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在家自測膝關節是否健康
下面就為大家介紹兩種膝關節的測試法,既省時、還省錢,不需要到醫院,自己在家就可以完成。
很多人一旦出現關節疼痛,尤其是疼痛發生在天氣變化時,就自我判斷為「風濕」,認為等天氣好轉了,疼痛自然會消失。
殊不知,不少骨關節炎患者,在陰雨天、寒潮來臨前,其關節也會因氣溫、氣壓和空氣濕度的變化而症狀加重,而非真的能夠「預測天氣」。
所以,切莫根據「變天就痛」來自我判斷病症,以免失去最佳治療時機。
② 家長如何檢查嬰兒是否髖關節有問題
有些很小的問題,可能在寶寶還是嬰兒的時候就應該檢查出來,但有時候會因為父母的疏忽,或者不是那麼的好檢查,一下子看不出來,會導致錯過最好的治療時間,所以檢查一些簡單的問題還是要的,嬰兒怎麼檢查髖關節?對於這個問腿,下面來解釋一下。嬰兒怎麼檢查髖關節1、讓孩子平躺在床上,將他的雙腿並攏並屈起來,雙腳踩在床上。觀察孩子的兩個膝關節是不是對稱的,包括是不是上下一樣高、前後—樣齊。如果髖關節有錯位,說明雙側髖關節的位置是不一樣的,所以屈腿時的高度就不一致,或者前後不一致。2、雙手握住孩子的膝部,將他的膝關節同時向外側推,看他兩側外展的角度是否對稱。不管外展的角度是大是小,只要是對稱的,就說明髖關節發育正常,如果不對稱,說明外展受限的那側髖關節有問題。3、雙手握住孩子的膝蓋,輕輕向外旋轉,如果聽到有「咔嗒」的聲音,就要懷疑有聲音的那一側有髖關節發育不良的可能。嬰兒髖關節異常有什麼表現1、髖關節活動時發出「咔嚓」的響聲。2、一側腿長,一側腿短。3、兩邊腿的伸展程度不一樣。4、臀紋明顯不對稱伴隨腿長短不一。5、通過超聲醫學的方式能夠有效篩查,為診斷提供更准確的依據。寶寶如果有髖關節異常的問題存在,應該馬上就醫,在越小的時候治療,越好,可以完全治好的可能性也特別的大,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一定要進行檢查,這樣對寶寶的成長才是最好的,嬰兒怎麼檢查髖關節?方法還是有的,但做的時候,也注意寶寶的身體情況。
③ 如何了解你的膝蓋是否健康
膝蓋是每個人都經常忽略的一部分,但它承載著人體的全部重量。研究表明,安靜站立和行走時,膝蓋的重量是體重的2~3倍,上下山坡或樓梯時是體重的3~4倍,跑步時是體重的4倍左右。此外,數據顯示,中國約有1.2億人患有骨關節炎,幾乎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骨關節炎主要分為膝關節炎和髖關節炎,其中膝關節炎佔大多數。雖然關節疾病不是致命的,但由於長期的疼痛,患者會失去工作和鍛煉的能力,甚至會致殘。膝關節的平均壽命為60歲,但由於使用不當,可能會加速損傷。
兩個信號表明膝蓋退化:如果你在膝關節的固定位置感到刺痛,或者在上下樓梯時腿發軟……這意味著你可能有關節軟骨損傷。在運動中扭傷了膝關節(甚至是輕傷)後,如果在膝關節內側或外側的固定位置仍有疼痛,按壓時疼痛更明顯。
平時可以多做抬腿運動,有助於加強大腿前側股四頭肌和大腿後側股二頭肌的力量,從而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磨損。
