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海水的用處
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與海洋環境
海洋資源類型
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中豐富的資源,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主要有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四類。
海水可以直接作為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要淡水,是解決世界淡水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目前,海洋化學資源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的海洋化學資源,將廣泛地造福於人類。
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000多種魚類。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開始捕撈和採集海產品。現在,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已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漁具、漁船、探魚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海洋捕撈能力。海洋中由魚、蝦、貝、藻等組成的海洋生物資源,除了直接捕撈供食用和葯用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途徑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圖3.14《深海錳結核》)。
海水運動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們屬於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污染。但是,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開發利用它們,必須採用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現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但是工程投資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漁業生產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圖3.15《大陸架剖面示意》)。這些浮游生物是魚類的餌料,它們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在溫帶海區比較多。
溫帶地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這些營養鹽類來自海洋中腐爛的生物遺體。暖流和寒流交匯處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餌料比較豐富。這些地方通常是漁場所在地(圖3.16《世界主要漁業地區的分布》)。因此,盡管大陸架水域只佔海洋總面積的7.5%,漁獲量卻佔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漁業國都分布在溫帶地區,這些溫帶國家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中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中國在充分利用近海漁場(圖3.17《舟山漁場的沈家門漁港》)和淺海灘塗大力發展海洋捕撈和海水增養殖業的同時,遠洋捕撈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產品在食品結構中比重較大。
海洋油、氣開發
海底油氣的開發,開始於20世紀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過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初只能開采從海岸直接向淺海延伸的油氣礦藏。80年代以來,在能源危機和技術進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與開發飛速發展,海洋石油開發迅速向大陸架挺進,逐漸形成了嶄新的近海石油工業部門。
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後通過海上鑽井來估計礦藏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海上鑽井平台(圖3.18《海上鑽井平台》)是實施海底油氣勘探和開採的工作基地,它標志著海底油氣開發技術的水平。工作人員和物資在平台和陸地間的運輸一般通過直升機完成。油氣田離煉油廠一般都較遠,油氣要經過裝油站通過船舶運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輸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是一項高投資、高技術難度、高風險的工程,國際合作和工程招標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間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使陸地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問題越來越令人關注。海洋可利用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個部分,隨著人類逐步向海洋挺進,海洋將成為人類活動的廣闊空間(圖3.19未來海洋空間利用示意)。
