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們的口腔問題越來越多,那麼口腔健康應如何維護
一個人有健康潔白的牙齒在社交各方面都顯得自信。一個人若牙齒不好,滿口牙石、說話口臭不但會令人生厭,而且會自卑。口腔衛生不好可引起齲齒和牙周病,破壞咀嚼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影響吸收而誘發全身疾病。牙周病失牙戴假牙帶來不習慣和不方便。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口腔健康的要求不斷增長,怎樣維護口腔健康,如何強化人們對口腔保健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口腔知識宣傳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有關於口腔問題的調研顯示,大多數受訪者都是根據廣告來選牙膏,而不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牙膏。日常保健對於防治口腔疾病至關重要,大家應根據自身口腔健康需求選購合適自己口腔問題的牙膏,才能更有效的維護口腔健康。
㈡ 如何做到口腔衛生健康
口腔健康是人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牙齒健康是指牙齒、牙周組織、口腔相鄰部分及頜面部均無組織結構與功能異常。表現為:牙齒清潔,無齲齒,無疼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由此可見,口腔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口腔衛生,健全的口腔功能及沒有口腔疾病。
齲齒的發病原因及防治
齲齒的發病原因目前雖尚未完全明確,但初步確定齲齒的發生與以下四個因素有關:
a.細菌的作用 細菌在牙齒表面形成菌斑,分解食物中的糖類產酸,導致牙齒脫礦
b.食物的因素 食物過細、過黏,易於粘附在牙面上,食物中糖含量過高,都容易導致細菌大量繁殖
c.牙齒的條件 有明顯解剖缺陷(如深窩溝)或排列不整齊的牙齒,容易導致食物積聚,利於細菌繁殖產酸
d.時間因素 以上情況時間越長,患齲幾率越高
齲病的防治以預防為主,而預防齲齒的關鍵內容是保持口腔衛生
a.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飯後刷牙的良好習慣,定期使用牙線。
b.定期口腔檢查,做到早發現早治療。早期齲治療簡單,痛苦小,效果好,齲病一旦進展到牙髓疼痛,治療起來程序復雜,需要多次復診,治療反應大,患牙預後較差。
c.提高牙齒的抗齲能力,可使用含氟牙膏,兒童還可飲用氟水、用0.5%氟化鈉溶液漱口等。對於兒童新萌磨牙可進行窩溝封閉。
什麼人需要作窩溝封閉?什麼時候適合作窩溝封閉?
1.一般來說,深窩溝,特別是可以卡住探針的(包括可疑齲);
2.患者其它牙齒,特別是對側同名牙患齲或有患齲傾向的人應當行窩溝封閉;
3.兒童牙齒萌出後達到咬合平面即適宜作窩溝封閉,一般在萌出4年之內;
4.封閉的最佳時間是:乳磨牙3-4歲,第一恆磨牙6-7歲,第二恆磨牙11-13歲,雙尖牙9-13歲。
窩溝封閉的方法很簡單,通過清潔牙齒、酸蝕、沖洗乾燥、塗布封閉劑和固化幾個步驟即可完成。材料固化後與溝壁緊密粘合,並具有一定的抗咀嚼壓力,對進食無礙,並且,材料固化後無毒,對人體無害。但需要強調的是窩溝封閉需有專業人員進行操作,需要必要的儀器設備。窩溝封閉成功的標志是封閉劑能夠完整存在,可疑磨損但不能脫落,因此需要定期檢查,如果材料脫落需重新封閉。
牙齒顏色異常有幾種可能?
1.牙釉質發育不全:釉質發育期礦化不良造成。
2.氟斑牙:長期生活在含氟較高地區。
3.四環素牙:在牙齒發育礦化期服用四環素族葯物。
4.牙髓壞死:各種原因導致牙髓感染壞死後牙齒變色。
5.牙著色:吸煙、飲茶、咖啡等造成牙體著色。
什麼情況下需要鑲牙,不鑲牙有什麼害處?
除個別牙缺失、多數牙缺失、全口牙缺失需鑲牙外,牙冠大面積齲壞的死髓牙、殘根在經過適當治療後也可通過修復的方法恢復牙齒形態和功能,因此殘根、殘冠不要輕率拔除,最好請修復醫師看看,確定是否有保留價值,此外,氟斑牙、四環素牙、死髓變色牙也可通過烤瓷固定修復改善美觀。一般來說,拔牙後需要等2-3個月才能鑲牙,這時候傷口完全癒合,牙槽骨吸收改建完成,鑲牙後義齒比較穩固。
長期缺牙不修復不但影響美觀和發音,影響咀嚼功能,還會因鄰牙不斷向缺牙間隙移動導致咬合錯亂,繼發顳下頜關節疾病,引起咬合創傷,引發和加重牙周病,破壞余留牙健康。
活動假牙與固定假牙之間有什麼區別,什麼情況下鑲活動假牙,什麼情況下鑲固定假牙?
