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狀況 > 傣族健康產品有哪些

傣族健康產品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8-16 06:39:25

㈠ 西雙版納有什麼特產,西雙版納特產有哪些

西雙版納的特產主要有:橡膠、茶葉、咖啡、西番蓮、香莢蘭、依蘭香、香茅草、血竭、金雞納、砂仁、絞股蘭、滇橄欖、柚子、菠蘿密等。
普洱茶
普洱茶主產於西雙版納州及思茅地區,因歷史上滇南等地的茶葉販運到普洱集散,普洱茶因此而得名。普洱茶屬綠茶類,產品有散茶和緊茶兩種,均選用雲南大葉榮的鮮葉作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後熟等工序精製而成。散茶外形條索粗壯、重實,色澤褐紅。緊茶是把經過蒸軟或炒軟後的散茶裝人模具內壓製成各種形狀的茶葉。
七子餅茶
七子餅茶又稱國茶,是勐海茶廠生產的一種傳統名茶。七子餅茶屬緊壓茶,外形美觀,為圓餅形,酷似滿月。因每7個餅茶包裝為一筒,故稱七子餅茶。七子餅茶因湯色紅黃明亮,香氣濃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稱。
血竭
西雙版納勐侖熱帶植物園採用石灰山季雨林中的龍血樹,加工生產的「雨林牌」血竭膠囊,是雲南名優新葯,對跌打損傷、風濕痛風、婦科雜症具有較好的療效。同時也是配製「七厘散」葯品的主要原料。
熱帶水果
西雙版納的熱帶水果種類繁多,四季不斷,主要有芒果、荔枝、龍眼、菠蘿、袖子、菠蘿蜜、西番蓮、楊桃、西瓜(冬春上市)、木瓜、番石榴等。菠蘿蜜是版納最大的水果,重可達30餘公斤。
西雙版納有特色的旅遊紀念品有:傣族筒包、傣族織錦、竹篾飯盒、陶瓷水罐、銀腰帶、民族服裝、木雕、卵石工藝品、紅豆等。
黑陶
是傣族民間的傳統手工製品,造型新穎別致,雕刻精細,圖案古樸典雅,美觀大方。用黑陶茶具泡茶,醇香之味保持長久。黑陶花瓶插花,有較好的保鮮作用。
民族服裝
傣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諾族的民族服裝各具特色,傣族女裝美觀、素雅;鑲有銀飾品的哈尼族、基諾族男裝也深受遊客喜愛。
銀飾品
主要有簪、釵、耳環、項圈、手鐲、臂環、胸飾、腳鐲、戒指、腰帶等。外形美觀,富於民族特色。
傣族織錦
傣錦是傣族民間的織錦。傣族婦女人人會織,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傣錦是一種古老的紡織工藝,以織工精巧、圖案別致、色彩絢麗、美觀大方、堅固耐用和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而著稱。有各種珍奇異獸的圖案、五穀花卉的植物圖案和幾何圖案等。每種圖案的顏色、紋樣都蘊涵著具體內容,如紅綠顏色的筒裙都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象徵吉祥,大象圖案象徵五穀豐登。
傣族通巴
即挎包,以各色毛線、棉線織成。包長30餘厘米,寬20餘厘米。包的正面、背面及側面織有花卉鳥獸或幾何圖案,包底部綴有彩穗,色澤鮮艷,做工精細,包形小巧,民族特點鮮明。
市區有一條工藝品街,很有民族特色;此外,去打洛可以買玉器;到橄欖壩,可以買蝴蝶標本,蝴蝶畫及木雕。不管到了哪兒,別忘了和店主侃價。

㈡ 傣族民族的生活用品有哪些

習俗/禮儀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曬衣服時,上衣要曬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曬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等佛家聖物。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傣族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新平、元江、景谷、金平等地傣族過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內容與活動都和當地漢族一樣。

在西雙版納傣族中,一家蓋房,全寨都要來幫助,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上桌子,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傣族還供奉自己村寨的社神,傣族人稱為「去拉曼」,意思為保護神,每年要祭拜兩次,栽秧前祭拜是為了祈求豐收,秋收後祭拜是為了感恩。各家備貢品送入供奉社神的房內,待念完祭詞後,大家共食。新加入社的成員,要用雞、酒和臘肉條供奉社神。在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龍樹、龍神,元江傣族每年農歷三月祭龍樹時,全村要殺紅牛,殺前在紅牛身上用白灰畫成花紋,還要在牛身上披紅綠布。同月還要殺豬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婚俗

