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五穀雜糧,如何吃才是正確的
五穀雜糧的正確吃法。
⑥不同的雜糧吃法不同
不同雜糧含有的各種成分不同,吃法也多種多樣。糙米適合煮粥,這更容易消化和吸收營養;而高梁適合做點心,營養更為豐富;薏米更適合煲湯;蕎麥卻是適合做面條......
如今,越來越多家庭,早上煮一碗雜糧粥,再配一塊麵包,就是營養且飽腹的一餐。中午和晚上,將紅薯、芋頭、南瓜等雜糧與白米混合一起做成飯或粥,也不失為健康又美味的選擇。五穀雜糧做成的食品越來越獲得現代人的青睞。
② 五穀雜糧如何吃最健康
步驟/方法
1 大豆——養腎
大豆中的黑豆被稱為「腎之谷」,中醫認為它具有補腎強身、解毒、潤膚的功效,對腎虛、浮腫有較好的食療作用。
做法:泡發後打製成豆漿,或煮黑豆粥,每天早晚各一次。
2 大米——潤肺
大米涵蓋稻米、紫米等,在出現肺熱、咳嗽等症狀時,具有很好的滋陰潤肺的作用。
做法:用小火熬制大米粥,直至米湯濃稠,只喝米湯不吃米粒,隨時可服用。
3 小米——養脾
小米是五穀之首,常食能補脾益胃。小米對脾虛體弱的人而言,可謂是進補的上品,可補中益氣、延年益壽。
做法:熬一鍋小米粥,用湯匙撇出小米粥上層的精華——米油,空腹喝下,有很好的養脾胃的療效,每天早晚均可服用。
4 小麥——養心
小麥被稱為「五穀之貴」。中醫認為它能養心安神、除煩去燥。對消除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自汗盜汗以及煩躁情緒有食療作用。
做法:取帶皮的全小麥熬粥,或去中葯店買一些浮小麥熬水,每天早中晚服用。
5 高粱——養肝
高粱和大豆都屬於雜糧,但卻是五穀里不可缺的配角,高粱具有養肝益胃、收斂止瀉的功效,尤其是患有慢性腹瀉的人,持續吃一段時間後,會有良好的功效。
做法:把高粱米加工成麵粉後炒熟,用開水調成稀糊每天早晚飯前服用。
熱愛養生的朋友,現在知道了「五穀雜糧怎麼吃最健康養人」後,是不是想嘗試一下呢?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健康狀況有針對性的吃哦!
③ 五穀雜糧怎麼吃才健康養生
五穀雜糧怎麼吃才健康養生
健康飲食不能長期只吃精糧,要適當搭配雜糧食用;不同的雜糧葯性不一樣,有著不同的滋補作用,許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樣的體質該吃哪種雜糧,你吃對了嗎?
不同雜糧功效也不同
小米:安眠健胃
小米能益腎和胃、除熱補虛、安神健胃,小米所含豐富的色氨酸,可輕松被人吸收,色氨酸會促使分泌五羥色氨酸促睡血清素,是很好的安眠健胃食品。
高粱:養肝護肝
中醫認為高粱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動物實驗證明,高粱具有養肝護肝的作用,脾胃虛弱、小兒消化不良者,可取高粱面在鍋中焙黃,然後熬成粥服用,小孩子要少吃,一般一次不超過半兩面。
薏米:清毒素、健骨骼
薏米中含有非常豐富的膳食纖維,它可以促進我們的腸道蠕動,有助於消化、預防便秘,此外還可以清楚我們身體產生的毒素。預防腸道疾病。經常吃薏米還可以抑制身體中的骨骼肌肉收縮,能夠增強骨骼的發育。減少肌肉痙攣,還能夠延緩骨骼衰老,讓我們的骨骼變得更加健康。
芡實:防止衰老
芡實含有豐富的澱粉,可為人體提供熱能,並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碳物質,保證體內營養所需成分。芡實制劑「八仙糕」有明顯延長壽命的作用。
燕麥:降血脂
研究表明,燕麥中的β葡聚糖具有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此外,燕麥的血糖指數較低,有助控制血糖。燕麥同時還具有預防便秘和腸癌的功效。
小麥:健脾、養心
小麥味甘,性平微寒,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功效。心煩失眠者可用小麥與大米、大棗一起煮粥服食。麥麩含高膳食纖維,對高脂蛋白血症、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痔瘡、老年性便秘、結腸癌都有防治作用。
蕎麥:降血糖
