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健康信息的主要內容包括哪幾個大方面和小的方面
生理、心理和各方面的健康和平衡,而並不僅僅是沒有症狀與不適。從另一角度來看,健康就是在生理、情感和思維三方面的互聯關繫上毫無任何的約束和局限。在生理上是毫無任何疼痛、不適或活動上的約束;在情感上能按照外在情況與環境因素而自動表露出喜樂、憤怒、悲哀、憂慮、哭、笑等各方面情感,並於情緒表露後能自動調整過來,恢復原來的平靜、平衡心境。換言之,在情感上不會長期局限在一種情感表現而不能自拔;在思維上有不謀私慾的心態,有能夠清楚理解和思考問題的能力,有堅強、靈活具創造性、愛心和熱情的意念才能是全面性的健康。
『貳』 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所謂心態即心理態度的簡稱,心理學上是這樣定義的:心理態度主要指動能心素和復合心素所包括的諸種心理品質的修養和能力。換句話說心態就是人的意識、觀念、動機、情感、氣質、興趣等心理狀態的一項。它是人的心理對各種信息刺激做出反應的趨向。人的這種心理反應趨向不論是認識性的、感情性的,還是行為性的、評價性的,都是對人的思維、選擇、言談和行為具有導向和支配作用。所以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人生的成敗有許多因素的影響,但是起決定作用的就是心理態度。
1.理解心態
一般來說,人際關系的失敗,大部分要歸因於誤解。對於特定的一系列事實,或者環境,我們往往指望別人也會跟我們一樣地作出反應和得出結論。大多數情況下,別人的反應或者立場並不是要為難我們,也不是因為太頑固或者心懷叵測,因為他們對情況的了解和解釋與我們不同。
有人說過,每天承認一件痛苦的事實,是一項有益的訓練。所以相信別人是真誠的而不是心懷敵意的,即使事實並非如此,也有助於緩和人與人之間的緊張關系,使彼此之間更深刻地互相了解。
2.有勇氣的心態
世界上沒有一件事可以絕對肯定或保證。一個成功者和一個失敗者之間的區別,往往不在於能力大小或想法的好壞,而在於是否有勇氣,是否敢於冒險和行動。也許在你行動之前隨時都可能犯錯誤,你所作的決定也難免失誤,但是絕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追求的目標。你必須有勇氣承擔犯錯誤的風險、失敗的風險、受屈辱的風險。走錯一步總比在一生中原地不動要好一些。因為人向前走就可以獲得矯正前進的方向的機會。
3.寬容心態
學會不在你心中譴責別人,不要因為他們的錯誤而責怪和憎惡他們。一個人對別人寬容時,他也必定對自己寬容。你覺得別人更有價值的時候,你就能發展成為一個更佳的、更合適的自我意象。
4.尊重心態
生活中的陷阱和深淵中,最可怕的就是自己不尊重自己,這是最難克服的。尊重意味著對價值的欣賞,欣賞你自己的價值並不等於自我中心主義,因為人們需要自我尊重。
自我尊重的最大秘密在於多欣賞別人,對任何人都要有所尊敬。你和別人打交道時要留心考慮,訓練自己把別人當作有價值的人來對待,這樣你會驚奇地發現,你的自尊心也加強了。因為真正的自尊並不產生於你所成就的大業,你所擁有的財富,你所得到的榮譽,而是對你自己的欣賞。
5.自信心態
自信建立在成功的經驗之上。我們開始從事某種活動時,很可能缺乏信心,因為我們沒有從經驗中知道我們會成功。學會騎自行車,在公開場合演說或者進行外科手術都是如此。成功孕育著成功,一次小的成功可以成為巨大成功的基石。
另一個成功的技巧,是養成記住過去的成功而忘卻失敗的習慣。過去你失敗過多少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記取、強化和專注成功的嘗試。查爾斯·凱特林說過,任何一個年輕人想要成為科學家,都必須准備在獲得一次成功之前失敗九十九次,而且不因為這些失敗而損傷自我。
回憶過去勇敢的時刻是恢復自信最有效的方法。歐佛豪爾塞博士介紹說,生動地回憶我們過去的成功和勇敢的時刻,是自信心動搖時極有益的訓練。
只有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承認自我時,他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功和幸福。世界上最不幸、最痛苦的莫過於盡力要使自己和別人相信自己不是本來這副樣子。一個人最終拋棄了虛偽和矯飾、主動表現出本來面目時,他得到的輕松與滿足是無可比擬的。
『叄』 健康的定義是什麼健康的內涵包括哪幾個方面
世界衛生組織最新對健康的定義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性良好。身體健康是首要目標,還包括精神和社會層面的良好狀態。
人體健康的具體標准包括一下10條:
①精力充沛;②處事樂觀;③睡眠良好;④適應能力強;⑤能抵抗一般性疾病;⑥保持標准體重;⑦眼睛明亮;⑧牙齒完整;⑨頭發有光澤;⑩肌肉、皮膚彈性好。
『肆』 健康的內容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的定義:"健康乃是一種在身體上、精神上的完美狀態,以及良好的適應力,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衰弱的狀態。"這就是人們所指的身心健康,也就是說,一個人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
