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呢?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我能正常的工作,能夠適應環境,能夠支配自己的身體,也能管控自己的情緒,能夠很好的與人交流,生活有幸福感。
那麼心理不健康又是指什麼呢?這個定義包含了很多方面,可以簡述為當心理活動變得失衡,而且對個體生存發展和穩定生活起著負面的作用,影響較大,那麼就可能處於心理不健康的狀態。
那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心理是否健康,有什麼評判標准呢?
1、心理活動強度
心理活動強度指的是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到精神打擊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抵抗力強的人,會有心理反應,但是能夠緩解過來,對其精神刺激不那麼強烈,不會致病。
抵抗力差的人,通常反應會很強烈,並且容易產生後遺症,可能會導致精神障礙。
2、心理活動耐受力
上面一個標準是指對突然的精神刺激,這個耐受力指的就是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
例如患上治療周期長的疾病,例如癌症,長期對於身心都折磨。
耐受力弱的人可能就會發生個性的改變,可能會變得異常暴躁或情緒特別低落,甚至會加重病情;而耐受力強的人也會感覺到痛苦,但是不會產生精神問題,而會把每次扛過的苦都當做強者的象徵。
3、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上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例如有的人白天一條蟲,晚上一條龍,白天無精打采,到晚上就靈感爆棚,而有的人則是正好相反的。
假如一個人習慣晚上的時候花一個小時冥想,那麼有一段時間因為某些原因,這個動作無法執行,節律被打破,那麼他就很容易產生焦慮感,心理活動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4、自信心
自信心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在進行一項新任務的時候,有些人評估自我的時候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估計過高和估計過低。
估計過高的可以簡稱為自大,對於自我能力過於自信。如果在實際操作時掉以輕心導致失敗,那麼就容易產生失落感或者抑鬱情緒。
估計過低的可以堅持為自卑,覺得自己不行,做事情容易畏首畏尾,容易害怕失敗,而惴惴不安,容易產生焦慮。
所以是否能夠有恰如其分的自信,也是評判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准,自信心過低,並且在生活中不能提高,那麼可以說這個人的心理水平是不高的。
2. 健康心理學主要講什麼
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一個基礎學科。主張運用心理學和健康促進的手段,維護和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提高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及改造能力。 健康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探討和解決有關保持或促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學在矯正影響人類健康或導致疾病的某些不良行為,尤其是在預防不良行為與各種疾病發生中所應發揮的特殊功能;探求運用心理學知識改進醫療與護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節省醫療保健費用和減少社會損失的途徑,以及對有關的衛生決策提出建議。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心理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健康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中心任務是探討有關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問題,著力於人類健康的維護,而不是疾病的治療。在這一點上,健康心理學同中國傳統醫學所強調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於未然」的主張有相通之處。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並首先受到預防醫學界的重視。它是在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的形勢下出現的。美國從節約醫療保健經費開支與降低發病率的目的出發,率先開始了對健康心理學的研究。 1976年,美國心理學會討論了心理學在人類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強調心理學在心理衛生中的作用外,還指出心理學應當研究有損人類健康或導致疾患的心理與社會行為因素,探討預防和矯正不良行為以及幫助人們學會應付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隨後,成立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健康研究小組,並在此基礎上,於1978年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學分支,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的第38分支,並創辦了《健康心理學》和《行為醫學雜志》。 由於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及其工作實踐與人類健康的各種問題緊密相聯,甚至直接關繫到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後的短短幾年裡就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如今在歐洲不僅已成立歐洲健康心理學會,比利時、聯邦德國、英國、荷蘭等許多國家也都建立了為數很多的國立健康心理學機構。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和聯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資金開展健康行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國已制定出公眾健康法規。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已制定出有關計劃。 健康心理學是在行為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主要任務是使心理學在行為醫學和預防醫學中發揮作用。它在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的過程中,綜合運用了行為理論、程序學習、行為健康和條件反射的原理。