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精神健康
精神健康又稱心理衛生或心理健康、精神衛生。精神衛生(mental health)的定義和內容大致分為兩種。即狹義和廣義。
狹義精神衛生:是指研究精神疾病的預防、醫療和康復。即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促使慢性精神病者的康復,重歸社會。
廣義精神衛生:是指研究健康者增進和提高精神健康、精神醫學的咨詢。
⑵ 心理健康程度可分為哪三種狀態
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它是一種持續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為一般常態心理、輕度失調心理、嚴重病態心理三個等級。
一般常態心理者。表現為經常有愉快的心理體驗,適應能力強,善於與別人相處,能較好地完成同齡人發展水平應做的活動,具有調節情緒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數人屬於一般常態心理者。
輕度失調心理者。表現出不具有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與他人相處略感困難,生活自理有些吃力。
若主動調節或通過心理輔導專業人員的幫助,就會消除或緩解心理問題,逐步恢復常態。
嚴重病態心理。表現為嚴重的心理適應失調,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惡化,成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嚴重的心理疾病。
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有敏銳的智能,適合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心情。
⑶ 什麼叫精神健康
心理健康,也就是精神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認識、情緒、意志、行為和個性心理等諸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
判定心理健康的標准有許多種,比較公認的標准為:正常的智力,健全的意志,平靜的情緒、愉快的氣質,良好的適應力以及充沛的潛能等。具體如下:
(1)善於學習和工作,在學習與工作中能充分發揮智慧與能力,有信心和決心去獲取最大的成就。
(2)明知是一種風險行為,也不退卻、而以勇敢、理智去承擔。
(3)在重大事故或嚴峻的考驗到來之際,不心慌意亂,不草率從事,而是反復思考,開動腦筋以求完善的對策。
(4)能真心地聆聽別人的說話,即使難聽,也不去打斷或顯示出異樣的表情,而是讓人家說完。
⑷ 什麼是身心健康,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現在很多人開始注重心理健康,那麼什麼是身心健康,我們又應該怎麼樣來保持心理健康。以下是我的觀點。
01. 身心健康的概念身心健康,這幾個字,看似很簡單,其實則飽含深意。從字面上面來理解,則是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則是指一個人沒有什麼疾病,四肢健全,有充沛的精力,身體的應變能力強,可以應對外界的一定變化。而心理健康則是指一個人可以坦然的面對現實,有良好的自我意識,不會被悲觀的情緒所支配,能比較好的調節自己的情緒。
請不要忽略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也是很重要的。
⑸ 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什麼呢?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協調、內容與現實一致和人格相對穩定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我能正常的工作,能夠適應環境,能夠支配自己的身體,也能管控自己的情緒,能夠很好的與人交流,生活有幸福感。
那麼心理不健康又是指什麼呢?這個定義包含了很多方面,可以簡述為當心理活動變得失衡,而且對個體生存發展和穩定生活起著負面的作用,影響較大,那麼就可能處於心理不健康的狀態。
那我們怎麼知道自己心理是否健康,有什麼評判標准呢?
1、心理活動強度
心理活動強度指的是對突然的強大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在遭遇到精神打擊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抵抗力強的人,會有心理反應,但是能夠緩解過來,對其精神刺激不那麼強烈,不會致病。
抵抗力差的人,通常反應會很強烈,並且容易產生後遺症,可能會導致精神障礙。
2、心理活動耐受力
上面一個標準是指對突然的精神刺激,這個耐受力指的就是慢性的、長期的精神刺激。
例如患上治療周期長的疾病,例如癌症,長期對於身心都折磨。
耐受力弱的人可能就會發生個性的改變,可能會變得異常暴躁或情緒特別低落,甚至會加重病情;而耐受力強的人也會感覺到痛苦,但是不會產生精神問題,而會把每次扛過的苦都當做強者的象徵。
3、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上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例如有的人白天一條蟲,晚上一條龍,白天無精打采,到晚上就靈感爆棚,而有的人則是正好相反的。
假如一個人習慣晚上的時候花一個小時冥想,那麼有一段時間因為某些原因,這個動作無法執行,節律被打破,那麼他就很容易產生焦慮感,心理活動也會隨著發生變化。
4、自信心
自信心是正確自我認知的能力。在進行一項新任務的時候,有些人評估自我的時候容易產生兩種傾向:估計過高和估計過低。
估計過高的可以簡稱為自大,對於自我能力過於自信。如果在實際操作時掉以輕心導致失敗,那麼就容易產生失落感或者抑鬱情緒。
估計過低的可以堅持為自卑,覺得自己不行,做事情容易畏首畏尾,容易害怕失敗,而惴惴不安,容易產生焦慮。
所以是否能夠有恰如其分的自信,也是評判心理健康的一個標准,自信心過低,並且在生活中不能提高,那麼可以說這個人的心理水平是不高的。
⑹ 是心理健康中一項最基本的標志是大學生必備的心理素質
大學生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一、什麼叫心理健康?它有哪三個等級?
