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了解陰陽五行如何闡釋系統健康嗎
陰陽五行其實就是身體裡面各個臟器及內環境處於穩定狀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總結出來的經驗很有意義,內環境穩定說明我們處於健康狀態,而現在人群大部分都是亞健康狀態,這就要求我們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早睡早起,經常鍛煉身體,營養均衡,再加上心理健康!
『貳』 五行與身體健康的關系,五行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這是中國中醫學的理論,管她中醫學來說,是有的,因為中醫學說五行相我不想克,感謝主,不什麼都和上帝有關
『叄』 人體和五行有什麼關系
宇宙間上下左右與中心五點均衡之基本動能,為能的升、降、擴散、收縮與穩定,其作用綜合分別為火、水、木、金、土代表之,能的生長為陽,消耗為陰,能的助力為生,阻力為克。人為小天地,天地之五行即人身體的五行。人身之五臟五行為肺金、心火、肝木、腎水、脾土五行為人體五臟之能的五種活動現象。
茲以肺「金」為例:肺主氣、氣動即為風,風即能,金能傳熱(能),吸熱(能),散熱(能),吸入呼出含有水份的空氣,蒸發水氣,冬天口鼻可見呼出白茫茫的水蒸氣是熱熱的,為肺金受心火生熱,蒸發水氣成熱(能)所生之餘熱(能)。肺主皮毛,皮毛被全身肌膚之表,皮膚毛孔亦司呼吸排汗散熱、吸熱、傳熱之功能,夏天熱汗多,汗亦與呼吸之散水氣同,汗多則腎排尿少,冬天汗少則尿多,是為肺「金」調節體溫、吸熱、散熱、傳熱使溫度上升,下降為「金」的作用。
火有君火、相火、火即熱(能)自然界太陽為君火,地球的內熱為相火,心為君火,腎中之陽為相火,火藉金而傳,營養火化生熱(能),心主血液,主全身熱的能源,運動心跳加速,則肺呼吸加速呼吸空氣,以散心火所生之熱,風斷即氣絕,氣絕即身死,人死體溫散失,體溫即是火,身體驟冷,皮肉腐爛,「水」汁無火蒸動氣化而流失。
木為生火之源,肝為木,肝主筋脈,護衛血液,使血液有溝渠(血管)可循,不致火熱(能)泛濫,內經言:「肝臟血,卧則血歸於肝(即肝如電流之充電)」,醒後肝血源源不斷供應心臟利用,心因以產生活力(火),肝供應心臟血液,肝血盡則疲倦欲睡,睡醒則肝如充電般充血而體力恢復。B型肝炎因肝受感冒化學葯物中毒與風寒所阻,致肝不能充血,血不能歸於肝,則肝無血以供應心臟(火)使用,故人始終疲倦嗜卧,醒則口苦口乾,肺金吸熱散熱太快,消耗心火所生之熱,皆足以令肝血加速枯竭,致肝所主之筋脈,受風寒不能護衛血液循環,而筋骨酸痛,甚至抽筋,故內經雲:「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為木生火,而金克木。
腎為水臟,中醫學上的補「腎」壯「陽」,「陽」為生命的生生之能,「腎」為生命之始,「補腎」是補生命之源亦即是補全身,「壯陽」即是強化生命的生生之能源,男女皆可補腎壯陽,而不是狹義的補男人的陽具。
內經靈樞經脈第十 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強而毛發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又曰:「腎主骨,骨主髓。」腎主骨,腎為水氣所生,骨為筋、脈「木氣」聯結之支架,腎中之陽強,則可使肝木生長茂盛,肝木強則心火之能源能獲得供給無虞,活力旺盛,腎中之陰水旺,則可降低心火所耗之能,而助肝木藏血之耗失,腎水旺則火自平,故曰滋陰降火。
脾屬土,土能生養萬物,脾主肌肉,土旺則飲食健而肌肉強,甘津之氣布溢,全身得以潤澤,肌肉強能致皮膚具彈性光澤,發揮肺的吸熱、散熱、傳熱功能,食不甘美則肌肉衰,致皮膚彈性失,肺金氣弱而元氣衰,是為土生金。
天氣下降為雨、為水,水氣上升為雲為霧,在日常生活中,天氣下降為雨為水,大家都能看見,水氣上升為雲、霧時,除廿四節氣時,大家都不易看見,肺強金盛,小便通利,大便順暢,肺衰金弱,水不能氣化上升為能,致肺呼吸所得之水氣不能下降,致小便不利而留為腫,是為今日尿毒症,為肺、腎金水不能相生所致。
五臟各司氣的上升、下降、擴張、收縮與穩定,即身體五臟六腑皆在作呼吸的作用,不光是肺在作呼吸作用。
肺金將空氣吸入體內,是為氣的收縮,肝木將空氣呼出體外,是為氣的擴張,心火將凝結之氣能加熱使之上升,上升能助氣的擴張,腎水將氣凝結使之下降,下降能助肺金氣的收縮。上升不能太快,下降亦不能太快,收縮不能太快,擴張亦不能太快,是為氣的穩定,即脾土的作用。
五行相生相剋為氣動的均衡至中和之理,是電、能的傳動,不是五行「相生」,更不是五行「相剋」,而是五行「相生相剋」,即能的升、降、擴散、收斂與穩定如環無端,周而復始,失一不可,不偏不倚,不可太過,不可不及,故聖人倡中庸之道,乃為「中」醫之至理,是以五行身命的氣化,與十二經絡的「周易│即易經」││乃為醫療獲取健康之最高境界。
中國醫學對疾病的治療,內經素問疏五過論篇第七十七曰:「治病必知天地之陰陽,四時經紀,五臟六腑,雌雄表裡,刺灸砭石,毒葯所主,從容人事,以明經道,貴賤貧富,各異品理,問年少長,勇怯之理,審於部份,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診必副矣。
『肆』 人體陰陽五行是什麼
五行學說與人體
