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毒品對健康的影響
毒品對健康的影響
不管就即時作用還是就長期對健康的損害而言,毒品從很多方面來說都是有害的,即使偶爾使用大麻,也會對認知發展和短期記憶造成影響。更有甚者,大麻對人的觀察能力、反應能力以及對動作的協調性的影響還會導致事故的發生。
致幻劑(如LSD)損害人的觀察能力,改變心跳頻率和血壓,從長遠來說,會引起神經失調、沮喪、焦慮、視幻覺及幻覺重現。
可卡因和安非他命會導致震顫、頭痛、過度緊張和心跳加快。長期影響包括惡心、失眠、體重減輕、痙攣和沮喪。
服用海洛因最初會導致惡心、呼吸減慢、皮膚乾燥、瘙癢 、言語和反應遲緩。經過較長一段時間,極可能從生理上和心理上形成對該葯物的依賴,這樣就會導致嚴重超標服用該葯物,甚至因呼吸窘迫引起死亡。
人們傾向於縮小某些毒品(如大麻和搖頭丸)的實際危害程度,不考慮它們的長期後果,不考慮它們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尤其不考慮它們對身體某些重要功能(認知能力和記憶能力)的影響 。有人認為搖頭丸很少有或者根本沒有副作用,但是研究表明,食用搖頭丸會改變甚至永久改變大腦的某些功能,並損害肝臟和其它人體器官。
盡管吸入劑並非違禁葯品,但人們(尤其是處境不利的年輕人)廣泛加以濫用。有些揮發性物質(它們包含在許多產品之中,如膠水、油漆、清潔劑等),對肝臟、腎臟、心臟具有直接毒害作用,有些則導致越來越嚴重的大腦惡化。
精神葯品的主要問題就在於,當人們在服用時,他們往往只關注其對人的精神和情緒所起的(積極)作用,而忽略了它們潛在的對身體和精神的副作用。任何違禁葯物都不能被認為是「安全」的。服用精神葯物往往會通過某種方式改變人體的正常功能,從長遠來說,他們會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
毒品,由於其具有使人服用後產生葯物依賴性,連續服用則使人形成臆辟。一旦如此,人體就會招致損害,甚至丟了性命。據有關資料披露,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報告,1980年至1989年全世界約有10萬人死於吸毒;每年至少有1000萬人因吸毒而喪失正常的智力和能力。據估計,當今世界吸毒的人有四五千萬,有的甚至估計已突破一億,不管它究竟如何,肯定要比上個 10年吸毒人員的總數多,吸毒致死者也肯定比那個10萬多得多。鴉片在舊中國危害百年以上,究竟有多少人吸食,死亡多少吸毒者,因無完整統計資料,誰也說不清楚。1938年,僅東北地區就有14萬人死於煙毒。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幾年的統計,全國吸毒人數達2000萬人,制毒販毒者達30萬人,罌粟種植面積為100萬公頃。80年代中後期,我國由於境外毒品的侵襲,毒品問題又死灰復燃,吸毒人員隨之逐年增多起來,1995年國家公布有52萬人。在四川,公安禁毒部門粗略統計6·3萬多人 (注:已扣除中央直轄市重慶地區數)。雖無吸毒死亡的完整統計數字,但因吸毒過量致死、毒癮難忍自殺死亡的情況卻不斷發生。僅四川省涼山自治州的不完全統計,因吸毒致死者已在100人以上。
吸毒影響生育,沾染性病、艾慈病,殃及子孫後代的後果也是嚴重的。靜脈注射的方式是直接傳播艾滋病、性病的重要途徑。美國紐約市市長戴維·丁金斯在1990年2月10日禁毒特別聯合國大會上透露,對該市部分醫院抽樣調查,11%一20%的新生嬰兒在接受毒品測驗時是陽性反應。1989年紐約市兒童福利局等收到4875份嬰兒有毒品陽性反應的報告,據稱其中毒人數比1988年增加14%,比1986年增加268%。美國的艾滋病患者佔世界艾滋病患者總人數的55%,從傳播途徑看,吸毒者的人數僅次於同性戀者的人數。在西班牙,65%的艾滋病患者是因靜脈注射毒品造成的。泰國約有5萬至10萬靜脈注射毒品者感染了艾滋病。婦女吸毒者,在孕期濫用毒品的,還導致嬰兒畸形。在我國,據衛生防疫部門對吸毒人員進行性病、艾滋病毒的監測表明,有的吸毒人員已經染上性病、艾滋病毒,而且人數在增多。有的年輕婦女由於吸毒,致使其剛剛出生的嬰兒已是毒品成癮者了,毒品斷子絕孫何其毒也!人類如果長此下去,豈不滅族滅種。
一個吸毒者一旦成癮,他就終身為毒癮所折磨,即或不死,也是痛苦不斷,呻吟不止,苦不堪言,焉有幸福。在四川都江堰市某戒毒醫院見著一對來自攀枝花市的老年夫妻,他們是來此陪兒子戒毒的,據這對老人訴告:他兒子吸毒成癮後已戒毒多次了,到此是第六次了,不管成功與否也是最後一次了。因為兒子戒毒已把積蓄花完了,為他一人戒毒,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和其他親友21個人都在為他操心、湊錢,真是,一人吸毒,全家不安。在1995年一次掃毒行動中,在成都市成華區沙河派出所見到一30多歲的婦女,該婦女原有較好的職業,夫妻感情甚好,女兒也很可愛,家庭可謂幸福,後來染上毒瘸不能自拔,丈夫離去,女兒無人照管,本人吸毒無錢,借貸無門只好行騙被單位除名,其狀真慘。西昌市戒毒所一對夫妻雙雙戒毒的吸毒者,他們曾是百萬富翁的建築包工頭,夫妻競相吸毒很快將一切耗盡。一且戒除毒癮離開戒毒所,又在何處安身連他們自己也說不清楚。這正應驗了我國民間一副禁煙名聯的真實寫照:「竹槍一枝,打得妻離子散,未聞炮聲震地;銅燈半盞,燒盡田地房廊,不見煙火沖天。」
㈡ 化學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1、甲醛對人體可能產生的危害有哪些?