蕎麥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和黃酮類物質,特別是我國特產的苦蕎中,黃酮和蘆丁的含量非常高。而蘆丁是防治糖尿病、控制餐後血糖上升葯物中的主要成分,因此,蕎麥和苦蕎特別適合糖尿病人食用。
紫米、黑米:護眼
紫米和黑米等紫黑色的雜糧一般都富含花青素,具有抗氧化作用,能預防脂肪氧化和維護眼部血管健康。
糙米:降血脂
糙米保留了大量膳食纖維,可促進腸道有益菌增殖,加速腸道蠕動,軟化糞便,預防便秘和腸癌;膳食纖維還能與膽汁中膽固醇結合,促進膽固醇的排出,從而幫助高血脂症患者降低血脂。
玉米:降低膽固醇
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濕、開胃益智、寧心活血的作用。玉米油中的亞油酸能防止膽固醇向血管壁沉澱,對防止高血壓、冠心病有積極作用。而且玉米它還有利尿和降低血糖的功效,特別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
綠豆:清熱解毒
從中醫的角度講,綠豆性寒涼,因此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從營養學的角度分析,綠豆的保健作用來自於其中的抗氧化成分,如類黃酮、單寧、皂甙等,它們有清熱解毒功效。
紅豆:清心火、補心血
中醫認為紅豆清熱祛濕、消腫解毒、清心除煩、補血安神,還能為身體補充鉀、鎂、磷、鋅、硒等營養元素。李時珍稱紅豆為「心之谷」,紅豆既能清心火,也能補心血。同時,紅豆和粗纖維物質豐富,有助降血脂、降血壓、改善心臟活動功能等。
黑豆:補腎、活血
黑豆味甘性平,有補腎強身、活血利水、解毒的功效,特別適合腎虛者食用。腎虛所致的腰痛、耳鳴者可取黑豆 50 克、狗肉 500 克,一起煮爛,加入各種調味品後食用。
這五種人不宜多吃雜糧
1、消化能力有問題的人
消化能力有問題的人(例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不適合吃五穀雜糧,因為這些食材較粗糙,跟胃腸道物理摩擦,會造成傷口疼痛。容易脹氣的人,吃多了也不舒服。
提醒:有腸胃疾病的人,別吃太多蕎麥類,因為蕎麥類容易有消化不良的問題;也要斟酌吃大豆類,避免脹氣。
2、貧血、少鈣的`人
穀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會抑制鈣質,尤其抑制鐵質的吸收,所以缺鈣、貧血的人,更要聰明吃,例如,牛奶不能跟五穀飯一起吃,才不會吸收不了鈣質。
另外,紅肉所含的血基質鐵,可不受植酸影響,但老人家多半不敢吃紅肉,加上如果為了健康一味吃五穀雜糧,會很糟,有些人因為雜糧吃太多,貧血一直無法改善。
女性也是一樣,如有貧血問題,又喜歡吃雜糧,一定要補充紅肉,一天的肉類來源有一半必須是紅肉。
3、腎臟病人
腎臟病人反而需要吃精緻白米。因為五穀雜糧的蛋白質、鉀、磷含量偏高,當成主食容易吃多,病人身體無法耐受。
一位在醫院負責慢性腎臟病人的飲食健康的張悟本說,不時會遇到病人瀕臨洗腎危機時,回家趕緊舍棄白米飯,換吃五穀雜糧,想重振健康;結果三個月後回診,抽血檢測,發現病人的鉀、磷突然飆高,仔細問才知道病人反被聰明誤的作法。
4、糖尿病人
糖尿病人要控制澱粉攝取,即使吃五穀雜糧,也要控制份量。
而且五穀雜糧雖然因為纖維夠,有助於降血糖,醫護人員多鼓勵糖尿病人吃,但一旦糖尿病合並腎病變,這時就不能吃雜糧飯,得回過頭來吃精白米,不少病人因此困惑不已。
5、痛風病人
痛風病人吃多豆類,會引發尿酸增高,五穀當中的豆類攝取份量就要降到最低。
④ 五穀雜糧的最佳吃法,如何讓營養充分吸收
五穀雜糧指的是稻麥,穀子,大豆,玉米,薯類……也習慣將米和麵粉以外的糧食稱作雜糧,而五穀雜糧也泛指糧食,所以五穀也是糧食的統稱。五穀雜糧富含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和粗纖維,可以減肥,美容,補鈣,排毒,防癌,提高免疫力,又因為其富含鎂還能防治女性痛經,同時也是抵抗衰老及防治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首選食物。五穀雜糧可以用電磨磨成粉,放點糖混合做成粑子蒸食,營養能保證吸收百分之九十。或將其調成糊狀煎餅吃,不過,這種方式烹食,營養會少吸收百分之十!