「趕擺黃燜雞」是西雙版納男女青年以食傳言的求戀方式,即姑娘把黃燜雞拿到市場上出售,如果買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主動拿出凳子,讓其坐在自己身旁,通過交談,如雙方情投意合,兩人就端著雞,拎著凳子到樹林里互吐衷情;如買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會加倍要價。

「吃小酒」,在男女訂婚時,男方挑著酒菜去女方家請客,當客人散去後,男方由三個男伴陪同和女方及女方的三個女伴,共擺一桌共飯。「吃小酒」講吃三道菜:第一道是熱的;第二道要鹽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熱、深厚和甜蜜。 新房落成要賀新房,先上樓的是小夥子,抬著牛頭,唱祝福歌,壯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婦女抱被褥,姑娘們端著飯菜依次而上,然後在火塘上支好三腳架,擺桌置酒備菜,唱賀新房歌,鄉親們還要給主人送一些象徵吉祥的禮物。

婚禮之日雙方家裡都要舉行婚禮,大都先在女家進行。婚宴時,席桌上要鋪上綠色的芭蕉葉,菜餚有象徵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拴線儀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線繞過雙方的肩,又用兩根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徵純潔,然後由高齡老人將糯米飯捏成三角形蘸上鹽,置於火塘上的三腳架的頂點上,任其火燒後自然脫落,象徵愛情像鐵一樣堅實。

服飾
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其不同的裝飾代表著其支系的服飾文化。尤其是新平"花腰傣"服飾和金平清代傣族服飾很有文化價值。

傣族服飾淡雅美觀,既講究實用,又有很強的裝飾意味,頗能體現出熱愛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個性。各地男子的服飾差別不大,一般常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以白布、水紅布或藍布包頭。

傣族婦女的服飾,因地區而異。西雙版納的傣族婦女上著各色緊身內衣,外罩緊身無領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統裙,長及腳面,並用精美的銀質腰帶束裙;德宏一帶的傣族婦女,一部分也穿大統裙短上衣,色彩艷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則穿白色或其它淺色的大襟短衫,下著長褲,束一綉花圍腰,婚後改穿對襟短衫和統裙;新平、元江一帶的"花腰傣",上穿開襟短衫,著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條和銀泡裝飾,綴成各式圖案,光彩耀目。各種傣族婦女服飾均能顯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

傣族婦女均愛留長發,束於頭頂,有的以梳子或鮮花為飾,有的包頭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頂尖頂大斗笠,各呈其秀,各顯其美,頗為別致。

食俗

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雙版納的傣族則主食糯米。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據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餚,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於消化。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後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產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雙版納還有一種苦筍,因此傣族風味中還有一種苦的風味,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餚是用牛膽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冷盤拼盤。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的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喝時只在火上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嚼食檳榔,拌以煙草、石灰,終日不斷。 較典型的食品有狗肉湯鍋、豬肉乾巴、腌蛋、干黃鱔等。

節慶

傣族的重大節日是傣歷新年——潑水節、關門節和開門節。「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堆沙、潑水、丟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潑水節期間,除酒、菜要豐盛外,各種傣族風味小吃也很多。較重要的節日還有關門節、開門節,均為小乘佛教節日。

㈢ 請問去西雙版納旅遊,可以帶哪些特產啊當地有什麼水果推薦么

1、芒果 是版納常見的一種水果,有的只茶杯般大,有的有菜碗般粗。芒果肉質肥厚、甜美,有「水果之王」的美稱。每年四、五月份,當芒果長到拳頭大小,此時味道除了酸還是酸,卻是我們眼中的美食。


(3)傣族健康產品有哪些擴展閱讀:

傣族的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傣歷、傣文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

早在 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貝葉、綿紙上寫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詩歌等,僅用傣文寫的長詩就有550餘部。《召樹屯與楠木諾娜》、 《葫蘆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編成電影、戲劇等,深受群眾的喜愛。

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動作為多類比和美化動物的舉止,如流行廣泛 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等。

㈣ 關於傣族的飲食

西雙版納傣族以大米為主食,尤其喜歡吃糯米,有不少家庭均以糯米為主食。副食大多愛吃酸味和水產。傣族還喜歡飲酒,甜米酒更是男女老幼都喜愛的飲料。米酒巴一般都是自己釀制。

