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會環境對健康的影響有哪些
環境的構成
環境是人類和生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因素的總和。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環境與人相互對立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又相互轉化。環境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一切必要的條件,而人類通過調節自身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界環境;同時也不斷地改造環境,創造有利於自身生存、發展的環境條件。人類對環境的改造能力越強,環境對人類的作用就越強。人類在改造環境的同時,也將大量的廢棄物帶給了環境,造成了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不良影響甚至危及生命。
(1)自然環境
人類的自然環境又稱物質環境,可分為兩類,一類指天然形成的原生環境,如空氣、水、土壤等;另一類是由於工農業生產和人群聚居等對自然施加的額外影響,引起人類生存條件的改變,稱次生環境。它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環境因素。
(2)社會環境
社會環境又稱非物質環境,是指與社會主體發生聯系的外部世界。其主體包括個人和群體。社會環境是由政治制度、經濟文化、教育水平、人口狀況、人的行為方式等要素構成的,是人類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質所創造的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的物質文化等所形成的環境體系。
環境與健康
(1)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① 空氣污染物在短時間內大量進入人體,會導致急性危害。產生的原因,一是污染地區的氣象條件發生了變化,大量污物積聚在低空,擴散不開;另一種是事故排放使大量有害物質短時間內進入大氣,造成嚴重污染。
② 慢性危害
長期生活在低濃度污染的空氣環境中,機體可受到慢性潛在性危害,使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發病率增高。如目前吸煙引發肺癌、石棉引起石棉肺、二氧化硅致矽肺等已為人們所共知。
③ 致癌作用
空氣污染物的致癌作用是慢性危害的又一表現,是現代肺癌發病率增高、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實驗證實,有30餘種空氣污染物具有致癌作用,其中最突出的是多環芳烴化合物,以3,4-苯並芘為代表。它是煤炭、石油、天然氣、木材等燃燒不完全所形成的一種高活性致癌物,在煤煙、煤焦油、汽車廢氣、飛機尾氣、柏油路灰塵中都能分離出3,4-苯並芘。某些元素如砷、鉛、鎘、鉻、鈹的致癌性已在動物實驗中被證實。
(2)水體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體的基本成分,也是生命活動、工農業生產不可缺少的物質,水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水體是以陸地為相對穩定邊界的天然水域。如果外界許多物質被混入天然水源,降低了水質,通過稀釋、混合、揮發、沉澱等物理方法,氧化、還原、酸鹼中和、化合、分解等化學方法,以及水生生物對有機物的降解作用過程,使雜質下降,這就是水體的自凈能力。當排入水中的物質量超過水體的自凈能力,使水質物理與化學性質發生改變,水質變壞,降低了水的使用價值,稱之為水體污染。
(3)土壤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土壤受到一定程度污染後,由於土壤的機械作用和物理、化學、生物化學作用,使病原體殺滅,有機物質被分解和合成,在衛生學上無害且能被植物利用的腐殖質和無機鹽,這就是土壤的自凈作用。當土壤被有機性廢棄物或毒物所污染,其含量超過土壤本身的自凈能力,就形成了土壤污染。土壤被污染後,對人體產生的影響大都是間接的。主要通過土壤——植物——人體或土壤——水——人體這兩個基本環節對人體產生影響。對健康的影響有如下幾個方面:
① 引起中毒
工業「三廢」中排出的廢水含有鉛、鎘等重金屬毒物,灌田後可以通過稻米造成慢性鎘中毒(疼痛病)和鉛中毒;含砷、汞農葯污染土壤引起慢性砷中毒和汞中毒;「三廢」和農葯污染土壤後,再經雨水沖刷而污染地面水和地下水,人們通過飲水、食物以及家畜通過飼料都可引起中毒。
② 誘發癌症
近年來的研究進一步證實,鎘、苯氧除草劑和氯酚農葯等對人有致癌作用。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通過對人體的外照射和內照射(經呼吸道和消化道)操作,除誘發癌症外,還會導致頭昏、乏力、脫發、白細胞減少或增多等病症。
③ 傳播疾病
被含有病原體的糞便、垃圾和污水污染的土壤,可成為有關疾病的傳播媒介,如傷寒、副傷寒、痢疾、結核病等。還有破傷風、氣性壞疽、肉毒桿菌等能在土壤中長期生存,成為人們感染這些疾病的重要來源。
(4)雜訊對健康的影響
凡是干擾人們正常休息、睡眠和影響人們正常工作、學習、思考和談話等不協調的聲音,均屬雜訊。我國規定每天工作8小時崗位的雜訊強度:新建企業不得超過85分貝,現有企業適當放寬至90分貝。生活生產中主要雜訊源有:
① 工業雜訊:來自工廠各種機械和高速設備的撞擊聲和馬達轟鳴聲,如織布機、風動工具、冶煉設備、球磨機、鍛壓、電鋸以及建築工地的攪拌機、打樁機等產生的雜訊。
② 交通雜訊:主要來自各種車輛、火車、飛機、輪船等在發動和運行中產生的雜訊。
③ 生活雜訊:主要來源是集貿市場的嘈雜聲,娛樂、體育場所和宣傳工具的高音雜訊,家庭的收錄機、電視機、洗衣機和縫紉機等發出的雜訊。
