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維護心理健康的方法5條
心理健康對健康長壽的保障,保持穩定樂觀的心態,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等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現。一旦心理出現問題,將會給生活帶來很大的麻煩,那麼怎樣維持心理健康呢?維護心理健康要做到以下8點。
1.保持心情愉快:情緒不佳,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容易誘發許多疾病。所以,要心胸開朗,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
2.合理用腦:一個人要經常讀書看報,勤於思考,不但會減少煩惱,而且還可以使自己的腦力活動保持旺盛,延緩腦細胞的衰老和退化。
3.睡眠充足:一旦疲勞過度,生理功能就恢復較慢,所以,一個人要保持擁有旺盛的精力,就要保證擁有足夠的睡眠。
4.家庭和睦:家庭氣氛和諧,關系融洽,生活才會幸福美滿,從而保證一個人擁有心理健康。
5.經常與人交往: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就要和人發生交往。要經常與親朋好友談心,交流感情。還要與人友善,經常助人為樂,積德行善。
6.注意飲食調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多吃五穀雜糧和蔬菜、水果,少食油膩和食鹽。
7.開拓自己的興趣愛好:一個人如果整日無所事事,就會煩惱,就會苦悶。尤其是離退休人員,這個時候要自己找事做,可以從事繪畫、書法、音樂、下棋等活動。
8.正確對待疾病:一個人在平時要注意定期檢查身體,如果發現患有某種疾病,就應當及時治療。千萬不要緊張、疑慮,更不要恐懼和悲觀失望。
『貳』 怎樣保證自己的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自我意識
為了保持心理健康水平,必須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愛,要正確認識和評論自我價值,使自己始終處於積極進取,不卑不亢,充滿信心的良好狀態,去面對現實。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要順應社會和環境的變化,提高自己的生活適應能力,做到對社會適應自如,能改造環境以適應個體需要,同時也能改造自身以適應環境的要求。做情緒的主人遇事不急不怒,善於擺脫消極情緒的糾纏,保持積極樂觀、愉快和悅的心境,能自我控制情緒,充分體驗生活的樂趣。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人際交往,多與社會接觸,在與人交往中,消除孤獨感和封閉心理,從中獲得安全感和友誼感,並使自己的生活充滿情趣。積極參加勞動實踐要保持與現實的聯系,爭取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和充分顯示自我存在的社會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做到上述幾條,就一定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心理健康
。
『叄』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什麼是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把健康定義為: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病症的表現,還指一個人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及社會適應能力。疾病不僅表現為有機體因感染或營養不良等因素引起生理功能障礙,也表現為心理等社會文化因素引起生理功能障礙,或者說社會環境通過心理因素引起生理功能障礙。現代醫學和心理學已經證明了人類生理與心理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因而,維護健康,不僅要生理衛生,也要注重心理衛生。
一、健康與心理
1.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能影響生理健康,這里介紹美國學者對A型性格與心臟病關系的研究成果。
A型性格和B型性格,是美國著名心臟學家弗雷德曼在20世紀60年代初劃分的。A型性格主要特徵是:喜歡進取,好爭勝,並急於求成;常有壓力感,感到時間不夠用,並常常表現出對工作或學習不滿;個性急躁,容易沖動。B型性格與此相反:凡事想得開,從容不迫,個性隨和,對失敗得失看得比較淡薄。弗雷德曼臨床發現心臟病患者多半具有A型性格特徵。於是,一些心理學家繼續研究,有人對3000多名男子進行了8年的調查,在控制心臟病其他誘因的條件下,在患心臟病的人中,A型性格的人比B型多了1倍。
有人認為,心理的健康比生理的健康更為重要。因為:①心理因素可以引發心理疾病,如恐懼症、精神分裂症等;②心理因素可以導致生理疾病,如偏頭痛、胃潰瘍等;③心理失常不但給個人及家庭造成危害,也可能給社會造成危害。因而維持心理健康不僅是個體的事情,也是對社會負責的表現。
2.什麼是健康的心理
關於健康心理的標准,不同的心理學家有不同的表述,這主要由於他們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以及健康的心理內容較多。但一般來說,健康心理不外乎情緒穩定、人際關系和諧、社會適應良好等方面。