甲醛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嗅覺異常、刺激、過敏、肺功能異常、免疫功能異常等方面。當室內空氣中甲醛含量為0.1mg/m3時就有異味和不適感,0.5mg/m3時可刺激眼睛引起流淚,0.6mg/m3時引起咽喉不適或疼痛,濃度再高可引起惡心、嘔吐、咳嗽、胸悶、氣喘甚至肺氣腫。長期低濃度接觸甲醛氣體,可出現頭痛、頭暈、乏力、兩側不對稱感覺障礙和排汗過剩以及視力障礙,且能抑制汗腺分泌,導致皮膚乾燥皸裂,濃度較高時,對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膚具有強烈刺激性,對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肝臟等產生毒害。
八十年代初,人們開始研究甲醛與腫瘤之間的關系,其致癌性在動物實驗中又被證實。但是否為人類的致癌劑,目前國內外對比仍然沒有得出肯定的結論,有報告說可能與鼻咽癌有一定的聯系。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MOSH)已將甲醛列為人體可疑致癌物。
世界衛生組織(WHO)工作組曾對甲醛規定了它對嗅覺、眼睛刺激和呼吸道刺激潛在致癌力的閾值,並指出當甲醛的室內環境濃度超標百分之10時,就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2、苯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一般認為苯毒性的產生是通過代謝產物所致,也就是說苯須先通過代謝才能對生命體產生危害。苯可以在肝臟和骨髓中進行代謝,而骨髓是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成部位,故苯進入體內可在造血組織本身形成具有血液毒性的代謝產物。長期接觸苯可引起骨髓與遺傳損害,血象檢查可發現白細胞、血小板減少,全血細胞減少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甚至發生白血病。曾經有人對低濃度苯接觸工人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外周血白細胞數雖在正常值范圍之內,但非常顯著低於對照組,經常性苯接觸工人淋巴細胞微核率分布高於非苯接觸組,且制苯車間觀察人群的淋巴細胞微核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隨作業環境苯濃度的增高,白細胞數有降低趨勢,淋巴細胞微核率有增加的趨勢。這些均證明低濃度苯對作業人群的健康有損害,尤其要注意對人體遺傳物質的損傷作用。吸入4000ppm以上的苯短時間除有黏膜及肺刺激性外,中樞神經亦有抑製作用,同時會伴有頭痛、欲嘔、步態不穩、昏迷、抽痙及心律不整。吸入14000ppm以上的苯會立即死亡。
3、甲苯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甲苯進入體內以後約有百分之48在體內被代謝,經肝臟、腦、肺和腎最後排出體外,在這個過程中會對神經系統產生危害,自願者實驗證明當血液中甲苯濃度達到1250mg/m3時,接觸者的短期記憶能力、注意力持久性以及感覺運動速度均顯著降低。
4、二甲苯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二甲苯包括鄰位、間位和對位三種異構體,以間位比例最大,可達百分之60~70,對位含量最低。二甲苯可經呼吸道、皮膚及消化道吸收,其蒸氣經呼吸道進入人體,有部分經呼吸道排出,吸收的二甲苯在體內分布以脂肪組織和腎上腺中最多,後依次為骨髓、腦、血液、腎和肝。工業用二甲苯三種異構體的毒性略有差異,均屬低毒類。據報告,三名工人吸入濃度為43.1g/m3的二甲苯,18.5小時後一名死亡,屍檢可見肺淤血和腦出血,另兩名工人喪失知覺達19~24小時,伴有記憶喪失和腎功能改變。此外,吸入高濃度的二甲苯可使食慾喪失、惡心、嘔吐和腹痛,有時可引起肝腎可逆性損傷。同時二甲苯也是一種麻醉劑,長期接觸可使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5、室內環境中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按毒理學分類,氨屬於低毒類化合物。氨是無色氣體,當環境空氣中氨達到一定濃度時,才有強烈的刺激氣味。人對氨的嗅閾值為0.5~1.0mg/m3。氨是一種鹼性物質,進入人體後可以吸收組織中的水分,溶解度高,對人體的上呼吸道有刺激和腐蝕作用,減弱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氨進入肺泡後易和血紅蛋白結合破壞運氧功能。短期內吸入大量的氨可出現流淚、咽痛、聲音嘶啞、咳嗽、頭暈、惡心等症狀,嚴重者會出現肺水腫或呼吸窘迫綜合症,同時發生呼吸道刺激症狀。美國製造化學師協會規定,允許工作人員在低於100ppm的氨濃度下工作8小時。
6、室內環境中二氧化硫的危害有哪些?
二氧化硫作用的靶細胞主要是上呼吸道,因為它易溶於水形成亞硫酸刺激眼和鼻粘膜,具有腐蝕性,二氧化硫在組織液中的溶解度很高,所以吸入空氣中的二氧化硫很快會溶解消失在上呼吸道,很少進入深部氣道,因此只有深度呼吸或二氧化硫吸附在塵粒表面上時才有可能進入肺部。
長期接觸二氧化硫的人一方面刺激上呼吸道引起支氣管平滑肌反射性收縮,呼吸阻力增加,呼吸功能衰落,另一方面刺激和損失粘膜,使粘膜分泌增多變稠,纖毛運動受阻,免疫功能減弱,導致呼吸道抵抗力下降,誘發不同程度的炎症,如慢性鼻咽炎、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和肺氣腫等。此外長期接觸二氧化硫對大腦皮質機能產生不良影響,使大腦勞動能力下降,不利於兒童智力發育。
7、室內環境中氮氧化物的危害有哪些?
氮氧化物難溶於水,故對上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較小,而易於侵入呼吸道深部細支氣管和肺泡,當時可無明顯症狀或有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狀,如咽部不適、乾乾咳等。常經6~7小時潛伏期後出現遲發性肺水腫、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此外,氮氧化物還可對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等產生危害作用。
8、室內環境中臭氧的危害有哪些?
臭氧具有強氧化性,相對於一般的紫外線消毒而言,臭氧具有很強的殺菌效果,有研究表明臭氧可在5分鍾內殺死百分之99以上的殺死繁殖體,同時臭氧也起到除臭的目的,許多室內空氣凈化器以臭氧的強氧化性為原理,將空氣中的有機物氧化,以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
但是,臭氧的強氧化性對人體健康卻有危害作用。一般認為臭氧吸入體內後,能迅速轉化為活性很強的自由基-超氧基(O2-),主要使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從而造成細胞損傷。
臭氧可使人的呼吸道上皮細胞脂質過氧化過程中花生四烯酸增多,進而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變,志願者研究表明接觸0.09ppm臭氧2小時後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第一秒用力肺活量顯著下降,濃度達0.15ppm時,百分之80以上的人感到眼和鼻粘膜刺激,百分之100出現頭疼和胸部不適。由於臭氧能引起上呼吸道炎症、損傷終末細支氣管上皮纖毛,從而削弱了上呼吸道的防禦功能,因此長期接觸一定濃度的臭氧還易於繼發上呼吸道感染。臭氧濃度在2ppm時,短時間接觸即可出現呼吸道刺激症狀、咳嗽、頭疼。
9、室內環境中一氧化碳的危害有哪些?