⑤ 五穀雜糧怎麼吃最健康有效
建議每人每天至少吃一餐粗糧(100 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的人應當吃兩餐或更多。要讓粗糧自然地融入生活,例如早上喝五穀豆漿,中午吃一小段粘玉米,晚上喝糙米、綠豆、高粱米等各種米混合煮成的八寶粥,這比餐餐白米飯更有美食感。我們可以在做各種主食的時候都混入粗糧,比如煮米飯加點小米,做煎餅加入綠豆粉、全麥粉,煮白米粥加一把燕麥,打豆漿加一把紫米。 自然而然地粗糧的量就能增加,而且感覺飲食質量更高,三餐更美味。 楊立新:吃粗糧要堅持「6 粗4 精」原則,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頒布的纖維食品指導大綱,一個健康人,每天的常規飲食中最好搭配30~50克的纖維素(粗糧中的纖維量)。飲食中,比例的搭配最重要,--每天的糧食攝入中,粗糧和細糧的比例為6 :4 是最科學的。 另外,各種粗糧最好搭配著吃,不要單純只吃一種,這樣可以起到互補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大豆、小米、玉米按照2 :1 :1 的比例搭配來吃,更利於營養的吸收。這就是八寶粥更美味、更健康的原因了。羅大倫:在中醫保健方面,認為不同的粗糧適合不同的食用方法,我們可以嘗試一下。 1. 糙米做粥。糙米粥能刺激胃液的分泌,有助於消化和營養的吸收。不過,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喝這種糙米粥,可能會引起血糖的突然增高。 2. 高粱面做點心。高粱米做粥做飯,都顯得粗糙,如果磨成麵粉做點心,則細膩營養了很多。例如做銀耳羹或玉米羹時放上一點高粱面,可以讓羹湯更增加一些豐潤的口感。 3. 薏米煲湯。薏米不容易消化,可以和雞腿、番茄、薏米一起燉煮,不但容易消化,而且能起到非常好的滋補效果。 4. 糯米做醪糟。糯米可以助消化、安神,緩解疲勞和頭昏眼花的症狀,做成醪糟酒釀後效果更加突出。 編輯小結 粗糧確實很有健康價值,專家建議我們每天吃一餐粗糧,三餐的粗糧和細糧比例為6 :4 是最科學的。食用粗糧的方法也有很多,不僅是煮粥那麼單調,可以做點心、打豆漿、煲湯、做醪糟……更美味、健康。
⑥ 粗糧怎麼吃比較健康
粗糧怎麼吃比較健康
粗糧怎麼吃比較健康,粗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見的一種食物,現在很多人吃肉吃多了,都會選擇吃一些粗糧來平衡一下身體的營養,但是吃粗糧也是有一定的注意事項的,下面我分享粗糧怎麼吃比較健康的文章,一起來看下吧。
一、粗糧怎麼吃比較健康
1、吃完粗糧要多喝水。
粗糧中含有較多膳食纖維,需要有充足的水分才能保證胃腸道的正常消化。因此,如果吃的粗糧製品中含水量較少,比如雜豆飯、玉米窩頭等,就要適當多喝水。
2、每天吃的量佔到主食的1/3左右。
粗糧吃得少,起不到預防慢性病等多種保健作用。但粗糧含有較多的膳食纖維和植酸,長期大量食用,會影響人體對鈣、鐵等礦物質的吸收,還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因此建議每天最好能吃50~100克粗糧。健康成年人每天吃的量佔主食總量的1/3比較合適。
3、用高壓鍋烹調保護營養。
紅豆、綠豆和黑米等顏色深的粗糧多含有豐富的抗氧化成分,能幫助人體清除自由基,抵抗衰老。高壓鍋烹調能避免食物接觸過多氧氣,對於保存粗糧中寶貴的抗氧化成分,如多酚類物質是非常有利的。國外研究也證實,蒸煮會讓豆子的抗氧化能力有所下降,然而用高壓鍋來烹調豆子,在相同軟爛程度下,能減少抗氧化物質的損失。
4、老人、孩子要粗糧細做。
