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唐盛元成健康科技怎麼樣

唐盛元成健康科技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8-18 10:31:24

㈠ 中國所有皇帝的名字

秦朝

(統一後,公元前221-201,共15年,歷三帝,嬴姓)

01.秦始皇(嬴政),中國的第一個皇帝,12年

02.秦二世(胡亥),後被趙高所殺,3年

03.秦三世,後改稱秦王(子纓),斬殺趙高,投降劉邦,被項羽殺害,46天

西漢

(公元前206-公元8年,共214年,劉姓,歷十四帝)

01.漢高祖(劉邦),大漢開國皇帝,12年

02.漢惠帝(劉盈),7年

03.少帝(呂後專政),前少帝(劉恭),後少帝(劉弘),8年

04.漢文帝(劉恆),前元,後元,23年

05.漢景帝(劉啟),前元,中元,後元,16年

06.漢武帝(劉徹),建元,54年

07.漢昭帝(劉弗陵),始元,13年

08.廢帝(劉賀),27天

09.漢宣帝(劉詢),本始,25年

10.漢元帝(劉奭),初元,16年

11.漢成帝(劉驁),建始,26年

12.漢哀帝(劉欣),建平,6年

13.漢平帝(劉衎),元始,5年

14.漢孺子(劉嬰),居攝,3年

新朝

(王莽奪權,公元9-25,共17年)

01.建興帝(王莽),始建國,15年

02.更始帝(劉玄),更始,3年

東漢

(公元25-220,共196年,劉姓,歷十四帝)

01.光武帝(劉秀),建武,33年

02.漢明帝(劉庄),永平,18年

03.漢章帝(劉炟),建初,13年

04.漢和帝(劉肇),永元,17年

05.漢殤帝(劉隆),延平,1年

06.漢安帝(劉祜),永初,19年

07.漢嬰帝(劉懿),繼位二百餘日後就因病去世

08.漢順帝(劉保),永建,19年

09.漢沖帝(劉炳),永加,1年

10.漢質帝(劉纘),本初,1年

11.漢恆帝(劉志),建和,21年

12.漢靈帝(劉宏),建寧,22年

13.漢少帝(劉辯),光熹,5個月

14.漢獻帝(劉協),初平,32年

三國


(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歷五帝)

01.魏文帝(曹丕),黃初,7年

02.魏明帝(曹睿),太和,13年

03.魏齊王(曹芳),正始,14年

04.高貴鄉公(曹髦),正元,7年

05.常道鄉公(曹奐),景元,6年


(公元221-243,共43年,劉姓,歷二帝)

01.昭烈帝(劉備),章武,3年

02.後主(劉禪),建興,41年


(公元222-280,共59年,孫姓,歷四帝)

01.大皇帝(孫權),黃武,31年

02.會稽王(孫亮),建興,7年

03.景皇帝(孫休),永安,7年

04.烏程侯(孫皓),元興,17年

西晉

(265-316,共51年,歷四帝)

01.晉武帝(司馬炎),秦始,25年

02.晉惠帝(司馬衷),永煕,17年

03.晉懷帝(司馬熾),永加,5年

04.晉憨帝(司馬鄴),建興,4年

東晉

(317-402,共104年,歷十一帝)

01.晉元帝(司馬睿),建武,6年

02.晉明帝(司馬紹),太寧,3年

03.晉成帝(司馬衍),咸和,17年

04.晉康帝(司馬岳),建元,2年

05.晉穆帝(司馬聃),永和,17年

06.晉哀帝(司馬丕),隆和,4年

07.晉廢帝(司馬奕),太和,6年

08.簡文帝(司馬昱),咸安,2年

09.孝武帝(司馬曜),寧康,24年

10.晉安帝(馬德宗),隆安,22年

11.晉恭帝(馬德文),元熙,2年

十六國

01.成漢(303-347,共五個皇帝):李特(2年);李雄(32年);李期(4年);李壽(6年);李勢(5年);

02.漢趙(304-329,歷四帝):劉淵(9年);劉聰(12年);劉粲(3個月);劉曜(12年)

03.後趙(319-352,歷五帝):石勒(7年);石弘(1年);石虎(15年);石鑒(3個月);石袛(13個月);

04.前燕(357-370,歷三帝):慕容皝(15年);慕容儁(11年);慕容暐(11年);

05.前秦(351-394,歷六帝):符健(5年);符生(3年);符堅(30年);符丕(2年);符登(9年);符崇(4個月);

06.前涼(313-376,歷七帝):張寔(4年),張茂(5年);張駿(23年);張重華(8年);張祚(2年);張玄靚(9年);張天錫(14年);

07.後秦(384-417,歷三帝):姚萇(12年);姚興(24年);姚泓(2年);

08.後燕(384-409,歷四帝):慕容垂(13年);慕容寶(3年);慕容盛(3年);慕容熙(7年);

09.南燕(398-410,歷二帝):慕容德(7年);慕容超(6年);

10.北燕(409-436,歷三帝):高雲(3年);馮跋(22年);馮弘(6年);

11.後涼(386-403,歷四帝):呂光(13年);呂紹(1年);呂篡(1年);呂隆(1年);

12.南涼(397-414,歷三帝):禿發烏狐(3年);禿發利鹿狐(3年);禿廢傉檀(13年);

13.西涼(400-420,歷三帝):李暠(17年);李歆(4年);李恂(2年);

14.北涼(397-439,歷三帝):段業(4年);沮渠蒙遜(33年);沮渠牧犍(7年);

15.西秦(385-431,歷四帝):乞伏國仁(4年);乞伏乾歸(17年);乞伏熾磐(17年);乞伏暮末(4年);

16.胡夏(407-431,歷三帝):郝連勃勃(20年);郝連昌(4年);郝連定(4年)

南北朝

南朝宋

(420-479年,共60年,歷8帝)

01.武帝(劉裕),永初,3年

02.少帝(劉義符),景平,2年

03.文帝(劉義隆),元加,30年

04.孝武帝(劉駿),孝建,11年

05.廢帝(劉予業),永元,1年

06.明帝(劉彧),秦始,8年

07.後廢帝(劉昱),元徵,5年

08.順帝(劉准),升明,3年

南朝齊

(479-501年,共23年,歷7帝)

01.高帝(蕭道成),建元,4年

02.武帝(蕭賾),永明,11年

03.廢帝(蕭昭業),隆昌,1年

04.廢帝(蕭昭文),延興,1年

05.明帝(蕭鸞),建武,5年

06.東昏侯(蕭寶卷),永元,13年

07.和帝(蕭寶融),中興,1年

南朝梁

(502-557,共56年,歷4帝)

01.梁武帝(蕭衍),天監,48年

02.簡文帝(蕭綱),大寶,2年

03.梁元帝(蕭繹),承聖,4年

04.梁敬帝(蕭方智),紹泰,3年

南朝陳

(557-589,共33年,歷5帝)

01.陳武帝(陳霸先),永定,3年

02.陳文帝(陳倩),天加,7年

03.廢帝(陳伯宗),光大,2年

04.陳宣帝(陳頊),太建,14年

05.後主(陳叔寶),至德,7年

北朝北魏

(386-534,共149年,11個皇帝)

1.道武帝(拓跋珪),23年

02.明元帝(拓跋嗣),15年

03.太武帝(拓跋燾),28年

04.文成帝(拓拔浚),14年

05.獻文帝(拓拔弘),6年

06.孝文帝(拓拔宏),29年

07.宣武帝(元恪),16年

08.孝明帝(元詡),12年

09.孝庄帝(元子攸),3年

10.節閔帝(元恭),1年

11.安定王(元朗),1年

北朝東魏

(534-550,共17年,一個皇帝) 01.孝靜帝(元善見),17年

北朝西魏

(535-557,共23年,四個皇帝)

01.孝武帝(元修),2年

02.文帝(元寶炬),17年

03.廢帝(元欽),2年

04.恭帝(元廓),3年

北朝北齊

(550-557,共28年,五個皇帝)

