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九種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
端午節很快就要到了,大家開始准備端午節的傳統食物了嗎?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九種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起源於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屈原面臨著亡國之痛,與五月五日投江自盡,岸上的漁夫和百姓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當時人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食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葯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免遭傷害。從此以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到江上投粽子、劃龍舟。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
一天只吃半個或一個,每天吃粽子別超過50克,也就是半個或1個。尤其胃腸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最好少吃或不吃,老年人切忌貪多貪涼,最好分小塊多次食用。有些商家賣的'迷你粽就是不錯的選擇。
2、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黃鱔
過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的時候,也是一年裡鱔魚肉最嫩、最有營養的時候,所以有「端午黃鱔賽人參」的俗諺。黃鱔由於口感軟滑無刺,一直都是淡水水產中比較受歡迎的一種,尤其是對於孩子和老人來說,是不錯的補養品。黃鱔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黃鱔一定要現殺現烹,鱔魚體內組氨酸含量較多,鱔魚死後體內的組氨酸會轉變為有毒物質,故所加工的鱔魚必須是活的。黃鱔用開水焯燙,可以洗去外邊的粘膜,煮出的湯可減少腥味。
相關推薦 6種端午節粽子做法大全 端午節傳統食物有哪些 10種端午節時令水果推薦 全國各地端午節「食俗」 6種端午節粽子做法大全 端午節吃什麼菜 10種端午節時令菜
3、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打糕
端午節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人民隆重的節日。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將艾蒿與糯米飯,放置於獨木鑿成的大木槽里,用長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這種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節日的氣氛。
先把米放到水裡浸泡一段時間後,撈出來放到鍋里蒸熟,將蒸熟的米放到木槽或石槽里,用木極反復捶打。一般多是兩個人面對面地站在槽邊,互相交替捶打,或一人捶打,一人在下面翻動糕團使之捶打均勻。隨後,一份香甜細膩、筋道適口的打糕製作完成。
4、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鴨蛋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就是要避五毒,因為傳說中的五毒妖怪到了端午就會為害人間,這五毒妖怪就是蛇、蜈蚣、蜘蛛、壁虎和蠍子,民間用五種紅色的菜象徵這五毒的血,吃著這些菜的時候,就會把五毒妖怪嚇跑,也就是吃五紅了,分別是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雄黃酒,據說端午節吃了這五紅,整個夏天就可以辟邪避暑了。
與五紅類似,江南民間端午節還有吃五黃的食俗。五黃指黃鱔、黃魚、黃瓜、咸鴨蛋及雄黃酒。不管是五紅還是五黃,都包括鴨蛋在內,所以端午節吃鴨蛋有辟邪祛暑的原因。
5、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艾饃饃
不少地方過端午節時還用米粉或麵粉發酵與艾蒿一起蒸饃饃。艾中含有多種揮發油,具有芳香氣味,可驅蟲殺菌,對多種細菌及某些皮膚真菌有抑製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驅瘟,無論食還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6、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茶蛋
江西南昌地區,端午節要煮茶蛋和鹽水蛋吃。蛋有雞蛋、鴨蛋、鵝蛋。蛋殼塗上紅色,用五顏六色的網袋裝著,掛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謂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無事。
7、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起得特別早,將事先准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還在煮大蒜和雞蛋時放幾片艾葉。早餐食大蒜、雞蛋、烙油饃,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8、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煎堆
福建晉江地區,端午節家家戶戶還要吃「煎堆」。所謂煎堆,就是用麵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調成濃糊狀,下油鍋煎成一大片。相傳古時閩南一帶在端午節之前是雨季,陰雨連綿不止,民間說天公穿了洞,要「補天」。端午節吃了「煎堆」後雨便止了,人們說把天補好了。這種食俗由此而來。
9、端午節必吃的傳統食物——黃酒
《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也就是說雄黃酒就是用白酒、雄黃勾兌而成的。這么簡單的飲品為何如此有名呢?這大概與白娘娘和許仙的故事有關吧,白娘娘就是在端午這天飲雄黃酒,現出蛇身原形。故而,民間大概便認為蛇蠍蜈蚣等毒蟲可由雄黃酒破解,端午佳節飲雄黃酒可以驅邪解毒。
但是,現代人發現,雄黃酒含劇毒物質砷,所以基本不喝雄黃酒了。不過,因雄黃具有抗菌、解毒、燥濕功效,故到了端午節這天,還會有人家會以雄黃為主,加入白芷、薰衣草等香料做成香袋,也有做成雄黃熏條的,希望用來避邪和預防蟲蛇傷害。
2. 古代皇帝如何補腎\補腎的食物有哪些\
古代皇帝大多通過吃丹葯來補腎。「煉丹」,便是製作壯陽的「土偉哥」。從金石、汞、硫磺等成分中,經爐火中煉 成丹葯。這些丹葯,大多燥熱異常,毒性很大。服用以後,遍身煩躁,慾火燒身。
補腎的食物:
1、黑色素含量高的食物:
例如黑米,黑芝麻,核桃,這些食物都是具有補腎的功效的,日常可以多吃一點。
2、泥鰍:
泥鰍具有補氣益氣,養腎生精的功效,由其是對於男性朋友來說日常多吃泥鰍還有促進精子形成的作用呢?