雜訊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可體現在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幾方面,但對神經系統的作用最直接。長期接觸雜訊對人體神經系統產生不良影響,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雜訊還可引起頭痛、頭暈、耳鳴、心悸及睡眠障礙等神經衰弱綜合症;對心血管系統損害主要表現出心率加快或減緩、血壓不穩;對消化系統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食慾減退、消瘦、胃液分泌減少、胃腸蠕動減慢等。
(5)社會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社會環境對人們健康的影響、制約作用是巨大的,作為社會人口中正經歷著生長發育和社會化過程的高中學生這一群體來說,也毫不例外地深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我國現有80多萬所中小學校和1 0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2億多人,約占我國人口的1/5以上。他們不僅在社會人口比例中數量大,更重要的是代表著人類的未來,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希望所在。因此,研究影響他們健康成長的各種社會因素,特別是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同輩群體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影響,為其在走上社會以前打下良好的身心健康素質基礎,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❷ 社會環境對人體的健康有哪些影響
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膳食結構 發生變化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健康問題,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增多,家庭中肥胖兒增多,另一方面,在兒童和育齡婦女中缺 鐵性貧血又占相當比例。人群特徵:包括年齡、性別、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婚姻狀 況、文化教養水平、倫理觀念。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遺傳或環境 背景,不同宗教的人有不同的生活和飲食習慣,不同籍貫的人往往 長時間地保留他們原居地的文化特徵。飲食習慣及其他環境特 征,是影響人們的主要因素,文化教育因素往往決定人們是否會生 活、會勞動、會休息、會娛樂、會運動、會交際,沒有相當的文化教養 因素,健康生活難以保證,倫理觀念、法制觀念、公德觀念、人生觀 受社會集體的制約。
❸ 影響健康的社會環境因素有哪些,舉兩舉2個例子來說明你認為最重要的兩個因素,並闡述他們如何影響人類健
摘要 社會環境:這里所指的社會環境是指一定社會的文化背景、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學家就這些社會環境因素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如風俗習慣、道德觀等,從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他們,使他們逐漸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觀、需要、動機、興趣和態度等心理品質。不同的文化對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響,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則是不健康的。社會意識形態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通過社會信息作為媒介的,中學生對社會信息的獲得,可來自於自己的直接觀察,也可來自於別人的見解傳授,如,網路、報刊雜志、電視、書籍、電影、廣播等。健康的社會信息,有助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沒落的社會信息,則會造成種種危害。如,暴力電視或電影會引起中學生的攻擊和犯罪行為。
❹ 社會文化因素如何影響健康
社會文化因素影響健康的規律與特點:
(一)泛影響性
泛影響性是指社會因素對人們健康的影響非常廣泛;對個體而言,一種社會因素可同時導致全身多個系統發生功能變化。
(二)恆常性
恆常性是指社會因素可對人們的健康產生稠密和持久的作用。
(三)累積性
累積性社會因素以一定的時序作用於人體,可形成應答累加,功能損害累加或健康效應累加作用。
(四)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一種社會因素可以直接影響人們的健康。也可以作為其他因素的中介、或以其他因素為中介作用於人們的健康。
❺ 文化對人的健康和生活方式都有哪些影響
文化有好有壞。好的文化對健康帶來益處,充滿活力。給生活帶來積極向上的態度,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和朝氣。文化能讓你真正認識生活,沒有文化,生活就會沒有精神支持。相反不好的文化,身體處於亞健康,工作沒熱情,消極的思想,不斷的沉迷,生活沒目標等等。
(5)社會文化如何影響健康水平擴展閱讀:
人類傳統觀念認為,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它是由人類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人類社會與歷史的積淀物。
