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體育與健康課程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根據三維健康觀、體育的特點以及國際體育課程發展的趨勢,確立了課程目標,拓寬了課程內容,劃分了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個領域,並根據領域目標構建了課程的內容框架體系。從理論上講,五個領域涵蓋的內容應該很多,但體育與健康課程從學生的身心發展特徵考慮,每個領域分別精選了一些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的目標和內容。
一、運動參與
運動參與領域強調學生要達成以下兩個重要的學習目標。
1. 具有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
《標准》強調學生要對體育課表現出學習興趣(水平一),樂於展示簡單的運動動作(水平二),主動參與體育活動(水平三),初步養成堅持體育活動的習慣(水平四),具有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水平五),以及具有帶動他人進行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水平六)等。由此可見,《標准》強調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始,最終使學生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習慣這樣一個小學、初中和高中相銜接的課程目標和內容體系。
運動興趣和習慣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終身堅持體育鍛煉的前提,而興趣與習慣的養成又是在運動參與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體育教學中,要通過豐富多採的體育活動和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使他們逐漸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這樣學生才能從體育學習和活動中獲取更多的益處。
2.用科學的方法參與體育活動
《標准》強調學生要合理的安排鍛煉時間,能運用脈搏簡單地測定運動負荷(水平四);根據科學鍛煉原理制訂並實施個人鍛煉計劃,學會評價體育鍛煉效果的主要方法(水平五);以及制訂簡單的運動處方(水平六)等。
在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基礎上,還應使學生懂得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體育活動是一把雙刃劍,正確的鍛煉方法可以促進人的健康發展,反之則會有損健康。
⑵ 體育鍛煉與健康管理知多少
運動時,由於體內能量消耗的增加,代謝產物增強,即收縮的力量加大,次數增加,血液循環量增加,從而保證體內較高的新陳代謝水平的需要。活動時,心臟功能的變化就成為心臟功能改善的因素,長期堅持科學鍛煉,能使心臟結構機能上得到改善、提高。一般人的心容積為700毫升左右,而運動員為1000毫升以上,這在生理上稱為工作性肥大。心臟呈工作性肥大,就使心臟的收縮有力,每次搏動的心血輸出量增加。一般人每分鍾心跳(心率)約為70次左右,運動員約為60次左右,優秀長跑運動員約為40次左右。這樣的心臟不容易疲勞,又有較大儲備功能,這當然是很好的。經常科學地從事體育運動,可使心臟在結構機能方面發生良好的改善。
人體的消化系統好象一個食品加工廠,它的作用是消化和吸收營養物質。它主要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大腸和肛門等構成的消化道以及唾液腺、肝臟、胰臟等組成。我們平時吃的食物,要經過消化道的消化,胰的復雜加工,才能變成人體能夠吸收和利用的營養物質。體育鍛煉時,新陳代謝比平時大大加強,體內營養物質大量消耗。在體育鍛煉時新陳代謝作用要比安靜時增加10倍,甚至20倍。當體育鍛煉結束後,體內消耗的物質要及時得到補充,勢必要從外界攝取更多的物質,經過消化系統的加工變成體內的物質,顯然消化系統的工作要比原來大得多,這樣日復一日,就提高了消化系統的功能。人體所有器官系統的活動都由神經系統一指揮和管理,在鍛煉中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和心臟、肺臟等器官的指揮加強,而對消化系統的管理減少,使消化系統的活動處於相對抑制狀態,以保證運動時肌肉、心臟等的激烈活動。運動結束後,神經系統又對消化系統加強了指揮,消化系統的活動便加強,以吸收更多的營養物質,從而提高了消化能力。鍛煉時,由於呼吸加深,隔肌和腹肌的活動量增大,隔肌大幅度地上下移動和腹肌的前後活動,對胃腸起了按摩作用。鍛煉結束後,這種按摩作用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從而促進了胃腸的活動,對消化系統功能的提高也有較好的影響
首先是飯後的一段時間應避免運動。1、刺激腸胃:吃飽飯後進行運動,會給腸胃帶來機械性刺激,使腸胃內溶物左右、上下震動,可能引發嘔吐、胃痙攣等症狀;2、血流分配紊亂:吃飽飯後消化器官需要大量血液消化吸收,當全身肌肉在運動時,也需要大量血液參與,於是就會奪取消化器官的血液量,導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亂,這種紊亂既影響運動效果又危害機體;3、影響運動效果:人體進食後體內副交感神經易受到抑制,此時機體若要鍛煉,運動效果會打折扣;4、飯後胰島素分泌上升,可抑制脂肪的分解,能量的來源就受到限制。由於脂肪分解少,減肥運動也不宜在這個時間段進行。
研究發現,高強度運動可在飯後兩小時進行;中度運動應該安排在飯後一小時進行;輕度運動則在飯後半小時進行最合理。據此可以推出幾個最優運動時間段:早晨時段,晨起至早餐前;上午時段,早餐後兩小時至午餐前;下午時段,午餐後兩小時至晚餐前;晚間時段,晚餐後兩小時至睡前。
以上各時段運動都有利弊,如早晨時段,人體進行劇烈運動時,可促使交感神經興奮起來,這種急速變化可使機體產生一系列變化,並影響全天精神狀態,對健康有害。另外這個時段血糖正處於低水平,運動會消耗大量的血糖,容易導致低血糖的症狀。而在上下午時段運動則又受上班、工作、家務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現代運動生理學研究表明,人體體力的最高點和最低點受機體「生物鍾」的控制,一般在傍晚達到高峰。比如,身體吸收氧氣量的最低點在下午6:00;心臟跳動和血壓的調節在下午5:00到6:00之間最平衡,而身體嗅覺、觸覺、視覺等也在下午5:00到7:00之間最敏感。因此,綜合來看傍晚鍛煉效果比較好。此外,人體在下午4:00到7:00之間體內激素的活性也處於良好狀態,身體適應能力和神經的敏感性最好。
