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心理健康,我現在可以了解些什麼,或者做些什麼
想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可以通過觀察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是否適應的環境,是否跟社會和大自然都協調在一起,或者通過一些專業的心理測量來了解。其實我覺得心理健康很空泛,我認為只要做到「你好,我好,世界好」,這樣的心境是最健康的。
『貳』 身心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身心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身心健康包括哪些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人忙於工作,而忽視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帶你了解身身心健康包括哪些方面,希望對你有幫助!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與道德健康四方面內容,具體表述如下:
一、軀身體健康:一般指人體生理的健康。
二、心理健康:一般有三個方面的標志:
第一,具備健康的心理的人,人格是完整的,自我感覺是良好的。情緒是穩定的,積極情緒多於消級情緒,有較好的自控能力,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有自尊、自愛、自信心以及有自知之明。
第二,一個人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且能保持正常的人際關系,能受到別人的歡迎和信息。
第三,健康的人對未來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能切合實際地、不斷地進取,有理想和事業的追求。
三、社會適應良好:指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能適應當時復雜的環境變化,為他人所理解,為大家所接受。
四、道德健康:最主要的是不以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有辯別真偽、善惡、榮辱、美醜等是非觀念,能按社會認為規范的准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行為,能為人的幸福作貢獻。
保持身心健康,從哪些方面做起?
保持身心健康,首先要保證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時間。正常人每天要保持6到8個小時的睡眠時間。充足的睡眠有利於腦細胞功能的恢復,可以加快我們對外界事物的反應速度。睡眠時間充足,可以讓我們恢復體力,保持充沛的精力。
要保持身心健康,還要學會微笑。當我們身處困境的時候,要學會微笑面對周圍的環境。哭泣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內心情緒發泄的一種方式。在無人的時候,我們可以充分地發泄自己心中的憤懣和不滿。但是當面對周圍熟悉和不熟悉的面孔時,我們要保持微笑狀態,微笑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微笑可以向周圍的人示意自己一定不畏艱難險阻,可以走出困境。
在努力工作的同時,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在業余時間,認真學習幾種菜譜,親手為自己做上幾樣小菜,讓自己也飽飽口福,享受生活所賦予我們的樂趣。對於成家的朋友,和家人親密相處,親切交談,享受天倫之樂對保持身心健康也非常重要。
要保持身心健康,鍛煉身體是必不可少的,有些人喜歡跑步,有些人喜歡跳廣場舞,有些人喜歡打太極拳……,我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實際情況選擇所喜愛的運動,堅持下來,對保持身體健康非常重要。
盡管我們忙碌,盡管我們要為生活奔波,但是總會有放長假的時候,在放長假期間,我們可以背上背包,和家人,和朋友一起出去旅行,多見識外面的世界,多看看祖國的美好江河。旅行對陶冶我們的情操,改善我們的心情非常有好處。
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或多或少交上幾個朋友。在我們不如意的時候,朋友是我們心靈的港灣,對朋友,我們可以敞開心扉,把心中的郁悶,不滿統統倒給朋友,朋友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給了我們努力生活下去的勇氣。在空暇的時候,多和朋友聚聚,聊生活,聊理想,聊工作,對保持我們心理健康非常有好處。
心理健康迄今沒有絕對的標准,國內外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各有不同的表述。
(一)美國心理學者奧爾波特(G、Allport)認為心理健康者應具備以下7個方面
1、能主動、直接地將自己推延到自身以外的興趣和活動中。
2、具有對別人表示同情、親密或愛的能力。
3、能夠接納自己的一切,好壞優劣都如此。
4、能夠准確、客觀地知覺現實和接受現實。
5、能夠形成各種技能和能力,專注和高水平地勝任自己的工作。
6、自我形象現實、客觀,知道自己的現狀和特點。
7、能著眼未來,行為的動力來自長期的目標和計劃。
(二)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了正常心理的十條標准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切合實際。
4、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的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度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三)國內學者1992年從臨床的角度提出心理健康的七條標准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觀察力、注意力、想像力、思維力和實踐活動能力等的綜合。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低下者在社會適應、學習、工作、生活中會遇到障礙,容易產生心理不平衡,而導致自卑和抑鬱的產生。
2、善於調控情緒: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具有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以保持與周圍環境的動態平衡的能力。
3、具有較強的意志:意志特徵在人的個性中佔有重要地位,也是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表現,健康的意志品質主要表現在自覺性高,果斷性強,堅韌性大,自製性好。