活動假牙在醫學上稱可摘義齒,患者可自由摘戴。這種假牙在製作時對真牙的切磨較少,製作方便,費用低,但體積較大,戴用有異物感,有的會影響發音,且穩固性較差,對咀嚼功能的恢復有限。固定假牙就是固定義齒,鑲牙後粘固在患者口腔中,不需摘戴,具有體積小、穩固、堅實、戴用舒適、對發音無影響、有效恢復咀嚼功能等優點,但鑲牙前對天然牙的切磨較多,費用比活動假牙高。
鑲固定假牙首先要考慮患者的缺牙情況,同時也要考慮缺牙隙兩側真牙的情況。一般前牙缺時1-4顆,缺牙隙兩側的真牙有足夠的高度,牙根穩固、牙體組織健康,牙齒位置正常、沒有傾斜和扭轉,就可以安裝固定假牙。小孩的牙齒沒有發育好,牙周組織萎縮、牙齒松動、傾斜錯位的成人最好不要選擇固定義齒修復。至於活動義齒,絕大多數患者均可安裝。
多大年齡做正畸治療合適,成年人可以做嗎?
從理論上講,錯�的矯治並無嚴格的年齡限制,只要牙周組織和頜骨處於正常的生理和解剖狀態牙齒就可以在矯治力的作用下在牙槽骨內進行移動以矯治錯�。
口腔正畸治療的最佳時機是12歲左右,此時牙齒替換已經完成,顱面骨骼的發育也已完成85%-90%,錯�形態基本穩定,而患者尚處於生長發育高峰期,牙頜面還有一定的生長潛力,組織對矯治力的反映良好,矯治效果較好,療程相對較短。但某些骨性錯�畸形的兒童可能需要在更小的年齡接受治療,在替牙期甚至乳牙期即開始治療,此時治療目的為去除影響骨骼發育的各種干擾因素,促進和引導骨骼向有利於畸形矯治的方向發育,這類患者在牙齒替換完畢後,還需要接受常規的正畸治療,已建立正常的牙列。成年人也可以接受正畸治療,但成人骨骼發育已完成,組織無生長潛力,一方面牙齒移動較慢,另一方面因缺乏生長代償,某些錯�的矯治效果要打折扣。此外,成人往往存在齲齒、牙周病、顳頜關節病、牙齒缺失等情況,甚至還可能有一些全身健康因素存在,都需要在設計和治療過程中加以考慮。但成人一般都有治療的主動性,能積極配合治療,因此只要牙周健康,完全可以獲得滿意療效,療程也並無明顯延長。
1為什麼要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口腔常見疾病(如齲病、牙周疾病等)多屬慢性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易被人們忽視。因此,定期口腔健康檢查,可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定期檢查的時限標准隨年齡而異,通常是:2—12歲兒童半年檢查一次;12歲以上者,則每年檢查一次;孕婦可每隔2一3個月檢查一次。
2 為什要採用一次性器械及一人一機?
口腔治療過程中,器械直接與患者的唾液及血液接觸,採用一次性器械及國際標準的手機消毒設備,可確保無菌,徹底切斷感染源,使您安心接受治療。
3 為什麼要洗牙?
因為長期不洗牙,牙垢沉積,形成牙石,會引起牙齦紅腫,刷牙時易出血、口臭,還會導致牙周炎,牙齒松動,脫落等不良後果,洗牙應該定期進行,6個月至一年為佳。
4 牙齒缺失為什麼要按時鑲復?
牙齒拔掉以後2.5至3個月可以鑲復。牙齒缺失後,如不及時鑲復,可引起以下不良後果:(1)鄰近牙向缺牙空位移動和傾斜;(2)對頜牙伸長,易導致食物淤塞,牙根暴露,引起齲齒;(3)缺牙部分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給以後鑲復帶來困難;(4)影響美觀與發音;(5)缺牙導致食物咀嚼不碎,易引起消化系統疾病。
5 牙頜畸形有什麼危害?
牙頜畸形也叫錯頜畸形,它是指牙頜的形態異常,其表現可為牙齒的排列異常,如扭轉,傾斜,里出外進或擁擠錯亂等,也有雖然牙列排列整齊,但上下牙的咬合關系異常,出現上牙前突(俗稱齙牙)或下牙弓前突(俗稱地包天)等。
既然是畸形,首先會破壞一個人的容貌,嚴重的牙頜畸形還會使一些患者產生悲觀情緒,進而出現心理和精神障礙,也可能會對求職等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會對咀嚼、發音、吞咽、口腔衛生的維護產生不良影響,增加齲齒和牙周病發生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骨骼畸形應盡早矯治。牙齒排列不齊則在12—17歲左右治療為佳,18歲以上的成年人只要牙周情況良好,也可以進行牙列不齊的矯治。
㈢ 如何控制口腔健康調查的質量
要提高口腔的健康,就要每天定時刷牙,一天要刷兩次,早晚各一次,然後定期的,維護牙齒,不要吃過冷的過酸的東西
㈣ 口腔健康
俗話說得好:「民以食為天,食以口為先」,「病從口入」,口腔健康問題何等重要就在此體現了。口腔是全身器官的一部分,並且作為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入口,它和身體其它許多器官有著密切的聯系,口腔健康也像一面鏡子反射出全身健康的狀態,它也可以是一個守護牆,保護著全身健康。口腔疾病不僅影響口腔器官功能的發揮,有時也可以引起或加重全身其他器官的病變,導致生命質量下降。