一氧化碳的中毒機理是:它進入肺泡後很快會和血紅蛋白(Hb)產生很強的親合力,使血紅蛋白形成碳氧血紅蛋白(COHb),阻止氧和血紅蛋白的結合。血紅蛋白與一氧化碳的親合力要比與氧的親合力大200~300倍,同時碳氧血紅蛋白的解離速度卻比氧合血紅蛋白的解離慢3600倍。一旦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升高,血紅蛋白向機體組織運載氧的功能就會受到阻礙,進而影響對供氧不足最為敏感的中樞神經(大腦)和心肌功能,造成組織缺氧,從而使人產生中毒症狀。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吸入高濃度一氧化碳後引起以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為主的全身性疾病,中毒起病急、潛伏期短。輕、中度中毒主要表現為頭痛、頭昏、心悸、惡心、嘔吐、四肢乏力、意識模糊,甚至昏迷,但昏迷持續時間短,經脫離現場進行搶救,可較快蘇醒、一般無明顯並發症。重度中毒者意識障礙程度達深昏迷狀態,往往出現牙關緊閉、強直性全身痙攣、大小便失禁。部分患者可並發腦水腫、肺水腫、嚴重的心肌損害、休克、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皮膚水泡或成片的皮膚紅腫、肌肉腫脹壞死、肝、腎損害等。
10、室內環境中二氧化碳的來源及危害有哪些?
室內空氣二氧化碳在百分之0.07以下時屬於清潔空氣,人體感覺良好,當濃度在百分之0.07~0.1時屬於普通空氣,個別敏感者會感覺有不良氣味,在百分之0.1~0.15時屬於臨界空氣,室內空氣的其它症狀開始惡化,人體開始感覺不適,達到百分之0.15~0.2時屬於清度污染,超過百分之0.2屬於嚴重污染,在百分之0.3~0.4的人呼吸加深,出現頭疼、耳鳴、血壓增加等症狀當達到百分之0.8以上時就會引起死亡。
㈢ 有毒有害物質或元素對人體有哪些影響
第一類有害物質-鎘
在所有的金屬元素中,鎘是對人體健康威脅最大的有害元素之一。鎘對人體組織和器官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對腎臟、肝臟的危害。
第二類有害物質-鉛
鉛是一種對神經系統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重度鉛中毒會導致兒童成為低能兒甚至死亡。
第三類有害物質-汞
汞中毒會導致記憶力明顯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全身乏力等。
第四類有害物質-六價鉻
鉻引起各種炎症,也是致癌因子。
第五、六類有害物質-PBB & PBDE
PBB & PBDE 會使甲狀腺荷爾蒙紊亂和使胎兒畸形等危害。
一.鎘在電子產品中的用途:
鎘金屬或粉末可在鎳-鎘(NiCd)電池中用作陰極電極物質。也可與鐵、鋼、鋁基材料、鈦基合金或其它非鐵合金,作為在電解沉積、真空沉積或機械式沉積時的塗料。此外在低熔點硬焊、軟焊及其它特殊合金中亦作為一種合金元素。
鎘的危害:
自從1950到1960年代日本發現不利人體健康的效應之後(痛痛病),鎘對健康及環境的影響開始被廣泛地討論。其中最顯著的效應是,工作者因職業而曝露於高濃度的含鎘熏煙或懸浮微粒的灰塵中,會影響腎臟及呼吸系統。最被徹底研究的人體健康效應是腎臟衰竭,起因於長時期的高劑量曝露。所以大部份已開發國家已設定鎘的職業曝露標准,在大氣中2mg/m3到50mg/m3之間,可以保護人體具有40到45年的正常工作壽命。
禁用范圍:
為了降低工作者曝露於鎘中、確保含鎘產品對消費者造成的曝露及風險達到最小,在歐洲國家,鎘及某些含鎘產品被EC指令 76/769/EEC、91/338/EEC、91/157/EEC及1989歐洲執行委員會鎘行動方案所限制。瑞典、丹麥、荷蘭、瑞士、奧地利及挪威也在EC限制含鎘產品如色素、穩定劑及塗料(91/338/EEC)之前,就施行含鎘產品的管制。但目前除了歐盟國家之外,世界上沒有其它國家對含鎘產品管制。
RoHS:
該指令所規范的電機電子設備自2008年起不得含有鎘。
以下除外
硒光電池表面之氧化鎘
特定物品中為防腐蝕所使用的鈍化金屬鎘
重金屬鉛、鎘、汞使用於原子吸光譜儀中之中空陰極管與其它重金屬量測設備
TCO』01-Mobile Phones:
手機中的鎘含量不得大於5ppm。
二.鉛在電子產品中的用途:
電池,焊錫,機械金屬的合金元素,印刷電路板及相關組件,白炙燈泡,鉛錘。
鉛的危害:
金屬鉛製程可能產生鉛化合物,這些全被歸類為危險物質,其毒性效應各有不同,在人體中鉛會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及腎臟。鉛對一些生物的環境毒性已被普遍證實。血液鉛濃度達10µg/dl以上就會產生敏感的生化效應,若長期曝露使血液鉛濃度超過60~70µg/dl就會造成臨床鉛中毒。而鉛表面在空氣、土壤及水中容易起反應,形成一層保護及不溶的無機鉛化物。這些無機化合物的生物可用率低,通常只有在高濃度時會被陸生植物及動物吸收。但鉛在陸生或水生食物鏈中並無生物放大效應。
禁用范圍:
由廢電機電子設備中所回收的鉛,與自原始礦產的鉛完全相同,因此應該可以將鉛限制在一封閉的循環(closed loop)。 但目前廢電機電子設備的鉛回收率,受限於廢棄物的回收率,而非技術障礙。基於鉛化合物對人體及環境的毒性,鉛的生產、使用、回收及棄置方式必須立法限制其環境排放;人體曝露所能忍受的程度也須被規范。大致來說,對於鉛使用相關的風險已有很多了解,目前已有廣泛的立法,如油品、水管等,以確保人體健康及環境受到保護。其結果是,大多數國家的鉛中毒事件在過去20年內已急劇減少,環境中的鉛含量通常遠低於建議值。此外鉛可以完全回收,能於電器及電子設備中永續使用。
RoHS:
該指令所規范的電機電子設備自2008年起不得含有鉛。
以下除外
重金屬鉛使用於輻射或放射線保護裝備中
鉛使用於映像管(CRT)玻璃、燈泡和螢光管
使用於鋼材中的鉛含量最高為0.3%(重量),鋁材中含鉛量最高為0.4%(重量),銅中含鉛量最高為4%(重量)
鉛使用於電子器材中陶制零件
重金屬鉛、鎘、汞使用於原子吸收光譜儀中之中空陰極管與其它重金屬量測設備
手機中的電池、塗料、漆、電線、塑料中的鉛含量不可大於10ppm。
三.汞在電子產品中的用途:
量測及控制儀器、電池、光源及電器設備、牙醫業、氯生產設備(汞合金電解製程)。
汞的危害:
汞被歸類為一種危險物質,是吸入性毒物且具有生物累積效應。汞亦對水生生物極具毒性。對人體的效應主要是影響中樞神經及腎臟系統。其在某些環境狀況下具有轉變成有機汞的潛在威脅,造成其毒性特質增強。汞有一個顯著的潛能:會生物累積及生物放大。這個結論已在各種不同生物之環境毒性效應被證實。它也很容易在大氣層中作長距離傳輸,因此濕沉降是汞循環的主要步驟之一。
