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身體健康的概念
1、身體健康包括身體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健康的定義:「是指一個人身體完備,精神健全以及具有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的一種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罹患疾病.」
WHO』s definition of health: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2、身體健康的標准
1,精力充沛,不緊張,不易疲勞.
2,樂觀積極,樂於承擔責任,工作效率高.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適應環境好.
5,抗病能力強.
6,體重適當,體型勻稱,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
8,牙齒清潔,無病齒,色澤正常.
9,頭發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有彈性,步履輕松.
3、心理健康的標准:
國內的著名心理學家王登峰等根據各方面的研究結果,歸納總結,較為詳細地提出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幾條指標: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
4.面對現實,接受現實,適應現實,改變現實。
5.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6.人格和諧完整。
7.智力正常。
8.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2. 人類的健康有什麼標准
世界衛生組織WHO定出的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10條標準是:(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著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易發炎;
(8)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標准僅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性而言,但對不同年齡的人,應有不同的要求。
3. 一個人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最合適答案: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標准 食得快:進食時有非常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飯而不挑剔食物,這證明內臟功能正常。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時,能非常快排泄大小便,且感覺輕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種良好的感覺,說明胃腸功能良好。 睡得快:上床能非常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說得快: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表示頭腦清楚,思維敏捷,中氣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動自如、轉變敏捷。證明精力充沛旺盛。 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具有坦盪胸懷與達觀心境。 良好的處世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適應復雜的社會環境,對事物的變遷能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能保持對社會外環境與機體內環境的平衡。 良好的人際關系: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過分計有些,能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您已經評價過! 不好:0您已經評價過! 原創:0您已經評價過! 非原創:0回答1:世界衛生組織(WHO)目前提出了健康新概念,並規定了衡量一個人是否健康的十大准則: 1,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破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且不感到過分緊張與疲勞。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善於休息,睡眠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禾郢染病。 6,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臂、位置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易發炎。 8,牙齒清潔,無智齒,不疼疼;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情況。 9,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肌肉豐富,皮膚有彈性。
4. 什麼是人類健康人類健康的意義是什麼
人類健康工程初步定義為:是建立在系統論思想基礎上對待人類生命的認識(尊重人類自己)和方法,是以人為中心、維持提高人體系統穩態水平為目標的系統工程。其內涵不僅僅限於工程技術,而是一個人文和科技相融合的開放的綜合體。具體可描述為:「人類生命是開放的功能強大的自組織系統,具有自發地走向有序結構目標、達到健康身心狀態的功能、適應環境變異的自組織調整功能、機體發生疾病時自組織功能體現為祛除病痛的自修復功能;包括癌症在內的所有慢性病起源於長期超負荷應激反應所造成的穩態失調、失穩所致,因而慢性病是整體失調狀態的局部體現;切斷超負荷應激原、變身心失調狀態為協調狀態,重建自組織功能是應對慢病的有效途徑。」
可見,人類當前應對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非傳染性慢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維持和促進健康,適應環境,發揮人體潛能等都屬於人類健康工程的范疇。
