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叫健康行為它包括哪些方面
健康行為:
指朝向健康或被健康結果所強化的行為,客觀上有益於個體和群體的健康。
包括:
(1)基本健康行為:指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於健康的基本行為,如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積極鍛煉、積極的休息與適量睡眠等。
(2)預警行為:指預防事故發生和事故發生後正確處置的行為,如使用安全帶,溺水、車禍、火災等意外事故發生後的自救和他救即屬此類健康行為。
(3)保健行為:指正確、合理的利用衛生保健服務,以維護自身身心健康的行為,如定期的體格檢查、預防接種、發現患病後及時就診、咨詢、遵從醫囑、配合治療、積極康復等。
(4)避開環境危害:這里的環境是廣義的,包括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環境與心理社會環境中對健康有害的各種因素。主動的積極的或消極的方式避開這些環境危害也屬於健康行為,如離開污染的環境、採取措施減輕環境污染、積極應對那些引起人們心理應激的緊張生活事件等都屬此類行為。
(5)戒除不良嗜好:這里的不良嗜好指的是日常生活中對健康有害的個人偏好,如吸煙、酗酒與濫用葯品等。戒煙、不酗酒與不濫用葯品就屬於戒除不良嗜好這類健康的行為。
② 健康相關行為的概念|定義
健康相關行為: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人類個體和群體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按照行為對行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健康相關行為既包括促進健康行為,也包括危害健康行為。前者指個人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利於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為;後者指偏離個人、他人和社會健康期望、不利於健康的行為。
掃碼了解更多健康管理師考試內容↓↓↓
③ 促進健康的行為有哪些特點分幾類
促進健康行為的特點如下:
1、有利性:行為有利於自身和他人健康;
2、規律性:行為有規律的發生,不是偶然行為;
3、和諧性:個體的行為表現與其所處的環境和諧,即個體根據整體環境隨時調整自身行為;
4、一致性:個體外在的行為表現與其內在的心理情緒一致,沒有沖突;
5、適宜性:行為強度適宜,有理性控制,無明顯沖動表現。
分類:
促進健康的行為分為日常健康行為,避開環境危害行為,戒除不良嗜好,預警行為,合理利用衛生服務。
促進健康的行為注意事項
1、基本健康行為: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於健康的基本行為,如合理營養、平衡膳食、適當的身體活動、積極的休息與適量睡眠等。
2、戒除不良嗜好。
3、預警行為:指對可能發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預先採取預防措施從而預防事故發生,以及能在事故發生後正確處置的行為,如駕車使用安全帶,溺水、車禍、火災等意外事故發生後的自救和他救行為。
4、避開環境危害行為:這里的環境危害是廣義的,包括了人們生活和工作的自然環境與心理社會環境中對健康有害的各種因素。
5、合理利用衛生服務: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現有衛生保健服務,以實現三級預防,維護自身健康的行為。
④ 危害健康的行為一般分為哪幾類
分類
(1)不良生活方式與習慣:持續的定勢化的行為稱為習慣。日常生活和職業活動中的行為習慣及其特徵稱為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組習以為常的、對健康有害的行為習慣,包括能導致各種成年期慢性退行性病變的生活方式。
如吸煙、酗酒、不良飲食習慣(飲食過度、高脂高糖低纖維素飲食、偏食、挑食、好吃零食、嗜好長時間高溫加熱或煙熏火烤食品、進食過快、過熱、過硬、過酸等)、缺乏體育鍛煉等。不良生活方式與肥胖、心腦血管疾病、早衰、癌症等的發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
(2)致病行為模式:致病行為模式是導致特異性疾病發生的行為模式,國內外研究較多的是A型行為模式和C型行為模式。