禁用范圍:
為了盡量減少曝露於汞環境下,目前有好幾個措施被提出。如電器設備(特別是使用還原汞),將電燈或開關中汞含量標准值盡量減低或使用替代物質。歐洲1990年代中期人為汞排放到大氣的總量,估計有11%是由照明及電器設備所貢獻。而提升含汞燈具高的能源效率可降低汞排放量。
RoHS:
該指令所規范的電機電子設備自2008年起不得含有汞。
以下除外
小型螢光燈泡其重金屬汞含量不得超過5毫克/每支燈泡
直式(straight)螢光燈泡其重金屬汞含量不得超過10毫克/每支燈泡
重金屬汞於實驗室設備內
重金屬鉛、鎘、汞使用於原子吸收光譜儀中之中空陰極管與其它重金屬量測設備
TCO』01- Mobile Phones:
手機中的汞含量不得大於2ppm
四.六價鉻在電子產品中的用途:
六價鉻常在電化學工業中作為鉻酸。此外還用於色素中的著色劑(亦即鉻酸鉛)及冷卻水循環系統中,如吸熱幫浦、工業用冷凍庫及冰箱熱交換器中的防腐蝕劑(重鉻酸鈉)。
六價鉻的危害:
六價鉻為吞入性毒物/吸入性極毒物,皮膚接觸可能導致敏感;更可能造成遺傳性基因缺陷,吸入可能致癌,對環境有持久危險性。但這些是六價鉻的特性,鉻金屬、三價或四價鉻並不具有這些毒性。
禁用范圍:
在歐盟,會致癌或突變的六價鉻都不允許公開販售。但電化學工業中鉻酸被還原成CrO態(零價),而磁帶工業則還原成CrO2。所以不影響電化學工業或磁帶工業。
RoHS:
該指令所規范的電機電子設備自2008年起不得含有六價鉻。
以下除外
吸收式冷藏櫃冷卻系統使用六價鉻防腐蝕劑
TCO』01- Mobile Phones:
目前對六價鉻尚無管制規范。
五.溴化耐燃劑在電子產品中的用途:
添加於電器及電子塑料中作為耐燃劑。常被使用的有十溴二苯基醚DBDE、八溴二苯基醚 OBDE 。
溴化耐燃劑之危害:
當廢棄的電機電子物品塑料在未受控制的熱製程中(指溫度低於12000℃),可能形成溴化二苯戴奧辛或夫喃(PBDD/F)。此二者均屬於致癌性及致畸胎性物質。這些物質可能造成嚴重且影響范圍廣泛的空氣污染。
禁用范圍:
只要廢塑料焚化時達所需溫度,對大氣生態系而言,不需要進一步的風險降低措施。對水生、沉積物及土壤生態系而言,需要作額外的生態-毒性研究,才能確認潛在的風險。對於經由食物鏈造成的化學累積,及其對較高級食物鏈物種的潛在效應,目前結論是:「在正常情況下使用和棄置DBDE及OBDE時,不需採取進一步的風險降低措施」。另一項由WHO報告的研究(1994)發現「沒有可量得的DeBDE累積在肉及皮膚中」。鑒於歐洲議會顧慮防火安全並重新評估環境風險之後,1993年歐洲執行委員會撤銷一項限制PBDEs(包括DBDE)使用的提案。歐盟風險評估亦如上面所述。但最新的廢電機電子設備管制指令(WEEE)中,擬以獨立的指令(RoHS)限制此類物質的使用。瑞典也打算禁止PBDE及 DBDE的使用。
RoHS:
該指令所規范的電機電子設備自2008年起不得含有溴化耐燃劑。
TCO』01- Mobile Phones:
㈣ 生產性毒物對人體有哪些危害
生產性毒物作用於人體後,在一定條件下可能造成下列健康危害。(1)局部刺激和腐蝕:有些毒物可對皮膚、黏膜產生強烈的刺激或腐蝕。(2)中毒:毒物經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後干擾和破壞機體正常生化和生理功能,導致病理改變甚至死亡。(3)致突:發生染色體畸變或基因突變,引起細胞遺傳特性的變化。(4)致癌:各種職業性腫瘤都是生產性致癌物所引起的。(5)致畸:有一些生產性毒物可引起畸胎、死胎等。(6)免疫毒性:有些毒物可產生變態反應性病變,有的毒物可使機體免疫功能受抑制。
㈤ 食品污染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危害
食品污染人體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為影響食品的感官性狀、引起機體急慢性中毒、對機體的遠期危害,如致癌、致突變、致畸作用。具體的危害依食品污染物的不同而不同。
1?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與人體健康主要是由有害微生物及其毒素、寄生蟲及其蟲卵和昆蟲等引起的。肉、魚、蛋和奶等動物性食品易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導致食用者發生細菌性食物中毒和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致病菌主要來自病人、帶菌者、病畜和病禽等。致病菌及其毒素可通過空氣、土壤、水、食具、患者的手或排泄物污染食品。被致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特別是動物性食品,如食用前未經煮熟或未經必要的加熱處理,會引起沙門氏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毒素等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用被污染的食品還可引起炭疽、結核和布氏桿菌病(波狀熱)等傳染病;其他如霍亂弧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溶血性鏈球菌、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等,從而引起相應的疾病。1988年上海爆發的甲肝大流行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有些細菌還含有可分解各種有機物的酶類,並在適宜條件下大量生長繁殖,食品被這些細菌污染後,其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糖類可在各種酶的作用下分解,使食品感官性狀惡化,營養價值降低,甚至腐敗變質。
如果食品被寄生蟲或寄生蟲卵污染,人食用後則可引起相應的寄生蟲病,如絛蟲病、腦囊蟲病、腦包蟲病、華支睾吸蟲病(又稱肝吸蟲病)、蛔蟲病等。污染源主要是病人、病畜和水生物。污染物一般是通過病人或病畜的糞便污染水源或土壤,然後再使家畜、魚類和蔬菜受到感染或污染。
