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評估飛行員的心理健康,與普通人的要求有哪些不同
智力:達到從事飛行員的智力要求。智力測量量表。
情緒控制能力:知覺情緒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
人格與價值觀:有責任心,情緒穩定性高。經驗開放性高,隨和性外傾性適中。價值觀正確。
動機:具有從事本行業的中等以上動機。
『貳』 能成為宇航員的人,各方面條件得多厲害
基礎訓練的目的,首先是使宇航員候選人掌握並完成載人航天所必須的科學知識和技巧,其次是要進一步提高其體能和改善其心理品質。宇航員所必須接受的體能和心理訓練:例如置身重力達10磅地球重力的離心機和長期處於絕音室的訓練,其艱苦程度實在令人難以想像。首先,要有本科學習經歷,需要接受科學、醫葯、工程學等領域的知識;其次,必須具備操作經驗,尤其是擔任試飛員的經驗;第三,優秀的宇航員還善於幫助別人。」
耐受訓練
入選條件
想成為宇航員,入選條件除飛行時間超過1000小時、基本身體素質良好外,還必須通過航天城特有設施的「技術考驗」,包括:每分鍾轉速24圈的轉椅,以檢查其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前後甩動幅度15米的電動鞦韆,以測試飛船進入軌道時可能使人體產生的空間運動病等。
極度眩暈
「轉椅+鞦韆」
進入航天城,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間不大的房子,四面封閉,除了靠牆一台控制儀外,地中央的一張轉椅格外引人注目。這張轉椅不但可以做180度順時針和逆時針的快速運轉,而且可以同時上下前後擺動。轉椅主要是用於檢查宇航候選者的前庭神經功能,以了解他對震動及眩暈的耐受能力。
從轉椅室出來進入的是電動鞦韆室,在高達數十米鋼架的護衛下,一台貌似汽車的廂式鞦韆被四條鋼臂凌空提起。電動鞦韆盪起時,前後能甩出15米,它主要是用於適應空間運動和開展對空間運動病的研究。
體驗「蹦極」
航天城裡還有一個「沖擊塔室」,內有一座約4層樓高的綠色鐵塔。它的作用是模擬飛船返回地球的沖擊環境,從而加強人的抗沖擊耐力,研究各種方式的防護措施。
比玩「飛碟」難受多了3層樓高的離心機室里裝備著亞洲規模最大的國產載人離心機。
『叄』 如果想當一名飛行員,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要進行體格檢查。民航和空軍的具體要求不同。
飛行員在飛行中常受到加速度、雜訊、低氣壓、顛簸和振動的影響,所以必須具有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飛行耐力。現代飛機的飛行狀態變化很劇烈,飛行員還必須思維敏捷,能迅速接受大量信息,正確作出判斷和反應。因此對飛行員需要實行嚴格的醫學選拔和體格檢查制度。
飛行員體格檢查一般由專業醫務人員按照統一的方法和標准對飛行員實施全面醫學檢查,包括外科、內科、神經精神科、眼科和耳鼻喉科等。除臨床各科外,還作航空醫學特定項目的檢查,如離心機試驗、低壓艙試驗等。
(3)為什麼飛行要保證心理健康擴展閱讀:
2019年空軍招收高中生飛行學員開始,招收對象為普通中學應往屆高中畢業生男性,1999年8月31日至2002年8月31,別以為飛行員都是越高越好,一米九的還會碰到機艙頂,所以身高在164至185厘米之間。
體重不低於標准體重的80%,不高於標准體重的130%,標准體重=身高-110。視力當然也要好,裸眼視力C字表0.8以上,並且不能通過視力矯正手術來蒙騙,色盲色弱更不行。
並且對飛行員工作有很大的興趣,很多男孩應該從小都對在天上飛的工作很感興趣。性格開朗,品行端正,發生矛盾時要懂得積極調解,思維要敏捷,學會立刻處理飛行故障與實施應急措施。
還要符合政治條件,就是無論發生任何事件都要忠於祖國忠於黨忠於人民,舍小家為大國。最重要的就是高考文化課分數要達到本省統招一本線。
至於體檢,近幾年放寬了限制,身上可以有刺青紋身但不能影響軍容,血壓也要符合正常,不然上飛機會出現生命危險,收縮壓在100-138mmHg之間,舒張壓在60-88mmHg之間。
『肆』 職業航天員要接受一些什麼樣的訓練
