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健康管理是做什麼的
健康管理是指一種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其宗旨是調動個人及集體的積極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在我國,健康管理服務由具有執業資格的"健康管理師"來提供。
我國十三五之後提出「大健康」建設,把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放在國家戰略高度。根據「規劃」,群眾健康將從醫療轉向預防為主,不斷提高民眾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
(1)美國政府什麼時候制定了健康管理計劃擴展閱讀:
健康管理行業發展趨勢:
健康管理是一個正在蓬勃向上發展的朝陽行業:
1,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方面的需求也逐漸加強。人們越來越能體會到健康的重要性,沒有健康就等於失去了創造一切財富的資本。
2,自然環境的破壞、全球變暖、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無時不刻地影響著人們的健康。
3,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加大,對人們的身體與心理健康都存在著危害的隱患。
4,人均壽命延長,人們的生活質量及醫療保健衛生方面得到了改善,中老年人的數量迅速增加。
2. 健康管理是什麼
簡單來說:健康管理是對個體及群體的健康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提供健康咨詢和指導,以及對健康因素進行干預的全過程。
因此,健康管理是在基於健康體檢結果的基礎下,建立專屬健康檔案,給出健康狀況評估,並有針對性提出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在「家庭醫生」還未全面普及的前提下,做好個人居家健康管理非常有必要。
藉助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多家庭使用智能尿檢馬桶蓋,成功地將醫院的「檢驗科」搬到了「衛生間」,幫助人們實現居家健康管理。
在家上個廁所就能完成尿液檢測,幫你實時掌握身體健康狀況。
3. 健康管理項目的前景
我國依託健康管理四大產業(健康管理、醫療醫葯、康復智能、養老養生)層級,形成了囊括醫療產品、服務、健康管理、環境、康體養生、智慧養老、商業配套、產業配套等全產業鏈的健康產業譜系。
4. 美國醫療保險制度介紹
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診療程序規范管理。為標准化醫療服務,美國醫學會頒布5位數的「當前診治專用碼」(CPT
CODE),涵蓋所有治療、診斷、手術過程。該代碼是判斷醫生診療是否合理和收取費用的基礎。同時,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疾病分類系統,美國衛生部為醫療
服務制訂了名為相關診斷類別(DRG)的參照付費體系,用相同的費用支付所有醫院治療相似病例。[1]
(二)組織架構各自為政。醫生通常不受雇於醫院,而通過醫師團隊組織模式,醫生醫院合作組織等方式與醫院達成協議。而醫院內部的圖像診斷、病理化驗、物理治療等專業診治部門也有由醫生承包並且獨立收費的情況。各自為政造成整個醫療過程缺乏協作,是醫療費用高的原因之一。[1]
(三)政府定價影響市場。由美國衛生部管轄的醫療保障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所管理的聯邦醫療保障是全美醫療產業的最大
單一付費方。美國衛生部預測2009年公共資金在醫療上將開支11905億美元,合計佔全國醫療總支出的47.4%。無論醫療服務提供者要價多少,政府只
按照預定的費率支付醫療費,而保險公司支付的醫療費用也參照政府付費體繫上下浮動。[1]
(四)保險公司控制治療程序。除了政府外,保險公司承擔著大部分醫療支出。保險公司從病人和醫生兩個方面對治療過程
進行控制,最終目的是壓縮醫療費用,獲取利潤。保險公司會給投保人制定初級診治醫生名單,由他們負責投保人的保健日程疾病治療,只有在名單所列醫生的介紹
