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亞健康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何謂亞健康呢?亞健康是指處於健康和疾病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即肌體內出現某些功能紊亂,但未影響到行使社會功能,主觀上有不適感覺。它是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症狀表現和心理體驗。其一,渾身無力,容易疲倦;其二,頭腦不清爽,面部疼痛,眼睛疲勞,鼻塞眩暈、耳鳴、咽喉異物感;其三,睡眠不良,心懦氣短,手足麻木感;其四,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胸悶不適,頸肩僵硬,心煩意亂等等。
亞健康屬於非疾病狀態,要擺脫亞健康狀態,主要不是靠醫生的診治、葯物的療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動自覺地去預防進行自身生活規律調節。
傳統醫學中的亞健康
我們通常說患了疾病,但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疾」是指不易覺察的小病(疾),如果不採取有效的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這種患疾的狀態,現代科學叫「亞健康」或「第三狀態」,在中醫學中稱「未病」。
「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觀點而論是身體已經出現了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我們的祖先早就意識到,有了疾病除積極尋找除疾之法外,還積累了許多預防疾患的措施。《黃帝內經》有日:「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由此可鮮明地看出我們的祖先已認識到對疾病應「未雨綢纓、防患未然」的重要。
現代醫學中的亞健康
� 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亞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離(移)狀態」、「灰色狀態」等的稱謂。
細究之,亞健康是個大概念,包含著前後銜接的幾個階段:其中,與健康緊緊相鄰的可稱作「輕度心身失調」,它常以疲勞、失眠、胃口差、情緒不穩定等為主症,但是這些失調容易恢復,恢復了則與健康人並無不同。它約占人群的25%~28%。
這種失調若持續發展,可進入「潛臨床」狀態,此時,已呈現出發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傾向 ,潛伏著向某病發展的高度可能。在人群中,處於這類狀態的超過1/3,且在40歲以上的人群中比例陡增。他們的表現比較錯綜,可為慢性疲勞或持續的心身失調,包括前述的各種症狀持續2個月以上,且常伴有慢性咽痛、反復感冒、精力不支等。也有專家將其錯綜的表現歸納為3種減退活力減退、反應能力減退和適應能力減退。從臨床檢測來看,城市裡的這類群體比較集中地表現為三高一低傾向,即存在著接近臨界水平的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和免疫功能偏低。
另有至少超過10%的人介於潛臨床和疾病之間的,可稱作「前臨床」狀態,指已經有了病變 ,但症狀還不明顯或還沒引起足夠重視,或未求診斷,或即便醫生作了檢查,一時尚未查出 。嚴格地說,最後一類已不屬於亞健康,而是有病的不健康狀態,只是有待於明確診斷而已 。因此,扣除這部分人群,也有不少研究者認為亞健康者約占人口的60%。
國內外的研究表明,現代社會符合健康標准者也不過占人群總數的15%左右。有趣的是,人群中已被確診為患病,屬於不健康狀態的也佔15%左右。如果把健康和疾病看作是生命過程的兩端的話,那麼它就像一個兩頭尖的橄欖,中間凸出的一大塊,正是處於健康與有病 兩者之間的過渡狀態---亞健康。
❷ 怎麼判斷是亞健康