海洋環境不同於陸地,它的環境和生態條件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人類活動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禦多變的海洋氣象狀況和海水的運動;深海活動要能適應黑暗、高壓、低溫、缺氧的環境;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性大,對工程設備材料和結構有嚴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海洋空間利用已從傳統的交通運輸,擴大到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等諸多領域。交通運輸方麵包括海港碼頭、海上船舶、航海運河、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等。生產空間有海上電站、工業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等。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主要是海底電纜。儲藏空間方面,有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等。文化娛樂設施空間包括海洋公園、海濱浴場和海上運動區等。
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
海洋曾經是人類從事交通運輸的天然屏障。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努力將海洋屏障變為海上坦途。最初,人們利用人力、風力或洋流作為動力,駕駛木船在近海活動。隨著歐洲人到達美洲大陸,世界海洋航運由近海轉向遠洋。之後,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陸續開辟。20世紀初,開辟了通往南極和北極的航道,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相繼開通。現在,人類已經能夠將船舶駛人世界任何海域(圖3.20世界主要海運路線)。
20世紀60年代,世界石油生產和運輸增長,大型油輪得到發展。集裝箱船的興起,帶來了海洋貨物運輸的革命。今天,穿梭在遼闊海洋上的是百萬噸級的大型集裝箱貨輪和巨型油輪。這些船舶不僅擁有無線電導航和全球定位技術等現代化儀器設備,還可以選擇最佳航線服務,以節省能源和航時,減少危險。
沿海港口是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和裝卸貨物的場所,也是人們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主要場所。港口一般有一個服務區域,即腹地,該區域的商品和貨物通過這個港口向外擴散。為了完成運輸任務,港口要有配套的設施,如碼頭、裝卸設備等,還要有高效率的運作服務。在港口發展過程中,受內外因素的影響,港口的規模、服務功能和范圍可能有所變化。例如,某些國家的政府為吸引船舶來本國港口中轉,對港口實行特殊政策,將港口辟為自由貿易區、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繳納費用。
荷蘭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貿易的中心。之後,鹿特丹港又通過開鑿連通北海的運河,改善水運條件而持續發展。鹿特丹利用中轉散裝貨物的機能,發展了農、礦產品加工業和造船工業(圖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繼貿易也帶動了腹地近代工業的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歐各國經濟復興,鹿特丹成為歐洲聯盟的大門,港灣和航空設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轉機能更加突出。現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蓋了歐盟的半數國家。
圍海造陸
沿海地區人地矛盾激化,使人們將眼光投向大海。荷蘭人從13世紀就開始圍海造陸,目前,荷蘭有 1/5的國土是從海中圍起來的。圍海造陸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徑,但是它需要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特別是做好以水利工程為中心的配套建設。
在近岸淺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廢料建造陸地,通過海堤、棧橋或者海底隧道與海岸連接,這種新建陸地稱為人工島。世界上一些沿海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島。其中以海上城市(圖3.22日本神戶人工島)的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興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費用巨大,需要以強大的國力作基礎。
澳門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滿足發展居住、綠化、交通、工業、商業等的建設需要。澳門沿岸有許多淤積成的淺灘,有的在落潮時能露出水面,澳門人將它們視為良好的後備土地資源。 100多年來,澳門人利用填海造陸的辦法使土地面積擴大了1倍(表3.2澳門歷年土地面積的變化和圖3.23澳門歷年填海范圍)。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於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島水俁灣發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為工廠在生產有機產品過程中,排出含汞廢物。這些有害物質流入海洋後,逐漸在魚和貝類體內富集。最後導致100多人嚴重中毒,並先後死亡。
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石油污染和監測防治
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污染區域集中於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為污染跡象明顯,污染物集中,危害嚴重,因而倍受公眾的關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點。