答:心理健康又稱精神健康,它是一種持續的心理健康狀態。心理健康的水平大致分為一般常態心理、輕度失調心理、嚴重病態心理三個等級。
一般常態心理者表現為經常有愉快的心理體驗,適應能力強,善於與別人相處,能較好地完成同齡人發展水平應做的活動,具有調節情緒的能力。生活中大多數人屬於一般常態心理者。
輕度失調心理者表現出不具有同齡人所應有的愉快,與他人相處略感困難,生活自理有些吃力。若主動調節或通過心理輔導專業人員的幫助,就會消除或緩解心理問題,逐步恢復常態。
嚴重病態心理者表現為嚴重的心理適應失調,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如不及時治療就有可能惡化,成為精神病患者。精神病是嚴重的心理疾病。
二、保持心理健康的小竅門
(一)心靈減壓十二招
1、開懷大笑,進行發泄
2、保持沉默有助於降壓
3、聽音樂、閱讀書報是增長知識和樂趣的最好辦法
4、作錯了事安慰自己「誰都有犯錯的時候」,以便繼續工作
5、在無人處大聲喊叫或大哭
6、與人為善,不要懷恨在心
7、世上沒有完美,甚至缺少公正,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要計較結果。
8、不要害怕面對自己的能力有限,學會適當地說「不」
9、對小事不去計較,裝糊塗最好
10、給久未聯系的朋友寫封信,吐露自己的感受。
11、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找出恰當的解決辦法。
12、車到山前必有路,今天很快就會過去。
(二)自我心理平衡術
1、自嘲法。生活中當遇到一些尷尬或難堪的場合時,若一味埋怨和逃避往往會使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壞。不妨自己調侃一下自己,通過自我貶抑而達出奇制勝的效果,從而使心理達到一種高層次的平衡。
2、遺忘法。現實中不少人終日生活在對往事的痛苦回憶中,反復品嘗舊時受到的挫折,陷入惡性循環中,使心理愈加不平衡。因此必須學會遺忘,這是對痛苦的解脫。能使身心獲得寬慰,從而激發出新的力量,人性得到了升華。
3、激勵法。要走出每日「消沉—後悔」的心理不平衡怪圈,給自己確立一個值得去追求的目標。出去找個朋友開懷一下、踏踏實實干點活發筆小財、參加一個培訓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來等。有了成功的經驗和自信,我們就能再選擇更高的目標激勵自己。
4、閑聊法。閑聊對心理調適起很大功效。它可緩解緊張、消除隔膜、表達溫情、躲避碰撞、化解怨氣、發泄怒火。
5、哭泣法。我們當放棄有淚不輕彈的傳統戒條,讓自己隨情緒波動而哭泣。哭能使人體更加協調反應。
6、移情法。它是宣洩、調節情感的一種有效方式。
⑺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結合實際談談怎樣理解心理健康標准
親愛的,以下是心理健康的十個標准
之一:心理活動耐受力
這是指人的心理對於現實生活中長期反復出現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這種慢性刺激雖不似一次性的那樣強大劇烈,但卻久久不易消失,幾乎每時每日都纏繞著人的心靈。
之二:環境適應能力
環境就是人的生存環境,包括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工作性質、人際關系等等。人不僅能適應環境,而且可以通過實踐和認識去改造環境。
之三:周期節律性
人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律性,比如白天思維清晰,注意力集中、適於工作:晚上能正常進入睡眠,以便養精蓄銳,如果一個人到了晚上就睡不著覺,那表明其心理活動的固有節律處在紊亂狀態。
之四:心理自控力
情緒的強度,情感的表達,思維的方向和過程都是在人的自覺控制下實現的。當一個人身心十分健康時,他的心理活動會十分自如,情感的表達恰如其分,詞令通暢,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之五:意識水平
意識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為客觀指標。如果一個人不能專注於思考問題,思想經常開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現工作上的差錯,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了。
之六:暗示性
易受暗示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圍環境影響,從而引起情緒的波動和思維的動搖,有時表現為意志力薄弱。他們的情緒和思維很容易隨環境變化,精神活動有不太穩定的特點。
之七:心理康復能力
由於人們各自的認識能力不同、經驗不同,從一次打擊中恢復過來所需要的時間也會有所不同,恢復的程度也有差別。這種從創傷刺激中恢復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稱為心理康復能力。
之八:社交往
一個人與社會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標志著一個人的精神健康水平。當一個人嚴重地、毫無理由地與親友斷絕來往,或變得十分冷漠時,就構成了精神病症狀,叫做接觸不良。如果過分地進行社會交往,也可能處於一種躁狂狀態。
之九:心理活動強度
這是指對於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種強烈的精神打擊出現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遺留下後患,可能因為一次精神刺激而導致反應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強的人雖有反應但不致病。
之十:自信心
一個人是否有恰當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種標准。自信心實質上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思維的分析綜合能力,這種能力可以在生活實踐中逐步提高。