我國很多學者都提出過亞健康的評價方法或診斷標准,其中陳國元、陳青山、劉保延、陶茂萱等學者提出的評價方法或診斷標准具有一定的影響力。2007年,中華中醫葯學會發布了《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從中醫的角度對亞健康的概念、常見臨床表現、診斷標准等進行了明確描述,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
中華中醫葯學會發布的《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指出:亞健康是指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處於亞健康狀態者,不能達到健康的標准,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症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准。
亞健康症狀:
1、身體亞健康主要症狀是疲勞、嗜睡、酸痛、失眠、憔悴、功能減退、功能障礙等。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經常感到缺乏體力、疲勞和昏昏欲睡,缺乏精力和活力。
2、心理亞健康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感到易怒、焦慮、極度恐懼、記憶喪失、反應遲緩等,這些都是心理亞健康的表現。
3、情緒亞健康,隨著社會化的加速發展,人們普遍感到和看到冷漠、無望、疲憊、婚外情、早戀等,這些都是情感亞健康的表現。
❸ 亞健康的標准依據是什麼
何謂亞健康呢?亞健康是指處於健康和疾病兩者之間的一種狀態,即肌體內出現某些功能紊亂,但未影響到行使社會功能,主觀上有不適感覺。它是人體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過渡階段,在身體、心理上沒有疾病,但主觀上卻有許多不適的症狀表現和心理體驗。其一,渾身無力,容易疲倦;其二,頭腦不清爽,面部疼痛,眼睛疲勞,鼻塞眩暈、耳鳴、咽喉異物感;其三,睡眠不良,心懦氣短,手足麻木感;其四,早晨起床有不快感,胸悶不適,頸肩僵硬,心煩意亂等等。 亞健康屬於非疾病狀態,要擺脫亞健康狀態,主要不是靠醫生的診治、葯物的療效,而是要靠自己主動自覺地去預防進行自身生活規律調節。 一曰均衡營養。沒有任何一種食物能全麵包含人體所需的營養。因此,既要吃山珍海味、喝牛奶,更要吃粗糧、雜糧、蔬菜、水果,這樣才符合科學合理均衡營養觀念。飲食合理,疾病必少發生。 二曰保障睡眠。睡眠和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專家研究,睡眠應占人類生活1/3左右的時間。而當今因工作或娛樂造成的睡眠不足已成為影響健康最普遍而嚴重的問題。值得引起高度警覺,橫下心來保障足夠的睡眠。 三曰善待壓力。人之所以感到疲勞,首先是情緒使人的身體緊張。因此要學會放鬆,讓自我從緊張疲勞中解脫出來。要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定向,切忌由於自我的期望值過高無法實現而導致心理壓力。人在社會上生存,難免有很多煩惱和曲折,必須學會應付各種挑戰,通過心理調節維護心理平衡。 四曰培養興趣。興趣愛好可以增加你的活力和情趣,使生活更加充實,生機勃勃,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不僅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而且能夠輔助治療一些心理疾病,防止亞健康的轉化。 五曰戶外活動。現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化生活,使一些人在室內有空調、電視、電腦,出門坐汽車,從而遠離陽光和新鮮空氣,經常處於萎靡不振、憂郁煩悶狀態。因此,要每天抽出一至半小時,遠離喧囂的城市,到郊外進行光照,呼吸負氧離子濃度較高的新鮮空氣,對調節神經系統大為有益。
❹ 亞健康的診斷標准
對照著下面這些症狀,測一測自己是不是有亞健康、或是亞健康到了什麼狀態了。如果你的累積總分超過30分,就表明健康已敲響警鍾;如果累積總分超過50分,就需要坐下來,好好地反思你的生活狀態,加強鍛煉和營養搭配;如果累積總分超過80分,趕緊去醫院找醫生,調整自己的心理,或是申請休假,好好地休息一段時間吧!