為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很多國家在試驗新的原油裝載方法。有些國家配備了除污船,用來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世界性的開發海洋熱潮。海洋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的重要領域之一。為適應國際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新形勢,國際社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於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約的誕生,使國際海洋法律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例如,長期爭執不休的領海寬度問題得到了解決;國際海底及其資源確立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海域面積可外延到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為473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我國陸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強海洋綜合管理顯得日益重要。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誕生,為建立國際法律新秩序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兼顧各個國家的利益和要求,還有許多不完善和不明確之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在封閉和半封閉的海域,周邊國家主張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就有可能存在著重疊,還有一些島嶼主權爭議和漁業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相鄰國家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鄰國家間管轄海域劃界和海洋權益,要求有關國家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海水化學資源概況
海洋化學資源是指海水中所蘊含的可供人類利用的各種化學元素。海水的成分非常復雜,全球海洋的含鹽量就達5億億噸,還含有大量非常稀有的元素,如金達500萬噸,鈾達42億噸,所以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礦產資源庫。海洋資源的持續利用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前提,目前,全世界每年從海洋中提取淡水20多億噸、食鹽5000萬噸、鎂及氧化鎂260多萬噸、溴20萬噸,總產值達6億多美元。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缺水的地區愈來愈多,海水淡化已成為獲得淡水資源重要的途徑,所有這些都是海洋化學要研究的。
海洋生物資源
1、海洋生物資源量估計。海洋是生物資源寶庫。據生物學家統計,海洋中約有20萬種生物,其中已知魚類約1.9萬種,甲殼類約2萬種。許多海洋生物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為人類提供了豐富食物和其他資源。世界海洋浮游植物產量5000億噸,摺合成魚類年生產量約6億噸。假如以50%的資源量為可捕量,則世界海洋中魚類可捕量約3億噸。
2、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狀況。開發海洋生物資源的主要產業是海洋漁業,另外還有少量海洋葯用生物資源開發。1989年世界海洋漁業產量約8575萬噸。1990年世界漁業總產量估計(正式統計數字尚未見報道)為1億噸,其中海洋漁業產量也比1989年有所增長。其中,世界各大洋的漁業產量分別為:太平洋0.54億噸,大西洋0.24億噸,印度洋0.6億噸。
各國海洋漁業的發展水平差別很大。長期以來,日本和原蘇聯是漁業產量超過1000萬噸的漁業大國。中國的漁業發展比較快,1990年漁業產量達到1200多萬噸,成為第一漁業大國。美國、加拿大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以及南朝鮮和東南亞的某些國家,漁業也比較發達。
3、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潛力。世界大洋生物資源的開發潛力是很大的。如前述各國專家所估計的,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的總可捕量在2-3億噸之間,目前的實際捕撈量不足1億噸。另外,葯用和其他生物資源也有很大開發潛力。近年來,日本等國正在探索大洋深水區的生物資源開發問題,首先是進行資源調查,同時開發新的捕撈技術。據報道,過去被認為是海洋中的荒漠的大洋深水區,蘊藏著大量的中層魚類資源,其中僅燈籠魚的生物量就有9億噸,每年可捕量可達5億噸。南大洋磷蝦資源年可捕量可達0.5?億噸。另外,水深200?000m的區域也有許多其他經濟魚類,如長尾鱈科魚類,深海鱈科魚類,平頭魚科魚類,以及金眼鯛、鰈魚等,可捕量約3000萬噸。
海洋礦藏資源概述
用「聚寶盆」來形容海洋資源是再確切不過的。單就她的礦產資源來說,其種類之繁多,含量之豐富,令人咋舌。在地球上已發現的百餘種元素中,有80餘種在海洋中存在,其中可提取的有60餘種,這些豐富的礦產資源以不同的形式存在於海洋中:海水中的「液體礦床」;海底富集的固體礦床;從海底內部滾滾而來的油氣資源。
海水中最普通的是鹽,即氯化鈉,是人類最早從海水中提出的礦物質之一。另外還有一種鎂鹽,它們是造成海水又咸又苦的主要原因。除了這兩種外,還有鉀鹽、碘、溴等幾十種稀有元素及硼、銣、鋇等,它們一般在陸地上比較少,而且分布較分散,但又極具價值,對人類用處很大。
據估計海水中含有的黃金可達550萬噸,銀5500萬噸,鋇27億噸,鈾40億噸,鋅70億噸,鉬137億噸,鋰2470億噸,鈣560萬億噸,鎂1767萬億噸等等。這些東西,大都是國防工農業生產及生活的必需品。例如鎂是製造飛機快艇的材料,又可以做火箭的燃料及照明彈等,是金屬中的「後起之秀」,而世界上目前有一半以上的鎂來自海水。
海水是寶,海洋礦砂也是寶。海洋礦砂主要有濱海礦砂和淺海礦砂。它們都是在水深不超過幾十米的海灘和淺海中的由礦物富集而具有工業價值的礦砂,是開采最方便的礦藏。從這些砂子中,可以淘出黃金,而且還能淘出比金子更有價值的金剛石、石英、鑽石、獨居石、鈦鐵礦、磷釔礦、金紅石、磁鐵礦等,所以海洋礦砂成為增加礦產儲量的最大的潛在資源之一,愈來愈受到人們的利用。
這種礦砂主要分布在淺海部分,而在那深海底處,更有著許多令人驚喜的發現:多金屬結核錳結核就是其中最有經濟價值的一種。它是1872-1876年英國一艘名為「挑戰號」考察船在北大西洋的深海底處首次發現的。這些黑乎乎的,或者呈褐色的錳結核鵝卵團塊,有的象土豆,有的象皮球,直徑一般不超過20厘米,呈高度富集狀態分布於300-6000米水深的大洋底表層沉積物上。