健康是人類生存發展的要素,它屬於個人和社會。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健康就是沒有病的,有病就不是健康"。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現代健康觀告訴我們,健康已不再僅僅是指四肢健全,無病或虛弱,除身體本身健康外,還需要精神上有一個完好的狀態。 人的精神、心理狀態和行為對自己和他人甚至對社會都有影響,更深層次的健康觀還應包括人的心理、行為的正常和社會道德規范,以及環境因素的完美。可以說,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相當廣泛的。健康是人類永恆的主題。
『伍』 30條日常生活中與人體健康有關的信息
小便
喝完啤酒就想上廁所的人,是腎臟健康的證明。喝完啤酒,20歲的人在15分鍾後,30歲的人在20分鍾後,40歲的人在30分鍾以內上廁所,就是健康身體。總之,腎臟功能越強,上廁所時間也越早。撒尿時,尿力不足即是腎臟衰弱的證明。
嘴唇
嘴唇是內臟的信號燈。嘴唇蒼白的男人必是貧血,呈紫色者是肺病,黑色的人肝臟患病,發熱的人是紅色。例如,嘴唇微紅而粗糙,且身體酸麻,就要多喝一些蜂蜜,並吃蘿卜泥,不久之後熱會退去。如因貧血而嘴唇發白,應吃一段時間的豬肝。
手掌
一旦遇到下面這些手部的異常情況應去醫院查明原因。感覺異常清晨醒來,兩手發脹、屈伸不利,起床後不久便逐漸好轉或消失。這個現象提示你,可能你的心、腎、肝有病或患有營養不良性浮腫。麻木。如果經常麻木,年齡又步入中老年行列,或平日患有高血壓病,可能是「中風」的先兆。
手顫。如果嗜酒成性應考慮是否已有慢性酒精中毒;不飲酒的人應考慮甲狀腺機能亢進;服葯過量、出現神經質、煩躁症時也會出現手顫現象。
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食物有幫助人體排出體內毒素的作用:
動物血:豬、鴨、雞、鵝等動物血液中的血紅蛋白被胃液分解後,可與侵入人體的煙塵和重金屬發生反應,提高淋巴細胞的吞噬功能,還有補血作用。
鮮蔬果汁:它們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質能阻斷亞硝胺對機體的危害,還能改變血液的酸鹼度,有利於防病排毒。
海藻類:海帶、紫菜等所含的膠質能促使體內的放射性物質隨大便排出體外,可減少放射性疾病的發生。
韭菜:韭菜富含揮發油、纖維素等成分,粗纖維可助吸煙飲酒者排出毒素。
三、你知道什麼樣的高度對人體健康有益嗎? 你知道什麼樣的高度對人體健康有益嗎?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情要涉及到高度,而掌握適宜的高度,不僅有益於人體健康,還會對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幫助。
一是枕頭的高度。一般應與一側肩寬相等,這樣可使頭略向前彎曲,頸部肌肉充分放鬆,呼吸保持通暢,胸部血液供應正常。其高度約15厘米,老年人和兒童要相應降低。周歲以內的嬰兒枕頭不應高於6厘米,老年人更不應高枕,以免引起頭部供血不足。
二是床鋪的高度。成人的床鋪以略高於膝蓋部為宜,使上下床感到方便。家庭中老年人的床略低於使用者膝蓋,便於上下床鋪和避免摔傷。
三是椅子的高度。成人所坐椅子面應低於其小腿1厘米左右,這樣下肢可著力於整個腳掌,便於兩腿向後移動;孩子使用桌椅應與其自身形體一致。
四是照明白熾燈的高度。燈泡距桌面高度,60瓦為100厘米左右,40瓦為55厘米,25瓦為50厘米,15瓦為30厘米。日光燈距桌面高度,40瓦為150厘米,30瓦為140厘米,20瓦為110厘米,8瓦為55厘米。
五是電視機擺放的高度。家中電視機距地面1米左右,既益於收看,又符合視線的高度。
六是煤氣灶的高度。煤氣灶台一般高65~75厘米,鍋架離火口以5厘米為宜。無論使用平底鍋還是圓底鍋,都應把架撐起,以保證最大限度地利用燃料,減少室內污染。
七是自行車坐墊的高度。一般以與本人的腰部持平為宜。車把不能低於坐墊,否則會引起「自行車病」和「膀胱排尿梗阻症」。
八是鞋跟的高度。男孩不要超過3厘米,女孩後跟高度以4~6厘米為宜,老年人為1—1.5厘米,兒童因足弓尚未發育完,最好穿平跟鞋為佳。
四、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始終離不開飲食中的五味——甜、酸、苦、辣、咸。五味與人體健康的關系十分密切,假如你調配得科學合理,不僅增加營養,而且對人體健康大有裨益;相反,你若是偏嗜其中一味,則有害於身體。
甜味
科學研究證實,糖類是人體熱量的主要來源。祖國醫學認為甜味入脾,吃甜食具有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肌肉疲勞、調和脾胃、緩解疼痛、解除毒素等作用。但是過食甜膩之食品,則會壅塞、泄氣,不僅使血糖升高,膽固醇增加,還會引起身體缺鈣及維生素B1不足。
酸味