真菌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受真菌污染的農作物、空氣、土壤和容器等都可使食品受到污染。部分真菌菌株在適宜條件下,能產生有毒代謝產物,即真菌毒素,對人畜都有很強的毒性。一次大量攝入被真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品,會造成食物中毒;長期、小量攝入受污染的食品也會引起慢性病或癌症。如黃麴黴毒素不僅具有很強的肝臟毒性,導致急慢性肝中毒,甚至導致死亡,而且還具有很強的致癌性,可引起肝癌、胃癌、腎癌、結腸癌、乳腺癌等癌症。黃麴黴毒素是黃麴黴菌產生的活性物質。黃麴黴菌是真菌的一種,普遍存在於空氣和土壤中,在有氧、溫度較高和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生長,易在花生、玉米、大米、小麥、大麥、棉籽和大豆等農產品上生長發霉。黃麴黴素對食品原料和成品的污染很普遍,我國南方地區、印度、美國和一些東南亞國家的糧產品中黃麴黴毒素污染率均較高。黃麴黴毒素的急性毒性主要是對肝臟造成損害,造成肝細胞變性,脂肪浸潤、膽管增生等。黃麴黴毒素不僅引起家禽、魚類、家畜和其他動物的肝癌等腫瘤,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在糧油、食品受黃麴黴毒素污染嚴重的地區,人類肝癌發病率也較高。國際癌症研究所將黃麴黴毒素確定為一級人類致癌物。
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污染嚴重的食品後可出現發熱、腹痛、嘔吐、食慾減退,嚴重者在2—3周內出現肝脾腫大、肝區疼痛、皮膚黏膜黃染、腹水、下肢浮腫及肝功能異常等中毒性肝病的表現,也可能出現心臟擴大、肺水腫,甚至痙攣、昏迷等症。
早在公元前1世紀就有因食用霉變的穀物引起某些疾病,導致孕婦流產、畸胎的記載。霉變的飼料可使家畜的生長減緩,出現畸胎或死亡。20世紀60年代,英國一家農場10萬只火雞食用霉變的花生粉後,相繼在幾個月內死亡,研究人員發現有些真菌毒素不僅具有很強的毒性,而且也是重要的致癌物質。
糧食和各種食品的貯存條件不良,容易孳生各種倉儲害蟲。例如糧食中的甲蟲類、蛾類和蟎類;魚、肉、醬或鹹菜中的蠅蛆以及咸魚中的乾酪蠅幼蟲等。棗、栗、餅乾和點心等含糖較多的食品特別容易受到侵害。昆蟲污染可使大量食品遭到破壞,食用了這些受昆蟲污染的食品也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2?食品中化肥污染與人體健康在農業生產中,由於近幾年大量長期地亂施化肥造成了農業環境的污染,進而給食品帶來了污染。在蔬菜種植中,施用過量的氮肥,再加上蔬菜是富集硝酸鹽的植物性食物,從而對葉菜類蔬菜含硝酸鹽影響最大。人類攝入硝酸鹽約有80%—90%來自蔬菜,雖然蔬菜中的硝酸鹽對人體無害,但它極易還原成亞硝酸鹽,導致癌症發生。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93年就規定硝酸鹽的日允許攝入量為0?36毫克/千克(體重),亞硝酸鹽的日允許攝入量為0?13毫克/千克(體重)。從一次測定結果來看,有些蔬菜(葉菜類)硝酸鹽含量已經超標,大多數蔬菜的亞硝酸鹽含量尚未超標,但腌制的芥菜已明顯超標,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存在著一種潛在威脅,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被硝酸鹽污染的蔬菜對人體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兩方面:一是硝酸鹽含量高可能會引起高鐵血紅蛋白症;二是硝酸鹽、亞硝酸鹽是強致癌物質亞硝酸胺的前體,可誘發消化系統癌變。
3?食品中的農葯污染與人體健康有機氯類農葯在我國使用長達30餘年。雖然1983年停止生產有機氯類農葯,但它們的殘留問題仍不容忽視。如DDT、六六六的殘留期長達50年。有機氯類農葯揮發性不高,脂溶性強,化學性質穩定,易於在動植物富含脂肪的組織及谷類外殼富含脂質的部分中蓄積。
人體長期攝入含有有機氯農葯的食物後,主要造成急、慢性中毒,侵害肝、腎及神經系統;此外,農葯還具有環境激素的作用,對內分泌及生殖系統也會造成一定損害。
在肝病高發的某縣,腫瘤病人體內脂肪中的DDT和六六六殘留量都高於健康人的水平。國外有人提出警告,即使立即停止使用DDT、六六六,現在人體脂肪中的蓄積量在10—20年內也不會改變。
我國自停止使用有機氯類農葯以來,有機磷類農葯已成為最主要的一類農葯,尤其是蔬菜、瓜果、茶葉等用量較大。據某市調查,在蔬菜上使用較多的是樂果、DDV、甲胺磷、馬拉硫磷等,而且在使用這些農葯後都難於做到安全間隔以後進入市場。
經常攝入微量有機磷農葯可引起精神異常、慢性神經炎,對視覺機能、生殖功能和免疫功能有不良的影響,尚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等危害。
4?食品中重金屬和非金屬的污染與人體健康有害金屬與非金屬對食品產生污染的主要來源就是工業生產中的廢水、廢氣、廢渣(簡稱「三廢」)不經處理隨便排放,使水和土壤污染,再造成種植、養殖的糧食動物污染,這是食品有害金屬與非金屬污染的重要原因。未經處理隨便排放的「三廢」中含有大量的汞、鎘、砷、鉛、鎳、銻、錫、鈷、鉻、氟和硒等,可使水源和土壤遭到嚴重污染。通過灌溉、養殖和栽培,有害污染物經動、植物的吸收、富集,進入食物鏈,使魚蝦等水產品和糧食以及其他農副產品等受到嚴重污染。
汞的污染:據調查,江蘇省主要水系中魚體內汞的檢出率達100%。魚體內的汞有95%以上是毒性很強的甲基汞,對人體的危害較大,不但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起一系列的神經和精神症狀,而且遺傳,易發生畸胎。
在日本水俁地區就有6%的「水俁病」是先天的,這些小孩表現為發育不良、智力減退、畸形,有的癱瘓而死。經過「三廢」中廢水灌溉後的糧食、蔬菜、瓜果中的汞檢出率也很高,有些含量已超過了國家標准。
鎘的污染:鎘在一般環境中相當低,但通過食物鏈的富集後,可達到相當高的濃度。由於含鎘工業廢水排入水體,水生生物能從水中濃集鎘。其體內濃度可比水體含鎘量高4500倍左右。食物是攝入鎘的主要來源,人體每天所攝入的鎘,僅有很小一部分排泄出來。隨食物進入體內的鎘經消化系統吸收進入血液,血液中的鎘大部分進入腎臟和肝臟,並在體內蓄積,引起腎近曲小管上皮細胞的損害,臨床上出現高鈣尿、蛋白尿、糖尿、氨基酸尿,最後導致負鈣平衡,引起骨質疏鬆症。
5?食品中有機、無機物的污染與人體健康食品中有機和無機污染物的種類復雜,污染途徑也多種多樣。它們的主要來源有:工業「三廢」的排放等環境污染物導致食品生產過程污染;食品加工過程的污染;食品容器包裝材料污染等。
多環芳烴類是一類數量多、種類復雜、分布廣,與人的關系密切及對人的健康威脅較大的化學致癌物質。多環芳烴主要由各種有機物如煤、柴油、汽油、原油及香煙燃燒不完全而來。苯並芘是多環芳烴類化合物污染食品的一種主要的致癌性污染物。在新鮮肉、煙熏制肉、煎炸烘烤食品、各類蔬菜、水果類、糧食類、海產類、植物油及酒類中都能檢出苯並芘,特別是油炸、燒烤、煙熏食品中致癌物質會大大增加。多環芳烴對人體的主要危害可能是致癌。