01.文宣帝(高洋),10年

02.孝昭帝(高演),1年

03.武成帝(高湛),4年

04.後主(高緯),11年

05.幼主(高恆),1年

北朝北周

(557-581,共25年,五個皇帝)

01.孝愍帝(宇文覺),1年

02.北周明帝(宇文毓),4年

03.北周武帝(宇文邕),18年

04.北周宣帝(宇文贇),1年

05.北周靜帝(宇文闡),2年

唐朝

(618-907,共290年,22位皇帝)

01.唐高祖(李淵),武德,9年

02.唐太宗(李世民),貞觀,23年

03.唐高宗(李治),永徽,34年

04.唐中宗(李顯),嗣聖,1年

05.武則天,垂拱,21年

06.唐中宗(李顯),復辟,神龍,5年

07.唐睿宗(李旦),景雲,3年

08.唐玄宗(李隆基),先天,43年

09.唐肅宗(李亭),至德,7年

10.唐代宗(李豫),寶應,17年

11.唐德宗(李適),建中,26年

12.唐順宗(李誦),永貞,1年

13.唐憲宗(李純),元和,15年

14.唐穆宗(李恆),長慶,4年

15.唐敬宗(李湛),寶歷,2年

16.唐文宗(李昂),太和,14年

17.唐武宗(李炎),會昌,6年

18.唐宣宗(李忱),大中,13年

19.唐懿宗(李漼),咸通,14年

20.唐僖宗(李儇),乾符,15年

21.唐昭宗(李曄),龍紀,16年

22.唐景宗(李祝),天佑,3年

五代十國(907-960)

五代

01.後梁(907-923,共16年):太祖朱溫(開平,6年);廢帝朱友珪(鳳歷,1年);隱宗朱友貞(乾化,10年);

02.後唐(923-936,共14年):庄宗李存勖(同光,4年);明宗李嗣源(天成, 8年);愍帝李從厚(應順,1年);廢帝李從珂(清泰,2年);

03.後晉(936-946,共11年):高祖石敬塘(天福,7年);出帝石重貴(開運,

4年);

04.後漢(947-950,共4年):高祖劉知遠(天福,2年);隱帝劉承佑(乾佑, 2年);

05.後周(951-960,共10年):太祖郭威

(廣順,3年);世宗柴榮(顯德,6年;龔皇帝柴宗訓(1年)

十國

01.前蜀(907-925):王建(12年);王衍(8年);

02.吳(892-937):楊行密(15年);楊渥(3年);楊隆演(10年);楊溥(17年);

03.楚(896-951):馬殷(35年);馬希聲(2年);馬希范(15年);馬希廣(3年);馬希萼(2年):馬希崇(1年);

04.閩(897-946):王審知(40年);王延均(3年);王繼鵬(4年);王延羲(4年);王延政(3年);

05.南唐(937-975):李昪(7年);李璟(19年);李煜(16年);

06.荊南(924-963):高季興(22年);高從海(20年);高保融(12年);高保勗(1年);高繼沖(1年);

07.南漢(905-971):劉隱(12年);劉䶮(32年);劉玢(1年);劉晟(16年);劉鋹(13年);

08.吳越(893-978):錢鏐(41年);錢元瓘(10年);錢弘佐(6年);錢弘倧(1年);錢弘俶(40年);

09.北漢(951-979):劉崇(4年);劉鈞(14年);劉繼恩(1年);劉繼元(11年);

10.後蜀(933-965):孟知祥(1年);孟昶(30年)

北宋

(960-1127,共168年,歷九帝)

01.宋太祖(趙匡胤),建隆,16年

02.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22年

03.宋真宗(趙恆),咸平,25年

04.宗仁宗(趙禎),天聖,41年

05.宋英宗(趙曙),治平,4年

06.宋神宗(趙頊),熙寧,18年

07.宋哲宗(趙煦),元佑,15年

08.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25年

09.宋欽宗(趙桓),靖康,2年

南宋

(1127-1279,共152年,歷九帝)

01.宋高宗(趙構),建炎,36年

02.宋孝宗(趙昚),隆興,27年

03.宋光宗(趙惇),紹熙,5年

04.宋寧宗(趙擴),慶元,30年

05.宋理宗(趙昀),寶慶,40年

06.宋度宗(趙禥),咸淳,10年

07.宋恭帝(趙隰),德祐,2年

08.宋瑞宗(趙昰),景炎,3年

09.宋懷宗(趙昺),祥興,2年

元朝

(1279-1368,共90年,歷11帝)

01.元世祖(忽必烈),至元,15年

02.元成宗(鐵穆耳),元貞,13年

03.元武宗(海山),至大,4年

04.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皇慶,9年

05.元英宗(碩德八剌),至治,3年

06.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泰定,5年

07.元天順帝(阿速吉八),大順,1年

08.元文宗(圖帖睦爾),至順,5年

09.元明宗(和世琜),天歷,2年

10.元寧宗(懿璘質班),至順,1年

11.元惠宗(妥懽帖睦爾),元統,36年

明朝

(1368-1644,共277年,歷十六帝,朱姓)

01.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天子,洪武,31年

02.明惠帝(朱允炆),建文,4年

03.明成祖(朱棣),馬上天子,永樂,22年

04.明仁宗(朱高熾),平庸老實人,洪熙,1年

05.明宣宗(朱瞻基),蟋蟀天子,宣德,10年

06.明英宗(朱祁鎮),頑童皇帝,正統,14年

07.明代宗(朱祁鈺),景泰,7年;明英宗祁鎮,天順,8年,(復辟)

08.明憲宗(朱見深),糊塗皇帝,成化,23年

09.明孝宗(朱祐樘),弘治,18年

10.明武宗(朱厚照),頑童皇帝,正德,16年

11.明世宗(朱厚熙),近支即位,嘉慶,16年

12.明穆宗(朱載垕),平淡是真,隆慶,6年

13.明神宗(朱翊鈞),萬曆,47年

14.明光宗(朱常洛),賦予傳奇色彩,泰昌,1年

15.明熹宗(朱由校),木匠皇帝,天啟,7年

16.明思宗(朱由檢),悲劇人物,崇禎,17年

清朝

(1644-1911,共268年,愛新覺羅氏,歷十帝)

(入關前兩個皇帝:清太祖,年號天命;清太宗,年號天聰,

不計在內)

01.清世祖(福臨),順治,18年

02.清聖祖(玄燁),康熙,61年

03.清世宗(胤禛),雍正,13年

04.清高宗(弘歷),乾隆,60年

05.清仁宗(顒琰),嘉慶,25年

06.清宣宗(旻寧),道光,30年

07.清文宗(奕詝),咸豐,11年

08.清穆宗(載淳),同治,13年

09.清德宗(載湉),光緒,34年

10.末代皇帝(溥儀),宣統,3年

㈡ 歷史上有哪些讓我們驚掉下巴的冷知識

我要說的這個冷知識,是關於宋朝的。以仁孝治天下而稱頌於世的宋朝,卻流行著一種極不光彩的人倫惡俗:生子不育,即所謂的「不舉子」。

不過,生子不育之風並不只盛行於貧困之家,而且也蔓延於衣冠富戶和封建士人之間。據《龜山集》記載:

「閩之八州……多計產育子,習之成風,雖士人間亦為之,恬不知怪……富民之家,不過二男一女,中下之家,大率一男而已」。

在封建社會,人們普遍具有濃厚的多子多福思想,但宋代的富室、士人為什麼要生子不舉,「繼嗣無雙髫」呢?宋人把溺殺嬰兒的原因歸結為「蠻陬地瘠狹,世業患不饒,三女奩分貲,生男野分苗」。其實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其終極根源在於生產力的不充分發達。

㈢ 請問給小孩取名叫唐元成好聽嗎

好聽

㈣ <<西遊記>>的作者簡介,<<紅樓夢>>作者簡介,<<水滸傳>>作者簡介,<<三國演義>>作者簡介,要詳細的!