3、驢肉:
「天上的鵝肉,地上的驢肉」, 驢肉具體補氣養血,滋陰壯陽的功效,中醫認為想要補腎,可多吃驢肉。
4、鵪鶉:
鵪鶉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好處的營養成份,由其是其中的無機鹽,氨基酸更是人體所需的營養成份,鵪鶉是一個很不錯的補腎佳品,多吃可以起到一個補益強壯的作用。
5、枸杞子:
枸杞是一種常見的葯食同源的保健品,其中就具有滋陰補腎的效果,由其是對於一些腎虛引起的腰酸背痛的問題具有很大的幫助,日常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燉水喝。
6、韭菜:
韭菜也是一種具有滋陰補腎的功效的蔬菜,由其是二月的韭菜更是具有壯陽的功效。日常男人們可以多吃一點。
7、冬蟲夏草:
不僅具有補腎的功效同時還具有補肺的功效,冬蟲夏草就是一種平補陰陽的名貴的葯材,是緩解腎虛引起的腰酸背痛的一個最好的方法。
8、金針菜:
具有補血,養腎的功效,但是金針菜的吃法有很多講究,如果食用過量的話,很有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險。
其實生活中可以補腎的食物有很多,關鍵是要講究飲食的搭配方法,日常只要注意飲食搭配就可以起到一個最好的滋陰補腎的作用。對於腎虛的朋友來說日常可以試試這些食療方法。
金針菜瘦肉湯:
把金針菜和瘦肉同各種調味品一起隔水蒸熟,就可以起到一個補血,養腎的作用了。
冬蟲夏草豬肉湯:
把適量的冬蟲夏草和肉類一起燉,連續服用一個月之後,腎虛問題可以得到一個很好的緩解的作用。
枸杞泡水或是燉湯:
日常可以用20顆枸杞子泡水喝,因為枸杞子是一種葯食同源的保健品,而如果一下子吃過多的話是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的問題的,當然了日常也可以用枸杞子和雞肉一起燉,加入適當的調味品就可以起到一個補腎,緩解神經衰弱,具有很強的滋陰補腎的功效。
海參粥:
用海參泡水,然後同粳米一起煮,常吃具有滋陰補血的作用,最適合那些腎虛的朋友日常養生食用。
3. 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貝經驗,哪些對健康有利
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傳統文化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中醫衛生,是指壽命提高的醫療活動,增強了身體健康,預防疾病,並達到了延長生命的醫療活動。中醫保健是誠信和系統的,目的是預防疾病和治療疾病。中葯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
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中國人!老祖先,這9個主要的健康故事,你聽過幾個嗎?
健康與生命之間的關系決定了健康觀點的多邊形。那麼健康是什麼?你為什麼要健康?如何健康?祖先留下的九個健康方法,你知道多少錢?