所以,專家提倡傍晚鍛煉,但在晚間時段,要注意運動強度,否則強度過高會使交感神經興奮,妨礙入睡。
⑶ 什麼是體育健康課
體育健康課又稱體育保健學。
研究人體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保健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內容包括:體育衛生;保健按摩;體育療法;體育傷病的預防和處理。主要任務是運用醫學保健的知識和方法,對體育運動參加者進行醫務監督和指導,使體育鍛煉能更好地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效果。 在古代已有把醫療手段應用於體育運動的記載。體育保健學成為一門比較完整的、有理論基礎的學科,是從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的。我國的體育保健事業是在50年代發展起來的。
⑷ 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是什麼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關於印發《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
及《〈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實施辦法》的通知
(2002年7月4日)
教體藝〔2002〕12號
現將《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及《<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實施辦法》(以下簡稱《標准》、《實施辦法》)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標准》是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激勵學生積極進行身體鍛煉的教育手段,是學生體質健康的個體評價標准,也是學生畢業的基本條件之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把《標准》的實施作為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內容,積極宣傳、加強管理、認真施行。
二、《標准》是《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組成部分,是《國家體育鍛煉標准》在學校的具體實施。因此,在實施《標准》的同時,原《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內容不再執行,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仍按照原《國家體育鍛煉標准》的實施辦法,向體育主管部門報送《標准》的達標數據。
三、凡已實施《標准》的學校,《大學生體育合格標准》、《中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小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停止執行。
四、各級各類學校實施《標准》的具體步驟 (一)從2002年新學年開始,由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確定3%左右的中小學校和2所以上的高等學校,小學從一、三、五年級開始,中學(中專)和高等學校從起始年級開始實施《標准》,以取得經驗。(二)從2003年新學年開始,各地實施《標准》的比例擴大到50%的中小學校和所有高等學校。 (三)從2004年新學年開始,在各級各類學校全面實施《標准》。
五、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標准》的分步實施計劃,並於2002年9月1日前報教育部備案。
六、教育部將於2003年開始,對各地實施《標准》的學校進行抽查,並公布抽查結果。
七、各地、各學校在實施《標准》的過程中有何問題和建議,請及時報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
八、請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將本文及相關附件轉發各級各類高等學校(含部委屬學校)。
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
一、為了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的決定》提出的「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的精神,促進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養成經常鍛煉身體的習慣,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體質健康水平,特製訂《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以下簡稱《標准》)。
二、《標准》適用於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等學校的在校學生。
三、《標准》從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等方面綜合評定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標准》按百分制記分。
四、《標准》根據學生的生長發育規律,將測試對象劃分為以下組別:小學一、二年級為一組,小學三、四年級為一組,小學五、六年級為一組;初中及以上年級每年級為一組,大學為一組。
五、《標准》的測試項目
(一)小學一、二年級測試項目為身高、體重、坐位體前屈三項。
(二)小學三、四年級測試身高、體重、50米跑、立定跳遠四項。