據估計整個大洋底錳結核的蘊藏量約3萬億噸,如果開採得當,它將是世界上一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資源。目前,錳結核礦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的開發熱點。在海洋這一表層礦產中,還有許多沉積物軟泥,也是一種非同小可的礦產,含有豐富的金屬元素和浮游生物殘骸。例如覆蓋一億多平方公里的海底紅粘土中,富含軸、鐵、錳、鋅、錮、銀、金等,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科學家們在大洋底發現了33處「熱液礦床」,是由海底熱液成礦作用形成的塊狀硫化物多金屬軟泥及沉積物。這種熱塗礦床主要形成於洋中脊,海底裂谷帶中,熱液通過熱泉,間歇泉或噴氣孔從海底排出,遇水變冷,加上周圍環境中及酸鹼度變化,使礦液中金屬硫化物和鐵錳氧化物沉澱,形成塊狀物質,堆積成礦丘。有的呈煙筒狀,有的呈土堆狀,有的呈地毯狀從數噸到數千噸不等,是又一項極有開發前途的大洋礦產資源。
石油和天然氣是遍及世界各大洲大陸架的礦產資源。石油可以說是海洋礦產資源中的「寵兒」,又被稱為「黑色的金子」。據報告,1990年,全世界海上石油已探明儲量達2.970×1010噸,海上天然氣已探明儲量達1.909×1013M3。油氣加在一起的價值佔了海洋中已知礦產物總產值的70%以上。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然而目前全世界已開採石油640億噸,石油的枯竭在所難免,從海灣戰爭可以看出石油的價值所在。所以人們轉而求助的就是海洋石油資源。天然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又稱為沼氣,成分主要是甲烷。由於含碳量極高,所以極易燃燒,放出大量熱量。1000立方米天然氣的熱量,可相當於兩噸半煤燃燒放出的勢量。因此,天然氣的價值在海洋中僅次於石油而位居第二。
海洋能源概述
浩瀚的大海,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更有真正意義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能源。它既不同於海底所儲存的煤、石油、天然氣等海底能源資源,也不同於溶於水中的鈾、鎂、鋰、重水等化學能源資源。它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形態,就是用潮汐、波浪、海流、溫度差、鹽度差等方式表達的動能、勢能、熱能、物理化學能等能源。直接地說就是潮汐能、波浪能、海水溫差能、海流能及鹽度差能等。這是一種「再生性能源」,永遠不會枯竭,也不會造成任何污染。
潮汐能就是潮汐運動時產生的能量,是人類利用最早的海洋動力資源。中國在唐朝沿海地區就出現了利用潮汐來推磨的小作坊。後來,到了11-12世紀,法、英等國也出現了潮汐磨坊。到了二十世紀,潮汐能的魅力達到了高峰,人們開始懂得利用海水上漲下落的潮差能來發電。據估計,全世界的海洋潮汐能約有二十億多千瓦,每年可發電12400萬億度。
今天,世界上第一個也是最大的潮汐發電廠就處於法國的英吉利海峽的朗斯河河口,年供電量達5.44億度。一些專家斷言,未來無污染的廉價能源是永恆的潮汐。而另一些專家則著眼於普遍存在的,浮泛在全球潮汐之上的波浪。
波浪能主要是由風的作用引起的海水沿水平方向周期性運動而產生的能量。
波浪能是巨大的,一個巨浪就可以把13噸重的岩石拋出20米高,一個波高5米,波長100米的海浪,在一米長的波峰片上就具有3120千瓦的能量,由此可以想像整個海洋的波浪所具有的能量該是多麼驚人。據計算,全球海洋的波浪能達700億千瓦,可供開發利用的為20-30億千瓦。每年發電量可達9-萬億度。
除了潮汐與波浪能,海流可以作出貢獻,由於海流遍布大洋,縱橫交錯,川流不息,所以它們蘊藏的能量也是可觀的。例如世界上最大的暖流——墨西哥洋流,在流經北歐時為1厘米長海岸線上提供的熱量大約相當於燃燒600噸煤的熱量。據估算世界上可利用的海流能約為0.5億千瓦。而且利用海流發電並不復雜。因此要海流做出貢獻還是有利可圖的事業,當然也是冒險的事業。
把溫度的差異作為海洋能源的想法倒是很奇妙。這就是海洋溫差能,又叫海洋熱能。由於海水是一種熱容量很大的物質,海洋的體積又如此之大,所以海水容納的熱量是巨大的。這些熱能主要來自太陽輻射,另外還有地球內部向海水放出的熱量;海水中放射性物質的放熱;海流摩擦產生的熱,以及其他天體的輻射能,但99.99%來自太陽輻射。因此,海水熱能隨著海域位置的不同而差別較大。海洋熱能是電能的來源之一,可轉換為電能的為20億千瓦。但1881年法國科學家德爾松石首次大膽提出海水發電的設想竟被埋沒了近半個世紀,直到1926年,他的學生克勞德才實現了老師的夙願。
此外,在江河入海口,淡水與海水之間還存在著鮮為人知的鹽度差能。全世界可利用的鹽度差能約26億千瓦,其能量甚至比溫差能還要大。鹽差能發電原理實際上是利用濃溶液擴散到稀溶液中釋放出的能量。
由此可見,海洋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只要海水不枯竭,其能量就生生不息。作為新能源,海洋能源已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興趣。
㈡ 在海水裡游泳對身體有好處嗎
每天在海里泡上兩三個小時,堅持一周或半月,失眠、頸椎病、腰腿痛都得到了緩解。歸納起來,海水浴對身體健康至少有四大益處。
一是海水的成分與人體的血清和淋巴液十分相近。海水中有碘、鉀、鈣、鎂、硫等元素及礦物催化劑,能夠改善新陳代謝,協調內分泌器官的活動。海水中還含有大量生物刺激劑,可以促進內分泌腺的活動。海水中含的物質以結晶體狀態滲入皮膚,可使皮膚變得有彈性和光滑。
二是在海里游泳,人體與海水接觸時,身體表面會產生負離子,這些負離子能夠鎮靜、止痛,繁重的體力勞動和緊張的腦力勞動後,洗一個海水浴,能消除疲勞,減輕工作壓力,增強耐力,提高機體免疫力。
㈢ 海水又咸又苦,為什麼海洋生物可以飲用,它們不會受到影響嗎
首先要知道,我們體內的一切都是由細胞構成的。這些細胞需要化學物質,例如鹽,這樣身體才能正常工作。但是我們也知道,如果喝海水這種鹽含量高的水反而會造成惡心等症狀。那麼為什麼海洋動物能生活在海里呢?其實是因為,生活在海里的動物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來適應海水,這具體取決於它們的身體能承受多少鹽分。
總結
海洋動物經過數百年的進化,已經擁有了能夠在海洋里生活的應對方法,但是如果把他們放到更鹹的水裡,他們一樣也受不了。
㈣ 海水的朋友們,你們到底為什麼養海水
因為海水魚很漂亮啊!它光彩照人的外觀也吸引了很多水族愛好者去飼養。
但人們都聽說海水魚的飼養難度很大,首先水質環境就是需要考慮的問題,海水魚以前一直生存在海里,那麼我們自己飼養海水魚也要用海水嗎?
