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習心理學要追求什麼不要苛求什麼
阿爾伯特·艾利斯是當代美國心理學家、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的開創者之一、理性情緒療法創始人。他早期曾接受過精神分析心理治療的訓練,因為對精神分析中心理困擾病人的治療效果不滿,所以在1950年後發展了通過矯正認知行為而改善病人情緒狀態的理性情緒療法。
艾利斯的主要治療思想是科學和樂觀主義,他的核心治療思想是A(事件)B(認知評價)C(情緒後果)理論,同時開放性地整合運用各種心理治療策略,所以他的心理治療方法在科學實證研究上具有許多數據優勢,《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一書是他對自己創始療法進行回顧的總結性作品。
01
找一個女孩說話又不會死
在19歲那年,艾利斯發現自己因害羞而不敢在公開場合說話的毛病,於是下狠心給自己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自己在一個月的時間里,在大學旁邊的公園主動找100位不認識的女孩說話。
於是在朗克斯的公園里,每天一到時間就會出現一位害羞男生找女孩說話。雖然一開始經常被人拒絕,他自己也經常面紅耳赤,但慢慢地,情況發生了改變,艾利斯越來越不緊張了。據說努力堅持了一個月,雖然沒有任何一個女孩願意和莽撞的他約會,他也沒有找完100位女孩談話,但是他不再害羞講話了。
艾利斯調整了自己對事件的認知,「找一個女孩說話又不會死」「女孩又不是老虎」,這樣的認知信念使他調整了以前的非理性的認知,獲得了勇氣和平靜。由此可見,生命的快樂是可以通過努力調整自己的認知信念而獲得的。
後來他一直很快樂,旁邊的人看見他總是很有活力。在他去世前一年,他每周還接待幾十位前來咨詢的來訪者。
02
必須主義等於狗屎主義
在一般人的認識中,心理咨詢師總是那種溫文爾雅、言語文明的人物,或許這是一個面具性的形象。雖然有的心理咨詢師的確溫文爾雅,但有的卻不是,艾利斯就是一個充滿個性的、隨意的治療家。
他在治療過程中總是率性而為,經常把治療技術和自己的性格融合在一起表現出來,甚至有些不雅的俚語或粗俗話語也會出現,不過這樣獨特的風格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一位美國臨床心理學教授曾說,艾利斯的心理治療相當有沖擊力,往往一次談話治療能抵上一般治療師幾次咨詢的療效。
艾利斯的粗口中最著名的應該是「狗屎主義」、「必須主義等於狗屎主義」 。
艾利斯曾感嘆人類心理上存有某些自毀的信念。在這世界上,並沒有必須、應該的事情。因為那些必須的信念在一個人面對不可實現的事件時,容易導致消極和自毀性的人生出現。這種必須、應該的信念是不合理的、非理性的,會直接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
正如一個戀愛中的人會設想對方將來「必須是」自己永遠的愛人,卻沒有考慮這種「必須是」是否經得起推敲,所以他將來會因戀愛失敗而非常痛苦。
有的女孩子認為自己必須是瘦的、苗條的,而不思考這並不是必須的。因此當她們減肥失敗時,她們這種「我必須是瘦的」非合理信念可能會使她們產生飲食性障礙(營養不良、暴食、厭食症等)。
在父母教育兒女的過程中,設置一個「必須」會是一種災難。因為「必須」往往會造成父母的教育和孩子的發展之間的差異,這種差異繼而會變成沖突。
艾利斯試圖引導一種健康生活的理念,多數人對成功、舒適、接受、幸福和贊同都存有強烈的偏好和願望,這本沒有問題。但當人們把這些偏好和願望想像成是自己人生必須和一定應該滿足的絕對性願望時,這個人就會產生心理上的困難。
因為,我們每個人不可能在每件事情上都永遠成功。因此,擁有一種開放的態度,不過分苛求自己的生活,那麼即使過得不富有,也會是幸福和健康的,而有太多「必須」和「應該」的生活必然是病態的。
盡管有時候在一些著作和演講中,艾利斯會表現得有點兒得意忘形而自吹自擂,不過他的許多「粗口」在生活中卻是中肯和實際的。如果讓自己的信念不存在那麼多臭氣熏天的「必須如此」「應該如此」「狗屎」,那你的人生會更幸福。
03
我對生活的態度是順其自然
有位記者在采訪89歲的艾利斯時問:「回首人生,您認為生命中什麼是最重要的?您對生活的態度是什麼?」
艾利斯回答說:「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我對自己使用了美國式的理性行為療法,這使我可以無條件地自我接受,並總能接納我自己;另一方面,我也在嘗試改變我做的很多事情,使之更趨向於我自己滿意的方向。」
我對生活的態度是順其自然,因為我們不是被邀請到這個世界上來的,而是被動地來到這個世界。生活本身並沒有什麼意義,是我們給了它意義,我們自己決定什麼是我們喜歡的、什麼是我們不喜歡的、什麼是我們特殊的目標和目的,由此為我們自己的存在選擇了意義。
在這世界上,並沒有「必須」要做的事情,別過分苛求自己。放下某些自毀的信念,你會過得更幸福!
最後別忘了點擊右上角紅色關注,每天分享最新的心理學實用知識!
