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煮茶和蒸茶有什麼區別
一、工序
1、煮茶:唐宋時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葉碾成碎末,製成茶團,飲用時把茶搗碎,加入蔥、姜、桔子皮、薄荷、棗和鹽等調料一起煎煮。
2、蒸茶:唐代茶葉生產從採摘茶葉到製成茶餅共有七道工序:「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蒸茶為第二道工序,宋代貢茶在採摘之後、蒸造之前,還要比唐茶多一道工序:揀茶。
二、工具
1、煮茶:茶壺,炭爐,茶碗等。
2、蒸茶:蒸茶工具有灶、釜、甄、叉。其製作材料分別以土、鐵、木、瓦、竹所製成。
三、原理
1、煮茶:煮茶的茶湯,茶湯顏色是品評茶湯的重要標准之一。在品煮茶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叫:轉碗搖香。
2、蒸茶:利用高溫高壓蒸氣將茶蒸熱,使梗、葉變軟,以利壓製成形。
⑵ 蒸茶與泡茶的區別
蒸茶根據其原理,優點:茶湯清澈無雜質;斟茶時不燙手;蒸汽溫度高;蒸茶時間可隨意掌控,操作簡單。缺點:只適合於高溫沖泡茶,如綠茶一類的不適宜高溫沖泡的茶有損口感。
相較於蒸茶而言,泡茶比較講究經驗、功夫了,要求泡茶者對水溫,時間有較高的掌握,才能泡出可口甜美的茶湯。形象的說兩者的關系就如開自動擋的車與手動擋的車。泡茶要求技高一籌,蒸茶簡單易上手。
⑶ 蒸茶和煮茶喝著有什麼區別
在古代蒸茶是茶葉的一種製作工序之一,而並非我們的潛意識上的煮茶,是完全的兩個概念,所謂的蒸茶是利用高溫高壓蒸氣將茶蒸熱,使梗、葉變軟,以利壓製成形。蒸茶工具有灶、釜、甄、叉。其製作材料分別以土、鐵、木、瓦、竹所製成。
唐代茶葉生產從採摘茶葉到製成茶餅共有七道工序:「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蒸茶為第二道工序,利用高溫高壓蒸汽將茶蒸熱,使梗、葉變軟,以利壓製成形。宋代貢茶在採摘之後、蒸造之前,還要比唐茶多一道工序:揀茶。
(2)現代的蒸茶器
蒸茶器是什麼?蒸茶器是一種在沖泡時能夠「茶水分離」的泡茶容器。就小白自己用的這一款蒸茶器,在整個茶壺的上方是有一個過濾網,煮制的時候將白茶放在過濾網上。
壺內放水,蒸汽不斷的與茶葉接觸,茶葉當中的滋味滲透到蒸汽裡面,回落到茶湯里。蒸汽滲透,茶色漸濃,茶色變化與平常沖泡時的顏色差不多的時候就能夠將茶湯倒出飲用了。
一般常見的蒸茶器都是由玻璃材質製成,可以清晰的看到茶色的變化,玻璃材質也不會吸收茶味。不過有一些蒸茶器的內膽是由不銹鋼製成的,對茶湯的滋味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影響。不過在市面上也有玻璃內膽的正常器,相比不銹鋼內膽的會更好一些,玲瓏剔透,顏值也會更高一些。
(3)蒸茶不等於煮茶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那就是「蒸茶」不等於「煮茶」,煮茶直接把茶葉放入器皿中水煮來喝的,而蒸茶卻是利用蒸汽來蒸的,完全是兩碼事。但是,現代的蒸茶器一般都有煮茶的功能,兩者是互用的,基於此,本文後邊也專門講了一些關於煮茶的常識。