下才能尋求專科診療,否則保險公司可能拒付保費。某種程度上,初級診療醫生就成為保險公司錢庫的看門人。同時,保險公司將審查初級診療醫生是否將自己所能
治療的病人推給專科醫生,要求醫生遵循行醫指南,甚至為病人指定專門護士協調慢性病人的就醫療程。
醫療產業是美國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根據美國衛生部預測,2009年美國在醫療方面的支出達25095億美元,約佔美國GDP的17.6%,到2018年,
美國在醫療方面的支出將達到43532億美元,佔GDP的20.3%。巨大的醫療支出牽涉了巨額的利益分配和社會道德問題,而政府支出又在醫療支出中具有
舉足輕重的作用,醫保改革法案也成為當前美國民眾關注的焦點。
再來看看美國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過程:
1912年,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謀求連任的競選中提出了"建立全民醫保體系"的構想,成為該議題首次露面。[2]
1933至1945年間,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主政期間,再次提起全民醫保的話題。[2]
1945至1953年間,杜魯門執政時期曾試圖繼續前任的全民醫保改革構想。[2]
1969至1974年間,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松執政,全民醫保再次被提起。隨著一些政客發現自己的既得利益會受到改革的影響,便反戈一擊,致使這一計劃以失敗告終。[2]
20世紀90年代,柯林頓在主政時期對改革醫保做出了巨大努力。他於1993年至1994年推出醫改一攬子計劃,並任命第一夫人希拉里為醫保改革的負責人。然而這一建立國家醫保體系的計劃很快遭到富有的健康保險公司和商業組織組成的強大利益團體反對,同時富有的醫生和醫院在各個州的立法會議上也起到了同樣的作用,最終使希拉里的醫改計劃胎死腹中。[2]
2008年美國大選之際,作為總統競選人的奧巴馬指出,要努力為沒有醫療保險的民眾提供合適的健康計劃,構建真正的全民醫保。這一計劃將使政府的權利空前地擴張。[2]
從1945年美國總統杜魯門首次提出全民醫保方案,到奧巴馬執政後力推改革,這中間經歷了漫長的60多年,可見美國
醫保改革的艱難。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一個沒有實現全民醫療保障的國家,而醫療花費卻是世界上最貴的。數據顯示,美國政府每年投入的醫保資金高達2萬億美
元,卻有近50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而參加商業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經常會遇到壟斷的保險業巨頭通過「霸王條款」拒付保險費用。奧巴馬的醫保改革方案核心就
是為美國人提供「負擔得起」的醫療保險,針對的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奧巴馬主張擴大醫保覆蓋范圍,把超過3000萬不享醫療保險的美國人納入醫改范疇。[3]
自2009年1月20日上任以來,奧巴馬便開始力推醫改。由於美國各利益集團意見不一,奧巴馬的醫改之旅異常艱辛。[4]
2009年3月5日,奧巴馬在白宮舉行醫療改革會議,在電視直播的講話中說,由於不斷增長的醫療開支已經威脅到美國民眾的生活質量和美國經濟的根本基礎,決心在年內啟動全面改革美國醫療保健系統計劃。[4-6]
2009年6月15日,據路透社報道,奧巴馬對醫生們發出警告,稱美國醫療保健體系是顆定時炸彈,敦促他們支持自己的改革,包括很多醫生持懷疑態度的公共保險計劃。[7]
2009年6月17日,美國國會參眾兩院開始正式討論醫改方案。[4]
2009年7月8日,美國政府與美國各醫院代表就醫改達成重要協議。根據協議,醫院將在未來數年放棄總額為1550億美元的政府撥款和補貼,以充抵醫改方案部分開支。同時,醫院也將能從醫療改革方案中得到一些實惠。
2009年8月14日,奧巴馬赴西部蒙大拿州向民眾解疑釋惑,卻忍不住遷怒美國媒體,指責他們對民眾抗議醫改活動給予了太多關注。[8]
2009年9月9日,奧巴馬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闡述醫改三大目標:給已有保險者提供更好保障;給沒有保險者提供可行選擇;緩解醫保給家庭、企業和政府帶來的開支增長。[4]
2009年9月10日,奧巴馬在華盛頓白宮行政樓與美國護士協會代表會見時再次力
