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內容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如下:
1、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正常的智力是人一切活動的最根本的心理前提。如果智力有缺陷,則社會化的過程難以進展,心理發展必然受到阻礙,難以獨自生存。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學習、生活中保持好奇心、未知欲,能發揮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獲取成功。
2、能夠了解並接受自己:
對自有適當的了解和恰當的評價,並且能夠很好地接納自己的現狀,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願意揚長避短開發潛能,不苛求自己,自信樂觀,而不是過於自卑或過於自負。
3、能與他人建立和諧的關系:
一個人的人際關系狀況最能體現和反映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他人交往,能以尊重、信任、理解、寬容、友善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給予愛和友誼,有穩定的人際關系,擁有可信賴的朋友,社會支持系統強而有力。
4、善於調節與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的人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樂觀、滿足的心境,對生活和未來充滿希望。雖然也有悲、憂、哀、愁、恐等消極體驗,但能適當發泄、主動調節和控制情緒,不為情緒所控,不因為情緒影響正常生活。常說的情商便是體現這一能力。
5、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適應能力包括正確認識環境的能力和正確處理個人與環境關系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是環境的良好適應者,他對自身所處的環境有客觀的認識和評價,始終使自己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生活有理想但不脫離現實,能面對現實調整自己的需要與慾望,使自己的思想行為與社會協調統一。
心理健康的主要標准
1、安全感高,自我價值感高。
2、適度地自我批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與自己友好地相處。
3、在日常生活中,積極主動,樂觀向上。
4、不是活在虛擬世界中,能夠坦然接受現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
5、有自己的正常需要,並有能力為自己的需要付出努力。
6、清楚自己的動機和目的,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理性客觀地評估。
7、人格相對完整,個人的價值觀適應社會的標准,工作認真負責,精力集中。
8、有積極樂觀適當的生活目標。
9、有從經驗教訓中學習和成長的能力,能適應現實環境的需要。
10、能相對良好地處理人際關系,有愛人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不過分在意他人和社會的評價,自我獨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即為心理健康。
❷ 心理健康調節方法主要有哪些
1.笑是營養素
研究證實,笑能降血壓;笑1分鍾可以起到劃船10分鍾的效果;笑還能釋放壓力,減輕沮喪感;笑可以刺激人體分泌多巴胺,使人產生欣快感。中老年人應多與有幽默感的人接觸,多看喜劇、漫畫,多聽相聲。
2.「話療」是特效葯
美國白宮的保健醫生曾給布希開過一個健康秘方:話療,每星期至少與家人交流15個小時以上;夫妻之間每天至少交流兩個小時,包括共進晚餐或是午餐。
3.朋友是「不老丹」
老人長期獨處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心理壓力,甚至有可能引起內分泌紊亂和免疫功能下降。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朋友圈廣的人平均延壽7年。所以,即使是離退休的老年人,也不要總憋在家裡,要努力擴大生活圈子,多和老朋友聚聚,並試著主動向素未謀面的鄰居問好。
4.寬容是調節閥
人在社會交往中,吃虧、被誤解、受委屈的事總不可避免。面對這些,最明智的選擇是學會寬容。一個不會寬容,只知苛求別人的人,很容易導致神經興奮、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使心理、生理進入惡性循環。而學會寬容就等於給自己的心理安上了調節閥。
心理健康的科學標准
1.智力標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准。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志標准: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准: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❸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調適方法有哪些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提高教師素質、推進教師繼續教育也日益提上了進程。然而,有個問題卻在一個被人們忽視的角落悄然滋長——教師的心理健康。教師長期工作在壓力的情境下,工作中持續的疲勞及在與他人相處中各種矛盾沖突而引起的挫折感加劇,最終導致一種在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表現出精疲力竭、麻木不仁的高度精神疲勞和緊張狀態,屬於一種非正常的行為和心理。那麼,怎樣對個人心理問題進行恰當的調適,確保教師心理健康呢?