它在疾病的防治、不良行為的矯正、生理功能障礙的康復、意外事故的減少、精神緊張的緩解,以及運動鍛煉與健康教育的普及等方面,都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也對降低許多心身疾病,如對降低心血管病和癌症的發病率等起了重要作用。 在預防與心理行為因素關系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方面,健康心理學著重探討行為模式引起冠心病的機制以及矯正的方法。它綜合運用了心理學、醫學、社會學、教育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提出了積極的預防心臟病的措施,例如,提供有關禁煙、戒酒、限制高鹽與高脂飲食的咨詢建議,提倡採用科學方法進行增強體質的鍛煉,主張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和養成良好習慣,並強調個人對自己健康的責任心,培養自我保健等等。統計表明,這些措施的實行使心臟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顯著降低。 實踐表明,健康心理學在與相關學科的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已經並將會越來越顯示出其造福人類的重要作用。在美國,通過健康心理學家與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青少年吸煙者的比率已明顯下降,成人的吸煙率比20年前下降了12%,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因吸煙致病致死的這一尖銳社會問題。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正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它也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和探討的問題。例如,如何在不同的科學中汲取有益於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方法,手段,並與社會各有關方面進行有成效的合作,以實現為社會培訓「健康人」(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與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目標;探尋和確定培養健康心理學家的正確途徑與恰當標准;明確健康心理學家的工作內容、研究方向與職責許可權,設置適當的工作機構並建立和健全相應的工作制度等等。 在中國,健康心理學也已日益受到醫學界和心理學界的重視。 ◆ 教育心理學 * 學習心理 ** 學習理論:聯想反射理論,聯結理論,認知理論,聯結-認知理論,學習的活動理論等。 ** 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型 ** 學習模型 ** 學習分類學說 ** 學習准備 ** 學習動機 ** 學習定勢 ** 學習的強化 ** 學習測量與評定 ** 學習遷移:經驗泛化說,分析概括說,相同要素說等。 ** 學習的方式方法:發現學習,接受學習,指導學習,掌握學習,意義學習和機械學習,整體學習和部分學習,集中學習和分散學習,學習競賽,潛伏學習,過度學習等。 ** 學習差異 ** 羅森塔爾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 ** 學習的心理衛生 * 學科教學心理學:語文教學心理學,數學教學心理學,外語教學心理學,自然學科教學心理學,社會學科教學心理學等。 * 教育工藝學:視聽教學,程序教學,機器教學,計算機輔助教學,自學輔導等。 * 智育心理學:知識掌握,智力技能,操作技能,能力差異等。 * 德育心理學:品德,品德結構,品德形成,品德發展理論,品德差異等。 * 體育心理學 * 美育心理學 * 教師心理 ◆ 醫學心理學 * 意識障礙 * 睡眠障礙 * 夢游症 * 感覺障礙 * 知覺障礙:錯覺,幻覺等。 * 注意障礙 * 記憶障礙:遺忘症,錯構症和虛構症,似曾相識症和舊事如新症等。 * 智力障礙:智力落後,痴獃等。 * 情感障礙:焦慮 * 意志障礙 * 思維障礙:違拗症,妄想等。 * 強迫狀態 * 言語和語言障礙:口吃,緘默症,失語症等。 * 人格障礙:精神病態 * 性行為異常:同性戀 * 心理防禦機制 * 緊張狀態 * 心理治療:暗示療法,精神分析療法,格式塔療法,行為療法,系統脫敏法,厭惡療法,代幣獎勵,生物反饋,催眠療法,氣功療法等。 * 康復心理學 * 心理衛生:心理咨詢,兒童期心理衛生,青年期心理衛生,成年期心理衛生,老年期心理衛生,群體心理衛生等。 * 健康心理學 * 變態心理學 * 病理心理學 * 心理生理醫學 * 心身醫學 * 護理心理學 * 臨床神經心理學 * 針刺鎮痛的心理學研究 * 缺陷心理學:盲人心理學,聾啞心理學等。
3. 什麼叫健康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一個基礎學科。主張運用心理學和健康促進的手段,維護和增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提高對社會生活的適應及改造能力。
健康心理學是運用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探討和解決有關保持或促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分支。它主要研究心理學在矯正影響人類健康或導致疾病的某 心理學圖
些不良行為,尤其是在預防不良行為與各種疾病發生中所應發揮的特殊功能;探求運用心理學知識改進醫療與護理制度,建立合理的保健措施,節省醫療保健費用和減少社會損失的途徑,以及對有關的衛生決策提出建議。在一定意義上說,它是心理學與預防醫學相結合的產物。 健康心理學與臨床心理學的一個主要區別在於,前者的中心任務是探討有關軀體疾病的心理學問題,著力於人類健康的維護,而不是疾病的治療。在這一點上,健康心理學同中國傳統醫學所強調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和「防病於未然」的主張有相通之處。
健康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後期,並首先受到預防醫學界的重視。它是在醫學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化的形勢下出現的。美國從節約醫療保健經費開支與降低發病率的目的出發,率先開始了對健康心理學的研究。 1976年,美國心理學會討論了心理學在人類健康中的重要作用,除了強調心理學在心理衛生中的作用外,還指出心理學應當研究有損人類健康或導致疾患的心理與社會行為因素,探討預防和矯正不良行為以及幫助人們學會應付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隨後,成立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健康研究小組,並在此基礎上,於1978年8月正式成立了健康心理學分支,成為美國心理學會 心理學圖