老年人、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善的兒童,由於消化吸收功能弱,吃太多粗糧會增加胃腸負擔,還會妨礙其他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對於這類人群而言,除了可選擇小米、大黃米等易消化的粗糧,並適當減少吃粗糧的量,還可以通過改進烹調方法來提高吸收率,如把粥煮軟爛黏糊、粗糧磨粉等。但需要提醒的是,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粥越軟爛黏糊,餐後血糖上升速度也就越快。
5、根據自身體質來調整品種。
燕麥可溶性膳食纖維含量豐富,適合血脂高和肥胖者;紅豆、薏米利尿去腫,適合水腫體質人群;體質較熱者可多吃綠豆、蕎麥等寒涼滋潤的雜糧;寒性體質者則應選擇高粱、紅小豆、糯米等偏溫熱雜糧;胃腸不好的人可以選擇小米、大黃米和糙米,這類粗糧煮粥吃容易消化。
二、粗糧錯誤的吃法
1、不分人群、體質吃
老人和兒童的胃腸功能較弱,不要一次吃太多粗糧,最好粗糧「細做」。熬粥是最方便的形式,可將小米和大米一起煮成粥;小米麵煎餅、小米麵饅頭也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要結合自身的體質選擇粗糧。血糖高、血脂高或肥胖的人,適合吃燕麥和豆類;貧血的人適合吃小米和黑米,有利於補鐵。
2、吃的品種過於單一
人們最常吃的粗糧是小米、玉米和紅薯,但長期只吃這幾種會影響營養均衡。專家建議,製作粗糧食品要盡可能將多種食材混合烹調。比如,玉米、小米、大豆單獨食用,就不如將它們按1:1:2的比例混合食用,可以使蛋白質起到互補作用,營養價值也更高。
由於粗糧質地粗糙,難以下咽,所以很多人會在粗糧食品中加入很多糖、油和澱粉來改善口感。尤其是餐館和超市中製作的粗糧食品,常用油煎,或用食用鹼、泡打粉製造出多孔效果,用精白麵粉和澱粉來加強細膩感,用糖來改善口味,這樣的加工方法會讓粗糧的營養價值大打折扣。
3、頓頓飯大多吃粗糧
有些人聽說吃粗糧好,就很少吃米飯和白面。但粗糧雖好也要適量,以免加重胃腸負擔。此外,還要講究粗細搭配。專家建議,可以在做主食時混入粗糧,比如蒸米飯時加點小米、糙米、綠豆或紅豆,煮白米粥加一把燕麥,磨豆漿時加一把紫米等,這樣吃起來口感也更好。早中晚吃粗糧最好有所區別,比如早上喝粗糧豆漿或粗糧粥,中午吃「粗細搭配」的主食,晚上可以吃點好消化的粗糧粥。
很多人覺得,吃粗糧就是為了更健康,所以往往只搭配素菜,以為這樣攝入的脂肪少,會好上加好,其實不然,粗糧最好的搭檔是肉類和蛋類。
三、多吃粗糧的好處
1、粗糧裡面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營養價值遠高於精白米和精白面。在各種主食中,精白大米的維生素含量最低,精白面次之。因為谷類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它的維生素和礦物質集中在外層的「粗糙」部分當中,而中間的細白部分含量很低。糙米經過精磨加工之後變成大米,其口感軟了,外觀白了,但是B族維生素的含量僅剩下原來的1/4。粗糧之所以「粗」,就是因為它沒有經過精製加工,因此天然的營養成分損失極少。特別是對於生長發育很快的孩子來說,他們對營養供應比成年人更為敏感。充足的B族維生素對於智能和體能都是極為重要的。
2、粗糧裡面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可幫助腸道蠕動,排除毒素,預防便秘。每個人都知道纖維的重要,懂得多吃水果、蔬菜固然可以補充膳食纖維,卻經常會忘記粗糧是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實際上,粗糧當中的不溶性纖維對於促進腸道蠕動最有幫助,而且可以與食物中的多種污染物質相結合,將它們帶出體外,並把腸道打掃得乾乾凈凈。那些潔白、柔軟或鬆脆的普通食品,均是精白米和精白面製成,其中所含的膳食纖維微乎其微。