羅貫中,一名羅本,生於元末明初,山西太原人。
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等,都先後遷徙到了杭州一帶。
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
羅貫中外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公元一三四五~一三五五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里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里活動。羅貫中與志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里,自然不願離開遠去。也就這時,羅貫中結識了當時在杭州居住,但年齡他大二十歲左右的施耐庵。
羅貫中的籍貫又有「東原人」之說,這是他漫遊出晉後在「東原」(今山東省)客居過一段時間的緣故。他到這里,是被當時社會上十分流行的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而來。他到那裡考察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搜集在民間流傳的水滸英雄故事材料。這是他後來參與《水滸傳》編纂創作的一個重要原因。關於「千聖姑」和「貝州王則」的故事,當時也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因此,羅貫中就在這一帶對這個故事進行了搜集、整理,以至有《三逐平妖傳》之作。
約在公元一三六Ο~一三六三年間,「有志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裡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公元一三六三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志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歷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O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買中寫作《三國志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志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
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歷史演義系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
大約在公元一三八五~一三八八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盧陵逝世。
施耐庵生平
元成宗元貞二年丙申(1296)1歲
十月初二誕生於泰州海陵縣白駒場(現屬江蘇大豐市白駒鎮),取名彥端,字子安。屬相:猴。父親施元
德,字長卿;母親卞淑貞,與蘇州楓橋遷鹽城便倉卞氏為同一支。
元武宗至大元年戊申(1308)13歲
在蘇州城外的滸墅關季氏家塾就讀。
元至大三年庚戌(1310)15歲
繼續在季氏家塾就讀。
延佑元年寅(1314)19歲
實行科舉,史稱「延佑科舉」,此前的元朝科舉已廢。這一年考中秀才。因在季氏家塾就讀時間較長,交誼
甚厚,所以與季氏女兒季丹紅結婚。
延佑七年庚申(1320)25歲
被蘇州官吏於諸戶內特別推薦為孝行信義。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甲子(1324)29歲
赴杭州參加江浙行省鄉試,中舉人。
天歷三年至順元年庚午(1330)35歲
赴大都(北京)會試途中,考察梁山泊,應試不第。
至順二年辛未(1331)36歲
因地方政府推薦稱「鄉貢進士」或「賜進士」。經國子監司業劉本善推薦,任鄆城縣訓導。
元寧宗至順三年壬申(1332)37歲
繼續在鄆城縣訓導任上,力倡農桑,搜集水滸英雄軼事。
至順四年元惠宗元統元年癸酉(1333)38歲
再赴大都(北京)會試,應試不第。浙江青田(現文成)人劉伯溫作《龍虎台賦》,中三甲第二名進士。因
同為江浙行省人,同應會試,故有同窗之稱。
元統二年甲戍(1334)39歲
赴任錢塘縣丞,想有所作為,但大權掌握在達魯花赤手中。
元統三年至元元年乙亥(1335)40歲
繼續在錢塘縣丞任上。從元代中葉起,元雜劇的中心由大都南移至杭州,搜集整理水滸戲。
至元二年丙子(1336)41歲
「官錢塘二載」之後辭官歸蘇州故里。蘇州懷胥橋北有施家巷,閶門外有施子祠。先祖是孔子高足施之常後
裔,唐朝時從吳興(湖州)遷至蘇州,傳至施耐庵是十五世。這一年,劉伯溫任江西瑞州路高安縣丞。
至元三年丁丑(1337)42歲
在蘇州設塾教書。並漫遊四方。
至元六年庚辰(1340)45歲
劉伯溫辭官江西,赴丹徒任教,在蘇州教書的施耐庵應歐陽修後裔、丹徒太守之邀,與劉伯溫相會。
至正元年辛已(1340)46歲
應劉伯溫之邀,赴溫州(鹿城)同游江心嶼,赴處州青田縣南田山武陽村(現屬文成縣)訪劉伯溫故里。
伯溫隱居力學三年,作《百戰奇略》。
至正七年丁亥(1347)52歲
在蘇州設館,收太原清徐人羅貫中為門徒,羅貫中約18歲,是「有志圖王者」。
至正八年戊子(1348)53歲
台州方國珍起兵反元。
至正十一年辛卯(1351)56歲
四月,賈魯治黃河。
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起義。
八月,徐壽輝在蘄州起義,國號天完,改元治平。
芝麻李佔領徐州,次年被元軍鎮壓。
劉伯溫帶病從杭州返回青田,施耐庵往來於蘇州與泰州白駒場之間。