口腔問題已成為全世界最普遍的健康問題之一,據《第三次口腔疾病流行病學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全民口腔疾病患病率高達97.6%,成年人牙齒不健康比例更高,完全能達到口腔健康標準的僅有0.22%!這也與我們的口腔護理意識不到位有緊密的關聯。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部分,口腔疾病也會影響全身健康,例如牙周病會引發心血管的疾病和消化系統疾病;牙周病與糖尿病有共同的危險因素,二者互相影響;孕婦的口腔健康還影響新生兒,牙周病可以導致低體重的早產新生兒。通過口腔疾病,特別是牙周疾病的防治,可以明顯提高整體健康水平。
我們今天就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講講口腔健康這些事兒:
一、口腔健康對健康的影響
二、常見口腔健康問題列舉
三、口腔健康問題影響因素
四、如何長期保持口腔健康
一、口腔疾病對健康的影響
1、口腔疾病對口腔健康的影響
(1)口腔疾病會造成牙疼、缺牙等情況,會造成咀嚼食物困難;
(2)口腔疾病會形成偏側咀嚼習慣,長久下來容易便造成面部發育不對稱;
(3)牙列缺失會引起咀嚼功能的生理刺激,而頜骨的正常發育也會受到影響,進而造成面部輕重、大小不等的情況;
(4)不健康的口腔衛生情況還會造成口腔異味;
(5)口腔癌是世界上6大癌症之一。做口腔癌手術很可能要面臨面容損毀的可怕境地。
2、口腔疾病對全身健康的影響
口腔健康有隱患的朋友,極有可能要面對全身健康的威脅,進一步加劇自身全身性疾病。
(1)心臟疾病
口腔疾病的致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可侵入血液,加重或引起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冠心病等心臟疾病。大量研究證實牙周炎是冠心病急性發作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與總的死亡率顯著相關。
(2)呼吸道疾病
口腔疾病與各種原因引起的吸入性肺炎相關性很強。根據相關資料統計,人類吸入口腔、咽喉部的細菌分泌物占引起肺炎原因的80%,而這些分泌物其實大多來自口腔內部。
(3)糖尿病
大量研究顯示,糖尿病與牙周病的發病存在共同危險因素,並且互為高危因素。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常常並發不同程度的口腔病變,在糖尿病人群中,牙周病的發病率高,病變損害嚴重且進展更迅速。同時,伴有重度牙周炎的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明顯比沒有牙周疾病的患者要難。
(4)胃腸道疾病
消化道潰瘍這類疾病是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我們口腔中存在大量的幽門螺旋桿菌,使用葯物很容易清除腸胃中的相關菌群,但牙菌斑中的幽門螺桿菌很難清除,容易形成細菌庫。
(5)腦血管疾病
牙周病與頸動脈斑塊增厚之間存在相關性,頸動脈斑塊增厚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一個測定指標,這表明兩種疾病之間的相關性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影響。牙周炎作為腦卒中的危險因子大於吸煙,而且獨立於其他已知的危險因子。有報道表明,25%的腦卒中患者有口腔感染,而對照組中只有2.5%。
(6)對孕產婦及胎兒影響
如今的研究已證明,牙周疾病是導致低體重嬰兒出生的危險因素之一。重症牙周炎的孕婦早產和生出低體重兒的危險率為牙周正常孕婦的7.5倍,大於吸煙、飲酒對低出生體重兒的影響。
二、常見口腔健康問題列舉
大多數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會太在意自己的口腔健康問題,只有出現了相應的症狀:比如牙齦出血、口腔潰瘍的時候才會去關注是不是我們的口腔健康出了問題。
這些症狀其實都是口腔疾病的表現症狀, 說明口腔健康已經出現了問題,那我們常見的口腔健康問題都有哪些呢?
1、 齲齒
齲齒俗稱蟲牙、蛀牙。齲齒的形成比較復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的口腔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細菌,一些細菌黏附在牙齒上,就形成了菌斑。我們吃完食物之後,如不及時清潔口腔,這些菌斑就會對食物殘渣進行發酵,產生酸類物質對牙齒造成腐蝕,久而久之,任其發展就形成了蛀牙,嚴重的還會導致牙齒喪失, 影響到身體的消化功能,引發其他健康問題。
齲齒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會引發牙髓、根尖周組織、頜骨及鄰近組織的損害,形成慢性的根尖周炎,還可能作為病灶引起全身器官的牙源性病灶感染。
2、牙結石
牙結石是沉積在牙面上的礦化的菌斑與牙齒,與牙齒附著很緊,一般刷牙齒是刷不掉的,必須用器械才能刮除掉。根據牙結石沉積部位和性質分為齦上牙結石和齦下牙結石兩種。
齦上牙石位於牙齦緣以上的牙面上,用肉眼可直接看到,一般體積較大,質地疏鬆呈黃色或灰白色, 也可因吸煙或色素沉積而變深,在靠近牙齦處沉積較多,特別在大唾液腺導管開口處相對沉積較多,這是因為齦上牙石無機鹽的主要來源是唾液中的鈣,磷等礦物質鹽,有點類似於水垢的形成,有唾液腺的地方唾液分泌豐富,結石容易沉積。