(1)情緒穩定是首要的健康標准。這是因為情緒是由刺激引起的激動狀態,不易為個體本身所控制。情緒失調不但影響心理健康,而且能引起心理疾病。情緒穩定主要指個體能接受各種刺激,對刺激的反應強度適當,保持樂觀的心境。同時,反應方式適當,快樂與痛苦能得到合理宣洩,不使情感受壓抑。
(2)了解他人、認識自己。能夠對自己和他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評價,這是發展良好個性的基礎,也是健康的重要標准。一般有3種表現:第1種是自我評價過高,自以為是,同時貶低他人,認為他人各方面不值一提;第2種是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生怕自己的言行沖撞了他人;第3種也是可稱為健康心理的:既肯定自己,也相信他人,在認識自己優勢的同時,也了解自己的不足。
(3)人際關系和諧。人生在社會之中,與他人間形成有效的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健康心理的又一標准。具體表現為能夠適應各種人群,通過交往,對他人和自己都感滿意。
二、心理異常
心理異常是指個體因心理功能發生紊亂,造成生活適應困難,心理上感到痛苦的現象。它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是一種精神病態。現代精神醫學已經發現了200多種心理異常現象,這里介紹幾種我們較常見的心理異常現象。
1.焦慮症
有人在考試之前心情緊張,晚上睡不著覺;有人老是擔心父母的健康狀況,整天憂心忡忡;有人欠了人家大筆債務,經常愁眉苦臉;有人工作失誤受到領導批評,心情感到壓抑……所有這些心理現象都是焦慮的表現。
焦慮是由緊張、不安、焦急、憂慮、恐懼等感受交織成的精神狀態。任何人都有過焦慮的體驗,適度的焦慮是正常的,是人對挫折失望產生的正常心理,對一般人來說是暫時的。有意識的焦慮和緊張,它能讓人產生克服困難、解決危機的心理准備。
稱為心理異常的焦慮即焦慮症,指的是一種品質性焦慮,這樣的人具有一種焦慮的傾向,其表現之一是泛慮症,任何時間、任何事物都會引起他的焦慮反應,尤其對一些小事他們特別敏感,總覺得不幸的事隨時隨地都要發生,對未來毫無信心。這種人平時心情紊亂,注意力不能集中,身心疲倦,經常心悸、失眠。焦慮症的表現之二是恐懼症,個體明知不會受到傷害,但仍然無法控制自己的恐懼情緒,如懼山、懼水、懼風等。
為什麼會引起焦慮症呢?心理學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解釋。一般來說,焦慮是由心理矛盾引起的,這些矛盾有的來自經驗和知識的不足,有的來自行為規范的不明,有的來自個體的神經過敏。青少年時期是焦慮容易產生的人生階段。
長期的焦慮不但影響工作和學習的效果,還會引發身體上的疾病。由於過分緊張而過度呼吸,造成血液中鹼性成分增加,導致手足麻木、頭部發脹,還會引發腸胃病。所以必須以預防為主,採取多種措施,緩解過度緊張的心理狀態。
2.抑鬱症
抑鬱症是指個體的情緒狀態長期處於極度低落的心理現象。對一般人心理而言,有時情緒低落,心情沮喪也是正常的,但隨著環境的變化,挫折的消亡,這種心情會好轉。而抑鬱症則不同,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表現:①情緒長期處於低落狀態,患者對生活沒有一點兒歡樂的情感因素,工作、學習、親情都不能讓他產生樂趣,有時這種人甚至想用自殺來解脫痛苦。②患者對自己、他人及其他事物的認識悲觀或絕望,對自己有強烈的自貶意識,看不到未來的希望。③所有行為都是被動應付,對任何事都失去主動的興趣。④在生理上,出現體重逐減、睡眠失常、四肢無力等症狀。
精神病專家及心理學家研究指出,抑鬱症是各種心理異常現象中發生率最高的一種。多數患者在1~3個月內會不診自愈,但也有可能復發。抑鬱症的產生主要是因為遭遇挫折不能適應而引起情感上的障礙。許多人用頑強的毅力走出了抑鬱的陰影。在受到挫折後,他們或者出去旅遊一次,換換環境,避免觸景生情;或者吃一塹,長一智,自我總結,用行動重塑自己的形象,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
3.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所有心理異常現象中最嚴重的一種,一般來說患者在情緒、行為、性格等許多心理方面都出現了較嚴重的障礙。
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現是:①在知覺方面,患者的知覺感受明顯扭曲,對很微弱的聲音極為敏感,甚至對自己身體的知覺也無法把握,患者可能會認為一隻手變長了,另一隻手變短了。同時,患者還時常產生幻覺,在沒有實際刺激的情況下作出反應,認為聽到了什麼,或看到了什麼。②在情感方面,患者情緒錯亂,用不同於常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喜怒無常。令人發笑的情境可能讓他極度悲哀,傷心悲哀的場景可能令他發笑。有時患者表情冷漠,有時無緣無故痛苦或狂笑。③意識紊亂,與人交談語無倫次,無邏輯性,不能有系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無法與人溝通。④行為異常。其動作表現明顯與常人所見環境的刺激無關。他們時而咬牙切齒,時而比手畫腳,時而表現出嬰兒期的動作。