與美國護士協會代表會見/新華社供圖
促推進醫療保健體系改革,擴大醫保覆蓋范圍。[9]
2009年9月12日,成千上萬名美國民眾聚集在首都華盛頓國家廣場,舉行大規模遊行示威,抗議總統奧巴馬提出的醫療保健改革計劃以及其他一些政策,要求民主黨控制下的國會致力於有效控制政府開支。這次示威者的隊伍主要由美國「茶黨」成員組成。組織成員9月早些時候從加利福尼亞州出發,在全國30多個城市舉行集會,反對政府「高支出、高稅收和干涉美國家庭和企業」
參議院財政委員會通過醫改法案/新華社供圖
(2張)
。他們最後一站來到首都華盛頓,和其他一些保守派組織一同舉行這次規模最大的反對奧巴馬醫保改革集會。[10]
2009年10月13日,參議院財政委員會通過醫改法案。這是國會5個版本法案中立場較為折中的一個,基本符合奧巴馬設立的醫改原則。[4]
[12]
2009年10月29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民主黨)在華盛頓國會山召開新聞發布會,
佩洛西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華社/法新社供圖
宣布推出統一版本的醫療改革議案,其中包括備受爭議的設立公共保險機構的內容。[4]
2009年11月7日,眾議院以220票贊成、215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醫療改革法案。該法案的核心是創建一個聯邦監管的醫療保險市場,而政府將成立公共保險機構出售醫療保險。[4]
2009年12月19日,美國民主黨人為醫療改革議案爭取到第60名聯邦參議員支持,即議案獲國會參議院通過所需最低票數。民主黨人希望趕在聖誕節前促成通過參議院版醫改案;不少共和黨人誓言要繼續阻撓。[13]
2009年12月24日清晨,參議院投票通過醫改法案。法案的核心是創建一個聯邦監管的醫療保險市場,而政府將成立
公共保險機構出售醫療保險。法案首次明文規定,幾乎所有美國人都應在2014年前擁有醫療保險。由於無法得到參議院民主黨議員的一致認同,法案原來版本中
最受關注的「國營醫保」內容被刪除。此後,兩院開始就法案形成一致文本進行磋商。但終因分歧嚴重,法案統一文本進程陷入僵局。[4]
2010年2月22日,奧巴馬親自出馬,推出首份詳細的白宮版醫改方案。該方案以參議院版本法案為基礎,同時採納了共和黨人的部分建議,但仍未獲得共和黨議員的認同。[4]
2010年2月25日,奧巴馬主持召開兩黨醫改峰會,圍繞控制醫療成本、改革醫療保險市場、削減政府預算赤字、擴大醫保覆蓋面展開磋商,但兩黨未能達成妥協。[4]
2010年3月3日,奧巴馬公布經過修改的最終版本醫改方案,並呼籲國會在未來數周內就醫改法案安排表決。[4]
2010年3月12日和18日,為督導眾議院醫改法案投票進程,奧巴馬兩度推遲訪問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4]
2010年3月15日,奧巴馬造訪俄亥俄州斯特朗斯維爾,並發表演講,為推動醫療保險改革做最後一搏。他呼籲國會民主黨人「拿出勇氣」,盡快通過醫保法案。[14]
2010年3月18日,美國國會預算局公布最終版本醫改法案的預算評估結果,
18日,眾院議長佩洛西就醫改法案會見媒體
為眾議院就法案投票創造了條件。[4]
同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民主黨領導人公布最終版本的醫療保險改革法案。最終版本的醫改法案包含兩部分內容,分別為參議院2009年12月通過的醫改法案和民主黨人旨在修正參議院法案部分內容的「預算協調」法案。[4]
根據預計,法案在生效後第一個10年內將耗資9400億美元,同時有望使美國政府預算赤字減少1380億美元。[15]
簽署/新華網供圖
(2張)
2010年3月21日,眾議院以219票對212票批准了總額9400億美元、美國數十年來最大規模的醫療保險改革議案,全部共和黨議員和34名民主黨議
員投了反對票。隨後眾議院以220票對211票批准了一項對參議院法案進行調整的附加議案「預算協調」,預計該議案將於本周提交參議院審議,完成醫改立法
「兩步走」中的第二步。隨後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白宮就國會眾議院投票通過醫療改革法案發表講話。至此,最終版本醫改法案已在眾議院獲得通過。[16]
