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周期健康服務共建人民幸福家園
想要為人民提供全方位的周期健康服務,首先就要以城市為單位,可以在條件允許下提供免費的體檢服務以隨時了解當地市民的健康狀況同時可以降低相關葯物的價格,以達到人民能夠接受范圍內,最後也可以推廣全民健身活動,以提高每個市民身體素質。
想要讓全民升級變得更強更健康,那麼一定要做好相關的要求,畢竟這是一個周期性,需要一個長期堅持過程,才能夠達到全民健康服務。
一、以城市為單位提供免費體檢服務
其實每個城市都有相應的醫療體系,也有應急的積極預案,但是城市中免費體檢的服務還是比較少,而且免費提供體檢服務,確實是需要很大的資金人力物力的支持,不過在有條件的城市是可以提供免費的體檢服務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市民覺得體檢價格非常貴,所以很少有去體檢習慣,所以如果要想提高人民的健康服務,就可以在有條件情況下提供免費體檢。
2. 保障人民幸福健康的根本措施
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實現共同富裕、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鮮明導向,以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為核心,以完善終身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服務體系為重點,統籌推進各項民生事業協調發展,大力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大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大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努力建設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幸福中國。就是最有力的支持! 扎扎實實為群眾辦實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立足當前扎實辦好民生實事,堅持每年都要辦成一批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實事好事,讓群眾看到更大變化、得到更多實惠。要把實施「居民收入倍增計劃」作為最大的民生實事,作為推進民生幸福工程的基礎和核心。突出抓好農村居民、企業職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難家庭「四個群體」增收,拓寬就業、創業、投資、社保和幫扶「五大增收渠道」,尤其要把農民收入增加作為重中之重來抓,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長。必須指出,我省提出的居民收入倍增計劃,是實際收入的倍增,而非名義收入的倍增;是結構優化、惠及大眾的倍增,而非簡單的平均數倍增。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兩個同步」要求,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確保如期實現居民收入倍增目標。 體系建設對於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長遠和根本性的作用。大力推進民生幸福工程,必須著眼根本加快構建體系,對保障和改善民生進行系統化設計、制度化安排、規范化建設、長效化推進。要以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就業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衛生體系、住房保障體系、養老服務體系「六大體系」為保障,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構建體系是中央對江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提出的鮮明要求,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必須堅持改革創新、積極探索,在落實好現有政策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工作思路、創新政策舉措,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路子。 民生幸福工程是一個內涵豐富、政策性強、關聯度高的系統工程。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關系,處理好做大「蛋糕」與分好「蛋糕」的關系,在不斷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更加公平地分配社會財富。我們不僅要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且要把發展的成果體現在民生改善上;不僅要講平均數,而且要重視大多數;不僅要繼續改善群眾的物質生活,而且要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生活。我們要始終堅持在加強民生保障的同時,重視增進民眾幸福感;在實現個人幸福的同時,不斷提高全社會的整體幸福感。 民生幸福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動態過程。必須按照「當前可承受、未來可持續」的要求,有計劃、分步驟推進。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量力而行,既要統籌兼顧,又要突出重點,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序推進。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基層基礎,加強檢查考核,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經濟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把增進民生幸福貫穿於「兩個率先」全過程。 民生大於天,幸福最關情。人民群眾是實施民生幸福工程的主體。我們要堅持群眾路線,強化群眾觀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民生幸福工程,最大程度地讓廣大人民群眾感受到民生幸福工程的實際成效,共創更加美好生活,共享更加幸福中國!
