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好健康宣教
健康宣教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屬自覺地採納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現階段,我國臨床上的健康教育方式大多隻是注重信息的傳遞,不能顧及患者及家屬是否形成健康觀念,今後是否能正確進行健康的行為。那麼,如何使你的健康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呢。
下面給您介紹一種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
知信行模式(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 KAP模型),亦被稱之為認知模式,是知識、態度信念及行為三者的總稱,是目前健康教育領域行為轉變模式中較為成熟的理論之一。
下面就運用KAP模式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法做一簡單介紹:
一、疾病認知教育
1.一對一個體宣教:
患者入院後立即對其進行KAP問卷評估,根據患者知識缺乏程度對其進行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進行健康教育時應避開進食、睡覺及治療、護理等。教育過程中強調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盡量使用鼓勵性語言,以交談的方式與患者及家屬交流。對於重點內容進行反復強調,利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加深患者對重點內容的掌握,及時反饋學習的成果,不斷豐富與改進教育的內涵。
2. 專家知識講座:
組織患者及家屬參加疾病相關講座,講座結束後留出一定時間給患者答疑解惑。
二、信念干預
1.小組集體宣教:
將患者進行歸類,將需要進行相同教育意義和講課內容的患者聚集起來,由相關專家進行講解,每周一次,每次45分鍾為宜。宣教內容主要是介紹一些臨床治療成功的案例、研究方向及研究成果。
2.座談會:
對於相關情況的患者可以邀請他們一起參加座談會,交流各自的心聲,分享體會和經驗;使被動聽取意見變為主動徵求意見,更好的制定治療及護理方案。時間為每周一次,每次60分鍾為宜。
三、行為干預
1.針對不同疾病,結合患者的文化水平及認知能力,為患者制定相關的飲食指導、休息、活動及其他注意事項,及時解答患者疑問。
2.出院指導結合隨訪教育: 患者出院時為其提供個體化教育,並利用電話、簡訊、微信等多種現代媒體通道為患者進行高質量的健康宣教。對患者提出的問題給予一一解答,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人性化服務氛圍,從而建立和維護和諧的護患關系。
健康宣教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健康宣教的形式和內容必須要與患者的需求相結合,讓患者自身主動參與進來,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天津中醫葯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魏洪悅 谷曉玲 )
參考文獻:
1.李運智,劉宏,閆春林,等.知識-信念-行為教育理論在高風險壓瘡患者家屬教育中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6,16(04):281-283.
2.Trzcieniecka Green A, Bargiel-Matusiewicz K, Borczyk J. Quality of patients after laryngectomy[J]. Jouran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2007,58(5):699-704.
3.高丹. 知信行健康教育模式對卵巢癌術後患者KAP、生活質量及希望水平的影響[D].南京中醫葯大學,2017.
精彩內容推薦:
.護士:懷揣仁愛的變革者
.一起做個微笑天使吧!
職業禮儀加分項:護理服務禮儀
門診護士如何做好護患溝通?
美麗天使 綻放笑容
溫馨提示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來稿請附上以下內容:作者工
㈡ 如何進行吞咽障礙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及指導
吞咽障礙的護理措施有三大方面,第一個大的方面主要是基礎護理,其一病情觀察,病情觀察包括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觀察意識瞳孔的變化以及二便。第二個主要是氣道管道的護理。第三個口腔的護理。第二個大的方面主要是常見並發症的護理,預防壓瘡,預防誤吸及墜積性肺炎。第三個大的方面主要是專科護理,其一情志的調攝,其二主要是飲食的調理,飲食益清淡,避免肥厚之品,辛辣刺激之品,保持二便的通暢,其三主要是吞咽語言護理,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及指導,普及預防吞咽障礙的一些並發症的一些知識。第四個體位護理,提供正常舒適的就餐環境,嚴格按照治療師的要求來幫助患者進食。
㈢ 如何對心肺復甦後的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
對心肺復甦後患者及家屬的教育需有針對性。如果心臟驟停的危險因素仍然存在,那麼就需要其家屬和本人引起重視,減少一些可能增加風險的活動,並戒煙戒酒。有必要時讓家屬參加心肺復甦的培訓課程,並加強陪護。對於那些危險因素在此處就醫時已經消除的患者,則在健康教育時注重隨訪恢復,已有慢性病的二級預防,以及不良生活習慣的改變。