A型行為模式,是一種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的行為模式。A型行為又稱為「冠心病易發性行為」,其行為表現為做事動作快,想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盡可能多的工作(具有時間緊迫感),大聲和爆發性的講話,喜歡競爭,對人懷有潛在的敵意和戒心。
其核心行為表現為不耐煩和敵意。A型行為者的冠心病發病率、復發率和病死率均比非A型行為者高出2—4倍。
C型行為模式,是一種與腫瘤的發生有關的行為模式。C型行為又稱「腫瘤易發性行為」。C是癌症(cancer)的第一個字母。其核心行為表現是情緒好壓抑,性格好自我剋制,表面上處處依順、謙和善忍、迴避矛盾,內心卻是強壓怒火,愛生悶氣。
研究表明C型行為可促進癌前病變惡化。C型行為者宮頸癌、胃癌、食管癌、結腸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生率比非C型行為者高3倍左右,並易發生癌的轉移。
(3)不良疾病行為:疾病行為指個體從感知到自身有病到疾病康復全過程所表現出來的一系列行為。不良疾病行為可能發生在上述過程的任何階段,常見的行為表現形式有:疑病、恐病、諱疾忌醫、不及時就診、不遵從醫囑、迷信乃至自暴自棄等。
(4)違規行為:指違反法律法規、道德規范並危害健康的行為,如葯物濫用、性亂、非婚性行為等。違規行為既直接危害行為者個人健康,又嚴重影響社會健康與正常的社會秩序。
如吸毒可直接產生成癮行為,導致吸毒者身體的極度衰竭,靜脈注射毒品,還可能感染乙型肝炎和艾滋病;而混亂的性行為可能導致意外懷孕、性傳播疾病和艾滋病。
(4)健康相關行為分為哪些主要類型擴展閱讀
英國一家網站列舉了五個看上去並無大礙,實則危害人體健康的五個日常習慣。並對如何避免這五個習慣提出了建議。
1、下班後躺下放鬆
沒有什麼比下班後躺在沙發或者床上,一邊休息,一邊看電視更輕松的了。或許同時你也會選擇一些美味的食物,例如薯條或者爆米花。
但是德國的一些研究人員卻發現,這個習慣會對人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威脅。因為通過這種方式人們在工作時積累的心理壓力並不能夠得以放鬆,反倒會增加患高血壓的風險。
相反,工作後最好的放鬆方式是和親友一起在公園里跑步、快走,亦或是打網球、乒乓球或高爾夫。這些活動能夠帶動血液循環,消耗熱量並且帶來身心的愉悅。
2、每天吃肉
少吃肉才是健康的飲食習慣。有研究表明很多肉類,特別是紅肉,會增加人體患腸癌的風險。德國營養協會的研究表明,一個人每周的肉類攝入量應該控制在300g至600g之間,最好不要超過這個限量,應該用豆製品來代替更多肉類的攝入。
3、長期坐在馬桶上
坐馬桶時間太長會阻礙血液循環,同時給肌肉帶來持續的壓力。並且也會增加患痔瘡的可能性。因此,應該避免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可以使用鬧鍾來提醒我們坐馬桶的時間長短。
4、濫用鎮痛葯
很多人會通過服用鎮痛葯來治療頭痛、背痛等疾病,但是這很可能會傷害到肝臟,增加患胃潰瘍的可能性。同時也可能導致腎臟損傷,增加腹部出血的可能性。
因此,一個月內服用鎮痛葯的時間不能超過十天。鎮痛葯的作用等同於麻醉葯,人們應該尋找病因,而不是依賴於鎮痛葯。頭痛往往是由於心理緊張,承受較大壓力,或者缺乏運動而引起的。
因此,人們應該經常問問自己:我最近一次休假是什麼時候?我堅持鍛煉了嗎?在生病時,明智的做法是去看醫生,而不是自己盲目服用鎮痛葯。
5、忘記喝水
我們都知道喝水對於人體來說十分重要,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攝取的水分往往是不夠的,尤其是當我們全神貫注的投入到工作、學習中時經常會忘記喝水。長時間不喝水會導致便秘、皮膚乾燥、嘴唇乾裂,甚至也可能會導致眩暈,緊張感加劇。
因此,一個人每天至少應該喝兩升水。同時可以通過設置鬧鍾或者通過智能手機上的一些應用軟體來提醒自己喝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危害健康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阿媒盤點危害健康的五大習慣「每天吃肉」上榜
⑤ 影響健康相關行為的因素分為
1.在PRECEDE-PROCEED模式中,將影響健康相關行為的因素分為三大類:
(1)傾向因素:先於行為,又被稱為動因因素或前置因素,是產生某種行為的動機、願望,或是誘發某行為的因素。包括:知識、態度、信念、價值觀、行為動機與意向等。