1 早上起床時,有持續的頭發絲掉落。5分
2 感到情緒有些抑鬱,會對著窗外發呆。3分
3 昨天想好的某件事,今天怎麼也記不起來了,而且近些天來,經常出現這種情況。10分
4 害怕走進辦公室,覺得工作令人厭倦。5分
5 不想面對同事和上司,有自閑症式的渴望。5分
6 工作效率下降,上司已表達了對你的不滿。5分
7 工作一小時後就感到身體倦怠,胸悶氣短。10分
8 工作情緒始終無法高漲。最令自己不解的是:無名的火氣很大,但又沒有精力發作。5分
9 一日三餐,進餐甚少,排除天氣因素,即使口味非常適合自己的菜,近來也經常如嚼干蠟。5分
10 盼望早早逃離辦公室,為的是能夠回家,躺在床上休息片刻。5分
11 對城市的污染、雜訊非常敏感,比常人更渴望清幽、寧靜的山水,休息身心。5分
12 不再象以前那樣熱衷於朋友的聚會,有種強打精神、勉強應酬的感覺。2分
13 晚上經常睡不著覺,即使睡著了,又老是在作夢的狀態中,睡眠質量很糟糕。10分
14 體重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今天早上起來發現眼眶深陷,下巴突出。10分
15 感覺免疫力在下降,春秋流感一來,自己首當其沖難逃「流」運。5分
16 性能力下降,經常感到疲憊不堪,沒有什麼性慾望。10分
專家提出預防亞健康的「十字方針」:
一、「平心」,即平衡心理、平靜心態、平穩情緒;
二、「減壓」,即適時緩解過度緊張和壓力;
三、「順鍾」,順應好生物鍾,調整好休息和睡眠;
四、「增免」,通過有氧代謝運動等增強自身免疫力;
五、「改良」,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習慣,從源頭上堵住亞健康狀態發生。
❺ 如何判斷自己是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狀態,這是一類次等健康狀態,是界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狀態,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狀態」、「中間狀態」、「游離(移)狀態」、「灰色狀態」等的稱謂。
處在亞健康狀態的人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1、「將軍肚」早現。
2、脫發、斑禿、早禿。
3、頻頻去洗手間。
4、性能力下降。
5、記憶力減退,開始忘記熟人的名字。
6、心算能力越來越差。
7、做事經常後悔、易怒、煩躁、悲觀,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8、注意力不集中,集中精力的能力越來越差。
9、睡覺時間越來越短,醒來也不解乏。
10、想做事時,不明原因地走神,腦子里想東想西,精神難以集中。
11、看什麼都不順眼,煩躁,動輒發火。
12、處於敏感緊張狀態,懼怕並迴避某人、某地、某物或某事。
13、為自己的生命常規被擾亂而不高興,總想恢復原狀。對已做完的事,已想明白的問題,反復思考和檢查,而自己又為這種反復而苦惱。
14、身上有某種不適或疼痛,但醫生查不出問題,而仍不放心,總想著這件事。
15、很惱煩,但不一定知道為何煩惱;做其他事常常不能分散對煩惱的注意,也就是說煩惱好像擺脫不了。
16、情緒低落、心情沉重,整天不快樂,工作、學習、娛樂、生活都提不起精神和興趣。
17、易於疲乏,或無明顯原因感到精力不足,體力不支。
18、怕與人交往,厭惡人多,在他人面前無自信心,感到緊張或不自在。
19、心情不好時就暈倒,控制不住情緒和行為,甚至突然說不出話、看不見東西、憋氣、肌肉抽搐等。
20、覺得別人都不好,別人都不理解你,都在嘲笑你或和你作對。事過之後能有所察覺,似乎自己太多事了,鑽了牛角尖。
我們可以對照以上「信號」自我檢查,具有上述兩項或兩項以下者,則為「黃燈」警告期,目前尚無需擔心,具有上述3~5項者,則為一次「紅燈」預報期,說明已經具備「過勞死」的徵兆;6項以上者,為二次「紅燈」危險期,可定為「疲勞綜合征」———「過勞死」的「預備軍」。
❻ 誰知道如何判斷自己是亞健康
易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年齡多在18至45歲之間,以城市白領尤其是佔多數。
這個年齡段的人可以說是最忙碌的人群,長期處於緊張快節奏的環境中,
不能科學地自我治療和自我保健,很容易身心疲憊,進而易身體患病。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是否處於亞健康呢?