人類健康工程當前的主要目標就是解決NCD問題,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發展並融合各種有利於健康回歸的因素,為更全面深入的醫學變革做出貢獻。
人類健康工程」定義與內涵
人類健康工程初步定義為:是建立在系統論思想基礎上對待人類生命的認識(尊重人類自己)和方法,是以人為中心、維持提高人體系統穩態水平為目標的系統工程。其內涵不僅僅限於工程技術,而是一個人文和科技相融合的開放的綜合體。具體可描述為:「人類生命是開放的功能強大的自組織系統,具有自發地走向有序結構目標、達到健康身心狀態的功能、適應環境變異的自組織調整功能、機體發生疾病時自組織功能體現為祛除病痛的自修復功能;包括癌症在內的所有慢性病起源於長期超負荷應激反應所造成的穩態失調、失穩所致,因而慢性病是整體失調狀態的局部體現;切斷超負荷應激原、變身心失調狀態為協調狀態,重建自組織功能是應對慢病的有效途徑。」
可見,人類當前應對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非傳染性慢病(Chronic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NCD),維持和促進健康,適應環境,發揮人體潛能等都屬於人類健康工程的范疇。
人類健康工程當前的主要目標就是解決NCD問題,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發展並融合各種有利於健康回歸的因素,為更全面深入的醫學變革做出貢獻。當前人類健康工程內涵的具體內容如下:
3.1生命是開放的功能強大的自組織系統
錢學森先生在在開創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實踐中,通過對國外定量系統工程方法的梳理,提出了「系統工程理論」。在此基礎上他針對整個自然科學問題創造性的提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概念,為系統工程理論從工程系統工程邁向整個客觀世界,包括人體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等新型科學體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錢學森先生多次指出,生命系統,特別是具有高級心理活動的人的系統,是開放的復雜巨系統。
人體作為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自組織系統的前提是開放。正因為人體系統與周圍環境之間存在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從環境中吸取有序能,並向環境排出系統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無序能。而系統內的無序能又可以用熵表達,因此,盡管系統內部在生命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熵,但系統開放的前提使整體系統成為減熵和有序能增加的過程。在系統內有序能達到一定程度時系統就會自發地轉變為在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狀態,產生一種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這就是生命的自組織性,學術界也稱之為系統的耗散結構。
德國理論物理學家H. Haken認為,從組織的進化形式來看,可以把它分為兩類:他組織和自組織。如果一個系統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組織,就是他組織;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統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種規則,各盡其責而又協調地自動地形成有序結構,就是自組織。自組織現象無論在自然界還是在人類社會中都普遍存在。一個系統自組織功能愈強,其保持和產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愈強。他進一步證明,作為自組織系統,一定存在系統變化的「目的點」或「目的環」。在具有自組織行為的系統中,當系統從環境中獲得有序能後,系統中相空間隨時間變化的方向要走一種有序結構的點,即系統的「目的點」,不管從空間的哪一點開始,系統終歸要走到這個代表有序結構的「目的點」上來。系統的「目的環」則是指在更復雜的情況下系統的有序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時間而往返重復振盪的,即在相空間有一個封閉的環,這就是系統的「目的環」。系統存在這種以有序結構為目的性行為的關鍵點,在於組成系統的各子系統,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它們之間的非線性作用,互相協作,自發產生出有序結構,即自組織行為,具備這類行為的系統叫作自組織系統,而將機體中各子系統有條不紊地組織起來,走向協同地「目的點」,這「無形之手」,即是自組織系統中的「序參量」。
我們如能真正地發現機體自組織系統中所存在的具體的「序參數」,並且恰當地運用「序參量」,將會在人類健康和祛除病痛方面起關鍵作用。從人的健康和疾病的角度看 自組織功能可概括成以下三方面:
⑴維持健康功能
在人生命各個時段,使身體中各子系統協同地走向生命各時段應有的有序狀態,體現為生命各時段功能和結構完善的健康狀態。這就是自組織系統自發地走向「目的點」功能在維持健康方面的體現。
⑵對環境變異適應的自組織性
早在19世紀,著名生理學家Bernard就提出過生命存在的兩個環境,一個是不斷變化的外環境,另一個是相對穩定的內環境。這種內環境的相對恆定功能是機體生存的首要條件。這應該是生命適應環境最初的自組織性描述。Cannon進一步拓展了Bernard觀點,提出了穩態(homesstasis)理論。Cannon的觀點是當機體受到內、外環境因素干擾時,機體可通過復雜的負反饋調節機制使各器官、系統協調活動來維持相對穩定狀態。這就是機體對環境變異適應的自組織性。筆者認為,人體對環境變異的自組織性是分階段和多層次的。從適應環境的階段說,先有為適應環境變異的功能自組織,然後進入結構的自組織階段。這後面的組織結構自組織,實際上屬於組織結構的重建(remodeling)階段。
此外,人體對環境變異適應的自組織按機體反應程度不同,存在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自組織。粗略地可分成生理性、病理性兩種自組織。生理性自組織是指適應環境所形成的組織結構上的重建,這種重建不會影響生命功能的其他方面,從而使機體有更高的內穩態水平,是促進健康性質的自組織,是應該充分運用的功能。病理性自組織是指機體雖然已經形成了為「適應」環境變異的組織結構上的重建,但由於它是以犧牲機體其他暫時「不重要」的功能為代價的重建。病理性重構的持續發展,會使暫時的次要矛盾逐漸轉化為主要矛盾,進入疾病狀態。所以,這是應該盡量避免的自組織功能。
⑶機體發生疾病時,自組織功能體現為祛除病痛的自修復力