首先,經絡健康
經絡是整個身體的「網路」系統,控制血液和氣體的運作,以確保每個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 《黃帝內經》表示,經絡具有生死攸關的作用,圍疾病和調整。古代衛生學者認為,疏浚經絡可以作為牧師的重要措施,最簡單的方法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的針灸點,即門,無形點和腳架。
二,飲食和健康
古人認為合理的飲食可以滋養本質,糾正過去的偏見,並預防疾病和延長壽命。因此,飲食應該注意「食物」,「糧食正在養,吳水果有用,五隻動物是有益的,五碟作為充電」,還要注意五種味道調整,否則將是由於營養營養不平衡,身體健康,五種內臟功能障礙是由疾病引起的。
Hegou點可以防止顏色和面部特徵的顏色。 Neiguan積分有助於預防心臟病,三英里將是預防其頂部的疾病最有效的,特別是消化系統。
第三,健康
古人認為天空中的氣候變化不同,地面上有成千上萬的東西,長,收據和西藏。人體也不例外。因此,古人從服裝和食品和住房的方面提出了衛生法。人類五器官,陰陽齊和血液必須適應四點鍾,它沒有逆轉。如「冬季病夏」,通過應用TCMS控制冬季疾病。
很容易調整自己的生命行為,這將有助於健康和疾病,否則,逆轉春天很容易傷害肝臟,夏天易於傷害,逆轉秋季氣體容易傷害肺部,反轉冬天,容易傷害腎臟。
第四,減弱健康
古人認為,如果人們生氣,他們會導致陰陽,血液和血液疾病。勞動力,會損害脾氣,傷害飲食,嫩,熱和混濁。冒犯了六位悲傷,傷勢外面的邪惡都是潛行。這種致病因子被人體視為「毒葯」,所以提出了用「衰減」保護熱量的健康。這就是為什麼有很多中國人!老祖先,這9個主要的健康故事,你聽過幾個嗎?
通過飲食調理,葯物和其他措施,減少體內積累的積累,可以避免,防止過早失效,延長壽命。
九,進入健康
傳統醫學非常倡導滋補葯物,以調節陰陽,骯臟的骯臟,滋養血液。合理的補品可以是強大的,抗病和疾病。但補充必須是對方言的,但應根據四個收集來考慮。在服用滋補品時,如果進入肺部葯物,它是適合於秋天的;如果它是溫暖的,它適合冬天。
4. 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觀有哪些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5. 古代沒有現在食物的種類繁多,古代人到底靠吃什麼來墊飢呢
現代人的餐桌上美味佳餚很多,種類也很繁多,民以食為天,飲食一直都是人類社會思考的一個話題,我們現代人可以選擇的食物多了,我們就會擔心食品添加劑的問題,有些人就會嚮往那個沒有污染的古代社會,可是,古代社會沒有現代社會食物種類繁多,古代人到底吃什麼來墊飢呢?
這時候是農耕文明的高度發達時期,這個時代的人們不吃牛肉,因為黃牛也是家家戶戶的勞動力,人們指望著黃牛來耕地。所以市面上比較廣泛的是狗肉,但是價格比較高,所以平民是吃不起的,因此,這時候的平民都是自己種植蔬菜,來做湯吃,因為這時候沒有出現調料,所以做法比較簡單,味道也比較單一,可以說是沒什麼味道。後來到了漢朝,張騫出使西域,這時候蔬菜的種類比較豐富了,出現了黃瓜,香菜等等,日常的飲食逐漸豐富。
以上就是古代人的飲食介紹,希望可以幫到你。
6. 古代人吃什麼食物養生
以前在書上看到過,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咱們現在吃的東西都比以前的人吃的好太多了啊,周代末期也有了各種大麥,小麥,和大米。但那時沒有麵粉這樣的吃法,多半把整個的穀物蒸熟或煮熟了事。配主食的主要蔬菜最早是「菽」,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大豆(吾鄉叫做「毛豆」的),煮食;大豆的葉子也吃,叫做 「藿」。後來就還有「葵」(不是現在的向日葵,那是以後從新大陸傳來的),據說是一種莖葉有絨毛,開紫花的野菜,中文現在叫錦葵,英文叫mallow;薺菜;和《詩經》里常見的「葑」「菲」,就是現在說的大蘿卜和紅蘿卜。水果主要有桃,梅,李,柿,棗,杏等等。
7. 古代飲食中的養生智慧
古人說,夜飯減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安,常帶三分飢和寒。臨床上發現,許多急性 胰腺炎 、膽石症急性發作、心肌梗死、 腦溢血 的發病與暴飲暴食、飲食過量有關。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古代飲食中的 養生 智慧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古代飲食中的養生智慧