三、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根據不同科目,隔一段時間安排訓練和考核。 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一般採用載人離心機配合,讓航天員掌握正確的呼吸對抗動作,提高抗擊能力。在執行太空飛行任務前的兩到三個月,還要按真實的飛船上升和返回的超重曲線進行訓練,讓航天員進行實際體驗。經過這樣的嚴格訓練的人,比一般沒有經過訓練的普通人,對抗超重的耐力要大許多倍。 前庭功能訓練:主要是為減少太空飛行過程中易發的空間運動病。空間運動病是目前航天界懸而未決的難題,發病率高達30%到50%,而多數學者認為空間運動病起源於前庭系統。各國對前庭功能訓練的認識不一,俄羅斯非常重視前庭功能訓練,把它當做一種經常性的訓練內容。而美國目前已取消了這項訓練,他們採用給航天員注射葯物的方法來防止空間運動病的發生。我國則採取折衷方法,一方面進行訓練,也研製了幾種預防空間運動病的葯物。 失重適應性訓練:讓航天員熟悉和掌握失重環境下運動和各種操作的技巧。 利用高性能失重飛機做連續的開普勒拋物線飛行,可產生重復的失重環境。俄羅斯的伊爾-76失重飛機一個起落可飛15至20個拋物線,每個拋物線可產生25至28秒的失重時間,美國的 KC-135失重飛機一個起落可飛20到30個拋物線,每個拋物線可產生25秒左右的失重時間。我國在20世紀70年代曾研製改裝過一架殲5失重飛機,這也是國際上第三架失重飛機。它曾經完成了許多科學實驗論證,並在70年代選拔航天員時立下功勞,但是因空間小、年代久遠,現已放棄使用。在目前的航天員訓練中,我國航天員是赴俄羅斯做的失重飛機體驗訓練。 失重飛機通常是由高性能的噴氣式飛機改裝而成,艙內寬敞,能容納20餘人同時進行訓練。兩邊裝有把桿,並在地上鋪有厚厚的軟墊,為防萬一飛機上備有降落傘。訓練分為兩類,一般感受的體驗性訓練如飄浮訓練、定向能力訓練,使航天員從心理、生理和身體運動方面適應失重環境;操作技能訓練是包括航天服穿脫、進食飲水、轉移物體、拋接重物、閱讀書寫、攝影錄像、儀器設備操作等各種航天中經常進行的操作訓練,提高航天員的生活、工作技能與效率。由於失重飛機做拋物線飛行時,是失重和超重交替進行的,航天員身體負荷大,操作難度高,對航天員身體和意志都是一種考驗。 失重時,人的血液常往頭部轉移,要適應這種失重條件下的血液重新分布,還要用立位轉床進行訓練,一般人想像床總是一個讓人舒適放鬆的地方,而這張床有點特殊,躺上去的滋味比站著要難受得多。訓練時,航天員也是仰卧在床上,立位轉床則幾分鍾改變一下角度,一會頭朝下,一會朝上,身體傾斜,反復幾次。脖子上青筋怒張,鼻塞、頭痛統統襲來。通過這樣反復刺激心血管的訓練,航天員大大增強了適應能力。 失重水槽訓練:它是為航天員出艙活動訓練的重要設施。我國航天員在「神舟」五號飛船載人飛行任務順利完成後,將進行這項訓練。 航空飛行訓練:航天員的「老本行」。不論是美俄兩國載人航天初期,還是我國的航天員選拔,航天員都是從空軍優秀的飛行員或試飛員中挑選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飛行員具有高空作業的能力和經驗,在緊急情況下有快速反應和處理問題的應變能力。 俄羅斯加加林航天員培訓中心現行的《航天員訓練大綱》明確規定,指令長每年要進行70多小時的飛行訓練,隨船工程師每年也要進行10多個小時的飛行訓練。 美國的航天員(主要是指令長和駕駛員)必須掌握太空梭駕駛技術,對他們來說保持飛行技能非常重要。在基礎訓練階段,駕駛員每月飛行15小時,任務專家則每月至少飛行4小時。在一年考察期結束後,還要利用商用噴氣式飛機進行大量的航天飛行駕駛技能訓練,尤其是練習著陸技術。這種飛機經過改裝後,能像真的太空梭一樣滑行。它的駕駛艙有儀錶板、駕駛桿和制動閘,跟真的太空梭駕駛艙完全相同,一位航天員要成為指令長,必須進行800次著陸訓練,以保證太空梭能平衡著陸。 我國的飛行訓練一般用殲擊機進行。因為飛船駕駛與太空梭駕駛不同,對駕駛要求相對低一些,所以訓練時間要比美俄少。 航空飛行訓練是一項風險訓練,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有16名航天員在航空飛行訓練中喪生,加加林就是其中之一。盡管如此,這項對太空飛行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訓練依舊進行著。 四、航天專業技術訓練:航天員訓練中最繁重也是最關鍵的時期。 它分兩大類。首先是掌握航天器的駕駛和艙內各種裝備、儀器的操作。不同航天器的技術訓練是不同的。如果要參加空間站飛行,還必須增加空間站技術訓練。隨著載人航天技術的日臻成熟,航天員在空間站進行科學實驗,對航天器進行連接以及出艙活動等,都要進行相應的飛行任務訓練,如有效載荷訓練、出艙活動訓練、交會對接訓練等。在我國,載人航天計劃中期將進行這些內容的訓練。 僅僅掌握了各種操作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進行嫻熟的飛行程序訓練。