(2)促成因素:又稱實現因素,是指促使某種行為動機或願望得以實現的因素,即實現某行為所必需的技術和資源。包括保健設施、醫務人員、診所、醫療費用、交通工具、健康信息和技術、個人保健技術;行政的重視與支持,法律政策等也可歸結為促成因素。
(3)強化因素:強化因素又稱加強因素,是激勵行為維持、發展或減弱的因素。主要來自社會支持、同伴的影響和領導、親屬以及保健人員的贊揚或批評,也包括人們對行為後果的心理和軀體感受等。
2.管理與政策診斷的核心是評估開展健康教育的資源與環境,包括組織資源、外部力量,以及政策環境。
【進階攻略】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強化因素是行為干預最為核心的內容。
【知識點隨手練】
一、A1型選擇題
1.任何特定的行為問題都是
A.受三類因素(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強化因素)共同作用的
B.互相獨立、互不相干
C.互相矛盾的
D.互相制約的
E.主要由傾向因素決定
2.知識、信念、態度、價值觀屬於哪種影響行為的因素
A.危險因素
B.強化因素
C.促成因素
D.促進因素
E.傾向因素
⑥ 促進健康行為有哪些類型
1.日常健康行為——指日常生活中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如合理營養、充足睡眠、適量運動等。
2.避開有害環境行為——指避免暴露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險因素,如離開污染環境、積極應對各種緊張生活事件等。
3.戒除不良嗜好行為——指自覺抵制、戒除不良嗜好的行為,如戒煙、不酗酒、不濫用葯物等醫學教育網 。
4.預警行為——指對可能發生的危害健康事件的預防性行為及在事故發生後正確處置的行為,如駕車使用安全帶、事故後的自救和他救行為等。
5.保健行為——指有效、合理利用衛生資源,維護自身健康的行為,如定期體檢、預防接種、患病後及時就醫、遵醫囑等行為醫學教
⑦ 什麼是健康相關行為
促進健康行為指個體或團體客觀上有利於自身和他人健康的行為。主要特點有:①有利性。行為表現有益於自身、他人和整個社會的健康,如不吸煙。②規律性。行為表現有規律性,不是偶然行為,如定時定量進餐。③和諧性。個體行為表現出個性,如選擇運動項目,但又能根據環境調整自身行為使之與其所處環境和諧。④一致性。個體外顯行為與其內在的心理情緒一致,無矛盾。⑤適宜性。行為的強度能理性的控制。
促進健康的行為可分為五大類:
(1)日常健康行為
日常生活中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如合理營養、充足的睡眠、適量運動、飯前便後洗手等。
(2)避開環境危害行為
指避免暴露於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有害健康的危險因素,如離開污染的環境、不接觸疫水、積極適應各種緊張生活事件等。
(3)戒除不良嗜好
指戒煙、戒酒、戒除葯物濫用等。
(4)預警行為
指對可能發生危害健康的事件的預防性行為,並在事故發生後正確處置的行為,如駕車使用安全帶,火災、溺水、車禍等的預防,以及意外事故發生後的自救與他救行為。
(5)合理利用衛生服務
指有效、合理地利用現有衛生保健服務,維護自身健康的行為,包括定期體檢,預防接種,患病後及時就診,遵從醫囑,積極配合醫療護理,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積極康復等。
⑧ 危害健康的行為有哪些類型
危害健康的行為是指不利於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主要特點有:①危害性。行為對己、對人、對社會健康有直接或間接、明顯或潛在的危害作用。例如吸煙行為,不僅危害本人健康,而且對他人和社會健康帶來不利影響。②明顯性和穩定性。行為非偶然發生,有一定的作用強度和持續時間。③習得性。危害健康的行為都是個體在後天的生活經歷中學會的,故又稱自我製造的危險因素。
危害健康的行為可分為四大類:
(1)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是一組習以為常的、對健康有害的行為習慣,如吸煙、酗酒、不良飲食習慣(飲食過度、高脂高糖低纖維素飲食、偏食、挑食、好吃零食、嗜好長時間高溫加熱或煙熏火烤食品、進食過快、過熱、過硬、過酸等)、缺乏體育鍛煉等。不良生活方式與肥胖、心腦血管疾病、早衰、癌症等的發生有密切關系。不良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具有潛伏期長、特異性差、協同作用強、個體差異大、廣泛存在等特點。
(2)致病行為模式