(三)小學五、六年級測試項目為六項,其中身高、體重、肺活量為必測項目。選測項目為三項:從台階試驗、50米×8往返跑中選測一項;從50米跑、立定跳遠中選測一項;男生從坐位體前屈、握力中選測一項,女生從坐位體前屈、握力、仰卧起坐中選測一項。 (四)初中及以上各年級(含大學)測試項目為六項,其中身高、體重、肺活量為必測項目。選測項目為三項:從5 0米跑、立定跳遠中選測一項;男生從台階試驗、 1000米跑中選測一項,女生從台階試驗、800米跑中選測一項;男生從坐位體前屈、握力中選測一項,女生從坐位體前屈、仰卧起坐和握力中選測一項。
六、測試與評分標准
《標准》中的選測項目由各地(市)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測試前隨機確定。考慮到城鄉的不同情況,《標准》中的台階試驗項目農村學校可選測相應項目,城市學校統一進行台 階試驗的測試。《標准》中的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身體素質的測試方法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解讀》中的有關要求進行。《標准》的各項評分標准見附表1(略)和附表2(略)
七、等級評定與登記 各個測試項目的得分之和為《標准》的最後得分,根據最後得分評定等級:86分以上為優秀,76分-85分為良好,60分-75分為及格,59分及以下為不及格。每學年評定一次成績並記入《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登記卡片》,小學按照組別兩年評定一次,其他年級每學年評定一次。學生畢業年級的等級評定,按畢業當年的成績和其他學年平均成績(各佔50%)之和評定。
八、本《標准》由教育部負責解釋。
《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試行方案)》實施辦法
一、《標准》的實施工作在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的領導下,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管理,體育行政部門指導。《標准》由學校負責組織實施。各學校、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按照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採集、匯總、上報《標准》的有關數據。
二、本《標准》應在校長領導下,由教務處(科)、體育教研部(體育組)、校醫院(醫務室)、學生工作部、輔導 員(班主任)協同配合,共同組織實施。《標准》的測試應與學生的健康體檢有機結合,避免重復測試。各測試項目的成績,由體育教研室(體育組)匯總,並按照《標准》的要求評定成績、確定等級,記入《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登記卡》,在畢業時放入學生檔案。
三、學生達到《標准》良好等級及以上者,方可評為三好學生、獲獎學金(高等學校);達到優秀成績者,方可獲獎學分(高等學校或實驗新高中課程標準的學校)。對《標准》測試成績不及格者,在本學年度准予補考一次,補考仍不及格,則學年評定成績不及格。學生畢業時《標准》成績達到60分為及格,准予畢業;《標准》成績不及格者,高等學校按肄業處理。
四、獎勵與降低分數的辦法
(一)屬下列情況之一者,獎勵5分,不同項可累計加分:
1.早操、課間操和課外體育鍛煉出勤率達到98%以上,並認真鍛煉者;
2.獲等級運動員稱號者;
3.參加校運動會及以上體育比賽獲名次者;
4.學生體育幹部在組織各項體育活動中,工作認真負責者。
(二)對體育課、早操、課間操、課外體育鍛煉無故缺勤,一年累計超過應出勤次數1/10或因病、事假缺勤,一學年累計超過 1/3者,其《標准》成績應記為不及格,該學年《標准》成績最高記為59分。
五、因病或殘疾學生,可向學校提交免予執行《標准》的申請,經醫生證明,體育教研室(體育組)核准後,可以免予執行《標准》,所填表格(見附表7,略)存入學生檔案。
六、各地教育、體育行政部門對本地各級各類學校實施《標准》的情況,要認真檢查監督,定期抽查,並進行通報,對弄虛作假、徇私舞弊者,給予批評教育,情節嚴重者,給予行政處分。
七、為使《標准》的實施更加科學、准確、簡便易行,各學校選用的測試器材必須是經國家質量監督部門檢測達到測試要求的合格產品,同時應積極創造條件使用計算機,努力做到管理的科學化、現代化。
八、各級各類學校在試行本《標准》時,《大學生體育合格標准》、《中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小學生體育合格標准》即不再施行,與此同時,《標准》成績即作為《國家體育鍛煉標准》達標成績。
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本辦法,制訂具體實施意見。
十、本辦法由教育部負責解釋。
⑸ 體育學院體育管理專業是什麼
現在我們國家越來越注重體育專業了,所以現在很多大學裡面,實際上都是增加了這個專業的,那麼如果想要報考體育專業的學生,就需要注意裡面的一些具體要求了,那麼有些人就會產生這樣的疑惑,就是體育學院體育管理專業是什麼呢?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在我個人看來,我覺得這是一個與體育運動有關的活動領域,具體主要包括競賽組織策劃人才,體育用品業人才等,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每個人而言,了解這方面的問題都我們都是有一定的好處的,當然如果自己本身就對體育非常感興趣的話,我們也可以親自去嘗試一下選這個專業,這樣的話,我們在裡面可以學習到很多的專業知識,從能夠提高自身的能力。
⑹ 關於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學校應該做到什麼方面
引言:關於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學校應該做到保障學生體育活動時間,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宣傳。隨著素質教育的大力改革,我國現在對於學生的體質健康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學校如何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吧。
學生們的體質健康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也是家長和社會的責任,學校要加強宣傳。通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增強與家長的溝通,宣傳體育健康的重要性,讓家長也更加重視孩子的體質健康,從日常飲食上幫助孩子增強體質。