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
這十六個字堪稱中國最早的“膳食指南”。吃什麼?怎麼吃?古人有智慧,將 天下 食物分為幾大類,並以一個數字“五”來代指數量眾多,是古人養生智慧的精華,也是現代社會提倡的“食物多樣化”的古老詮釋。今天就介紹下被我們當成主食的五穀雜糧。
五穀為養:
五穀的說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兩種:
1、稷(小米)、黍(黃米)、麥(有大麥和小麥之分)、菽(豆)、麻(大麻子)
2、稻、黍、稷、麥、菽
3、禾、稷、菽、麥、稻
雖然提到的食物種類略有差別,卻都是同時含有谷類和豆類的,說明古人非常重視把谷類和豆類一起來食用。而這一做法也特別符合現代 營養 學中“蛋白質互補”的飲食原則。因為谷類和豆類的蛋白質氨基酸含量各有不足,而這二者一起搭配食用,則可取長補短、互相補充,使得蛋白質的利用率提高。比如中國飲食中傳統的豆飯、豆粥、青菜豆腐搭配米飯、面條,都是特別好的吃法。在食物種類不太豐富, 動物 性食物較少的古代中國,這些智慧的食物組合搭配給國人提供了較充足而優質的營養素來源。
金黃色的小米和黃米:
谷其實就是百穀的總稱,包括所有可以食用的糧食類作物。而在這些糧食中,小米和黃米是特別受到古人喜愛的。因為相對來說,小米和黃米不需過多加工就很柔軟美味,這在糧食加工技術不太發達的古代,就是古人眼中的“細糧”了。從上古到先秦時代,小米都是北方首要的糧食作物。在古代,小米還曾作為工資的一種支付給官員,這種方式一直施行到新中國成立之前。可見從古至今,小米都是特別受到重視的糧食作物。
小米和黃米不需過多的精細加工就可以享用,維生素和礦物質都保留較多,比如維生素B1的含量是大米白面的2-6倍,它們金黃的美麗顏色源於類胡蘿卜素,可以在體內轉化為維生素A;膳食纖維的含量也比較豐富。
小米和黃米中的礦物質含量也較豐富,尤其是鐵含量分別達到每百克中5.1mg和5.7mg,是精白米面的2-3倍。中國北方傳統中會給生 產後 的女性吃小米粥,確實是很符合營養學的習俗。
黃米不僅口感軟糯可口,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飽腹感非常強,吃下去非常耐餓, 血糖 生成指數比較低,很適合 糖尿病 人和肥胖人士食用。
五顏六色的豆子:
豆子分為大豆和雜豆兩類,大豆包括黃豆、黑豆、青豆三種,雜豆則包括其他各種澱粉類含量高的豆子,如:紅豆、綠豆、黑小豆、白芸豆、紅芸豆、花芸豆、蠶豆等。
中國是豆子的故鄉,豆子也是中國人最喜愛也最善於烹調的一類食物了。大豆可以打豆漿、做豆腐,可以發芽、發酵,可以做醬油、做豆豉、做醬、做腐乳,更可以當零食作蔬菜。古人食物單調,豆豉和醬是當時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各種花色豆子則可煮飯、煮粥,做豆包,做甜品、小吃。
大豆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脂肪,被稱為“ 植物 肉”。大豆的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特別豐富,正好可與缺乏賴氨酸的谷類互補。大豆中的各種B族維生素、鈣等礦物質含量也豐富。經過發酵後的豆豉、醬油、豆醬等還含有一般植物性食物不含有的維生素B12。做成豆腐、豆腐乾後更是不常飲奶的中國人補充鈣的好途徑。
更各種花色的雜豆因為富含澱粉,可以當作主食的一部分,其蛋白質含量也達20%左右,與牛肉相當。且富含賴氨酸,非常適合與與各種穀物搭配食用。
豆類的膳食纖維含量也非常豐富,對預防 便秘 很有幫助。豆類的升糖指數都比較低,有益保持餐後血糖的穩定。豆類還有一個優點就是鉀含量很高,對高 血壓 的病人也有一定益處。
燕麥和莜麵
燕麥是禾本科燕麥屬的植物,種子帶殼與否,分為皮燕麥和裸燕麥兩大類,其中的祼燕麥在中國的 種植 歷史 約有三千多年了,在中國西部地區廣泛種植,被稱為莜麥。不過因為模樣不太起眼,以前對它的營養價值也不太了解,所以除了西北一些地區會把它當成主食,大部分地區對其很不了解。直到前些年,它以燕麥片、西式早餐的形像出現,才引起大家的重視。但莜麵的知名度仍是比較低的。
燕麥有啥好處呢?