導致特異性疾病發生的行為模式,國內外研究較多的是A型行為模式和C型行為模式。
A型行為模式(TABP)是一種與冠心病發生密切相關的行為模式。A型行為又叫「冠心病易發性行為」,其行為表現為做事動作快,想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盡可能多的工作(具有時間緊迫感),大聲和暴發性的講話,喜歡競爭,對人懷有潛在的敵意和戒心。其核心行為表現為不耐煩和敵意。A型行為者的冠心病發病率、復發率和病死率均比非A型行為者高2~4倍。
C型行為模式(TCBP)是一種與腫瘤有關的行為模式。C型行為又稱「腫瘤易發型行為」。C是英文「癌症」(cancer)的第一個字母。其核心行為表現是情緒好壓抑,性格好自我剋制,表面上處處依順、謙和忍讓,迴避矛盾,內心卻是強壓怒火,愛生悶氣。研究表明C型行為可促進癌前病變惡化。C型行為者宮頸癌、胃癌、食管癌、結腸癌和惡性黑色素瘤發生率比非C型行為者高3倍左右,並易發生癌的轉移。
(3)不良疾病行為
指個體從感知到自身患病到疾病康復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不利健康的行為。不良疾病行為常見表現為:疑病、瞞病、恐病、諱疾忌醫、不及時就診、不準從醫囑、求神拜佛、自暴自棄等。
(4)違規行為
指違反法律法規、道德規范並危害健康的行為,如葯物濫用、性亂等。違規行為既直接危害行為者個人健康,又嚴重影響社會健康。
⑨ 促進健康行為與危害健康行為各分為哪幾類、有何特徵
促進健康行為的特點如下:
1、有利性:行為有利於自身和他人健康。
2、規律性:行為有規律的發生,不是偶然行為。
3、和諧性:個體的行為表現與其所處的環境和諧,即個體根據整體環境隨時調整自身行為。
4、一致性:個體外在的行為表現與其內在的心理情緒一致,沒有沖突。
5、適宜性:行為強度適宜,有理性控制,無明顯沖動表現。
分類:
促進健康的行為分為日常健康行為,避開環境危害行為,戒除不良嗜好,預警行為,合理利用衛生服務。
健康相關的行為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健康行為,指有助於個體在生理、心理和社會上保持良好狀態的行為,包括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吸煙、規律運動、維持合理體重等。
第二類是疾病行為,指尋求醫療機構治療的行為。
第三類是疾病角色行為,指按醫囑服葯和休息等康復行為。
⑩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個體或團體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 常分為哪兩類
按行為對行為者自身和他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健康相關行為可分為促進健康行為和危害健康行為兩大類:
1、促進健康行為
個體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益於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這些行為是朝向健康的或被健康結果所強化了的。促進健康行為具有有利性、規律性、和諧性、一致性、適宜性等特徵,體現了促進健康行為強調對自身與他人健康的益處以及行為內在與外在表現和諧。
2、危害健康行為
危害健康行為指的是偏離個人、他人乃至社會的健康期望,客觀上不利於健康的一組行為。其主要特點為:危害性:行為對個體、他人、乃至社會的健康有直接或間接的危害;穩定性:行為非偶然發生,有一定強度的行為維持需保持相當的時間;習得性:危害健康的行為都是在個體後天的生活經歷中學會的。
(10)健康相關行為分為哪些主要類型擴展閱讀
健康行為不僅在於能不斷增強體質,維持良好的心身健康和預防各種行為、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而且也在於它能幫助人們養成健康習慣。
因為多發病、常見病的發生多與行為因素和心理因素有關,而且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最終都可找到行為、心理因素的相關性,通過改變人的不良行為、不良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習慣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可見,健康行為是保證身心健康、預防疾病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