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健康險一年需要多少錢
市面上的健康醫療保險產品眾多,但不同的產品保費不同,通常情況下,健康醫療保險每年的保費大概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之間,即使用戶投保,也不會影響家庭正常開銷。若經濟預算充足,建議組合投保,進一步完善自身健康保障。② 保險行業2019年一季度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公布的《保險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1至3月,一季度全行業保費收入同比下降了11.15%,這種情況在保險業已經多年沒有發生過了。記者查閱了從2014年以來的相關數據,發現每年一季度的保費增長均保持在兩位數的速度。2017年為32.45%,而最快的2016年,同比增長為42.18%。一般來說,一季度的業績是全年最顯眼的一個季度,因為每年1月份都有保險公司慣例的「開門紅」沖刺,而今年在防風險嚴監管的氛圍下,行業未能實現「開門紅」,故而影響了一季度的整體業績。
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9500.81億元,同比下降18.22%;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1561.52億元,同比下降2.39%。具體來說,主要受到去年10月保監會開始實施的134號文影響,使「開門紅」的主力年金型產品受到限制,銷量大幅下降,造成壽險新單業務增長趨緩。以行業標桿,目前上市的4家大型保險公司為例,今年一季度,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的壽險新業務保費同比均有下降,分別下降了35.3%,28.2%,16.6%和49.1%。
盡管一季度總體保費收入呈現出下降態勢,但如果進行更細節的分析,則會看到一些不同的風景。首先,3月份,壽險公司原保費收入同比增速已經由負轉正。壽險公司3月原保費收入為3236.85億元,同比增長8.53%,而2月份的同一數據為同比下降21.03%,情況有所改善。
其次,由於近年來行業不斷進行結構調整,期交保費佔比不斷提高,大量的存量業務開始為行業貢獻長期穩定的保費收入。仍以中國人壽、中國太保、中國平安和新華保險一季度的續期保費同比收入為例,其分別增加了39.1%、55.9%、60.7%和35.7%。
其三,健康險業務在3月也出現了快速增長,同比增長達到29.4%。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健康險業務的新業務價值普通較高,健康險保費收入的大幅增加有助於保險公司的新業務價值的改善。
應該看到的是,一季度保險行業銷售數據雖然表現平平,但保險行業前景依舊向好,從行業放寬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到稅收遞延型養老險政策試點落地,一系列政策紅利正逐步釋放,這都將是保險行業的長期利好。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③ 保險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是什麼
保險行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
1、越來越多的中型企業將進入市場並繼續競爭,保險公司將在產品和服務方面進行自我升級,保險公司越來越多。在發展的後期,競爭越來越激烈,產品的性價比和專業性也越來越高。
2、產銷分離。當前保險從業人員的專業度和職業素養,已經不能滿足廣大客戶日益增長的保險需求。10年,保險行業將出現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國家也會有配套的職業資格認證體系。
3、保險公司會提高自己的投資能力,追求差異化發展,構建自己的生態。泰康保險太平保險已經開始做養老社區,把付得起同一水平保費的人未來的養老問題解決了。同一收入水平的人,今後大家住一起。相信會有更多保險公司跟進。
4、可穿戴設備、物聯網技術,為保險標的的風險評估提供更為精準的模型和數據基礎。現在已有某公司,每天走路步數達標,第二年保費打折。客戶越健康,越是晚理賠,保險公司就有更長時間投資保費,客戶最後理賠或者退保得到的分紅就更多。
5、大數據也為定製化、個性化、碎片化的產品提供風險定價基礎,產品更豐富,定位更精準。
6、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所以人們擔心的風險可能是意想不到的。比如近些年流行的共享單車,有相應的專用單車共享保險,還有虛擬財產保險。
客戶的選擇會越來越大,畢竟在網路時代,什麼都可以是網路。保險代理人的職業化是必由之路,即樹立個人品牌。那些不靠譜,只關心業績,不關心客戶利益的人會逐漸被淘汰。
④ 疫情過後保險行業情況如何
從保費收入上看,2014-2019年,我國保險行業保費收入逐年增長,但整體增速呈現波動變化。2019年,我國保險行業保費收入為4.26萬億元,突破4萬億大關,較2018年增長12.17%,增速也出現了顯著提升。2020年,受疫情影響,人們對於保險的重視程度或有提高,保險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保費的高速增長。
2020年,受疫情影響,我國保險行業將面臨一定的機遇和挑戰。其中,根據2003年非典期間,我國健康險收入增速加快的表現來看,此次新冠病毒得到控制或結束之後,我國健康險的收入增速極有可能大幅提高,同時帶動整個保險業業績的增長。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保險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⑤ 2021年銀保渠道總銷量
