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想讓孩子心理健康,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該如何教育
B. 初為人父母,該怎樣養育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初次為人父母,很多家長其實都是非常的迷茫的,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也不知道怎樣才能夠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孩兒,其實方法很簡單,但是實踐很困難。讓孩子心理健康茁壯成長,本身也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所以接下來就為大家介紹幾個好方法。第三個方法應該就是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好夥伴。及時的去疏導孩子心理上的郁結和問題,才能夠讓孩子的心裡保持一個比較健康的狀態。當然,你也不要催促孩子朝著怎樣的方向發展,而是應該給孩子更多的自由,你要做的其實就是一個朋友的角色。
家長確實不好當,要想當一個成功的家長,培養出健康優秀的孩子,其實更是難上加難,但是掌握好的方法,其實也能讓你事半功倍。
C. 如何培養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1、
談到身心健康,好像這是家長對孩子的最低要求。
很多家長都說:我對孩子沒有什麼太高要求,只希望他健康、快樂。
也許在家長心目中,孩子只要沒有生病,沒有出現什麼異常的表現,就是身心健康。
實際上,這個標准並沒有我們想像那麼簡單。
真正的身心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一個人從內而外整體的健康狀態,具體表現在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完好這三個方面。
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一定是身體健康、自我認知良好、有活力、有創造力、有上進心和責任感、人際關系良好的。
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已經越來越少了。
2、
先說說身體健康。
好的身體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基礎,身體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的感覺、思想、自信、心態和精力水平。
教育應該是塑造人的,孩子應該是身體健康的,朝氣蓬勃的,神采飛揚的,這樣的體魄和氣質才是一個孩子應有的狀態。
但看看現在的孩子,他們背著沉重的書包,駝著背,戴著厚厚的眼鏡,因為長期缺乏睡眠和缺少足夠的戶外活動,眼裡早早失去了靈氣和光彩。
很難想像,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如何去開拓屬於他們的星辰大海。
我們常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家長要給孩子提供富有營養的食品,保正充足的睡眠,除此之外,還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多體育鍛煉的機會。
體育運動不光能保護孩子的視力,強健孩子的身體。在體育活動中,孩子通過自我激勵、管理情緒,不斷突破自我;孩子會逐漸形成規則意識、團隊意識,學會與他人合作,甚至重塑自己的個性,變得更加陽光開朗。
而這些書本之外的鍛煉,對孩子的人生發展,有著非常長遠的意義。
3、
健康的心理狀態對於孩子非常重要。
人的心理和認知支配行為活動,沒有好的心理狀態,人就不能朝著正向方面發展。而如果孩子心理不健康,必然影響能力的發展和學業上的表現。而能力和學業的表現又會反過來對孩子的心理認知產生影響。
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根本原因就是沒有正面的自我認知,缺乏正確的三觀引導和積極正面的思維模式。
幼年時期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很大,這種影響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很負面的,而這種影響會貫穿孩子一生。
也就是說,孩子的心理狀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原生家庭,取決於父母與孩子交流和互動的方式。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來自家長的愛和引導,會造成孩子內心貧瘠,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來自社會環境和朋友的影響越來越大,往往容易走上歧路。
