娘,長得很漂亮。可是,她不明原因地「啞」了20年。多方醫治無效。一天,媒人領來一個比她大25歲的丑老頭子,姑娘的父親逼她嫁給他,一急之下,姑娘講出了20年來第一句話:「我寧死也不嫁給他!」姑娘的啞症不治而愈。
中國《醫部全錄》記載:明朝年間,某地一姑娘得了一種怪病,打哈欠後兩上肢再也放不下來了,家人只好請來郎中診治。只見郎中看著病人說,治這病必須用艾葉炙肚臍下的丹田穴。說完,就動手去解姑娘的裙帶,姑娘羞得忙用雙手來護,不知不覺中兩個上肢都放下來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屬於醫學范疇的事。但這對人生不無啟迪。一個人只要處於一種特定的環境氛圍中,然後給人以一個刺激,往往會激起人體內潛在的一種神秘力量,使原先的症狀徹底解除。其實,許多研究人類潛力的科學家都曾指出,人的能力有百分之九十處於休眠狀態,未曾探測開發。有部分專家甚至表示,其實人的能力有百分之九十五都尚未被用於生活、工作中。
人是極容易安於現狀的,我們的惰性是阻礙進步的最大障礙,一旦走入這個死巷,就很少能夠出來。有的人終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潛能到底有多大。假如我們多給自己一次嶄新的嘗試,多一點勇氣,多一些勇往直前的干勁,或許,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你不但能做,而且能做得很好。
5、學會人際交往和寬容
人是社會的人,交往是人生發展的內在需要。當一個人的交往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情緒低落,甚至會產生孤獨、空虛、抑鬱、自卑和恐懼等不良心理,嚴重的會在行動上表現出自我封閉、逃避現實、自暴自棄,或與外界沖突、對抗,甚至喪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氣。處在青年期的大學生,這種交往的需要更加強烈。許多同學都有這樣的體會,與朋友在一起共同從事一項有意義或有趣味的活動,可以放鬆緊張的情緒,可以集思廣益、獲得啟迪,可使人變得輕松、愉快、效率倍增,可使生活豐富多彩。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說:「只要能夠創造真誠相處、互相理解和彼此尊重的氣氛,就會出現奇跡。人人都可以由僵化變為靈活.由靜態變為動態,由依賴變為自主,逐步實現自己的全部潛能。」培根則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善於交往的人,常常是健康、快樂和成功的人。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的自信心往往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而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又往往與自信心的不足有關。因此,在交往中保持自信心,學會不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個人的自信心只能通過他人對自我的肯定來建立,那他不僅沒有真正的自信心,而且在遇到困難時也很容易動搖。一些大學生之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往往並非真正缺乏能力,而是因為對他人的評價太敏感、太在意。而是因為對他人的評價太敏感、太在意。他們常常被別人的評價所束縛,以至於不能清晰地思考、自如地表達,在人際交往中縮手縮腳。因此大學生應學會對自我和他人的評價作全面、客觀的分析。培養起真正的自信。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交往成功的重要保證和心理健康的表現。寬容既表現為對他人的寬厚容忍、不斤斤計較,也表現為對自己的悅納包涵,不過分苛求。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則。
6、適當的自我定位
自卑、自負、爭強好勝、相互攀比、盲目競爭都是不恰當的自我定位。大學生要盡力避免。這樣既有利於自身發展,又有利於心理健康。此外,不少大學新生都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同一時間想做很多事情,彷彿同一時刻有許多事情壓到自己頭上,等著去處理、去完成。這是造成心理緊張、焦慮、煩惱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新生常常感到自己有許多東西要學,有許多事情要做,但又不知從何入手,內心焦慮不安。這是一種有害於心理健康的不良習慣。當我們面對一大堆的事情會感到緊張、憂慮和焦急,這種感覺不是因為學習、工作引起的,而是因為我們的心理狀態造成的,其原因在於「我應當一下子把事情幹完」的想法。事實上,我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如果我們不貪多求快,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手頭正在乾的事情上,踏踏實實地一件一件地去干,就會感到輕松、充實,不再會有倉促和焦慮,而且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幹得更好。(角色放棄)
7、善於疏泄情緒
從心理衛生的角度講,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尤其是不良情緒,只會使情緒困擾加重,不利於心理健康。而適度的疏泄可以把不愉快的情緒釋放出來,從而使緊張的心理得到放鬆。但要注意適度,否則既影響了自己,又損害了別人。
【案例】清點生活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為生,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後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麼蹦跳、狂奔,都無法驅逐這種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落在野馬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課堂提問】野馬的死亡對於我們有什麼樣的啟示?(請2-3個學生回答)