④ 怎麼檢查病人的關節及肌肉
①視診。
首先應該觀察病人的整體,包括骨骼發育、肌肉狀態、身體姿勢、步態等,然後針對患部畸形、腫脹、皮膚情況,如顏色、瘢痕、創面、分泌物等仔細觀察。
身體姿勢:冠狀面觀。病人直立時,脊柱呈一條直線,雙肩和胸部對稱,兩髂棘連線與軀干垂直,雙下肢靠攏,大腿呈輕度內收,髕骨向前,足跟直立,足平地面,內側顯足縱弓,懸起。姿勢異常時有下列表現:脊柱側彎。根據原發部位、范圍和程度不同。在頸胸段可見斜頸、雙肩高低不對稱、顱面變形等。在中胸段和胸腰段,除少數極嚴重者外,常代償較好,即胸廓畸形明顯,而頸和骨盆仍近乎正常體位。在胸腰段,胸廓和骨盆皆傾斜,下肢不等長;骨盆傾斜。一側髂前上棘高於另一側,可因脊柱側彎、髂內收或外展畸形,或下肢不等長所致;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畸形、足內外翻畸形等;
矢狀面觀。軀干呈4折曲線,即頸前突、胸後突、腰前凸和骶後突。雙下肢直立位,由乳突作一垂線,通過肩外側、胸側中線、髂嵴中部、股骨大轉子前、髂外側中線,達外踝前方。姿勢異常可有下列表現:駝背。胸後突曲線加大。腰前凸代償性加大;閃腰。為胸陷腹挺姿勢;腰前突加大。駝背、閃腰、髖屈曲畸形,皆引起腰前凸代償性加大;腰前凸消失或後凸。與腰前凸相反的姿勢;下肢畸形,如膝關節屈曲或反屈、畸形、足馬蹄、高弓、仰趾、跟足畸形等。
步態:雙腿走路時,總是一條腿離地,另一條腿負重,相互交替,軀干即向前移動。離地的動作稱擺動期,負重的動作稱負重期。
擺動期。先靠髖和膝關節屈曲足尖離地,然後膝關節伸直,軀干向前移動,足跟向前著地。髖關節由屈曲位轉向近伸直位,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輕度內收或外旋位。
負重期。由足跟著地到足尖離地的動作中,足由近中立位轉向跖屈,膝關節保持伸直位,髖關節由近伸直位轉向過伸,同時由於骨盆的扭轉,髖關節呈外展內旋位。
步態異常。即所謂跛行,根據髖、膝、足的畸形和下肢肌肉麻痹的范圍和程度,表現出不同的形態來。
②觸診。
檢查者以手指按壓病變部位,尋找壓痛點,了解腫塊的大小形態、軟硬度、與皮膚和骨骼的聯系等,對腫脹部位,檢查皮膚溫度,有無可凹陷性水腫和波動感等,以及對肌張力、肌腱滑動、關節摩擦、骨折端異常活動的檢查。
③叩診。
很少使用這種方法,有時為了判斷骨骼有無損傷或疾病,以資區別軟組織病變,可用此法。如沿下肢軸線叩擊足跟,或輕叩骨突如棘突、掌骨頭、大轉子等處來尋找壓痛點。
④聽診。
當關節主動或被動活動時,可聽到一些聲音,如膝關節盤狀軟骨和肥厚肌腱摩骨突的彈響,肌腱通過肥厚腱鞘和粗糙關節軟骨面相互摩擦的捻發音。有時可用聽診器檢查腫塊有無血管雜音,或干骨端聞聽由另一骨端輕叩的骨傳導音,骨折時此音明顯減弱。
⑤關節活動。
主要指被動活動,了解各關節的活動范圍,如屈曲、伸直、外展、內收、旋轉等方面的角度。
⑥肌力。
通過各關節的主動抗阻力運動,來檢查各組肌群有無麻痹,並分為6級分類判斷肌力。
0級:完全麻痹。
1級:肌肉微動。
2級:無地心引力運動。