㈣ 如何對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指導
採用疏泄、解釋、鼓勵、安慰、暗示等方法,與患兒和家長進行思想交流,讓他們傾訴受困於疾病的感受和焦慮,幫助其分析原因和應採取的對策。鼓勵他們樹立信心,糾正不良行為。心理治療對改善患兒情緒障礙、自尊心不足和人際關系緊張等症狀有幫助。
㈤ 如何對家人進行健康管理
一、習 慣(保持全家衛生習慣)
好的衛生習慣是保障健康的基礎,如使用六步洗手法勤洗手;定時用餐;注意食品安全,采購綠色安全蔬菜,安全儲存食物;戒煙限酒;分用毛巾、被褥、洗浴用品,並定期清洗消毒;分用碗筷,餐具洗後消毒,降低病菌傳染風險等。
二、建 檔(建立家庭健康檔案)
將每位家庭成員的健康信息建檔,才能對家人的健康狀況做到心中有數,家庭成員間可以互相督促,及早干預。除了醫院設的健康檔案,自己記錄身體的變化也值得提倡,如定期測量血壓、血脂、血糖、體重、腰圍等各項指標及運動、飲食狀況等。對自己身體狀況了解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配合醫生做好診療工作,制定改善計劃。而且連續測量、記錄、對照身體指標,能看出身體變化趨勢和改善計劃是否有效。
三、活 動(家庭活動以健康為主題)
晨起一起鍛煉,飯後一起散步,平時結伴慢跑、快走、打乒乓球或羽毛球等都能培養熱愛運動的家庭氛圍。除了盡量保證一周三次的常規活動外,每周末還可以抽出一天作為「家庭活動日」。選擇的活動應考慮老少皆宜,適合所有家庭成員參與,最好選在環境較好的戶外。
㈥ 怎樣跟家屬溝通老人的健康
老年朋友與普通人群相比,具有其特殊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智力、學習能力、記憶力逐漸減低,機體的各器官功能逐漸退化;同時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的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不斷發生變化,從而所帶來的一些新的社會問題無時無刻地影響著老年人,加之部分老年人性格孤辟、倔強,部分老年人性格幼稚。因此,在充分了解和尊重老年人的個性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與老年病人的溝通應講求技巧和策略。下面談談我們與老年病人溝通的一些體會。
1 語言藝術輔以適當的舉止貫穿於溝通的始終
語言交流技巧是整個醫患溝通過程中的關鍵,使用禮貌性語言,尊重患者人格;使用安慰性語言,關心患者病痛;使用解釋性語言,使患者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1]。針對不同文化層次的患者採用不同的語言,正確對待不同老年人種種「權威思想」的表現,盡可能使病人產生親切感,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與緊張感。同情、關懷、熱情、溫暖、鼓勵的語言會使患者感到莫大的慰藉,即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為進一步溝通奠定基礎。適當舉止是整個醫患溝通過程中的橋梁,患者住院首先接觸的是護士,入院時護士應主動扶持患者,護士進入病房的輕盈步態和嫻熟的操作技術會使患者產生信任感,與老年患者溝通時保持一定的前傾體態,患者認為你在認真聽他們的傾訴,體現出對他們的關心之情。因此,護士應努力培養自己的語言能力,訓練自己的舉止,真誠而不虛偽,求實而不浮誇,溝通才能順利進行,達到溝通的目的。
2 選擇合適的溝通時機
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溝通時間、內容、地點、方法。入院時應根據患者的現病史、既往病史、體格檢查、輔助檢查等, 對疾病的病情作出估計,傾聽患者的心聲,徵求患者的意見,爭取患者對各種醫療處置的理解,為日後的治療奠定基礎;住院期間應根據患者病情變化,隨時隨地溝通,有創檢查及有風險處置前、變更治療方案時、貴重葯品使用前、發生欠費且影響患者治療時要溝通,急、危、重症患者隨疾病轉歸要及時溝通,醫保目錄以外的診療項目或葯品要溝通;出院時應向患者或家屬溝通出院醫矚及出院後注意事項以及是否定期隨診等內容[2]。當患者憤怒時,應先分析原因,消除誤會,使患者滿意,待心平氣和後,再進行溝通;當患者不合作時,護理人員切忌指責或表示不滿,分析其原因後,應給予積極疏導,找空閑時間進行交談,使其配合治療;當患者態度冷漠時,應多做解釋性工作,使患者積極主動,使護患關系更融洽;當患者情緒低落、沉默寡言時,護士應同情,體貼患者,給予心理支持。總之,通過交流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和想法,使護患雙方在感情和心理上相互溝通,促進彼此了解,取得患者信任。
㈦ 一個患了壓瘡癱瘓了的人,要怎麼對他和他的家人進行健康教育
教育方法
1.2.1 語言教育方法 通過語言的交流與溝通、講解及宣傳護理健康教育知識,增加受教育者對健康知識的理性認識。
1.2.2 文字教育方法 通過一定的文字傳播媒介和受教育者的閱讀能力來達到護理健康教育的目標的一種方法。如給患者發放相關疾病的健康教育小處方等。
1.2.3 實踐教育方法 通過指導受教育者的實踐操作,達到掌握一定的健康護理技能,並應用於自我或家庭護理的一種教育方法。如指導患者掌握功能鍛煉的方法等。
2 健康教育內容
2.1 心理指導 頸椎骨折患者伴有脊髓損傷者除損傷部位疼痛,立即出現四肢癱瘓,嚴重時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產生劇烈的心理波動,容易對生活失去信心和勇氣。脊髓損傷會造成一系列生理和功能紊亂,如體溫異常、胃腸功能紊亂等,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所以,從入院開始直到出院都要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向患者及家屬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經常運用鼓勵性語言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患者情緒保持穩定,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及護理。