飼養海水魚,當然就一定需要「海水」,而天然的海水當然最適宜飼養,但是由於環境的污染,使用自海邊吸取的海水,並非最恰當的作法,而且即使你所採集的天然海水非常好,飼養海水魚時也是必須需要過濾系統的,因為那畢竟是不流動的「死水」,飼養過程中魚類的糞便、體表排出的廢物、殘留的餌料等,會在短時間內轉化成氨(NH3)或銨(NH4+),它們都是有毒的,水中含有0.1ppm的氨,海水魚就可能受到傷害,當氨高於0.3ppm時,很多魚會被毒死。海水不像淡水,海水中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成分更為復雜,這也是海水魚比淡水魚更加難養的原因,存放海水的容器一定不可以使用金屬容器,因為這些金屬的離子會溶解於水中,而傷害水族的健康。其次要密封存放於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約經過一個月的時間後,將沉澱於容器底部的污垢濾除,再經紫外線殺菌燈之照射後,方可放入水族箱中。如果沒有一良好的過濾系統,是無法長期飼養海水魚的。
而且不要試圖用暫養海鮮的海水素來飼養觀賞魚,那種鹽不具備多種微量元素,其實配置人工海鹽非常簡單,還安全可靠。因此使用「人工海水」則為最便通的辦法。
由於國外長期研究的結果,已經製造出最接近天然海水的「人工海水」,只須按照包裝上的說明,溶解於一定比例的自來水中即可。最佳的人工海水,應具備天然海水中所包含所有的「主要元素」(MAJOR ELEMENTS),次要元素"(MINOR ELEMENTS)以及「微量元素」(TRACE ELEMENT)。主要元素有鈉、鎂、鈣、鉀、硫、氯等;次要元素則包含了鉍、碳化物、矽、碘、鋰、氟、鉬、鍶以及磷等;這些元素可以使海中生物活得長久、健康、以及保持在天然海洋中原有之色彩,預防疾病及增加繁殖的機會等,都有很大的助益。而近七十種的微量元素,則對於海洋中生物的新陳代謝及水質,均有極大的幫助。
我們可以通過測量比重的方法來得知水的鹽度,在水溫25~26C時,比重1.022~1.023相當於3.3%的鹽度,比重計在水族市場上是很容易買到的,而且非常便宜,有漂浮的、盒式的和光學的,不用太高檔,只要質量有保證,任何形式的都非常好用。其實飼養大多數海水魚都不需要過於精確的鹽度,只要比重在1.018~1.028之間都可以接受。
㈤ 海水鹽分那麼大,為什麼魚蝦還能生存
海水硬骨魚魚體組織的含鹽濃度比外界海水的含鹽濃度要低得多,由於海水中有大量鹽分,故比重高、密度大.根據滲透壓原理,海水魚魚體組織中的水力,將不斷地從鰓和體表向外滲出.為了保持體內水分平衡,海水魚便不得不吞食大量海水,以彌補體內的失水.然而,由於大口大口地吞食海水,進入魚體內的鹽分也大大增加了,這樣,海水魚除了從腎臟排除掉一部分鹽分外,主要還是依靠鰓組織中的「泌氯細胞」來完成排鹽任務.
鯊魚、鰩等軟骨魚類採用的方式則有所不同.它們不像硬骨魚那樣喝海水,而是有一套保持體內外滲透壓平衡的高超本領.在它們的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因此體內液體的濃度反而比海水高,這樣就迫使它們以排尿的方式排除滲入體內多餘的水分.有時我們在吃鯊魚的時候總會覺得有一般刺鼻的怪味,其原因就是鯊魚的體內含有尿素.尿素不僅能維持軟骨魚內體液的高滲壓,減少鹽分的滲入,而且還能起到加速鹽分排出的作用.
