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鵪鶉怎麼養殖
想要養好鵪鶉要選擇良好的種鶉,准備好鵪鶉舍,鵪鶉配種,防治鵪鶉的疾病,鵪鶉的產蛋等。
選好優良的種鶉:
鵪鶉要選羽毛有光澤,比較活躍精神狀態要好。要求啼聲宏亮的,看上去老是沒精神的就別選了。要不買回來影響以後的收入。
1a.jpg
鵪鶉舍:
鵪鶉舍的建造光線要適中,注意通風要良好,要防止貓和蛇及鼠等的危害。一定要安裝照明設備,夜晚給鵪鶉須要有光照度,這樣可有效提高產蛋率。飼養室內本配備放置網孔大小的育雛籠、仔鶉籠、成鶉籠、種鶉籠及安排孵化間。飼養籠可用竹木和鐵製成。籠子底部應製成大小合適的網狀,以鵪鶉糞便及時能漏下為宜,間距大致為一般為1.2cm,網底要做到後高前低,還要稍帶傾斜度,便於母鵪鶉產蛋後滾出。方便拾取。別忘記設砂槽水槽,採食飲用方便。
鵪鶉配種:
配種一般雌鶉4個月到1年,雄鶉6個月左右最好,最好是每年要更換。鵪鶉早晚的性慾最旺,交配後的受精為最高,如有把握能人工孵化,最好是一年四季都可以讓鵪鶉交配繁殖。
防治鵪鶉的疾病:
鵪鶉的疾病一般有胃腸炎,白痢,脫肛和難產等,胃腸炎由飼養不當引起腹瀉、昏迷等症狀,白痢是由沙門氏桿菌引起不食、排出的為白色有惡臭稀糞等症狀,脫肛和難產是由早產或產蛋期營養不良等引起,要每天勤觀察,發現問題對症下葯即可。
鵪鶉的產蛋:
在鵪鶉的產蛋期間,光照很重要。經過多次試驗,夜間給鵪鶉舍增加光照可以很好的提高產蛋率。要懸掛適合大小的電燈,以達到每日光照時間為16小時。
鵪鶉孵化:
鵪鶉的孵化可用人工孵化器來孵化,孵化前一定要把關好種蛋。孵化溫度一般室溫22℃為好,在胚胎將被破殼出雛時,要勤幫助胚胎活動。種蛋孵化期為17天,雛鶉出殼後12小時後就可開始喂料和飲水了。
鵪鶉的飼料:
鵪鶉的飼料一般是用營養豐富多樣化的各種青菜、骨粉、玉米面、碳酸鈣、食鹽等組成的飼料。也要添加適量復合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每天要定時定量的喂4-5次,飼料要有質量保證,要不會影響鵪鶉健康哦。一般養50天左右就成熟,就可以開始產蛋銷售了。
老鵪鶉可銷售變錢:
每年要更換新種鶉,一年後的老鵪鶉也可大量的銷售了,可提供給各大飯店或超市等銷售點,為自己也能增加不少的收入,也可自己做一頓香噴噴的燒烤鵪鶉肉享用一下,肯定會吃得很香。
⑵ 如何辨別鵪鶉種蛋的好壞
可以用手去觸摸鵪鶉蛋,摸起來蛋殼越粗糙,鵪鶉蛋越新鮮,但是要是摸起來外表越光滑,鵪鶉蛋新鮮度就越低。另外,受雨淋或者受潮的蛋殼有灰黑斑點,臭蛋外殼有油漬,所以可以通過手感去判斷一下好壞。
⑶ 鵪鶉苗的飼養方法鵪鶉怎樣養殖
鶉舍,建造鶉舍光線要微暗,夏季通風要良好,要防止狗、貓、鼠等危害。必須安裝照明設備,夜晚須有光照度,以提高母鶉的產蛋率。
飼養室內放置育雛籠、肥育籠、種鶉籠及安排孵化間。飼養籠可用竹木,也可用鐵製成。籠子底部應製成網狀,網孔大小以鵪鶉糞便能漏下為宜,間距大致為1.2cm,網底後高前低,稍帶傾斜度,便於母鵪產蛋後滾出。
飼料,鵪鶉的飼料,盡量採用纖維少,營養豐富的食品,品種宜多樣化。一般由豆餅、魚粉、玉米面、麥麩、米糠、苜蓿草、白菜、胡羅卜、骨粉、碳酸鈣、食鹽等組成。還可加一些復合維生素、抗菌素及微量元素,飼料要相對穩定,如需交換要逐漸過度。
喂料,鵪鶉喂料方法有二種,一種是喂乾料,另設飲水設備。另一種是喂濕料,喂濕料時乾料和水比例是夏季1:3、冬季1:2、春季1:2.5。每天喂4次,作到定時、定量、定質供應。9~10周齡的鵪鶉,要做到「能吃多少就給多少」的飼養方法。
管理,分群,雄鶉和雌鶉最好分群飼養,使之定時配種,這樣提高種蛋的受精率。若不便分群亦可混合喂養。混養時雄鶉和雌鶉之比為1:3。除留下配種的鵪鶉外,其餘雄鶉作肉鶉處理。
密度,在飼養管理上要注意飼養密度,幼鶉平養密度為100隻/1周齡/平米,85隻/2周齡/平米,70隻/3周齡/平米,50隻/4周齡/平米。環境:養殖鵪鶉的周邊環境要安靜,如果受驚憂,會影響母鶉產蛋。
(3)怎麼觀察鵪鶉健康擴展閱讀
配種:種鶉的配種年齡,雌鶉3月齡至1年,雄鶉以4~6月齡最好。但實際飼養中,50~60齡的雄、雌鶉開始配種繁殖,繁殖期1年,年年更換。鵪鶉的早晨和傍晚性慾最旺,交配後受精最高,以早上第一次喂飼後讓其交配最好。如有把握進行人工孵化,則一年四季均可讓鵪鶉交配繁殖。
產蛋:在產蛋期間,光照十分重要。據試驗,夜間增加光照可提高產蛋率25%。因此,要懸掛60瓦電燈,補充光照4小時左右,以達到每天16小時的光照時間。其餘時間改換成4瓦電燈照明。
孵化:鵪鶉的孵化有自然孵化與人工孵化兩種,自然孵化可選擇雌雞、雌鴿代孵,人工孵化是採用雞的孵化器,孵化選擇好的鵪鶉種蛋。孵化溫度較雞雛孵化溫度略高,一般室溫20~23℃即可,相對濕度應保持65%左右。
在快出雛的前兩天,濕度增至80%以上,且常通風換氣,在胚胎將被破殼出雛時,每隔2~3小時,以90度角轉動種蛋,幫助胚胎活動。種蛋孵化期為17天,雛鶉出殼後12小時開始喂料,飲水,最晚不超過24小時。
⑷ 怎樣養好鵪鶉,要說詳細點
養殖鵪鶉的准備工作
(一)鶉舍建築 1、建設地點:要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土質好、背風向陽、遠離污染和水、電、交通便利的地方。鶉舍最好座北朝南,以利於採光和通風。要有平整的路通往鶉舍,又不能離交通要道太近,要避免往來車輛及其他噪音的干擾。 2、屋頂:要求屋頂材料保溫性能好、隔熱,並易於排雨。最好使用瓦片建造,先抹泥再掛瓦,屋頂要有頂棚,有利於冬季保溫,夏季隔熱。頂棚距地面2.2-2.4米高。 3、牆壁和地面:牆壁以磚牆為好,磚牆保溫性能好,堅固耐用,便於清掃消毒,但造價較高。如採用造價低廉的石牆,保溫性能差,水氣凝結在牆上不易散發。因此,使用石牆時要在牆上抹一層麥秸泥,再用石灰乳刷白,可以增強防潮保溫。
(二)籠具准備: 1、雛鶉籠:主要供1-15日齡的雛鶉使用,籠壁和籠頂可用木板和鐵絲製作,配置專用食槽與水槽。小型育雛籠的規格一般為100厘米×57厘米×43厘米,設一個活動門,可疊4~5層,每層下設一承糞板。熱源可採用煤爐加熱,管道取暖。 2、仔鶉籠:主要供商品鶉使用,規格為100厘米×57厘米×17厘米。 3、成鶉籠:一般 4~5層配置,每層長100厘米、寬57厘米、高22厘米。
(三)消毒:鶉舍內的地面、牆壁和各種設備都應先進行消毒,場地消毒可用石灰,辦公室、宿舍用百毒殺1:200消毒,籠具用1:300配製的菌毒殺消毒液消毒,發生疫情消毒用1:200菌毒殺消毒液噴霧器噴灑。糞便暫放要用火鹼消毒。進鶉前,還應進行熏蒸消毒。消毒時要將鶉舍的門窗關閉,所有進出氣孔都應堵嚴。根據鶉舍的容積,按每立方米28ml福爾馬林的比例進行熏蒸消毒。(有熱源時加入等量的水一起加熱蒸發,無熱源時每立方米28ml福爾馬林與28ml溫水混合後加入14g高錳酸鉀)。
三、鵪鶉的孵化
1、溫度。 溫度是孵化的最重要的外界條件之一。溫度決定胚胎的生長發育,影響雛鶉的成活。溫度過高過低不僅對孵化率有直接影響,嚴重時會導致胚胎死亡。立體孵化器整批孵化的溫度為:第1—14天,38.5℃,一般冬天在38.3-38.5℃,夏天在37.9-38.2℃;第15—17天,34-36℃。孵化室的溫度也會影響孵化機的溫度,因此孵化室也要保持乾燥,以20—25℃為宜。
2、濕度。濕度對胚胎發育也有很大影響。濕度過低,蛋內水分蒸發過多,胚胎與胎膜粘連,影響胚胎正常發育和出殼,孵出的雛鶉身體乾瘦、毛短;如果濕度過高,蛋內水分不能正常蒸發,阻礙胚胎發育,孵出的雛鶉大肚臍,無精神,活力差。一般要求孵化器內的相對濕度,前期為55%-60%,後期為70%。可用水盤的數量及其內的盛水量來對濕度進行調節。孵化室內的濕度對孵化器內的濕度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孵化室的相對濕度最好保持在60—70%。濕度過低,可在地面灑水,濕度過高,應加強通風,促使水分散發。
