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影響兒童心理發展的客觀因素有哪些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兒童的先天素質和後天的生理發展。先天素質主要指那些與生俱來的,在機體構造、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徵,這些特徵通過遺傳而獲得。兒童出生以後,機體的結構和機能繼續生長、發育,經過十七八年的漫長歷程,逐漸達到結構的完善和機能的成熟,這一過程就是生理的發展。生理因素在兒童心理發展中是必要的物質前提和基礎。如果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考慮兒童生理發展的可能性來要求兒童的心理發展,違反了客觀規律,就會有損於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社會環境和教育因素 然而,生理因素只能給兒童心理發展以可能性,並不能決定兒童心理的發展。天資再好的孩子,沒有一定的條件,不經過良好的教育培養,也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是社會環境因素。這些因素在一定意義上決定兒童心理發展的水平、方向和個別差異。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不同的個體在相同的社會環境下可以形成基本相同的心理年齡特徵;不同的環境和教育條件可以促使兒童素質的不同方面得以改造,並使心理向不同方面發展,從而加大兒童心理的個別差異。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教育條件,就可以充分挖掘兒童心理發展的潛力,以造就特殊人才。
B. 哪些情況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
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不利於孩子身體健康,在一個母親比較強勢的家庭,也不利於孩子在家庭當中健康成長,尤其是男孩子,再有一個就是經常澆灌孩子的家庭,不正常管教孩子,孩子養不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家庭,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還有就是自私自利的家庭也培養不出大氣的孩子,也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
C. 你認為能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到底是什麼
你認為能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到底是什麼?孩子的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良好的身心健康有助於孩子提高適應生活的能力,並成長為全面健康的成年人。
除了這些,還有家暴、精神創傷、外貌、貧窮等等都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作為父母,我們更需要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感覺自己被愛、被信任、被理解。
D. 在行使探望權時有損於孩子身心健康的行為
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婚姻法》的這一條,規定了探望權的以下內容:
一、探望權的主體:是指已離婚的父或母與其子女,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應予以配合。
二、探望權的行使:是享有探望權的主體執行人民法院已生效的離婚判決或雙方生效協議的實質性內容。
三、探望權的中止:探望權是在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前提下行使的,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認為行使探望權的一方在行探望權時有損於或者不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權的申請,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事實存在,可中止其探望權,待不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情形消失後,可通知雙方恢復探望權。
探望權的中止不是對探望權的實體進行處分,而是暫時停止其行使探望的權利,所以稱為「中止」而不是「終止」。
四、探望權的恢復,是指中止的情形消失後,由人民法院通知雙方,繼續恢復執行生效的離婚判決的行為。
五、探望的方式。
六、探望的時間。
探望的方式和探望的時間離婚雙方可以約定,協商約定不成的,可由人民法院判決。
E. 兒童身心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1、智力發育正常
智力是個體觀察、領悟、想像、思維、推理等多種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智力隨年齡增加而提高。正常發育的智力指個體智力發展水平與其實際年齡相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
2、穩定的情緒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樂觀、滿意等積極情緒體驗方面占優勢。盡管也會有悲哀、困惑、失敗、挫折等消極情緒出現,但不會持續長久,他們能夠適當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使之保持相對穩定。
3、能正確認識自己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尊、自愛、自重,他們既能客觀的評價他人,更重要的是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和把握自己。
4、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心理健康的兒童少年,有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於學習他人的長處補己之短,並能用友善、寬容的態度與別人相處。
5、穩定、協調的個性
人格亦稱個性,是每個人所獨有的心理特性或特有的行為模式,它是在先天素質的基礎上,在環境的長期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心理健康者具有相對穩定的,協調一致的個性系統。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徵是:相對穩定的情緒狀態,堅韌的毅力,靈活的應變能力,強烈的責任感和良好的自製力。
6、熱愛生活
心理健康者熱愛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樂趣,積極憧憬美好的未來。能在生活中充分發揮自已各方面的潛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敗而對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確對待現實困難,及時調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為策略以適應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
7、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年齡特徵相適應