海洋無脊椎動物的體液大多和海水等滲,因此,一般說來,它們不存在水鹽平衡的問題.海生的變形蟲沒有伸縮泡,淡水變形蟲有伸縮泡,就是因為海生變形蟲是生活在等滲液中,其代謝廢物可從體表排出,不需要伸縮泡來調節細胞的含水量.如果海洋的無脊椎動物進入鹽分較低的水域,如河口地區或淡水河流、湖泊中,問題就復雜了.很多海洋無脊椎動物不可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如果進入這種環境,體液中的鹽分逐漸減少,直至體液和體外液體達到平衡,但其細胞不能適應如此大變的液體環境,會很快死亡.一種蜘蛛蟹(Maia)就是如此.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
有些海洋動物能生活在低滲溶液中,即鹽度為0.5‰~30‰的溶液中(海水為35‰).如生活在近海沿岸的一種蟹(Carcinus),在海水中,體液和海水等滲,進入沿岸鹽分較低的半鹹水區域,體液仍能保持較高的滲透壓,這是由於其鰓有調節體液鹽分濃度的作用.在半鹹水環境中,它們的排泄器官(觸角腺,又稱綠腺)將滲入的過多的水排出體外.但由於排泄器官的機能還沒有發生適應於半鹹水環境的變化,因而排泄的尿總是和血液等滲.因此,排泄的結果,過剩的水被排除了,同時卻失去了體液中的鹽分.這就需要另外的機制來保持滲透壓的平衡.鰓將半鹹水中的鹽分逆濃度梯度地(主動轉運)吸收,轉移到血液中,使體液鹽分得到補償,滲透壓不致大降.與此同時,蟹細胞內的滲透壓也適應於半鹹水環境而有所下降;細胞中Na+和Cl-的濃度都在降低;一些氨基酸,如甘氨酸、脯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等的濃度也都降低,而含氮廢物的排泄量卻有所增加,這說明在低滲溶液中,氨基酸的分解加快了.由此可見,蟹適應低鹽分水域的方法是「雙管齊下」,一方面通過鹽分的回收而使體液滲透壓提高,另一方面通過Na+、Cl-等離子的排出和氨基酸的分解而使細胞內的滲透壓適當降低,從而使體液和細胞的滲透壓達到平衡.
㈥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為什麼在海里有用比較舒服
不知道你嘗沒嘗過海水,剛進嘴只是有點咸,可馬上就又苦又澀, 難受之極。要是在海里游泳,突然灌了一口水,那真是一個「嗆」字!咳又咳不出來,要是閉眼往下一咽,嗓子可就受罪了。想想也真難為那些龍蝦什麼的,活在這么難喝的海水裡,真不容易。海水為什麼是鹹的?那是因為水裡有鹽。不過海水可不是鹽水,海水裡的鹽絕大多數倒真是我們平常做菜用的鹽,純的鹽大名叫氯化鈉。我們吃的鹽大多是從海水裡曬出來的,每一升海水裡大約有30克氯化鈉,夠我們三口之家吃兩天的。一升海水裡大約還有3到5克其他物質,可這些物質竟然多達80多種,這還只是目前的分析手段能測出來的。如果你說自然界中所有的元素海水裡都有,那也不能說不對,因為海水裡的物質實在是太多了,也太復雜了。有些物質的含量非常少,少到我們的儀器只能知道海水裡有這種物質,可實在不知道它有多少。比如金子,海水裡也有,可含量很少,差不多是一個標 准50米游泳池裝滿水後再扔進一塊水果糖,你能說池子的水已經甜了嗎?海水裡的金子就只有這么多,想提取出來需要高超的提取技術和大量的能源。
海水裡各種物質的比例相當恆定,而且海洋生物已經非常適應了。美國的龍蝦到中國來絕不會鬧水土不服。海水中的這些物質是經過幾十億年的溶解、沖刷、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這些物質可不是簡單地堆在水裡的,這些物質與海水一起養育了大海中各種各樣的生命,海洋生物也充分適應了海水,而且多數離了海水就不能生存。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可能永遠也理解不了海里的魚兒怎麼就不怕咸,而且是又苦又澀的咸。
海水中的鹽來自地層。
海水為什麼是鹹的?它會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越來越咸?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沒有一個共同的觀點。
