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心理健康教育課都學什麼
《心理健康教程》, :
1. 《心理健康學》
2. 《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
3. 《心理分析》,
4. 《心理自我保健》,
5. 《心理衛生與咨詢》,
6. 《心理健康教程》,
7. 《心理健康導論》,
8. 《心理學》,
9. 《心理健康與發展》,
10. 《發展心理學》,
㈡ 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課程有哪些
您好!
有四種課型:
心理健康教育四種課型:
1、專題課(普及、預防)
主題:結合《綱要》、學生心身發展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主題。
內容:包括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麼樣(how),即WWH模式確定具體內容。
形式:故事、角色扮演、討論、展示、游戲、活動、歌曲等
流程:情境導入——活動實施——總結提升
注意:①它不是專業課,也不是專題講座。
②要求形式多樣,但必須服務於教學,符合學生特點。
③環節之間過渡要自然,無痕銜接。
④尊重學生,以班為單位開展,面向全體學生。
⑤注重實效,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體驗、感悟和升華。
2、團體輔導課(輔導、咨詢)
主題:通過心理測驗、問卷調查、心育委員的反饋等形式,針對學生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確定主題。
准備:張貼招募廣告,學生自願報名,教師談話後逐一篩選,成立團體,並給團體起一個響亮的名字。
內容:包括是什麼(what)、為什麼(why)、怎麼樣(how),即WWH模式確定具體內容。
形式:情景再現、角色扮演、討論、故事重構、作業布置等
流程:初步認識——澄清期待——制定團體契約——熱身活動——情境導入——活動實施——總結提升——作業布置——檢查、評價作業
注意:①全員參與,重在啟發引導。
②活動和游戲設計要精細,要注重體驗、感悟和總結。
③設計好作業,或寫心得或記錄言行,讓學生在做中改變、成長;教師予以評價激勵。
④要符合團體輔導的特點和要求,可有1-2名助手。
⑤根據存在問題的程度,可靈活確定輔導的次數。
3、應用課(促進、提高)
指導思想:尊重學生,營造融洽、和諧的心理環境,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潛能,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落實三維目標,推行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個體差異。
形式:課堂教學改革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A、課堂教學改革: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注重三維目標的達成。包括學案編寫、四步導學法、小組合作和小組評價等。
B、心育滲透:心理輔導技巧、積極語言的應用、突發事件的處理、學案上要突出顯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注意:①明顯使用心理輔導技巧。集中注意力訓練要在自主學習前、小組展示前進行,並能在整節課上保持坐姿;放鬆訓練可以面向全體進行,也可以對個體進行訓練,可多次使用並且要規范使用。
②積極評價語言要多變而豐富,具體、恰當,避免使用消極的語言和行為。
③對課堂突發事件不要漠視,要積極、正向的引導和啟發。
④教學設計要符合課改要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及落實部分要重點體現,教師用激情感染學生。
⑤學生要訓練有素,如培養好小組長和發言人,合作有序。
4、主題班會
定義:就是以班為單位,全體師生共同參加的,針對節日、紀念日、本周班級各方面的情況,確定一個主題,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班級事務的民主生活會議。主要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求轉化思想,形成良好的班風。
內容:紀律、衛生、學習、人際交往、心理等方面。
形式:學生主持,交流,討論,演講,辯論,調查,並解決問題,提出期望和目標,教師整體把握。
流程:各委員平時觀察記錄班級情況並歸類——老師幫助設計班會——學生主持,解決問題——教師點評,寄予期望。
注意:①要以學生為主體,全體參加,民主管理班級。
②要尊重學生,尤其是犯了錯誤的學生,分析時要對事不對人,教給學生正確面對問題。
③當場解決問題,化解矛盾,達到思想轉變和教育的目的。
④提出積極的班級期待。
⑤教師要加強主持人的培訓和指導。
㈢ 心理健康教師資格教什麼課
心理健康教師資格教心理健康課。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好、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心理健康的標准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㈣ 心理輔導活動課和心理健康課有區別嗎
有區別的。
心理健康課是學校為保障學生心理健康,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課程教育。具體目標:是學生不斷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是使他們盡快擺脫障礙,調節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輔導課是學校按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通過各種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培養、訓練、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達到健全和完善人格品質的心理輔導形式。具體目標:發展性目標和預防性目標。
其中發展性目標側重於學生心理潛能的開發,心理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自我完善,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提高今後的生活質量;而預防性目標是幫助學生及時發展自己在學習、生活、成長中的心理問題,學會矯治和調節心理偏差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和積極健康的情緒。