齦下牙石位於齦緣以下齦袋或牙周袋內的根面上,肉眼不能直視,必須通過特殊工具才能查看,體積小而硬,附著的很牢固。
3、牙齒敏感
牙齒敏感是指牙齒表面或牙齦組織因磨損而造成牙齦疼痛。造成成年人牙齒敏感的最普遍原因是結石造成牙齦發炎,牙齦退縮,導致牙根部分暴露。由於牙根缺少或失去牙釉質的包裹保護,牙齒上會出現數千個細微小孔,令牙齒中樞神經(牙髓)暴露。牙本質對外界非常敏感,這時如遇到冷,酸甜或摩擦等外界刺激,就會通過牙本質小管迅速傳到的牙髓,引起酸痛感。
4、牙菌斑
牙菌斑是指黏附在牙齒表面、牙齒間隙和修復牙齒表面的微生物細菌在牙齒的存在方式,也是牙石的前身。牙菌斑與牙齒黏附非常緊密,像一層膠膜,必須通過刷牙才能清除。
口腔本身是一個各種微生物細菌生存的環境, 牙菌斑在去除之後又會不斷的在牙齒表面重新形成。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始動因子, 是引起牙周病的主要致病因素。
5、牙齦出血
刷牙的時候, 牙齦總是出血,甚至有時候輕輕一碰就出血,這是因為牙周存在炎症。牙周有炎症多數是因為牙齒周圍有臟東西或者多餘的東西,比如菌斑、牙石或者其他填充體,它們隨時都刺激著牙齦,使得牙齦充血紅腫導致非常容易流血,對於激素水平變化大的青少年和孕婦更容易發生。通過牙周治療或者去除局部刺激因素,牙齦出血能明顯緩解,最後出血消失。
6、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又稱口瘡, 是發生在口腔粘膜上的淺表性潰瘍, 可從米粒到黃豆大小、成圓形或卵圓形, 潰瘍面為口腔潰瘍凹、周圍充血,可因刺激性食物引發疼痛,一般一到兩周可以自愈。口腔潰瘍成周期性反復發作。95%的口腔潰瘍是由於病毒引起的。
7、 口臭
口臭可分為口源性口臭和非口源性口臭。口源性口臭通常與口腔衛生不良有關,比如:口腔內有齲齒、殘冠殘根,且未經過治療,容易導致食物殘渣堆積,滋生細菌。牙面有牙結石,導致了牙齦炎、牙周炎,或者患有口腔黏膜疾病,戴用不良修復體等都容易導致口腔內細菌的滋生。
特別是厭氧菌,它會分解產生硫化物,引起口臭。非口源性口臭通常與全身其他疾病有關,比如有些與呼吸道疾病有關,再比如和腸胃消化不良有關。
三、口腔健康問題影響因素
1、食物的選擇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我國的傳統和風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節日特定食物、八大菜系為人們帶來豐富味覺的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口腔問題。比如喜辣、喜燙的飲食習慣,口腔黏膜易受刺激、受損從而引發潰瘍、口氣異味,甚至加重牙齦炎症,紅腫、出血、腫脹等。再比如有人喜甜食,含糖食物、飲料,以及碳酸飲料等等容易導致齲齒,引發酸蝕症等口腔疾病和問題。
2、不良的飲食習慣
現代社會,年輕人常會熬夜吃宵夜,麻辣小龍蝦、燒烤成為宵夜中最受歡迎的偏好,加上沒有時間去維護口腔衛生,無論是牙齒還是黏膜,在這種食物殘渣刺激的情況下,造成的問題就會更加明顯。
3、不健康生活方式
有些生活方式也不利於口腔健康,比如上班族工作太忙、生活不規律,常常會讓口腔問題「一觸即發」,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腫脹、膿腫等口腔急症。同時,抽煙、喝酒、工作壓力大等也在不斷地危害著口腔健康和全身健康。
4、口腔細菌清理不當
口腔環境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細菌,身體也有清除細菌的工具——口水。口水每時每刻都在分泌,對於細菌來說口水就是一場海嘯,很容易就被沖走,進入到食管、胃,最終被胃酸消滅掉。
但是還是有一部分細菌,通過形成牙菌斑的方式穩穩的黏附在牙齒表面,躲避了被消滅的命運。如果牙菌斑不能及時被清除,就是慢慢開始對牙齒表面進行腐蝕,最終導致了蛀牙的發生。
牙菌斑從形成到成熟需要經歷三個階段,了解之後就能知道,及時清理牙菌斑,對於保持口腔健康至關重要:
首先唾液中的營養物質吸附在牙齒表面,構成各種細菌生存的肥沃的「土壤」,這個過程在剛清潔過的牙面上,數分鍾內便可形成,1-2小時迅速增厚。「土壤」形成之後,便可吸引細菌來定居,同時為細菌提供營養,即細菌粘附和共聚。首先會有先驅菌來定居,開墾土壤,建立社區的基本設施,之後便會吸引更多的其他細菌來定居,一個「新興社區」就誕生了。
如果沒有人為的破壞,很快會發展壯大,成為一個「成熟的社區」,即菌斑成熟。眾多細菌集結在一起,互相提供營養物質,同時汲取唾液中的養分,細菌大量增殖,「社區」結構也更加緊密,可以共同抵抗外界的干擾,用漱口的方法是無法清除的。一般9天就可以發展為擁有各種細菌的復雜、成熟「社區」。
牙菌斑不能被口水沖走,但是可以被牙刷、牙線這些工具清除。這也就是為什麼每天都要刷牙的原因,即使晚上沒有吃東西,早晨起床也要刷牙。因為牙菌斑隨時都在形成,刷牙就是為了清除牙菌斑,不讓牙菌斑腐蝕我們的牙齒。
所以為了保持口腔健康,就要及時且正確的清理口腔中的細菌,尤其是牙菌斑,應保證每天至少兩次刷牙、一次使用牙線,這是很有必要的。
四、如何長期保持口腔健康?