想要孩子心理健康,家長首先要引導孩子認識自我和接納自我。
英國心理學家 Robert Holden 說,你和你自己的關系,決定了你的所有其它關系。
孩子如何感覺和評價自我,會對其外在行為產生直接影響。
擁有良好自我價值認同的孩子,能更有效的調節情緒和自我激勵,並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適當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讓孩子從小學會認知自我和接納自我價值,是心理健康培養的重要方面。
家長應該引導孩子對自我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幫助孩子正確評價自己:我的個性特點是什麼?我有哪些愛好和技能?我的外形有哪些優點?我贏得過哪些挑戰?我有什麼獨特之處?……
父母要多肯定孩子、尊重孩子和鼓勵孩子。讓孩子從小了解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了解自己的存在是高貴和合理的,幫助孩子學會珍惜自我。
一個對自我有良好認知和接納的孩子,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潛能,也能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和弱項,但是總體來說會對自己感到滿意和自豪。
第二,家長要幫助孩子發展優秀的品質。
還未成年的孩子,普遍對外在環境缺乏理性的辨別和分析能力,面對周遭的環境時,由於缺乏內在的分辨力和抵抗力,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
家長要及時幫助孩子疏導一些不良情緒,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孩子樹立正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展自尊心、責任感、同理心,以及原諒別人的能力。
三觀的引導和品格的訓練,就是幫助孩子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最大程度的脫離惰性和慾望的影響,做出更負責任、更長遠的決定。
有怎樣的認知,怎樣的品質,怎樣的胸襟,決定了我們的孩子將來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優秀的品質是孩子面對困難和挫折時最有力的支撐,是孩子抵抗不良環境和誘惑時最好的防禦。
有好的品格,孩子未來就能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能獲得高質量的人際關系,獲得更多的正向反饋和幸福感,這也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要保證。
4、
好的教育,可以引導孩子向著健康陽光的方向發展,是促進孩子身心全面健康發展的主要途徑。
如果家長整天盯著孩子的成績,而對孩子的情緒、心理和品格方面的問題視而不見,不只長遠上孩子的成績無法保證,甚至會面臨孩子走上歧途等非常嚴重的後果。
世界上沒有不想學習好,不想擁有光明前途的孩子。很多時候,孩子只是缺少引導、缺少安全感和前進的動力。
重點是家長可以給與孩子合理的引導和充分的空間,讓孩子的身體、心靈、社會屬性以及靈性得以全面發展。
假如這些方面都能充分發展,那這樣的孩子一定會比較健康、比較快樂,他一定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克服困難,不斷進取,去開拓自己的人生。
因為他不再只是一個滿足他人需要的工具,他有前進的方向,可以為自己的未來而活。
父母的引導和鼓勵、無條件的愛、尊重的態度,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以及長遠的發展非常關鍵。
國外有句諺語說,A child who feels valued and accepted by his mother can change the world.(一個被母親珍視和接納的孩子可以改變世界)。
就從現在開始吧!
D. 如何培養孩子的健康心理
引言:家長如果想要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首先避免過度溺愛孩子,否則就很容易讓孩子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認為別人都應該去無條件為孩子著想,就非常容易讓孩子養成自負的性格。其次家長千萬不要總是逼迫孩子做一些孩子做不到的事情,這樣是很容易讓孩子喪失自信心,變得自卑,性格內向,對於孩子的健康性格也會有一些影響。最後家長也不要總是去欺騙孩子,家長如果答應孩子的事情家長一定要做到,否則也會讓孩子不信任家長,從而在長大之後可能會變成一個不守信用的人。
最後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否能夠健康成長,很多時候都是關乎父母的,所以父母一定要採取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