10.精神
健康人精神飽滿,行為敏捷,情感合理,無暈無痛;
否則應檢查是否有心腦血管和神經骨關節系統疾病。
❼ 亞健康的標准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變化;
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6、體重適當,體態均勻,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潔白,無缺損,無疼痛感,牙齦正常,無蛀牙;
9、頭發光潔、無頭屑,肌膚有光澤、有彈性;
10、走路輕松,有活力。
❽ 如何判定一個人是否屬於亞健康
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表現分為以下幾類:①以疲勞,或睡眠紊亂,或疼痛等軀體症狀表現為主;②以抑鬱寡歡,或焦躁不安、急躁易怒,或恐懼膽怯,或短期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精神心理症狀表現為主;③以人際交往頻率減低,或人際關系緊張等社會適應能力下降表現為主。上述3條中的任何一條持續發作3個月以上,並且經系統檢查排除可能導致上述表現的疾病者,可分別被判斷為處於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社會交往亞健康狀態
❾ 如何判斷一個人處在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症狀有以下幾點,你可以自己對照一下:
1、心病不安,驚悸少眠:主要表現為心慌氣短,胸悶憋氣,心煩意亂,惶惶無措,夜寐不安,多夢紛紜。
2、汗出津津,經常感冒:經常自汗、盜汗、出虛汗,自己稍不注意,就感冒,怕冷。3、舌赤苔垢,口苦便燥:舌尖發紅,舌苔厚膩,口苦、咽干,大便乾燥、小便短赤等。
4、面色有滯,目圍灰暗:面色無華,憔悴;雙目周圍,特別是眼下灰暗發青。
5、四肢發脹,目下卧蠶:有些中老年婦女,晨起或勞累後足踝及小腿腫脹,下眼皮腫脹、下垂。
6、指甲成像,變化異常:中醫認為,人體軀干四肢、臟腑經絡、氣血體能信息層疊融會在指甲成象上稱為甲象。如指甲出現卷如蔥管、相似蒜頭、剝如竹筍、枯似魚鱗、曲類鷹爪、塌同癟螺、月痕不齊、峰突凹殘、甲面白點等,均為甲象異常,病位或在臟腑、或累及經絡、營衛阻滯。
7、潮前胸脹,乳生結節:婦女在月經到來前兩三天,四肢發脹、胸部脹滿、胸脅串痛,婦科檢查,乳房常有硬結。
8、口吐粘物,呃逆脹滿:常有胸腹脹滿、大便粘滯不暢、肛門濕熱之感,食生冷干硬食物常感胃部不適,口中粘滯不爽,吐之為快。重時,晨起非吐不可,進行性加重。
9、體溫異常,倦怠無力:下午體溫常常37-38°C左右,手心熱、口乾、全身倦怠無力,應到醫院檢查是否有結核等。
10、視力模糊,頭脹頭疼:平時視力正常,突感視力下降(非眼鏡度數不適),且伴有目脹、頭疼,此時千萬不可大意,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是否有顱內佔位性病變。
❿ 亞健康的檢測標准
所謂亞健康是指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臨界狀態,是介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連續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從亞健康狀態既可以向好的方向轉化恢復到健康狀態,也可以向壞的方向轉化而進一步發展為各種疾病。這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准備階段。
,有些人雖無疾病卻經常存在各種不很健康的症狀,近年來,醫學界將這種「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機體處於雖無疾病但並不健康」的非病非健康狀態,稱為亞健康。
,研究表明,人群中基本符合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標准者僅佔15%左右;患有各種疾病者也佔15%左右;而處於這二者之間狀態或過度的亞健康者卻佔60%-70%。提出亞健康概念是醫學界的一大進步。
,亞健康尚是個籠統的概念,它有著較大的時空跨度,若干問題還有待探索。其中有些人較鄰近健康,有些人則貼近疾病也可稱「亞臨床期」。根據貧富。年齡、地域、社會文化層次等不同造成的長期疲乏、納差、失眠、心理不穩、易感冒等,在工作壓力大。社會競爭日趨劇烈的「白領」階層及高知中尤為突出。在相對貧困的農民及重體力勞動者中,較多表現為痛症——骨、關節、肌肉的長期超強負荷,潛在營養不良和慢性感染。
,亞健康在以急性感染多而心理未成熟的兒童中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