的第38分支,並創辦了《健康心理學》和《行為醫學雜志》。Joseph Matarazzo(1982)是該分會的第一任會長,他提出了健康心理學的4項目標:第一,保持並促進健康水平;第二,預防並治療疾病;第三,鑒別病因以及健康與疾病和相關功能障礙之間的相互關聯;第四,分析並改善醫療保障體系和健康政策。 由於健康心理學的研究及其工作實踐與人類健康的各種問題緊密相聯,甚至直接關繫到社會的進步與個人的幸福,所以它在建立後的短短幾年裡就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如今在歐洲不僅已成立歐洲健康心理學會,比利時、聯邦德國、英國、荷蘭等許多國家也都建立了為數很多的國立健康心理學機構。近年來,澳大利亞政府和聯邦政府直接提供研究資金開展健康行為和健康教育的工作。在南美和北美各國已制定出公眾健康法規。一些發展中國家也已制定出有關計劃。
4. 談談對心理健康的理解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受到遺傳和環境的雙重影響,尤其是幼年時期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方式,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影響甚大。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產、生活上能與其他人保持較好的溝通或配合,能良好地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各種情況。
心理健康的標准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5. 請問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心裡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如果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均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適當的調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標准
1、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當的評價;
3、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4、不脫離現實環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7、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適度地發泄自己的情緒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6.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定義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特別是在人格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中,美國心理學家傑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義最為著名,他提倡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對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①自我認知的態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對自我做出客觀的分析,對自己的體驗、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認知。
②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態絕對不會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萬念俱灰的,他會努力去實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自強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會成長起來,去追求人生真正的價值。
③統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處理內心的各種能量,使之不產生矛盾和對立,保持均衡心態。他對於人生有一種統一的認知態度,當產生心理壓力和欲求不滿時,有較高的抗壓力及堅韌的忍耐力。
④自我調控能力。對於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對的穩定,並具有自我判斷和決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從於他人,善於調節自我的情緒和能力,果斷地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⑤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他能正確地認知現實世界,判斷現實。
⑥積極地改善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受環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順應環境,適應環境,並積極地發問、變革環境,使之更適應人的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熱愛人類,適當地工作和游戲,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並有效率地處理、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維持,即不僅能獲得確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
我國學者把"心理健康"的定義,又做了一個概括: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種機能健康;
③符合社會生活的規范,自我的行為和情緒適應;
④具有自我實現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統一和調和;
⑥對環境能積極地適應,具有現實志向;
⑦有處理、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
⑧具有應變、應急及從疾病或危機中恢復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義,是與心理障礙和疾患相對而言的。隨著國際、國內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有一個不斷修正、完善過程。
7. 什麼是心理健康學
什麼是心理健康學
導讀:所謂心理學的科學方法是基於個體或者群體行為,情緒,語言的觀察,通過數據分析,歸納,推理出人的基本心理與意識活動類型,並形成一種通約理論。更多心理健康盡在應屆畢業生心理網。
心理學是研究個體感覺、行為、情緒、意識與精神活動之間關系的科學。
所謂心理學的科學方法是基於個體或者群體行為,情緒,語言的觀察,通過數據分析,歸納,推理出人的基本心理與意識活動類型,並形成一種通約理論。
先說定義里提到的觀察,這樣的科學方法可能存在以下的問題:
第一,觀察者的觀察是否會受到研究前提與先佔假設的影響。
若基於假設的基礎上,則在靜態的背景上推論,但是世界卻不是靜態的
也就是說你看到什麼?你的觀察工具是否可靠?
當信息量過於豐富與復雜時,一切歸納與推理是對的么?