確切地說,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文化是人類在不斷認識自我、改造自我的過程中,在不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所創造的並獲得人們共同認可和使用的符號(以文字為主、以圖像為輔)與聲音(語言為主,音韻、音符為輔)的體系總和。用更簡煉的文字表達,則可縮寫為:文化是語言和文字的總和。
❻ 社會因素影響健康的特點有哪些
影響健康的因素有:
1、環境因素環境是指圍繞著人類空間及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生活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之總和。因此,人類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1)自然環境又稱物質環境,是指圍繞人類周圍的客觀物質世界,如水、空氣、土壤及其他生物等。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在自然環境中,影響人類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學因素。
自然環境中的生物因素包括動物、植物及微生物。一些動物、植物及微生物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保證,但另一些動物、植物及微生物卻通過_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影響甚至危害人類的健康。
自然環境中的物理因素包括氣流、氣溫、氣壓、雜訊、電離輻射、電磁輻射等。在自然狀況下,物理因素一般對人類無危害,但當某些物理因素的強度、劑量及作用於人體的時間超出一定限度時,會對人類健康造成危害。
自然環境中的化學因素包括天然的無機化學物質、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及動物和微生物體內的化學元素。一些化學元素是保證人類正常活動和健康的必要元素;一些化學元素及化學物質在正常接觸和使用情況下對人體無害,但當它們的濃度、劑量及與人體接觸的時間超出一定限度時,將對人體產生嚴重的危害。
(2)社會環境又稱非物質環境,是指人類在生產、生活和社會交往活動中相互間形成的生產關系、階級關系和社會關系等。在社會環境中,有諸多的因素與人類健康有關,如社會制度、經濟狀況、人口狀況、文化教育水平等,但對人類健康影響最大的兩個因素是:行為和生活方式因素與醫療衛生服務因素。
行為是人類在其主觀因素影響下產生的外部活動,而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長期的民族習俗、規范和家庭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生活意識及習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健康觀的轉變以及人類疾病譜的改變,人類行為和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合理、衛生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將促進、維護人類的健康,而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將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特別是在我國,不良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對人民健康的影響日益嚴重,吸煙、酗酒、吸毒、縱欲、賭博、濫用葯物等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導致一系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
醫療衛生服務是指促進及維護人類健康的各類醫療、衛生活動。它既包括醫療機構所提供的診斷、治療服務,也包括衛生保健機構提供的各種預防保健服務。一個國家醫療衛生服務資源的擁有、分布及利用將對其人民的健康狀況起重要的作用。
2、生物遺傳因素
生物遺傳因素是指人類在長期生物進化過程中所形成的遺傳、成熟、老化及機體內部的復合因素。生物遺傳因素直接影響人類健康,它對人類諸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分布具有決定性影響。
如何預防:
1.第一級預防又稱病因預防,其對象是健康人群,包括暴露於某些危險因素的健康人群;其主要目的是保護健康人群,減少疾病的發生。
2.第二級預防又稱臨床前期預防,其對象是尚無臨床症狀,但體內已發生某些病理改變的人群;其主要目的是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3.第三級預防 又稱臨床期預防,其對象是患病人群;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疾病惡化,減少殘障。
❼ 影響人群健康的社會因素包括哪些 你認為比較重要的社會因素是什麼 請對這些
社會因素主要指社會制度、文化教育、人口及家庭等,它們主要通過對人的心理、生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作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的健康。
1.社會心理因素與健康
(1)社會心理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中,導致人們在行為乃至身體器官功能狀態方面產生變化的因素。人的心理現象較為復雜,既包括認識、情感和意志等共性的特徵,也包括能力、氣質、性格及興趣愛好等個性特徵,這些特徵都可能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因素。