近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以下簡稱保險業協會)對外發布《2020年中國保險行業銀行代理渠道業務發展報告》。
2020年全行業銀行代理渠道業務發展整體平穩,其中人身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較2019年有一定漲幅,期交業務增長較快,市場集中度同比下降,銷售隊伍穩定,業務品質較好。財產險業務有較大幅度下滑,業務集中度仍然較高,渠道集中度下降。具體分析情況如下:
一、人身險業務情況
(一)業務規模企穩回升
根據保險業協會統計信息顯示,2020年市場經營主體穩定,共有84家人身險公司開展銀行代理保險業務(以下簡稱銀保業務),占保險業協會人身保險會員公司總數的九成。2020年,經過近2年的調整,銀保人身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回歸萬億平台,全年累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0108億元,較2019年同比增長12.6%。
(二)業務節奏平穩,期交業務顯著提升
全年長期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6120億元,同比增長4.3%。其中,新單期交原保險保費收入2249億元,同比增長10.9%;躉交原保險保費收入3871億元,同比增長0.9%。
分季度看,一季度,受新冠疫情影響,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2887億元,同比下降12%,其中,新單期交原保險保費收入767億元,同比下降4.6%,躉交原保險保費收入2120億元,同比下降14.4%,;二季度,業務逐步恢復,當季實現新單原保險保費1280億元,同比增長35.3%,其中新單期交原保險保費收入593億元,同比增長33.9%,躉交原保險保費收入687億元,同比增長36.5%;三季度增長放緩,當季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954億元,同比增長28.6%,其中新單期交原保險保費收入513億元,同比增長21.7%,躉交原保險保費收入441億元,同比增長37。 8%;四季度業務較三季度略有上升,當季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1000億元,同比增長11。 6%,其中新單期交原保險保費收入377億元,同比增長4.5%,躉交保費收入623億元,同比增長16.3%。
(三)業務結構持續調整,普通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增長較快
從長期險的產品構成來看,2020年壽險業務實現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6028億元,佔全年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的98.5%。其中分紅壽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3920億元,同比下降2.8%;普通壽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2101億元,同比增長18.2%。健康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92億元,同比增長77.4%。
(四)增額終身壽險和年金險已成為市場主流產品
從參與保險業協會銀行代理渠道數據交流的62家壽險公司報送的數據來看,2020年增額終身壽險和年金險產品占據期交產品年度銷量前十中的九席,已成為銀行代理渠道業務結構轉型主要的推動力之一。
2020年度躉交產品銷售量前十的產品中,仍以分紅險和萬能險為主。
(五)市場業務集中度下降
2020年長期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保費收入總和3369億元,佔全行業長期險新單原保險保費收入的比例由2019年的67%下降到55%。
2020年長期險新單期交原保險保費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保費收入總和1308億元,佔全行業新單期交原保險保費收入的58.2%。躉交原保險保費收入排名前十位的公司保費收入總和2495億元,佔全行業躉交原保險保費收入的64.4%,兩者與2019年相比均有下降。
(六)銷售服務隊伍總體穩定
2020年參與交流的62家人身險公司年末渠道總人力數為15萬人,較上一年度增長2.8%,總人力數浮動不大,人員相對穩定。其中,華夏人壽、新華保險、泰康人壽、太平人壽、大家人壽、富德生命人壽、陽光人壽、建信人壽、天安人壽和國華人壽10家公司的期末人力均在3000人以上。
(七)業務品質整體水平較好
截至2020年12月,參與交流的62家公司有23家公司13個月繼續率處於95%以上水平,21家公司13個月繼續率集中在90%-95%一檔,9家公司低於80%,業務品質整體較好,少部分單位有待提高。
二、財產險業務情況
(一)整體業務規模下滑
根據參與保險業協會銀行代理渠道數據交流的32家財產險公司報送數據(以下數據口徑相同),2020年銀保財產險業務實現簽單保費收入89億元,同比下降25%。其中,非車險業務簽單保費收入55億元,同比下降26.2%;意健險業務簽單保費收入24億元,同比下降19%;車險業務簽單保費收入10億元,同比下降30.6%。