1、注意日常生活方式
避免選擇會損傷口腔軟硬組織的食物,如太辣,太燙的食物,高糖食物,過於精細的食物,含糖飲料、碳酸飲料等;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關注自己的口腔健康,注意口腔的清潔衛生,吃完喝完漱漱口,每天至少用一次牙線清潔牙縫。如果出現口腔問題,如口腔粘膜受損、牙齦有問題可以適當選擇具有緩解牙齦出血腫痛、修復粘膜損傷作用的牙膏,如雲南白葯牙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少熬夜,少吃宵夜。
為防止齲齒,避免或者減少糖類、酸性、粘牙的食物攝入:
含糖類的食物,口腔中的各種細菌,會將食物殘渣中的糖類轉換成酸性物質, 逐漸腐蝕牙齒表面的牙釉質,就形成了齲齒。
酸性的食物,如西紅柿、柑橘類水果,雖然營養豐富也是有可能損傷牙釉質。最好不要單獨食用,或者食用後要及時漱口或者刷牙,避免酸性物質腐蝕牙釉質,進而形成齲齒。
甜食容易粘牙,比如巧克力、牛奶糖、太妃糖或者蜜餞、葡萄乾這類食物,非常容易黏在牙齒上。如果不及時刷牙,就給細菌生長提供了一個天然的溫床,非常容易形成齲齒。像蘋果、梨、芹菜吃起來清脆爽口的水果和蔬菜可以幫助去除牙菌斑。在咀嚼的過程中促進唾液分泌,從而中和口腔內細菌產生的酸性污濁。不過蘋果中也存在腐蝕牙齒的酸性物質,吃完後最好也要漱口刷牙。
2、採用正確的刷牙方式
2.1 牙膏選擇
牙膏是輔助刷牙的一種制劑,可增強刷牙的摩擦力, 加強清除牙菌斑的作用, 使牙齒清潔美觀。牙膏中的芳香劑還能爽口、減輕口臭。含氟牙膏有明確的防齲效果,在世界范圍的廣泛應用是齲齒發病率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要注意的是:牙膏不是葯,只能預防口腔疾病或緩解症狀,不能治療口腔疾病,有了口腔疾病還是應該及時就醫治療。
2.2 刷牙方法
第一步:先刷牙齒外表面
將牙刷頭與牙齒表面成45°角,斜放並輕壓在牙齒和牙齦的交界處。
輕輕做小圓弧狀來回刷,上排的牙齒向下、下排的牙齒往上輕刷,確保每個牙齒的表面都能被刷到,並注意輕刷牙齦;
第二步:刷牙齒背面
牙刷豎起,同樣成45度角斜放,上排牙齒向下,下排牙齒向上提拉輕刷;
第三步:刷牙齒咬合面
將牙刷傾斜,與咬合面垂直,力度適中來回刷。建議選擇保健牙刷,保健型牙刷的動感刷毛可發揮不同部位的獨特作用,分別深入清潔牙面及牙間縫隙;靈活纖薄的刷頭,令難以觸及的後臼齒也被清潔干凈。
第四步:刷牙齒內側面
牙齒的內面最容易藏污納垢,也是最難刷到的地方。刷上下前牙的內面時,應將牙刷豎起來,利用牙刷前端的刷毛沿牙縫上下以小圓弧刷動。
第五步:輕刷舌頭表面
由內向外輕輕去除食物殘渣及細菌,讓您的口氣保持清新。
2.3 使用牙線和漱口水
單純的刷牙不能完全徹底清潔牙齒,因為牙間隙最容易滯留細菌和軟垢,刷牙時牙刷刷毛不能完全伸進牙間隙,留下了清潔「盲區」。科學研究證實,徹底有效地刷牙只能去除約 70% 的牙面菌斑,因此有必要使用除牙刷外的口腔清潔工具。
牙線能有效地清潔牙刷毛所達不到的位置,適用於大多數人。有證據證實,如果在每天刷牙的同時,配合使用牙線或牙間刷等幫助清潔牙間隙,能有效減少牙齦炎症。推薦每天至少使用牙線 1 次。建議您從牙線棒用起,熟練使用之後,改用含氟牙線。中老年牙縫較大、牙齒稀疏,使用間隙刷更合適。
漱口是清潔口腔的一種方法,主要原理是利用液體在口內流動的沖擊力來清除食物殘渣,但是漱口不能清除牙菌斑。
漱口水中加入一些葯物成分, 稱為漱口液。漱口液可以減少牙菌斑的形成,對減少齲齒和牙周病的發生起到一定作用。
3、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
當然前面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保護口腔健康需要做到的,齲齒和牙周疾病都是緩慢發生的口腔疾病,如果等到感覺不適才去看醫生,治療難度會增加。
每年定期進行口腔檢查,及時發現口腔疾病,及時治療是我們推薦的方法。還有助於醫生根據情況採取措施預防和控制口腔疾病的發展。
那好了,我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希望分享的內容對您的口腔健康有幫助, 希望大家認識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無論是口腔疾病,還是口腔症狀,都是可防可控的。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關注自己的口腔健康,我們就能夠預防疾病於未然之中。
健康的生活方式從維護口腔健康開始,願各位朋友擁有一口潔白的牙齒,時時刻刻都能展現自信燦爛的微笑。
㈤ 在日常生活中,究竟該怎樣保證口腔的健康
沉重的工作、繁忙的生活往往會使我們忽視了自身的健康,等到身體真的出現問題時在想「如果當初」已經只剩下後悔了。因此,久久健康網小編提醒大家注意,一定要關注自身的健康!在人體健康中,有一個方面常常被忽略,這就是口腔健康。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說一說口腔健康的問題,看一看在生活中應該如何保護口腔健康。
怎麼樣保持口腔健康呢?久久健康網小編提醒大家注意,口腔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而要保持口腔健康,並非每天刷兩次牙就能解決的。上面小編已經向大家提出了5點建議,希望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加註意,要知道只要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大家的身體才能健康,生活也才能變得更加美好!