1、樹立正確的自我概念
教師應該樹立正確而且穩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客觀評價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並愉悅地接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給自己設定高不可攀的目標。同時,個體因為對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夠客觀地評價別人,接納並理解別人的錯誤和缺點,這種心態對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
如果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假如對方達不到自己的要求,便會大失所望,其實,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優點和缺點,何必要求別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這是將自己的「標准」強加於人。
3、疏導自己的憤怒情緒
當我們勃然大怒時,很多錯事或失態的事,都會做出來,與其事後後悔,不如事前加以自製。我記得學校的第一任校長就指導過我們,如果學生犯了錯誤使你非常生氣的話,你可以暫時走開,過幾分鍾等自己冷靜了再回去處理,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自己因不理智而做出錯誤舉 措。我覺得這個方法很受用,緩沖一下確實可以讓自己冷靜許多。
4、偶爾亦要屈服
一個做大事的人,處事要從大處看。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響、在小處,有時亦不必過分堅持,以減少自己的煩惱。
5、暫時逃避
在生活受到挫折時,應該暫時將煩惱放下,去做你喜歡做的事,如運動、睡眠或看電視等,待到心情平靜時,再重新面對自己的難題。因為不恰當的堅持反而會讓自己產生異常煩躁的情緒。
6、找人傾訴煩惱
把所有的憂郁埋藏在心底里,只會加劇自己的苦惱、如果把內心的煩惱告訴給你的知己朋友同事或領導,心情會頓感舒暢。
7、為別人做些事
助人為樂為快樂之本,幫助別人,可使自己忘卻煩惱,並且可以確定自己的存在價值。我們做教師的完全可以幫學生和家長做一些份外但又完全是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自己快樂的同時也可以贏得更多的喜愛和尊敬。
8、在一個時間內最好只做一件事
要減少自己的精神負擔,盡量不要進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精力不足,甚至身心憔悴。
9、不要處處與人競爭,處處以他人作為競爭對象,使得自己經常處於緊張狀態;其實,只要你不把別人看成對手,別人也不會與你為敵,以免「惶惶不可終日」,自尋煩惱。我到現在一直認為,人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自己,只要做好該做的事,能每天有所收獲和超越,就是勝利的。
10、對人表示善意
如果在適當的時候,表現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樹「敵人」,心情自然變得平靜。
11、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
要合理地安排工作與生活,適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情緒和抑鬱心理。同時,要培養多種興趣,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的情緒,並可增強生命的活力,令人生更有意義。
12、正確認識自身與社會的關系。
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隨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范。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確對待得失、成功與失敗。這樣,可以減少心理失衡。
總之,一個優秀的教師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和健康心理品質,並且能夠在逆境當中很好地調節自己。我想,只有這樣,你的工作才能成功,你的學生才能優秀。
❹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什麼和什麼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學生心理健康維護和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1、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智能訓練,學習心理輔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性心理教育等。
2、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懼症、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
情緒問題,如抑鬱、恐懼、焦慮、緊張、憂慮等情緒的調節與輔導:常見行為問題,如多動、說謊、打架、膽怯等行為的咨詢與矯正,身心疾患,如神經衰弱、失眠、神經性強迫症等身心疾患的治療和矯正。
(4)心理健康調試包括什麼擴展閱讀:
持續關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持續一年多的疫情防控讓全國各地高校的教學和管理狀態都發生了變化,同時也對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產生了影響。