對精神分裂症成因的解釋,心理學上沒有定論,精神分析學者認為是幼年心理發展障礙,人格結構中的自我未能良好發展,自我與本我沖突的結果。行為主義學者則認為是由於患者在生活中遇到壓力,引起焦慮,產生痛苦,為緩解和逃避痛苦,採取這種方式退縮的結果。
4.性格異常
性格異常是指個體表現出來的不同常人的性格特徵,有時也稱品行障礙,是心理不健康在性格等方面的表現。
美國精神醫學會將性格異常分為以下11種不同類型:
(1)妄想型:對事物持懷疑態度,不信任他人,重視自己的身份地位,如有過失則歸咎於他人,無法與他人合作。
(2)分離型:性格孤僻,感情冷漠,不願與人相處、交往,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
(3)分裂型:症狀比分離型嚴重,兼有精神分裂症患者知覺扭曲的特徵。
(4)自高自大型:有強烈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經常誇耀自己並以此引人注意,無法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
(6)反社會型:一切言行以自我為中心,不遵守社會規范,喜歡損人利己。
(7)邊緣型:情緒障礙嚴重,處於精神病的邊緣。
(8)迴避型:有參與人際交往的願望,但怕被人拒絕而傷害自尊心,從而迴避參與。
(9)依賴型:凡事依賴別人的幫助和支持,不得已獨自行事時,感到非常恐懼。
(10)強迫型:性格固執,墨守成規,生活在一成不變的環境中,不能適應復雜的人際關系。
(11)被動攻擊型:性格矛盾而懦弱,常以間接、被動的方式表達恨意,在暗中採取攻擊性行為。
三、維護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一項系統工程,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維護心理健康不僅需要個人的主觀努力,還需要家庭、社會的幫助。對個體而言,除樹立較強的健康意識之外,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維護心理健康:
1.加強自我調節,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要學會主動釋放不愉快的情緒。當遇到挫折時,要用適當的方式把積壓在心中的痛苦、不安、悲傷等緊張情緒宣洩出來,避免給心理造成壓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能接受任何刺激,承受歡樂和痛苦,駕馭自己的情緒。宣洩、釋放的方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就是把自己的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把誤會或委屈等情況擺出來,減少矛盾和沖突,加深理解。向他人述說自己的感受,可以得到他們的幫助,父母、老師的見解往往比我們自己考慮得更為深刻,有利於情緒的釋放。在遇到較大的挫折如極度悲傷、憤怒時,許多人用痛哭來宣洩情緒。有時,人們也會把不快的情緒化成行動的力量,轉移注意力來發泄情感。
要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增強幽默感。具有廣泛興趣愛好的人,能從多方面享受生活的樂趣。當某一方面遭遇挫折時,從事另外一類的興趣活動,輕松消遣,既排遣了不愉快的情緒,又找到了新的樂趣和精神寄託。幽默感是一種催化劑,可增進人際交往,消除煩惱。
要用積極的自我暗示來調節自我。這也是一種自我激勵,用健康向上的思想、語言進行自我暗示,可以增強戰勝挫折的信心,克服緊張、不安的情緒,振奮精神。
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個體心情舒暢的興奮劑,對維護個體與群體、個體與個體之間團結和諧的關系有良好的作用,有利於個體身心健康。它使個體產生一種歸屬感與安全感。如果一個人在集體說話無人答理,有他無他都一樣,而且歡樂沒有人分享,痛苦沒有人分擔,那麼,這個人會覺得莫名的不安和孤獨,發展下去會產生心理障礙。
建立和維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多方面努力,對個體而言,首先應該在個人品行上加強修養。美國心理學界曾做過一次規模較大的調查,心理品質上值得他人信賴、待人忠厚、熱情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誠懇坦率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3.充分認識和實現自己的價值
人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在人際交往及社會活動中,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與健康有很大關系。當個體意識到自己在他人及集體的地位和作用時,能夠自覺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並能夠養成自信、自尊的心理品質,能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適應。
自我價值的實現需要付出情感和意志的努力,可以使人在工作和學習中保持適度的焦慮和緊張,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實踐證明,當一個人從事學習或工作,特別是取得一定成就時,會產生一種滿足感、自豪感,並能從工作中找到樂趣。
總之,維護心理健康,關鍵在於確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注重心理修養。