2.2 強調制動 告訴患者及家屬,制動是脊柱骨折恢復的基本要求之一,否則,會引起新的損傷,導致或加重癱瘓[2]。正確的體位對脊柱骨折的治療也非常重要。頸椎骨折者,頸部兩側各放置沙袋一個,翻身時,上下身應在同一軸線上同時旋轉,避免扭曲,引起再損傷。
2.3 顱骨牽引指導 介紹顱骨牽引的目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牽引後床頭應當抬高25~30 cm。屈曲型骨折保持頸部過伸位,伸展型骨折保持頸部中立位。頭部及枕部墊以麂子墊。牽引重要不可隨意增減。如牽引過程中出現伸舌偏斜、口齒不清等,應及時與醫護人員聯系,防止神經過牽症狀。
2.4 功能鍛煉指導 為防止失用性肌萎縮和關節僵直,促進肢體功能恢復,應加強功能鍛煉。要向患者講明鍛煉的目的,使其自覺地配合。應強調功能鍛煉的主動性、適應性、計劃性、科學性和時間性,指導並示範功能鍛煉的方法。如果上肢功能部分存在,可進行護胸運動、握拳運動等主動活動,下肢被動活動每日2次,每次不少於30下,主要為肌肉按摩與各類關節的屈伸活動。
2.5 皮膚護理的重要性 告訴患者及其家屬,由於患者截癱平面以下皮膚感覺已喪失,神經營養功能差,容易發生壓瘡;強調定時翻身和皮膚按摩的重要性;若患者上肢未癱瘓,應激勵並指導他們自己定時按摩受壓部位皮膚,練習床上坐起,搬動下肢翻身,用雙手撐起軀干、抬起臀部,以減少局部受壓。
2.6 飲食指導 截癱患者由於長期卧床,導致腸蠕動減慢,易發生便秘。告訴患者應多吃水果、蔬菜等易消化食物,水果多食香蕉、梨、西瓜等,蔬菜多食芹菜、韭菜、菠菜等。指導每日行腹部環行按摩30~60次,以促進腸蠕動;亦可每日晨起飲250 ml淡鹽水、蜂蜜水或白開水,促進每日晨起排便。
2.7 加強膀胱功能訓練 截癱患者常有尿瀦留現象,應告訴患者及家屬這是由於脊髓損傷後,患者的排尿功能推動大腦及低級中樞控制,從而引起排尿功能紊亂或喪失。當膀胱內尿液積累,壓力升高時,尿液會自行溢出,但患者不能控制排尿,使膀胱內殘留尿液增多,易引起泌尿系統感染。因此,對患者進行排尿訓練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導尿期間,間斷放尿,日間每2~4 h放尿,夜間4~6 h,若有尿意則感到有尿意時放尿,放尿後按壓腹部,以排出殘余尿。
㈧ 如何進行健康教育
心理護理的要點:
1、做病人的可信朋友,做忠實的傾訴對象,當病人把心裡的困惑都和你說了,病就好了一半了;
2、避免說教式的勸慰,避免和病人辯論,少說、多聽、多做,主要是取得病人的信任,啟發病人敞開心扉;
3、根據不同的病人採取不同的護理方式,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心理醫生密切配合;
4、注意保護自己,調動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抵制和疏散病人的心理垃圾,防止病人好了自己倒了。 (1)綜合知識
護理人才應能夠融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用以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掌握與實踐相結合的護理基礎知識和專科知識;掌握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以適應護理工作需要;發展和應用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的技巧;使用科學的數據和方法計劃、實施和評價護理措施;應用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的知識分析專業問題;用書面和口頭的方式有效地交流,並能清楚地表達個人的看法;建立有效的與他人合作的工作關系;理解不同的文化對健康的影響;理解護理專業的特點。
(2)職業價值和道德觀念
護理人才應具備的職業價值和道德觀念包括利他性(具有人文關懷理念,對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狀態的關心);自主性(給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嚴:尊重個人、群體的獨特性和內在的價值);正直(遵守職業道德,恪守倫理的准則和執業的標准);公正(堅持道德、法律、人道的准則)。 (3)護理核心能力
護理人才應具備獨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與預防保健能力;教學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
(4)自主學習和專業發展能力
護理人才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獲取和利用信息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自我發展能力。
(5)身心素質
護理人才應具備良好的身體,良好的情感特徵,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6)整體護理觀念的滲透
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理論為指導,運用護理程序,根據病人身體、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發展等方面狀況提供適合個體健康需要的身心護理,其目的為保證病人得到滿意的、連續的護理。其中包括:
1) 病人對住院期間提供的護理服務滿意;
2) 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狀況,並能積極配合治療;
3) 病人了解自己所服主要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並能正確服用和自我觀察;
4) 病人學會一定的促進自己健康的方法;
5) 出院時病人和家屬掌握回家後康復及照顧病人的應注意的事項;
6) 出院時病人及家屬知道需要復診的日期和再次醫療的指征和途徑;
7) 醫生滿意度、護士滿意度。當前在實施整體護理過程中存在問題(資料來源:衛生部醫政司王羽副司長講話,2001年)
1) 護士數量不足:醫院管理原因,如科室捆綁承包、護理管理原因,如人力資源配備的科學依據;
2) 護士職責界定問題:界定不清,輔助系統不到位;計算機管理帶來的護士工作量增加;
3) 護士觀念問題:注重技術操作,忽視專業能力;注重醫囑落實,忽視病情觀察;注重治療措施,忽視健康教育、心理與康復等護理的提供。
4.總之,我國整體護理實踐的現狀和局限性主要是:
●整體護理已從模式病房到全面鋪開,但仍缺乏與之相適應的護理體制和整體護理觀念
●護理程序作為一種基本的工作方法已深入到護理各領域,但護士對護理程序仍停留於形式上
●整體護理病歷書寫要求與現行法律法規的沖突:主客觀資料認定、危險因素的理解問題
臨床護理方式(Nursing care delivery system):臨床路徑的嘗試
1.臨床路徑的特點:
適應衛生保健制度改革的需要;體現多學科多部門合作;以個案管理的形式體現護理的連續性;更新文件書寫的方式。因此臨床路徑簡潔、高效、全面,能夠體現治療和護理的共性和個體的差異性,具有較好的前景,但應與醫療保健制度改革相適應,由其是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
關於開業護士(nurse practitioner, NP)的發展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
1.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基本概念 * 理論基礎:
實證主義 (positivism) * 「循證實踐」 (EBP):是指衛生保健人員審慎地、准確地、明智地應用最佳科學證據,並使之與熟練的臨床知識和經驗相結合,參照病人的願望,以在某一特定領域作出符合病人需求的臨床變革的過程。
2.循證護理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循證階段--系統綜述:
1) 尋找臨床實踐中的問題,並將其特定化、結構化;
2) 根據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系統綜述,以尋找來源於科研的證據;
3) 對科研證據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進行審慎評審;
第二階段:施證階段--根據證據實施循證護理:
4)將所獲得的證據與臨床專門知識和經驗、病人需相結合,得到臨床證據,作出護理計劃;
5)實施護理計劃,並通過動態評審的方法監測效果,監測項目實施情況。
3.證據的等級和推薦意見分級 * I級證據:
● 對多項RCT的系統綜述 (I-a)
● 單項RCT(95%CI較窄)(I-b) * II級證據
● 多項隊列研究(cohort study)的系統綜述 (II-a)
● 單項隊列研究(包括質量較差的RCT,如隨訪率小於80%)(II-b) * III級證據
● 多項病例對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的系統綜述 (III-a)
● 單項病例對照研究 (III-b) * IV級證據
● 系列個案分析、描述性研究及質量較差的病例對照研究* V級證據
● 未經分析評價的專家意見
護理領域的證據的特點 隨機對照試驗(RCT)能提供最有力的證據,是衛生保健系統實踐活動中設計最嚴密的、最能科學地反映干預效果的證據,被稱為「最佳證據」; 但護理專業獨特的人文性決定了護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所以描述性研究、質性研究、專家報告也提供護理證據。
㈨ 如何開展家庭健康教育
家庭健康教育是對家庭成員進行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的教育活動,家庭健康教育有利於家庭成員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降低和消除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提高生活質量。心理學認為2—12歲是孩子心理素質和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孩子的膽量、自信、人際態度、心理素質、性格特點以及對善惡的區分等均在這一時期形成基本格局,就像美術圖畫的雛形一樣,之後的教育只是在這一基礎上的修改並且美化。而教育學中認為家庭健康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育人成才的重要環節,當今社會人不可能離開教育而生存,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家庭健康教育是整個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家庭健康教育在教育系統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家庭健康教育也為兒童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對家庭的美滿、幸福,社會的穩定、進步,也具有深遠的影響。