所謂飛行程序就是從發射前航天員進艙開始一直到返回著陸全過程經歷的事,航天員要非常熟練地做到什麼時候干什麼事,要對所有程序都很清楚才行。飛行並不一定都會順利,意外和緊急狀況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所以訓練也有針對性地設為正常飛行程序訓練、應急飛行程序訓練和故障程序訓練。 模擬器是飛行程序訓練的主要設備,它的內部結構與布局和真實的航天器相同,能夠模擬航天器飛行時的視景、振動和雜訊效果,還可以模擬飛行運動效果。在每一個飛行時段,航天員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都不一樣,它能模擬太空飛行的情景。航天員要根據程序相應地做檢查和操作。教員也可任意設置故障,讓航天員識別、判斷和處理故障。 模擬器訓練時間較長,航天員訓練的中後期,模擬器訓練佔了很大比重,直到航天員對飛行中一切情況出現的反應成為本能,處置起來像呼吸一樣自然。 五、緊急救生訓練。 載人航天的風險自不待言,因此如何避免險情,危險到來時如何進行救生和生存,就成為一項重要的訓練內容。從飛行器待發段、上升段、軌道運行段、返回段、著陸各個時期都精心備有救生措施。 如果在待發段,火箭和航天器出現故障危及航天員生命,航天員就通過緊急撤離防爆電梯、緊急撤離滑道等措施撤離轉移到安全地帶。我國的神舟飛船還專門設有逃逸塔裝置。 如發射前火箭燃料發生泄漏,因燃料有劇毒會威脅航天員的生命,此時通過電梯下降到火箭基座是不明智的。我國採用了緊急撤離滑道,它是由高彈力抗靜電的織物做成一條布套索道,航天員進入其中,用兩肘關節支撐,控制下滑速度,僅需短短不到30秒的時間,航天員就可撤離到遠離發射塔架的安全地帶。 跳傘訓練:航天器在上升運行過程中出現險情,就採用跳傘救生。跳傘訓練也是一項培養良好心理素質的訓練。 陸上、水上出艙訓練:航天器返回,什麼時候出艙、出艙前准備工作,怎樣出艙、出艙後如何等待救援都是航天員必須掌握的訓練內容。 野外生存訓練:航天員應急返回時,可能著陸點在非預定區域。可能是沙漠等無人居住的不毛之地,或是原始森林,或是汪洋大海,致使航天員無法與營救人員聯繫上,得不到及時救援。這里航天員就要依靠自己和攜帶的個人救生物品維持生存。他們要學會聯絡求救,確定方位,利用手邊器材建造臨時住所,進行狩獵,釣魚和採摘可食用的野生植物等來補充食品和飲水儲備,防備野獸、害蟲和毒蛇的襲擊。 訓練時選擇氣候和地域都需要典型惡劣,比如在高寒地區、沙漠、海上等環境進行野外生存訓練,讓航天員在那裡呆上一天兩天不等,以此來考驗他們的生存能力。當然這種訓練以保證安全為前提。 六、大型聯合演練。 讓航天員與地面支持人員都能真實體驗飛行實施過程,加強配合協調。我國和美俄兩國都非常重視這項演練,在執行任務前要反復演練。包括航天員、航天器、火箭、發射場,指揮控制中心的合練和航天員與著陸場系統回收營救人員之間的合練,就像一場正式演出前的綵排。 航天員的訓練是系統和完整的,時間安排也是科學的。我國第一批航天員的訓練經歷了五年半的時間,接近兩個研究生學習期。
『伍』 為什麼要給飛行員進行三觀教育
樹立正確的三觀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是極其重要的。生活中,三觀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心境,決策,從長遠來看,三觀也決定了一個人命運的走向及生命的維度。
飛行無小事,正確的觀念樹立與我們生活中養成的習慣息息相關。堅持成習慣,習慣成自然,自然成文化,我堅信,三觀正,能讓我們以後的路更好走,班更好飛,生命更精彩!
『陸』 為期幾個月的國際空間站飛行中,航天員為什麼可能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因為長期不與人接觸,時間久了久肯定會比較煩躁,再遇到一些事情的話,沒人訴說,時間久了,壓在心裡就會煩躁,心理問題就出來了。
問:在太空中出現抑鬱問題怎麼辦?
熱列茲尼亞科夫:在長期太空飛行中對抗抑鬱的方法就簡單多了,只需把日常工作安排得盡量充實,不要留出太多「想心事兒」的時間就行了。在我的研究生涯中還沒碰到一起因宇航員長期抑鬱影響飛行任務的事例,有些宇航員可能會在一兩天內出現憂郁情緒,但此後他們的狀態都會步入正軌。
『柒』 心理健康對飛行員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對每個人都很重要,特別是對飛行員更要做到心理健康,這樣遇到突發事件都能冷靜應對處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