⑷ 蒸茶和煮茶哪個好喝
蒸茶和煮茶有什麼區別
蒸茶是採用高溫高壓製作出來的一種茶葉,它是非常柔軟的,而通常煮茶的茶葉是通過正常工藝製作而成的,就適合煮茶了,而花茶就不適合煮,適合沖泡飲用。
2
蒸茶和煮茶哪個效果好
蒸茶好還是煮茶好,完全依據個人的喜好,每個人對於茶香的要求都不一樣,所以無法統一規定,而且煮茶和蒸茶各有各的好,煮茶的優點是:茶的顏色比較深邃,味道又非常濃郁,口感又很醇滑,茶香可以持續很久。而蒸茶:茶色就是清澈。味道香甜,茶的香氣不會持續太久。但是蒸茶更耐煮一些。
3
煮茶是什麼意思
煮茶屬於一種茶藝,大意就是將茶煮著飲用,煮茶之後的茶湯顏色會顯得十分漂亮。煮茶是一種技術活,在煮茶過程中有一個過程叫做:轉碗搖香。在轉動茶具的時候,就會有一股濃郁的茶香四溢散發。所以煮茶的時候,茶具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過茶具茶葉本身的香味才會發揮到極致,一杯濃香為的生活添加了許多樂趣。
4
蒸茶的步驟圖解
蒸茶不是一種喝茶的方式,它是一種製作茶葉的工序,主要是利用高溫高壓蒸汽將新鮮的茶葉製作成可以飲用的茶葉,製作完成之後它會變得十分柔軟。蒸茶的工具有灶、釜、甄、叉。蒸茶這一步也是十分關鍵的,會影響到茶香。
蒸茶的具體步驟是:將水直接倒入茶壺中,將茶葉擱置在過濾網中,隨著水溫的逐漸升高,茶葉就會變得越來越柔軟,最後形成了茶水,直接落入茶壺中,一直循環著。蒸茶與煮茶相比較而言,它是簡單了很多,沒有煮茶那麼繁瑣,煮茶要比泡茶更加具備儀式感,蒸茶是屬於兩者之間的平衡選擇,而且茶水依然是飄香四溢,口感比煮茶更加清新,味道還更加濃郁些。
⑸ 蒸茶和煮茶的區別
蒸茶和煮茶的區別:
1茶水的比例不同如果我們在煮茶的時候,一般放入了茶葉只需要適量就可以,因為在高溫的環境下,並且還是在沸水當中,茶葉釋放出來的味道會加大,但是我們在蒸茶的時候,就需要放入大量的茶葉了,這樣才能確保蒸出來的茶葉味道更加的香濃,因此蒸茶葉的話放入的茶葉要比煮茶葉放入的多。
2.茶水口感不同煮出來的茶葉喝起來味道有一些甘甜,並且會更加醇厚一些。如果我們採用的是蒸茶葉的方式,喝到的茶葉會更加的爽口一些,但是對於一些茶葉味道比較苦的來說,蒸茶葉喝起來也會更加的苦。
3.釋放程度不同如果我們選擇的是煮茶葉的方式,那麼當茶葉遇到了熱水之後,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釋放出茶葉裡面的營養成分,比如說茶葉當中的氨基酸成分,並且這些營養成分可以和茶葉的味道和口感全部的完美融合在一起。如果我們使用的是蒸茶葉的方式,那麼釋放出來的營養成分就會相對小一些,並且茶的湯色看上去也並沒有煮的顏色好,如果想要茶葉釋放出更多的營養成分,那麼蒸的時間需要花費很久。
其實蒸茶葉和煮茶葉在本質上面就會有著很大的不同,並且不同的茶葉適合著不同的飲用方式,大家在喝茶之前,也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所喝的茶葉品種,根據自己的茶葉品種來選擇最正確的沖泡方法,建議大家最好是使用煮茶的方式,這樣得到的營養物質是最多的。
⑹ 蒸茶與泡茶的區別