觀察存在的第二個問題是:
人類的觀察具有很大的主體性,把主體感轉譯為客觀實在,會冒巨大的失真風險。
舉個例子你就很好地理解這句話了:
例子一:轉譯過程中,你看到的,得到結論時你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處理了信息,所以得到一定不是全部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很大
例子二:當兩條線段足夠短,目測時人眼無法識別。
所以人都是有局限的,受局限影響,得出的觀察結果並不客觀
因此,任何孤立的心理實驗,或有限的人類行為觀察,正如這兩條線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結果。
再說定義里的通約,我舉例子 你就明白了:
中國人學狗叫“汪汪”,美國人學狗叫“嗷嗷”。汪汪與嗷嗷正是不同觀察下的通約認知模式。
人類的知識需要語言去表達,語言必須建立在通約模式下,不然彼此就難以理解。
通約達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如果沒有通約,正如拔錯了電話,根本就沒有溝通的基礎,更談不上理解了,遺憾的是通約需要省略巨大的差異信息。舉個例子,當我們說一片葉子是綠色時,真實世界的綠色有幾千種,我們只能用一個粗略的綠色概括所有綠色,所以這裡面為了達成交流,而省略了差異,省略了巨大的差異信息。
無論在古代,現代,未來,無論是心理實驗或者測量,群體調查還是個體訪談都旨在理解人類的意識與無意識,行為與動機,感覺與知覺,正如前面所述,理解的事實不等於事實本身。(轉移通約)從個體或群體行為分析中引申出普遍的意義是心理通常做法,其實,這非常不可靠,因為,任何現象都內含 巨大的多樣性解釋,普遍性意義很大可能受制於觀察者的動機。
;8. 健康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健康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健康心理學是現在越來越流行的行業,下面我為大家准備了關於心理健康的文章,一起來看看吧。
一、健康心理學定義:
也成衛生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因素對於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所發揮作用及其作用規律的學科。
二、健康心理學研究內容:
1. 研究並解釋心理與生理的相互影響,人與社會的相互作用規律,分析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所起的作用。
2. 研究健康心理的形成和發展規律,促進人們積極的健康行為的發生。
3. 研究與心理社會因素關系密切的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措施與方法,預測和減少不健康行為,降低發病率與死亡率,減少醫療保健費用。
4. 研究心理因素以及心理行為干預在疾病治療中的作用,以便在臨床上增加治療的有效性。如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培養病人在在醫療過程中的順從性和互動性。
5. 研究如何改進社會健康與醫療保健機構的管理,為心理衛生工作提供理論、原則和方法,為個體、群體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保健環境
三、整體健康觀
健康的含義擴展為軀體、社會、情緒、智力和精神五方面的內容,被稱為健康的五分法。
四、亞健康:是處於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第三狀態”。
亞健康的診斷標准:症狀標准診斷法、量化診斷法、心理功能衰退指數健康評估法
五、健康心理學誕生和發展(P19不同特點)
1. 恩格爾提出一個基本假設:健康和疾病是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即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並呼籲醫學模式必須盡快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
2. 1982年第一本以“健康心理學”命名的雜志正式出版。
六、健康心理學研究方法—實驗法(了解)
優點:
1. 研究者在實驗中處於主動地位,可以有計劃的引起或改變某種急需研究的心理現象,不必消極等待它們自然發生;
2. 實驗者可以控制偶然發生的因素,排除無關變數對實驗結果的污染,進行精細的觀察,獲得定量的結果,揭示變數間的因果關系;
3. 實驗法具有可重復性和可驗證性,符合科學研究可以被證實或證偽的要求。
缺點:
由於實驗法的認為性和控制性,常常使實驗的外部效度,及實驗結果的代表性和適用性受到局限,實驗法揭示的往往是單一因素或某幾個因素在某種條件下的作用,然而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和變化性卻不可能與實驗室中嚴格控制的條件同日而語,因此實驗結果不能完全等同於實驗室之外的日常行為想像。
健康心理學的`目標
1、科學研究特定疾病的原因或緣起,即它們的病因學。(尤其對疾病的心理、行為和社會起源感興趣)
2、增進健康。(關注如何使人們進行增進健康的行為)
3、防治疾病。(幫助人們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利健康的因素;幫助已患病者調整狀態,適應其疾病並遵守困難的治療方案)
4、促進公眾健康政策,改善健康保障體系。(研究衛生機構和衛生專業人員對人們心理行為的影響,為他們改進服務、提高服務成效提供建議)
健康心理學的定義及分析
定義:融教育、科學和職業等多種功能為一身,在健康的促進和維護、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功能失調相關病因的辨別以及健康服務體系的分析和促進、健康政策的形成等方面有獨特貢獻的心理學學科。
重點:健康心理學針對的是軀體健康和生病問題,而非精神健康和病態問題;十分強調健康的促進和維護、社會關注的持續性、生活質量的提高和衛生保健費用的控制等問題,特別是通過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來進行相應的改善;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分析和促進健康服務體系和健康政策的形成方面都扮演重要角色;關注健康、生病和相關功能失調的病因和診斷的聯系。
根本目的:在於研究人的行為與健康之間的關系及其規律,並用此消除消極的行為,倡導積極的健康行為,使人們達到最佳健康水平。
;9. 心理健康是指什麼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但是心理是否健康並不像身體健康一樣,通過測量血壓或體溫就能劃出一個明確的界限,心理健康本身沒有明確的參考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