吳承恩字汝忠,明代中葉淮安人。淮安在漢代曾屬射陽縣,所以吳承恩以「射陽」為號,自署「射陽居士」,後代亦有人稱他為「射陽山人」。淮安地處淮水之南,古代又曾屬過淮陰縣,故吳承恩在署名時,前面往往冠以「淮陰」二字。
吳承恩先世漣水人。他在為他父親撰寫的墓誌銘中,雖能說清由他向上五代的情況,但對遷淮時間卻沒有明確交代。據此推測他家遷淮當在五世之前,即至遲在明初已遷居淮安了。元末,由於戰爭頻仍,淮安土著人口銳減,據曹鑣《淮城信今錄》,僅存潘、劉、楊、吳、李、王關等七家。明太祖實行移民政策,來淮的移民多遷自江南,而且多為富戶或軍官。吳承恩家由北南遷,當不屬於這個潮流,可能是破產農民的流遷。
吳家遷居府城後,就在商業繁榮的河下落戶。起初,可能是經營小商業,後來由商而儒,並且出了靠讀書做小官為生的兩代人:曾祖吳銘做過浙江餘姚縣的訓導;祖父吳貞由例貢做過浙江仁和縣(今杭州市)的教偷。訓導與教渝都是官微俸薄的學官,遠離家鄉,顛沛流離,妻兒往往不能團聚在一起。當吳承恩父親吳銳四歲時,其母梁氏帶著他一起去仁和,夫妻母子團聚以享天倫之樂。當梁氏母子到仁和後未數月,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吳貞競病逝於任所。梁氏無奈,只得攜帶四歲的孤兒回准。由於他家兩代經營的是「九儒十丐」的「窮儒」,既無什麼積蓄,更無地產收入,所以,家境越來越窮。因為窮,又無親友接濟,吳銳到了上學的年齡也不能上學,比別的孩子遲了好幾年,才開始進入社學讀書。因為無錢給社學先生送禮,先生就不教吳銳了。但是,吳銳很聰明,在旁邊偷聽,居然學得很好。吳銳的聰慧雖然得到先生的贊賞,但終因窮困而輟學了。吳銳輟學以後,娶了小商人的女兒徐氏,理起了祖上的舊業,開始跟著他的岳父經營彩縷文糓的生意。
吳銳得子很遲,大約到了四十一歲才生下吳承恩。這年是明正德元年(公元l506年),正好是明武宗皇帶即位的第一年。新皇踐祚,覃恩天下,萬方承而沐之,所以,吳銳立即肇賜他一個嘉名:承恩。他希望他長大以後,重操儒業,為國為君做一番事業。
吳承恩從小就很聰明穎悟。據記載,他「生有異質,甫周歲未行時,從壁間以粉土為畫,無不肖物。」甚至能畫飛著的天鵝。隨著年齡的長大,他的才華越來越表現出來。他能「讀書目數行下」,「工制藝,博極群書」。同時,他興趣極為廣泛。他愛填詞度曲,小令套數,作品很精湛,後來還曾汰選《花間集》和《草堂詩余》匯成一部《花草新編》。他喜愛繪畫,山水人物無不妙肖,「觀者以為通神佳手」。到了成年以後他不再作畫了,所以未見他的畫作流傳下來。但是,從他的作品《序伎贈寫真李山人》中看來,他對繪畫的理論很有研究而且很有見地。吳承恩對圍棋也很精通,他曾為當時圍棋國手鮑景遠、李釜分別寫過圍棋歌,把奕棋的布局與歷史軍事戰爭故事巧妙地結合起來,有張有弛,形象生動。他在《西遊記》第十回中敘述唐太宗與魏徵博奕時,也曾捏出一段《爛柯經》來,對腹邊角、斷連疏密等等戰略戰術,大發了一通議論。吳承恩還擅長書法,他的書法藝術師承虞世南和歐陽詢。這里有一個有趣的巧合:據說歐陽詢外貌生得象猴,長孫無忌嘲笑他說:「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後人進而附會出一個《補江總白猿傳》。說梁將歐陽紇南征,其妻在長樂為猿妖所攝。當歐陽紇滅猿獲妻時,其妻已與白猿有孕。後生一子,就是歐陽詢,能文善書而貌絕類猿。吳承恩恰恰正是描寫猴王的專家,不知他是不是曾從這個故事裡得到過一點啟示。吳承恩的書法當時頗負盛名,家鄉一帶的金石碑牌多出其手。他在長興做官時,也曾書寫了三塊石碑。吳承恩還喜愛收藏名人書畫法貼。著名的唐代書法家李邕撰書的《婆羅樹碑》舊拓,就是他收藏的。這個碑文中談到的婆羅樹本產在印度,據說釋迦牟尼就是在這種樹下圓寂的。這本來也是與佛教有關的故事,《西遊記》中幾處說到了「婆羅雙樹」,可知這個舊拓法書對他創作《西遊記》曾發生過一定的影響。
吳承恩喜愛詩書禮樂,擅長琴棋書畫。至「髫齡,即以文鳴於淮。」因此,他頗得官府、名流和鄉紳的賞識。正德十五年(公元1519年)閏八月,中了探花在翰林院任編修六年的蔡昂第一次回家,大宴賓客,炫耀鄉里。當時一些達官文人均以能夠被邀請赴宴,甚至哪怕一見面、一接談都引以為榮耀。一個十五歲的少年吳承恩,登門言事,應對機智、敏捷,立即受到探花郎蔡翰林的賞識,奉為上賓,一時引起多少人的羨慕啊!吳承恩本人二十年後對此事依然記憶猶新。當時被譽為「金陵四大家」和「十才子」之一的寶應朱應登,見了吳承恩便「愛如己子,謂汝忠可盡讀天下書,而以家所藏圖史分其半與之。」因此,吳承恩學問日進、才名藉甚,一時投刺造廬,「乞言問字者恆相屬」。吳承恩也經常為官府和縉紳促刀撰文,常游於南京、蘇州一帶。他與朱日藩深交莫逆,唱和不輟;曾受到王寵的賞識,多次互通書簡;還曾與文徵明唱和於石湖之上,與友人登臨金山寺。一時詩篇雅興不絕,對前程充滿幻想。
吳承恩才華橫溢,文名鵲起,就連督學使者也「奇其文」,認為他「叨一第如拾一芥耳」。照理說,他在科學(舉?)道路上應該是一帆風順的,然而,事實正好相反,他在科場上極不得意,考了多少次竟連一個舉人都未能考中。直至嘉靖二十九年他已四十五歲的時候,才考上一個歲貢生。這種現象,充分說明當時的社會制度的腐朽和政治的黑暗。
科舉上的不得意,滿腹經綸無法貨與帝王家,這個殘酷的事實,給了吳承恩以無情的打擊,使得他精神苦悶而彷徨。加之,他出身寒微,因而到處受人白眼。吳承恩的父親是老老實實的商人,對於官府和胥吏的欺壓和敲詐,一向是逆來順受,寧願受欺受壓,萬事不與人爭。因而被人稱為「痴子」。吳承恩小時在市上玩,常被人呼為「吳痴子的兒子」。這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埋下憤恨和反抗的種子。他早就立志,好好讀書,長大做官,光宗耀祖,改換門庭。現實粉碎了他的美夢,不得已只好讀書自娛,憤嫉著書,發泄不平之氣。
吳承恩壯年時代即開始創作他的名著《西遊記》。《西遊記》是一部神魔小說,創作這樣一部小說,必須熟練地掌握大量神話故事和寫作技能,而吳承恩恰恰充分具備了這個條件。吳承恩的父親是個質朴君子,無事即攜領他的獨生子遍游近郊的古寺叢林,常在其中俯仰徘徊。有時一邊看著泥塑木雕的神像和紅綠彩繪壁畫,一邊給吳承恩講述優美神奇的民間故事,諸如龜山無支祈、龍窩大聖堂、龍興寺旃檀佛像、十王堂的地府、老君殿的道士、雷神殿的雷神等等故事,使吳承恩從小即產生好聽奇聞的習性。這種習性使得他後來搜集了大量的神話資料,以至他創作了百回八十萬言的長篇巨著,並成為世界文壇上的瑰寶。他在《禹鼎志•序》中說:「余幼年即好奇聞,在童子學社時,每偷閱市廛野言稗史,懼為父、師呵奪,私求隱處讀之。比長,好益甚,聞益奇,迨既壯,旁求曲致,幾貯滿胸中矣。嘗愛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輩所著傳記,善模寫物情,每欲作一書對之。」這說明他三十歲後即搜集了非常多的奇聞,並有了摹仿創作的打算了。他在《禹鼎志》創作完後曾經說過:「蓋怪求余,非余求怪也。」也就是說,是神怪故事在推動他寫作,而不是他搜索神怪故事再去寫作的;在運用神怪故事寫作上,他已進入了一個運用自如、左右逢源、得心應手的自由王國了。
吳承恩創作《西遊記》是有許多有利條件的。唐僧西天取經故事是一個古老的題材,從五代以來即逐漸被引入說話、戲劇中。到了吳承恩時代,人們可以讀到《西遊記》評話,聽到藝人說這類故事,看到藝人搬演這類戲劇,這些都是取材的良好條件。但是這些話本、戲劇,故事情節簡單,語言古拙,藝術性也不高。吳承恩沒有簡單地利用,而是加以再創造,「翻案挪移則用唐人傳奇,諷刺揶揄則取當時世態加以鋪張描繪」,使得故事完全改觀。因為吳承恩稟性「善諧劇,故雖述變幻恍惚之事,亦每雜以解頤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而寓以玩世不恭的情趣,嘲笑諷刺了閻君、龍王、玉帝、佛祖等一切「至高至尊」的神佛。第五回,當天兵天將捉拿孫悟空時,孫公然不理,竟說:「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門前是與非。」「詩酒且圖今日樂,功名休問幾時成。」這正是吳承恩本人功名失意的思想反映。
吳承恩當時並沒有將《西遊記》寫完,他只寫了前面的十幾回。到了嘉靖二十九年被薦為歲貢生,入京求官,因而中斷了他的寫作。但是,他的這部分作品,當時即被傳抄出去,並被書賈刊刻流傳海內了。
嘉靖二十九年春天,吳承恩應貢進北京,在京住了六個月,並沒有求到官,只被分到南京國子監讀書。他在北京看到兩件事:一是八月俺答兵圍北京,他親身經歷了一場北京保衛戰;二是淮安同鄉好友張侃,因循例為丁汝夔事諫言被廷杖削職為民。他看到當時社會政治如此黑暗,發出「世味由來已備嘗,鷗心寧復到鵷行」的感慨,於是,就在當年秋天匆匆忙忙地回家了。
回淮以後,他一半時間在南京國子監讀書,一半時間來回於淮安家鄉。這期間,他的愛子鳳毛不幸夭拆,以後他就沒有再生兒子,就將他表外孫丘度領在身邊,精心課讀培養,後來中了進士,官至戶部侍郎。嘉靖三十八年,他利用一個暑天,編了一本選詞集《花草新編》,現在上海圖書館還收藏著這本書的殘抄本。嘉靖四十年左右,他又娶了第二個夫人牛氏。吳承恩在南京國子監沒有什麼事做,只是和一些文人如何良俊、何良傅、文彭、文嘉、黃姬水、朱日藩等人飲酒賦詩而已。
嘉靖四十三年冬天,因為應在北京做吏部侍郎的好友李春芳的敦請,吳承恩第二次到北京去,希望銓選到一官半職,使其生活有所著落。這時他已年近六旬了,由於生活困窘而老母尚在,他只好遵母命、應友約進京去了。然而依然不很順利,在北京耽了一年,第三年即嘉靖四十五年才得到一個長興縣丞的職務。雖然官不大,又遠離家鄉,他總算是做了官了,所以他還是高高興興地去上任了。因為他文名早就揚出去了,許多人都知道他的文筆,他一到杭州,就被上司、縉紳請了去捉刀,撰了一篇篇書序、碑文、書啟。到了長興,人們羨慕他的書法,曾在一天之內請他書寫了三通碑文。這三篇碑文石刻,至今還留在人間。這階段,他個人的詩作也很多。但不久,因與上司不合,便拂袖離任回淮了。接著又被選補為「荊王府紀善」,可能又到那裡做了一段時間的官。此後,他就一直在家,繼續從事他的《西遊記》的寫作。
《西遊記》就是在這段時間內最後完成定稿的。
百回本《西遊記》一經問世,立即受到人們的歡迎。當時人將它目(?)為明代四大奇書之一,後來又被人們列為我國古代小說四部名著之一。自它產生以後,其他關於「西遊」題材的小說立即相形見絀,喪失存在價值;而百回本《西遊記》則逐漸取得了獨尊的地位。書中的主要人物孫悟空、豬八戒等,形象生動,令人喜愛。尤其是孫悟空的形象已經作為英勇頑強、敢於藐視困難、敢於戰斗的英雄的代表了。幾百年來流傳不衰,幾乎婦孺皆知。可惜因為種種原因,當時各種版本《西遊記》都未署上吳承恩的名字,因此在很長的時間內不知道此書真正的作者就是他。他的著作權無端被元初道士丘處機所攘奪,直到「五四」以後,魯迅先生才把這個問題糾正過來。現在,隨著《西遊記》的大量外譯,吳承恩的名字已傳遍了五洲四海。
吳承恩的文學才能是多方面的,其中最著名的成就就是長篇小說《西遊記》,其他方面都被掩映了。其實,吳承恩的詩歌藝術造詣也很深。他的詩清新可愛,富有強烈的人民性,例如《舟行》:「白鷺群翻隔浦風,斜陽遙映樹重重。前村一片雲將雨,閑倚船窗看掛龍。」是多麼清新雋永啊!《夏日》詩雲:「高堂美人不禁暑,冰簟湘廉夢秋雨;豈知寒燠運天功,為我黎民實禾黍。」這是勞動人民的心聲。著名的《二郎搜山圖歌》更是膾炙人口。吳承恩的詩出自胸臆,不剽擬古人,沖破七子籠罩當時文壇的迷霧,自成一家,是很不簡單的。清人丁宴將他與冰壑老人、張虞山並提,稱為明代淮安之鼎足,「謝華啟秀各名一家」。陳文燭則將他與淮人陸賈、枚乘、匡衡、陳琳、鮑照、趙嘏、張耒相比擬,稱他為「文潛以後,一人而已。」
公元1582年,也就是明萬曆十年,吳承恩年老多病,卒於淮安家中,終年七十七歲,葬於淮安城南二十里灌溝(今馬甸鄉二堡村)祖塋中。1982年在吳承恩逝世四百周年之際,淮安縣人民政府拔款重修了他的陵墓,以迎接全國研究《西遊記》的專家、學者,在他的家鄉淮安召開有史以來的第一屆《西遊記》學術討論會。曹雪芹(約1715 ~ 1764年),名霑,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先世為漢人,很早就加入滿洲旗籍,隸屬滿洲正
曹雪芹(約1715~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圃、芹溪。清代小說家,《紅樓夢》的作者。祖籍遼陽。祖先原為漢人,後入旗籍,為正白旗。清朝建立後,曹家成為管理宮廷雜務的「內務府」成員。曹振彥因建立軍功,官至兩浙都轉運鹽使司鹽法道。從曹振彥之子曹璽(即雪芹曾祖父)開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繼擔任江寧織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職期間的織造府內。曹璽之妻孫氏做過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過康熙的伴讀。曹家與皇帝有著一種特殊的關系,屬於最高統治層中的成員。出身貴族世家,經歷了一個封建富豪家庭盛極而衰的過程。少年時代的豪華生活,使他熟悉了貴族大家庭和封建統治階級的種種人情和世態。晚年的貧困潦倒,使他能夠更清醒地、深刻地觀察生活,看清剝削階級的腐朽和罪惡。有了這樣一個認識生活、理解生活的基礎,再加上他的進步的思想意識,良好的藝術修養,認真的創作態度,正確的創作方法,才使他有可能創作出《紅樓夢》這部公認為中國古典小說創作高峰的傑作。全書共120回,前80回為曹雪芹所寫,後40回大家都認為是高鶚續寫。高鶚的續書雖然在思想高度和藝術成就上與前80回有差異,但基本上符合曹雪芹的原意,並使全書的故事完整無缺,得以在廣大讀者中間廣泛流傳。