這標志著奧巴馬執政以來全力推動的醫療保險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為美國實現醫療保障的全民覆蓋鋪平了道路。[4]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稱,這一法案將使3200萬原先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享受到醫療保險,從而使幾乎所有美國人都享受到醫療保險,到2019年覆蓋面上達到95%,2010年為83%。國會預算辦公室還估計,聯邦預算赤字將因此在10年內減少1430億美元。[17]
2010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簽署了醫療保險改革法案。美國民主黨人努力多年的全面醫改目標終將實現。
可以說,經歷了一個世紀的過程,美國的醫保制度從建立,到現在新醫保法案的頒布,歷屆美國總統的努力都是功不可沒的。在美國的民主制度下,要將9400億美元花在15%的窮人身上,也是相當不易的。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5. 健康管理學產生和發展的背景
健康管理學作為一門學科的提出及發展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健康管理學,是關於健康管理的學科理論體系,通過對個人的健康狀況以及影響健康的風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查、監測,收集軀體、心理、社交、心靈、智力、環境等多方面的信息,了解、掌握影響健康的生理、心理及行為風險因素的現狀,進行分析、評估,給予信息反饋、提供咨詢、行為干預、指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等。健康管理學是20世紀50年代末最先在美國提出的概念(Manage Care),其核心內容醫療保險機構通過對其醫療保險客戶(包括疾病患者或高危人群)開展系統的健康管理,達到有效控制疾病的發生或發展,顯著降低出險概率和實際醫療支出,從而減少醫療保險賠付損失的目的。美國最初的健康管理(Manage Care)概念還包括醫療保險機構和醫療機構之間簽訂最經濟適用處方協議,以保證醫療保險客戶可以享受到較低的醫療費用,從而減輕醫療保險公司的賠付負擔。
隨著業務內容的不斷充實和發展,健康管理逐步發展成為一套專門的系統方案和營運業務,並開始出現區別於醫院等傳統醫療機構的專業健康管理公司,並作為第三方服務機構與醫療保險機構或直接面向個體需求,提供系統專業的的健康管理服務。
目前相對狹義的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指基於健康體檢結果,建立健康檔案,給出健康狀況評估,並有針對性提出個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處方),據此,由專業人士提供一對一咨詢指導和跟蹤輔導服務,使客戶從社會、心理、環境、營養、運動等多個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維護和保障服務。
6. 健康管理產業的產業概述
1、發達國家
(1)美國
健康管理作為一個行業及學科,最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
1929年,由於健康管理能有效降低醫療賠付費用,美國藍十字和藍盾保險公司在對教師和工人提供基本的醫療診費的同時,也提供進行健康管理的費用,由此產生了健康管理的商業行為。
1969年,美國聯邦政府出台了將健康管理納入國家醫療保健計劃的政策。尼克松政府更是將健康管理服務推向市場,從而迫使全美保險公司由原來單一的健康保險賠付擔保,向較全面的健康保障體系轉變。
1973年,美國政府正式通過了《健康維護法案》,特許健康管理組織設立關卡,限制醫療服務,以控制不斷上升的醫療支出。如今,健康管理組織也統稱為「管理醫療模式(managedcare)保險制度」,終於取代了美國部分的醫療保險。
1978 年,美國密執安大學成立了健康管理研究中心,旨在研究生活方式行為及其對人一生健康、生活質量、生命活力、和醫療衛生使用情況的影響。
美國健康管理經過幾十年的蓬勃發展,已成為美國醫療服務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且實踐證明健康管理能夠有效地改善人們的健康狀況並明顯降低醫療保險的開支。
目前,有7700萬的美國人在大約650個健康管理組織中享受醫療服務,超過9000萬的美國人成為PPO計劃的享用者。這意味著每10個美國人就有7個享有健康管理服務。
