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重要性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不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於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但是,許多人並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健康,沒有完全做到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的健康負責,而是沉緬於不良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之中,使自身健康遭受損害。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並向全世界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它的基本原則是:不吸煙、少飲酒、平衡膳食、注意鍛煉。具體做法主要有:
(1)每天正常規律的三餐而少吃零食。
(2)每天都吃一頓豐盛的早餐。
(3)每周至少有三次體育鍛煉。鍛煉時心率應達到一定水平,例如120次/分。
(4)保持每天7~8小時睡眠。
(5)不吸煙。
(6)注意控制體重,不超過您標准體重的20%。
(7)少飲酒,不喝烈性酒。
上述7項能經常做到6項或7項的人比只做到3項及做不到3項的人平均壽命長11年。此外還要做到生活有規律;潔身自好;定期體檢;注意人身安全,防止意外傷害;糾正不良行為個性;有病到正規醫院診治,要按醫囑全程正規用葯,要重視非葯物療法的治療與調養作用;破除迷信,相信科學,不信鬼神;學習醫葯衛生知識,學會自我保健方法,增強自我保健能力。
2. 生活方式與健康的關系
生活方式是一個內容相當廣泛的概念,幾乎人們的衣、食、住、行、勞動工作、休息娛樂、社會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觀、以及與這些觀念相適應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等,都可包括在內。
生活方式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階層和不同職業的人,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受制於他的思想意識,又會反作用於他的思想意識。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利於身心健康,這已盡為人知,但要真正做到則又不容易。因此自古以來,許多經驗,人們不是不知道,就是做不到,更不能持之以恆地貫徹終身,只有到健康出了問題,才去找醫生。
從醫學角度言,合理的生活方式對人的健康和長壽關系至為密切。從我國上世紀80年代開展的一項大面積調查結果發現,在影響死亡的諸因素中,生活方式(包括消費類型、職業危害、有害健康的業余活動)佔37、3%,環境因素(包括社會、心理、身體環境)佔19、1%,保健服務因素(醫療、預防、康復)佔10、9%。此結果與美國1977年調查結果相似。尤其是生活方式中的消費類型,即不懂衛生知識,不會花錢的行為(如不懂營養衛生,把錢花在抽煙、喝酒上,喜吃肥肉、吃鹽過多、偏食等)被稱為「自我製造的危險」,與大多數死因間關系密切。職業危害中的不正當競爭,有勞無娛、有張無馳「奔馬式」的工作,超負荷地承受心身壓力,也對健康產生嚴重危害,引發疾病。故應及早警惕,防患於未然。
3. 健康的四大基石是什麼
著名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中就有關於治未病的理念,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已成而後治之,就好比口渴了才去鑽井,要打仗了才去製造武器,不是已經晚了嗎?世界衛生組織於1992年也發表了著名的《維多利亞宣言》,提出了健康的四大基石。那就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合理膳食
"五個數字":
哲學家說,"性格決定命運",在我們看來,"生活方式決定健康。"只要按照科學規律生活,就能健康享受每一天,實現個人幸福,家庭幸福,社會幸福。
4. 生活方式和健康的關系
生活方式越有規律,那你的身體當然就越健康,並不是一定要早睡早起,但是有規律有時間安排的進行休息,定時吃飯,定時運動,這樣慢慢的身體習慣了這種生活方式,那你自身的身體調節慢慢就開始適應這種身體方式,新陳代謝也就開始慢慢的穩定下來,穩定才能讓自己的身體越來越健康,而不是不停的變,不停的亂吃東西,身體也需要休息,不規律會讓身體變累,慢慢的也就不健康了
5. 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是什麼
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
積極樂觀的心態這是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天天好心情,身體的免疫系統也會非常旺盛強大,癌細胞自然沒有生存的空間。遇事能夠拿得起放得下,不慌不忙,不急不躁,心態平和,這是健康最基本的要素。處人心態――不攀不比、處事心態――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飲食心態――菜好菜壞一個樣,心中要樹立佛的形象即快樂。張國榮跳樓自殺絕對不是缺錢,而是完全變態了;很多大學生自殺不是學習成績不好,也不是身患絕症,而是無法面對現實、心態改變的緣故;很多人因為各種壓力而得了憂鬱症,等等。充足的睡眠人類身體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兩種,當交感神經過度興奮時,副交感神經就會給你打電話請你要注意休息了,表現為兩眼皮直打架。