㈤ 都是那些人在收藏青銅器

中國古代青銅器源遠流長,絢麗璀燦,有著永恆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傳世和近年發現的大量青銅器表明,青銅器自身有著一個完整的發展演變系統。自夏、商、周至秦、漢整個青銅器發展史,大約可以分為十三期:即夏為二里頭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為早、中、晚三期,戰國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漢為青銅器發展史的余輝。

一、青銅器起源與青銅器時代斷代

1、二里頭文化期 公元前1900-前1600年

二里頭文化期得名於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二里頭遺址發現了相互疊壓的四個文化層次,發掘了墓葬和宮殿遺址。目前二里頭發現的青銅器不多,是一些小工具和兵器矢鏃及戈、戚等,但是發現了青銅禮 器爵,爵的整個數字雖還不足十件,但在鑄造史上極為重要。從鑄造簡單的兵器、工具到鑄造容器,在技術上是一個飛躍。中國古代青銅器以禮器為主體。青銅禮器是青銅時代的主要徵象。二里頭文化中青銅禮器的發現。表明歷史已進入具有古代中國特色的青銅時代。

2、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3、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 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4、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史記.殷本紀》載盤庚至武丁時較詳,陽甲時,殷衰,盤庚五遷,至小辛復衰,至武丁得到了傅說為相,而後才能使「殷道復興」。所謂殷衰,是指商王對諸侯失去控制力,諸侯不朝,即政治不從屬,經濟上不貢賦,因而國力衰微。而殷墟高度繁榮的青銅文化,必需在武丁的武功文治經營相當時期方能達到,武丁—即位不可能立即出現殷墟青銅文化的高度發展。因此,這個時代,可能是商代中期青銅器和晚期青銅器的交替時期。

二、青銅器的名稱及種類

三、青銅器的仿造、偽造與辨別

偽造青銅器主要是為了牟利,而仿造青銅器則是出於對古代文化的尊重與愛好,或是出於復古以宣揚傳統禮教之目的,所以仿古與偽造二者製作的目的與性質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現出某些不同的特點,有必要加以區別。唐代以來各個時期仿古作偽的情況大致可概括為四句話:唐宋為仿,元明是變,清代在改,民國是騙。現將其基本情況概述如下。

1、古代青銅器的仿造

仿造先秦青銅器的歷史約可以追溯至宋代,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仿造,以為郊廟之用。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故所制尤多(見翟耆年《榴史》)。但南宋之後,銅器常被銷毀鑄幣,宋代仿製古器傳至今日者為數較少。但宋代仿古之風延續至元、明、清時代。元代時詔修諸路府州邑縣之廟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時為此設置了出蠟局(《元史·祭祀志》),以仿製古祭器。明代的仿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者亦較多。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陳設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圖》、《博古圖》諸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仿古銅器,此外亦令仿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 。