E. 從以下五個方面來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讓孩子知道強身健體愛惜身體能夠發現自己的美麗與價值。
家長們在照料你的孩子的過程中,其實這也是向孩子們傳達一些正確的健康理念,而不是僅僅的吃飽和穿暖那樣的簡單,那麼, 父母們首先應該做到的就是以孩子的身體感受為主,而不是將自己的人生經歷重新的復制到你的孩子身上,或者是因為受傳統的經驗主義的影響,其次還有在孩子的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傳遞,要向孩子們傳遞正確的健康理念,而不是只時認為父母親力親為照顧好自己的寶寶這就可以了,最後家長們要培養起你的孩子的獨立照顧自己的責任,並且把家長這方面的一些教誨結合自已的身體的一些感受完美的統統的融合起來。
如果你的孩子有能力正確的對待你自己的話,也能夠很好的了解自己的身體,同時還可以採取措施來保證他自己的身體健康,那麼這個孩子就能發現自己的美麗與價值,同時這樣的孩子將來還會在工作和生活中同樣的充滿自信和活力。
二、會真誠友善的去對待自己和他人,而且內心敏銳而有趣,同時還真誠富有同情心和愛心。
無論你的孩子是那種性格,他們在對待自己和其他人的時候都會真誠友善。同時這些孩子的內心也十分敏銳但不會過於敏感,無論是外向或內向,其心裡能都能夠保持一個開朗的心態,這些孩子往往有趣但不冒失,而且還富有同情心和愛心。
中國目前的社會正在處於一個轉型階段,很多人的成長受到各種利誘的影響,在心理上會處於一個被沖擊的階段,從而也就會對自己所持有的一種人生觀或價值觀而產生動搖,其實這樣的因素就會導致孩子的內心起伏不定,也就會出現性格暴戾,或是內心浮躁等,如果稍有不順可能就與人為惡。其實這些也是我們家長讓孩子擁有一個善良品質的現實依據。
三、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願意冒風險,而且能在一些環境要求的情況下做出改變而且還有創造性很能幹,負責。
孩子們終究要長大,不可能總是依偎在父母身邊,鑒於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有失人性化,在培養考試機器的同時,也請注意培養一下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孩子不是機器,也不能將他們完全束縛在考試的知識上,其實孩子們的創新是一種能力,同時也是一種樂趣,中國式的機器教育法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會有極大的失去作用。
雖然環境不好改變,不過人是可以改變一下你自己來取得合理的調適,可以在堅持原則的情況下,同時將獲得更好的生活,不過在這同時也要求你的孩子們將來一定要能乾和負責,而不是只是靠依附於家長。
四、找到方法來接納新的和不同的東西,留之精華,棄之廢墟。
由於社會在不斷的發展,而且周圍的一切也都可能隨之發生變化,因偱守舊,而固封自守的排斥一些新東西,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理解和接納,那麼將來他就會被拋出社會前進的行列。
孩子們都會長大,將來都會離開自己的'父母會接觸到更多的新鮮不懂的事物,或者是這些孩子們之前根本就沒有碰到遇到的情況,這就需要你的孩子們找到方法去接納,很多孩子們都是從書中獲得大量知識的同時,也卻發現了自己難於適應到這個社會上,其實這就要求孩子們一定要保留一些舊的有用的東西,同時也要將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丟掉。一定要學著去面對新發生的一些事情,要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而不是整天的陷入一個郁悶和苦惱之中。
五、踏實做人,深深的去愛,要公平有效的競爭,柔剛兼備。
教育孩子在情感上,能夠腳踏實地,做到深深的去愛,而不是因為受不良風氣影響,這樣才放縱自己,只有認真的去生活這樣才能讓自己覺得人生更快樂。
對於孩子們將來還要既溫柔而又剛強,同時不會是處於兩個極端,或軟弱,或強勢,除此之外,孩子也會了解一些溫柔與剛強的不同之處,不僅僅能夠發展出一個強大的自尊,同時還可以給予別人一種寬厚的愛。
一些家長們只著眼於現實的一些利益,然而卻忽略了孩子們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培養,這樣從而也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孩子長大後的悲劇,其實這絕不每個深愛你的孩子的家長們所能承受的,因此,要想你的孩子有一個幸福快樂的人生,那麼就一定要關注他們生活還有學業以及發展的同時,心理健康的培育更不容視。
F. 家庭如何培養孩子的身心健康
作為父母,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擁有一個陽光樂觀的性格。
所以小心翼翼呵護著孩子的童年,不願讓他留下心靈上的創傷。
可想法是好的,家長們卻往往因為經驗不足而導致了某些孩子有不良心理傾向。
那麼,心理健康正常的孩子都有哪些素質和表現?又該如何培養呢?