它的膳食纖維是精白米面的10倍左右。而且燕麥的膳食纖維同時擁有可溶性和不可溶性兩種。這些纖維特別適合肥胖者和糖尿病病人。
蛋白質含量達15%,有些品種和肉類接近,而且氨基酸比例構成合理,利用價值比其他谷類高。
脂肪含量略高於其他谷類,但脂肪酸的構成好,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橄欖油的主要成分)達一半以上,所以燕麥的脂肪不會升高 血脂 ,反而具有一定的降血脂的效果。
燕麥礦物質、維生素的含量都比一般的谷類更豐富,還含有不少可以幫助人體預防衰老的植物 化學 物質。
對於想 減肥 的人來說,燕麥是特別好的主食選擇,過去西北地區流行著一句俗語叫:三十里的莜麵,四十里的黃米糕。莜麵就是燕麥粉,意思是吃了莜麵走三十里路都不會覺得餓。這對於需要控制含量、增強飽腹感的減肥人士來說絕對是福音哦。
古代飲食養生 文化
不偏葷。洪昭光先生在談及這個道理的時候,常常舉例說,人有28~32顆牙齒,犬齒4顆,是吃肉用的,能撕能咬。門齒8顆,叫切牙,像刀,用來切蔬菜水果。人還有磨牙,就是臼齒,16顆,這臼齒像磨,用來磨五穀雜糧。也就是說,吃肉的牙少,吃菜和五穀雜糧的牙多。所以,人的飲食結構應該是葷素搭配,以素為主。現在有些人飲食結構歐美化,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食物攝入過量,於是出現了無數肥胖兒、 脂肪肝 患者。尤其是許多30多歲的青年人已經挺起了啤酒肚,這是很危險的。
要多吃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 癌症 研究基金會建議每人每日食用蔬菜400~800克,但是我國人的平均攝入量是276.2克,明顯偏低。許多蔬菜不僅可口,而且有 保健 功效。如菊花腦、蔞蒿,無論涼拌爆炒,無不清香味美,可 清熱 敗毒。洋蔥、大蒜開胃化濁、通便降脂,芹菜清熱散風、通便降壓,西紅柿、胡蘿卜等紅黃色蔬菜,含有番茄紅素、胡蘿卜素等對人體有益的營養物質,這些都是適宜現代人的保健蔬菜。
豆類也要多吃。大豆是人類理想的蛋白質來源,其氨基酸配比合理,最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並含有較高的鈣、磷、鐵、胡蘿卜素、煙酸、大豆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等,保健功效卓著。
不偏成。飲食偏咸不利 健康 。日本高血壓發病率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秋田縣和北海道,那裡的人常吃咸魚、鹹菜,而沖繩人高血壓的發病率低,那裡的人多吃新鮮蔬菜,吃新鮮魚,而且口味偏淡。中國營養學家建議每人每天食鹽不超過5克,也就是盛滿一啤酒瓶蓋的量。我國人吃菜品種多,雖然單道菜餚不算咸,但品種吃多了,食鹽總量就上去了。除嚴格控制烹飪食鹽用量以外,對那些用鹽加工的咸豆、鹹肉、鹹蛋、腐乳、醬等,均應少吃。
8. 古代飲食養生
人們在生產生活斗爭中,由於採食 植物 和狩獵,逐漸了解和認識到許多 物品 既是食物又是葯物。我國最早的一部《黃帝內經》明確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蓄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只有飲食 養生 ,才能增進人體 健康 。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古代飲食養生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古代飲食養生
不偏葷。洪昭光先生在談及這個道理的時候,常常舉例說,人有28~32顆牙齒,犬齒4顆,是吃肉用的,能撕能咬。門齒8顆,叫切牙,像刀,用來切蔬菜水果。人還有磨牙,就是臼齒,16顆,這臼齒像磨,用來磨五穀雜糧。也就是說,吃肉的牙少,吃菜和五穀雜糧的牙多。所以,人的飲食結構應該是葷素搭配,以素為主。現在有些人飲食結構歐美化,高脂肪、高蛋白質的食物攝入過量,於是出現了無數肥胖兒、 脂肪肝 患者。尤其是許多30多歲的青年人已經挺起了啤酒肚,這是很危險的。