近乎完善的市場化醫療保健體制是美國健康管理市場化的必然。盡管美國各州不同程度上都有商業保險必須為健康管理買單的立法,但分工細致的健康保險和獨立的醫療衛生商業服務實體,仍需要在立法之外,通過特別的保險項目來兌現健康管理資源。
(2)日本
日本早在1959年就開始針對衛生狀況和潛在公共衛生問題實施健康管理。通過「有病早治,無病早防」有效地控制了醫療費用增長,提高了國民的健康水平,使國家人口平均壽命從1947年的50歲上升到1992年的男性76.09歲、女性82.22歲。而近年平均壽命已經接近90歲,居世界第一位。原因是日本人一生都在進行健康投資。日本家庭普遍享有健康管理機構及保健醫生的長期跟蹤服務,包括為家庭建立健康檔案,負責家庭的健康管理,衛生行政部門和保健所會共同開展健康促進活動。
(3)英國
英國醫療健康管理服務主要由國家健康保障體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主導。以國家稅收和國家保障體系為來源的公共基金為所有國民提供全套建的醫療服務。服務按需提供,與支付能力沒有關系。商業健康保險主要客戶為收入較高人群,包括收入損失險,重大疾病險,長期護理保險,私人醫療保險,健康基金計劃,和牙醫保險等。英國私營的BUPA(英國有遠見者聯合會)是國際性的醫療及保健、保險組織。旗下42個健康體檢中心通過對客戶進行全面體檢、咨詢醫生數據分析、預測疾病。客戶可在當天收到包括疾病預防行動方案的體檢結果。目前該機構會員遍布190多個國家,為全球超過八百萬機構的四萬多位雇員提供全球性醫療保險及保健服務。其醫療醫保結合的健康保險模式倍受世人矚目。
(4)德國
自1883年德國頒布《企業工人疾病保險法》,是世界上最早實施並相對健全的社會醫療保障國家。2002年統一後的德國政府把勞動和社會政策部的社會保障職能與衛生部合並組建「衛生和社會保障部」。該部細分葯品監管、衛生保護、衛生保健服務、強制性社會保險和長期照顧等職能。按職能分別形成預防服務、控制傳染病,社會保險,退休保險和社會補償,殘疾人和社會福利等項目來滿足健康管理需要。
目前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健康管理服務產業開始進入成熟期,市場需求趨於穩定和飽和,買方市場形成,行業盈利能力下降,新產品開發更為困難,行業進入壁壘很高。
但從全球范圍來看,作為健康管理產業的基礎的生物科技不斷發展提供了技術可能性、老齡化社會提供了龐大的消費群體、政府福利支出加大提供了大筆買單,這些構成了健康管理產業發展的新動力。
2、中國健康管理產業發展歷程
改革開發30年來,與快速發展的國民經濟相比,我國的健康管理產業發展嚴重滯後。
國內的健康管理行業的發展應該說還沒有超過10年(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注冊於2001年),且主要發展的業務並不是綜合性的健康管理業務,而主要是健康體檢業務。
健康管理相關服務機構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從2000年之後,北京市健康管理服務機構的數量以每年超過25%的速度增長。到2008年上半年,全國健康管理相關服務機構已有五千多家,北京市佔到其中的十分之一。
2002年,慈銘創始性開展健康體檢管理行業先河,將健康管理從理念探討引入實際運用實踐。2004年,韓啟德教授在給健康管理的定義是「對個人及人群的各種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監測,分析,評估,預測以及進行預防的全過程。」 2005年,中國醫師協會成立醫師健康管理和醫師健康保險專業委員會。同年國家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三季度發布的新職業中確認「健康管理師」職業。2006年,中華預防醫學會成立健康風險評估和控制專業委員會。2007年,中華醫學會成立健康管理學分會。同年,衛生部會同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在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風險評估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協助下,委託有關專家,制定了《健康管理師國家職業標准》,從而為我國健康管理奠定了政策基礎。2008年,衛生部正式提出了實施「健康中國2020」戰略規劃,將會勾畫和推進健康管理發展。2008年,由衛生部陳竺部長提出的實施「治未病」健康工程(2008—2010年)已經開展兩年,各地成果將在今年底進行總結。