01
不羨慕他人
父母們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別的孩子有的東西他自己沒有就想要。
從而去埋怨父母,「為什麼他有,我就沒有?」
一般父母遇到這種情況,要麼是去痛快的給孩子買,要麼就堅持不買。
孩子的心理,是喜歡新的東西,喜歡自己所沒有的東西。
但是父母再有錢,也不可能每次都給孩子買新鮮東西。
一般家庭收入有限,更不可能讓子女要什麼就買什麼。
這時候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和別的孩子交換自己的東西,以沖淡子女的羨慕心理,增強他的分享心理。
有東西和別人分享,當然不必羨慕別人。
02
不嫉妒他人
孩子會嫉妒,其實並不是問題,還可以說是人之常情;但是嫉妒到想要傷害別人,這就成為心理上的一種問題了。
嫉妒別人,不一定要產生破壞性的行為,也可以引導孩子轉換成欣賞別人優點,學習別人長處的積極性念頭。
因為嫉妒而傷害別人,會讓別人對自己的自私產生反感,對自己並沒有好處。
父母以身作則,教導孩子不嫉妒他人,嘗試著去學習他人的優點,或者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欣賞他人的成就,心理就正常。
03
學會自省
教導子女養成反省的習慣,把每天所接觸到的種種事物,加以歸納整理,並且進一步類推,以尋找更為妥善的處理方法。
這種自省的習慣並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學習的。
可惜一般父母,只知道教導子女記憶某些事情,譬如說教孩子識字或者認識某些東西,卻很少做深一層的啟發,讓子女從單純的記憶提升到對事物的分辨、整理和分析。
具體怎麼引導呢?
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拿一些共同的活動來進行分析、比較和檢討,使子女在對談中學習分析、思考和表達,逐漸養成子女反省的能力和習慣。
並且還教導子女有過必改,勇於嘗試,而不是一錯再錯或者因害怕犯錯而不敢嘗試。
作為父母,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但是歸根結底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有一個和睦的家庭。
父母互相尊重、彼此相愛,這比多少口頭教育都來得有效果。
因為父母以身作則,讓孩子感受到愛、感受到父母的關心,這對塑造孩子的心理健康真的是非常重要的!
G. 初為人父母在生活中,該如何讓孩子心理健康發展呢
用正確的心態去教育孩子,同時讓自己樹立起好的榜樣並讓孩子感受到。
每一個人在成為父母之前,都是自己父母孩子,所以當了父母之後,才知道當父母確實不容易。但是既然我們選擇了成為父母,那麼就要拿出當父母樣子。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改進,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一、用正確的心態去教育孩子。
雖然我們初為人父人母,我們在很多方面都不足,但是我們要擺正自己心態,不要害怕去面對一些問題。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更是一邊教育,一邊學習的時候。當然我們不能夠逼迫自己一定要成為很優秀的父母,這樣壓力大,反而做不好。對此,調整心態非常重要。
H. 如何培養孩子健康心理
I. 在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方面,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心理健康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意義的人,但是大多數孩子年齡都是比較小的,很多事情都需要家長幫忙,在成長的過程中也需要家長的指引,所以家長在平時一定要有意識的去幫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讓孩子變得自信,樂觀開朗。
家長如果想培養孩子健康的心理,平時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課題,孩子不願做的事情不要去勉強孩子做不到的事情,家長也要尊重孩子,不要過多的去責怪孩子。孩子的自信是來源於家長的鼓勵和自己的成功的,所以家長平時不要總是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不要當眾揭孩子的短,要維護孩子的尊嚴,讓孩子更加有自信,才能有健康的心理。
J. 如何培養孩子心理健康
如何培養孩子心理健康
如何培養孩子心理健康,父母在工作之餘應該多多關心孩子,成長是甜蜜和困難交織的過程,孩子的能力是否出眾決定了未來的發展高度,家長們和孩子都不能忽視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問題。下面我分享如何培養孩子心理健康方法。
創設良好環境
幼兒園是學前教育系統的支柱,對學齡前兒童的教育起著導向作用。幼兒園環境包括實物環境、心理環境、語言環境等多層次、多側面的內容。應按照教育目的為幼兒提供新穎性、啟發性和引導性的設備、材料、玩具、物品等,在調整環境時,也要經常豐富、補充和更替交換,以激發幼兒求知好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滿足幼兒操作、探索的心理需要,使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每個幼兒感到安全、歡樂、自尊、自信,從而獲得成功。