㈤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哪些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
1、大學生心理的特點。
2、什麼是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康心理的標准時什麼。
3、如何培養健康的心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習觀,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等等。
4、社會主義當代大學生的健康心理包括哪些。熱愛祖國,擁護黨的領導,心存遠大理想,認真學習專業知識。
差不多是這些了。要認真了解,去買本書吧。或者去大學旁邊的舊書市找,最多的就是這種書了。
㈥ 心理健康課的介紹
心理健康課,是學校為保障學生心理健康,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課程教育。
㈦ 心理健康課用英語怎麼說
比較規范的說法是:psychological
course
心理學課程(即心理課)
psychological
class也可做「心理課」講,但基本上是特指某一節心理課,看你想表達的重點在哪裡了
㈧ 心理健康課是指什麼
心理健康課是指學校為了保障學生心理健康,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課程教育。
㈨ 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課型有哪些
第一種「深度體驗」式:它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感悟、體驗、接受行為訓練的課程,因此,教師必須圍繞教學目標設置各種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加深學生的體驗深度,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
第二種「情景——建構」式:教師堅持「目中有人」的原則,力求建立溫暖的、學生彼此熟悉、相互接納的學習場所,提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材料,創設家庭般的環境和規則,創造安全、親切、有歸屬感的教學氛圍,傳遞信息,在各種有心理建構意義的活動中解決問題,在問題的解決和建構過程中,體驗心理成長,獲得心智的提高。
第三種「活動——體驗」式:緊扣心理輔導課的兩個核心要素——活動與體驗,通過創設一定的心理情境,開展極富啟發意義的活動,來造成個體內心的認知沖突,喚醒學生內心深處潛意識存在的心理體驗,以達到實際影響他們心理發展水平,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第四種「討論——澄清」式:在民主和諧的活動氛圍中,引導學生對典型性、開放性、趣味性的話題展開討論,使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澄清問題,通過互助式的討論達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助人自助」的目標,全面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第五種「話題——體驗——自助」式:選擇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最密切的話題,找到他們最渴望得到解決的問題,藉助談話的方式,運用情景體驗,安排「情景聚焦——快樂碰碰碰——金點子大賽」這三個板塊,通過輔導,讓學生學會面對現實,坦誠地交流做錯事後的感觸,感受承認錯誤後的輕松、快樂與踏實,重新審視自己、認識自己、悅納自己。
第六種「體驗——感悟」式:以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驗、深刻感悟為主線,營造安全心理環境,解放學生身心,通過學生的心理互助實現助人自助。
第七種「體驗——分享」式:從「感受」入手,以「感受」激發學生興趣,以感受營造氛圍,以故事啟發、小品表演等形式逐步引導學生通過領悟提升或改變心理認知,並在體驗中深化認知,在分享中宣洩情感,課型設計目標集中,層層遞進,注重體驗,但又不失認知的提升,使心理輔導課的「體驗」和「領悟」和諧的結合在一起。
第八種「自省——自助」式:以激發學生自省、促進學生自助為目標,強調學生課前的主動參與、提前介入,課中的主動發展、體驗感悟,課後的主動拓展、延伸實踐,使學生在活動中自我開放,互動分享,自省感悟,形成合理觀念,構建有效的應對模式,完善人格發展,促進個體自助。
第九種「話題——探討」式:通過學生參與暖身游戲,積極創設情境,師生探討分享話題,引導行為訓練,引導學生收集相關材料,並在活動中圍繞這一話題開展各種活動,以達到深化主題,幫助學生澄清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取向。
第十種「動態生成式」:尊重學生的個體心理體驗,給予學生自主的空間,在課堂團體輔導過程中形成積極互動,觸發真實感悟,這為生成性心理輔導教學營造良好氛圍,促進學生在某一個心理話題上有所感悟、觸動、體驗、思考,從而實現自我心理成長。
第十一種「認知——行為訓練」式:心理健康課不只是教給學生面對問題的理念,也要提供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想起我們學過的特殊方法,從而能夠讓自己從迷霧中走出來。認知——行為訓練把團體輔導訓練引入課堂,希望學生在面對壓力、感到焦躁不安的時候,除了用認知方面改變自己外,能應用放鬆訓練使自己回歸平靜。
第十二種「情境——感悟」式:巧設情境,直觀感悟,內化體驗。也就是教師根據輔導目標,向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情景,讓學生通過一定的活動去體驗有關的問題,在體驗、感受和思考的過程中,在教師的點撥和引導下,促使學生認識的內化,形成較為穩固的觀點與信念,並以此來指導、規范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第十三種「現場——探討」式:立足於學生熱點問題,以虛擬場景為主線,並在各環節配以體驗式現場調查,活動中穿插音樂,錄象等,形式多樣,倡導體驗
http://www.dqyfxx.net/ReadNews.asp?NewsID=560資料原址