3級:抗地心引力運動。
4級:次於正常。
5級:正常。
⑦測量。
軸線的測量:上肢屈曲時,手正對肩,而伸肘時,上臂與前臂並非直線,後者橈側,在肘部形成10度左右的「攜物角」。下肢也非直線,膝關節有10度左右的外翻,小腿本身輕度向內側彎曲。下肢正常軸線的測量是由髂前上棘,通過髕骨中線,達足趾和二趾間隙,連成一條直線。下肢畸形如膝內、外翻時,軸線即變位。
下肢長度的測量:尺量法。病人平卧,雙腿並攏,由髂前上棘達足內踝的距離可代表長度;墊高法。對下肢不等長病人,在站立位,用不等厚度類似的鞋底形狀的木板,墊高短腿,使兩側髂前上棘在同一高度。所墊木板厚度即等於腿短的長度。
四肢周徑的測量:選擇肢體腫脹或萎縮明顯的部位,用皮尺測量周徑。再於同一水平位測量健側周徑,以資對比。
關節活動范圍和畸形角度的測量:用各種類型的角尺來測量關節的活動范圍。一般以肢體伸直位為起點,皆按0度計算,僅踝關節由90度位按0度位計算,另外前臂以中立位為0度。
根據病情,有些固有的體征,可用特殊體檢的方法顯示出來。如X線、CT、MR等檢查。
⑧神經系統檢查。
對骨科病人來說,主要了解脊髓和周圍神經的功能障礙,通過感覺、肌力、反射等檢查進行判斷神經有無損傷等。
⑨頸椎檢查。
視診:有無斜視、有無後突等畸形。急性病人常以手托下頜,頸呈僵硬狀態。疑有頸椎結核時,須讓病人張口檢查咽後壁有無膿腫。
觸診:沿棘突、棘間和椎旁肌群尋找壓痛點、肌痙攣和腫脹等。在鎖骨上窩作同樣檢查。有時按壓痛點引起肩胛內緣或上肢放射痛。在定位上,頸2頸7和胸1棘突顯著,下頜角平頸3,甲狀軟骨上緣平頸5椎,可作參考。
活動:作前屈、後伸、側傾或旋轉活動,觀察有無不對稱性受限,即某幾方面較好,另幾個方面較差,或均勻受限或僵硬。正常屈頸時,下頜角可觸胸骨,後伸時可望天花板,側傾和旋轉都有60度在右的活動范圍。
⑩腰背部檢查。
腰背部包括肋骨、胸椎、腰椎、骶椎和髂骨大部,有胸肋關節、椎間關節、腰骶關節、骶髂關節,以及附著其上的韌帶和肌肉等軟組織。
視診:一般在站位和坐位檢查,觀察姿勢有無異常,如脊柱側彎或傾斜、駝背、腰前凸增大或相反減少(平腰)、骨盆傾斜等。注意棘突後凸的局部成角畸形,常屬椎骨破壞後遺現象。肩胛骨和肋骨的位置變異或畸形,可繼發於脊柱側彎或胸腔內疾病,也可能是本病疾患如高肩胛症、佝僂病、纖維異樣增殖症等。腰前凸的加大除為姿勢異常、代償胸椎或髖關節畸形外,也可能是腰骶椎本身的畸形,如水平骶椎、脊椎滑脫等;注意下肋與髂嵴縮短的現象。
常見的腰部軟組織腫脹,一為中線凸出的硬脊膜膨出,一為側方腰三角區的流注膿腫。有的背腰部不同表狀的咖啡斑點反映了神經纖維病變或纖維異樣增殖貫綜合征的存在。
觸診:在站位或俯卧位檢查,沿棘突、棘間、椎旁尋找壓痛點。肩胛骨相當於第2胸椎水平,肩胛骨下角相當於第7胸椎平面,第12肋與胸椎交角相當於第12胸椎,髂嵴連線相當於第3、4腰椎間隙平面,髂後上嵴連線相當於腰椎關節,而骶髂關節在髂後上嵴下方,相當於第2腰椎水平。下腰痛時,壓痛點多在位於腰骶髂三角區,有時臀部有反射點,該處可有壓痛。
檢查椎旁肌肉有無痙攣時,痙攣的骶棘肌較健側肥厚,且常有壓痛。有時發現索條和結節,為肥厚筋膜或痙攣的肌纖維。相當腰椎橫突處,可有壓痛和肥厚感,額似腫塊,但界限不清,乃因腰椎輕度側彎,凸側橫突向後外側突起所致。