3. 通風。隨著胚胎的生長發育,其需氧量及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斷增加,應做好孵化器內的通風,以補足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特別是孵化的中、後期尤應注意,否則會發生死胚多、畸形鶉多的現象。孵化器內的通風可通過孵化器上的進出氣孔來加以控制。孵化初期可關閉進、出氣孔,中、後期則應經常打開進出氣孔,經常進行換氣。但要注意不能有過堂風或風量太大。
4、翻蛋。禽類在自然孵化過程中會不斷進行翻蛋,並能將窩邊的蛋與中央的蛋調換,這樣就可使孵化蛋均勻受熱,有利於胚胎發育,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因而當以機器代替禽類進行人工孵化時,翻蛋就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項技術措施了,它可以降低死胚率,提高孵化率和孵化質量。翻蛋的方法、要求、次數及時間,因孵化器類型及胚齡的不同而有別。
從種蛋入孵當天開始翻蛋,直至出雛前2—3天落盤時止,一般每晝夜翻蛋3—12次。實際生產中,常採用白天每小時翻蛋1次,黑夜每三小時翻蛋1次。翻蛋角度要求翻轉90度。
5、涼蛋。在孵化過程中,胚胎發育到中、後期會產生大量的熱,當孵化溫度偏高時,應先行涼蛋,不能立即翻蛋,使溫度趨於正常後方可翻蛋,以減少死胚率。涼蛋可以更換孵化器內的空氣,降低機溫,排除機內污濁氣體。而較低的氣溫可以刺激胚胎發育,並增強雛鶉將來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一般每天需要涼蛋2次。涼蛋的時間因不同的孵化時期、不同的季節而異。孵化初期及冬天,涼蛋時間不宜長;孵化後期及夏天,涼蛋時間稍長。一般涼蛋時間為10—20分鍾,涼蛋至蛋溫下降到30—35℃即應停止。
6、照蛋。為了了解胚胎是否發育以及發育情況,孵化過程中一般要進行2次照蛋。 第一次照蛋(頭照)在種蛋入孵5天後進行,目的是檢查種蛋是否受精,以便剔出淘汰無精蛋。發育正常的胚蛋,氣室透明,其餘部分呈淡紅色,用照蛋器透視,可看到將來要形成心臟的紅色斑點,以及以紅色斑點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擴散的有如樹枝狀的血絲。無精蛋的蛋黃懸浮在蛋的中央,蛋體透明。死精蛋蛋內混濁,也可見到血環、血弧、血點或斷了的血管,這是胚胎發育中止的蛋,應剔出加以淘汰。
第二次照蛋(二照)在入孵後10天左右進行,目的是檢出死胚蛋。此時胚胎發育正常的種蛋氣室變大且邊界明顯,其餘部分呈暗色。死胚蛋則蛋內顯出黑影,兩頭發亮。易於鑒別。
由於照蛋時間稍長,易使蛋溫驟然下降,尤其在冬天,因此必要時增加室溫,以免孵化率受影響。如果種蛋的受精率在90%以上時,可不必照蛋。或頭照時證實種蛋受精率很高,也可以不進行二照。這樣做既可以減少種蛋的破損率,又可節約勞動力,孵化質量也不受影響。
一般用鶉蛋專用照蛋器進行照蛋,亦可使用雞蛋用照蛋器。
7、落盤。種蛋孵化至14—15天時,將蛋由蛋盤移至出雛盤內,叫做落盤。
落盤的蛋要平放在出雛盤上,落盤的蛋,蛋數不可太少,太少溫度不夠;但也不能過多,過多容易造成熱量難以散發及新鮮空氣供應不足,導致胚胎熱死或悶死。
落盤的種蛋平放後停止反動,溫度保持在35-36℃左右,等待出雛。如果溫度不夠高,可在種蛋上加蓋棉氈或棉胎,可以提高溫度。一般夏天在35℃,冬天在36℃。
8、出雛。如果孵化條件恰當,種蛋孵至第16天開始啄殼出雛,第17天為出雛高峰。以立體孵化機孵化的,常需20小時左右才能出齊。 雛鶉剛出殼時全身濕透,且很疲勞。但幾小時後,羽毛乾燥,體力恢復。雛鶉即會亂蹦亂跳,異常活躍。當出雛超過50%時,應將已出殼的雛鶉檢出,以防止尚未孵化出雛的胚蛋受到它的干擾。出殼後的雛鶉(蛋鶉)應分別雄,分開飼養。 孵化器內的溫度為35-36℃,因而取出的雛鶉不能突然放於冷的地方,而應將其放在預先准備好的保溫育雛箱內或籠內,讓其充分休息和恢復體力。如果鶉苗要外運的,將雛鶉裝入運輸專用箱內,及時運出。無論是育雛箱內或運輸專用箱內,不能鋪墊光滑的紙類。因為雛鶉在光滑表面上難以站穩,兩腳極易打滑叉開,日久鵪鶉的腳就會變成畸形。因而應用麻袋布或粗棉布等一類東西作墊料。 9、清盤。出雛後的蛋殼、「毛蛋」、墊紙等要及時清除干凈,然後將孵化室、孵化器、蛋盤等沖刷干凈、晾乾。在第二次使用前重新進行消毒。
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各階段的劃分,國內尚無統一標准。根據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為:1-15日齡為雛鶉,15-40日齡仔鶉,40日齡以後為成鶉。
(一) 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的育雛是指1-15日齡的飼養管理。鵪鶉的育雛階段生長發育迅速,羽毛脫換、生長速度很快。
1、保溫。雛鵪鶉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同時,幼雛個體很小,相對體表面積較大,散熱量較成雞多,所以雛鶉對溫度非常敏感。保溫條件比雛雞要求更為嚴格。
育雛時溫度頭2天應保持35-38℃,在而後降至34-35℃,保持一星期,以後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育雛器內溫度和室溫相同時,即可脫溫。室內溫度保持在20-24℃為宜。溫度掌握不僅僅依靠溫度計,更主要的是觀察雛鶉的狀態,看鶉施溫。同時,還應注意天氣變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陰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2、通風與濕度 。通風的目的是排出舍內有害氣體,換新鮮空氣,只要育雛室溫度能保證,空氣越流通越好。育雛的前階段(1周齡),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乾燥為宜。稍後(2周齡)由於體溫增加,呼吸量及排糞量增加,育雛室內容易潮濕,因而要及時清除糞便,相對濕度55%—60%為宜。
3、飲水。雛鶉經過長途運輸或在孵化器內呆的時間過長,增喪失不少水分,應及時供給溫水,使雛鶉恢復精神,否則會使雛鶉絨毛發脆,影響健康。長時間不供水,會使雛鶉遇水暴飲,甚至弄濕羽毛,引起受涼,產生拉稀。第一天飲0.01%的高錳酸鉀水,連飲三天,以後每周飲高錳酸鉀水一次。如經長途運輸,第一天宜飲用5%葡萄糖水溶液。
4、喂料。雛鶉生長發育迅速,所需飼料營養要求高。雛鶉如在24小時出齊,則16小時開食,如在15-18小時出齊,則一般要求在24小時內開食。開食料採用混合飼料,可用0-14天的專用雛鶉料或小雞料,一般均採用晝夜自由採食,須保持不斷水,不斷料。也有採用定時定量喂飼,原則上早、晚2次。但應看具體情況而定。
5、飼養密度。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雛生長緩慢,長勢不一;密度過小,加大育雛成本,不利保溫。因此,應合理安排飼養密度。每平方米面積第一周齡250-300隻左右,第二周齡100隻左右,第三周齡75-100隻(蛋鶉100隻,肉鶉75隻),冬季密度可適當增大,夏季則相應減少。同時,應結合鵪鶉的大小,結合分群適當調整密度。
6、光照。育雛期間的合理光照,有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光線不足,會推遲開產時間。一般第一周採用24小時光照,8-9天後白天不開燈,利用自然光,晚上開燈。