睡眠充足,人的機體能夠得到很好的修復,第二天又可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睡眠充足不是說睡的時間越長越好,而是說深睡眠的時間越長越好,6個小時實實在在,一覺睡到天亮,而且自我感覺睡的時間短。午飯半小時後小憩一會兒非常重要,可以確保整個下午和晚上的頭腦清醒、精力充沛。剛吃過飯血糖急劇上升,如果一吃過飯就睡覺,這樣容易誘發糖尿病,故不可一吃過飯就睡覺。適量的運動運動分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運動員短跑、擲鉛球、舉杠鈴等都是無氧運動,而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練瑜珈等都屬於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會增加我們體內大量的自由基,加速人體的老化,所以國家運動員都有年齡時間規定,到年齡就該退隊了。均衡的營養這一點較上面三點比較難做到,因為很多人喜歡吃自己喜歡吃的,不吃自己應該吃的,導致嚴重的營養不良,從而引起各種疾病的發生。
6. 為什麼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此重要呢
今天,一般來說,人們的預期壽命更長。此外,根據Mini Jacob(她在博士期間完成了這項研究)領導的研究分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最少的殘疾年之間的相關性是不可否認的。
雅各布和她的同事們檢查了25年來收集的數據。研究開始時,參與者年齡在65歲或以上,既沒有被收容,也沒有依賴輪椅。
參與者分布在4個縣。分析表明,與不健康的同齡人相比,生活方式最健康的人壽命更長,生病的時間也更少。
這難道沒有激勵你去關注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嗎?好消息是,開始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永遠不會太晚。
另一件有趣的事是和朋友、家人或鄰居一起吃飯。這樣,你就能和他們保持聯系,盡管你的食慾下降,你也會更受鼓勵去吃東西。
正確飲食的另一個好處是,你可以保持健康的體重,從而降低你患某些類型關節炎和糖尿病的風險。避免吸煙——香煙對你的身體有害。
它們使你容易患肺癌、心臟病、骨質疏鬆症和支氣管炎。香煙中的化學物質也會損害皮膚,使你看起來比實際年齡老。
盡量保持活躍
瑞典的一項研究發現,鍛煉是長壽的首要因素。它能延長你的壽命。如果你以前沒有鍛煉過,開始鍛煉永遠都不晚。
休斯頓的老年醫學專家Camel Dyer醫生說,她已經見過一些患者在70多歲時開始鍛煉身體,並取得了很大的效果。
7. 生活方式與健康有什麼關系
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健康的關系最為密切,常見的生活方式病,又稱為生活習慣病,便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所引發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曾指出:不良的生活方式是21世紀引發人類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關的科學家研究認為,不良的生活方式不僅容易患糖尿病、消化性潰瘍病、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癌症,而且還可造成機體的免疫功能降低,誘發多種疾病。
臨床醫學也指出:生活不規律的的人患消化性潰瘍的機率會比生活規律的人高3倍以上;過度疲勞、睡眠不規律、生活無節制的人NK細胞(自然殺傷細胞)比生活方式良好的人可下降20%左右;不吃早餐的人比堅持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危險可高4倍以上;每周1次運動都不參加的人,患肝病的危險要比經常運動的人要高出3倍左右;每天吸煙多的人患呼吸道疾病與消化性潰瘍的系數會增多,患心血管疾病的機會也會增加;每天喝酒多的人,會損害肝臟的解毒功能並可造成肝臟疾病;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的人患肝病的可能性與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每天喝5次以卜咖啡的人,腰痛的發生率會大幅度提高;每天攝取食鹽過多的人,患高血壓的機會也會增多……臨床醫學還發現,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45歲以後的死亡率比良好生活方式的人群要高出數倍。
因此,人們在生活中必須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養成在飲食、睡眠、工作、學習以及生活起居制度等諸多方面的良好習慣,並改掉、戒除一切不良的嗜好與惡習,並保持始終如一,這對人們的健康長壽大有裨益。
下面便舉幾個例子來說明良好的生活方式、規律的生活制度,的確是祛除疾病、保證健康的最好方法,讀者從中也許可悟出些道理。
例一:從前,在成尼斯有一個富翁,名叫路易吉·科爾納羅。這個人憑著自己的財富天天大吃大喝,荒淫無度,起居無常,行為放縱,毫無節制,結果剛到35歲就得了不治之症,很多醫生都無能為力。但有一位醫師得知他得病的原因後,為他開了一張處方,這張處方開的不是葯物,而是一張生活制度表。這個富翁便嚴格地遵守這份生活制度表,結果他逐漸恢復了健康,活到了80多歲。為啟示別人,他還寫了一本《如何活到百歲》,敘述他生活放縱的惡果及生活有規律後所得到的好處。例二:美國傑出的科學家、政治家富蘭克林在80多歲時還在進行科學研究,這要歸屬於他有一個好身體。他之所以有健康的身體,與他生活有規律大有關系。他每天都按時起床,准時站在陽台上做操,並脫去外衣進行空氣浴和日光浴。房東老太太稱贊說:「富蘭克林先生的生活就像我家的鍾表一樣准確無誤。」