五行學說認為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是構成物質世界所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質,應用五類物質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剋的規律,可以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五行學說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其主要的思維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據事物的不同性質、作用和形態,採用「比象取類」的方法,將事物或現象分為五大類,分別歸屬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並根據五行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把需要說明的事物或現象,樸素地分成了五大類,將相似屬性的每類事物或現象,分別歸屬於五行之中,並在五行屬性歸類的基礎上,運用五行生剋規律,以闡釋或推演事物或現象的復雜聯系和變化。在醫療和養生保健方面,人體的五臟分別歸屬五行,並且籍以五行學說來闡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復雜關系,以及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五臟之中,心臟的生理功能起著主宰作用。
(一)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引申後為生長、升發條達、舒暢。
「火曰炎上」,引申後為溫熱、升騰。「土爰稼穡」,引申後為生化、承載、受納。 「金曰從革」,引申後為肅降、變革、收斂、清潔。「水曰潤下」,引申後為滋潤、向下、寒涼。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木、火、土、金、水,但不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五種物質的抽象概括。
(二)五行的相生相剋及其示意圖:五行的生克制化是有規律的,並且要保證相生和相剋的關系是平衡的,只有五行的生克制化平衡,自然界才能和諧,人體才能健康。 五行的相生關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 五行的相剋關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
(三)自然界的五行與人體的五行:歷代醫家為了說明人體內外的整體性和復雜性,亦把人體的臟腑組織、生理活動、病理反應,以及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廣泛地聯系。五行學說把自然界及人體五臟配五行,五臟又聯系自己所屬的五腑、五體、五官等,從而把自然界及機體的各部分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中醫學以及中國養生保健學說的以五行五臟為中心的體系,體現出人體是一個整體。而且,這個整體是按照五行生剋制化規律相互聯系和制約的一個有機的完整的整體。見下表:
(註:六腑當中有一腑為三焦,不與五臟配合,在經絡學中與心包配為表裡關系。)
上述自然五行與人體五行歸類表,對我們日常的養生保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春天屬木主人體肝臟,故春季是護肝的季節。春天一到大地生機勃勃,人體也氣血流暢,全身臟器組織功能易於恢復。此時宜用扶助人體正氣之法,清除一冬所納入的多餘物質。春季易受風邪,五行屬木,迎風流淚,傷目,口味發酸易怒傷肝膽,因此在春季宜用清理肝膽火旺之保健品,以養肝調肝清除肝火為主,可多飲花茶;輔以增加維生素等營養物質。
夏天屬火主人體心臟,故夏季是護理心腦血管的季節。夏季溫熱易受暑邪,耗傷津液,常發汗影響小腸吸收,易使心火上炎,面紅耳赤,口舌生瘡,因此宜以靜養心,適當使用苦味食物來降心火,宜飲用綠茶,宜使用針對心腦血管的保健用品。
仲夏屬土主人體脾臟,故仲夏是重點調理脾胃的季節。仲夏氣候炎熱,人體出汗較多,食慾不佳,易傷心脾,一般不宜大補,而宜調節元氣,調理脾胃,舒筋活絡,保證氣血運行通暢,脾胃之氣充足,因此身清氣爽。『夏中調節』盡量少食或不食生冷,宜飲用綠茶,並可適當增加微量元素(如鈣鐵鋅硒),調節脾胃有助食慾。
秋季屬金主人體肺臟,故秋季是護理好肺臟的季節。秋季氣候漸趨涼爽,燥氣當令,人多口乾咽燥,咳嗽少痰,易傷肺津宜滋陰潤肺。如果經春清夏調之後,身體運行正常,這時可飲用青茶,補充適當的營養,使氣血充盈、陽生陰長、形體壯實。秋補重在潤燥,最合適的的食物是梨、百合、木耳等;還需要補充微量元素(鈣鐵鋅硒)、維生素,以補充飲食過程中缺乏的維生素、微量元素、酶類等物質,同時又可以補肺益肝強腎。
冬季屬水主人體腎臟,故冬季是重點保護腎臟的季節。冬季氣候寒冷,體虛不禦寒而傷腎;活動量減少,食入量增多,體內容易積存過多脂類物質,冬季氣血運行緩慢,機體免疫力下降,心腦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極易發生,不可掉以輕心。對於疾病要採取預防的態度,身體注意保暖,才能保持健康的而不受外邪侵害。冬季宜運用清調補的綜合協調搭配,如微量元素(鈣鐵鋅硒)、多種氨基酸、維生素及心腦血管保健用品;要注意禦寒防凍,增強體質,保證身體輕松過冬。
在了解了自然界、五行與人體的關系之後,可以預先就分析出身體可能發生的疾病;也可以根據季節、邪氣、臟腑及口味的變化,隨時注意身體改變的預兆。
由此可做到未病先調,防患未然,預防保健,強體健身、延年益壽,這就是我國陰陽五行傳統養生保健的獨到之處。
『伍』 五臟六腑包括什麼,與五行之間有什麼對應關系
五臟六腑與五行相對應。肝膽屬木;心與小腸屬火; 脾胃屬土;肺與大腸屬金;腎與膀胱屬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