『肆』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狀態
1.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人之難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
這是蘇軾老人家評論知人之難的一句話,但其實知人難,知己更難。自我認知的膚淺是心理異常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卑自憐者說「你行,我不行」,於是束縛自我、貶抑自我。
自暴自棄者不甘心說「我不行」,但又沒有努力方向,於是放縱自我,踐踏自我。
自傲自負者說「我行,你不行」自命不凡,自吹自擂,只能欺人一時,欺己一世。
自信自強者說「你行,我也行」充分認識自己,發揮最大潛能。
自卑自憐者、自暴自棄者、自傲自負者也並非全然不了解自己。從另一個角度看,他們對自己同樣有認識,但是卻並不能真正的接受自己,其根源都是自卑。只有認識真實的自我,接納真實的自我才能獲得健康。
2.面對現實,適應環境
能否面對現實是心理正常與否的一個客觀標准。心理健康者總是能與現實保持良好的接觸。一方面他們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改造和適應環境,來達到主觀與客觀世界的融洽;另一方面當力所不及的時候,他們又能及時的另選目標或重選方法以適應環境。而心理異常者最大的特點就是脫離現實或逃避現實。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有「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的精神,堅持住自己的自主意識。同時也要注意朋友的忠告,一味的我行我素,特立獨行,總是與別人差別太大,與現實格格不入又如何心理健康呢?
3.結交知己,與人為善
樂於與人交往,和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人是群居的人,即使再內向孤單的人,他也有著自己的人際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不僅僅是為了得到幫助或者的到信息,同時我們的快樂得到分享,我們的悲傷得以宣洩。試想一下當你滿心歡喜卻無人祝賀其滋味如何,又或者內心痛苦無人傾訴又如何。
與人交往的原則是:對得起他人,對得起自己。我們決不提倡別人打了你左臉你還把右臉伸過去,但也不贊同因為芝麻小事就視為仇人,不共戴天。但同時也不要天真的認為你對別人怎樣,別人就該如何待你。交往時,正面的態度或情緒比如尊敬、信任、喜悅等要多於負面的能量。人生是美好的,美麗的事物總是更加被偏愛。
4.努力工作,學會休閑
工作的意義不僅僅是獲得工資的一種手段。同時還能表現出個人的價值,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你的工作代表著你的成就;在另一方面,工作使人在團體中表現自己,提高個人的地位。有很多剛剛退休的老人們,會有嚴重的失落感。我們常說「工作是老年人的救生圈」,讓老人們重新找到一些「工作」,能夠使他們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回復健康的心理。
另一方面,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使我們忙碌而機械,很多人的情緒長期緊張又不善於調劑休息。通常遇到休息就是睡懶覺或者通宵電視、通宵游戲,反而比工作日更加勞累。我們應合理安排休閑時間豐富休閑方式,使休閑成為恢復體力、調劑腦力、放鬆身心的時機。
『伍』 怎樣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應該這樣做:一,要不斷增進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而且這種了解必須是客觀的,正確的。
二,要培養積極穩定的情緒,情緒積極穩定,樂觀開朗,心情愉快的人多數能夠健康長壽。
三,積極參與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人是有交際的需要的,和同事同學朋友正常友好的交往能使人消除孤獨感,從中獲得安全感,安慰感。
四,要注意維護大腦的健康。
五,要養成事前周密思考,事後不去懊悔的習慣。
六,要善於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緒,不要使焦慮憂愁和敵意,挫折感長期存在。
七,要善於糾正自己的非理性和不合理的觀念。
八,要不斷的調節自己的慾望和報復,使其和自己的能力適應。
九,要善於獨處,必要的時候能獨自一個人而不甘寂寞與自憐。
十,養成自我稱贊與鼓勵的習慣,做到獎勵不求人的境地。
『陸』 怎樣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說到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根據社交平台上的醫學信息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到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一共有三種。現在,讓我們來詳細說一下這三種方法吧。
一:學會發泄自己的情緒
首先,我要說的保持心理健康的第一個方法是發泄自己的情緒,例如做運動、向朋友傾述、旅遊等等。