7、輔料。育雛器內的輔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採用粗布片。由於剛孵出的雛鶉腿腳軟弱無力,在光滑的輔料上行走時,易造成"一"字腿,時間一長,就不會站立而殘廢。因此輔料禁用報紙或塑料。
8、日常管理。育雛的日常工作要細致、耐心,加強衛生管理。經常觀察雛鶉精神狀態。按時投料、換水、清掃地面及清掃糞便,保持清潔。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幾點:
(1)要有專人24小時值班,每天早晚,要觀察鵪鶉的動態,如精神狀態是否良好,採食、飲水是否正常,發現問題,要找出原因,並立即採取措施。
(2)承糞盤3日清掃1次,飲水器每天清洗1次。
(3)每天日落後開燈,掌握照明時間。
(4)經常檢查育雛箱內的溫度、濕度、通風是否正常。臨睡前,一定要檢查一次溫度是否適宜。
(5)觀察雛鶉糞便情況,正常糞便較乾燥,呈螺旋狀。糞便顏色、稀稠與飼料有關。喂魚粉多時呈黃褐色,喂青料時呈褐色且較稀,均屬正常。如發現糞便呈紅色、白色便須檢查。
(6)及時淘汰生長育不良的弱雛。
(7)發現病雛,及時隔離,死雛及時剖檢。
(8)在1周齡和2周齡時,抽樣稱重,與標准體重對照。
(二)仔鵪鶉的飼養管理(種用和蛋用仔鵪鶉)
仔鶉即指15-40日齡期間的階段。這一階段生長強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統與生殖系統為快。其飼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控制其標准體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時要進行嚴格的選擇及免疫工作。
1、光照:仔鶉的飼養期間需適當"減光",不需育雛期那長的光照時間,只須保持10-12小時的自然光照即可。在自然光照時間較長的季節,甚至需要把窗戶遮上,繼續使光線保持在規定時間內。
2、濕度和通風:室內應注意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免穿堂風,地面要保持乾燥。冬季要注意保溫,可在中午氣溫稍高時換氣。適宜的濕度為55%-60%。
3、溫度:育成期初期溫度保持在23-27℃,中期和後期溫度可保持在20-22℃。
4、控料:對種用仔鵪鶉和蛋用仔鵪鶉 ,為確保仔鵪鶉日後的種用價值和產蛋性能,雌、雄鵪鶉最好分開飼養,同時還要對雌仔鵪鶉限制飼喂,一般從28日齡開始控料。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防止性成熟過早,又可提高產蛋數量、質量及種蛋合格率。
限制飼喂方法:
(1)控制日糧中蛋白質含量為20%。
(2)控制喂料量,僅喂標准料量的80%。
一般種用仔鵪鶉與蛋用仔鵪鶉在40日齡時,大約已有2%的鵪鶉開產,但大多數均需在45-55日齡開產。因此在之前,必須做好各種預防、驅蟲等工作。並應及時轉群。轉群前應准備好成鶉舍、成鶉飼料等各種准備工作。轉群時動作需輕,環境需保持安靜。
一般1月齡左右的鵪鶉從外貌上可判別雌雄,可採用公母分開飼養,除種用公鶉外,其餘公鶉與質量差的母鶉均可轉入育肥籠,進行育肥上市。
(三) 成鶉的飼養管理
成鶉一般指40日齡以後的鵪鶉,其飼養目的是獲得優質高產的種蛋、種雛及食用蛋。成鶉因生產目的不同可區分為種用鶉和蛋用鶉,二者除配種技術、籠具規格、飼養密度、飼養標准等有所不同外,其它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1、種鶉的選擇 種鶉選擇時,要求種鶉目光有神,姿容優美,羽毛光澤,肌肉豐滿,皮薄腹軟,頭小而圓,嘴短頸細而長。同時,對母鶉內及公鶉各有要求:
(1)母鶉。 A體格健壯,活潑好動,食量較大,無疾病。 B產蛋力強,年產蛋率蛋用鶉應達80%以上,肉用型的也應在75%以上。月產蛋量24-27枚以上者。 C體格大。成熟雌鶉體重140-160克為宜,肉種鶉則體重越大越好。腹部容積大,恥骨間有兩指寬,恥滑頂端與胸骨頂端有三指寬,產蛋力則高。這種檢查方法僅對母鶉第一產蛋年可行,母鶉年齡越大,腹沖容積越大,但其產蛋量卻越小。
選擇產蛋力時,一般不等到一年產蛋之後再行選擇,可以統計開產後3個月的平均產蛋率和日產蛋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選擇。
(2)公鶉。公鶉品質的好壞對後代的影響很大。要求公鶉叫聲宏亮,稍長而連續。體壯胸寬,體重在115-130克之間。選擇時主要觀察肛門,應呈深紅色,隆起,手按則出現白色泡沫,此是已發情,一般公鶉到50日齡會出現這種現象。公鶉爪應能完全伸開,以免交配時滑下,影響交配,降低受精率。
2、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 根據育種或生產的需要,鵪鶉的公母配比有所差異。常用的為1公:4母或1公:4.5母,雄、雌配比是保證種卵受精率的關鍵措施之一。雄性的數量不足,受精率下降;雄鶉數量過多,會增加不必要的開支,甚至公鶉之間會相互爭配而干擾鶉群。 鵪鶉的利用年限,公鶉僅為一年,種母鶉則以0.5-2年不等,主要取決於產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經濟效益、育種價值等而定。在生產實踐中對蛋用型種鶉僅用8個月的采種時間;對肉型母鶉的采種時間則更短些,僅為6個月。
3、母鶉的產蛋規律。 母鶉群一般40日齡左右就開始產蛋,一般一個月以後即可達到產蛋高峰,且產蛋高峰期長。其當天產蛋時間的分布規律,產蛋時間主要集中在午後至晚上8時前,而以午後3.5-6.5時為產蛋數量最多。
4、成鶉的飼料與飼喂 產蛋鶉必須使用全價飼料,鵪鶉對飼料的質量要求較高,尤其是對飼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要求更高。能量要達到2750-2800千卡/千克,蛋白質19.3-19.5%。冬天可以加入動物、植物油。
產蛋鶉每隻每天採料20-24克左右,飲水45毫升左右,但隨產蛋量、季節等因素而改變。
增加飼喂次數對產蛋率也有較大影響,即便是槽內有水,有料,也應經常勻料或添加一些新料,每天4-5次。
5、成鶉的管理
(1)舍溫。舍內的適宜溫度,是促使高產、穩產的關鍵。一般要求控制在18-24℃之間,低於15℃時會影響產蛋,低於10℃時,則停止產蛋,過低則造成死亡。解決的辦法是增加飼養密度、增加保溫設備。夏天舍內溫度高於35℃時,會出現採食量減少,張嘴呼吸,產蛋下降。應降低飼養密度,增加舍內通風等。
(2)光照。光照有兩個作用,一是為鵪鶉採食照明,二是通過眼睛刺激鵪鶉腦垂體,增加激素分泌,從而促進性的成熟和產蛋。鵪鶉初期和產蛋高峰期光照應達14-16小時,後期可延長至17小時。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2.5-3W以宜。燈泡位置放置時,應注意重疊式籠子的底層籠的光照。
(3)濕度。產蛋鵪鶉最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55%,鵪鶉本身要散熱,排糞也會增加濕度,如果鶉舍濕度過大,微生物會大量孳生而影響鵪鶉的健康與產蛋率。
(4)保持環境安靜。鵪鶉膽小怕驚,很容易出現驚群現象,表現為籠內奔跑、跳躍和起飛。如飼養員工作時動作過於粗暴,過往車輛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會引起驚群、產蛋率下降及畸形蛋增加。
(5)日常管理。飼養產蛋鶉日常工作應包括清潔衛生和日常記錄。食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每天清糞1-2次。門口設消毒池,舍內應有消毒盆。防止鼠、鳥等的侵擾,日常記錄應包括舍鶉數、產蛋數、採食量、死亡數、淘汰數、天氣情況、值班人員等