㈥ 齲齒調查報告
隨著個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報告的用途越來越大,報告包含標題、正文、結尾等。那麼大家知道標准正式的報告格式嗎?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齲齒調查報告,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小學生齲齒狀況的調查報告 這次我是在實習鎮里的一個附屬農村小學實習的,名叫銀城小學。這個學校里共有小學共有六個年級,共十個班,加上附屬幼兒園的兩個班大約有五百多個學生。在實習的第三個星期,全鎮組織所有小學生進行齲齒檢查的規定(自願原則)。
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政策,有利於小學生重視對牙齒的保護。而且通過統計調查我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存在著一定的齲齒,只是程度不同。
我所帶的五年級一班共有學生67人參加這個檢查的就有40多人,這只是預報名,實際參加的有五十人;另一個我所我所帶的三年級一班,共有64人報名人數也有50人。這就說明小學生存在齲齒是很普遍的現象。
在課下和上課的過程中,我通過談話的方式了解到,有齲齒的學生都有愛吃甜食的習慣,而且有超過40%的學生沒有養成刷牙的習慣;30%的學生只是偶爾刷牙;25%的學生在家長的監督下會在晚上睡覺前刷牙;只有5%的學生會自覺早上晚上刷牙睡覺。
從這些調查中我們不難看出,愛吃甜食和養成刷牙的習慣對齲齒的形成有很大的關系!由於小學生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控制能力還不夠強,所以不管是學校的老師還是家長都應加強教育與監督,在課堂上多講一些保護牙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護牙齒的措施等;家長提醒孩子早晚刷牙的習慣,以幫助其培養良好的護牙習慣。以便更好地保護牙齒,有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
這就是我對於小學生齲齒的調查及我的一些建議。
結果 共調查410名小學生,其中患有齲齒人數81人,患齲率為19.76%。14.63%的小學生經常會在睡前吃零食。堅持早晚刷牙的學生有56.34%,堅持每天都刷牙的學生有86.83%。
關鍵詞:小學生;齲齒;患齲率;調查 前言
有資料表明,乳牙齲齒患病率在幼兒園年齡最高,其次是小學、再次是中學;恆牙齲齒患病率則正好相反;混合齲齒患病率高峰都是在小學,這是因為在小學生年齡階段乳齲、恆齲同時並存,並且齲齒患病率都不低。因此,特別要在小學生中預防齲齒的發生。所以我們組最終決定調查小學生的齲齒狀況。
1、對象和方法
1.1調查對象:天心區幼幼小學的410名6~13歲小學生,其中男生201名,女生209名。
1.2調查方法和內容:組內成員在見習的三天(20xx年11月9號至11號)中將
准備好的調查問卷發放給各自遇到的小學生。問卷的內容包括兒童的一般情況(包括性別、年齡)、口腔衛生習慣(刷牙次數)、牙齒狀況(齲齒數)等。
2、結果
結果1:
2.1幼幼小學齲齒狀況調查統計表:
2.2齲患率與性別、年齡的關系:小學生總患齲率為19.76%,患病率較高。
男女生總患齲率沒有顯著差別,男生患齲率略低於女生。從年齡上來看,患齲率的高峰在6~7歲。而且,把男女生分開來看,患齲率是隨年齡的增長而降低。
2.3飲食行為: 60人(14.63%)的小學生經常會在睡前吃零食。252人(61.46%)的小學生偶爾會在睡前吃零食。98人(23.90%)的小學生不會在睡前吃零食。
2.4口腔健康行為:堅持早晚刷牙的學生有231人(56.34%),只在早上或晚上刷牙的學生有160人(39.02%),堅持每天都刷牙的學生有356人(86.83%)。334名(81.46%)兒童在4歲前(包括4歲)開始刷牙,76名(18.54%)兒童在5~6歲時開始刷牙。169名(41.22%)小學生表示他(她)們的父母會經常提醒他(她)們記得每天刷牙,178名(43.41%)小學生表示他(她)們的父母會偶爾提醒他(她)們記得每天刷牙,53名(12.93%)小學生表示他(她)們的父母不會提醒。
2.5口腔健康知識:296名(72.20%)小學生接受過有關口腔健康的教育。
結果2:
2.6刷牙與齲病的關系:調查數據顯示,刷牙與患齲率有著重要關系。
齲齒(齲病,俗稱蟲牙、蛀牙)是指牙齒組織逐漸毀壞崩解形成缺損的一種疾病。當食物殘留在牙面或牙縫隙中,經過細菌的發酵作用,產生酸,牙齒的表層因受酸的腐蝕而變軟、變色,以致缺損而形成齲洞,或因牙表層中含氟量。低而發生齲齒。它的發病率較高,尤其是兒童發病率更高,是口腔主要的常見病,也是人類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繼冠心病、癌症之後的第三大重點防治的疾病。患了齲齒,在吃食物時受冷、熱、酸、甜等刺激會感到疼痛,同時會影響食慾和食物消化,還會引發牙髓炎等疾病。因此,預防齲齒非常重要。目前認為,它是一種多因素疾病,主要是細菌、宿主和飲食三大因素相互作用致病。