流行病專家為了預測食品中的多環芳烴對人體致癌的危險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匈牙利西部一地區胃癌明顯高發,調查認為與該地區居民經常吃家庭自製含苯並芘比較高的熏肉有關;前蘇聯曾報道拉脫維亞一個沿海地區胃癌明顯高發,據認為是吃熏魚較多而致。
亞硝胺也是公認的致癌污染物之一,對動物所有的重要器官都可發生作用,但以肝臟和食管最為敏感,由於生成亞硝胺的前體物質二級胺和亞硝酸鹽在自然界分布很廣,並可在動物和人體內生成,因此亞硝胺也是食品中普遍存在的有害物質,亞硝胺與苯並芘對食品的污染都與加工方法有關,如生鯉魚的亞硝胺為4微克/千克,經熏制後增至9微克/千克;如經硝酸鹽發色後再煙熏處理,可增至14—26微克/千克。
氯乙烯、A?苯基r奈胺、苯二甲酸二辛酯是食品包裝、容器材料中的有害物質。氯乙烯是塑料製品的單體,具有致癌性,在氯乙烯中添加的增塑劑(苯二甲酸二辛酯)、穩定劑都有一定毒性,當接觸水、油、酒精、酸、鹼時可能溶解遷移到食品中去。如果用了含氯乙烯的塑料製品做食品包裝,則可導致食品的污染;如使用含有增塑劑的聚氯乙烯容器盛放淡水或海水飼養魚時,可導致魚死亡。據試驗,苯二甲酸二辛酯能引起白細胞增加、貧血、血尿、中樞神經系統的纖維細胞死亡等。
又如仿瓷餐具,也叫密胺餐具,是一種在餐館、家庭廣泛使用的新型餐具。據中新網2009年4月12日報道,最近,北京、河北兩地在對仿瓷餐具的檢測中,發現部分企業存在甲醛超標等質量問題。深入調查發現,一些企業竟然在用禁用原料尿素甲醛樹脂生產仿瓷餐具。尿素甲醛樹脂遇高溫易分解出甲醛,而甲醛是公認的致癌物質,用這樣的餐具盛裝食品,必然會導致食品的污染。
㈥ 毒品對健康有些危害
1對身體的毒性作用:中毒主要特徵有:嗜睡、感覺遲鈍、運動失調、幻覺、妄想、定向障礙等2戒斷反應:是長期吸毒造成的一種嚴重和具有潛在致命危險的身心損害
㈦ 農葯污染對人體健康有何影響
環境中的農葯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膚等途徑進入人體,產生各種危害:
①急性毒作用。農葯進入人體後,首先進入血液,然後通過組織細胞膜和血腦屏障等組織,到達作用部位,引起中毒反應。短期內攝入大量農葯,尤其是有機磷農葯,會引起急性中毒。有機磷農葯是一種神經毒劑,其毒理作用是抑制體內膽鹼酯酶,使其失去分解乙醯膽鹼的作用,造成乙醯膽鹼聚積,導致神經功能紊亂,出現一系列症狀,如惡心、嘔吐、流涎、呼吸困難、瞳孔縮小、肌肉痙攣、神志不清等。根據病史、體征和血液膽鹼酯酶活性的下降即可確診。治療葯品有阿托品和氯磷定等,同時必須採用各種對症治療措施,及時搶救。
②慢性毒作用。長期接觸農葯可以引起慢性中毒。有機磷農葯慢性中毒主要表現為血中膽鹼酯酶活性顯著而持久的降低,並伴有頭暈、頭痛、乏力、食慾不振、惡心、氣短、胸悶、多汗,部分病人還有肌束纖顫等症狀。有機氯農葯慢性中毒,主要表現為食慾不振、上腹部和脅下疼痛、頭暈、頭痛、乏力、失眠、噩夢等。接觸高毒性農葯(如氯丹和七氯化茚等)會出現肝臟腫大,肝功能異常等癥候。
③在人體內蓄積。有機氯農葯的脂溶性決定了它們在人體脂肪中的蓄積(見蓄積作用)。
㈧ 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有什麼危害
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主要有三個方面: (1)急性危害:污染物在短期內濃度很高,或者幾種污染物聯合進入人體可以對人體造成急性危害, (2)慢性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指小劑量的污染物持續的作用於人體產生的危害。如大氣污染對呼吸道慢性炎症發病率的影響等。 (3)遠期危害:環境污染對人體的危害,一般是經過一段較長的潛伏期後才表現出來,如環境因素的致癌作用等。環境中致癌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學和生物學因素。物理因素,如放射線體外照射或吸入放射性物質引起的白血病、肺癌等,生物學因放,如熱帶性惡性淋巴瘤,已經證明是由吸血昆曳傳播的一種病毒引素的。化學因素,根據動物實驗證明,有致癌性的化學物質達1100餘種。另外,污染物對遺傳有很大影響。一切生物本身都具有遺傳變異的特性,環境污染對人體遺傳的危害,主要表現
2.有害化學葯品對生物的危害
農葯是一類常見的有害化學葯品。人們在利用農葯殺滅病菌和害蟲時,也會造成環境污染,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多種生物造成危害。
許多農葯是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被生物體吸收以後,會在生物體內不斷積累,致使這類有害物質在生物體內的含量遠遠超過在外界環境中的含量,這種現象稱為生物富集作用。生物富集作用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加強。例如,幾十年前DDT作為一種高效農葯,曾經廣泛用於防治害蟲。美國某地曾經使用DDT防治湖內的孑孓,使湖水中殘存有DDT,而浮游動物體內DDT的含量則達到湖水的一萬多倍。小魚吃浮游動物,大魚又吃小魚,致使DDT在這些大魚體內的含量竟高達湖水的八百多萬倍。
3.重金屬對生物的危害 有些重金屬如Mn、Cu、Zn等是生物體生命活動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大部分重金屬如Hg、Pb等對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毒害作用。生態環境中的Hg、Pb等重金屬,同樣可以通過生物富集作用在生物體內大量濃縮,從而產生嚴重的危害
4.Hg對水蚤生命活動的影響
通過演示實驗可以看出,Hg對水蚤有毒害作用。科學家們發現,自然界中的Hg在水體中經過微生物的作用,能夠轉化成毒性更大的甲基汞。在被甲基汞污染了的海水中,藻類植物改變了顏色,海魚也大量死亡。科學家們還發現,質量濃度僅為4mg/L的PbCl2溶液,就能明顯地抑制菠菜和番茄正常地進行光合作用。可見,Hg、Pb等重金屬對於生物的正常生命活動是十分有害的。