要多吃蔬菜。世界衛生組織和世界 癌症 研究基金會建議每人每日食用蔬菜400~800克,但是我國人的平均攝入量是276.2克,明顯偏低。許多蔬菜不僅可口,而且有 保健 功效。如菊花腦、蔞蒿,無論涼拌爆炒,無不清香味美,可 清熱 敗毒。洋蔥、大蒜開胃化濁、通便降脂,芹菜清熱散風、通便降壓,西紅柿、胡蘿卜等紅黃色蔬菜,含有番茄紅素、胡蘿卜素等對人體有益的 營養 物質,這些都是適宜現代人的保健蔬菜。
豆類也要多吃。大豆是人類理想的蛋白質來源,其氨基酸配比合理,最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並含有較高的鈣、磷、鐵、胡蘿卜素、煙酸、大豆卵磷脂、大豆異黃酮等,保健功效卓著。
不偏成。飲食偏咸不利健康。日本高 血壓 發病率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秋田縣和北海道,那裡的人常吃咸魚、鹹菜,而沖繩人高血壓的發病率低,那裡的人多吃新鮮蔬菜,吃新鮮魚,而且口味偏淡。中國營養學家建議每人每天食鹽不超過5克,也就是盛滿一啤酒瓶蓋的量。我國人吃菜品種多,雖然單道菜餚不算咸,但品種吃多了,食鹽總量就上去了。除嚴格控制烹飪食鹽用量以外,對那些用鹽加工的咸豆、鹹肉、鹹蛋、腐乳、醬等,均應少吃。
古代飲食養生注重點
1、飲食有時
元代 醫學 家鄒鉉說:“食味調和,百病不生”。其意是按時飲食,才能使身體獲得各種營養,使氣血充盛,而機體強壯。飲食應有規律,注重飲食滋味的調和。
2、飲食勿偏
《保生葯錄》提出:“凡所好之物,不可偏耽,耽則傷而生疾;所惡之物,不可全棄,棄則臟氣不均。”飲食結果應豐富,而不偏頗。有不愛吃的食物,不強迫自己愛吃,但也不要絕對不吃。有愛吃的食物,也不要太過分偏愛。否則容易導致身體營養的失衡,過於偏愛某種食物也會引發身體 疾病 。
3、食宜清淡
宋代《醫說》一書說:“去肥濃,節酸鹼。”意為日常飲食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咸重菜餚。很顯然,目前大多數人都被飲食中過多的脂肪所害,而引發高 血脂 、高膽固醇,最終導致心腦血管病。飲食清淡,少放油、鹽、糖等佐料的確對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4、適溫而食
“食飲者,熱勿灼灼,寒勿滄滄”,這是古籍中對進食溫度的精闢論述。通常我們都認為吃飯喝水應吃熱的、喝熱的,不吃涼的。但其實這是個錯誤的做法,正確的飲食溫度應該是“溫”而不是“熱”或“涼”。有醫學研究調查發現某些食道癌高發地區的人們飲食普遍習慣吃剛出鍋的熱面條。長期的高溫刺激也會引發 消化 道黏膜發生癌變。
5、食要限量
《千金方》曰:“飲食以時,飢飽得中”,“每食不可重用。”飲食過量可傷身體諸病之所由生也。所謂飢飽得中,即是飲食8分飽,不過飽,也不過餓。飲食過飽則脾胃之氣大傷,也容易造成其它代謝性疾病的發生。過餓也會傷脾胃之氣,不僅不能 減肥 ,反而傷了脾胃之氣,影響運化,更易發胖。
6、食宜緩細
清代石成金在《長生篇秘訣》中提出:“飲食緩嚼有益於人者三,蓋細嚼則食之精華能滋養五臟,一也;脾胃易於消化,二也;不致吞食噎咳,三也。”咀嚼食消化的第一道工序,如果沒有仔細咀嚼就直接吞咽,會直接造成脾胃受損而引起胃疼、反酸、胃脹等不適,久則變生它病。細嚼慢咽的食物也更容易被身體消化吸收,為身體臟腑所用。
7、進食專心
《論語.鄉黨》曰:“食不語,寢不言。”是要求進食時要專心,有利胃納和食物消化。進食說話,有造成嗆咳甚至食物嗆入 呼吸 道的可能,所以進食時不說話不僅是 禮儀 的問題也有健康的意義。
8、怒後勿食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指出:“人之當食,須去煩惱。”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保持進食前後的良好精神狀態,有益養生。怒則傷肝,肝氣橫逆則犯胃腑,無論是食後怒,還是怒後食,都會影響脾胃功能,而導致慢性 胃炎 甚至潰瘍的發生。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慢性胃炎的發生決非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那麼簡單,而多數是因情緒問題或長期的壓抑、緊張造成。事實上,臨床中即使幽門螺旋桿菌經服用抗生素轉陰之後,胃病的症狀仍然全部存在。所以,脾胃病尤當首重情緒管理。