五、鵪鶉疾病的防治
1、球蟲病 主要由毒力強的艾美球蟲引起,幼齡鵪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病鶉表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羽毛松亂,頭卷縮怕冷,生長停滯,肛門周圍羽毛被排泄物污染,以後血便嚴重,最後痙攣、昏迷、死亡。幼鶉死亡率可達30%-50%,成鶉多為慢性、多發性,病程長,消瘦,產蛋率下降,並伴有間歇性下痢,死亡率比幼鶉低。剖檢可見腸道腫脹,比正常大1-2倍,外觀呈暗紅色,粘膜上有出血點,內容物混有血液,有乾酪樣壞死物,取其內容物顯微鏡檢查,可發現大量的球蟲卵囊。要特別提醒飼養戶的是,如發現這種現象要及早治療,以免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防治:搞好舍內衛生,保持舍內通風乾燥。大群治療常用青黴素飲水投服,每隻按8000-10000單位給葯,連用5-7天;採用投喂加有0.003%氯苯胍的飼料對控制此病效果較好。
2、白痢病 由雞白痢沙門氏桿菌引起,病鶉虛弱,怕冷冷聚堆,閉目垂頭,兩腿叉開,雙翅下垂,食慾大減,拉白色稀糞,常粘附肛門周圍。剖檢見十二指腸出血嚴重,小腸、盲腸有灰白色壞死灶,泄殖腔內有白色惡臭稀糞。重者卵巢變綠色,輸卵管被白色堅硬物充滿,粘膜腫脹充血。
防治:病鶉應全部捕殺。鏈黴素按0.05%飲水投服,連用25天;青黴素每隻每次1萬單位肌注,早晚各1次,金黴素按每隻每天6毫克混料喂飼。
3、新城疫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病鶉表現精神不振,厭食,產蛋量驟減,軟殼、白殼蛋增多,拉綠色或白色糞便,神經紊亂,呼吸困難,流涎,翅下垂,頭向後或偏向一側,2-4天死亡。剖檢可見腺胃、腸道及卵巢有明顯的出血點。
防治:幼鶉5-7日齡時用新城疫II系疫苗飲水免疫,也可用活弱毒疫苗噴霧免疫,產蛋前再免疫一次。也可用滅活疫苗肌肉注射,35日齡前後0.3毫升/只。弱毒疫苗與滅活疫苗並用,可起到強化免疫效果。
4、馬立克氏病 由皰疹病毒引起。病鶉表現消瘦、產蛋率下降,嚴重者腳癱軟,脛部著地行走,易誤診為維生素B2缺乏症,最後拉綠色稀糞,衰竭而死。剖檢見外周審經發生淋巴樣細胞浸潤和腫大,肝、腎、卵巢、睾丸、肺、脾、胃等有腫瘤。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舍內衛生,引種時從無馬立克氏病群中引進。1日齡時接種馬立氏病疫苗0.2毫升/只。
5、敗血支原體病 又稱慢性呼吸道病,由敗血支原體感染引起。病鶉表現呼吸羅音、咳嗽、打噴 、流鼻液,繼而出現眼瞼腫脹,分泌物由粘液性變為膿性,眶下竇蓄有乾酪樣滲出物。剖檢見鼻腔、鼻竇、氣管及支氣管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症,氣襄表面常有粘液或乾酪樣物,常繼發大腸桿菌感染引起心包炎和氣襄炎。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群體抵抗力。大群治療時常用鹽酸恩諾沙星,每升水加入0.1克,連用5-7天
⑸ 鵪鶉養殖應注意哪些方面
鵪鶉當然可以在湖南養殖。
一、鵪鶉的品種 鵪鶉的品種較多,按照現代經濟用途分類,可大概分為蛋用型與肉用型,蛋用型主要品種有:1、日本鵪鶉,又稱日本改良鶉;2、朝鮮鵪鶉;3、中國白羽鵪鶉;4、黃羽鵪鶉,即隱性黃羽鵪鶉;肉用型主要品種有:1、法國巨型肉鶉,2、莎維麥脫肉用鵪鶉。在我市,蛋用型主要品種為朝鮮鵪鶉和中國黃羽,肉用型主要品種為法國巨型肉鶉。
二、養殖鵪鶉的准備工作
(一)鶉舍建築 1、建設地點:要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土質好、背風向陽、遠離污染和水、電、交通便利的地方。鶉舍最好座北朝南,以利於採光和通風。要有平整的路通往鶉舍,又不能離交通要道太近,要避免往來車輛及其他噪音的干擾。 2、屋頂:要求屋頂材料保溫性能好、隔熱,並易於排雨。最好使用瓦片建造,先抹泥再掛瓦,屋頂要有頂棚,有利於冬季保溫,夏季隔熱。頂棚距地面2.2-2.4米高。 3、牆壁和地面:牆壁以磚牆為好,磚牆保溫性能好,堅固耐用,便於清掃消毒,但造價較高。如採用造價低廉的石牆,保溫性能差,水氣凝結在牆上不易散發。因此,使用石牆時要在牆上抹一層麥秸泥,再用石灰乳刷白,可以增強防潮保溫。
(二)籠具准備: 1、雛鶉籠:主要供1-15日齡的雛鶉使用,籠壁和籠頂可用木板和鐵絲製作,配置專用食槽與水槽。小型育雛籠的規格一般為100厘米×57厘米×43厘米,設一個活動門,可疊4~5層,每層下設一承糞板。熱源可採用煤爐加熱,管道取暖。 2、仔鶉籠:主要供商品鶉使用,規格為100厘米×57厘米×17厘米。 3、成鶉籠:一般 4~5層配置,每層長100厘米、寬57厘米、高22厘米。
(三)消毒:鶉舍內的地面、牆壁和各種設備都應先進行消毒,場地消毒可用石灰,辦公室、宿舍用百毒殺1:200消毒,籠具用1:300配製的菌毒殺消毒液消毒,發生疫情消毒用1:200菌毒殺消毒液噴霧器噴灑。糞便暫放要用火鹼消毒。進鶉前,還應進行熏蒸消毒。消毒時要將鶉舍的門窗關閉,所有進出氣孔都應堵嚴。根據鶉舍的容積,按每立方米28ml福爾馬林的比例進行熏蒸消毒。(有熱源時加入等量的水一起加熱蒸發,無熱源時每立方米28ml福爾馬林與28ml溫水混合後加入14g高錳酸鉀)。
三、鵪鶉的孵化
1、溫度。 溫度是孵化的最重要的外界條件之一。溫度決定胚胎的生長發育,影響雛鶉的成活。溫度過高過低不僅對孵化率有直接影響,嚴重時會導致胚胎死亡。立體孵化器整批孵化的溫度為:第1—14天,38.5℃,一般冬天在38.3-38.5℃,夏天在37.9-38.2℃;第15—17天,34-36℃。孵化室的溫度也會影響孵化機的溫度,因此孵化室也要保持乾燥,以20—25℃為宜。
2、濕度。濕度對胚胎發育也有很大影響。濕度過低,蛋內水分蒸發過多,胚胎與胎膜粘連,影響胚胎正常發育和出殼,孵出的雛鶉身體乾瘦、毛短;如果濕度過高,蛋內水分不能正常蒸發,阻礙胚胎發育,孵出的雛鶉大肚臍,無精神,活力差。一般要求孵化器內的相對濕度,前期為55%-60%,後期為70%。可用水盤的數量及其內的盛水量來對濕度進行調節。孵化室內的濕度對孵化器內的濕度也會造成影響,因此,孵化室的相對濕度最好保持在60—70%。濕度過低,可在地面灑水,濕度過高,應加強通風,促使水分散發。
3. 通風。隨著胚胎的生長發育,其需氧量及排出的二氧化碳量不斷增加,應做好孵化器內的通風,以補足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特別是孵化的中、後期尤應注意,否則會發生死胚多、畸形鶉多的現象。孵化器內的通風可通過孵化器上的進出氣孔來加以控制。孵化初期可關閉進、出氣孔,中、後期則應經常打開進出氣孔,經常進行換氣。但要注意不能有過堂風或風量太大。
4、翻蛋。禽類在自然孵化過程中會不斷進行翻蛋,並能將窩邊的蛋與中央的蛋調換,這樣就可使孵化蛋均勻受熱,有利於胚胎發育,防止胚胎與蛋殼粘連。因而當以機器代替禽類進行人工孵化時,翻蛋就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項技術措施了,它可以降低死胚率,提高孵化率和孵化質量。翻蛋的方法、要求、次數及時間,因孵化器類型及胚齡的不同而有別。
從種蛋入孵當天開始翻蛋,直至出雛前2—3天落盤時止,一般每晝夜翻蛋3—12次。實際生產中,常採用白天每小時翻蛋1次,黑夜每三小時翻蛋1次。翻蛋角度要求翻轉90度。
5、涼蛋。在孵化過程中,胚胎發育到中、後期會產生大量的熱,當孵化溫度偏高時,應先行涼蛋,不能立即翻蛋,使溫度趨於正常後方可翻蛋,以減少死胚率。涼蛋可以更換孵化器內的空氣,降低機溫,排除機內污濁氣體。而較低的氣溫可以刺激胚胎發育,並增強雛鶉將來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一般每天需要涼蛋2次。涼蛋的時間因不同的孵化時期、不同的季節而異。孵化初期及冬天,涼蛋時間不宜長;孵化後期及夏天,涼蛋時間稍長。一般涼蛋時間為10—20分鍾,涼蛋至蛋溫下降到30—35℃即應停止。