(1)細菌因素:主要是變形鏈球菌,另有嗜乳酸桿菌、產酸鏈球菌、葡萄球菌等。
(2)食物因素:食物的化學性作用,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在口腔內經細菌發酵作用產生酸,往往引起齲齒發生。食過多的糖,而缺少鈣、磷、維生素a、d、b等皆可引起齲病發病率增高。
(3)宿主牙齒和唾液因素:牙齒本身的窩溝、牙釉質發育不良;含氟量低易患齲齒;牙齒排列擁擠、錯位、阻生等容易滯留食物,引起細菌生長繁殖也是齲齒發生的條件;唾液缺少,口乾症等常可發生猛性齲。
本次調查結果表明,幼幼小學的學生齲齒患病率為19.76%,患病率較高,其原因可能是長沙屬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小學生所處的環境較優越,食物結構精細化、高糖化,降低了食物咀嚼時對牙齒的清潔作用,為口腔致病菌提供了條件,齲病發病率較高。結果顯示,小學生齲齒患病率隨年齡升高而齲齒患病率明顯降低的趨勢,其原因:一方面低年段小學生處於乳恆牙交替期、乳齲仍然很多;其次低年段小學生缺乏口腔衛生知識,難於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第三,低年段小學生更喜歡吃零食、且偏食也更為嚴重。
齲病最好發於磨牙,特別是下領第一、二磨牙,其次為上頜第一、二磨牙,再次為上下頜雙尖牙和上傾側切牙。臨床上根據齲病所在牙部位的深淺,分為淺齲、中齲、深齲。淺齲的齲壞部位只位於牙齒的表層,牙齒表面有白色斑點或呈棕色、灰黑色斑點。中齲:臨床上可見牙齒已形成較深的齲洞,病人有時對冷、熱、甜、酸等刺激較為敏感。深齲:當牙齒破壞,齲洞較大。病人對冷、焦、甜、酸等刺激感到明顯的疼痛。此外,臨床上又根據齲病的發展速度,又有將齲病分為三種類型即慢性齲、急性齲(猛性齲)和靜止性齲。
因此我們應根據齲齒形成的特點和好發部位,大力對小學生中積極開展健康教育,讓他們掌握相關的衛生知識,自覺主動的參與防齲工作,同時敦促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使用保健牙刷,堅持每天刷牙,並注意平衡營養和體育鍛煉,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盡量做到早期發現齲齒,及時治療。具體方法建議如下:學校應利用黑板報、宣傳欄等方式向學生介紹有關衛生防病、愛眼護牙等方面知識,同時安排必要的衛生、健康教育課使孩子了解這方面的衛生知識,從而達到自身主動性預防。在這期間,家長應多注意督促孩子刷牙,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同學好些都有小黑牙。大人說是齲齒。什麼是齲齒呢?齲齒是怎麼形成的?都有哪些危害?該怎麼預防?帶著這些問題,我進行了調查。
二、調查方法
1、網路調查。
2、查閱健康書籍報刊
3、與大人交流。
三、結論
1、齲齒的形成:齲齒是由於口腔內的細菌菌斑侵蝕作用和牙齒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在齲齒形成過程中,飲食是細菌的重要作用物。
2、齲齒的危害:齲齒的病變,是由淺到深,由小到大,從無症狀到疼痛難忍,逐漸發展加重的。人們常說的「牙痛不是病,痛起來真要命」就是對牙髓炎症狀的典型描述。
3、乳牙齲齒對兒童的影響:首先對乳牙本身帶來危害,直接造成牙體缺損,可繼發牙髓病、尖周病,最終導致殘冠、殘根、失牙,使孩子降低或喪失咀嚼功能。其次對恆牙也有危害,它能殃及以後生出的恆牙,使繼承的恆牙或相鄰的恆牙也易患齲齒,繼發尖周炎可致繼承恆牙釉質發育不全、牙體缺損或早失,易致乳牙列變短,使恆牙萌出異常,進而產生恆牙咬合異常。
4、齲齒的預防:要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吃甜食,控制蔗糖食入量;從2歲開始養成孩子進食後漱口的習慣;讓孩子學會刷牙,最好用含氟牙膏,牙膏中的氟化物可以幫助牙齒利用唾液中的礦物質,在受到細菌侵蝕後對自身進行修補,幫助堅固牙齒,預防蛀牙。刷牙時要對每個牙面進行清潔,包括唇面、舌面、咬頜面,時間為3分鍾。如果孩子患了齲齒,應盡早到醫院治療,萬萬不可大意。
親愛的同學們:
你好! 齲齒是危害兒童口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這是一份用於了解你們的牙齒現狀,有助於你們預防齲齒的問卷.請小朋友們根據自己的情況和感受如實填寫每一個問題,謝謝參與! 性別:_ 年齡:_
1、 你的牙齒中是否有齲齒? A、沒有 B、有
2、你的牙齒中有_顆是齲齒?(第一個問題選A的同學可不用回答此題)
3、睡前你會吃零食嗎?