⑺ 什麼是體育健康課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總目標為: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將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水平,加深對體育與健康知識的理解;學會體育學習及其評價,增強體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形成運動愛好和專長,培養終身體育的意識和習慣;發展良好的心理品質,增強人際交往技能和團隊意識;具有健康素養,塑造健康體魄,提高對個人健康和群體健康的社會責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進取、充滿活力的人生態度。課程性質:是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 課程基本理念
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2、激發運動興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4、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
⑻ 學生體質與健康的管理內容有哪些
(一)小學一、二年級測試項目為身高、體重、坐位體前屈三項。
(二)小學三、四年級測試身高、體重、50米跑、立定跳遠四項。
(三)小學五、六年級測試項目為六項,其中身高、體重、肺活量為必測項目。選測項目為三項:從台階試驗、50米×8往返跑中選測一項。
本標準的學年總分由標准分與附加分之和構成,滿分為120分。標准分由各單項指標得分與權重乘積之和組成,滿分為100分。附加分根據實測成績確定,即對成績超過100分的加分指標進行加分,滿分為20分;小學的加分指標為1分鍾跳繩。
加分幅度為20分;初中、高中和大學的加分指標為男生引體向上和1000米跑,女生1分鍾仰卧起坐和800米跑,各指標加分幅度均為10分。
健康標准:
為建立健全國家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評價機制,激勵學生積極參加身體鍛煉,教育部印發《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2014年修訂)》,要求各學校每學年開展覆蓋本校各年級學生的《標准》測試工作,並根據學生學年總分評定等級。只有達到良好及以上的學生,方可參加評優與評獎。
新修訂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適用於全日制普通小學、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職業學校、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將學生按照年級劃分為不同組別,身體形態類中的身高、體重,身體機能類中的肺活量,以及身體素質類中的50米跑、坐位體前屈為各年級學生共性指標。
⑼ 學校體育管理的具體內容是怎樣的
學校體育管理包括校外的宏觀管理和校內的微觀管理,本節主要探討校內具體的學校體育管理工作,主要有體育教學工作管理、課外體育活動管理、課余運動訓練和課余體育競賽管理等。體育教學工作管理 體育教學工作管理是指按照體育教學規律和特點,對體育課教學工作進行的計劃、組織、控制、監督,以不斷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的過程。體育教學工作管理是學校體育管理系統的重要內容,它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實現體育教學科學化的重要途徑。體育教學工作管理主要包括制訂體育教學計劃、組織體育課教學、管理體育課成績、控制體育課教學等內容。
進一步挖掘整理民族民間體育,充實和豐富體育課程內容。 組織體育課教學 管理的組織職能貫穿於體育課教學的全過程。沒有科學、嚴密的組織工作,就無法實現體育課教學預定的目標任務。建立類似於普通高校現行組織管理模式的體育教學部(教研室)、教研組、專項組,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場館器材室等學校體育組織管理機構。要對每一層次和每一類人員進行職權分工,確定職責范圍,明確各層次或橫向間的協調關系。優化配置各層次和每一類組織管理人員,做到人盡其才,比如哪位教師可以擔任教研室主任,哪位教師可教授健美操課,哪位教師可擔任某一項目的學科帶頭人等。
⑽ 體質健康教育是什麼
體質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 ,自願採納有利於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健康的決定因素
從健康教育的角度,影響健康的因素分以下四類:
1.行為與生活方式因素
是指給個人、群體乃至社會的健康帶來直接或間接危害的,人們自身的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它對機體具有潛襲性、累積性和廣泛影響性的特點。
2.環境因素
是指以人為主體的外部世界,或說圍繞人們的客觀事件的總和。包含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3.生物學因素
包含病原微生物、遺傳、生長發育、衰老、個人生物學特徵(包括年齡、性別、形態和健康狀況等)
4.衛生服務因素
衛生服務因素指衛生機構和衛生專業人員為了防治疾病、增進健康,運用衛生資源和各種手段,有計劃、有目的地向個人、群體和社會提供必要服務的活動過程。
健康相關行為
健康相關行為指個體或團體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一般分為兩大類: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1)促進健康的行為:日常健康行為、保健行為、避免有害環境行為、戒除不良嗜好行為、預警行為、求醫行為、遵醫行為、病人角色行為等。
(2)危害健康的行為:指偏離個人、他人乃至社會的健康期望所表現出的,客觀上不利於健康的行為。
1)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酗酒、缺乏運動、不良的生活習慣等。
不良的生活方式對人們健康影響有以下特點:①潛伏期長;②特異性差;③協同作用強;④變異性大;⑤廣泛存在。
2)致病性行為模式:如A型行為、C型行為。
3)不良的疾病行為:如自暴自棄、瞞病行為、恐懼行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