例三:俄國的偉大作家托爾斯泰,一生雖患過多次重病,但他仍活到了82歲。這也得益於他的生活有規律,托爾斯泰的朋友和醫生回憶說:「托爾斯泰最使我們驚奇的就是那始終不渝的自我剋制,他強迫自己定時散步,強迫自己按時起床、睡眠。」托爾斯泰總結自己戰勝疾病的經驗時,曾寫過一篇《生活的規律》的文章。文章中告知人們,生病並不可怕,只要生活得有規律,便可獲得一些保健經驗,使疾病得以好轉甚至治癒。
8. 為什麼說生活規律是保健之首
人的一切生理活動有周期性的節律,我們稱生物鍾。生物鍾需要穩定 稱之為有規律。安排好自己的起居飲食合理的過好每天,充實且有意義。
1、首先把握規律的起床時間,生活有規律,撥准生物鍾更加重要,起床、大便、吃飯、活動、午休、喝水、鍛煉、睡眠要定時安排,形成條件反射,對取得健康長壽的好處不可估量。再比如我們的飲食,暴飲暴食也不規律,最規律的是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2、另外一周要有適當的運動量,運動一定要達到有效的運動量方能有效果。現在推薦的「三、五、七」概念就十分明確。「三」就是每次運動堅持在30分鍾以上,運動時間不足20分鍾.則僅消耗少量血糖,不會消耗脂肪,達不到加強心肺功能效果。「五」是一周不少於5次運動。
3、生活規律一定要堅持,在現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堅持干一件事不容易,不要給我們的生活壓力太大,適當的放鬆。娛樂都是可以的,但是規劃是規劃,打擾了我們生活規律的事情很多,大家合理把握自己的時間就好啦,還有這些都是因人而異,希望我們大家安排合理適合自己的生活規律。
9. 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重要性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習慣都不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於預防疾病,延長壽命,但是,許多人並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健康,沒有完全做到對社會、對家庭、對個人的健康負責,而是沉緬於不良的生活和行為方式之中,使自身健康遭受損害。為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並向全世界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它的基本原則是:不吸煙、少飲酒、平衡膳食、注意鍛煉。具體做法主要有:
(1)每天正常規律的三餐而少吃零食。
(2)每天都吃一頓豐盛的早餐。
(3)每周至少有三次體育鍛煉。鍛煉時心率應達到一定水平,例如120次/分。
(4)保持每天7~8小時睡眠。
(5)不吸煙。
(6)注意控制體重,不超過您標准體重的20%。
(7)少飲酒,不喝烈性酒。
上述7項能經常做到6項或7項的人比只做到3項及做不到3項的人平均壽命長11年。此外還要做到生活有規律;潔身自好;定期體檢;注意人身安全,防止意外傷害;糾正不良行為個性;有病到正規醫院診治,要按醫囑全程正規用葯,要重視非葯物療法的治療與調養作用;破除迷信,相信科學,不信鬼神;學習醫葯衛生知識,學會自我保健方法,增強自我保健能力。
10. 如何理解生活方式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國現代生活方式的特點就是快節奏,低運動,內容豐富而形式單一
現代生活方式病
?生活方式病是指由於人們衣、食、住、行、娛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以及社會的、經濟的、精神的、文化的各個方面的不良因素導致軀體或心理的疾病,稱之為生活方式病。
當今社會,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疾病已構成了威脅人們健康的主要問題。在農業型生產為主的國家和社會里,生產水平低,物質生活極貧乏,人們的健康主要受傳染病、寄生蟲病和營養缺乏症等疾病的危害;而在工業型生產為主的國家和社會,生產水平高,物質生活富裕,人們的健康則主要受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營養過剩和遺傳性疾病等疾病的威脅。這就是「窮有窮病,富有富病」。在這兩類不同條件下,疾病的發生,雖然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但有一個共同的因素就是與人們缺乏必要的衛生保健知識,以及不健康不科學的生活方式有很大關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發達國家75%的成年人處於患一種以上非傳染病的危險之中。而發展中國家既有傳染病的威脅,又有「人為疾病」即非傳染病的蔓延,這是源於生活方式的選擇,主要是由於食物太咸、脂肪過多、缺乏鍛煉和污染的空氣引起。
現代生活方式病主要表現如下幾個方面:
1.由於心理情緒緊張刺激增加、飲食營養結構不合理、環境的污染、吸煙飲酒的人增多等多方面的因素,導致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等因果性疾病發病率增高,成為早亡、致殘的重要原因。
2.由於現代生活節奏加快,時空觀念、競爭觀念增強,獨生子女及離退休職工增多,生活中緊張刺激增加,心理因素和情緒反應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引起了一些心理情緒反應性疾病如臨考緊張綜合征、離退休生活不適應、情緒性腹瀉等。
3.由於缺乏美容化妝的衛生知識,接觸性皮炎、染發劑過敏性皮炎、戴耳環引起的感染等發病率在女青年中明顯增加。
4.現代穿著引起的高跟鞋病、隱形眼鏡角膜炎、太陽眼鏡病等在男女青年中較常見。
5.養鳥、養貓、養狗等寵物導致動物傳染的疾病增多,尤其是狂犬病已在許多地區呈散發性流行。
6.吸煙人數大增,已成為肺癌、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因素;酒精中毒經常發生。
7.在腦力勞動者中間,由於久坐、用眼、用腦等,寫字多,造成腦力疲勞,視力疲乏較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