6、照蛋。為了了解胚胎是否發育以及發育情況,孵化過程中一般要進行2次照蛋。 第一次照蛋(頭照)在種蛋入孵5天後進行,目的是檢查種蛋是否受精,以便剔出淘汰無精蛋。發育正常的胚蛋,氣室透明,其餘部分呈淡紅色,用照蛋器透視,可看到將來要形成心臟的紅色斑點,以及以紅色斑點為中心向四周輻射擴散的有如樹枝狀的血絲。無精蛋的蛋黃懸浮在蛋的中央,蛋體透明。死精蛋蛋內混濁,也可見到血環、血弧、血點或斷了的血管,這是胚胎發育中止的蛋,應剔出加以淘汰。
第二次照蛋(二照)在入孵後10天左右進行,目的是檢出死胚蛋。此時胚胎發育正常的種蛋氣室變大且邊界明顯,其餘部分呈暗色。死胚蛋則蛋內顯出黑影,兩頭發亮。易於鑒別。
由於照蛋時間稍長,易使蛋溫驟然下降,尤其在冬天,因此必要時增加室溫,以免孵化率受影響。如果種蛋的受精率在90%以上時,可不必照蛋。或頭照時證實種蛋受精率很高,也可以不進行二照。這樣做既可以減少種蛋的破損率,又可節約勞動力,孵化質量也不受影響。
一般用鶉蛋專用照蛋器進行照蛋,亦可使用雞蛋用照蛋器。
7、落盤。種蛋孵化至14—15天時,將蛋由蛋盤移至出雛盤內,叫做落盤。
落盤的蛋要平放在出雛盤上,落盤的蛋,蛋數不可太少,太少溫度不夠;但也不能過多,過多容易造成熱量難以散發及新鮮空氣供應不足,導致胚胎熱死或悶死。
落盤的種蛋平放後停止反動,溫度保持在35-36℃左右,等待出雛。如果溫度不夠高,可在種蛋上加蓋棉氈或棉胎,可以提高溫度。一般夏天在35℃,冬天在36℃。
8、出雛。如果孵化條件恰當,種蛋孵至第16天開始啄殼出雛,第17天為出雛高峰。以立體孵化機孵化的,常需20小時左右才能出齊。 雛鶉剛出殼時全身濕透,且很疲勞。但幾小時後,羽毛乾燥,體力恢復。雛鶉即會亂蹦亂跳,異常活躍。當出雛超過50%時,應將已出殼的雛鶉檢出,以防止尚未孵化出雛的胚蛋受到它的干擾。出殼後的雛鶉(蛋鶉)應分別雄,分開飼養。 孵化器內的溫度為35-36℃,因而取出的雛鶉不能突然放於冷的地方,而應將其放在預先准備好的保溫育雛箱內或籠內,讓其充分休息和恢復體力。如果鶉苗要外運的,將雛鶉裝入運輸專用箱內,及時運出。無論是育雛箱內或運輸專用箱內,不能鋪墊光滑的紙類。因為雛鶉在光滑表面上難以站穩,兩腳極易打滑叉開,日久鵪鶉的腳就會變成畸形。因而應用麻袋布或粗棉布等一類東西作墊料。 9、清盤。出雛後的蛋殼、「毛蛋」、墊紙等要及時清除干凈,然後將孵化室、孵化器、蛋盤等沖刷干凈、晾乾。在第二次使用前重新進行消毒。
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各階段的劃分,國內尚無統一標准。根據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為:1-15日齡為雛鶉,15-40日齡仔鶉,40日齡以後為成鶉。
(一) 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的育雛是指1-15日齡的飼養管理。鵪鶉的育雛階段生長發育迅速,羽毛脫換、生長速度很快。
1、保溫。雛鵪鶉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同時,幼雛個體很小,相對體表面積較大,散熱量較成雞多,所以雛鶉對溫度非常敏感。保溫條件比雛雞要求更為嚴格。
育雛時溫度頭2天應保持35-38℃,在而後降至34-35℃,保持一星期,以後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育雛器內溫度和室溫相同時,即可脫溫。室內溫度保持在20-24℃為宜。溫度掌握不僅僅依靠溫度計,更主要的是觀察雛鶉的狀態,看鶉施溫。同時,還應注意天氣變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陰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2、通風與濕度 。通風的目的是排出舍內有害氣體,換新鮮空氣,只要育雛室溫度能保證,空氣越流通越好。育雛的前階段(1周齡),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乾燥為宜。稍後(2周齡)由於體溫增加,呼吸量及排糞量增加,育雛室內容易潮濕,因而要及時清除糞便,相對濕度55%—60%為宜。
3、飲水。雛鶉經過長途運輸或在孵化器內呆的時間過長,增喪失不少水分,應及時供給溫水,使雛鶉恢復精神,否則會使雛鶉絨毛發脆,影響健康。長時間不供水,會使雛鶉遇水暴飲,甚至弄濕羽毛,引起受涼,產生拉稀。第一天飲0.01%的高錳酸鉀水,連飲三天,以後每周飲高錳酸鉀水一次。如經長途運輸,第一天宜飲用5%葡萄糖水溶液。
4、喂料。雛鶉生長發育迅速,所需飼料營養要求高。雛鶉如在24小時出齊,則16小時開食,如在15-18小時出齊,則一般要求在24小時內開食。開食料採用混合飼料,可用0-14天的專用雛鶉料或小雞料,一般均採用晝夜自由採食,須保持不斷水,不斷料。也有採用定時定量喂飼,原則上早、晚2次。但應看具體情況而定。
5、飼養密度。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雛生長緩慢,長勢不一;密度過小,加大育雛成本,不利保溫。因此,應合理安排飼養密度。每平方米面積第一周齡250-300隻左右,第二周齡100隻左右,第三周齡75-100隻(蛋鶉100隻,肉鶉75隻),冬季密度可適當增大,夏季則相應減少。同時,應結合鵪鶉的大小,結合分群適當調整密度。
6、光照。育雛期間的合理光照,有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光線不足,會推遲開產時間。一般第一周採用24小時光照,8-9天後白天不開燈,利用自然光,晚上開燈。
7、輔料。育雛器內的輔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採用粗布片。由於剛孵出的雛鶉腿腳軟弱無力,在光滑的輔料上行走時,易造成"一"字腿,時間一長,就不會站立而殘廢。因此輔料禁用報紙或塑料。
8、日常管理。育雛的日常工作要細致、耐心,加強衛生管理。經常觀察雛鶉精神狀態。按時投料、換水、清掃地面及清掃糞便,保持清潔。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幾點:
(1)要有專人24小時值班,每天早晚,要觀察鵪鶉的動態,如精神狀態是否良好,採食、飲水是否正常,發現問題,要找出原因,並立即採取措施。
(2)承糞盤3日清掃1次,飲水器每天清洗1次。
(3)每天日落後開燈,掌握照明時間。
(4)經常檢查育雛箱內的溫度、濕度、通風是否正常。臨睡前,一定要檢查一次溫度是否適宜。
(5)觀察雛鶉糞便情況,正常糞便較乾燥,呈螺旋狀。糞便顏色、稀稠與飼料有關。喂魚粉多時呈黃褐色,喂青料時呈褐色且較稀,均屬正常。如發現糞便呈紅色、白色便須檢查。
(6)及時淘汰生長育不良的弱雛。
(7)發現病雛,及時隔離,死雛及時剖檢。
(8)在1周齡和2周齡時,抽樣稱重,與標准體重對照。
(二)仔鵪鶉的飼養管理(種用和蛋用仔鵪鶉)
仔鶉即指15-40日齡期間的階段。這一階段生長強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統與生殖系統為快。其飼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控制其標准體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時要進行嚴格的選擇及免疫工作。