如新小班幼兒對親近的人有強烈的情感依戀,與之分開時,會有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同時有的幼兒看到別人哭他也哭、別人笑他也笑,情緒不穩定。這時,我們會給孩子們准備一些能夠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東西,比如色彩鮮艷的毛絨玩具等等,或者在教室里貼上幼兒與家長的照片,開設多個「娃娃家」活動區等,將教室裝扮成家的樣子。在日常活動中經常抱一抱、摸一摸幼兒,幫幼兒穿好衣物、脫鞋子,拍著幼兒睡覺,以動作、表情等各種方式向幼兒表示親近和愛撫,增強幼兒自身的安全感和對老師的信任感,使幼兒身心需要不斷得到滿足,這樣孩子就不會哭鬧,反而會喜歡幼兒園的生活。
發揮游戲功能
在實踐中,我們認識到不是所有的游戲對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游戲應該具有目標性和針對性。通過游戲,讓兒童體驗合群的愉悅,增強合群意識,提高合作的能力。在角色游戲中,幼兒通過對游戲主題的確立、角色的選擇、情節的發展等活動,學會如何與同伴友好相處,自我意識得到良好發展。
積極地正面引導
結合本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及個體差異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活動內容,並認真做好充分的准備,包括物質材料准備和知識准備。在教育活動中多用鼓勵的方法,因人而異地指導幼兒,使幼兒表現得自信、主動。
教師要廣泛搜集幼兒在幼兒園、家庭中有關的信息,善於發現幼兒的優點,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幼兒,客觀、具體、明確地評價幼兒。如利用入園、離園、家訪、開放活動等時間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情緒、行為等方面的表現,及時肯定幼兒的優點。
日常活動時經常引導幼兒說說自己和同伴在哪些方面有進步,對幼兒的進步給予表揚和鼓勵。同時引導幼兒少與別人比,多與自己比,既指出他優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使幼兒正確地評價自我,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識。
注意個別差異
每個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點,我們在重視幼兒群體心理健康的同時,必須十分關注個體兒童的心理健康,實施個別教育。可以通過開展個別輔導的形式,對問題突出的孩子還要和家長聯系,咨詢專家,進行心理治療。
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視,也不能耽誤。孩子的成長沒有重復,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小虎出生後雖然很調皮,卻很招人喜歡。特別是那張小嘴跟個小八哥似的,叫得鄰居的爺爺奶奶的臉上綻開了花。小虎也有讓人頭疼的地方,就是吃飯的時候會搗亂。有一次竟然把一隻玩具貓放進湯碗里,還說給小貓增加點兒營養。全家人一點兒沒喝,媽媽只能把湯倒掉。媽媽為此大發脾氣,把他關在陽台,還惡狠狠地說:「你怎麼就是屢教不改,我不管你了!」小虎哭著抱著媽媽的腿,卻被媽媽給拉開。看到媽媽不理自己,小虎就使勁兒地哭。媽媽為了教育小虎,就把他關在陽台上……當天夜裡,小虎被噩夢驚醒,還哭著要媽媽。
剛剛兩三歲的孩子,其實如此的做法是對孩子心靈的最大傷害。時間長了,容易使孩子形成膽小怕事、孤僻不合群的性格,甚至導致孩子產生心理疾病,如恐懼症。有意或無意地傷害兒童心理健康與人格發展的言行,對孩子的傷害往往影響深遠。當前,在我國家庭和幼兒園中,教育者對心理虐待問題的嚴重性與危害性認識不足,警惕不夠,自覺或不自覺地對孩子進行著種種心理虐待。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這樣的話:「用精神的皮鞭抽打孩子的心靈,對孩子的傷害就更大了,因為皮鞭割斷了成人與兒童的精神聯系,也使家長和教師的所有努力付之東流。」希望每一位家長和幼兒園教師都能從精神上善待孩子?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精神環境中生活、學習、健康成長。
對於孩子的玻璃心,爸爸媽媽們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要在大庭廣眾之下粗暴地諷刺和挖苦孩子,應該正面引導,用談心的方法,以理服人;
2、孩子做錯了事,要幫助他找到錯誤的原因,而不要一味地責怪孩子;
3、對孩子的教育要適度,不要損傷孩子的自尊心;
4、當孩子取得成績和進步時,應及時地給予肯定和鼓勵。
孩子幼小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傷害,做家長的要時刻注意對孩子心理的正確引導,讓孩子沐浴在家庭愛的溫暖當中,為整個人生做好良好的精神鋪墊。
為了能讓孩子健康的成長,父母一定要多給孩子一些精神上的鼓勵和溫暖,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