4、人際關系和諧:個體的心理健康狀況主要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表現出來的。和諧的人際關系既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5、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心理行為能順應社會文化的進步趨勢,能動地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具有積極的處世態度,與社會廣泛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晰正確的認識,以達到自我實現與對社會奉獻的協調統一。
6、人格完整與穩定:人格是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從而培養健全的人格。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人的心理行為表現應與生理發展階段相符。心理健康者應具有與同年齡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叄』 哪些方法可以提高精神健康
1、提高心理健康意識
主動學習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識、保持積極健康的情緒。在身體疾病的治療中,要重視心理因素的作用。自我調適不能緩解時,可選擇尋求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心理健康是一種心理狀態,並非單純的沒有煩惱、沒有憂愁:可以參考以下標准:
認識自我、感受安全:對自我評估准確、有安全感。
自我學習、生活自立:有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
情緒穩定、反應適度:能得當的處理問題,控制和管理好情緒。
人際關系和諧、接納他人:人際關系協調,支持系統比較完善,能接納他人。
適應環境、應對挫折:行為符合年齡、周圍環境等因素。
2、使用科學的方法緩解壓力
合理設定目標、學習基本的減壓知識、積極尋求人際支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下的5句話可以讓身心做一下松綁:
痛苦是件好事:因為它會提醒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問題。
麻煩是生活的恩賜:因為我們從困境中學到的東西比從成功中學到的更多。
做回自己:即使很普通,你仍可以受人尊重、被人喜愛。
接受挑戰:挑戰使生活變得刺激而有趣,解決了難題後的人最快樂。
快不快樂事我們的選擇:世界就像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
3、正確認識抑鬱、焦慮等常見情緒問題
短期的抑鬱、焦慮情緒,可通過自我調適或心理咨詢予以緩解和消除。抑鬱障礙,焦慮障礙可以通過葯物、心理干預或兩者結合的方式治療。
4、出現心理行為問題要及時求助
像醫院的相關科室、專業心理咨詢機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等尋求專業幫助,這是一種負責任、有能力的表現。
5、精神疾病治療要遵醫囑
疾病的診斷,需要到專科醫院進行就診,確診後應及時接受正規治療,治療過程需遵醫囑。
精神疾病,除部分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的心理障礙僅靠心理治療就能解決問題外,其它都需要葯物治療、物理治療、心理治療或三者之間結合。
6、關懷和理解、減少歧視
精神疾病可防可治,需要尊重,做到不歧視患者。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照護者提供支持性的環境
盡可能去了解TA所患疾病的知識
注意言語,避免在語言上冒犯他們
傾聽、傾聽、傾聽:認真傾聽TA的回答
輔助治療:為TA准備好治療所需的資源
保護TA的權利:保護患TA的權利事最需要的事情
7、科學合理睡眠、促進心理健康
良好的睡眠,不僅是健康的重要標准,也是人體通過自身調整,恢復機能和精力,抵禦和化解疾病風險的重要途徑,是維護健康十分關鍵的因素。
保證充足睡眠時間:
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應不少於10個小時,初中生應不少於9小時,高中生應不少於8個小時,成年人每天應保持7至8小時睡眠。
規律作息:
夜眠晝行、起居有常是人的生物性需求,每個人都應根據自身情況,養成相對規律的工作、學習、娛樂、休息習慣。堅持每天同一時間段睡覺,不要熬夜,有條件的午休20至30分鍾,節假日也要注意規律睡眠。迫不得已熬夜後要及時補充睡眠。
積極調適心理:
造成睡眠障礙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問題,要始終保持平和的心態,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掌握情緒管理、壓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調整方法。白天要有適當活動量,睡前不宜進行劇烈運動、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聽音樂、深呼吸等放鬆訓練有助於睡眠。
『肆』 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具有正常智力、積極的情緒、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而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主要有調整認知、情緒管理、維持良好人際關系、自我獎勵、積極運動、保證睡眠等。在如今快節奏生活的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存在壓力,因此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尤為重要。
1、調整認知:應對自身抱有正確、客觀的認知,對於非理性、不合理的觀念,應予以糾正;
2、情緒管理:應保持情緒穩定,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心情愉快對健康有一定好處。同時應及時消除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鬱,避免不良情緒對自身造成長期影響;
3、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社交需求屬於人的心理需求之一,應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可以經常吃飯、外出旅遊。與同事、同學間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可獲得安全感,並消除孤獨感;
4、自我獎勵:平時應養成自我稱贊、自我獎勵的習慣,可以在成功完成一件小事後,給予自己正面反饋。可以獎勵自己買一件衣服,有助於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心理健康的維護;