3. 什麼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
體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徑,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十四五」時期,要科學研判體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創新,不斷開創體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緊緊圍繞滿足人民群眾需求,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要推動健康關口前移,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
全民健身目標和任務:
全民健身計劃到2010年的奮斗目標是:努力實現體育與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的協調發展,全面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健身體系。
依據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的要求,積極發展全民健身事業。到本世紀末,經濟、社會和體育發展程度不同的各類地區,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數都應有所增長,人民體質明顯增強,群眾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體育消費額等逐步加大,群眾體育健身活動的環境和條件有較大的改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全民健身
4. 普通人怎樣才能讓自己的生活方式變得健康
如何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它是健康人的基本權利,是幸福的基礎,是國家文明的標志,是社會和諧的象徵。然而,在社會發展、經濟進步給人們帶來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與吸煙、酗酒、缺乏體育活動、飲食不合理等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肥胖也成為我們健康質量的大敵。
面對日益增多的生活方式疾病,葯物、手術、醫院、醫生的行動受到限制。唯一可行的是,每個人都要從自己做起,摒棄不良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關愛生命,定期體檢。
以下是由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聯合主辦的主題為「和諧我生活健康中國人」的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
一、追求健康,學習健康,管理健康,以投資健康為最大回報,以「我行動,我健康,我快樂」為行動准則。
第二,樹立新的健康形象。改變不良習慣,不抽煙不喝酒,不在公共場所喧嘩,維護公共秩序,禮貌謙遜,塑造健康向上的國家形象。
第三,合理搭配膳食結構,規律飲食,保持營養平衡,保持健康體重。
第四,多靜多動,量力而行,堅持下去。
5.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自信樂觀,脾氣溫和,處事冷靜,待人真誠。
不及物動詞創造綠色家園和干凈、安靜、優美、健康的生活環境。
七、以科學的態度和精神,傳播科學的健康知識,反對和抵制不科學和偽科學的信息。
八、每年9月1日為全國健康生活方式日,不斷強化健康意識,長期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為什麼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還需要定期體檢?人民健康管理專家表示:任何疾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身體的內因和環境的外因共同導致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在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同時,也需要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以便及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建立自己的健康檔案。如有疾病,可通過體檢及早發現並及時採取對策,早期預防和治療,有效降低疾病的發病率、致殘率和發病率。
體檢的目的是讓身體的各個器官和諧相處,讓每個人都擁有健康,促進健康,關愛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意味著我們可以在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中與自然和諧相處,使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健康和美好。人民體檢中心祝願:每個人都有健康的心靈,強健的體魄,幸福的生活!
5. 每天做些什麼才能使人更健康
健康是人生與社會最寶貴的財富。沒有了健康,就沒有了一切,事業、學業、成功也就失去了意義。
人的生理壽命應該是多大歲數呢?按照生物學的原理,哺乳動物的壽命是它的生長期的五倍至7倍,人的生長期是從最後一顆牙齒長出來的時間(20至25歲)開始計算的,因此人的壽命最短100歲,最長175歲,公認的人的正常壽命應該是120歲。那麼應該怎麼度過呢?要自己關愛自己,千萬不能自己傷害自己。有些人抽煙酗酒、暴飲暴食、大吃大喝、搓麻將賭博、整宿折騰,一點事大喜大悲、大驚大恐,甭說一百歲,好多人40歲就不健康,50多歲就冠心病,60多歲就死了,所以,一定要自己關愛自己。健康的新觀念是:健康快樂100歲,天天都有好心情。健康新希望是:60以前沒有病,80以前不衰老,輕輕鬆鬆100歲,高高興興一輩子。健康100歲還不夠,還要快樂100歲,人生最高境界是快樂生活,每天早上醒來,太陽是新的,心情是美好的,生活每天是充實的。又健康又快樂又100歲,21世紀的我們都能做到。可是我們當前情況差距還很大。最近據北京調查,小學生已經有了高血壓,中學生開始脂肪肝動脈硬化了,兒童得了青年病,青年得了老年病。現在提前得病,提前殘廢,提前死亡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我們現在關注的是健康,而不是晚期疾病治療。健康才可以「自己少受罪、兒女少受累、節省醫葯費、造福全社會。」所以觀念要轉變,要從治病轉變到預防上來。