9、選食易慎
元代忽思慧提出:“諸肉臭敗者勿食,豬羊疫死者不可食,曝肉不幹者不可食,煮肉變色者不可食。”這主要是說應注意飲食物的衛生,對質量無保障的食品慎重選用。
10、餐後保健
《千金方》提到:“食畢當漱口數次,令人牙齒不敗、口香。叩齒三十六,令津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而卧,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這是提示我們應該注意口腔衛生及保健。餐後叩齒,可令唾液腺分泌旺盛,唾液中的消化酶入胃可促進消化。叩齒也利於牙齒的堅固。
9. 在物質缺乏的古代,古人的主食、蔬菜、水果都吃什麼
古代雖然物資缺乏,但是人們日常的生活用品以及食物還是能夠滿足的,人們的主食、蔬菜、水果也都跟今人差不多。古代最令人敬佩的一個品質就是勤勞,古人們為了能夠在古代生存下來都是非常勤勞的,通常普通的勞動人民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雞叫的時刻,百姓們就會開始起床,到田地裡面勞作,中午的時候再回家吃飯,到農忙的時候,有的人家都是靠妻子、子女送飯來解決自己的午餐問題。
在大收成的時候,人們喜歡將多餘的食物存放在地窖等地方,等到農閑的時候再吃。但是因為種植技術的落後,百姓們雖然非常的勤勞,但是有的時候奈何天公不作美,也只能收獲很少的農作物,如果不幸遇上災荒,更有可能會顆粒無收。
10. 古代人怎麼養生
導讀: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
長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
中國古代養生觀念史上長壽、多子多孫,在中國人看來,是一種福氣,不少人都渴望長
命百歲,並且健康生活。今天向您推薦古代最流行的9 大養生法,您可以借鑒一下。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
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
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
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飲食養生
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
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
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
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
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
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
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
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
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
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
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
氣、祛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