日前,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高校春季開學有關安排,明確要求高校要組織學生思想調查和心理健康排查,做好思想教育引導、解難幫困、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工作。由於全國的高校基本條件、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配備、經驗水平等差異較大,重視程度也不同,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
為進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我建議切實推動高校履行好主體責任,一是要創建豐富多彩的、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校園活動,引導學生正確抒發和表達情緒。
二是學校心理咨詢服務機構要積極主動開展工作,持續進行心理評估,制定完善的危機干預措施。三是要廣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搭建學生心理自助和互助教育平台,提升學生自我調節能力。
❺ 心理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認為心理健康的標志是:
1、身體、情緒十分協調;
2、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
3、有幸福感;
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
生活。
對心理健康的標准可以做如下定義: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❻ 心理健康,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呢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大多數人長時間保持著一種緊張的狀態,長期這樣的話,就會引發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輕微的有經常性的情緒低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比較「喪」,對生活,對自己的未來沒有信心。嚴重的會出現抑鬱症,有的甚至對生活喪失希望,最終選擇自殺。這些年,經常聽到有人因為抑鬱症而選擇自殺。這些症狀其實都是心理不健康所引發的,那麼,心理健康應該包括哪些方面,什麼樣的人才屬於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呢?在我看來,一個人只有符合以下幾點才算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總之,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最基本的標准就是以上3點。我們每個人都要面臨許多壓力,但是只有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態,才能好好的適應社會。
❼ 心理健康的自我測試方法包括哪些內容
1、上床後,怎麼也睡不著,即使睡著也不能熟睡,只是做夢。
2、心情焦躁不安,做事沒有效率,情緒不停地變化,精力不集中,健忘——符合其中某項。
3、懶得做任何事情,也沒有乾的精神,雖然很焦急,認為「這樣不行」,但卻仍然游手好閑,虛度光陰。
4、與人見面感到麻煩。
5、對諸如「口中積著唾液」、「自己的身體有怪氣味」或「有口臭」等這種事情很在意。
6、某種想法浮現在腦海,難以忘記,怎麼也排除不掉。
7、毫無道理的失敗、嚴重失敗、不道德或粗暴的事情、犯罪——有了其中某項的感覺。
8、擔心是否鎖門和著火,躺在床上後,又起來確認,或剛一出門就返回之類的事情。
9、臉紅,或與人見面時,害怕給對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的傾向。
10、一緊張,就出汗或血湧上頭,身體莫名其妙地開始顫動。
11、高處、寬廣場所、上鎖的狹窄房屋、電梯、隧道、地道、擁擠的人群——害怕其中某項的傾向。
12、害怕特定的動物、交通工具(電車、公共汽車等)、尖狀物及白色牆壁等稍微奇怪的東西傾向。
13、感到被誰監視、被窺探或被人暗地說壞話。
14、有某人想加害自己、企圖陷害自己的感覺。
15、例如,不觸摸什麼活不做占算之類的事情,就不能外出不能從事工作,不能上台階;走路不隔一塊基石邁步,就不舒服,以及與此類似的事情。
16、例如,伏案工作時,數紙的頁數,鉛筆的支數;對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不計算就不行。
17、從早飯到上班,或從回家到就寢,不按程序舉行儀式就不行的傾向。
18、一天必須洗幾次手,公用電話的話筒不擦就不能使用,或對不潔極端在意。
19、在鴉雀無聲的機會或重要會議中,被想叫喊的沖動所驅使,或其他害怕某種沖動的傾向。
20、站在經常有人自殺的著名場所、懸崖邊、大廈頂、路邊,有搖搖晃晃想跳下水的感覺。
21、面臨擔心的事情和困難的場面,就有嘔吐、瀉肚、胃痛、頭疼及發熱等症狀。
22、白天,突然被不可抗拒的睡眠所侵擾,無論怎樣抵抗,還是睡著了。
23、例如,報社記者不能整理文章,廣播員廣播出現錯誤,認為自己的職業和業務方面出現棘手的徵兆。
24、對心臟聲音和呼吸作用非常介意,或為此難以成眠。
25、突然感到心臟停止跳動,呼吸困難,要暈倒,或類似的事情。
26、有虛構「災難臨頭」或「遭受不幸」等畏懼事情的傾向。
27、非常擔心是否患癌症、腦疾病、公害病、成人病、種種傳染病及其他疾病的傾向。
28、悲觀地看待諸事,無精打采,情緒憂郁,心情不好。
29、認為自己不行,或給周圍添麻煩,雖然活著,但又無可奈何。
30、除以上例舉的症狀之外,被判斷「自己一定是神經症」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