3、粗糧需要更好地咀嚼,有利於保護牙齒。牙科專家們認為,牙齒也會「用進廢退」。經常咀嚼,可以促進牙齒的堅固,如果總是吃太軟太精的食物,從來不需用力咀嚼,則恆牙質量受到影響。多吃粗而不硬的全谷類和豆類,正是讓我們牙齒得到鍛煉的大好機會。
4、粗雜糧有助於控制血糖。用粗雜糧代替部分細糧有助於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但是這些食物維持餐後血糖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燕麥、蕎麥、大麥、紅米、黑米、赤小豆、扁豆等可明顯緩解糖尿病病人餐後高血糖狀態,減少24小時內血糖波動,降低空腹血糖,減少胰島素分泌,利於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
不同粗糧的吃法
1、小米
小米煮飯味道較差,但熬粥就味道很好。可加入紅棗、桂圓等,味道更好,還有一定的養胃補血之作用。
2、黑米
黑米較硬且粗糙,用來煮飯並不太合適,熬粥較好。高粱或黑米與東北米按1∶10的比例一起熬粥,或將黑米和雞、魚等放在一起煲湯,口味更新奇。
3、糙米
糙米飯要煮得可口,最好先將糙米浸兩小時。糙米或紅米可單獨煮食,或與白米混合煮食,煮飯熬粥均可。取適量小米熬30分鍾左右,再與大米一起熬成二米粥,口感較好。
4、玉米
鮮玉米可用高壓鍋煮熟,做正餐或加餐食用。變換選擇:可經常選擇一些有地方風味的粗糧食品,使口味多樣。各地方玉米製品的種類很多,如爆玉米花,與麵粉等混合製成的玉米糕,玉米餅,玉米饅頭,玉米面餃子、包子、餡餅,玉米片等。
5、蕎麥
蕎麥餅,即蕎麥面與麵粉混合做成的餅;蕎麥面條,即蕎麥面與麵粉混合做的面條;蕎麥面饅頭,即蕎麥面與麵粉混合製成的饅頭。
6、臘八粥
常見配料有珍珠米、薏米、麥仁、黑米,有的還放白果、百合、蓮子、桂圓、綠豆、花豆等,再配以蜜餞。
7、十谷粥
配料有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麥、蕎麥、芡實、燕麥、蓮子、麥片和紅薏米等。一般需要用沙鍋熬煮兩小時。
吃粗糧的注意事項
1、別油炸或油煎
油炸或油煎會破壞粗糧的營養價值,比如做玉米餅,傳統做法多用油脂來煎;在製作薯類的時候,不少人喜歡把它打成泥狀,做成餅等,然後油炸,這樣做成的食物,將損失粗糧的營養價值。
2、別加入大量油脂、糖等
要避免加入大量油脂、糖、麵粉、米粉、純澱粉等做法,比如做玉米餅時用精白麵粉和澱粉來加強細膩感,加工薯類時加入糖、奶油等。這樣做雖然改善了口感,但是讓粗糧變成了高能量食物,失去了其自身的營養特點。
3、別反復加工
有人做紅豆沙餡時會將紅豆反復煮幾次,丟棄煮豆的水,再把豆皮全部去掉,把紅豆沙做得特別細膩,甜味特別重,結果令紅豆皮中的大量膳食纖維以及多種抗氧化成分和維生素丟失。正確的做法是用整粒的紅豆一次煮爛後碾碎製作成餡。
不宜吃粗糧的`人群
1、胃病患者謹慎吃
有胃病或消化性潰瘍的人不適合多吃粗糧。大量的纖維素會對腸胃產生一定的刺激,一般的健康人沒問題,但有較重胃炎或胃酸過多的人都不太適合,腸胃有潰瘍的人同樣受不了。
2、老人應該適量吃
粗糧如玉米、小米、糙米、高粱米等不容易消化,整粒雜豆類及硬果類等也需要費勁咀嚼,由於老年人咀嚼功能會有所下降,所以建議老年人選擇蒸、煮、燉等方式烹調粗糧和其它食物。
此外粗糧攝入過量會影響老年人的消化吸收,老年人粗糧攝入過量還會影響某些礦物質的吸收,比如說鉀、鈣等,另外粗糧攝入過量還會導致便秘,所以吃粗糧一定要適量。
3、青春期少女不宜食用過量
青春期少女如果過量進食粗糧,會使其他食物中的膽固醇隨著纖維素一起排出體外,導致女性激素合成減少,影響子宮等生殖器官的發育。
此外,長期進食過「粗」,會影響人體機能對蛋白質、無機鹽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吸收,以至造成骨骼、心臟、胃腸等臟器功能的損害,降低人體的免疫能力。
4、6歲以下嬰幼兒不適合多吃