(二)業務規模仍保持高度集中
從各公司業務規模來看,2020年平安產險、太保產險和人保財險等保費規模排名前十位的公司年度累計簽單保費收入總和87億元,佔到全年銀保財產險業務簽單保費收入的97.1%,行業集中程度仍然較高。
(三)業務結構穩定
從產品結構來看,2020年各產品保費佔比與2019年基本一致,非車險業務佔比較高,佔到渠道整體簽單保費收入的62.1%,其中企財險、責任保險和保證保險為主銷產品。意健險和機動車輛保險業務簽單保費分別佔到全年簽單保費收入的26.3%和11.7%。
(四)區域發展存在差異
從業務規模來看,上海、廣東、浙江三個地區的簽單保費收入位列前三位。其中,上海佔比最高,達25.9%,其次是廣東和浙江。從業務增速來看,大部分地區為負增長。其中增速最快的是山西,增速高達93%;甘肅其次,同比增長9.9%,天津業務基本與2019年持平,其餘各地區業務均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
(五)渠道集中度下降
2020年銀保財產險業務規模排名前十位的合作銀行實現簽單保費收入41億元,占銀保財產險總簽單保費的比例由2019年的80.1%下滑至46.2%。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始發力,業務發展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⑥ 第一次買健康險,想問下健康險每年交多少錢
健康險,一般包含醫療險、重疾險、失能險和護理險,各個險種的保障范圍不一樣,專心君比較大家推薦重疾險和醫療險,更實用!醫療險的價格比較便宜,每年保費一般只要幾百元,貴點的上千;重疾險的價格比較貴,每年的保費要幾千元,甚至上萬。⑦ 商業健康險哪種最 好想給父母買,大家給推薦一下唄
您好,商業健康險分類很多,給父母買最先要考慮的是:大病方面的醫療保險,住院方面的醫療保險,以及意外保險。保險公司考慮:平安、人保、太保、泰保為好。
一、何為商業健康險?
商業健康保險,簡稱商業健保,是以被保險人的身體為保險標的,保證被保險人在疾病或意外事故所致傷害時的直接費用或間接損失獲得補償的保險,包括醫療意外保險、疾病保險、醫療保險、收入保障保險和長期看護保險等。疾病保險指以疾病的發生為給付條件的保險;醫療保險指以約定醫療的發生為給付條件的保險;收入保障保險指以因意外傷害、疾病導致收入中斷或減少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長期看護保險指以因意外傷害、疾病失去自理能力導致需要看護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的保險。簡稱商業健保。2015年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試點對購買商業健康保險給予個人所得稅優惠,每人每年享受的稅前扣除限額為2400元。
二、商業健康險目前國內的發展?
商業健康保險在國內還是大部分和壽險混合經營,在國外健康保險和壽險是單獨經營的。目前國內已經有四家專業健康保險公司,分別為: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平安健康,瑞福德和昆侖健康保險公司,健康保險單獨經營是發展趨勢。
2010至2016年,健康險占人身險保費收入比重從6.37%增長到18.18%,佔全行業保費收入比重從4.66%增長到13%;健康險賠付從264.02億元增長到1000.75億元,增長2.8倍;健康險深度由0.17%增長至0.54%;健康險密度由50.5元/人增長至292.3元/人。中國保險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2017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顯示,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為60.6,處於基礎水平的低區位置,總體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相適應,但無論是深度還是密度都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這也表明我國的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
⑧ 保險行業近年發展趨勢
近日,超過100家保險公司公布了2020年度個人短期健康保險業務整體綜合賠付率。《中國銀行保險報》梳理了73家人身險公司、35家財產險公司的綜合賠付率數據發現,不同公司之間的差異較大,6家公司綜合賠付率超過100%,4家公司則低至負數。
健康險賠付支出高速增長,壽險公司佔大半江山
2012年以來,我國保險公司健康險賠付支出保持約30%高速增長,截止2020年,健康險賠付支出2921億元,同比增長24.3%。健康險發展成為我國保險賠付支出增長最快的險種之一。
其中,國華人壽的綜合賠付率最高,達173.87%,上海人壽的這一指標也高達154.57%。和泰人壽的綜合賠付率為-7%。
此為保險公司首次披露短期健康險的綜合賠付率指標,其中,有多數保險公司旗下產品綜合賠付率均為負的原因為准備金的釋放。所以一段時間成本可控後續賠付率不斷提升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保險公司應持續關注這一數據的變化。
⑨ 健康險有必要買嗎一年要多少錢
內容作者:隨身保名譽顧問-趙生祿-(執業證書號: ****202****)-(個人資歷:前華為職業經理人健康險分為重疾險和醫療險,兩個險種互相補充,都有自個的作用,建議都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