叩診:有時為了尋找深在壓痛點,按壓尚不能引起,可用拳輕叩棘突。
活動:病人站立位,作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活動前屈時棘突間距離應加大,腰椎應呈弧度彎曲。若前屈時,棘突間距離不變,腰椎直立位曲線不變,病人由髖關節屈曲,說明腰部僵硬。用角度尺測量各方向活動角度,也可作粗略估計,注意腰部僵硬和腰活動均勻受限、不對稱受限的區別。
有些畸形如脊柱側彎,在脊柱前屈時,表現胸廓不對稱的情況,更為明顯。
⑤ 關節痛應該作什麼樣的檢查
應該是肩周炎,因為多發於50歲左右的人群,因此也俗稱為「五十肩」,年齡大了容易出現的毛病,不嚴重但是也不太好除根。
平常注意冬天保暖,夏天也要避免空調、風扇直吹,否則會加重疼痛。注意補充鈣質,喝牛奶、吃鈣片、飲食補充。
加強鍛煉,可以跳繩、掄胳膊,或利用單杠、門框等做摸高的動作(伸直上臂夠高處),根據能夠耐受的程度逐步練習(逐漸延長時間、增加強度)。據說在夏季伏天的時候用膏葯治療也可以,你可以打聽一下當地是否有這種冬病夏治的膏葯、偏方。
肩周炎的治療
黃公怡 主任醫師 北京醫院骨科教授,中華骨科學會委員,從事骨科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40年,擅長肩關節疾病的診治,在國內率先成立肩關節外科研究中心,並對肩周炎進行分類診斷及治療。(左圖)
孫常太 博士 副主任醫師 北京醫院骨科主任,曾赴日本、丹麥進修肩關節疾病的診治,在國內率先應用肩關節微創技術治療肩周炎發表科研論文11篇。(右圖)
觀眾朋友們,您們好!這里是中央電視台《健康之路》直播節目,今天我們來聊的是肩周炎方面的問題。
主持人:肩周炎是一種什麼樣的疾病?
黃公怡:肩周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是一種肩關節疼痛同時具有肩關節功能障礙等一組疾病的總稱。以往的診斷有一種誤區,以為所有的肩關節的疼痛都屬於肩周炎,實際上肩周炎是一種包括了十餘種病因的疾病。
主持人:是不是當發現肩部有疼痛感或功能障礙,就一定是患上了肩周炎?
孫常太:肩周炎實際上是一種廣義的概念,即包括除了骨折、炎症、腫瘤以外所有肩關節疼痛或功能障礙的疾病的總稱。
主持人:哪一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黃公怡:國內有三種較常見的情況:1、岡上肌腱的損傷或撕裂。2、肱二頭肌腱長頭腱炎。3、凍結肩或五十肩,這是一種最常見的情況,主要是由於關節囊的粘連引起的。
主持人:為什麼稱之為凍結肩或五十肩?
孫常太:因為從發病的狀態上來看,發病後肩膀看上去就像凍結住一樣,所以從形態上稱之為凍結肩。另外根據發病人群年齡統計情況,發現患者大多處在50歲左右這樣一個年齡階段,因此通常也稱之為五十肩。
主持人:凍結肩的病因是什麼?
孫常太:凍結肩的病因有以下幾點:1、關節輕度的外傷扭傷。2、肩關節活動減少。3、內分泌紊亂。4、感染引起的免疫功能的異常。5、感受風寒。
主持人:凍結肩可以治癒嗎?
