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急需關於健康教育演講稿 (我是醫院的,醫院舉行這個主題的演講比賽,可是不知道講什麼,急求!
中醫葯健康知識講座
講課人:唐生輝
人人都知道,如果風寒感冒,熬點「生薑紅糖湯」喝一喝,蓋厚被子出一身汗,睡一覺後就神清氣爽,感冒不治而愈。——其實,生薑、紅糖、大蒜、蔥白都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中葯。我們在吃生薑的時候,感覺味道溫辣,屬於「溫熱」型的中葯。
00而「薄荷」(比如我們吃的薄荷糖、用的薄荷牙膏等)則感覺有些涼絲絲,其實,薄荷也是常用的中葯,屬於"「寒涼」型的中葯。
00中醫為什麼能治病呢?如果你發熱屬於熱症,就用「寒涼」型中葯(比如薄荷),讓人體恢復正常值;如果你發冷屬於寒症,就用"溫熱"型中葯(比如生薑),讓人體恢復正常值,從而恢復健康。
00以上,只是最簡單的分類方法,也就是說,把疾病和中葯只分為了兩類:熱型、寒型。
事實上,中醫的分類更加細密些,一般分成五類:風、熱、濕、燥、寒。--這種分法實際上是"五行"的體現。
00春天(木月)容易起「風」;夏天(火月)就會炎「熱」;長夏淫雨霏霏產生「濕」氣;秋天(金月)容易干「燥」;冬天就會「寒」。
00下面,我們就說說日常生活中常見或者時常聽說的中葯:
00祛風葯:能讓「風」型的疾病發散。
00生薑(偏熱);薄荷(偏寒);菊花--這是生活中最常見的。你可能沒想到吧,吃個薄荷糖、喝碗菊花茶,都能夠達到「發散」病邪的作用。
祛熱葯(寒涼葯):能夠驅除「熱性疾病」。
00大家都會記得,在非典期間,為了防止發燒症狀的非典,一時間,板蘭根成為葯店裡最強手的葯物,那隻很長時間脫銷,那時候,要送禮,一大袋板蘭根是最為貴重而有情誼的禮品。--非典的症狀是發燒,而板蘭根的特點是「寒型葯」,能有驅散熱疾之效。
00黃連,是大家最熟悉的中葯,「良葯苦口利於病」,說的就是黃連。
祛濕葯:能夠瀉利祛濕、化瘀活血、理氣化滯(注意:「濕」的概念很廣,包括痰、瘀、滯等)。
00冬瓜皮,也是中葯,如果小便不通,冬瓜皮煮湯就能很快通暢水道。而巴豆,是大家在電影中常看到的,古人捉弄人和喜歡讓對方誤食巴豆,這樣就會讓人大瀉不止。
00月季花,也是中葯;桃仁,也是中葯。你可以想像:武俠小說中,桃花島上的黃葯師,能用月季花、桃仁製造化瘀活血的妙葯,避免武打爭斗中的淤血之疾。
祛燥葯:能夠驅除「燥性疾病」。
00杏仁能夠潤燥,秋天常喝杏仁茶,能夠起到潤燥通肺的作用(秋天屬金、肺)。
00蜂蜜也是中葯,如果老年人大便乾燥不暢,蜂蜜具有潤華、宣洩的功效,喝點蜂蜜,很開能夠通瀉腸道,暢通大便。
00祛寒葯(溫熱葯):能夠驅散「寒型疾病」。
00花椒、胡椒,都能讓人吃得滿頭大汗(陳佩斯在春節晚會小品中就演過一個喜歡猛撒胡椒粉、吃面條大汗淋漓的人)。花椒、胡椒就是典型的熱型中葯。
這樣,我們對中葯有了簡單而直觀的認識。
其實,以上我們對中葯只是說了一半,現在開始說剩下的另一半。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中葯包括兩大類,一大類是用於「祛邪」,即對病邪(具體指上節所說的「風、熱、濕、燥、寒」六邪)進行驅逐。——中醫上對這類疾病稱為「邪實」。
其實,「邪實」只是外因,是因為有病邪侵入而造成;還有一類情況是:並非因病邪侵入造成,而是由於自身的虛弱而造成,中醫上對這類疾病稱為「正虛」。
00「邪實」分為風、熱、瘀、寒、水五小類,「正虛」也分為五小類:陰、陽、氣、血、津液。
00對於「正虛」,中醫採取的辦法是進行「補虛/扶正」。
00「補陰」:鱉甲算是最常見的補陰中葯,吃個王八補一補。龜鱉在深水裡,屬於「陰」所以用來補陰,而不是補陽。
00「補陽」:鹿茸是用來補陽的。讀過小說的人一定記得喝鹿血能夠激發男人慾望的故事,所以,鹿茸補陽就變得特別好理解了。
00「補氣」:我們常聽說過,人參是大補。電影上,碰到快斷氣的病人,中醫大夫會用人參湯進行補氣。--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日常中我們吃的紅棗,也具有和人參一樣的補氣的作用。
00「補血」:鮮紅的枸杞子,似乎在人們的印象里,是滋陰壯陽的補品,其實,在中醫里,是用來補血的良葯。同樣,送禮的阿膠,也是用來補血的中葯。
00「補津液」:我國著名播音員宋世雄的嗓音之所以那麼好,據說是因為他聽從老中醫的遵囑,每日飲用石斛茶,石斛能生津潤嗓,讓宋世雄的播音更加洪亮淳厚。
這樣,可以讓你多神奇的中葯有著清晰地把握。盡管中葯有幾百種之多,但是,都離不開上述的清晰分類。
❷ 跪求中醫內容的健康知識講座主題,越多越好,謝謝!!
可以考慮一下陳金柱的健康講座,簡單明了,通俗易懂,感覺不錯。
❸ 中醫基礎理論知識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❹ 醫學講座可以提什麼問題
醫學講座可以提的問題主要就是要圍繞講座的主題去提問題,如果講座的主題是中醫養生,就可以提一些如何去堅持養生的方法。
講座是很常見的一種演講方式,在講座裡面是可以獲取很多知識的,只要認真的去總結,是會受益匪淺的。
學術類講座一般由某個院系或研究機構主辦,邀請的嘉賓多為該領域的知名專家,而講座的主題也會圍繞領域內某一具體問題進行。這類講座對該領域內的人來說,是一場學術盛宴,可是對於領域外的人來說,那可能連熱鬧都看不了。
雖然這類講座相對小眾,但正因為此,講座所談的內容相對高端,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研討價值,主講嘉賓也是該領域中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