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學校增進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是
淺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競爭的程度越來越激烈,社會成員的
心理素質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顯得更加迫
切。縱觀整個大教育范疇,教育主體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個非常重要的
問題,也是現代學校教育面臨的關鍵與核心問題。對一切可開發的教
育資源進行科學整合和充分利用,堅持發展性教育為主,補償性教育
為輔的原則,採用多種途徑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的方法,激發學校師
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趨力,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調適和自我矯正
的能力,卓有成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本文
就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開設健康課程,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 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文件規定: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課程體系之
中,開設健康教育選修課程,每學期不少於10 個學時。教師要系統
的闡述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介
紹中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傳授心理自我調節和消除心理困
惑的方法。同時通過個案分析,使學生對常見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
因和主要表現有所了解,幫助學生以樂觀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
學習,面對人生、面對挑戰。
二、結合學科滲透,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學科滲透是學校可開發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學科課程隱
藏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載體。
現代教育思想認為:人的認識活動都是整體地發生的,學習是一個認
識、情感、意志有機結合的整體心理活動過程。情感、意志、性格、
氣質等雖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是由這些因素形成的動機和態度,
自始至終伴隨著認知活動的進行。根據這一心理活動規律,在學科教
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目標,開發學生的巨大潛能,讓學生自 1
主地、自覺地、刻苦地去學習。學科教學活動中潛藏著巨大的心理健
㈡ 實施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法有哪些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方法:
一、談話法
談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輔導中經常採用的方法。它要求教師通過談話,運用心理學知識和原理,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排除心理障礙。談話法是一種需要進行訓練和反復練習才能掌握的專業技能。談話可以是個別的咨詢面談,也可以分小組進行討論。這種方法常用於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咨詢中。
二、咨詢面談
咨詢面談的基本任務是在良好的咨詢關系中,澄清來訪學生的真正問題,進而找到適當的改變現狀的途徑和方法。咨詢面談首先要了解學生面臨的問題是什麼,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與來訪學生建立恰當的關系,使他們感到安全、可信、可靠、受尊重和被理解。在面談中,咨詢人員要學會傾聽,給來訪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敘述自己所碰到的問題和困擾,讓他感到咨詢人員的耐心和對自己的尊重。
㈢ 學校增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是
近年來,各地教育工作部門和高等學校在推進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和明顯的效果。一些高等學校已經把這項工作納入學校德育工作體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或咨詢的專門工作機構,開展了相應的教育教學科研和實踐活動,受到師生的廣泛好評和歡迎。不少高等學校的保健醫療機構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輔導或咨詢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目前這項工作在全國高等學校開展的情況很不平衡,一些高等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義認識不足,還沒有把這項工作放到應有的重要位置上;一些高等學校對新形勢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務、特點和規律等,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和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從總體上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遠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特別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當前要在認真總結各地高等學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有益經驗,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開展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和積極作用,探索新的工作思路,推動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康地開展。
㈣ 如何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
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近年來,心理咨詢機構不斷完善,增設了多種形式的服務,已成為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最有效的途徑。
2、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裡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並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轉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1)正確處理人際關系的指導
指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要跳出以「我」為中心的怪圈,對他人要熱忱、坦率、謙虛、友愛;要為人寬厚,能屈能伸,生活中不斤斤計較;能正確對待各種不公平的現象,能容人、讓人、能冷靜處事,能理智待人。
(2)挫折承受力與意志的培養
教育學生能承受挫折,經得起打擊;培養學生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的奮斗精神不因一時的挫折而消沉;在艱苦環境下不悲觀、不氣餒;能吃苦耐勞,能意志堅強地堅持工作、學習、生活;培養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良好心理素質。
(3)健康人格的教育
大學生正處於人格定性的關鍵時期。對他們進行健康人格的培育,包括提高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增強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良好的性格,形成廣泛的興趣,提高對困難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掌握正確的心理防禦方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㈤ 關於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應該如何應對
引言: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很多人重視,畢竟有很多孩子就受到了相關問題的困擾,也影響了自己的學習。關於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應該如何應對呢?