黃公怡:凍結肩的病程分為三個階段:早期的主要表現是疼痛,可能會很劇烈,夜不能入眠。中期的表現為疼痛減輕,但功能性障礙表現明顯,稱為凍結期,凍結期的時間可能很長。最後進入到康復階段,但恢復的情況因人而異。
主持人:既然這種病可以自愈,為什麼還要對它進行治療?
孫常太:凍結肩的病史往往比較長,一般是1-3年,在如此長的時間里肩關節一直疼痛而且活動受限制,給日常生活帶來很多不便。經過隨訪我們還發現,如果不進行治療,大部分患者就會遺留不同程度的疼痛或活動受限。
主持人:凍結肩自愈或治癒後還會有復發的可能嗎?
黃公怡:一般來說凍結肩不太容易復發,應該說一側肩膀發病後一般不會復發,但另一側肩膀也還是有可能患上凍結肩。
主持人:如何明確判斷是否患上凍結肩?
黃公怡:首先從年齡上可以進行初步的判斷,患者年齡應該在50歲左右。另外疼痛感主要表現在肩部的上側、前側,有時也會影響頸部和肘關節。其次功能障礙比較明顯,關節發生攣縮,胳膊外展、前舉,以及旋轉都明顯受限。建議患者到醫院進行明確的診斷。
孫常太:還應對病人做一些輔助的檢查,如通過照肩部的X光來判斷病人有沒有其它的病,比如腫瘤、炎症等。
主持人:容易同五十肩混淆的肩病有哪些?
黃公怡:1、肩袖損傷2、肱二頭肌腱的長頭腱炎3、岡上肌腱的撕裂等是臨床最常見的肩部疾病,也是最容易與五十肩相混淆的肩病。岡上肌腱的斷裂與年齡有關,如圖:年紀大了以後肌腱本身老化、變脆,容易發生斷裂。
主持人:北京宋先生 37歲 我兩個月前開始肩膀疼,貼葯、按摩都不管事,去醫院檢查,說可能是肱二頭肌長頭腱鞘炎,請問該怎麼治?
孫常太:這種病一般發生於相對較年輕的患者,早期以局部的物理治療為主,如果效果不理想,還可以進行局部的封閉治療。
主持人:四川張先生 52歲 我的右肩一活動就疼得很厲害,醫生確診為岡上肌腱斷裂,請問有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黃公怡:如果確診為岡上肌腱斷裂一般很難自己癒合,建議到醫院進行手術。
孫常太:以往都是通過切開手術治療,把斷裂的岡上肌腱進行重建,目前通常採用關節鏡的手術治療方法,創傷小,恢復也比較快。
主持人:用推拿按摩的方法治療五十肩可以嗎?
黃公怡:這是治療上的一個誤區,因為在五十肩的急性疼痛期應該減少活動,同時配合一些物理療法、封閉療法,從而達到止痛、消炎的目的。不正確的治療反而會使症狀加重。
主持人:進入凍結期以後應該如何治療?
黃公怡:此時的主要症狀表現為功能障礙,可以採用在全麻的情況下,用手法松解的方法,使關節粘連松解,從而縮短療程,盡快恢復正常的日常生活。
主持人:為什麼必須是在全麻的情況下?
黃公怡:因為全身麻醉下肌肉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鬆弛,能夠使粘連得到充分的松解。而且全身麻醉使病人沒有一個絕對的疼痛刺激,可以避免發生一些心臟、血管、腦血管等意外狀態。
主持人:手術全程需要多長時間?
黃公怡:一般3-5分鍾就能完成。
主持人:手術有並發症嗎?