泡茶是中國人的發明,是中國茶文化發展的拐點,帶動了茶具、茶道、茶藝、茶文化的發展。泡茶講究茶具、用水、水溫、環境、心境、甚至著裝(禮服)等等。在泡茶之前,人們只會把茶葉放在嘴裡咀嚼。在泡茶之後,茶飲才真正實現了普及,成為中國人和世界各地茶人的至愛。茶相關經典名句:「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泡茶是憑心而至的一種品茶藝術,愛茶人士對於茶器和水溫都有各自的要求,因此相同的茶葉泡出來的茶也會存在些許差異。泡茶的魅力在於每一泡茶湯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香氣和韻味,看茶葉在杯中綻放,上下翻飛,浮浮沉沉喝茶人的心緒就能慢慢地平靜下來。獨坐窗前,抑或與知己對坐,壺起水落、司,茶香滿室,閑談之間,自成一片天地。
蒸茶,是製作茶葉的工序之一,是利用高溫高壓蒸氣將茶蒸熱,使梗、葉變軟,以利壓製成形。蒸茶工具有灶、釜、甄、叉。其製作材料分別以土、鐵、木、瓦、竹所製成。唐代茶葉生產從採摘茶葉到製成茶餅共有七道工序:「采之、蒸之、搗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蒸茶為第二道工序,利用高溫高壓蒸汽將茶蒸熱,使梗、葉變軟,以利壓製成形。宋代貢茶在採摘之後、蒸造之前,還要比唐茶多一道工序:揀茶。
蒸茶具體步驟是將水倒入壺中,將茶葉放置在壺中的濾網內,加熱後水溫漸高,通過蒸汽迴旋將茶葉變軟,形成滴滴茶水,回落至壺中,周而復始。蒸茶不如煮茶繁瑣,又比泡茶更具儀式感,是兩者之間平衡的選擇,出品穩定,茶香四溢。用玻玻璃器皿蒸茶是喝茶人最佳的選擇,它的營養價值更高且安全衛生,透明的材質能看到蒸茶的全過程。喝茶人看著茶湯從透明變得醇厚,茶香一點點地融入茶湯中,能得到其他茶器無法達到的視覺享受。蒸煮後的茶湯很好地保留了茶葉本來的清香,茶湯口感相較於煮茶更清新,但是滋味更濃郁。
⑺ 請教各位大俠,煮茶是蒸汽壺好還是普通水煮
水中煮茶好。
泡飲花茶及中低檔紅茶、綠茶 還有烏龍茶和普洱茶 這幾種可以用蒸氣煮茶 因為這幾種要求泡茶水溫 在100度 特別是烏龍茶和普洱茶一定要用100℃的正沸水沖泡,才能沖出它們特殊的香氣和味道
一般的中檔紅茶、綠茶以90℃以上的沸水沖泡為宜,而高檔的名優紅茶、綠茶,特別是各種芽葉細嫩的名茶,則要用85℃--90℃的沸水沖泡,在這個范圍內,茶葉越細嫩,沖泡的水溫越低,這樣沖泡出的茶湯色嫩明亮,滋味鮮爽,並且茶葉中VC也破壞較少,所以上面幾種不能用蒸氣煮茶,
⑻ 泡茶和蒸煮茶那種方式好
泡茶好, 要泡好一壺茶,既要講究實用性、科學性,又講究藝術性。 首先要講究泡茶用水。古人對泡茶用水的選擇,一是甘而潔,二是活而鮮,三是貯水得法。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提出了科學的水質標准,衛生飲用水的水質標准規定了感官、化學、毒理學和細菌等四方面的內容。泡茶用水,一般都用天然水,天然水按來源可分為泉水(山水)、溪水、江水(河水)、湖水、井水、雨水、雪水等。自來水是通過凈化後的天然水。自來水有時用過量氯化物消毒,氣味很重,可先將水貯存在罐中,放置24小時後再用火煮沸泡茶。水的硬度和茶品質關系密切。水的PH值大於5時,湯色很深,PH值達到7時,茶黃素傾向於自動氧化而消失。軟水易溶解茶葉有效成份,故茶味較濃。