2、青銅器器的偽造與辨別

青銅器偽造歷史之概況。

本世紀青銅器辨偽之主要成果。

偽造青銅器之主要類型與辨別。

全文

我今天講課的內容是《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在正式講這個題目以前,先講講基本的概念性的東西。首先要講一下青銅和青銅時代。大家知道銅是人類最早利用的一種金屬材料。在開始的時候使用的是紅銅,就是自然銅。這個自然銅由於它的熔點是很高,它這個熔點是1080多度,很不容易熔化。所以在開始的時候,只能是用鍛打的辦法來製造一些小件的一些工具、一些裝飾品。在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紅銅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離現在是9000多年。那個時候人類使用的工具絕大多數還是石器。所以這個時候在考古學上稱為銅石並用時代。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摸索,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制陶技術的這個發展。因為對陶器來講,燒陶器的溫度可以達到1000度。那麼這樣的話就對熔銅就不困難了。在經過相當時間的摸索,逐漸地就認識到了在銅料當中摻上錫和鉛可以降低它的熔點可以降到八九網路。那麼這樣就很容易了,這樣的話就可以鑄造用它來鑄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鑄造一些器皿。這樣就被稱為青銅。

在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左右的這個時間,很多地區都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但這個時候,青銅還不能夠完全代替石器,完全代替石器只有到了鐵器出現以後。所以這個時期呢,就被稱為青銅時代。我們中國目前所發現的青銅器和紅銅器,最早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這段時間。發現的一些地點,從甘肅到山西,到河南,到山東,都有發現。發現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是青銅和紅銅同時就出現了,同時出現了。應該是更早的時候,有個時期使用,很長時間使用紅銅這樣一個時期。那我們國家呢,這個時期我們考古啊是一個,是發展得是比西方國家晚了將近100年的時間。隨著最近幾十年的考古學的不斷地深入,不斷地有新的發現,不斷地改變了我們的認識。我們相信一定會能夠發現,比公元前3000年,更早的這個紅銅,使用紅銅比較多的這樣一個時期。

下邊再講一點,總的講一下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有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廣泛應用於當時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種類和數量都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對於當時的物質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響。當時的人們的飲食起居用的這些器物,就是所謂禮器,禮器,青銅的,樂器。一直到車馬上面的裝飾,建築上的裝飾,到武器。那麼前面講的這些都是維護著當時的等級制度的。那麼武器嘛,就是直接和國家機器、軍隊直接相關的。所以古書上講「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這些呢,「祀」和「戎」,這就和青銅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的青銅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著重要的地位,這么樣地廣泛地使用,應該說是少有的。它同當時的生產、科技、藝術這些方方面面,都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各個國家的博物館,凡是收藏有中國文物的都是以青銅為很突出的。那麼美國的弗利爾博物館,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些都有著相當數量的中國的青銅器,國外也還有的博物館,就是專門收藏中國青銅器的,收藏中國青銅器的。現存的數量可以說是數以萬計,就拿《中國青銅器全集》這一部書,一共是16本,它是集中了國內外博物館的,收藏了中國青銅器的精華,一共16本,就是收藏了2700多件。說到《中國青銅器全集》,我們今天提到的只能提到1%。

下面我想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青銅器是商周時代生產科技和藝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青銅器是怎麼樣鑄造的呢?鑄造青銅器,首先要用泥巴塑一個模型,這個泥料怎麼樣。那還很復雜,今天限於時間不講了,然後把它翻成一個范,要在上面加工,刻花紋,刻銘文,然後再把范合起來進行澆鑄。澆鑄,當然這個范怎麼做,內范外范這都很復雜了。然後進行鑄造,鑄造了以後再進行修整,大體上這么一個過程。夏代和商代初期,這個時候就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還不久,鑄造業還不夠發達。我們現在所發現的主要是些扁平的工具、武器,器皿這一類東西呢只有那麼三四種,發現最多的就是這種東西,叫爵杯,爵是一種酒器。這個時期的銅器,它的體積一般都比較小,大概一般都是十多個厘米到二十多個厘米。器形也比較單純、比較簡單。同樣一種器,它的器形形狀都差不多,器壁很薄、素麵。或者只是裝飾一點圓點或者圓餅或者是有幾道單線。

到了商代的前期,那麼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那麼在河南的鄭州偃師都發現了當時的都城,相當規模的都城和宮殿的基址。那麼這個時候的鑄銅業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工具和兵器以外,容器這類東西已經發現了有十多種,有做烹飪的東西,做盛食器,酒器、水器。像這個,這是在鄭州一個窖藏里邊發現的銅鼎,這個銅鼎已經有1米高了。一個窖藏裡面發現了還不止一件銅鼎,好幾件銅鼎,還有些別的東西。這個時期的合范的技術,有了相當的水平。器壁都比較均勻,花紋還是很素樸的。當然它這個當中是有這個一般地還是有這個獸面紋,花紋都很清晰,但是顯得很粗獷。

到了商代的後期和西周時期,這是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器類齊全、鑄造精細、紋飾華麗。有很多是成套的大件的東西,商代的後期,我們知道都城是在現在的河南的安陽。這個地方,在近代盜掘出土的青銅器是很多。後來又盜掘出土了甲骨文,引起了學者們的注意。所以中國的學術機關的考古發掘,就是1928年從這個地方開始的。而早期被盜的青銅器,那可以說遍布國內外的博物館。國外的一些博物館有很多大件的東西都是民國初年那個時候出去的。這個時期發現過當時的大型的宮殿,發現過那個時候的王陵,也發現過那個時候的鑄銅的遺址。現在我們發現的最大的這個商代後期的青銅器,就是這件司母戊鼎,收藏在天安門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它的重量是875公斤。這個時候,因為被盜的關系,被盜掘的關系,有很多墓挖了以後,挖了這個時候的王陵,王陵大部分都是空的,剩下的東西很少。

從1928年到1937年,在解放以前,那個當時的這個學術機關做過15次發掘。那個時候發掘的青銅器加在一起,一共只有170件,170件東西。而我們在1976年,曾經發掘過一個墓,叫「婦好墓」,她是一代商王的一個妃子。她當時又是一個武將,可以帶兵打仗,甲骨文裡面有記載,「婦好」。這一個墓就出了400多件青銅器。這種容器,像鼎這一類的東西,我剛才講的170多件呢,不算那小東西,就是鼎這些大件的東西出了170件,而這一個墓就出了210件,一共加起來有1600多公斤。這是這個墓出的最大件的東西,叫三連甗,它是上面是三個蒸鍋,就是三個屜啊,下面是那個底,底部是個篦子一樣的東西,這個中間放上水,這樣可以蒸東西。這是另外一個地方出土的,這個叫簋,是盛這個食品的。這也是婦好墓出土的酒器叫尊,婦好的方尊,這是它出的一個鳥形的,一個貓頭鷹形的一個尊。這個時期鑄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可以說各種門類的東西都已經齊備。它這個時候的花紋,剛才我們看到前期的鄭州發現的它是很單線的那種花紋。這個時期的花紋一般地來講是比較華麗的,都是三層花紋,怎麼叫三層花紋呢?它是這個突出的這部分。下面還有個底子,底子是什麼?很細的很細的一種回形的這種紋,我們叫它雲雷紋,這種突起的花紋呢!花紋上面,表面上還有很細的花紋,所以這樣子叫三層花紋。這個時期最流行的獸面紋,這個時期已經有了分鑄的技術了,分鑄是怎麼樣呢?先鑄造一個器身,然後再把它的零件,鑄的零件,局部再搞一個模子,像這件東西,那些小東西,就是這樣鑄進去,還有先把那個零件鑄好,然後把它插在那個大件的東西那個范上,然後怎麼把它再鑄接連起來。這個時期不但在它的首都,而在地方上一些地方也有了相當的發現,就是地方青銅的生產有了相當地發展。