【案例評析】野馬面對小小的挫折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一味地暴怒、狂奔,結果導致了自己的死亡。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要學會理性、樂觀的看待,要學會適度宣洩,不要放縱自己的不良情緒,否則,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8、多一點幽默感
一個能以風趣幽默的態度待人處世的人,往往可以變不快樂為快樂,並且還能給別人帶來快樂。幽默是對緊張空氣的調劑。在遇到挫折、處境困難或難堪時,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困境、維護自己的心理平衡,這是聰明的作法,也是心理修養較高的表現。大學生應努力實踐。多聽聽相聲。「你看很多人,年紀輕輕頭發就白了,那就是不愛聽相聲的緣故。」——侯寶林。
G. 如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況下,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狀態。
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
1、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2、能與他人合作,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
3、能夠恰當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使自己 基本上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
4、獨立自主,學會選擇,學會做決定,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5、有較強的意志品質,能夠承受挫折 ;
6、熱愛生活和學習,能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幸福感;
7、在學習工作中發揮自己的潛力,有創新能力 ;
8、人格完善和諧 ;
9、智力正常(IQ>80) ;
10、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符合。
H. 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第一個是人們對自己的評價。
人們常說,做人要有自知之明,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個自知之明就是對自己的能力、容貌、資源等各方各面都要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在這個基礎上,不要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當人們把目標定的過高、完全脫離自己實際的時候,就容易出問題。
第二個原則,我們要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做它的奴隸。
當你發現自己焦慮了,有時候這種情緒也是正常的,人不可能永遠沒有焦慮,適度的焦慮可以讓人們更努力工作。但是,當這種焦慮過度了,就需要我們進行情緒管理了。抑鬱也是一樣,當人們感覺到痛苦的時候,就需要適當調整,調整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運動、休閑活動、度假、和朋友聊天等各種各樣的形式。做自己的情緒的主人,善於管理自己的情緒,這一點對於防治抑鬱症非常重要。
第三個原則,一個人一定要有事情做。
一個人的生活需要正常進行工作,通過工作來體現一個人的價值。有一些老人在退休以後患上了抑鬱症,這是因為退休以後很多人突然沒事做了,閑下來以後就加大了抑鬱症發生的概率。在做事情的同時人才能體現自己的價值,這對預防抑鬱症的產生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個原則是社會支持,尋求社會幫助。
在日常生活當中,當人們感到痛苦和不幸福的時候,並且持續的時間較長,這時候就需要尋求幫助了,可以和家人、朋友、同事、領導聊一聊,從外界尋找幫助,這樣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緩解抑鬱症的困擾。如果這些方面都不方便,也可以去專業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機構進行治療,以保持心理健康。
除此之外,平時生活中要保持規律,適當運動,進行積極的自我調試,如果遭遇情緒或睡眠問題,應該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這樣可以預防抑鬱症的產生和復發。總而言之,發現越早,治療越早,效果會越好。
(8)學生該怎麼保持心理健康擴展閱讀:
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
有意反其道而行之,他們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種心理如果加以引導,可以激發青少年求異的思維和創新的火花成為一種積極的因素。但是成長中的青少年往往不能正確把握,就會養成偏激固執的不良心態。
I. 談談怎樣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
1.大學生本身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2.學生本身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良好的作息可以培養一個健康的,積極的心態,從而培養健康的心理狀態;
3.要樂觀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各種困境,要相信自己遇到的困難不過是短暫的,終究還是可以戰勝的
J. 如何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想要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其實很簡單的,在大學期間大學生對時間的支配相對來說還是比較隨意的,是時候可以選擇去旅旅遊散散心,也可以選擇多讀讀書,凈化一下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