㈥ 如何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況下,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系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所能達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狀態。
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
1、正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
2、能與他人合作,有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 ;
3、能夠恰當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情緒,使自己 基本上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
4、獨立自主,學會選擇,學會做決定,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
5、有較強的意志品質,能夠承受挫折 ;
6、熱愛生活和學習,能在生活和學習中獲得幸福感;
7、在學習工作中發揮自己的潛力,有創新能力 ;
8、人格完善和諧 ;
9、智力正常(IQ>80) ;
10、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符合。
㈦ 學校增進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淺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徑和方法
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 競爭的程度越來越激烈, 社會成員的心理素質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也顯得更加迫切。縱觀整個大教育范疇, 教育主體心理素質的培養是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現代學校教育面臨的關鍵與核心問題。 對一切可開發的教育資源進行科學整合和充分利用, 堅持發展性教育為主, 補償性教育為輔的原則,採用多種途徑有機結合,相互補充的方法,激發學校師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趨力, 培養學生自我教育、 自我調適和自我矯正的能力,卓有成效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本文就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開設健康課程,構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
根據教育部的有關文件規定: 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德育課程體系之中,開設健康教育選修課程,每學期不少於 10 個學時。教師要系統的闡述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現實意義和深遠影響, 介紹中學生增進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傳授心理自我調節和消除心理困惑的方法。同時通過個案分析,使學生對常見的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現有所了解, 幫助學生以樂觀平和、 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學習,面對人生、面對挑戰。
二、結合學科滲透,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學科滲透是學校可開發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 學科課程隱藏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載體。現代教育思想認為: 人的認識活動都是整體地發生的, 學習是一個認
識、情感、意志有機結合的整體心理活動過程。情感、意志、性格、
氣質等雖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但是由這些因素形成的動機和態度,
自始至終伴隨著認知活動的進行。 根據這一心理活動規律, 在學科教
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各個目標, 開發學生的巨大潛能, 讓學生自
1/4頁
㈧ 學校增進心理健康的主要途徑和方法是什麼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和途徑
一.心理健康教育
1.什麼是心理健康
在現代社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適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個性結構完整,人際關系協調,人生態度積極,社會適應良好,行為表現規范和行為與年齡相符等。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於精神醫學中的診療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所以,預防問題發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3.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1) 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2) 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
(3) 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4) 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一) 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原則
1.目標性原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在於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生存、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圍繞這些目標,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不僅應包括人生觀與價值觀教育、人格培養、情緒情感訓練、意志力的培養、自我覺察與認識、生存訓練、潛能開發等主題內容,還包括與之相關的心理測驗、咨詢輔導、課程安排、活動訓練等各項工作。
2.現實性原則。要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教師的實際教育能力、學生發展的實際水平和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確定適宜於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3.發展性原則。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應「面向全體、注重發展」,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有代表性的主題內容,重視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預防、促進」的功能。
4.差異性原則。不僅要尊重個體差異,還應尊重年級差異。考慮不同年級、不同學生的心理需要,這是保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
5.活動性原則。在確定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時應突出活動為主的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滲透於靈活多樣、富有情趣的活動中,發揮心理教育活動的優勢,注重活動過程的教育作用。
(二)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誤區的剖析
誤區一: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測驗
㈨ 學校如何保護學生心理健康