這是在湖南發現的這個象尊,這種鳥獸形的東西發現得很不少,造型是很生動的。這是在北京,北京出的一個西周墓出的當時的酒器,叫方罍。這是婦好墓的叫方斝,讀做jiā,「家庭」的「家」。這是發現當時的武器嘛,這是當時的鋼盔,這是在山東發現的。這是鉞,這個鉞個很大,大概有這么30公分長寬,這個斧頭,把腦袋一下能砍下來是不成問題的。這是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這個銅人,這個銅人呢,單單這個,不算底座,單單人這一部分,就一米七高,加上底座是2米多。西周時期,當時的都城它開始的時候,西周建國以前,就是武王伐紂以前,那是本來是在陝西的扶風、歧山這一帶,後來呢就到了長安,現在的西安的東南。先是在豐京,後來在鎬京。在這個武王伐紂以後呢,為了鞏固對東方的統治呢,又在洛陽搞了一個陪都。所以這個西周的這個都城呢是在周原、豐鎬和洛邑這3個地方,這3個地方都是西周銅器的主要的出土地。我們知道周初的時候呢,一個是分封諸侯,一個是制禮作樂,把他的這個周天子的子弟封到各個地方。然後由周公制禮作樂,制定當時的一些典章制度以鞏固他的統治秩序。這個時期青銅器鑄造業是對於商代的一個繼承和發展,同時又形成了自己的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西周時期很多的青銅器都有著長篇的銘文,早年周原和洛陽出土的銅器,有很多也是流傳到國內外,最近的三五十年,周原這一個地方出土的青銅器,出土的是最多的。單那有銘文的,據統計就將近400件。在扶風一個地方,一個窖藏一次就出了103件,這103件當中有很多長銘文,重要的銘文。這是西周時期的一件很大的鼎,這件大鼎高度是一米二,重量是220多公斤。這是叫一個大克鼎,西周晚期的,現在收藏在上海博物館,裡面有長篇的銘文。還有個大克鼎,還有小克鼎,小克鼎的銘文比它簡單一點,一共有7件。這是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一個鬲,叫伯矩鬲。伯矩是個人,這個銅器當中就記載了伯矩這個人怎麼樣受到燕侯的賞識,這件東西陳列在就是琉璃河的那個燕都博物館,這個琉璃河發現的東西就提到。有另外的銅器就提到,周王怎麼樣封召公到燕做燕侯,所以講北京建城多少周年,就是因為琉璃河的考古發現,但是到後來嘛又發現了西周的甲骨。

西周的青銅器在形狀和紋飾上是更加規范化,它具有一些朴實的風格。這個鳳鳥嘛是很突出,這個可能和這個所謂「鳳鳴歧山」,可能有一定的關系。除了王室的東西以外,在這個都城以外,在它各地的諸侯國也不斷地有所發現。北京的琉璃河燕國的墓地發現了一批銅器,特別是在山西曲沃的晉侯墓地,就發現了從西周早中期之間開始,一共是9組19座墓,若夫妻兩個,兩座墓並列,這么合葬的,中間有一個是一個侯兩個夫人,所以是一共是9組19座墓。這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很大的一件鬲,這件鬲是鬲當中最大的,它有半米高,將近40斤重。這是周武王時候的一件銅簋,這個西周的時候呢,這種方座的東西很多,它經常是那種,尾巴捲起來的這種,張著嘴捲起來這種。這是另外一件簋,上面是鳥,那個鳥呢鳥頭上面還有個垂冠,所以是這個鳳凰一類的東西。那個你看兩個耳朵也是鳥,這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無己其簋,它是西周晚期的。這是簋當中最大的一件,叫害夫簋,這個字呢讀音是讀做hú,這是西周的周厲王的名字,周厲王的東西。周王親自,屬於他的別的都是,好多都是屬於下面的貴族,屬於周王的東西,有數的幾件,這一件是他的一件簋。這一件是一件興壺,就是我剛才講的在扶風,一個窖藏出了103件,這是中間的一件,你看這個花紋啊,已經是圖案化了,很朴實的一種花紋。這種花紋我們叫它波曲文,像波浪一樣的。這是在天安門歷史博物館的一件盤,這件盤,它是長度是一米三,將近一米四,重量是215公斤,簡直像個洗澡盆似的。這個出土以後,後來在民間流傳,後來重新發現的時候啊,被人當做喂馬的槽子,這就是很有名的一件東西。這是一個盤,這個盤,剛才那個盛水,這個盤和我們下面要看的這個叫匜,盤匜這東西是配合著使用的,是怎麼使用呢?貴族在舉行典禮的時候,祭祀的時候,旁邊有3個人伺候他,一個人手裡捧著盤子,一個人手裡頭拿著這個匜,匜裡面盛著水,他們要洗洗手,就一個人給他倒水,一個人拿盤子把水擎著,旁邊再有人拿手巾給他擦手,這樣使用。

下面再講一下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候周天子的勢力已經衰微了,列國興起。所以各地在經濟上、政治上都發展起來,青銅鑄造業也有了新的發展。這個時候我們知道,中國是從西周發現了最早的鐵器,是西周晚期,那麼經過一個春秋,到了戰國的時候,鐵器的使用就越來越多了,隨著鐵器使用的廣泛,中國從戰國時候就進入了鐵器時代,但剛剛開始的這段時間呢,這個青銅器呢,在社會生活當中還佔有相當的比重,所以這樣有了鐵器也就導致了一些新的工藝的出現,而適應著所謂「禮崩樂壞」的這樣一個局面,青銅器的這種神秘色彩逐漸地也就蛻變為,生動活潑的這樣一種新的風格,形成了一個新的技藝的高峰。這個前後在若干個地方,有過一大批的發現,在早年,在1925年,在河南新鄭這個地方。就發現過鄭國的國君的大墓,出土了有上百件,大件的東西,在安徽壽縣就發現了,楚王在滅亡前不久的一座楚王的這個陵墓。僅僅這個安徽省博物館,現在收藏的就有700來件,還有流散的就不算了。特別是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這個墓裡面,大大小小的青銅器就出了有6000多件。有大件的,有一些很小的包括到箭頭一共用銅據統計用了有10噸重的銅,就這一個墓地。它連棺材,棺材外面那個槨啊,架子也是銅架子,銅架子上面再鑲上木頭板。這種禮器,鼎啊什麼,這一類的禮器,就出了100多件。

我們下面來看,這件呢,這是在山西太原一個晉國的一個高級的貴族的一個墓里出的,一個鳥尊。你看鳥的羽毛都是栩栩如生的。這是剛才我講到那個河南新鄭鄭國的國君的墓出的,這個蓮鶴雙壺,這個一件在北京,一件在鄭州。這是還在淅川那個墓出的,淅川墓出的這個銅禁,銅禁是一個,就等於一個炕桌,弄個檯子上面放酒器的,這個邊上這個花紋你看著很細,這是用一種新的方法,叫做失蠟法來鑄造的,因為這么細啊,要用那個泥范合范,是沒辦法合范的。它是怎麼?先做個蠟模子,就做出這樣的模子,然後外面搞成泥范,完了銅汁澆灌進去,以後呢,那個蠟就熔化了,就是這樣鑄造出來。過去只知道中國呢出現得比較晚。可能到了開始呢,可能認為是到了唐朝,後來因為雲南的考古發現,把這個年代 提早到,戰國末、西漢初這個時候,因為有了這個墓的發現,這種鑄造方法在中國,在春秋的時候就有了。這種鑄造的方法到現在,還是精密鑄造所採用的方法。這是件吳王夫差劍,這在湖北江陵發現的吳王夫差劍,這個銘文呢是錯金,這種方法如果沒有鐵器,那是很難想像的。它不但錯了銘文,還有些銅器的花紋,也是採取這樣的辦法。這是在洛陽發現的一件銅鼎。它這個花紋錯進去了金和銀,這個是曾侯乙墓出的一個尊盤,一個尊、還有一個盤。這樣連起來。它這個也是採取失蠟法鑄造的。