人的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自然規律,但死的方式不同。一種是病理死亡,肉體痛苦,心靈折磨,親人痛苦,身心煎熬,人財兩空。另外一種是自然凋亡,無病無痛,無疾而終,百歲以後,在睡夢中靜靜離去,就像宋美齡一樣,106歲,睡一覺就走了,自己不痛苦,親人不痛苦。為什麼我們絕大多數人做不到呢?因為我們違背了自然規律,違背了科學規律,換句話說,違背了科學的生活方式,結果就只能是病理死亡,過早死亡。健康是你自己的事,健康面前人人平等,遵循健康規律,一生平安;違背健康規律,不管你是誰,肯定碰得頭破血流。我們科里來了一位病人,億萬富翁,是個公司董事長,38歲,廣泛心肌梗死,雖說救活了,室壁瘤,心臟很薄,正常人10毫米,他才2毫米多,跟牛皮紙一樣,因此這個心臟很危險,咳嗽及大便使勁都有可能使心臟破裂。他高血脂症,體重188斤,腰圍3尺3寸半。他的血抽出來,立刻凝固了,血液太粘稠了,這些血,存放了8小時後,上面厚厚一層油。那天他問我:「有個問題我百思不解,為什麼上帝對我這么不公平,人家78歲不得病,怎麼我38歲輪到這個要命的病,如此倒霉。」我說:據我所知,上帝是最公平的,自然規律是一樣的。很簡單,維多利亞宣言,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你違背了這些規律。應合理膳食,但你這個大款,天天大吃大喝,山珍海味,生猛海鮮。應適量運動,但你出門奧迪、賓士伺候,起碼坐桑塔納,上二層樓也坐電梯,從不運動。應戒煙限酒,但你一天兩包煙,每天煙酒無度。應心理平衡,但你身邊多少女秘書,你平衡得了她們嗎?今天拉著小秘的手,心裡就顫抖,心跳加快,明天拉著情人的手,血壓往上走。你大哥大、BP機身上掛著,白天呼你,晚上叫你,掙了錢你就激動,賠了錢你就著急,天天沒有心理平衡。好,健康四大基石你條條對著干,不得心肌梗死才怪呢?這正好說明上帝公平,健康面前人人平等,誰違背誰倒霉,誰順應誰健康,這就叫好人一生平安。 健康的四個因素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健康有四大決定因素。一是內因,也就是父母遺傳,佔15%。二是外界環境因素,其中社會環境佔10%,自然環境佔7%,共佔17%。這兩點, 共32%,都是不可控制因素。我們不能選擇自己的父母,環境也不是我們每一個人所能夠控制的。第三是醫療條件,佔8%,第四是個人生活方式,佔60%。這兩點是我們可以控制的部分,佔68%,其中,個人生活方式佔68%中的60%,也就是可控因素中的九成。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我們可以通過外因調控,可以用科學的生活方式來減少疾病。我們過去有錯誤觀念:以為醫療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醫療不能給你健康,只能延長痛苦。其實,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葯物是時間(早期預防),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運動是步行。美國社會福利局的報告指出,採用醫療方法,花費數百億,甚至數千億美元,可以減少10%的過早死亡;而用養生、預防方法,不用花多少錢,就可以減少70%的過早死亡。1元的預防投入,可以減少8.9元的醫療費用支出,100元的終末搶救費。病人少受罪,家人少受累,節省醫葯費,造福全社會,何樂而不為呢?
我國人均壽命71.8歲,但其中健康壽命僅62.3歲,居世界第81位。如果我們能通過預防養生,使人均壽命提高十歲,我國的人民健康水平也能擠身世界前列,同時,每年6100億的衛生資源消耗,7800億的因病、因殘、因為過早死亡的損失也將減少一半。
6. 從預防醫學專業,談談該怎樣促進人民的健康
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
只有構建起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才能切實為維護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強調疾病預防控制體系是保護人民健康、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維護經濟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要立足更精準更有效地防,在理順體制機制、明確功能定位、提升專業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堅持預防為主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是對長期以來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堅持、繼承、發展。
(6)怎麼讓人民更健康擴展閱讀:
預防醫學的相關內容:
1、必須堅定不移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堅持防治結合、聯防聯控、群防群控,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健全權責明確、程序規范、執行有力的疫情防控執法機制,普及公共衛生安全和疫情防控法律法規,推動全社會依法行動、依法行事。
7. 如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素養水平 形勢與政策
1
減少鹽的攝入
使用鹽勺,鹽的攝入量每天不超過6克。盡量少吃鹹菜、咸鴨蛋、咸魚、臘肉等。做菜時多用涼拌、白灼方式,少用紅燒。適量加醋,少放醬油、味精。
2
適當運動
提倡每周3~5次,每次30分鍾以上的有氧運動。如慢跑、快步走、健身操、騎車、游泳等。。。最好和家人、朋友一起運動。少開一天車、少坐一站地、多爬一層樓。做家務時要有運動意識。如收腹、伸展肢體等。
3
平衡膳食,總量控制
葷素搭配,多吃新鮮蔬果。烹調方式多用蒸、煮,少用煎炸。經常吃全麥麵包、麥片、玉米等粗纖維食物。減少動物油脂以及糖的攝入。細嚼慢咽,八九分飽,不「打掃」剩飯。
4
控制體重
膳食與運動做到量入為出。不在睡前吃東西。在衛生間放體重秤、腰圍尺,經常測量(健康腰圍:男85厘米,女80厘米)。
5
限制飲酒
限量飲酒,最好不喝。每日限量飲酒建議:男性啤酒少於5兩。或者葡萄酒少於2兩。或者白酒少於1兩。女性飲酒量減半。不提倡飲高度烈性酒。
6
戒煙
遵守公共場所禁煙規定。尊重不吸煙者。不送煙、不敬煙。不在家吸煙。積極戒煙、必要時請專業人員幫助。
7
定期體檢、定期測血壓
每年體檢一次。高血壓高危人群、高血壓患者定期測量血壓。鼓勵自己在家監測血壓。遵從醫囑,規范用葯。
8. 如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素質水平
首先當然是要懂得健康的重要性。在大數據時代,不僅健康普及教育變得更具科學性和針對性,人們自己獲取健康信息的途徑也更加便捷和多元。比如之前衛生部發布的「健康素養66條」就頗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而更重要的,則在於把健康素養轉化為有效的健康行動。否則,既有的健康認知就失去了意義,甚至還會讓人盲目自大,丟失警惕。近年來,在中國的很多都市裡,從印度漂洋過海來的瑜伽,自發地成了一種流行文化的象徵,這就是一個好現象。
實際上,健康素養不僅是公民個人的健康素質體現,也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重要標志。維護個體健康,當然有政府和社會的責任,但每一個人更應當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承擔健康責任。畢竟,歸根結底,只有自己才是健康的主人。