孫常太:關鍵在於手術的過程,醫生必須規范操作,由於患者活動受限時間較長,局部可能有一些骨質疏鬆,如果操作不恰當有可能造成局部骨折。
主持人:吉林張女士 59歲 我去年年底擦玻璃時不小心從木凳上掉下來,背部先著地,以後肩膀逐漸無力,抬不高,手也舉不過頭頂,醫生說是肩周炎,又吃葯,又按摩,到目前為止,疼痛不明顯,但胳膊仍然抬不起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黃公怡:從敘述上分析,有可能患的是肩袖損傷或肩袖撕裂,建議到醫院進行確診。
主持人:山西王女士 51歲 今年我在公共汽車上手扶高處欄桿,急剎車時右肩頭牽拉了一下,之後肩痛至現在。目前無法梳頭,我得的是五十肩嗎?
孫常太:從已知的這些信息上來判斷很有可能是五十肩,但需醫生進行全面檢查後最終確診。
主持人:五十肩在家進行康復訓練有哪些訓練內容?訓練的過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項?
黃公怡:五十肩康復階段的鍛煉是非常重要的,鍛煉的目的是增加關節的活動范圍、逐步增加關節的力量。鍛煉的基本原則是由輕到重、由少到多。比如一開始可以做一些彎腰擺臂的動作,利用上肢的重力改善關節活動的范圍。另外在鍛煉的過程中配合一些熱療和理療有利於功能的康復。
主持人:廣東田先生 57歲 我左肩背部疼痛,但只有用力時疼,請問這是肩周炎嗎?如何治療?
黃公怡:這種情況可能與肌肉損傷有關,需要進一步確診。
主持人:北京王先生 53歲 我左肩突發性疼痛兩周,晚上疼得睡不著覺,一家中醫院診斷我為肩周炎,吃中葯、按摩,但感覺肩膀更疼了,請問怎麼辦?
孫常太:肩周炎有一種鈣化性岡上肌的肌腱炎,這種疼痛是非常劇烈的,可以照一個肩部的X光,如果發現局部有鈣化灶就能確診。治療方面早期可以進行一些封閉治療,還可以通過關節鏡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由於疼痛劇烈,而且患者年齡在五十歲左右,所以有可能是早期的五十肩,治療上應該以止痛消炎為主。
主持人:北京李女士 66歲 我40歲時得過肩周炎,當時治好了,現在年齡大了,肩關節又開始疼了,請問如何治療?
黃公怡:一般來說肩周炎不容易復發,患者所處的年齡段應該考慮是否岡上肌腱斷裂 ,建議到醫院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千萬不要武斷地認為是肩周炎。
主持人:青島張先生 38歲 我右肩脫位5次,平常肩膀疼,醫生說要手術,請問有必要嗎?
孫常太:這不屬於肩周炎的范疇,但由於已經是5次脫位,不能採取保守療法了,建議遵醫囑進行手術治療。
主持人:內蒙路先生 54歲 我肩膀不光疼,還腫脹,按摩、理療、和吃消炎止痛葯都沒多大用,請問是怎麼回事?該如何治療?
黃公怡:肩周炎一般不會出現局部腫脹的情況,應該盡快到醫院進行診斷,看是不是肩關節的炎症、結核、細菌感染、腫瘤等其它疾病。
主持人:湖北杜女士 57歲 我現在兩個肩膀都疼,請問是肩周炎嗎?
孫常太:肩周炎出現兩側同時疼痛的可能性有,但不大。應該考慮是不是頸椎的問題,如果是就應該對症進行治療。
黃公怡:對稱性的關節痛對年輕人來說要排除類風濕性的關節炎,對年紀大的人來說,要排除骨性關節炎或增生退化性關節炎。
主持人:天津朱女士 46歲 我一個月前右肩疼,抬不起來,吃止痛片無效,而且一動關節就響,請問是什麼原因?
