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各是什麼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心理健康是文明現代人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全面提高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素質。具體說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包括三個方面:首先,要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其次,要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於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最後,要根據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和特點,採取多種形式和方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2.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哪些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
1、小學生自我意識的輔導。
2、小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
3、小學生情感和意志的訓練。
4、小學生學習心理的提高。
5、小學生人際關系的輔導。
經典的心理健康十條標准
1、有足夠的自我安全感。
2、生活理想切合實際。
3、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
4、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5、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6、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9、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10、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客觀的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己的長處、短處、自己的個性特點,都會有一個觀念的、正確的評價和認識。知道自己能幹什麼,合適干什麼。對於辦不到的事,也不會苛求自己,做到就事論事,順其自然。
有自信自立的精神,有自我發展的心理動力心理健康的人,一般都有明確生活目標,有自我發展的驅動能力。因此,在困難和逆境面前,能自我整理和調控自己的情緒、談定冷靜的處理和對待各種復雜的問題,並不斷前進。
3.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的目標任務
3.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充分開發他們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發展,為他們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礎。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是:使學生學會學習和生活,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強調控情緒、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有心理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及時給予必要的危機干預,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4.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吸引力,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減少和避免各種不利因素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按照「全面推進、突出重點、分類指導、協調發展」的工作方針,不同地區應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積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全面推進。要普及、鞏固和深化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制度建設、課程建設、心理輔導室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積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建立學校、家庭和社區心理健康教育網路和協作機制,全面推進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科學發展,在學校普遍建立起規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
突出重點。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利用地方課程或學校課程科學系統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強心理輔導室建設,切實發揮心理輔導室在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行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建立一支科學化、專業化的穩定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
分類指導。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要在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礎上,繼續推進和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質量和成效,率先建立成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其他地區,要盡快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室和穩定的心理健康專業教師隊伍,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協調發展。堅持公共教育資源和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中西部地區傾斜,逐步縮小東西部、城鄉和區域之間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差距,以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發展為重點,推動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協調發展。按照「城鄉結合,以城帶鄉」的原則,加強城鄉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和城鄉均衡化發展。同時,著力提高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質量和成效,促進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德智體美全面協調發展。
4.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質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簡稱,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其目標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即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導行。
(4)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哪些目標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1、學生心理健康維護
這是以面向全體學生為主,通過常規的教育訓練來培養學生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而言,包括智能訓練,學習心理輔導、情感教育、人際關系指導、健全人格的培養、自我心理修養的指導、性心理教育等。
2、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學生開展心理咨詢,行為矯正訓練的教內容,多屬矯治范疇。具體而言,包括學習適應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懼症、厭學等問題的咨詢和調適;情緒問題。
5.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什麼
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學校有意識的訓練使每個受教育者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社會適應能力,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你認為說的有道理不?
6.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三維目標是哪三個
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個功能是發展性功能,指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個體的認知能力、情感、意志等得到發展,從而發展自我,成就自我,使自己的人生體現新的價值和意義。第二個功能是預防性功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認識到心理狀態與身心疾病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心理素質,自覺調整心理狀態,增強免疫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達到心理預防的目的。第三個功能是彌補性功能,如果因為某種原因出現了心理問題、心理異常,甚至心理疾病,就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轉變健康觀念,克服心理缺陷和消極心理,消除心理障礙,增進心理健康,起到心理彌補的效果。
7. 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與具體目標
總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他們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具體目標:使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目標:
1.使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2.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質;3.增強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4.給予學生科學有效地心理咨詢和輔導,使學生擺脫心理障礙。
任務:
1.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2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途徑:
1.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2.學科滲透。3.學校心理咨詢與心理輔導。3.環境教育。4社會磨礪。5.學校廣播。
8. 小學生心理健康內容簡短有哪些
1、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了解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認識心理異常現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其重點是學會學習、人際交往、升學擇業以及生活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常識。
2、城鎮中小學和農村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不同地區的實際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出發,做到循序漸進,設置分階段的具體教育內容。
3、小學低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適應新的環境、新的集體、新的學習生活與感受學習知識的樂趣;樂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體驗友情。
4、小學中、高年級主要包括:幫助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品嘗解決困難的快樂,調整學習心態,提高學習興趣與自信心,正確對待自己的學習成績,克服厭學心理。
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培養面臨畢業升學的進取態度;培養集體意識,在班級活動中,善於與更多的同學交往,健全開朗、合群、樂學、自立的健康人格,培養自主自動參與活動的能力。
隨著我國社會環境的轉變,社會不良風氣對青少年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令人堪憂。高素質人才不僅要具備知識,更要具備一個健康的心理。
9. 心理健康的主要目的
心理健康的主要目的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准也有所不同。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社會適應標准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
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
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須。
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