1、光照:仔鶉的飼養期間需適當"減光",不需育雛期那長的光照時間,只須保持10-12小時的自然光照即可。在自然光照時間較長的季節,甚至需要把窗戶遮上,繼續使光線保持在規定時間內。
2、濕度和通風:室內應注意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免穿堂風,地面要保持乾燥。冬季要注意保溫,可在中午氣溫稍高時換氣。適宜的濕度為55%-60%。
3、溫度:育成期初期溫度保持在23-27℃,中期和後期溫度可保持在20-22℃。
4、控料:對種用仔鵪鶉和蛋用仔鵪鶉 ,為確保仔鵪鶉日後的種用價值和產蛋性能,雌、雄鵪鶉最好分開飼養,同時還要對雌仔鵪鶉限制飼喂,一般從28日齡開始控料。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防止性成熟過早,又可提高產蛋數量、質量及種蛋合格率。
限制飼喂方法:
(1)控制日糧中蛋白質含量為20%。
(2)控制喂料量,僅喂標准料量的80%。
一般種用仔鵪鶉與蛋用仔鵪鶉在40日齡時,大約已有2%的鵪鶉開產,但大多數均需在45-55日齡開產。因此在之前,必須做好各種預防、驅蟲等工作。並應及時轉群。轉群前應准備好成鶉舍、成鶉飼料等各種准備工作。轉群時動作需輕,環境需保持安靜。
一般1月齡左右的鵪鶉從外貌上可判別雌雄,可採用公母分開飼養,除種用公鶉外,其餘公鶉與質量差的母鶉均可轉入育肥籠,進行育肥上市。
(三) 成鶉的飼養管理
成鶉一般指40日齡以後的鵪鶉,其飼養目的是獲得優質高產的種蛋、種雛及食用蛋。成鶉因生產目的不同可區分為種用鶉和蛋用鶉,二者除配種技術、籠具規格、飼養密度、飼養標准等有所不同外,其它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1、種鶉的選擇 種鶉選擇時,要求種鶉目光有神,姿容優美,羽毛光澤,肌肉豐滿,皮薄腹軟,頭小而圓,嘴短頸細而長。同時,對母鶉內及公鶉各有要求:
(1)母鶉。 A體格健壯,活潑好動,食量較大,無疾病。 B產蛋力強,年產蛋率蛋用鶉應達80%以上,肉用型的也應在75%以上。月產蛋量24-27枚以上者。 C體格大。成熟雌鶉體重140-160克為宜,肉種鶉則體重越大越好。腹部容積大,恥骨間有兩指寬,恥滑頂端與胸骨頂端有三指寬,產蛋力則高。這種檢查方法僅對母鶉第一產蛋年可行,母鶉年齡越大,腹沖容積越大,但其產蛋量卻越小。
選擇產蛋力時,一般不等到一年產蛋之後再行選擇,可以統計開產後3個月的平均產蛋率和日產蛋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選擇。
(2)公鶉。公鶉品質的好壞對後代的影響很大。要求公鶉叫聲宏亮,稍長而連續。體壯胸寬,體重在115-130克之間。選擇時主要觀察肛門,應呈深紅色,隆起,手按則出現白色泡沫,此是已發情,一般公鶉到50日齡會出現這種現象。公鶉爪應能完全伸開,以免交配時滑下,影響交配,降低受精率。
2、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 根據育種或生產的需要,鵪鶉的公母配比有所差異。常用的為1公:4母或1公:4.5母,雄、雌配比是保證種卵受精率的關鍵措施之一。雄性的數量不足,受精率下降;雄鶉數量過多,會增加不必要的開支,甚至公鶉之間會相互爭配而干擾鶉群。 鵪鶉的利用年限,公鶉僅為一年,種母鶉則以0.5-2年不等,主要取決於產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經濟效益、育種價值等而定。在生產實踐中對蛋用型種鶉僅用8個月的采種時間;對肉型母鶉的采種時間則更短些,僅為6個月。
3、母鶉的產蛋規律。 母鶉群一般40日齡左右就開始產蛋,一般一個月以後即可達到產蛋高峰,且產蛋高峰期長。其當天產蛋時間的分布規律,產蛋時間主要集中在午後至晚上8時前,而以午後3.5-6.5時為產蛋數量最多。
4、成鶉的飼料與飼喂 產蛋鶉必須使用全價飼料,鵪鶉對飼料的質量要求較高,尤其是對飼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要求更高。能量要達到2750-2800千卡/千克,蛋白質19.3-19.5%。冬天可以加入動物、植物油。
產蛋鶉每隻每天採料20-24克左右,飲水45毫升左右,但隨產蛋量、季節等因素而改變。
增加飼喂次數對產蛋率也有較大影響,即便是槽內有水,有料,也應經常勻料或添加一些新料,每天4-5次。
5、成鶉的管理
(1)舍溫。舍內的適宜溫度,是促使高產、穩產的關鍵。一般要求控制在18-24℃之間,低於15℃時會影響產蛋,低於10℃時,則停止產蛋,過低則造成死亡。解決的辦法是增加飼養密度、增加保溫設備。夏天舍內溫度高於35℃時,會出現採食量減少,張嘴呼吸,產蛋下降。應降低飼養密度,增加舍內通風等。
(2)光照。光照有兩個作用,一是為鵪鶉採食照明,二是通過眼睛刺激鵪鶉腦垂體,增加激素分泌,從而促進性的成熟和產蛋。鵪鶉初期和產蛋高峰期光照應達14-16小時,後期可延長至17小時。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2.5-3W以宜。燈泡位置放置時,應注意重疊式籠子的底層籠的光照。
(3)濕度。產蛋鵪鶉最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55%,鵪鶉本身要散熱,排糞也會增加濕度,如果鶉舍濕度過大,微生物會大量孳生而影響鵪鶉的健康與產蛋率。
(4)保持環境安靜。鵪鶉膽小怕驚,很容易出現驚群現象,表現為籠內奔跑、跳躍和起飛。如飼養員工作時動作過於粗暴,過往車輛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會引起驚群、產蛋率下降及畸形蛋增加。
(5)日常管理。飼養產蛋鶉日常工作應包括清潔衛生和日常記錄。食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每天清糞1-2次。門口設消毒池,舍內應有消毒盆。防止鼠、鳥等的侵擾,日常記錄應包括舍鶉數、產蛋數、採食量、死亡數、淘汰數、天氣情況、值班人員等
五、鵪鶉疾病的防治
1、球蟲病 主要由毒力強的艾美球蟲引起,幼齡鵪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病鶉表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羽毛松亂,頭卷縮怕冷,生長停滯,肛門周圍羽毛被排泄物污染,以後血便嚴重,最後痙攣、昏迷、死亡。幼鶉死亡率可達30%-50%,成鶉多為慢性、多發性,病程長,消瘦,產蛋率下降,並伴有間歇性下痢,死亡率比幼鶉低。剖檢可見腸道腫脹,比正常大1-2倍,外觀呈暗紅色,粘膜上有出血點,內容物混有血液,有乾酪樣壞死物,取其內容物顯微鏡檢查,可發現大量的球蟲卵囊。要特別提醒飼養戶的是,如發現這種現象要及早治療,以免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防治:搞好舍內衛生,保持舍內通風乾燥。大群治療常用青黴素飲水投服,每隻按8000-10000單位給葯,連用5-7天;採用投喂加有0.003%氯苯胍的飼料對控制此病效果較好。
2、白痢病 由雞白痢沙門氏桿菌引起,病鶉虛弱,怕冷冷聚堆,閉目垂頭,兩腿叉開,雙翅下垂,食慾大減,拉白色稀糞,常粘附肛門周圍。剖檢見十二指腸出血嚴重,小腸、盲腸有灰白色壞死灶,泄殖腔內有白色惡臭稀糞。重者卵巢變綠色,輸卵管被白色堅硬物充滿,粘膜腫脹充血。
防治:病鶉應全部捕殺。鏈黴素按0.05%飲水投服,連用25天;青黴素每隻每次1萬單位肌注,早晚各1次,金黴素按每隻每天6毫克混料喂飼。
3、新城疫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病鶉表現精神不振,厭食,產蛋量驟減,軟殼、白殼蛋增多,拉綠色或白色糞便,神經紊亂,呼吸困難,流涎,翅下垂,頭向後或偏向一側,2-4天死亡。剖檢可見腺胃、腸道及卵巢有明顯的出血點。