目前在中國大陸地區僅有少數專業的健康管理機構,大部分為醫院及體檢中心的附屬部門。這些機構同時存在獨立運營與融合兼並兩種趨勢。健康管理的從業人數沒有準確的數據,估計全國在10萬人以上,而享受科學、專業的健康管理服務的人數只佔總人數的萬分之二,與美國70%居民能夠在健康管理公司或企業接受完善的服務相去甚遠。
健康管理產業在我國尚處於成長初期,這一時期的市場增長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長,技術漸趨定型,行業特點、行業競爭狀況及用戶特點開始明朗,企業進入壁壘提高,產品品種及競爭者數量逐漸增多。
目前中國健康管理產業發展進入了新的拐點期:國家對醫療體制的改革、鼓勵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醫療健康行業的政策利好、健康管理消費市場巨大的增長潛力等因素使健康管理產業成為投資機構競逐的重點領域。 1、健康管理產業特點
(1)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屬於資源性產業。
(2)目前健康管理服務產業處在成長初期,因此,企業越是進入得早,機會越多,越有可能成為某一方 面的領軍企業。
(3)健康管理服務產業有政策含量、文化含量、科技含量、醫療技術含量、資源含量、服務含量和一定的資金含量,因此具有一定的進入壁壘。
(4)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品牌效應強、可連鎖發展,建設周期短、擴張速度快、易形成規模。
(5)健康管理服務產業對周邊行業帶動效應顯著。
2、健康管理產業關鍵成功因素
(1)保險公司是健康管理的積極推動者
由於保險公司是醫療保險費用的支付者,所以對於能夠極大地減少醫療保險費用支出的健康管理,能夠積極地進行推動,並從中獲得了較大的經濟效益。
(2)健康管理服務由專業的管理公司提供
健康管理服務是區別於保險和醫療之外的一項服務,同時健康管理也是一項產業,因此能提供健康管理的公司都是擁有眾多專業人才的公司。
(3)健康管理覆蓋人群極為廣泛
美國健康管理覆蓋人群極其廣泛, 這不僅得力於保險公司的積極推動, 也與人們對健康需求的提高並對健康管理有正確認識有關。
7. 美國醫療制度
美國當前醫療制度已從管理式醫療轉變為醫療管理。其重心已從僅僅對患者的照顧逐漸傾向於對全民健康的關心。近幾年來,醫療保險不只為受保人服務,還以其全面綜合的服務向醫務工作者提供資料、技術,使其獲得最新科技資訊。奏效的健康計劃鼓勵病人接受檢驗;為慢性病患者設計前所未有的個性化治療方案;為醫生提供最新治療方法;醫療制度在分析信息,管理財政,滿足醫院及醫務人員不斷上升的 信息需求,並協助其作出最佳治療方案方面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
從以往難以進行監督的一次一付醫療保險及被動的醫療賠償計劃發生轉變,新的制度取得了明顯成果。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體現:
首先,共同參與是保險計劃得以順利進行的必不可少的要素。醫生從而更有效地作出臨床決策;而參保人更清楚如保險計劃的運作,自身如何受益等。
美國醫療保險大致可分三種:
1) 政府保險:政府通過公眾健康服務設施(PUBLIC HEALTH
SERVICE)包括醫療機構(如醫院,醫科院校)和研究機構;
社會保險服務部如執行MEDICARE和MEDICAID計劃的部門實施
醫療保險計劃
2) 商業保險:是一些綜合保險公司
3) 企業顧主支付大部分費用,投保個人支付相應的其餘部分費用
現存醫療計劃種類繁多,但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保險計劃才是
最重要。
著名的Blue Cross and Blue Shield 保險公司以問卷調查的方式來幫助客戶作出選擇:
問題如下(每個問題根據是,中立,否三種情況分別算1,2,3分):
1) 你是否經常旅遊?你是否希望保險計劃能確保你和你的家人出
門在外的安全,如上大學,長途旅行等?
2) 你以前是否患病?
3) 能夠使用一種特殊的處方葯對你來說是否重要?
4) 你覺得能夠在不需要你的醫生推薦的情況下就能得到專家就診
是否重要
5) 是否希望自己選擇醫生或醫院,但可能需要更多的花費
6) 是否希望能為你提供日常保健和預防保健計劃
7) 是否希望每次能為你承擔大部分的醫療費用
你是否願意為了省錢而更換家庭醫生?