傣族還是喜歡吃竹筒板。竹筒飯的做法是:用一節午竹或甜竹,把一端挖通待裝米。做竹筒把的米,大多用陸稻香米或紫米。米洗干凈泡水後,既可直接裝入竹筒再用檻葉半竹筒口塞緊,也可用 葉把洗干凈的米包起來再裝入竹筒。裝好以後,放在溫火上燒烤,待竹筒表面層燒焦後飯也熟了,剖開後就是香噴噴的竹筒飯。這種竹筒飯,有著特殊的清香味,素稱傣家的風味佳餚。是過節或待客的上等主食。

另外,傣族還喜歡吃米線、酸筍、酸菜、魚類、青苔、蛙類、竹蛆、沙蛆、蜂蛹、酸螞蟻等。

飯後,傣族喜歡嚼檳榔。許多老年人因長期嚼檳榔,嘴唇、牙齒盡染成殷紅色。史書上說的「赤口濮」,一般就是指此而言。檳榔是一種有消健胃功能的中葯,是傣家的常用食品。也是待客不可缺少的禮物。

㈤ 傣族人們的吃什麼穿什麼帶什麼

一,傣族的飲食

傣族大多有日食兩餐的習慣,以大米和糯米為主食。通常是現舂現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吃現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

外出勞動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葉或眾飯合盛一團糯米飯,隨帶鹽巴、辣子、酸肉、燒雞、喃咪(傣語,意為醬)、青苔松即可進食。所有佐餐菜餚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

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品。

傣族地區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製作各種風味菜餚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經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數不高,是自家釀制的,味香甜。茶是當地特產,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葉茶。

二,傣族的衣飾

傣族服裝,男子著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著長管褲,冷天披毛氈,多用白布或青布包頭。紋身的習俗很普遍,男孩到十一、二歲時,即請人在胸、背、腹、腰及四肢刺卜各種動物、花卉、幾何紋圖案或傣文等花紋以為裝飾。

婦女傳統著窄袖短衣和筒裙。西雙版納傣族婦女,著白色或緋色內衣,腰身細小,下擺寬,下著各色筒裙。芒市等地婦女,婚前著淺色大襟短衫,長褲,束小圍腰,婚後改著對襟短衫,黑色筒裙。

內地傣族婦女服裝與邊疆大體相同,但有地區性特點,往往因此被其他民族呼為「花腰傣」、「大袖傣」等。

三,傣族的穿戴

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他們常將孔雀和大像的圖案編制在筒裙、包、被面、墊單、窗簾、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種圖紋色彩都被賦於具體內容。

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傣族婦女喜歡帶手鐲、戒指、耳墜、項鏈等,這些物飾金質、銀質、玉石均可,仿製品也行。女嬰生下來幾天,就由家長用消過毒的針為娃娃扎耳,為帶耳環作準備。對女性而言,銀腰帶更是不可缺少之物,腰帶上飾以孔雀、蓮花等各種花型。女人們認為銀腰帶越寬就越美。

老年婦女以白毛巾纏頭。中年婦女留長發,盤發於頂,用各色紗巾包頭,幼女也用紗巾裹頭。少女、青年婦女則梳發辮,發式和內地相同。

只有在節日時,少女們才綰髻於頂略向左傾,飾以插簪,鮮花等。青年女子盤發時,頭發不夠長,就把一絲襪套於發上,以增加頭發的長度,盤成發髻。

(5)傣族健康產品有哪些擴展閱讀:

我國傣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其餘散居雲南省的新平、元江、金平等30餘縣。居住山間平原地區,屬亞熱帶氣候。

傣族自稱「傣仂」、「傣雅」、「傣那」、「傣綳」等。漢晉時稱之為「滇越」、「撣」、「擅」、「僚」或「鳩僚」。唐宋時稱「金齒」、「黑齒」、「茫蠻」、「白衣」等。元朝時「白衣」又寫作「百夷」、「白夷」、「伯夷」等。清以後稱之為「擺夷」。

解放後,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名為傣族。

㈥ 回族、苗族、白族、壯族、傣族有什麼特色飲食和特色工藝品

1、回族

特色飲食:北方回族地區有罐罐茶;雲南回族中有烤茶;湖南回族中有擂茶。蓋碗茶是西北回族的一種特殊嗜好。最有代表性的是「八寶蓋碗茶」,即蓋碗內泡有茶葉、冰糖、枸杞、核桃仁、芝麻、紅棗、桂圓、葡萄乾(或蘋果乾)等。

特色工藝:牛頭塤,回族民間樂器,又稱「哇鳴」。一般用黃膠泥捏成空的扁豆形、牛頭形、雞蛋形,並扎一吹口和幾個小孔。吹奏時需要放孔、壓孔。音域較窄,音量較小,只能吹奏簡單的曲子。