㈩ 家庭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包括
健康教育科學知識包括:社會發展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體系、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開展城市社區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以場所為基礎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重點人群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控制煙草危害與成癮行為。
按照我國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規劃綱要(2005-2010年),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內容:
綱要提出:
1、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發展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體系。
2010年,縣及縣以上的健康教育專業機構要配置健康教育專業技術人員,配備適應工作需要的設備。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專業技術人員應具備社會動員、倡導、傳播與教育、計劃設計、實施、監督與評價等基本技能。
至2010年,社區、醫院、學校、企事業單位等有直接面向目標人群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服務設施和網路。至2010年,建立國家級人群健康素質監測網路和信息庫;建立健全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中心資料庫;建立完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專家庫、傳播材料庫。
2、做好重大疾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
廣泛開展農村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積極推進「全國億萬農民健康促進行動」 。
至2010年,東部、中部、西部地區農村居民基本衛生知識知曉率分別達到80%、70%、60%;人群健康相關行為形成率分別達到70%、60%和50%。
3、深入開展城市社區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
至2010年城市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分別達到80%和60 %以上。
4、開展以場所為基礎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
至2010年,中、小學生健康知識知曉率城市、農村分別達到90%、80%;中、小學生健康行為形成率城市、農村分別達到70%、60%。至2010年,患者及家屬相關疾病自我保健知識知曉率達到80%。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納入衛生技術人員醫學繼續教育內容。
積極開展健康促進醫院創建活動。對工礦企業管理者和各種作業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安全與健康培訓,新職工、女工、接毒接塵工人的崗前、崗位安全與健康培訓率達到100%。
2010年,大型企業管理人員和職工的職業安全與健康知識知曉率達到90%以上,相關健康行為形成率達到80%以上。
5、重點人群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至2010年,婦幼保健健康教育普及率在城市達到100%,農村地區達到80%以上。
6、控制煙草危害與成癮行為。
到2010年,90%的中小學校、90%的醫院成為無煙場所。繼續開展創建無煙草廣告城市工作,到2010年,無煙草廣告城市佔地市級以上城市總數的30%。
(10)如何對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擴展閱讀
2018年11月1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在解讀《貧困地區健康促進三年攻堅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時指出,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貧困地區居民健康教育全覆蓋。
各省、地市、縣到2020年要建成健康教育骨幹隊伍並實現培訓全覆蓋,50%的中小學校要達到健康促進學校標准。
各貧困縣區居民健康素養水平要達到本省份2020年目標水平或較2018年提高60%,目前,全國的居民健康素養水平是14.18%,預計2020年能夠達到20%的水平。
教育目的
1、增強人們的健康,使個人和群體實現健康的目的;
2、提高和維護健康;
3、預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殘疾的發生;
4、改善人際關系,增強人們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棄陋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
5、增強健康理念,從而理解、支持和倡導健康政策、健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