防治:幼鶉5-7日齡時用新城疫II系疫苗飲水免疫,也可用活弱毒疫苗噴霧免疫,產蛋前再免疫一次。也可用滅活疫苗肌肉注射,35日齡前後0.3毫升/只。弱毒疫苗與滅活疫苗並用,可起到強化免疫效果。
4、馬立克氏病 由皰疹病毒引起。病鶉表現消瘦、產蛋率下降,嚴重者腳癱軟,脛部著地行走,易誤診為維生素B2缺乏症,最後拉綠色稀糞,衰竭而死。剖檢見外周審經發生淋巴樣細胞浸潤和腫大,肝、腎、卵巢、睾丸、肺、脾、胃等有腫瘤。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舍內衛生,引種時從無馬立克氏病群中引進。1日齡時接種馬立氏病疫苗0.2毫升/只。
5、敗血支原體病 又稱慢性呼吸道病,由敗血支原體感染引起。病鶉表現呼吸羅音、咳嗽、打噴 、流鼻液,繼而出現眼瞼腫脹,分泌物由粘液性變為膿性,眶下竇蓄有乾酪樣滲出物。剖檢見鼻腔、鼻竇、氣管及支氣管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症,氣襄表面常有粘液或乾酪樣物,常繼發大腸桿菌感染引起心包炎和氣襄炎。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群體抵抗力。大群治療時常用鹽酸恩諾沙星,每升水加入0.1克,連用5-7天
⑹ 鵪鶉的飼養管理要點(2)
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各階段的劃分,國內尚無統一標准。根據其生理特性,大至可分為:1-15日齡為雛鶉,15-40日齡仔鶉,40日齡以後為成鶉。
(一) 雛鵪鶉的飼養管理
鵪鶉的育雛是指1-15日齡的飼養管理。鵪鶉的育雛階段生長發育迅速,羽毛脫換、生長速度很快。
1、保溫。雛鵪鶉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差,同時,幼雛個體很小,相對體表面積較大,散熱量較成雞多,所以雛鶉對溫度非常敏感。保溫條件比雛雞要求更為嚴格。
育雛時溫度頭2天應保持35-38℃,在而後降至34-35℃,保持一星期,以後逐步降低到正常水平。育雛器內溫度和室溫相同時,即可脫溫。室內溫度保持在20-24℃為宜。溫度掌握不僅僅依靠溫度計,更主要的是觀察雛鶉的狀態,看鶉施溫。同時,還應注意天氣變化,冬季稍高些,夏季稍低些;陰雨天稍高些,晴天稍低些;晚上稍高些,白天稍低些。
2、通風與濕度 。通風的目的是排出舍內有害氣體,換新鮮空氣,只要育雛室溫度能保證,空氣越流通越好。育雛的前階段(1周齡),相對濕度保持在60%—65%,以人不感到乾燥為宜。稍後(2周齡)由於體溫增加,呼吸量及排糞量增加,育雛室內容易潮濕,因而要及時清除糞便,相對濕度55%—60%為宜。
3、飲水。雛鶉經過長途運輸或在孵化器內呆的時間過長,增喪失不少水分,應及時供給溫水,使雛鶉恢復精神,否則會使雛鶉絨毛發脆,影響健康。長時間不供水,會使雛鶉遇水暴飲,甚至弄濕羽毛,引起受涼,產生拉稀。第一天飲0.01%的高錳酸鉀水,連飲三天,以後每周飲高錳酸鉀水一次。如經長途運輸,第一天宜飲用5%葡萄糖水溶液。
4、喂料。雛鶉生長發育迅速,所需飼料營養要求高。雛鶉如在24小時出齊,則16小時開食,如在15-18小時出齊,則一般要求在24小時內開食。開食料採用混合飼料,可用0-14天的專用雛鶉料或小雞料,一般均採用晝夜自由採食,須保持不斷水,不斷料。也有採用定時定量喂飼,原則上早、晚2次。但應看具體情況而定。
5、飼養密度。飼養密度過大,會造成成活率降低,小雛生長緩慢,長勢不一;密度過小,加大育雛成本,不利保溫。因此,應合理安排飼養密度。每平方米面積第一周齡250-300隻左右,第二周齡100隻左右,第三周齡75-100隻(蛋鶉100隻,肉鶉75隻),冬季密度可適當增大,夏季則相應減少。同時,應結合鵪鶉的大小,結合分群適當調整密度。
6、光照。育雛期間的合理光照,有促進生長發育的作用,光線不足,會推遲開產時間。一般第一周採用24小時光照,8-9天後白天不開燈,利用自然光,晚上開燈。
7、輔料。育雛器內的輔料最理想的是麻袋片,也可採用粗布片。由於剛孵出的雛鶉腿腳軟弱無力,在光滑的輔料上行走時,易造成"一"字腿,時間一長,就不會站立而殘廢。因此輔料禁用報紙或塑料。
8、日常管理。育雛的日常工作要細致、耐心,加強衛生管理。經常觀察雛鶉精神狀態。按時投料、換水、清掃地面及清掃糞便,保持清潔。其日常管理包括以下幾點:
(1)要有專人24小時值班,每天早晚,要觀察鵪鶉的動態,如精神狀態是否良好,採食、飲水是否正常,發現問題,要找出原因,並立即採取措施。
(2)承糞盤3日清掃1次,飲水器每天清洗1次。
(3)每天日落後開燈,掌握照明時間。
(4)經常檢查育雛箱內的溫度、濕度、通風是否正常。臨睡前,一定要檢查一次溫度是否適宜。
(5)觀察雛鶉糞便情況,正常糞便較乾燥,呈螺旋狀。糞便顏色、稀稠與飼料有關。喂魚粉多時呈黃褐色,喂青料時呈褐色且較稀,均屬正常。如發現糞便呈紅色、白色便須檢查。
(6)及時淘汰生長育不良的弱雛。
(7)發現病雛,及時隔離,死雛及時剖檢。
(8)在1周齡和2周齡時,抽樣稱重,與標准體重對照。
(二)仔鵪鶉的飼養管理(種用和蛋用仔鵪鶉)
仔鶉即指15-40日齡期間的階段。這一階段生長強度大,尤以骨骼、肌肉、消化系統與生殖系統為快。其飼養管理的主要任務是控制其標准體重和正常的性成熟期,同時要進行嚴格的選擇及免疫工作。
1、光照:仔鶉的飼養期間需適當"減光",不需育雛期那長的光照時間,只須保持10-12小時的自然光照即可。在自然光照時間較長的季節,甚至需要把窗戶遮上,繼續使光線保持在規定時間內。
2、濕度和通風:室內應注意保持空氣新鮮,但要避免穿堂風,地面要保持乾燥。冬季要注意保溫,可在中午氣溫稍高時換氣。適宜的濕度為55%-60%。
3、溫度:育成期初期溫度保持在23-27℃,中期和後期溫度可保持在20-22℃。
4、控料:對種用仔鵪鶉和蛋用仔鵪鶉 ,為確保仔鵪鶉日後的種用價值和產蛋性能,雌、雄鵪鶉最好分開飼養,同時還要對雌仔鵪鶉限制飼喂,一般從28日齡開始控料。這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防止性成熟過早,又可提高產蛋數量、質量及種蛋合格率。限制飼喂方法:
(1)控制日糧中蛋白質含量為20%。
(2)控制喂料量,僅喂標准料量的80%。
一般種用仔鵪鶉與蛋用仔鵪鶉在40日齡時,大約已有2%的鵪鶉開產,但大多數均需在45-55日齡開產。因此在之前,必須做好各種預防、驅蟲等工作。並應及時轉群。轉群前應准備好成鶉舍、成鶉飼料等各種准備工作。轉群時動作需輕,環境需保持安靜。
一般1月齡左右的鵪鶉從外貌上可判別雌雄,可採用公母分開飼養,除種用公鶉外,其餘公鶉與質量差的母鶉均可轉入育肥籠,進行育肥上市。
(三) 成鶉的飼養管理
成鶉一般指40日齡以後的鵪鶉,其飼養目的是獲得優質高產的種蛋、種雛及食用蛋。成鶉因生產目的不同可區分為種用鶉和蛋用鶉,二者除配種技術、籠具規格、飼養密度、飼養標准等有所不同外, 其它 日常管理基本相似。
1、種鶉的選擇
種鶉選擇時,要求種鶉目光有神,姿容優美,羽毛光澤,肌肉豐滿,皮薄腹軟,頭小而圓,嘴短頸細而長。同時,對母鶉內及公鶉各有要求:
(1)母鶉。
A體格健壯,活潑好動,食量較大,無疾病。
B產蛋力強,年產蛋率蛋用鶉應達80%以上,肉用型的也應在75%以上。月產蛋量24-27枚以上者。
C體格大。成熟雌鶉體重140-160克為宜,肉種鶉則體重越大越好。腹部容積大,恥骨間有兩指寬,恥滑頂端與胸骨頂端有三指寬,產蛋力則高。這種檢查方法僅對母鶉第一產蛋年可行,母鶉年齡越大,腹沖容積越大,但其產蛋量卻越小。
選擇產蛋力時,一般不等到一年產蛋之後再行選擇,可以統計開產後3個月的平均產蛋率和日產蛋量,符合上述要求即可選擇。