5.富營養化對生物的危害 富營養化是指因水體中N、P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含量過多而使水質惡化的現象。水體中含有適量的N、P等礦質元素,這是藻類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但是,如果這些礦質元素大量地進入水體,就會使藻類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這些生物死亡以後,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體中溶解氧的含量明顯減少。接著,生物遺體又會被厭氧微生物分解,產生出硫化氫、甲烷等有毒物質,致使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發生富營養化的湖泊、海灣等流動緩慢的水體,因浮游生物種類的不同而呈現出藍、紅、褐等顏色。富營養化發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華」,發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這些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會使池塘和湖泊出現富營養化現象。池塘和湖泊的富營養化不僅影響水產養殖業,而且會使水中含有亞硝酸鹽等致癌物質,嚴重地影響人畜的安全飲水。
二.環境與人體健康
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許多人終日呼吸著污染的空氣,飲用著污染的水,吃著從污染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農產品,耳邊響著雜訊……環境污染嚴重地威脅著人體健康
1.大氣污染與人體健康
大氣污染主要是指大氣的化學性污染。大氣中化學性污染物的種類很多,對人體危害嚴重的多達幾十種。我國的大氣污染屬於煤炭型污染,主要的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等。這些污染物主要通過呼吸道進入人體內,不經過肝臟的解毒作用,直接由血液運輸到全身。所以,大氣的化學性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很大。這種危害可以分為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和致癌作用三種。
慢性中毒 大氣中化學性污染物的濃度一般比較低,對人體主要產生慢性毒害作用。科學研究表明,城市大氣的化學性污染是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和支氣管哮喘等疾病的重要誘因。急性中毒 在工廠大量排放有害氣體並且無風、多霧時,大氣中的化學污染物不易散開,就會使人急性中毒。例如,1961年,日本四日市的三家石油化工企業,因為不斷地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化學性污染物,再加上無風的天氣,致使當地居民哮喘病大發生。後來,當地的這種大氣污染得到了治理,哮喘病的發病率也隨著降低了。
致癌作用 大氣中化學性污染物中具有致癌作用的有多環芳烴類和含Pb的化合物等,其中3,4-苯並芘引起肺癌的作用最強烈。燃燒的煤炭、行駛的汽車和香煙的煙霧中都含有很多的3,4-苯並芘。大氣中的化學性污染物,還可以降落到水體和土壤中以及農作物上,被農作物吸收和富集後,進而危害人體健康。
大氣污染還包括大氣的生物性污染和大氣的放射性污染。大氣的生物性污染物主要有病原菌、黴菌孢子和花粉。病原菌能使人患肺結核等傳染病,黴菌孢子和花粉能使一些人產生過敏反應。大氣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來自原子能工業的放射性廢棄物和醫用X射線源等,這些污染物容易使人患皮膚癌和白血病等。
2.水污染與人體健康
河流、湖泊等水體被污染後,對人體健康會造成嚴重的危害,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飲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縣的水俁灣地區出現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痙攣、麻痹、運動失調、語言和聽力發生障礙等症狀,最後因無法治療而痛苦地死去,人們稱這種怪病為水俁病。科學家們後來研究清楚了這種病是由當地含Hg的工業廢水造成的。Hg轉化成甲基汞後,富集在魚、蝦和貝類的體內,人們如果長期食用這些魚、蝦和貝類,甲基汞就會引起以腦細胞損傷為主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孕婦體內的甲基汞,甚至能使患兒發育不良、智能低下和四肢變形。第二,被人畜糞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體,能夠引起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等傳染病,以及血吸蟲病等寄生蟲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如砷(As)、鉻(Cr)、苯胺等污染水體後,可以在水體中的懸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體內蓄積。長期飲用這樣的污水,容易誘發癌症。
3.固體廢棄物污染與人體健康 固體廢棄物是指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丟棄的固體物質,如采礦業的廢石,工業的廢渣,廢棄的塑料製品,以及生活垃圾。應當認識到,固體廢棄物只是在某一過程或某一方面沒有使用價值,實際上往往可以作為另一生產過程的原料被利用,因此,固體廢棄物又叫「放在錯誤地點的原料」。但是,這些「放在錯誤地點的原料」,往往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害的物質,如果不及時加以利用,長期堆放,越積越多,就會污染生態環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4.雜訊污染與人體健康
雜訊對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第一,損傷聽力。長期在強雜訊中工作,聽力就會下降,甚至造成雜訊性耳聾。第二,干擾睡眠。當人的睡眠受到雜訊的干擾時,就不能消除疲勞、恢復體力。第三,誘發多種疾病。雜訊會使人處在緊張狀態,致使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甚至誘發胃腸潰瘍和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等疾病。第四,影響心理健康。雜訊會使人心情煩躁,不能集中精力學習和工作,並且容易引發工傷和交通事故。因此,我們應當採取多種措施,防治環境污染,使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都生活在美好的生態環