因為學齡前兒童的胃腸道發育不成熟,消化吸收功能差,不宜多受刺激。孩子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攝入大量的鈣、鐵、鋅等礦物質,而粗糧中所含的植酸和單寧卻有可能阻礙這些微量營養素的吸收。
5、貧血人群不能多吃膳食纖維
貧血的人如果每天吃下去的纖維超過50克,就可能降低蛋白質的利用率,還會影響礦物質吸收。而粗糧正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
其次,燕麥、蕎麥、玉米等谷類以及綠豆、紅豆等多種雜豆里,還含有「抗營養」的植酸等物質。它們會妨礙鈣、鐵、鋅等礦物質的吸收,還會延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這些都會一定程度上影響貧血者的身體健康。
⑦ 雜糧該怎麼吃才健康從烹飪到進食,教你一步步給健康「加分」
雜糧不等於就是粗糧。
粗糧是相對我們平時吃的精米、白面等精糧而言的;主要包括穀物中的玉米、小米、紫米、高粱、燕麥、蕎麥、麥麩以及各種干豆類,如黃豆、青豆、赤豆、綠豆等初級農副產品,以及全麥與全穀物類加工食品,由於含有的膳食纖維更為豐富,所以叫做「粗糧」。
雜糧有所區別,所謂:「五穀雜糧」,雜糧通常是指除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和薯類等五大作物以外的糧豆作物。主要有:高粱、蕎麥、燕麥、大麥、糜子、薏仁、菜豆(芸豆)、綠豆、赤豆、蠶豆等各種豆類等等。
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把粗糧與雜糧的概念混淆,以為粗糧就是指的雜糧。
事實上對於初級農副產品而言,所有的雜糧均屬於粗糧,均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而粗糧並非只有雜糧。
從概念上來說是有區別,主要是雜糧生長期短、種植面積少、種植地區特殊、產量較低,因此不是主要的農作物,所以被稱為雜糧。而在生活中,從營養方面做出區別的意義不大,所以不用過於糾結是粗糧還是雜糧。
老年人這樣吃雜糧,吸收好,更 健康 :
首先是要注意烹飪方式
雜糧大多質地比較堅硬,不容易軟化,膳食纖維也非常豐富,不利於消化吸收,對於老年人而言,烹飪方式就顯得非常重要。
建議: 1、雜糧多用於熬粥,作為主食的替代品; 比如綠豆粥、八寶粥、臘八粥等等,或者用於熬湯。這樣經過充分的熬煮,可以讓食物變軟,大大減輕牙齒以及胃腸的負擔,更有利於營養的吸收。
2、做成糕點; 比如馬蹄糕、綠豆餅、老婆餅、或者做成豆腐等等,粗糧細作,營養價值的利用率會更高。
3、做發酵食品; 比如做成包子、碼頭、發糕,窩窩頭、腐乳等,經過酵母的發酵之後,可以把糖類物質進行分解,更有利於人體的消化吸收。再則口感也是更加松軟,還帶有濃濃的特殊風味。
其次是要控制進食量
雜糧雖然營養豐富,其中豆類當中含有的蛋白質,礦物質以及維生素也是非常豐富的。也含有豐富的糖類,合理進食可以與主糧更好地形成營養互補。
然而含有的膳食纖維豐富,營養不容易吸收,老年人不適合長期大量進食。老年人的主食還是應該以米飯或白面為主,滿足人體對能量的需求;雜糧每周吃3—5次左右即可。
再就是進食的時間
作為粥類食品或者是糕點,發酵食品,可以作為早餐或晚餐主食的一部分,不應該是全部。
比如早餐喝的是豆粥,還可以吃些白麵包子或饅頭等作為主食。晚餐喝豆粥,可以吃些馬鈴薯,山葯等薯類。
如果是早餐或晚餐吃的是雜糧糕點,或者是發酵食品;還可以喝些白米粥或面條,或者是豆漿等食物。這樣干與濕的搭配,更容易消化吸收。
總而言之,雜糧也是人類很好的「合作夥伴」,而且在種植的過程中需要使用到的農葯、化肥非常少,所以質量更有保障。
今天就分享到這里,希望您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