A、不會B、偶爾 C、經常 4、你從_歲開始刷牙? 5、你一天會刷幾次牙?
A、0次 B、1次 (早上或晚上) C、2次(早晚都刷牙) 6、上學以來有沒有堅持每天都刷牙? A、有B、沒有 7、你的父母會提醒你每天刷牙嗎?
A、不會 B、偶爾 C、 經常 8、接受過有關口腔健康的教育嗎?
A、接受過B、沒有再次感謝你們的參與,祝你們健康快樂每一天!
牙齒對人的重要性,想必大家都知道,對於嬰幼兒來說更是如此。作為家長是否關注過孩子的牙齒?你知道齲齒與補鈣的關系嗎?最近,有媒體發布了一份有關我國嬰幼兒齲齒的調查報告。
此次嬰幼兒齲齒調查的結果顯示:38%的父母表示自己大意了,沒有關注過孩子的牙齒健康;過半數的年輕父母認為補鈣與預防齲齒有關。預防齲齒方面,除了用餐後讓寶寶刷牙漱口、減少吃零食外,近半數人認為應注意嬰幼兒補鈣。而在選擇手段方面,65%的父母選擇了補鈣產品。
有關齲齒和補鈣之間的關聯,科學上也證實的確如此。醫學專家指出:給孩子補充足夠的鈣質既有助於骨骼發育,又能堅固牙齒、防止牙齒感染和齲齒的發生。補鈣的同時最好再添加適量維生素D,能讓鈣更多地聚積到牙齒里,讓牙齒潔白又健康。
一般3歲之前的寶寶的牙齒從萌出到每一厘米的成長,從骨骼、內臟的發育到大腦的健康都離不開鈣的支持。按早寶寶的體重比例計算,對鈣的需求量是成人的2-4倍。正處於快速生長期的寶寶來說,需要補充足量的鈣以保證其快速的成長。如果補鈣不足,不僅是有齲齒,還會錯過最佳生長期、影響將來的成長。對於補鈣時間,專家指出:牙齒的發育要經過生長期、鈣化期和萌出期三個階段。全部乳牙硬組織形成是在胎兒期開始,最晚的在出生一年內完成。恆牙除了六齡齒在新生兒有小部分牙尖鈣化外,其餘的都在嬰兒出生後開始鈣化。到七八歲,除第三恆磨牙外所有恆牙牙冠的釉質已鈣化完成。因此牙齒在萌出前釉質的鈣化就已經完成。而且其鈣化是從外到內,三歲之前恆牙表面的釉質就已經鈣化完成。所以牙齒萌出後再補鈣對已萌出的牙作用甚微,對正處於釉質鈣化期的牙胚可產生作用。也就是說要想讓孩子的牙齒發育良好,從孕期開始到孩子三歲前的補鈣對牙齒尤為重要。
在此次的調查問卷報告中,年輕父母們選擇補鈣制劑時有90%在實際過程中會選擇淡奶口味。對於市面上很多甜味、酸味的鈣劑,多數媽媽表示很擔心是否含有添加劑。69%的父母選擇補鈣時,很在意是否適合寶寶吸收,41%的人認為5ml即可沖調的最好,水少吸收效果一定好。0-3歲寶寶味蕾很敏感,太甜、太酸的鈣會影響寶寶味蕾發育,引起嬰兒偏好甜食和飲料,影響寶寶正常喝奶、水,還容易導致齲齒。所以一定要選擇淡奶味或接近母乳的。這樣不僅保護了嬰兒快速發育的味蕾,也避免了對寶寶牙齒的傷害,補鈣的同時也保護了牙齒。
對於孩子的生長發育,家長可不能忽視。特別是在嬰幼兒時期,不太科學的選擇將會對孩子未來的成長發育有較大的影響。所以,家長們平時贏多多注意些相關的知識,一面錯過給孩子注入營養的最佳時期。
㈦ 中國88%的成年人齲齒,如何提高人們對口腔健康的重視程度
9月18日是全國愛牙日,據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2歲和15歲兒童的牙周健康率分別為37.6%和42.2%,35-44歲組中青年人和65-74歲組的老年人牙周狀況令人堪憂,牙周健康率僅為5.0%,同時,成年人齲齒患病率達到90%以上。也就是說我國大部分居民的牙齒健康情況都不容樂觀,10個人當中起碼有9個人存在牙齒健康問題。
三,一定要重視口腔健康。牙疼不是病,痛起來要命,反正我就有過這樣的經歷,補了4顆蟲牙,傷了兩顆牙,牙健康問題是一直困擾著我,所以我很希望擁有一顆好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