酸味是由有機酸產生的,如醋酸、乳酸、檸檬酸等。中醫葯學專家認為酸味入肝。在日常生活中適當吃些酸味食品,可促進食慾,有健脾開胃之功,還有增強肝臟功能的作用,並能提高鈣、磷等元素的吸收。醋酸還具有消毒之功效。但過量服食可引起胃腸道痙攣及消化功能紊亂,故脾胃有病者宜少食。
苦味
苦味由有機鹼或無機鹼離子產生,如茶葉、咖啡、可可等食品呈苦味,就是因其含有茶鹼、咖啡鹼之故。中醫認為,苦入其心,具有解除燥濕、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益腎利尿以及健胃等作用。所以,醫生以及營養保健專家大力提倡人們在日常尤其是夏天多吃些苦味食品。苦味對人體雖有多種益處,但多食會引起腹瀉、消化不良等症。
辣味
辣味由辣味素構成。中醫認為,辣入肺,可發散、行氣、活血,辣味能刺激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的分泌,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機體代謝,可祛風散寒、解表止痛。但食之過量會刺激胃黏膜,並可使肺氣過盛。故患有痔瘡、肛裂、消化道潰瘍、便秘以及神經衰弱的患者,以不食或少食為好。
鹹味
鹹味由氯化鈉等成分組成。中醫認為鹹味入腎,它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的滲透壓平衡及正常的水鈉鉀代謝功能。在嘔吐、腹瀉及大汗後,適當喝點淡鹽水,可防止體內微量元素的缺乏。科學研究證實,成年人每天吃鹽6克左右即可滿足自身之需。過量攝入氯化鈉可導致多種疾病。
五、五類污染來源影響人體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食品安全概念是指:食品應當無毒無害,對人類健康沒有直接或潛在的任何危害。也就是說食品必須保證不致人患急、慢性疾病或不潛在不良影響。而食品中對人體造成危害的因素,其來源和種類大致可分為:外界污染,如被致病微生物、寄生蟲、農葯、重金屬、其他有害化學及放射性物質污染等;加入食品中的各種添加劑使用不當引起的衛生問題;食品本身含有的有毒物質,如河豚魚、發芽土豆;在食品加工過程中產生或加入的有害物質,如酒中甲醇,燒烤製品中雜環胺;各種情況下食品成分發生異常變化,如脂肪酸敗。
目前食品污染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來自農產品中的化肥施用超量、農葯殘留、獸葯和飼料添加劑以及食品加工中的添加劑等。
十條黃金定律確保飲食安全
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過10條確保飲食安全的黃金定律,分別是:食品一旦煮好就應該立即吃掉,食用在常溫下已存放四五個小時的食品很危險。未經燒煮的食品通常帶有可誘發疾病的病原體,因此食品必須徹底煮熟才能食用,特別是家禽、肉類和牛奶。應選擇已加工處理過的食品。食品煮好後常常難以一次全部吃完。如果需要把食品存放四五個小時,應在高溫或低溫的條件下保存。存放過的熟食必須重新加熱才能食用。不要把未煮熟的食品互相接觸。這種接觸無論是直接或間接,都會使煮熟的食品重新帶上細菌。保持廚房清潔。烹飪用具、刀叉餐具等都應用干凈的布擦乾凈。處理食品前先洗手,不要讓昆蟲、兔、鼠和其他動物接觸食品,因動物常帶有致病微生物。飲用水和准備食品時所需的水應純潔干凈。
另外,還要注意用冰箱儲存食物,冷凍室的食品一般不要超過3個月,冷藏室的食品則不要超過3天,即使保鮮性能較高的冰箱,也不宜超過7天。西紅柿、巧克力、火腿肉及香蕉、荔枝及某些熱帶水果則不宜在冰箱儲藏。
清洗蔬菜水果要仔細
隨著大批水果、蔬菜的陸續上市,一年中果菜品種最豐富的季節即將到來。大家要特別注意清洗干凈再吃,以下這些簡易方法還是行之有效的:
沖洗浸泡法:先用清水沖洗,後用食鹽水或淘米水浸泡20分鍾左右,有些蔬菜水果上的農葯殘留可去除大部分。葉類蔬菜以及葡萄、草莓等水果更適用此法。不宜用洗滌劑或開水浸泡。
削皮法:某些蔬菜水果需要削去其外皮,才能去除絕大部分農葯殘留物,如冬瓜、蘿卜、蘋果等。
水煮法:某些葉類蔬菜或外皮、外殼堅硬耐溫的水果,可放入開水中煮1分鍾,即可去除其表面90%以上的農葯。某些不易洗凈的瓜果、蔬菜用刷子刷洗後再用沸水煮,效果也不錯。
『陸』 健康包括哪三方面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個人為與環境取得和諧的關系而產生的心理和行為變化。它是個體與各種環境因素連續而不斷改變的相互作用過程。它有3個基本組成部分:
①個體。社會適應過程的主體。
②情境。與個體相互作用,不僅對個體提出了自然的和社會的要求,而且也是個體實現自己需要的來源,人際關系是個體社會適應過程中情境的重要部分。
③改變。是社會適應的中心環節。它不僅包括個體改變自己以適應環境,而且也包括個體改變環境使之適合自己的需要。
個體在遇到新情境時 ,一般有3種基本的適應方式:問題解決,改變環境使之適合個體自身的需要;接受情境,包括個體改變自己的態度、價值觀,接受和遵從新情境的社會規范和准則,主動地作出與社會相符的行為;心理防禦,個體採用心理防禦機制掩蓋由新情境的要求和個體需要的矛盾產生的壓力和焦慮的來源。
『柒』 如何理解健康信息的概念