(2)社會心理因素對機體健康造成的影響:通過生理變化的各環節發生作用。當人們遭遇到某些緊張的社會事件時,心理上就會出現不安和緊張的情緒;當緊張事件消除後,緊張的情緒狀態也會消失。如緊張事件繼續,這種緊張情緒就會持久存在。當緊張情緒持久存在引起一系列生理變化超過了人類自我調節功能時,就會對人體健康發生不良影響。
(3)心身疾病:是指社會心理因素在發病、發展、治療、預防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疾病和軀體功能障礙。常見的心身疾病有癌症、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和冠心病等。
2.社會經濟因素與健康
經濟是滿足社會人群基本需要的物質基礎,社會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衛生工作,衛生工作也同樣推動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兩者具有雙向互動作用。
(1)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人群健康水平提高的根本保證,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
(2)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必須以人群健康為條件,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對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社會文化因素與健康
文化因素包括教育、科學、藝術、道德、信仰、法律、風俗習慣等。
(1)思想意識對健康的影響:思想意識的核心內容是世界觀,其確定人們的其他觀念。人的觀念的形成,一方面來源於個人的生活經歷和實踐,另一方面來源於社會觀念的影響,從而使思想觀念具有個別性和社會普遍性。因此,由某種觀念帶來的健康問題也表現出個別性和社會傾向性。不良的社會道德和觀念可帶來社會病態現象和健康問題——社會病。
(2)風俗習慣對健康的影響:風俗習慣是歷代相沿的規範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人們的行為,從而對健康發生著重要的影響。不良的風俗習慣可導致不良的行為,將直接危及和影響人群健康。
(3)科學技術對健康的影響:科學技術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從而對個體和群體的心身健康發生著重大的影響。
4.人口與健康
人口的增長應與社會經濟增長相協調。人口增長過快,生產積累減少,生活水平下降,健康水平降低。還會造成自然環境的破壞,加重環境污染,對健康造成威脅。
5.衛生保健服務與健康
衛生保健服務是指衛生部門向社區居民提供適宜的醫療、預防、康復和健康促進等服務。在衛生保健服務中醫療質量、服務態度、醫德和醫療作風等,對人群健康可產生重要影響。
6.家庭因素與健康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維護健康的基本單位。通過優生、優育和計劃生育可使人口數量得以控制,且能保證人口質量,降低人群發病率。家庭成員和睦相處,有助於保持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良好的家庭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可保證生活質量,增強體質,減少疾病。
❽ 社會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影響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環境因素、生物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和保健服務因素。(1)環境因素環境對人類健康影響極大,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社會環境,人類一方面要享受它的成果,一方面要接受它帶來的危害。自然界養育了人類,同時也隨時產生、存在和傳播著危害人類健康的各種有害物質。氣候、氣流、氣壓的突變,不僅會影響人類健康,甚至會給人類帶來災害。在社會環境中,政治制度的變革,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的進步與人類的健康緊密相連。例如:經濟發展的同時帶來了廢水、廢氣、噪音、廢渣,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不良的風俗習慣、有害的意識形態,也有礙人類的健康。因此,人類要健康,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做好改善環境、美化環境、凈化環境和優化環境的工作。(2)生物因素在生物因素中,影響人類健康最重要是遺傳因素和心理因素。現代醫學發現,遺傳病不僅有二三千種之多,而且發病率高達20%。因此,重視遺傳對健康的影響具有特殊意義。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產生、防治有密切關系,消極心理因素能引起許多疾病,積極的心理狀態是保持和增進健康的必要條件。醫學臨床實踐和科學研究證明,消極情緒如焦慮、怨恨、悲傷、恐懼、憤怒等可以使人體各系統機能失調,可以導致失眠、心動過速、血壓升高、食慾減退、月經失調等疾病。積極的、樂觀的、向上的情緒,能經得起勝利和失敗的考驗。