5、積極運動:運動時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對體內多巴胺的分泌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多巴胺對情緒調控有一定的作用,促進其分泌會使人產生開心的情緒,如可以在早上進行慢跑或打羽毛球;
6、保證睡眠:睡眠對心理健康較為重要,睡眠障礙患者可能會伴隨精神、情緒症狀,如焦慮、強迫,所以保證科學、健康的睡眠,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每天保證8小時的睡眠;
7、其它方面:應維護大腦健康,降低慾望,同時善於獨處,平時可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均對心理健康的維護有所幫助。
『伍』 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我們在日常該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呢
每個人的心都是一座孤島,在島上會有各種各樣的建築,人們會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吸取新的知識來填充自己內心的健康發展,今年的第31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依然倡導通過多種途徑宣傳心理教育幫助更多的青少年健康走出叛逆期,讓青少年能夠有掌控情緒的能力提高自己的心理狀況,但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照顧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呢?小編給大家講一講。
但是家人和朋友也是精神緩解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為家庭關系是最為親密的關系,一個人是否快樂和自己的家庭氛圍有很大的聯系,一些家庭環境非常幸福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往往也比較開朗,但是如果父母經常吵架,他們的孩子也可能會非常內向不太愛說話。所以作為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及時認識到自己的不良情緒,疏導他們才能夠保持大家的心理健康狀態。
『陸』 保持健康我們可以做什麼
擁有健康的體魄,是每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要保持身體的健康,除了身體上的健康以外,還要注意心理上的健康。平時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不要飲酒,科學合理的膳食,保持身體正常的營養供應,同時也不可暴飲暴食,注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要注意多參加體育鍛煉,有效的鍛煉可以提高體質。平時的工作生活不要過於熬夜、勞累,要注意休息,勞逸結合。不要有太多心理方面的壓力,適當的學會去給自己釋放壓力,及時的調整自己的心態,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情。需要進行定期的體格檢查,包括影像學的檢查和血生化檢查,發現疾病,及時的處理。通過這些方式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才可以有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生活、學習以及家庭當中。
1、睡覺是第一要素。
晚上身體最好的排毒時間是晚21:00~早3:00,所以每天盡量在這個時間點內睡覺哦。
2、抓住早上的黃金時間。
早上要慢慢增開眼睛,最好可以懶一會床,然後再伸伸懶腰並起床穿衣,這樣做可以預防供血不足的問題,尤其可以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建議大家在早上要給自己足夠的蘇醒時間,對於健康大有益處。
3、日常三餐要健康和規律。
在家可以自己學習做飯,做其實做飯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而且會有成就感喲!!現代人因工作繁忙常常會不按時吃飯或者暴飲暴食,頻繁的叫外賣而導致脂肪攝入過多,除了會導致營養不均衡或者引發營養過剩問題,還容易使人患上肥胖、高血壓等疾病。
4、抽出時間來午休
每天可以抽出30分鍾到一個小時的時間,來午休。
睡覺時盡量平躺,並且把腿自然分開,讓器官有充分的空間活動,呼吸新鮮的空氣。
5、保持良好心態
常言道態度決定一切,其實這句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常常持有緊張、暴躁等不良情緒會擾亂內分泌並致使肝火旺盛,常常引發一系列疾病問題,對健康沒有益處。
閑來無事可以去逛逛公園,見見人,聊聊天,保持良好心情。
『柒』 怎樣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 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 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 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范允許 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 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 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 體。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人智力低下的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一般而言我們可參照上述標准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健康則要求助於臨床心理學家的測查與診斷,不能隨意給自己和他人胡亂下結論。 關於心理健康標准,各國專家有不同的理論依據和具體標准,而我國根據國情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最新國內的研究結果,我們認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徵應包括以下相互聯系的八個方面: 一、 智力正常 能正確、客觀地認識自然和社會,頭腦清醒,能以積極正確的態度面對現實的問題、困難和矛盾,既不迴避也不空想。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與想像力以及各種操作能力等等。 二、情緒反應適度 情感表現樂觀而穩定,心胸開闊,對一切充滿了希望,既不為瑣事耿耿於懷,也不沖動莽撞,能保持平常心,以愉悅的情緒去感染人。 三、意志品質健全 對自己的言行舉止表現出有一定的自覺性,獨立性和自製力,既不剛愎自用,也不盲從寡 斷;在實踐中注意培養自己的果斷與力,經得起挫折與磨難的考驗。 