三.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環境污染與「三致作用」
環境污染往往具有使人或哺乳動物致癌、致突變和致畸的作用,統稱「三致作用」。「三致作用」的危害,一般需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顯露出來,有些危害甚至影響到後代。
1.致癌作用
致癌作用是指導致人或哺乳動物患癌症的作用。早在1775年,英國醫生波特就發現清掃煙囪的工人易患陰囊癌,他認為患陰囊癌與經常接觸煤煙灰有關。1915年,日本科學家通過實驗證實,煤焦油可以誘發皮膚癌。污染物中能夠誘發人或哺乳動物患癌症的物質叫做致癌物。致癌物可以分為化學性致癌物(如亞硝酸鹽、石棉和生產蚊香用的雙氯甲醚)、物理性致癌物(如鐳的核聚變物)和生物性致癌物(如黃麴黴毒素)三類。
2.致突變作用 致突變作用是指導致人或哺乳動物發生基因突變、染色體結構變異或染色體數目變異的作用。人或哺乳動物的生殖細胞如果發生突變,可以影響妊娠過程,導致不孕或胚胎早期死亡等。人或哺乳動物的體細胞如果發生突變,可以導致癌症的發生。常見的致突變物有亞硝胺類、甲醛、苯和敵敵畏等。
3.致畸作用 致畸作用是指作用於妊娠母體,干擾胚胎的正常發育,導致新生兒或幼小哺乳動物先天性畸形的作用。20世紀60年代初,西歐和日本出現了一些畸形新生兒。科學家們經過研究發現,原來孕婦在懷孕後的30天~50天內,服用了一種叫做「反應停」的鎮靜葯,這種葯具有致畸作用。目前已經確認的致畸物有甲基汞和某些病毒等。
綜上所述,環境污染的危害是巨大的,涉及面廣,危害程度大,侵襲性強,且難以治理.我們必須做好每一步環境污染防止的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止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真正地把環境保護與治理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相協調.
㈨ 間氯苯胺有什麼毒性,對身體健康有什麼危害。
危險性類別:第6.1類 毒害品
侵入途徑:吸入、食入、經皮吸收
健康危害:能引起高鐵血紅蛋白血症,對肝、腎有損害。能經無損皮膚吸收。
環境危害:對環境有害。
燃爆危險:可燃,其蒸氣與空氣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膚接觸:立即脫去污染的衣著,用肥皂水和清水徹底沖洗皮膚。如有不適感,就醫。
眼睛接觸:提起眼瞼,用流動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如有不適感,就醫。
吸入:迅速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呼吸道通暢。如呼吸困難,給輸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就醫。
食入:飲足量溫水,催吐。就醫。
㈩ 毒品對全人類有什麼危害
(1)身體依賴性,由於反復用葯所造成的一種強烈的依賴性。
毒品作用於人體,使人體體能產生適應性改變,形成在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狀態。一旦停掉葯物,生理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出現一系列嚴重反應,稱為戒斷反應,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葯者為了避免戒斷反應,就必須定時用葯,並且不斷加大劑量,使吸毒者終日離不開毒品。
(2)精神依賴性
毒品進入人體後作用於人的神經系統,使吸毒者出現一種渴求用葯的強烈慾望,驅使吸毒者不顧一切地尋求和使用毒品。一旦出現精神依賴後,即使經過脫毒治療,在急性期戒斷反應基本控制後,要完全康復原有生理機能往往需要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更嚴重的是,對毒品的依賴性難以消除。這是許多吸毒者在一而在、再而三復吸毒的原因,也是世界醫、葯學界尚待解決的課題。
(3)毒品危害人體的機理
中國流行最廣、危害最嚴重的毒品是海洛因,海洛因屬於阿片燈葯物。在正常人的腦內和體內一些器官,存在著內源性阿片肽和阿片受體。在正常情況下,內源性阿片肽作用於阿片受體,調節著人的情緒和行為。
(10)健康毒性對身體有什麼影響擴展閱讀:
毒品已成現今困擾社會生活最大的禍患,多少人因這個僅次於軍火而高於石油的世界第二大宗買賣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工作的能力,出賣了自己的良心,背棄了家人與朋友,甚至失去了活在世上的意義,更為嚴重的是有人就因這小小的葯丸獻上了年輕且無價的生命!請人們仔細地想想,你覺得這樣值嗎?有很多因吸毒或販賣毒品的人們,就用他們一個又一個的曲折而慘痛的經歷告訴我們,毒品的危害是多麼的巨大啊。
「毒品」,兩個再簡單不過的字眼,可出現的頻率卻非常之高,在報紙上、宣傳欄里、書本中……但是它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不僅可以對吸毒者個人造成無法形容的傷害,而且還帶給吸毒者家庭乃至社會非常巨大的傷痛與影響呢。
其實毒品並非是「毒性葯品」的簡稱。它是指出於非醫療目的而反復連續使用能夠產生依賴性(即成癮性)的葯品。從自然屬性來講,這類物質在嚴格管理條件下合理使用具有臨床治療價值,也就是說,在正常使用下,它並非毒品,而是葯品。
不過,從社會屬性來講,如果為非正常需要而強迫性覓求,從而這類物質失去了葯品的本性,這時的葯品就成為了毒品。因此毒品是一個相對的概念。當然也有些物質成癮性大,早已淘汰出葯品范圍,只視為毒品,例如海洛因。
吸毒——這一丑惡現象乘著我國改革開放之機,肆無忌憚闖了進來,帶來的危害真是數也數不清!主要對人體與身心的危害在於毒品作用於人體,使其體能產生改變,形成在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狀態。
一旦停掉葯物,生理功能就會發生紊亂,出現戒斷反應,使人感到痛苦萬分。許多吸毒者在沒有經濟來源購毒、吸毒的情況下,或死於嚴重的身體戒斷反應引起的各種病發症,或由於痛苦難忍而自殺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