黃公怡:很多原因都可能使關節出現彈響和疼痛,這些症狀並非常見肩痛症的特點,建議做進一步的檢查。
參考資料:http://www.cctv.com/lm/560/31/29084.html
⑥ 哪些檢查可以確定骨性關節炎的診斷各有什麼意義
1、X線檢查X線檢查是人體組織的一種影像記錄。骨結構在X線片上的顯影是最好的,軟骨和軟組織在X線上看不清楚,但是,如果一個關節 骨與骨之間的間隙變窄,通常意味著軟骨有破壞。骨性關節炎的診斷通常以病史的物理檢查結果為基礎,X 線檢查對診斷很有幫助,而且對大多數患者來說X線檢查可能是所需的惟一的特殊檢查。醫生通常將X線片和病史,物理檢查結果結合起來,綜合評估關節的病變。 骨性關節炎在X線片上的表現往往非常明顯,其最基本的X 線特徵有三點:1、關節間隙變窄,個別嚴重的病例關節間隙甚至會消失。2、軟骨下骨密度增高。3、骨贅形成,即通常所說的「骨刺」往往在關節 邊緣(其實是軟骨邊緣)或在軟組織的止點處形成骨贅。以上三點只要具備兩點即可診斷為骨性關節炎。 患者的症狀可能與X線片所見相對應,也可能不相稱,尤其是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往往在症狀出現之前,X線片上即可發現關節損害,而有的患者盡管X線片表現非常嚴重,卻沒有什麼症狀。40歲以上的人有60%~70%在X線上會有骨生關節炎的表現,然而這些人當中只有1/3會有骨性關節炎的症狀。如果X線片上懷疑是其他疾病或診斷不明確,還需要做其他檢查的。 類風濕因子檢查往往用於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化學的透明質酸也能作為判斷骨性關節炎的標記。透明質酸這種物質為健康的關節提供潤滑作用,在骨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當中則會分解。對這種分解的副產物進行一項簡單的血液檢查即可顯示訪病的進展情況 血液檢查會顯示一種叫做C反應蛋白因子的水平升高,C反應蛋白是由肝臟針對炎症反應而產生的,是膝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病情進展的「報警器」。 3、關節滑液檢查 只有在診斷不明確或懷疑有感染時,才需要用針管從關節內抽吸滑液進行化驗分析。一般情況下,關節內的滑液很少,難以抽出,如果能抽出就可能有問題。 滑液中含有軟骨細胞是骨性關節炎的一個徵象。白細胞計數有助於排除感染的可能,滑液中尿酸含量高是痛風的徵象,還有其他一些因子提示不同的關節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 一些學者希望將滑液中發現的某些物質的水平升高用於預報骨性關節炎的嚴重程度,最令人感興趣的有硫酸化的氨基葡萄糖、硫酸角質素和連接蛋白,但目前尚未進入臨床應用。 4、核磁共振檢查 一些早期骨性關節炎的患者,X線檢查還看不到骨性關節炎的典型變化,疼痛的原因也不太清楚,引起疼痛的是骨性關節炎呢,還是其他的如半月板撕裂或是髕骨的問題?有的時候需要通過核磁共振檢查來更加清楚地觀察膝關節。核磁共振檢查不僅能清楚的顯示骨組織,還能清楚的顯示韌帶、關節軟骨和半月板等軟組織病變。
⑦ 膝關節檢查的步驟是怎樣的
膝關節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以及附著上面的韌帶和肌肉組成。腓骨上端不直接參與關節的結構,僅供側副韌帶和股二頭肌腱之附著。膝關節包括股脛和股臏兩個關節,前者有內、外側半月板和膝前後交叉韌帶間隔。