9. 如何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從制度上保障人民健康,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一,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形成了公共衛生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國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近年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全民健康,加大衛生事業投入,調整醫療衛生資源結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進展良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推行,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重大疾病防治進展順利,婦幼衛生保健和衛生監督工作得到加強。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接近73歲,在發展中國家中處於領先水平。但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還很不適應。因此,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盡快緩解和克服上述矛盾,是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關鍵環節,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第二,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目標是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這一目標的總體要求,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改革發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從基礎性框架起步,朝著更加全面的水平發展,從覆蓋面不夠大,朝著逐漸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發展。為了建立這一制度,我們必須把握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遵循醫療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強化政府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責任,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加大政府的衛生投入,從有利於群眾及時就醫、安全用葯、合理負擔出發,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二是「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在政府的主導下,提供全面的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服務;重點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和隊伍建設,著力解決部分農村缺醫少葯問題;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促進中西醫、中西葯相協調,努力縮小城鄉、地區、不同收入群眾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
第三,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關鍵是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形成比較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組成,四位一體協調發展。其中,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重點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計劃免疫、計劃生育技術等服務網路,特別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醫療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參與、興辦醫療機構;建設醫療保障體系,重點是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醫療救助相互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以慈善事業為補充,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引導群眾合理就醫;建設葯品供應保障體系,重點是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對國家基本葯物實行招標定點生產、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保證群眾基本用葯,大幅度減輕群眾葯物費用負擔。為了保障四大體系有效規范運轉,還要深化醫葯衛生管理體制、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經費投入機制、醫療服務與醫葯價格形成機制、監管體制等改革,健全人才隊伍、信息系統和法律制度等條件,通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制度化,逐步實現其均等化,積極推動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把全民健康不斷提升到更高水平。
10. 如何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江迪 ■建言要點 將國民幸福指數、基尼系數、恩格爾系數等作為政府剛性考核指標納入中央、省、地市三級的「十二五」規劃,最好在每年的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都能有所體現。若不能每年調查測算,至少應在「十二五」規劃末應有相關數字與「十一五」規劃末相比較,來說明國民幸福指數增強了、城鄉差別減少了、貧富差距縮小了。 如何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更加幸福?泉州市科協主席駱沙鳴委員認為,當前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強調城鄉統籌發展,就應該營造讓人民生活有幸福感、使人們有物質豐裕感、政治清明感、居住有安全感、工作有價值成就感、精神充實感、社會和諧感、信念理想有認同歸宿感、人際關系有誠信奉獻感、生態舒適感、身心有健康快樂感的氛圍和環境,在「十二五」期間使中國的國民幸福指數有一個質的飛躍。 為了推進國民幸福感提升,駱沙鳴委員認為,有必要將國民幸福指數列入各級政府剛性考核指標,用國民幸福指數等來衡量社會發展成就將有利於各級政府落實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施政方針。更多關注國民內心對幸福的心理感受,更注重包容性增長,更注重民本民生。 駱沙鳴指出,經濟發展越快,非物質因素對幸福感的影響就越大。所以不可單純追逐GDP增長,應在綠色GDP和國民幸福指數中建立起適當的有機聯系,使社會發展的終極目的並非簡單建立在追逐物質豐富上,而是更多地轉向關注國民內心對幸福的心理感受。 駱沙鳴建議,注重農村和城市社區的文化娛樂健體設施建設,加大宣傳媒體的宣傳導向作用,引導人們崇尚科學、樂於奉獻、知足常樂、健康和諧、友善誠信,使人們摒除拜金主義、官本主義、奢華浪費等陳舊觀念,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讓人們從理想、信念、情緒、健康、心態等方面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從而逐步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通過增強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提高人民群眾當家做主的意識,逐步提高人民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