將這十條標准綜合起來考察,就可以看出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衡量心理健康可以用體驗標准、操作標准和發展標准。
⑻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定義
目前在心理學理論中,特別是在人格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中,美國心理學家傑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義最為著名,他提倡一種"積極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對於現代社會中的人們來說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①自我認知的態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對自我做出客觀的分析,對自己的體驗、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認知。
②自我成長、發展和自我實現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態絕對不會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萬念俱灰的,他會努力去實現自己內在的潛能,自強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會成長起來,去追求人生真正的價值。
③統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處理內心的各種能量,使之不產生矛盾和對立,保持均衡心態。他對於人生有一種統一的認知態度,當產生心理壓力和欲求不滿時,有較高的抗壓力及堅韌的忍耐力。
④自我調控能力。對於環境的壓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對的穩定,並具有自我判斷和決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從於他人,善於調節自我的情緒和能力,果斷地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
⑤對現實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不會迷失方向,他能正確地認知現實世界,判斷現實。
⑥積極地改善環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會受環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順應環境,適應環境,並積極地發問、變革環境,使之更適應人的生存。在這樣的環境中,他熱愛人類,適當地工作和游戲,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並有效率地處理、解決問題。
由此可見,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內心世界與客觀環境的一種平衡關系,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一種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維持,即不僅能獲得確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還能自我實現,具有為他人的健康貢獻、服務的能力。
我國學者把"心理健康"的定義,又做了一個概括: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種機能健康;
③符合社會生活的規范,自我的行為和情緒適應;
④具有自我實現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統一和調和;
⑥對環境能積極地適應,具有現實志向;
⑦有處理、調節人際關系的能力;
⑧具有應變、應急及從疾病或危機中恢復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義,是與心理障礙和疾患相對而言的。隨著國際、國內社會的飛速發展,人類對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有一個不斷修正、完善過程。
⑼ 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的區別究竟是什麼
區別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最好懂西方的語言例如英語,如能讀一些心理學或精神醫學的書籍更好。當然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不同的。心理和精神在知識上邏輯上是可以或相同或交叉或不同或其它情況的。疾病和健康之間還有亞健康狀態的區分。心理學公認是從馮特開始獨立出來的。弗洛伊德是精神病專家,也是心理醫生,而弗氏的大著很多,其一是《釋夢》,另一就是《精神分析引論》;所以中國人如不懂中西文翻譯過程中概念的對應與差別,自然會困惑不解混淆不清了。此外生理學,病理學,葯理學對保康和治療疾病也至關重要。馬克思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恩格斯說物質決定精神。從哲學上心物之爭的悠久歷史出發,可見無數人在探求宇宙社會人生的奧密,探索人體醫學腦功能之謎。幾萬幾千年的人類在同疾病的斗爭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人類的進步的里程也沒有終點,現代化的中國必將對人類文明做出較大貢獻。祝大家心理健康精神健康身體健康。願這短篇對各位有所啟發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