海水之所以咸,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正是這些鹽類使海水變得又苦又澀,難以入口。那麼這些鹽類究竟從哪裡來的呢?有的科學家認為,地球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剛開始形成的地表水(包括海水)都是淡水。後來由於水流侵蝕了地表岩石,使岩石的鹽分不斷在溶於水中。這些水流再匯成大河流入海中,隨著水分的不斷蒸發,鹽分逐漸沉積,時間長了,鹽類就越積越多,於是海水就變成鹹的了。如果按照這種推理,那麼隨著時間的流逝,海水將會越來越咸。
有的科學家則另有看法。他們認為,海水一開始就是感的,是先天就形成的。根據他們測試研究發現,海水並沒有越來越咸,海水中鹽分並沒有增加,只是在地球各個地質的歷史時期,海水中含鹽分的比例不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海水所以是鹹的,不僅有先天的原因,也有後來的因素。海水中的鹽分不僅有大陸上的鹽類不斷流入到海水中去,而且在大洋底部隨著海底火山噴發,海底岩漿溢出,也會使海水鹽分不斷增加,這種說法得到了大多數學者的贊同。
還有一些科學家以死海為例指出,盡管海洋中的鹽類會越來越多,但隨著海水中可溶性鹽類的不斷增加,它們之間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不可溶的化合物沉入海底,久而久之,被海底吸收,海洋中的鹽度就有可能保持平衡。
海水中的一部分鹽來自它對海底的岩石和沉積物的溶解。不過由於海洋中同樣有大量的物質,由於各種原因沉到海底,比如海洋生物死後遺骸墜落海底,所以海洋中的鹽也會返還給海底的沉積物。因此,靠溶解海底得到的鹽份是很少的,總的收支狀況恐怕是入不敷出。
海水中的大部分鹽的確是「淡水」的河流帶來的。我們前面提到,最初的海洋的水量遠不及現在的海洋,同時最初的海水含有的鹽份也很少,口味可能僅相當於我們現在喝的淡水。但是,自從地球上的第一場雨從天而降,開始沖刷年輕的陸地表面,海水的鹽度就改變了。雨水在數以億計的時間里敲擊著裸露的岩石,破壞岩石的結構,將礦物質溶解並帶走。這些礦物質包括氯化鈉、氯化鎂、硫酸鎂、硫酸鈣、硫酸鉀等,也就是化學家們所定義的鹽。這些鹽隨著地面的水流向低處遷移,諸多的水流匯聚為浩浩盪盪的大江大河,並最終注入大海。從古到今,海洋中不斷補充著來自陸地的鹽。
然而,河流帶來鹽的同時,也將大量的淡水帶到了海洋中,因此單憑河流注入這一個因素,並不能使海水變咸。海洋中鹽的濃度增加,還依賴普照萬物的太陽將海水蒸發。太陽光的能量被海水吸收後,海水表面的溫度升高,使水變成水蒸氣的趨勢增強了。水在蒸發的過程中,由液態變成了氣態,卻將原來所含有的鹽份留在海水中,並不帶走。而海面上的水蒸氣卻在風的催促下背井離鄉,運動到陸地的上空,當它與一團冷空氣遭遇時,水蒸氣又變成了小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水滴落向地面,形成了降雨。降雨給鹽份搬運工程又增加了一批生力軍,一個新的循環過程開始了。正是在海洋與陸地之間水循環的過程中,海洋中鹽的濃度越來越高。
㈦ 海水又咸又苦不能喝!海洋生物能直接飲用海水,不受生命威脅嗎
陸地上有許多水溶性鹽類,如氯化鈉,它們被雨水從陸地上浸出,由河流排入海洋,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大海變得越來越咸。死海是世界上最鹹的地方,密度超過1。躺在海面上,人可以輕松漂浮,不受控制,也不會沉到水裡。海水不能喝,一是苦(含氯化鎂),二是越喝越渴。如果你住在一個小海島上,像沙漠🏜,如果找不到淡水就會渴死。許多中東國家使用海水淡化技術,從海水中製造淡水,供農業、畜牧業和家庭使用。
人的生理環境也適應一定濃度的鹽,人體也有水和電解質的調節系統來維持水和電解質的平衡,因為人體的各種活動都取決於細胞膜內外的礦物質離子濃度。在水中,人體有一個吸收水分的尿液等生理過程,以減少水分的流失,那麼喝水後人體的礦物質含量就會增加,導致人更加口渴的生理反應,很少有人能抵抗水環境中的沖動,甚至有可能危及生命的大海。在人體水分相對充足的情況下,喝少量的海水還在人體的代償能力范圍內,但如果喝多了也可能造成人體原有的調節紊亂,導致水和電解質的缺乏。
㈧ 為什麼說海水浴十分有益人體健康
海水浴是指在天然海水中浸泡、沖洗或游泳的一種健身防病方海水浴法。
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鈉、氯化鎂、溴化鉀、硫化鎂等無機鹽和微量元素,有益於皮膚病的防治。
實踐表明,海水浴對過敏性皮炎、日光皮炎、神經性皮炎、牛皮癬、濕疹、痱子等皮膚病都有一定的療效。
在海水浴的過程中,由於海水的浮力和靜水壓力,可以起到按摩、消腫、止痛的功效,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並使血管舒張,起到降壓作用。