世界衛生組織(WHO)關於健康的概念又有新發展,它指出:所謂健康就是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適應上完全處於良好的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指疾病或病弱。也就是說,它不僅涉及到人的心理,而且涉及到社會道德方面的問題,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三方面構成健康的整體概念。
生理健康是指人的身體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體重適中,體形勻稱,眼睛明亮,頭發有光澤,肌肉皮膚有彈性,睡眠良好等。
生理健康是人們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保障,達不到這一點,就談不上健康,更談不上長壽。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精神、情緒和意識方面的良好狀態,包括智力發育正常,情緒穩定樂觀,意志堅強,行為規范協調,精力充沛,應變能力較強,能適應環境,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壓力,經常保持充沛的精力,樂於承擔責任,人際關系協調,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相一致,能面向未來。
心理健康同生理健康同樣重要。據醫學家測定,良好的心態,能促進人體分泌出更多有益的激素,能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人體健康長壽。
道德健康也是健康新概念中的一項內容。主要指能夠按照社會道德行為規范准則約束自己,並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有辨別真與偽、善與惡、美與丑、榮與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
把道德納入健康范疇是有科學依據的。巴西著名醫學家馬丁斯研究發現,屢犯貪污受賄的人易患癌症、腦出血、心臟病和精神過敏症。品行善良,心態淡泊,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心胸坦盪,則會心理平衡,有助於身心健康。相反,有違於社會道德准則,胡作非為,則會導致心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態,有損健康。試看,一個食不香、睡不安、惶惶不可終日者,何以能談健康!據測定,這類人很容易發生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功能失調,其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也會減弱,最終會在惡劣心態的重壓和各種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者早衰,或者早亡。
『捌』 什麼叫健康,健康行為的5個方面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
健康標准,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食得快:進食時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飯而不挑剔食物,這證明內臟功能正常。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時,能很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覺輕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種良好的感覺,說明胃腸功能良好。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說得快: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表示頭腦清楚,思維敏捷,中氣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動自如、轉變敏捷。證明精力充沛旺盛。
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具有坦盪胸懷與達觀心境。
良好的處世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事物的變遷能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能保持對社會外環境與機體內環境的平衡。
良好的人際關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過分計較,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適量運動:運動能改變血液中化學成分,有利於防止動脈血管硬化。保護血液、維護心血管系統的健康。要經常參加以耐力性為主的運動項目,如跑步、球類、登山等.。心理健康重要性