除意外傷害外,疾病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大類。急性疾病可認為是環境變化的刺激強度超越內穩態范圍所造成的反應,超出了機體原有的自組織狀態的結果。這時如果患者原來的自組織功能在正常區間,機體就會自動地啟動自修復功能,使機體回歸健康。機體發生各類慢性病本身實際上意味著機體自組織功能已經弱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通過各種渠道,增加機體的有序能(負熵流),使機體自組織功能回歸常態,這時自組織功能體現為可祛除各類病痛的自修復能力,使患者恢復健康。實際上機體對自身病痛的自修復力可看成自組織系統自發地走向「目的點」的一種表現形式。人體各組織系統功能和結構的有序化完善狀態,本身就包涵著祛除無序化。病痛可看成是機體功能結構上的無序化部分,機體到達有序化狀態的過程本身就包涵著祛除病痛的含義。
3.2認識慢性病
在上述生命自組織功能認識基礎上,從系統論角度認識慢性病,從而提出符合慢性病規律的解決方略。總體上,包括癌症在內的所有慢性病起源於長期超負荷應激反應所造成的穩態失調、失穩所致,因而慢性病是整體失調狀態的局部體現。利用H.Seyle在1946年提出了應激反應概念,當應激原(機體內、外環境變異)作用於具有內穩態特徵的生命系統時,系統會引發出普遍性適應綜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GAS)——機體的應激反應概念。控制論創始人N.Wiener認為內穩態本質在於生命系統內不同層次的「負反饋調節機制」(機體多層次自組織功能),進而提出:「人是一個維持穩態的機構,人的生命在於穩態的維持之中」,並給出了描述生命內穩態機制和具有負反饋調節環節的應激反應組成框圖,見圖1。
圖4健康醫學模式實施流程———SIR模式
在具體實施SIR模式時,其內容不僅指科技,也包括與人文結合,而且不排除能直接祛除病灶而又不損害整體的辦法,具體的做法應權衡利弊。對於損傷不大,又有利於祛除病灶所引起的內源性應激原,可考慮採用節省機體有序能消耗的直接祛除病灶辦法。
SIR模式中的重點是「R」環節,即作用在機體自組織系統中「序參量」上的調理。包括飲食、認知教育方面,也包括可工程化的生物反饋、紅光幅照、多點同步振動、低頻旋磁等設備。在對待癌症、銀屑病、慢性高原病等[6-7]NCD調理試用中已經取得眾多令人鼓舞的效果。
特別要提到的是SIR模式中每個環節的內容都可產業化、網路化,為應對井噴狀的慢性病控制提供可行性。
5. 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什麼方面的良好狀態
健康一般是指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沒有疾病困擾的狀態。也就是發育良好,機理正常,有健全的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
現代人的健康內容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智力健康,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財富。
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健康,現代人往往不重視心理健康,但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一樣重要的,而且心理健康的影響往往是潛在的,所以更應該重視。
6. 人類的健康分類有哪些
提到健康,我們首先想到的是身體健康。……擁有健康的身體,我們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工作上,都能充滿活力,開心舒暢。……如此狀態,正是我們每個人的追求。
關於人的健康分類,包括以下幾種類型:
1,身體健康。
身體健康的具體表現如下:
沒有疾病。
身體發育正常。
日常活動狀態正常。
精神飽滿,疲勞感消除快。
擁有良好的食慾、睡眠、體態、面色和精神狀態。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具體表現是:
智力水平正常。
情緒穩定。
能夠良好地適應環境。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狀態。
做事情有效率。
對生活充滿希望,有幸福感。
3,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的具體表現是:
與身邊接觸的人(家人、親屬、同事、朋友)正常交往、關系和諧,能夠彼此協作。
擁有準確的判斷能力。
對生活充滿希望,對自己充滿自信。
4,社會健康。
社會健康的具體表現是:
在社會上擁有適合自己的身份。
擁有良好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條件。
一個人如果在上述各方面都擁有良好狀態,就可以稱之為一個健康的人。
從人的健康狀態進行分類,包括如下三種狀態:
1,健康。
所謂健康狀態,就是指符合上述關於健康分類的其中全部健康內容(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精神健康、社會健康)的相關標準的狀態。
這種狀態下,是人的身體,心理,精神,以及社會性都處於最佳狀態,這就是所謂的健康狀態。
2,亞健康。
亞健康狀態,是指身體處於疾病與健康狀態之間的一種狀態。
具體來說,亞健康狀態的表現如下:
1,記憶力下降。
2,注意力不集中。
3,思維緩慢。
4,反應遲鈍。
5,情緒低落。
6,缺乏自信。
7,缺乏安全感。
亞健康狀態並不符合醫學上關於疾病的診斷標准,因此這種狀態並不是病態。……但是這種狀態又不是健康狀態,因此才被稱為亞健康狀態。
3,疾病。
這種狀態是非常明確的,就是人生病的狀態。……在這個狀態下,人的健康程度是最低的。
7. 人的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人的健康包括哪些方面,熱身的時候我們還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情,這項運動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鍛煉身體,有氧運動對我們的身體非常有好處,保持身體健康是運動的第一要義,下面我帶你了解人的健康包括哪些方面。
一、健康的分類
1、軀體健康(生理健康)
軀體健康是指身體結構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心理處於良好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心理健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無心理障礙等心理問題的狀態;廣義的心理健康還包括心理調節能力,發展心理效能能力。
3、社會適應良好