1)作好情感交流工作 。小學生向師性強,一個成功的教師除了要有淵博的知識和良好的教學技能外,還應有健全的人格、優秀的心理素質。可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現這樣的例子,由於某些教師自身的教育素養、心理素質不高,教育方法不當,如諷刺、挖苦、變相體罰,動輒就咎等等,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造成人為的情感隔阻,甚至造成學生的心理障礙。小學生的可塑性強,基礎源於教師的心理素質與業務能力。在學校,教師的言談舉止無不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健康,所謂『為人師表『則簡要地對教師提出了優化自身心理素質的要求。若教師經常悶悶不樂,使學生緊張;情緒易波動;沒有熱情;甚至先入為主地對學生抱有明顯的偏見……這對學生無疑是一場災難。所以作為一名教師為了在學生的個性發展方面施加有力的影響,以保護和增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必須先培養自身的心理健康才有可能做好情感交流工作。教師要做到自身境界高。以『愛『作事業的基礎,要對學生
有耐心,以公正無私、民主、體諒人的態度對待學生,善於利用表揚的方法,讓學生對教師有信任感,有安全感,有仰慕感。只有在人與人之間、人與集體之間情感交流呈現了積極的狀態,才能為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因此,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不斷完善自我,竭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表率。
(2)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小學生對復雜的社會現象不甚了解,又不善於自覺地主動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心理活動及相應的外部行為。因而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迫在眉睫,作為教師要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3)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信心。獨生子女在優裕的物質環境中成長,從未吃過苦,經受意志的磨練,他們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受到家長的呵護,過分強調自我,唯我獨好。一旦在生活中碰到不順心的事或是受到老師、家長的批評,或是考試失敗,心理就承受不了,表現出無所適從。老師要及時發現其心理不良的苗頭,及時解開他們的心結,培養他們對挫折、失敗的心理承受能力。自信是成功的前提。不少學生自信心較差,如大部分中下生自認為是『失敗者『、弱者,經常違反紀律的同學把自己比喻成『過街老鼠『。這樣的觀念不利於自信心的培養,老師要善於引導,讓他們在參加活動中建立自信心。教師就應該在學生的養成教育階段,在日常生活中、學習中,以自己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去感化、去優化學生的心理素質,為社會輸送合格的人才。
(4)增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適時的心理輔導是有計劃地協助學生達到最佳心理狀態功能,開發心理潛能和完善個性的一種新型的教育方法,它是學校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在日常工作中,教師要努力成為學生的好朋友,善於為他們排憂解難。
(5)爭取學生家長的配合。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與家庭的教養方式和家庭的人際關系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有些甚至是家庭問題的表現或延續。因此無論是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還是咨詢、矯治計劃的制訂與實施,都需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與配合,這是搞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1如何有效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科學地講,健康的含義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那麼,如何有效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以下是有效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方法等等的介紹,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如何有效維護學生心理健康
找到問題根源
孩子的心理問題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們應該盡量找准問題的根源,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有針對性解決。
加強深層溝通
我們應該對孩子加強溝通,特別是一些深層次的溝通,也就是說,不要對孩子過於疏於管理和冷漠。
注重對症下葯
我們應該能夠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有針對性的予以解決,主要是目標一定要明確,態度一定要堅決。
2怎樣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探究家庭的教育
每一個孩子的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每一個家庭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我們家長有不良的生活習慣、語言習慣,他們的孩子也一定有所表現,我們可以這樣說,如果溺愛孩子就等於自殺,孩子的心理決不會健康的成長。孩子的特點決定了他們有著較大好奇心和模仿力。
學校承擔著培養孩子健康心靈的重要作用
每一個孩子來到學校,他們的交往如果不理想,必然也是自身不良習慣影響交往,這時我們的老師應當及時去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健康的心理,如果發現問題應當及時的想法改變,並與學生和家長作好溝通,避免出現更大的問題。
積極地開展一些活動
活動是最好的調節劑,通過活動,能夠讓學生們的特長得到發揮,還能讓學生們在交流中體會到集體的重要性,溫馨和諧的校園,必然會有良好的學習氛圍。一個良好的校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也很重要。
3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保持樂觀的情緒
要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工作。善於在生活中尋找樂趣,即便是幹些家務也不應視為負擔,而是帶著情趣去干,比如做飯,不斷嘗試新花樣,享受烹飪的歡娛。在工作上要不斷創造,在進取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斷感受成功的樂趣。
善於排除不良情緒
遇到不順心的事,別悶在心裡,要善於把心中的煩惱或困惑及時講出來,使消極情緒得以釋放,從而保持愉悅心情總伴你左右。
經常幫助別人
助人為樂,是一種高尚美德,其作用不僅使被幫助者感受人間真情,解決一時之難,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後的快慰。經常幫助別人,就是使自己常處在一種良好心境中。
4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有哪些
兒童多動綜合症
兒童多動綜合症高峰發病年齡是8—10歲,特點是活動過多,愛動,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走神,比較沖動等。多動症的干預一方面要藉助於葯物治療,另一方面可以運用行為療法和自我指導訓練的方法進行干預。
焦慮症
焦慮症是在面對外在威脅時自身出現了與面對的威脅不一致的反應,在情緒方面它表現為緊張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特別敏感,軀體方面的心跳加速過度出汗等。針對焦慮症可以採用軀體放鬆法,系統脫敏法,認知療法等進行治療。
抑鬱症
抑鬱症是以長期的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意志力減退為特徵的神經症。表現為情緒極其消極,對事情比較淡漠,認知傾向消極,動機的缺乏,肢體的疲憊等。針對抑鬱症首先要給學生以情感支持和鼓勵,然後採用合理情緒療法調整消極認知,帶領學生積極行動等。
恐怖症
恐怖症是對特定的並沒有實際危害的事物與場景的不理性的害怕。表現為害怕在社交場合說話,擔心暴露自己的情緒等。針對恐怖症使用系統脫敏法是最常見的。其次還要改善學生的人際關系,營造良好的和諧的環境。
強迫症
兒童的強迫症除了一些強迫行為還要注意兒童的強迫行為是否對他的學習生活等造成了困擾來判斷。表現為強迫性計數,強迫性洗手,強迫性自我檢查,刻板的動作等。針對強迫症一方面使用葯物治療,再者還可以使用行為治療以及森田療法等。還要建立支持性的環境來幫助兒童。
厭學症
厭學症又稱學習的抑鬱症。針對厭學症的治療教師要通過靈活多變的課堂教學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家長還要改變態度,然後糾正不良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