因為我覺得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不僅能給自己帶來非常多的動力,同時也能給自己帶來一種非常幸福的成就感,而這種成就感就是人的內心中最為正面的一種情緒。
所以,我覺得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目標也是每一位想要保持心理健康的人都應該學會的事情。
『柒』 如何才能做到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具有正常智力、積極的情緒、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而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主要有調整認知、情緒管理、維持良好人際關系、自我獎勵、積極運動、保證睡眠等。在如今快節奏生活的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會存在壓力,因此了解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尤為重要。
1、調整認知:應對自身抱有正確、客觀的認知,對於非理性、不合理的觀念,應予以糾正;
2、情緒管理:應保持情緒穩定,養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心情愉快對健康有一定好處。同時應及時消除負面情緒,如焦慮、抑鬱,避免不良情緒對自身造成長期影響;
3、維持良好人際關系:社交需求屬於人的心理需求之一,應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主動與人交往,可以經常吃飯、外出旅遊。與同事、同學間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可獲得安全感,並消除孤獨感;
4、自我獎勵:平時應養成自我稱贊、自我獎勵的習慣,可以在成功完成一件小事後,給予自己正面反饋。可以獎勵自己買一件衣服,有助於自信心的建立,以及心理健康的維護;
5、積極運動:運動時交感神經處於興奮狀態,對體內多巴胺的分泌可以起到促進作用,多巴胺對情緒調控有一定的作用,促進其分泌會使人產生開心的情緒,如可以在早上進行慢跑或打羽毛球;
6、保證睡眠:睡眠對心理健康較為重要,睡眠障礙患者可能會伴隨精神、情緒症狀,如焦慮、強迫,所以保證科學、健康的睡眠,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每天保證8小時的睡眠;
7、其它方面:應維護大腦健康,降低慾望,同時善於獨處,平時可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均對心理健康的維護有所幫助。
『捌』 保持心理健康的11個方法
心理健康意味著擁有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得心應手,並且在面對挑戰時有自信心。與身體健康一樣,也有許多活動能幫助你改善心智健康。可以遵循以下步驟促進幸福感並保持心理健康。
1、人際交往
與周圍能支持和豐富你人生的人建立並保持良好的人際交往。個人關系的質量對幸福感有很大影響。拿出時間並付出努力建立強大的人際關系能帶給你許多好處。
2、拿出時間享受生活
給活動,興趣愛好和喜歡的事情留出時間。玩填字游戲,到附近的公園散步,讀一本書,縫一床被子,給孩子畫一幅畫,與寵物玩耍,這些都能給你帶來想像力和創造力。
3、參與並分享興趣
參加一個能與你一起分享興趣的俱樂部或社團。與有共同愛好的人在一起對你的心理健康有好處。如樂隊,晚間步行,跳舞班,以及讀書會等。
4、為社區做貢獻
拿出時間做志願者。幫助鄰居,為朋友做點好事等。有許多貢獻方式能帶給你良好感覺。在改善其他人的生活同時也能促進你的生活品質。
5、照顧好自己
適當運動並吃好,這能幫助你保持身體健康。生理和心理健康緊密相關,身體好也會讓心理感覺好。不一定去健身房鍛煉,做園藝,打掃房間,跳舞和徒步都是很好的健身運動。身體鍛煉結合均衡飲食能滋養身心,讓你從里到外都保持良好感覺。
6、挑戰自我
學習新技能或挑戰一個目標。如制定健身目標或學習烹飪等。在實現目標,掌握新技能,獲得自信和成就感的同時,學會如何改善心理健康。
7、應對壓力
了解誘發壓力的原因並掌握應對方法。可以避免一些誘發源,並學會控制其它因素。壓力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並會以不同方式影響我們。只有在它讓你感覺不舒服或痛苦時才會成為問題。平衡的生活方式能幫助你更好的應對壓力。如果感覺難以平靜,嘗試深呼吸,瑜伽或冥想,這些活動或許對你有幫助。
8、休息與調整
確保充足睡眠。定時上床睡覺,並養成睡眠的好習慣。睡眠能修復心理和身體。然而,如果在醒來後總是匆匆忙忙,仍然會讓你有疲憊感。因此,在白天拿出一些時間放鬆和調整很重要。
9、注意此時此地
每天拿出時間留意自己的感覺。感覺臉上的陽光和微風,並注意呼吸的空氣。我們很容易陷入對過去或未來的思考,而不是體驗現在。專注於當下是做到這一點的好方法。有意識的內外聯合對身心健康很重要。
10、尋求幫助
無憂無慮的生活不存在,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煩心事。與可信的朋友或家人溝通,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也對保持你的心理健康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