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徵。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於社會現狀有清晰、正確的認識。既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注重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對於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怨天尤人,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解決。當發覺自己的理想與願望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時,能夠迅速地進行自我調節,以求與社會發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4、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指能夠按照社會規范的細則和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能為人們的幸福做貢獻,表現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
二、健康的標准包括:
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各種變化;⑤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體重適當,身材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⑧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
健康是指有益於健康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主要表現為生活有規律,沒有不良嗜好,講求個人衛生、環境衛生、飲食衛生,講科學、不迷信,平時注意保健、生病及時就醫,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和社會活動等等。
合理膳食指能提供全面、均衡營養的膳食。食物多樣,才能滿足人體各種營養需求,達到合理營養,促進健康的目的。衛生部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為合理膳食提供了權威的指導。
適宜運動指運動方式和運動量適合個人的身體狀況,動則有益,貴在堅持。運動應適度量力,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強度和運動量。健康人可以根據運動時的心率來控制運動強度,最大心率=220-年齡,每周至少運動3次。
戒煙的人,不論吸煙多久,都應該戒煙。戒煙越早越好,任何時候戒煙對身體都有好處,都能夠改善生活質量。
過量飲酒,會增加患某些疾病的風險,並可導致交通事故及暴力事件的增加。建議成年男性一天飲用的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心理平衡,是指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即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有效率地工作和學習,對家庭和社會有所貢獻的良好狀態。樂觀、開朗、豁達的生活態度,將目標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積極參加社會活動等均有助於個體保持自身的心理平衡狀態。
8. 什麼是人體健康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
健康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主要臟器無疾病,身體形態發育良好,體形均勻,人體各系統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較強的身體活動能力和勞動能力,這是對健康最基本的要求;
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較強,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各種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對身體的作用。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
(8)什麼是一般人類健康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是比較而言的,絕對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們都處在較健康和極不健康的兩端連續線中間的某一點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而非靜止不動的。
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從相對的比較健康變成健康,又可以從相對健康變得不那麼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與否是反映某一段時間內的特定狀態,而不應認為是固定的和永遠如此的。
健康膳食金字塔這個金字塔分為七層,最頂端的一級是甜品與黃油,接下來依次為:乳製品,魚類或少量紅肉,堅果與豆類,蔬菜與水果,全麥食品與植物油,最下面一層與食物無關——長期而適當的體育鍛煉。
9. 人類健康的十大標準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人體健康的十大標准
1、 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負擔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勞動,而且不感到過分的疲倦和緊張;
2、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情無論大小不挑剔;
3、 善於休息,睡眠好;
4、 應變能力強,適應外界環境的各種變化
5、 能夠抵抗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6、 體重適當,身體勻稱,站立時頭、肩、臀位置協調;
7、 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 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9、 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10、 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