2、苗族

特色飲食: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

小黑葯燉雞。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來了貴客,他們都會燉制出香噴噴的小黑葯雞讓客人品嘗。

特色工藝:蠟染是貴州省丹寨縣、安順縣、織金縣苗族世代傳承的傳統技藝,古稱「蠟纈」,苗語稱「務圖」,意為「蠟染服」

3、白族

特色飲食: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特色工藝:白族的雕刻藝術聞名於世,主要體現於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劍川石鍾山石窟和大理國經幢為代表。開鑿於南詔大理國年間的劍川石鍾山石窟是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

4、壯族

特色飲食: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特色工藝:銅鼓不僅是一種實用器物,同時也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品。它既有浮雕式的花紋圖案,又有立體塑物,是雕刻藝術和立塑的綜合體,是綜合的藝術品,體現了壯族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藝術水平。

5、傣族

特色飲食: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餚。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選春季江水裡岩石上的苔蘚,以深綠色為佳,撈取後撕成薄片曬干,用竹篾穿起來待用。做菜時,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後揉碎入碗,再將滾油倒上,然後加鹽攪拌,用糯米團或臘肉蘸食。

特色工藝:傣錦多是單色面,用緯線起花,對花紋的組織非常嚴謹。織造時傣族婦女首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系在「紋板」(花本)上,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便可織成十分漂亮的傣錦。

㈦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地方特產

德宏水牛

雲南德宏水牛高大健碩,已有上千年的養殖歷史,如今,它們的家族可謂「牛丁興旺」,正上演著一出雙向發展的好戲。德宏水牛的養殖數量有10多萬頭,幾乎德宏所有的地方都養有水牛。
德宏咖啡
德宏咖啡種植已有上外落百年的歷史。上世紀60年代末,德宏咖啡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產量4000多噸。德宏州咖啡種植以小粒種咖啡(即阿拉比卡)為主,品種優良,質優味美,曾創造單產363.5千克咖啡豆的全國最高紀錄(我國咖啡豆平均畝產約80一100千克)。1998年以來,雲南省委、省政府將德宏列為全省重要的咖啡主產區之一加以重點扶持。到2010年底,德宏州咖啡種植面積達13.9萬畝,投產7萬余畝,年產咖啡干豆1.1萬噸以上,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左右。
盈江竹筒飯
竹筒飯是用新鮮的竹筒裝上大米及調味料烤熟的飯食。多用於山區野外製作或在家裡用木炭烤制。
竹筒飯分為普通竹筒飯和香竹糯米飯兩種。普通的竹筒飯,哈尼、拉祜、布朗、基諾族群眾都常煮食竹筒飯,大多見於野炊時自烹自食。
傣族葫蘆絲
葫蘆絲又叫葫蘆簫,是簧管樂器,常用於吹奏山歌等民間曲調,適於演奏旋律流暢的樂曲或舞曲,主要流行於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雲南德宏、臨滄地區。
傣族的葫蘆絲又稱為「篳朗叨」,它是把三根長短不一的竹管並排插入葫蘆。竹管下端,嵌有銅簧片,中間一根較長的竹管開七個按音孔,前六後一,其餘兩根是副管,只設簧片、不開音孔,葫蘆柄端開有送氣孔或插入一小竹管形成吹口,吹奏時,主管奏主旋律,副管發單音,形成和聲效果,音色柔美悅耳。
戶撒刀
戶撒刀是進景頗族的特產。戶撒刀距今已有600年的製作歷史,素有削鐵如泥、吹發即斷的美稱,還有柔韌可繞指、放開即彈直的特點。其刀形奇特多樣,上面多刻有龍鳳及十二生肖等圖案和戶撒兩字及工匠標志。戶撒刀不僅遠銷內蒙、青海、西藏、四川等地,在緬甸、泰國、印度和日本等國都有一定的市場。如今產品達到50多種130多個花色,並形成了一些半機械化生產的刀具專業戶。

㈧ 西雙版納特產有哪些

特產有:茶葉、咖啡、熱帶水果、葯材、南葯、版納地毯、野生蜂蜜、鮮花餅等。

茶葉:

在勐海有一株1700餘年樹齡的古茶樹。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版納境內。早在明清時期,普洱茶就是中國最古老的茶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並經古道遠銷中亞及西亞地區。

咖啡:

小粒咖啡是西雙版納的重要的咖啡品種,濃郁的香醇之中,有一種特有的回甜,是熱帶非洲出產的咖啡所不能比擬的。

熱帶水果:

版納的熱帶水果種類繁多,常年水果不斷。有香蕉、菠蘿、芒果、酸梅、酸角、柚子、楊桃、番荔枝、菠蘿蜜、荔枝、桂圓、椰子、羊奶果、酸多依、木瓜、山竹、甜角、橄欖和西番蓮等。

葯材:

版納的熱帶雨林中生長著眾多奇異的葯材。「活血聖葯」血竭就是其中的一種。血竭又稱「麒麟竭」,主要醫治跌打、損傷、血瘀疼痛、風濕麻木、婦科雜症等疾病,同時也是配製葯品「七厘散」的主要原料。

南葯:

西雙版納有南葯的異種、緣種生長,蘊藏著豐富的葯物資源,生長著縮砂蜜、安息香、雲南蘿芙木、千年健、蔓京子、使君子、重樓、琥珀等幾十種葯材。

版納地毯:

是中國羊毛手工編織地毯中具有獨特地方民族風格的一種。版納地毯選用本省所產優質羊毛作原料,精心紡織而成。

野生蜂蜜:

西雙版納的原始自然環境成就了版納山系列產品「品質天成、綠色健康」的生態特徵。

拓展資料: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最南端,是雲南省下轄的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地處北緯約21°10』,東經99°55』至101°50』之間,屬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濕潤區。東西面與江城縣、普洱市相連;西北面與瀾滄縣為鄰;東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別與寮國、緬甸山水相連,鄰近泰國和越南,與泰國的直線距離僅200餘公里。東距太平洋的北部灣400多公里,西距印度洋的孟加拉灣600餘公里。邊界線長達966.3公里,約等於雲南省邊境線總長的1/4。

「西雙」是傣語「12」的意思,「版納」是指比縣小一些的行政區域,「西雙版納」意為「十二個行政區」。西雙版納,古代傣語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這里以神奇的熱帶雨林自然景觀和少數民族風情而聞名於世,是中國的熱點旅遊城市之一。每年的潑水節於4月13-15日舉行,被譽為「東方狂歡節」。

西雙版納有中國唯一的熱帶雨林自然保護區,氣候溫暖濕潤,樹木蔥蘢,蔓藤盤根錯節,不少珍禽異獸,如亞洲象,犀鳥,孔雀,黑冠長臂猿都生活在這片熱帶叢林里。而西雙版納特有和稀有的植物中有望天樹、紅光樹、雲南肉豆蔻、四藪木、黃果木、胡桐、美登木、三尖杉等。

傣族的歷史悠久,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傣歷、傣文和絢麗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早在 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貝葉、綿紙上寫下了許多優美動人的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詩歌等,僅用傣文寫的長詩就有550餘部。《召樹屯與楠木諾娜》、 《葫蘆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編成電影、戲劇等,深受群眾的喜愛。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和鮮明的民族特色,動作為多類比和美化動物的舉止,如流行廣泛 的「孔雀舞」、「象腳鼓舞」等。(資料來源於網路)

網路鏈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㈨ ,傣族中葯減肥是什麼

一款瘦身中葯產品,用雲南的天然無污染植物結合現代的技術製作而成的,含多種人體健康的微量元素,集輕身美顏,降脂保肝為一體的,綜合調整體內動態平衡的,不腹瀉,不減水分,不需要運動,不需要節食,不影響懷孕和生育

閱讀全文

與傣族健康產品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淮南大通怎麼辦健康證 瀏覽:493
小縣城美女老師工資多少 瀏覽:476
現在的女人怎麼幸福 瀏覽:881
5195愛情代表什麼意 瀏覽:710
美女特效用的什麼軟體 瀏覽:573
古代有哪些運用計謀獲勝的故事 瀏覽:941
雙魚的婚姻是什麼 瀏覽:146
有關精油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846
幸福西餅怎麼預約美團券 瀏覽:42
怎麼喝美女的尿 瀏覽:705
安徒生的故事裡有哪些詞句 瀏覽:80
婚姻炸騙判多少年 瀏覽:864
幸福的層次是什麼 瀏覽:240
哪個台在播幸福滿園 瀏覽:906
男朋友看美女該怎麼給他說 瀏覽:249
吳建豪下一站幸福電視劇哪裡能看 瀏覽:198
歌聲里的愛情就像檸檬草是什麼歌 瀏覽:189
霞浦縣和羅源縣哪個經濟好 瀏覽:858
如何感受幸福的英語作文 瀏覽:180
為什麼經濟下行而用電量又上漲 瀏覽: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