四、自我意識正確, 有自知之明 在集體中自信、自尊、自重,少有自卑之心,也不傲視他人;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正確的評價與要求;在實踐中不斷開發自己的潛力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人生價值。 五、個性結構日趨完善 個性是一個人經常的、本質的和別人相區別的心理特點的總和。它包括心理傾向性如需要、 動機、興趣、 意志、人生觀等),個性心理特徵(如能力、氣質、性格等)。人的生活條件、 受文化教育影響、從事的生產與社會實踐越是優越、豐富、完善,人的個性結構的日益完善也就有了保證。目前整個教育系統都在進行著全面的改(革),重視把青少年從以往的應試教育轉向全面的素質教育,這就為人的個性結構的日趨完善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六、良好的人際交往 樂於和善於與人交往,能和大多數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重視友誼也不拒絕別人的關心與幫助。與人相處時積極態度(如熱情、坦誠、尊重、信任、寬容、融洽)多於消極態度(如忌妒、冷漠、懷疑、小性、計較);在新環境中能很快地適應,與他人打成一片。 七、行為得體, 生活態度積極 珍惜一切學習與工作的機會,行為上表現出獨立自主,不以他人的好惡作為個人行為的依據,既不盲從,也不受誘 惑,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八、反應適度 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和活動效率是積極、主動而富有成效。不沖動、毛躁、也不敷衍塞責
『捌』 關於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心理健康問題是值得家長所關注的一個問題,小學生是值得關注的重要對象,家長也應當採取一定的方法,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
最後小編想說,不管家庭你是一個孩子還是兩個孩子,家長都應當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如果是兩個孩子的話,家長也應當多關心一下老大,這樣老大才能夠感覺到父母的愛意。
『玖』 心理健康教學未來能從事什麼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未來能在醫院從事心理咨詢工作,也可以在養老院,孤兒所或者是法院從事相關的工作,在這個時代,我們如果要過的幸福,心理健康心理素質問題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就少不了心理健康咨詢師的工作,所以心理健康教學未來的發展空間會非常大。
例如在養老院,對待一些老人,他們的心理有時候是及其不陽光的,他們的生活是清淡的,所以在這種環境下,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可以為這些老人上課,看看他們的心理是怎麼樣的,從而給他們的生活適當的添加光彩。還有在學校,這個嘈雜的環境,每個人的心理都不同,他們所受的環境影響不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說在學校為學生們尤其是在初中階段這種叛逆的時間段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課是非常有效果的,作為一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就應該為孩子們解答疑難問題,孩子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在監獄中,這些人的心理是非常不穩定的,他們的心理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所以在監獄中從事心理健康方面的課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們雖然是罪人但是他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心理健康師就是要拯救社會的每一個人,這樣整個社會才會充滿幸福感,我們的明天才會更加的充滿生機。
心理健康教育隨著我們的生活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我們的心理健康我們的國家才會有發展。心理健康教學工作者要時刻伴隨著我們的生活而存在。
『拾』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徑
1、認知。根據心理學的一些觀點,人有自創的能力也有自毀的能力,將自創自保的能力發揮到極致,關鍵靠改變認知。科學實驗告訴我們,改變了認知確實有巨大的幫助。魯迅的《紀念劉和珍君》有一個說法,說劉和珍被害已經一年了,「忘卻的救主」降臨了。我對這個「忘卻的救主」不懂。後來我到美國學心理學才知道,西方把對我們天然有利的思維方式都稱為「救主」。人有一個本能,就是「忘卻的救主」,這在西方就發展出一套醫治理論,如果我們將不好的東西主動排除,就會促使我們的自主神經系統往好的方向發展。
認知的第二個方面,也是最根本的方面,就是我們自尊的問題。自尊是個體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也是人的基本需求,它是一種深層次的生命感受。自尊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態度,包括了認知成分,也包括了感情的成分,是一個結合體,高自尊會使我們能夠有較強的主動性和良好的自我感覺。自尊心高的人在同樣的條件下自我感覺比較好,美國一項研究發現,高自尊的人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堅持不懈繼續努力,生活的滿意度相對也比較高。自尊和身心健康關系比較明確,比如說相關系數,是正的相關,自尊心越高,身心也健康,自尊心越低身心也不健康,這是正相關。相反來看,自尊心和羞怯的程度是不相關的。自尊心高的人,他也會失敗,但是失敗之後產生的抑鬱和焦慮要比低自尊心的人緩沖很多,而且高自尊心的人他可以傾向於用提高自我的辦法來應對困難,比如說我做生意這次失敗了,那沒有關系,說明這個生意還是低水平的,以後我做高水平的生意,可能還是會成功的。毛主席說過要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不要以為退下來很容易,退讓是非常聰明的、具有崇高哲學的水平運動。人都會有錯的。認識這一點很重要,要時時防著你可能錯,可能失敗。因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萬一的,萬一失手了,有1%還有回手的餘地。我們生活中也是一樣,任何一件事情,不要以為百分之百,一定要留有餘地,如果事情壞了還有迴旋的餘地。我們生活中經常是該躲的不躲,所以搞得惡性循環。
2、從社會交往入手。人是社會的人,只有在社會的交往過程中才能夠保持健康的心態。
3、適度的體育鍛煉,特別是那些有助於我們心理平靜的體育鍛煉。適度的體育鍛煉,不單純使我們血液循環增快、代謝改變、耗氧,而且對心靈也是巨大的安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