大家看這件銅器,它是這種花紋是攻戰的,水陸攻戰的這種花紋,很生動的。這個時期呢,不但一些銅器的花紋程式化,像這種花紋,它有了一定的範本,怎麼一定範本,我們發現在不同地點,不同地方出的,那個圖像是幾乎完全一樣,它如果沒有一定的範本是不可能的。像這件,是曾侯乙墓出的一個大件的銅器,這件銅器呢,它的高度是一米二六,重量是327公斤。這一個墓里邊出了兩件,一件調到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了,湖北還留了一件。這個時期,我剛才講了,這個各地的經濟政治都有相當的發展,所以這個時候呢,各地的青銅器有了不同的風格。我們根據現有的材料可以進行分區,知道這個地區能夠分作幾個地區。它的花紋,這個從器物的形狀到花紋,都有所差別。而這種花紋,它的程式化,它是當時有一定的印模,它不是一件一件地來設計、刻。有一定的模子,然後把它拍到那個范上去,這樣子。

那麼從西周晚期開始,銅器的銘文也都是像活字一樣,我們從銅器上可以看出來痕跡。當時是一個一個字拍上去的,不是整體這么寫下來的,這么刻的,這個應運用是活字最早的這個淵源了,這是第一個問題。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青銅器的組合是商周禮樂文化的實物例證,商周的禮樂文化的核心是「明貴賤,辨等列」 就貫穿個等級制度。這個商代的青銅器的組合的等級情況,因為目前限於資料的所限,我們還說不太清楚,就像那個婦好墓,那樣完完整整的墓,這樣的墓畢竟還是發現太少。我們知道這個墓,它是大個的方鼎,像司母戊鼎那樣的大個方鼎,出了兩件,一件大的圓鼎,那是中號的這種鼎出了2組6件。但是別的墓呢?你現在材料還很難對比,它是很難對比,它是我們還看不出這樣的等級情況是怎麼樣,一定有一定的等級,那麼到了西周中期以後,到春秋的時候,這種規范化的組合,就非常明確,就是鼎,是9件鼎配8件簋,當然還再加上別的銅器,7件鼎配6件簋,5件鼎配4件簋, 這都和當時的等級,他的身份有關系。根據有銘文的材料,知道呢,像9件的是諸侯,那麼7件5件的吧,是比他低一點等級,不但它這些禮器,而且這個編鍾也有一定的組合關系,組合關系,這個一般地是只能出一套,到國君這一級可以出2套,有編鍾,還有編磬。再有車馬,最高一等的是有真車真馬,幾輛車幾匹馬,這個中間有個等級問題,沒有真車真馬是把這個車馬的零件,給它摘下來,放在墓里邊,再低的嘛連零件也沒有,零件也沒有,所以這樣呢,從青銅器我們研究當時的禮制是很重要的這個實物資料。

下面再看,這里曾侯墓出的這個編鍾,這個編鍾是現在出的件數最多的,這套編鍾,它是鍾連那個鍾架子,我們有好多在博物館看那個陳列,那是復原的。這個它是鍾架子,都是原來的架子,在墓里邊的那個架子,還擺得好好的。那些零件和那個旁邊那個銅人,這么托著,銅人連那個掛鉤,這些都是原來的,上面都有銘文,根據這個銘文啊,記載它的部位,部位在什麼地方。這是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的一套西周的編鍾,西周晚期的鍾,西周從西周中期開始,典型的就是八件一組,從第三件開始是發兩個音,中間敲中間和敲邊上和敲右側,發兩個音。這個時候,西周的鍾是四聲音節。中國一直到後來的,長期後來的這個民樂,請教他們搞民樂的一直都是五聲音階。

㈥ 唐盛數字資產(深圳)有限公司怎麼樣

唐盛數字資產(深圳)有限公司是2017-09-18在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的法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南頭街道桃園路田廈國際中心A座1510。

唐盛數字資產(深圳)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300MA5EQN0389,企業法人孫文,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唐盛數字資產(深圳)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大數據研發與推廣應用;網路游戲競技、競猜商務信息技術服務及推廣應用;一卡通技術開發;數字貨幣、電子貨幣、游戲幣的技術開發及推廣;健康產業開發;紀念幣設計、銷售、產品眾籌服務(不含投融資理財、投融資理財咨詢業務,不得從事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違法金融活動,不得從事未經批準的金融活動);會議會展服務;文化藝術品的銷售;數字積分系統的開發;資料庫管理;公益策劃;國內貿易;企業並購、重組及股份改造的咨詢;企業管理咨詢、投資咨詢、經濟信息咨詢、財務咨詢、稅務咨詢、企業管理咨詢、產業並購咨詢、知識產權管理咨詢(以上均不含限制項目);投資項目策劃;創業投資業務;為創業企業提供管理服務。^。

通過愛企查查看唐盛數字資產(深圳)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㈦ 玉皇大帝和張天師是一個人嗎

不是一個人。
玉皇大帝全號應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金闕雲宮九穹御歷萬道無為大道明殿昊天金闕至尊玉皇赦罪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居於太微玉清宮。玉皇大帝在中國民間的影響極大,民間將其視為天上的「皇帝」,萬神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張天師又名張道陵
,天師道創始人

張道陵(公元34年正月十五日晚-156年或178年),字輔漢。東漢時期正一盟威道(即天師道)的創始人。道教徒稱他為"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

相傳張道陵以虎為座騎,與太極左宮仙翁葛仙翁葛玄、許真君許遜、崇恩真君薩翁真人薩守堅為四大天師。

張道陵原籍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出生於豐縣城西南邀帝城以西的古村落盤庚村(阿房村,一曰盤冢村,今江蘇豐縣宋樓鎮劉王樓村),相傳為張良後人。東漢漢光武帝建武十年生。

少年時精通《道德經》,曾經在太學學習。漢明帝時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巴郡江州(今重慶市)令。後來隱居洛陽北邙山,學習長生之道,朝廷征為博士,但是稱病不去。漢和帝時又征為太傅,三詔不就。

漢順帝時在鶴鳴山創建五斗米道,自稱太上老君「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並得道書24篇。漢桓帝時在四川蒼溪縣境的靈台山(又名天柱山)飛升,相傳年123歲,道教稱為「祖天師」。

另外據傳《老子想爾注》即張道陵或張魯所作。當時其弟子有300多人,並設立二十四治,為後來天師道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從張道陵這一脈傳承下來的天師道,正是以符籙見長,故又稱符籙派,也叫正一派。

閱讀全文

與唐盛元成健康科技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婚姻感情糾紛怎麼解決 瀏覽:451
美女你長得怎麼那麼像趙麗穎 瀏覽:886
愛情沒有捷徑走可走什麼意思 瀏覽:159
霍啟剛體育事業有哪些 瀏覽:296
愛情保衛戰你為什麼不讓我離開 瀏覽:79
現場故事編寫怎麼編 瀏覽:551
幸福谷講的什麼 瀏覽:14
什麼是有渴望的婚姻 瀏覽:250
兩人都是處女座的婚姻怎麼樣 瀏覽:240
我太累了不想再談什麼狗屁愛情 瀏覽:28
北外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哪個好 瀏覽:80
愚言故事的有哪些 瀏覽:51
大美女的那種從哪裡下載 瀏覽:159
全中國哪裡最有美女 瀏覽:89
哪個區域是蕭山經濟開發區 瀏覽:366
那個講三個故事的僵屍片叫什麼 瀏覽:202
如何推動科技創新實體經濟的發展 瀏覽:390
怎麼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 瀏覽:928
如何面對唱衰經濟 瀏覽:756
老公怎麼追美女 瀏覽: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