另外,水中的含鉛量達到0.2mg/kg時,茶葉變苦;鎂含量大於2mg/kg時,茶味變淡;鈣含量大於2mg/kg時,茶味變澀;若達到4 mg/kg時,茶味變苦。因此泡茶宜選軟水或暫時硬水為好。在天然水中,雨水和雪水屬軟水,溪水、泉水、江水(河水)屬暫時硬水,部分地下水為硬水,蒸餾水為人工軟水。 其次是泡茶器皿。古代茶之器皿很多,陸羽《茶經》里列舉了煮茶和飲茶的29種器皿,如今的茶具已無取水用具、煮水用具等,通常是指茶壺、茶杯、茶碗、茶盤、茶盅、茶托等飲茶用具。東北、華北一帶,大多數人喜喝花茶,一般常用較大的瓷壺泡茶,然後斟入瓷杯飲用。江南一帶,普遍愛好喝綠茶,多用有蓋瓷壺泡茶。福建、廣東、台灣以及東南亞一帶,特別喜愛烏龍茶,宜用紫砂器具。四川、安徽地區流行喝蓋碗茶,蓋碗由碗蓋、茶碗和茶托三部分組成。喝西湖龍井等名綠茶,則選用無色透明玻璃杯最理想。品飲名綠茶和細嫩綠茶,無論使用何種茶杯,均宜小不宜大,否則,大熱量容易使茶葉燙熟。 除以上常用泡茶器皿外,還有一些配套茶具,如放茶壺用的茶船(又名茶池,有盤形、碗形兩種);盛放茶湯用的茶盅(又名茶海);嘗茶時盛用的茶荷;沾水用的茶巾;舀水用的茶匙;放置茶杯用的茶盤和茶托;專門存放茶葉用的鐵罐、陶罐、木罐等貯茶器具。 三是要注意泡茶用量。茶葉用量為泡茶三要素(用量、水溫、沖泡時間和次數)之首。茶葉種類繁多,泡茶時茶葉用量各異,還要考慮泡茶用具大小和飲茶者的習慣。沖泡一般紅、綠茶,茶與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或1:60,即每杯放3克左右茶葉,加沸水150—200毫升。如飲用普洱茶、烏龍茶,每杯放茶量5—10克,如用茶壺沖泡,則按茶壺容量大小適當掌握比例,投入量為茶壺容積的一半,或更多。 四是注意泡茶水溫。泡茶水溫的掌握因茶而定。高級綠茶,特別是芽葉細嫩的名綠茶,一般用80度左右的沸水沖泡。水溫太高容易破壞茶中維生素C,咖啡鹼容易析出,致使茶湯變黃,滋味較苦。飲泡各種花茶、紅茶、中低檔綠茶,則要用90—100度的沸水沖泡,如水溫低,茶葉中有效成份析出少,茶葉味淡。沖泡烏龍茶、普洱茶和沱茶,因每次用茶量較多而且茶葉粗老,必須用100度的沸滾開水沖泡。少數民族飲用的緊壓茶,則要求水溫更高,將磚茶敲碎熬煮。通常茶葉中的有效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跟水溫相關,60度溫水浸出的有效物質只相當於100度沸水浸出量的45—65%。 五是注意沖泡時間。沖泡茶葉的時間和次數相關。茶葉沖泡時間與茶葉種類、用茶量、水溫和飲茶習慣都有關系。沖泡時間以茶湯濃度適合飲用者的口味為標准,一般講,用茶量多,水溫高。細嫩紅綠碎茶,沖泡時間宜短,3—5分鍾即可。沖泡次數1—3次為宜,隨著沖泡次數的增加,沖泡時間應適當延長。沖泡時最好先倒少量開水,浸沒茶葉,再加滿至七八成,便可趁熱飲用,當喝至杯中剩1/3左右茶湯時再加開水二次沖泡,繼續喝至1/3茶湯時,再沖泡第三次,這樣可使前後茶湯濃度比較均勻。沖泡烏龍茶的次數可達5—7次,又由於其多用小型紫砂壺,沖泡時間較短,一般約2分鍾左右,第一泡1分鍾就要倒出來,從第二泡開始漸漸增加15—30秒的沖泡時間,這樣前後茶湯濃度才比較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