㈡ 學習心理學要追求什麼不要苛求什麼
現在心理學還處於 各個學者發聲不同的觀點階段,並不成熟,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什麼效應什麼心理雖然是固定的,但是看法不同。 可以追求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要盲目的追從。
㈢ 學習心理學要追求什麼不要苛求什麼 學習心理學要追求
心理學是一門仍處於發展中的科學,因此,追求真理是最重要的,表現在思想上行為上就是要有獨立思考精神,對於所學知識,都要通過實踐去檢驗,不要盲目崇拜老師或專家,此外,遇到別的新學說,那怕是經你實踐檢驗過的知識,也應該耐心聽,吸取別人學說中正確的部分,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不要苛求考試成績,即使100分,也不可能有所成就。
㈣ 學習心理學要追求什麼不要苛求什麼
因為心理學研究仍然處於百家爭鳴階段,所以,想為心理學發展做貢獻,就應該講究獨立思考,多問一個為什麼?多從不同角度出發去思考問題,還要多注意傾聽不同的聲音,要採納不同流派的長處,要有海納百川的氣度:「站在巨人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遠;通過人梯,才能更上一層樓」。
不要為高分而盲從,更不要為私利而打擊破壞別人的學術研究,這是一個有良知的科學工作者應該具有的品質。
㈤ 學習心理學要追求什麼不要苛求什麼
心理學是一門仍處於發展中的科學,因此,追求真理是最重要的,表現在思想上行為上就是要有獨立思考精神,對於所學知識,都要通過實踐去檢驗,不要盲目崇拜老師或專家,此外,遇到別的新學說,那怕是經你實踐檢驗過的知識,也應該耐心聽,吸取別人學說中正確的部分,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不要苛求考試成績,即使100分,也不可能有所成就。
㈥ 心理健康的「六個正確對待」
心理健康的「六個正確對待」
由於心理現象極其復雜,每個人的情況又千差萬別,所以,很難像測量血壓或體溫那樣,能具體劃出一個心理健康與否的明確界限。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保持穩定的心理健康水平。為此,有人歸納出心理健康的"六個正確對待",具體要求是:
1.能正確對待自己,有自知之明。對自己有恰如其分的評價,既不自卑,也不自傲。不要過於苛求自己做力所不能及的事,也不要因出現過錯而無休止地自怨自艾。既不能讓自己過於舒服,也不要讓自己太苦。
2.能正確對待別人,善交友,也就是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與人交往時,善意的態度(如尊敬、信任、喜悅等)多於敵意的態度(如懷疑、嫉妒、憎惡等);要抱著與人為善的精神,理解寬容別人的過失。
3.能正確對待工作,熱愛學習和勞動。有人說,工作和勞動、學習對於心理健康之重要,猶如維生素對身體的重要。如果一個人飽食終日而無所事事,即使體格再健壯,其精神也是空虛的。而空虛的精神是容易出問題的,進而使健康出問題。
4.能正確對待環境,適應能力好。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總在不斷變化之中,秋去冬來,人們應當調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適應四季氣候的'變化。要改造自然首先要適應自然,對待社會環境也是這樣,面對客觀現實要分析哪些是需要改變和可能改變的;哪些是不可能或暫時不能改變的,以此為依據來決定自己應該採取何種態度和行為。
5.能正確對待成績。工作成績和各種榮譽的取得,是辛勤勞動的結晶,高興慶賀是應該的,但不能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更不要驕傲自滿、目中無人、孤芳自賞。
6.能正確對待挫折。人非聖賢,工作中出現失敗和挫折是難免的,遇到挫折和失敗要及時分析原因,不要被挫折擊倒,要學會放下包袱,輕裝前進。
如能做到以上六個方面,就可以使自己的心理處於一種和諧、自然的健康狀態;對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和麻煩,做到不退縮、不逃避、不幻想。另外,這六個"正確對待"既可以做為心理健康的手段,也可以做為心理健康的目的,在這里是把手段和目的一體化了。應該說心理健康同時是一種理想和追求,沒有止境。
;㈦ 如何擁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每個人都很嚮往的,所以,在生活中,我們都在講自己要如何如何追求健康生活,追求健康心態,追求快樂幸福,但是,我們如何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呢?怎樣做才能讓自己的心態積極向上?
㈧ 怎樣保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
身體健康就是要靠平日里的科學膳食,科學鍛煉,久而久之就會有一個良好的身體了;而心裡健康就是要多看有意義的書籍,多做有意義的善事,你像:例如
義工活動,幫助交警配合交通。豈不聞「人人邁出一大布,社會回報你一生」這句話的意思就是,人人都拿出愛心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萬一你明天有什麼事,社會廣大人群就會伸出援助之手來幫你。這些都是心裡健康的表現,其他的像
用一顆寬大的愛心去包容一切、用一雙溫暖的手去溫暖一顆冰冷的內心世界、用一句話也可以救下一條珍貴的生命,這些都是可以去做的,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後代,發揚具有愛心的思想很重要
㈨ 簡述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1、什麼是心理健康:關於什麼是心理健康,國外學者多有一些表述。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
2.心理健康的標准: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了解什麼是心理健康,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整體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人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准,以此為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准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煉,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准,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1]
總而言之,健康的心理就是做出正常思維,行為標准,人性的對客觀物質世界的主觀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