總之,心理狀態是社會環境與生活環境的反映,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3)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是指人們長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經濟、社會、風俗、家庭影響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習慣、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識。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雖然很早就認識到生活方式與健康有關,但由於危害人類生命的各種傳染病一直是人類死亡的主原因,就忽視了生活方式因素對健康的影響。直到19世紀60年代以後,人們才逐步發現生後方式因素在全部死因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例如,1976年美國年死亡人數中,50%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可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於健康是多麼重要。(4)保健服務因素決定健康的因素十分復雜,保健服務是極為重要的因素。世界衛生組織把衛生保健服務分為初級、二級和三級,實現初級衛生保健是當代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其基本內容是:①健康教育;②供給符合營養要求的食品;③供給安全用水和基本環境衛生設施;④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⑤開展預防接種;⑥採取適用的治療方法;⑦提供基本葯物。這些無疑對人類健康提供了根本性的保障。
❾ 對健康影響的社會因素有哪些
你好,朋友,你提問的問題,結合相關資料,我個人推薦如下看法,請您參考:
其實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社會環境因素有很多,在這我只談幾個方面:
1、社會環境:這里所指的社會環境是指一定社會的文化背景、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局面等。中外心理學家就這些社會環境因素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如風俗習慣、道德觀等,從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影響著他們,使他們逐漸形成理想、信念、世界觀、需要、動機、興趣和態度等心理品質。不同的文化對人的心理健康有不同影響,其中有些是健康的,有些則是不健康的。社會意識形態對人的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通過社會信息作為媒介的,中學生對社會信息的獲得,可來自於自己的直接觀察,也可來自於別人的見解傳授,如,網路、報刊雜志、電視、書籍、電影、廣播等。健康的社會信息,有助於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而不健康的腐朽沒落的社會信息,則會造成種種危害。如,暴力電視或電影會引起中學生的攻擊和犯罪行為。
2、 社會風氣:社會風氣與中學生的關系就像自然氣候與植物的關系一樣,社會風氣可以通過家庭、同伴、傳媒、流行等途徑影響其心理健康。不良風氣,會使一些中學生的心理受到了扭曲,難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因此,要確保中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學校、家庭和社會要共同抵制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凈化環境,樹立健康向上的社會風氣。
3、學習生活環境:處於不同學習生活環境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狀況也不盡相同。因此,城鄉差異、人口密度、環境污染、噪音等周圍環境與人的生存密切相關的因素,對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都存在明顯影響。打個比方吧,好比說生活在城市的中學生,由於住房單元化,同鄰居夥伴的交往明顯減少,這種狀況不利於他們的社會化,使其缺乏與人交往的技巧,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還有研究發現,人口密度過大與青少年犯罪率有密切關系,精神疾病以及其它心理變態也與人口密度有關。大城市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化日新月異,導致了大量過量信息的產生,使人們的心理嚴重「超負荷」,擁擠使人們更容易產生矛盾、爭吵,生活在其中的中學生也容易產生心理緊張,出現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4、社區環境:社區是指若干群體或社會組織(機關、團體)聚集在某一地域內形成的一個在生活上相互關聯的大集體。如街道、住宅小區、村莊、小鎮等。社區對生活在其中的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社會傳媒和社區環境產生的。學校和家長充分發揮社區對中學生心理的輔導作用。如,有選擇地組織中學生觀看健康的、符合其年齡特點的電影、電視;欣賞音樂會、美術、攝影展等;充分挖掘社區環境中的積極因素,組織他們參加社區的各種公益活動,如綠地認養、照顧孤寡老人、環保宣傳等……從這些有意義的活動中,中學生的能力可以得到鍛煉,心理會變得更加成熟。
總之,對中學生的心理素質而言,家庭因素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社會教育是保障,要全面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需要三方面因素的協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