視診:畸形。有內翻和外翻、屈曲和反屈等畸形。除可測量角度外,膝內翻時,雙踝靠攏,兩股骨內髁之間的距離可作參考;同樣,膝外翻時,兩股骨內髁靠攏,兩踝之間的距離反映畸形的程度。
股四頭肌萎縮。對比兩側股四頭肌,當主動伸膝時,萎縮肌肉較細,尤以股內側肌為明顯。
腫脹和腫塊。關節外腫脹多位於髕骨前方,比較局限。關節內腫脹較廣泛,髕骨側窩和髕上囊隆起,髕骨被浮時,甚至整個關節肥厚腫大;股骨或脛骨內、外髁部局限性膨隆,常屬骨腫瘤所致;窩部的膨隆多屬囊腫或軟組織瘤;關節前方局限性腫脹腫塊,位於關節間隙附近的可能是半月瓣囊腫,位於脛骨結節處骨骺炎所致;菱形腫脹為肥厚的關節囊合並上下萎縮的肌肉,常因膝關節結核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
皮膚紅腫和靜脈怒張可因急性炎症或惡性腫瘤引起。
觸診:壓痛點。多位於關節間隙或韌帶附著點如股骨內、外髁側方,脛骨內髁側方,脛骨結節等。有時按壓髕骨引起疼痛或摩擦音。
腫塊常合並壓痛,軟性者可有波動,有時能觸及搏動。
仔細檢查有無滑動的關節游離體。
骨折時,如髕骨或股骨髁上骨折等可觸及移位的斷端、異常活動和骨擦音。
聽診:對腫塊,尤其是位於窩部者,應作聽診,尋找有無血管雜音,有時應考慮動脈瘤或動靜脈瘺。
活動:被動活動檢查關節活動范圍。膝伸直為0度,膝屈曲至30度位,活動范圍150度。在活動過程中有時可聽到響聲,一種為彈響,可因盤狀軟骨或肥厚的肌腱摩擦骨突而來;另一種為捻發音或摩擦音,常屬髕骨和股骨軟骨面相研磨而來。若有連續音且有疼痛時,則屬髕骨軟化症體征。有時屈膝時髕向外脫位。
主動活動測量股四頭肌伸膝力和部肌屈曲膝力。有時也聽到彈響或骨擦音,或見到髕骨向外側脫位。
⑧ 如何在家判斷自己的膝蓋磨損程度
一、膝關節檢測
單腿站立,下蹲,膝關節成90°,是否出現疼痛或不穩?如果出現了,說明膝關節軟骨退化、磨損。
注意:做這個動作的時候,旁邊最好有扶手可以隨時抓住,以防跌倒。
二、30秒坐起測試
坐在普通的椅子上,快速站起坐起,看在30秒內能做多少下。
三、上下樓梯時,關節的感受
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自測方法。膝關節炎在逐漸加重的過程中,患者的感受是不同的。
先是下樓梯疼,然後是上樓梯也疼,最後是走平路疼,最終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會感覺腿疼。您如果開始出現了下樓梯時關節疼,就一定要注意了。
相同年齡,女性得膝關節病的幾率比男性大。女性一般在50歲以後絕經,雌激素水平很快下降,降低了對骨關節的保護。女性的肌肉力量較男性弱,因此關節的負荷大於男性。還有一些女性做家務時經常跪地,對膝蓋損傷較大。
30歲和50歲 膝關節的兩道坎
1、30歲以前
30歲以前,膝關節處於從成長到初生的「完美狀態」,運作起來可以說是「流暢無頓卡」,同時由於年輕人的活動較多,程度較大,這個時期主要面臨的問題是外傷。
2、30~50歲
30~50歲,膝關節的各軟骨和半月板等部位就開始出現輕度的磨損和病變。這種病變是輕微的,有時輕微到沒有任何感覺,但也有部分人在運動後會感到酸痛。
3、50歲以上
50歲以上,膝關節內的軟骨、半月板出現老化,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也因為萎縮,使得對膝關節的保護能力減弱。長期的負重,也使得關節面軟骨產生磨損以及慢性炎症。
因此,不少人會感覺到明顯的關節疼痛,若是半月板出現損傷而發生卡壓時,除了疼痛更會導致行動不便,甚至無法下蹲。
一個動作保護膝關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