客戶可以根據做題得分選擇合適的保險計劃
得分: 8-11 可以選擇HMO醫療保險
得分:12-16 可以選擇POS 醫療保險
得分:17-20 可以選擇PPO 醫療保險
得分:21-24 可以選擇一次一付醫療保險
PPO是什麼
[優待供應者團體](PPO)是專為會員提供醫療費用優惠的醫療保險計劃。會員必須到指定的醫療機構就醫,而這些醫療機構可以是PPO網路的成員,也可以是非成員。
HMO是什麼
HMO 代表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專為那些在特殊地區提供醫療服務的志願人員提供經濟風險和遞送風險,通常回報固定,費用預付.
POS是什麼
POS全名Point-of-service 允許會員自由選擇醫療機構就醫,即可以是組織網內外的所有醫療機構。
什麼是健康服務提供者
健康服務提供者是指醫院,醫療設備,醫生或其他醫療工作者等能提供健康醫療服務的機構或個人。
什麼是PCP(PRIMARY CARE PHYSICAN)
PCP是指在一項醫療保險計劃里最初及主要服務提供者如醫生或醫務專業人士,也叫或PERSONAL CARE PHYSICAN或PERSONAL CARE PROVIDER
總的來說,醫療制度的執行是一項嚴謹的「推薦制度」由PCP到state-of-art治療方案及由所謂「gate-keepers」的評估機構的監督過程組成。醫療經濟學家應該有責任在縮減開支,資源調配和確保醫療保險事業發展方面再作努力。
8. 什麼是7+7健康管理
健康管理起源於美國。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明顯提高,人們對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而導致的個人醫療開支不斷增長,美國政府和社會嘗試用各種經濟手段管理和控制日益瘋狂增長的醫療費用,但並不成功。人口老化、慢性病與殘疾和缺乏統一協調的醫療服務成為當時美國政府醫療健康的三大難題。1929年美國藍十字和藍盾保險公司通過對工人和教師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進行了探索性的健康管理實踐。其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管理衛生資源,完善醫療服務質量,確保每個家庭都能夠享有高質量、可承受的醫療服務。1978年,美國密執安大學成立了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人的行為及生活方式對人一生健康、生活質量及生命活力的影響。經過了20多年的努力與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我國開展健康管理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源。中國改革開放後,今天我們也同樣面臨著傳染病和慢性病的雙重威脅、人口老化與國民健康水平下降的挑戰和醫療資源不足的現實問題,近幾年來健康管理的理念逐漸在中國萌生,並很快走向了職業化的道路。著名醫學家希波克拉底指出:能理解生命的人同樣理解健康對人來說具有最高價值。現代健康管理的出現,正是基於這種思路。隨著生產力與人力資源觀念的演變,研究發現,人的工作效率與健康密切相關。1986年WHO從健康促進的角度對以往的健康定義作了補充:「健康是每天生活的資源,並非生活的目的。健康是社會和個人的資源,是個人能力的體現」。對個人的資源進行科學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作用。而健康管理就是用科學手段對人類健康實施科學管理。1.2003年陳君石等在《個人健康管理在健康保險中的應用—進展與趨勢》一文中定義為:健康管理是一種對個人及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管理的過程。2.陳建勛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實踐》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6 年第22 卷第1 期(總第115 期))定義為:健康管理是健康管理循環的不斷運行。即對健康危險因素的檢查監測(發現健康問題) →評價(認識健康問題) →干預(解決健康問題) →再監測→再評價→再干預。其中健康危險因素干預(解決健康問題) 是核心。健康管理循環每循環一周,解決一些健康問題,健康管理循環的不斷運行使管理對象走上健康之路。不能形成有效的健康管理循環就不能成為健康管理。3.筆者認為:健康管理是指有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的按照現代健康理念與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採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驗,對健康人群、亞健康人群、疾病康復期人群的身心負荷狀態、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循環式檢測、監測,綜合分析與評估,預測、預警和跟蹤,制定健康促進計劃,並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有效指導和監控付諸實施,以達到促進個體與群體身心健康以及健康發展,提高健康生存日,延長壽命之目的的全過程。這樣做的結果是有效地利用社會資源,充分調動個體及團體的積極性,共同努力,提高全社會整體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