㈨ 為什麼說海水對皮膚好
你好,你經常可以接觸到海水,如果過很長時間之後,你的皮膚還沒有什麼反應的話,那說明你的皮膚對海水很適水,為了放心起見,你弄一點適合自己用的護膚品,在海水裡呆很長時間之後,一出水就去泡個澡,清除一下貼在皮膚表層的海水中含有的礦物質,洗完之後,去海灘曬太陽,我覺得這樣會對你的皮膚有好處。
海水澡
海水是天然的浴場,海水澡和森林浴一樣,是一種有益身心健康的健身活動,也是休閑和體育運動的好方式。
海水澡對人們的健康好處很多,因為海濱空氣新鮮,負離子多、陽光充足,海水中含有大量鉀、鈉、硫、鎂等成分,既具有殺菌作用,又能治療皮膚病,起伏的海水對身體起到按摩作用,能提高呼吸、心血管、神經系統和肌肉功能。海濱大氣透明度高,紫外線輻射強,能殺死更多的細菌,還能使人體內維生素D增加,有助於人體的新陳代謝和血液循環。在海水中運動,能使人體在海水的能量和壓力作用下吸入更多的氧氣,促進紅、白細胞和蛋白質的增生。含有鹽分的海水刺激皮膚,還能治療某些皮膚病和增加皮膚的光澤和彈性。
海水浴適應症:神經衰弱、肥胖症、慢性支氣管炎、胃腸功能障礙、輕度貧血、早期高血壓等。禁忌症:重度動脈硬化、Ⅱ、Ⅲ期高血壓、腦血管意外、肝硬化、腎炎、婦女月經期等。
洗海水澡、游泳特別要注意安全,一般要找沒有污染的沙質底的海濱,不要找有岩礁石和有鯊魚活動的海邊,同時不懂游泳的人要帶救生圈,以防萬一。小孩和不會游泳的學生,必須有會游泳的大人帶著看護。
有的人離海邊遠,不可能到海里洗澡,但他們又創造了一種新時尚———家庭海水澡,來解決無條件到海邊洗澡的難題。家庭海水澡也叫鹽浴,這對病人來說是有很大好處。科學家和醫生們認為:在普通家庭中,只要有浴缸、浴盆,就可以洗家庭海水浴,方法很簡便,只要到葯店去買特製的海鹽就是了。一澡盆(1500 2000L)洗澡水,需用1—3公斤鹽。把鹽裝入亞麻袋,放進澡盆,待鹽溶化後,雜質留在袋子里,水還是清凈的。
家庭海水澡一般可以在清晨或傍晚進行,或在睡前進行,必須在飯後1時半或2小時後才行。水溫以36—37℃為宜,每次浴療10至15分鍾,療養專家建議,兩次海水浴之間需隔2至3天,一個療程6至10天,過半年可再進行一個療程。
㈩ 海水的神奇養生功效有哪些
醫學專家發現,海水有著奇特的治病功效。根據法國衛生部的定義,海洋療法是把海水、海邊的空氣和海邊的氣候結合起來,起到治療作用的療法。
因此,海洋療法不僅是浸泡在海水中,而且經常逗留在海邊環境優美的地方,以恢復身體特有的自然治癒力為目的。作為海洋療法的一環,海水浴療將溫暖的海水引到室內的浴盆或浴池,再配合電子儀器進行治療。
專家發現,不同海域的海水能治療不同的疾病。地中海的海水中含有較多的鎂,鎂能消炎、祛痛,可治療風濕病。風濕病患者每天在24℃以上的地中海海水中泡2小時,3周後見效;北海的海水能活躍植物神經系統,促進新陳代謝,可治療疲倦及抑鬱症。
身體疲倦的人在北海海水中泡2小時,即可恢復體力。患抑鬱症的人每天泡2小時,堅持1周即可恢復健康;死海的海水含鹽量較高,能把皮膚上的炎症洗掉,身上鱗屑自行分解脫落。
牛皮癬患者只要在死海中堅持4周海水浴,就能治癒;加勒比海中高鹽度的海水可使脊柱和椎間盤得到很好的休息,椎間盤突出病人每天在水溫22℃以上的海中游泳,姿勢交替變換,日久症狀減輕;在加勒比海、地中海和東非沿海,溫暖的海水含有豐富的鈣、鎂等礦物質,骨折患者在這溫暖的海水中接受海浪沖洗時,海水中的鈣、鎂能使骨骼堅固,加快骨折處血液流動,使萎縮的肌肉開始生長,縮短的肌腱也開始伸長,有利於骨骼癒合。
海水浴療醫學專家認為,海水中溶解了從鹽類到微量元素的各種物質,每一種對人體均是不可缺少的。在海水中,人的皮膚如同一塊海綿,一點一點地吸收碘、礦物鹽和其他一些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這是海水浴療能夠治病的重要原因。現在,法國約有40個海洋治療中心,每年採用海水療法的人數達400萬人:其中94%的就醫者病情好轉,82%的患者減少了去醫院就診的次數,91%的患者減少了服葯量。目前,法國的海水浴療法在醫治關節炎方面卓有成效,德國的海水療法以治療呼吸道疾病見長,而保加利亞的海水療法則以醫治婦科病著稱,表明海水浴療法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顯而易見,未來的大海不僅為人類提供充足的生物資源,而且也為人類的身心健康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