一定的年齡應有相應的心理活動特點,如兒童青少年應是朝氣蓬勃,而老年人應穩重、老練。心理健康者其心理活動與心理發展年齡特徵應是相適應的。
F. 幼兒教師損害幼兒身心健康的行為有哪些
語言對幼兒的無意傷害 由於我們心理衛生保健意識不強,在教育活動中,教師在很多時候傷害了幼兒的心理並且沒有覺察到那是一種傷害。 一位教師看到別人把幼兒按能力分組進行教育活動後,實施所謂的「因材施教」。她在教育活動正式開始之前,大聲地對全班小朋友說:「請能力差的小朋友坐到這邊來,能力強的小朋友坐到那邊去。」然後根據幼兒的位置,對他們提出不同的教學任務和要求。這種做法違背了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原則——尊重幼兒。 許多時候,當幼兒回答不出教師的問題時,教師往往會和藹地說:「你先坐下來想想,聽聽別的小朋友是怎麼說的。」其實,這在無形之中會讓幼兒心裡非常難受,因為教師的話讓他感到自己不如別人。而許多教師並不知道自己的話已經深深地傷害了幼兒的自尊心。對於因所謂的「能力差」(有些並不一定是能力差,只是某一方面尚未得到發展)而自卑,進而不願舉手回答問題的幼兒來講,不是強迫他們多「鍛煉」就能解決問題,而是要為其創造成功的機會,從而樹立自信心。 教師在幼兒面前所說的每一句話,不管是對是錯都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們行動的指南,甚至還有可能會成為孩子們的信仰。教師在幼兒面前說話不能不慎重啊! 教師對幼兒的有意傷害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教師對幼兒的心理傷害不僅有無意的傷害,而且還有有意的傷害。這是不能容忍的,但它確實是我們幼兒教育存在的客觀現實,不能不引起我們幼教管理者和研究者的關注。 在幼兒園里,我曾見過一位上了年紀自以為經驗相當豐富的教師號召全班幼兒不和犯錯的孩子來往。比如,在一次課間休息時,一位幼兒將另一位幼兒打哭了,教師在沒有調查原因的前提下,就把那位「打人」的幼兒拉到講台前,對其他幼兒說:「今天某某不乖,大家羞一羞他」。於是孩子們用手比劃著,「羞」那位犯了錯誤的幼兒。接著,教師又對小朋友們發出號召:「大家不要他了,叫他出去」。接著,所有的幼兒一齊叫道「出去!出去!我們不要你了!」最後,那孩子被趕出了活動室。 我們知道,這位教師是為了「教育」那位犯了錯誤的孩子,為了讓他以後不要犯同樣的錯誤。這樣的教育有沒有效果我們暫且不談,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教育肯定對那名幼兒的心理產生了傷害,並且對其他沒有犯錯誤的孩子來說也不是件好事,它會誤導孩子——只要別人犯了錯誤,我們就可以羞辱他。 還有一位調皮的幼兒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小心跌倒,老師見到後不但不給予同情,反而對孩子說:「摔倒了吧?!誰叫你那麼調皮!現在摔倒了吧!」在孩子需要安撫的時候,我們卻用難聽的語言去刺痛他,這種不人道的做法可能會給孩子留下永遠的傷痛和陰影。 偏愛對幼兒造成的傷害 偏愛是指教師不能把愛公平地撒向每一個幼兒,出現厚此薄彼的一種情感偏向。教師的偏愛,影響著教師對不同幼兒的態度和教育行為,而這些又影響著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由於偏愛而導致我們的教育行為失當,進而影響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教師應該明白,偏愛對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種傷害,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我們應該公平地關愛每一個孩子——不管他們的個性如何、長相如何、能力如何、社會背景如何,他們都是我們祖國的未來! 態度給幼兒帶來的傷害 我曾發現這樣的一個例子:有的幼兒平時洗手時不注意關水龍頭,有一次幼兒從戶外體育活動回來洗手擦臉之前,老師一再大聲強調:「大家洗完手後,一定要記得關龍頭。」可是,所有的幼兒洗完手出來後,老師發現還有一個龍頭沒有關。看到這一情形,那位教師很生氣,然後氣呼呼地在班上對所有的幼兒說:「是誰剛才沒有關水龍頭的,現在馬上去把水龍頭關了!」教師怒不可遏,環視著所有的幼兒,幼兒個個被嚇得頭低低的,誰也不敢吱聲。 幼兒的心理是脆弱的,是極容易受傷的,一旦受到傷害,就將會對其人格的健康發展帶來難以預知的消極影響。因此,我們一定要從教育的各方面盡量減少對幼兒心理的傷害。身體傷害容易被人發現,一般也容易恢復;但心靈的傷害則不易被人發現,並且其後效十分持久,甚至會影響孩子的終身。 教學內容對幼兒的傷害 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如果我們不注意它的適應性,很可能就會出現某些教學內容對大多數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來說是有益的,而對少數或者某個幼兒來說則是有害的。比如,我們教幼兒學習《布娃娃之歌》,這首兒歌的歌詞是這樣寫的:「布娃娃,大眼睛,小嘴巴,真漂亮,真可愛」。這可能會傷害到「小眼睛」、「大嘴巴」的孩子;我們教幼兒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可能會刺痛失去母親的孩子,使「沒媽的孩子像根草」的失落心態進一步加強。教師在選擇教育內容時,一定要考慮到它對所有幼兒的影響,不能因其促進絕大多數幼兒心理健康發展,就可以傷害其他少數的幼兒。 從教學內容的難度來看,如果難度過大,某些幼兒可能很少學會教師所安排的教學內容,這不單單意味著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失去了相應的認知基礎,同時還意味著孩子對今後的學習失去內在動力,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孩子會對自己完全失去信心,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這將成為孩子今後發展的一個很大的障礙。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及其難度時,除了要考慮它是否符合有關的教學原則,還要考慮它對每個幼兒心理健康的影響。
G. 孩子的身心健康包括什麼
身心健康是一個綜合性的成長發育內容,既包括了身體發育,也包括了心理發育。身心健康就是身體、心理及對社會適應的良好狀態。
身體健康內容有: 充沛的精力,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注意勞逸結合,合理安排作息時間,睡眠良好,身體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變化,機體抵抗力強,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機體沒有疾病。
心理健康內容有: 有良好的自我意識,能做到自知自覺,保持自尊、自信,能夠坦然面對現實,正確對待生活中的缺陷和挫折,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有較強的情緒控制力,能保持情緒穩定與心理平衡,處事樂觀,充滿希望,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進取態度,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平時要注意孩子膳食營養均衡,避免孩子偏食和挑食,避免過多攝入零食。讓孩子進行一些適度的鍛煉或者戶外活動,增強機體抵抗力。多關心關愛孩子,多陪伴孩子,和孩子耐心的交流,讓孩子能夠多讀一些有益的書籍,開拓眼界,做一些社會公益事情,用自己的努力幫助他人。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和諧穩定的環境,更好的促進孩子身心健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