(2)公鶉。公鶉品質的好壞對後代的影響很大。要求公鶉叫聲宏亮,稍長而連續。體壯胸寬,體重在115-130克之間。選擇時主要觀察肛門,應呈深紅色,隆起,手按則出現白色泡沫,此是已發情,一般公鶉到50日齡會出現這種現象。公鶉爪應能完全伸開,以免交配時滑下,影響交配,降低受精率。
2、公母配比及利用年限
根據育種或生產的需要,鵪鶉的公母配比有所差異。常用的為1公:4母或1公:4.5母,雄、雌配比是保證種卵受精率的關鍵措施之一。雄性的數量不足,受精率下降;雄鶉數量過多,會增加不必要的開支,甚至公鶉之間會相互爭配而干擾鶉群。
鵪鶉的利用年限,公鶉僅為一年,種母鶉則以0.5-2年不等,主要取決於產蛋量、蛋重、受精率以及經濟效益、育種價值等而定。在生產實踐中對蛋用型種鶉僅用8個月的采種時間;對肉型母鶉的采種時間則更短些,僅為6個月。
3、母鶉的產蛋規律。
母鶉群一般40日齡左右就開始產蛋,一般一個月以後即可達到產蛋高峰,且產蛋高峰期長。其當天產蛋時間的分布規律,產蛋時間主要集中在午後至晚上8時前,而以午後3.5-6.5時為產蛋數量最多。
4、成鶉的飼料與飼喂
產蛋鶉必須使用全價飼料,鵪鶉對飼料的質量要求較高,尤其是對飼料中的能量和蛋白質水平要求更高。能量要達到2750-2800千卡/千克,蛋白質19.3-19.5%。冬天可以加入動物、植物油。
產蛋鶉每隻每天採料20-24克左右,飲水45毫升左右,但隨產蛋量、季節等因素而改變。
增加飼喂次數對產蛋率也有較大影響,即便是槽內有水,有料,也應經常勻料或添加一些新料,每天4-5次。
5、成鶉的管理
(1)舍溫。舍內的適宜溫度,是促使高產、穩產的關鍵。一般要求控制在18-24℃之間,低於15℃時會影響產蛋,低於10℃時,則停止產蛋,過低則造成死亡。解決的辦法是增加飼養密度、增加保溫設備。夏天舍內溫度高於35℃時,會出現採食量減少,張嘴呼吸,產蛋下降。應降低飼養密度,增加舍內通風等。
(2)光照。光照有兩個作用,一是為鵪鶉採食照明,二是通過眼睛刺激鵪鶉腦垂體,增加激素分泌,從而促進性的成熟和產蛋。鵪鶉初期和產蛋高峰期光照應達14-16小時,後期可延長至17小時。光照強度以每平方米2.5-3W以宜。燈泡位置放置時,應注意重疊式籠子的底層籠的光照。
(3)濕度。產蛋鵪鶉最適宜的相對濕度為50%—55%,鵪鶉本身要散熱,排糞也會增加濕度,如果鶉舍濕度過大,微生物會大量孳生而影響鵪鶉的健康與產蛋率。
(4)保持環境安靜。鵪鶉膽小怕驚,很容易出現驚群現象,表現為籠內奔跑、跳躍和起飛。如飼養員工作時動作過於粗暴,過往車輛及陌生人的接近等都會引起驚群、產蛋率下降及畸形蛋增加。
(5)日常管理。飼養產蛋鶉日常工作應包括清潔衛生和日常記錄。食槽、水槽每天清洗一次,每天清糞1-2次。門口設消毒池,舍內應有消毒盆。防止鼠、鳥等的侵擾,日常記錄應包括舍鶉數、產蛋數、採食量、死亡數、淘汰數、天氣情況、值班人員等
五、鵪鶉疾病的防治
1、球蟲病 主要由毒力強的艾美球蟲引起,幼齡鵪鶉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病鶉表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羽毛松亂,頭卷縮怕冷,生長停滯,肛門周圍羽毛被排泄物污染,以後血便嚴重,最後痙攣、昏迷、死亡。幼鶉死亡率可達30%-50%,成鶉多為慢性、多發性,病程長,消瘦,產蛋率下降,並伴有間歇性下痢,死亡率比幼鶉低。剖檢可見腸道腫脹,比正常大1-2倍,外觀呈暗紅色,粘膜上有出血點,內容物混有血液,有乾酪樣壞死物,取其內容物顯微鏡檢查,可發現大量的球蟲卵囊。要特別提醒飼養戶的是,如發現這種現象要及早治療,以免誤了最佳的治療時間。
防治:搞好舍內衛生,保持舍內通風乾燥。大群治療常用青黴素飲水投服,每隻按8000-10000單位給葯,連用5-7天;採用投喂加有0.003%氯苯胍的飼料對控制此病效果較好。
2、白痢病 由雞白痢沙門氏桿菌引起,病鶉虛弱,怕冷冷聚堆,閉目垂頭,兩腿叉開,雙翅下垂,食慾大減,拉白色稀糞,常粘附肛門周圍。剖檢見十二指腸出血嚴重,小腸、盲腸有灰白色壞死灶,泄殖腔內有白色惡臭稀糞。重者卵巢變綠色,輸卵管被白色堅硬物充滿,粘膜腫脹充血。
防治:病鶉應全部捕殺。鏈黴素按0.05%飲水投服,連用25天;青黴素每隻每次1萬單位肌注,早晚各1次,金黴素按每隻每天6毫克混料喂飼。
3、新城疫 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病鶉表現精神不振,厭食,產蛋量驟減,軟殼、白殼蛋增多,拉綠色或白色糞便,神經紊亂,呼吸困難,流涎,翅下垂,頭向後或偏向一側,2-4天死亡。剖檢可見腺胃、腸道及卵巢有明顯的出血點。
防治:幼鶉5-7日齡時用新城疫II系疫苗飲水免疫,也可用活弱毒疫苗噴霧免疫,產蛋前再免疫一次。也可用滅活疫苗肌肉注射,35日齡前後0.3毫升/只。弱毒疫苗與滅活疫苗並用,可起到強化免疫效果。
4、馬立克氏病 由皰疹病毒引起。病鶉表現消瘦、產蛋率下降,嚴重者腳癱軟,脛部著地行走,易誤診為維生素B2缺乏症,最後拉綠色稀糞,衰竭而死。剖檢見外周審經發生淋巴樣細胞浸潤和腫大,肝、腎、卵巢、睾丸、肺、脾、胃等有腫瘤。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搞好舍內衛生,引種時從無馬立克氏病群中引進。1日齡時接種馬立氏病疫苗0.2毫升/只。
5、敗血支原體病 又稱慢性呼吸道病,由敗血支原體感染引起。病鶉表現呼吸羅音、咳嗽、打噴 、流鼻液,繼而出現眼瞼腫脹,分泌物由粘液性變為膿性,眶下竇蓄有乾酪樣滲出物。剖檢見鼻腔、鼻竇、氣管及支氣管有明顯的卡他性炎症,氣襄表面常有粘液或乾酪樣物,常繼發大腸桿菌感染引起心包炎和氣襄炎。
防治:加強飼養管理,提高群體抵抗力。大群治療時常用鹽酸恩諾沙星,每升水加入0.1克,連用5-7天。
⑺ 怎樣養小鵪鶉
會養雞嗎? 很簡單的 我給你復制了 農業知識 看看吧 很簡單的 飼養鵪鶉方法
發布時間:2004-02-18 閱讀:246次 〖 大 中 小 〗 〖列印文章〗 〖關閉窗口〗
飼養鵪鶉,飼料省,收效快,一家可養幾百隻,但管理要細致,飼養要求高。
1.籠舍設備
可同雞舍相仿,用竹製成籠子。為了增加飼養,籠子以層疊式排列,籠高15厘米,籠腳離地16厘米,下面的盛糞板有空間10厘米,每籠飼養一隻,籠子底網用竹簽製成,使糞便漏下,而鵪鶉腳不會踩下去,底網後高前低,稍傾斜,便於蛋能滾出。籠子採食麵的網孔間距2.2-2.4厘米,以便鵪鶉伸出頭來採食。籠前掛的白鐵皮小食槽,口寬4厘米,槽高5厘米,上口大,下口小,呈杯狀。
2.培育幼鶉
鶉蛋只需17天就孵化小鵪鶉。小鵪鶉出殼後,需放在34℃的高溫下,以加速腹內吸收蛋黃,收臍良好,一旦毛長就移入內環境與小雞相仿的小間內培育,但保溫開始32℃左右,以後每隔一天降溫一度。要通風良好,空氣新鮮。
小鵪鶉出殼一天後,即可用粗米粉或優質麩皮飼料,兩天後逐步改用混合飼料,並由終日飼喂改為分頓飼喂,一般養50天成熟,開始產蛋。
3.母鵪鶉飼養
方法與蛋雞大致相同,但飼料要保持一定的蛋白質,適口性良好,不能隨意變換,以防減食,影響產量。常用混合飼料配方:碎米粉65%、麩皮23%,魚粉12%。夏天養料不足時,可用南瓜打漿,每天每千鵪鶉喂5公斤。
飼料要質量良好,磨成粉狀,養料切細打成薄漿,兩者1:1加水混攪成能捏得攏,散得開,不粘嘴。一般每天餵食四次,定時定量供給。
4.日常管理
鵪鶉飼養40天即可上籠,以適應產蛋時的籠養環境,夏季要保持通風良好,防暑降溫;冬季要生爐子,保持溫度在16℃以上。產蛋期要有充足的光照,相當於50-60支光的電燈;天黑以後可補充光照4小時左右。母鶉產蛋通常是下午2-4時,6時結束,要隨時撿蛋,以防踐踏、啄碎。此外,每天要清除糞便一次,至少兩天一次。
5.配種繁殖
大體和雞一樣,春季配種3-5月,秋季9-11月,公母鶉搭配一比四;一般每隻公鶉一天交配一隻母雞,如果過多交配會影響種蛋的受精率。配種時將公鶉放到母鶉的籠里,自行交配,配後再捉出公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