『玖』 健康包括哪幾方面的內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47年的定義,健康是指個人在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三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種狀態,而不僅指沒有生病或者體質健壯。
因此,健康是人身體機能、心理和社交生活達至合一而整全的狀態。然而,人不是孤立存在的個體,人需要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與角色。
中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而引起疾病。
身體狀況的改變可能帶來相應的心理問題,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別是痼疾,往往會使人產生煩惱、焦躁、憂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導致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
維護健康四大基石:平衡飲食、 適量運動、 戒煙限酒、心理健康。
(9)什麼是健康方面的信息擴展閱讀:
保持健康是漸進的過程,都會受到醫療衛生知識及實務的演變所影響,也會受個人策略及一些組織的影響。
一、自我照護的策略
個人健康有賴於自己觀察到有關身體狀況的一些資訊,也和個人為了身體健康而做的調整有關。這些包括預防疾病或減少疾病影響的個人行動,也包括像用肥皂洗手及洗澡、刷牙及使用牙線潔牙、食物儲存、准備及處理時的食品安全等。
這些日常生活觀察得到的資訊-例如睡眠模式、是否運動、營養攝取及環境特徵等-有助於個人的決策及行動(例如:「我昨晚睡得不好,今晚決定換一個枕頭看看。」)到門診的診斷及治療計劃(例如「一個病人注意到若他的鞋比較緊時,左邊心臟會不適,可能需要利尿葯物以減少體內的水分。」
二、飲食
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去維持健康有七大類:碳水化合物(五穀雜糧)、蛋白質、脂肪、礦物質、維生素、纖維素和水。
均衡飲食和適量運動對於人們十分重要。均衡飲食是指選擇多種類和適當分量的食物,以便能提供各種營養素和恰當熱量去維持身體組織的生長,增強抵抗力和達致適中的體重。在進食時,應該按照「飲食金字塔」的分量比例進食及每天喝充足水分,以促進健康。
均衡飲食使身體正常運作,有助抵抗疾病,讓人時刻感到精力充沛並維持理想體重。如要達致理想體重,最有效及可持續的方法便是保持健康飲食並進行適量運動。多吃煎炸和太甜或太鹹的食物可能會引致肥胖,高血壓,高膽固醇等,有損人們的健康。
健康飲食的三大原則,分別為:進食多類食物、避免暴飲暴食及注意均衡,以吸收各種所需營養。
健康飲食同時涉及食物安全與衛生的問題。無論是購買還是處理食物、煮食還是出外用餐,均應注意,以避免染病或食物中毒,對健康產生負面的影響。
三、運動
運動會強化肌肉及循環系統,運動可以維持或增強體適能,也可以促進健康,如2018年討論度最高的核心與深蹲運動。 但若長時間不運動,肌肉將會退化,甚至萎縮。
四、科學扮演的角色
健康科學是科學著重在健康的分支,有二個主要的方向:研究人體及健康相關的議題,來了解人類(及動物)體內的運作,並且應用這些知識來促進健康、預防及治療疾病或其他身體或心理的損害。健康科學可分為許多領域,包括生物學、生物化學、物理、流行病學、葯學及醫學社會學。
應用健康科學應用衛生教育、生物工程、生物科技及公共衛生等領域的知識,更進一步的了解健康相關議題及促進人們的健康。
五、公共衛生的角色
公共衛生可以用以下的話來描述:「藉由社會及組織,公營及私營部門、群體及個人進行系統性的努力,來預防疾病、延長人類壽命及促進健康的科學及藝術。」
公共衛生以人口健康分析為基礎,關注威脅社群健康的事件或疾病。要探討的人口可以少到極少數人,也可以多到包括各大洲的所有人口(例如瘟疫)。公共衛生有許多的子領域,但一般會和流行病學、生物統計學及醫療衛生相關。環境健康、群體健康、心理健康及職業衛生也是公共衛生相關的領域。
『拾』 什麼是健康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
現代健康的含義並不僅是傳統所指的身體沒有病而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身體有沒有出現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這就是現代關於健康的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
現代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個方面,其中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